經典民俗小說
『壹』 推薦幾部那種帶有民俗特色的恐怖小說。
問對人了。我最喜歡這種的!我有好多
『貳』 經典好看的史詩小說..民俗鬼怪小說..推理偵探小說求推
史詩類:肯·福萊特《聖殿春秋》
鬼怪..《少年陰陽師》的原著小說,不比《陰陽師》差,還有就是《春江花月夜》,不過這個有點耽美
懸疑的自然是要推東野圭吾啦,力薦的有《嫌疑人x的獻身》《聖女的救濟》《白夜行》《惡意》
『叄』 民俗學科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1、《金枝》是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術活動的科學著作,書名由古羅馬神話傳說而來,該書中文版大概88萬字,作者運用歷史比較研究法,將這些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包括靈魂觀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復生,尤其是巫術、禁忌等)的豐富資料,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來.
2、《古代社會》是概括人類起源到比較晚近時代文化發展的實際過程中的第一次有意義的嘗試,該書中文版大概118萬字.作者一方面將人類社會從形成時起直到希臘和羅馬時代所發生的事情按編年體加以論述;一方面用概念和原理去解釋這些事情.恩格斯根據《古代社會》寫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3、《民俗解析》本書系美國著名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阿蘭.鄧迪斯教授40餘年來的著述精華,共收錄不同時期的12篇文章,內容涉及現代民間文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論、民間故事的母題和類型學研究以及對故事、童話、諺語、諂媚語、傳說、游戲等民間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學闡釋,能夠准確反映當代國際學術界相關領域的新成果.該書中文版大概25萬字.
4、《伏羲考》是聞一多先生最據代表性的神話研究著作,也是一篇對中華民族根本神話根本神話的研究傑作.此書融通了中外方法,對中國現代神話學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從而成為中國神話學的經典名篇.而《端午考》等七篇,亦是聞一多先生神話學研究的代表作品,代表了上個世紀前期中國神話學研究的成果.全書15萬4千字.
5、《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以歷史朝代為編排順序,通過出土和傳世文物的圖像,並結合有機連續的174篇文章,對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沿革及其與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關系,作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間中華民族服飾的情況.書中在解釋問題和提出問題方面均有獨到見解.全書54萬字.
6、《中國鳥信仰:關於鳥化宇宙觀的思考》運用文獻、考古與田野相結合的三重文化研究方法,闡述了中國人崇鳥信仰的淵源、現狀以及鳥化宇宙觀.該書內容詳實、環環相扣,不僅引用了大量的文獻,而且穿插了豐富的第一手田野資料,比如傳說故事等,另外還配有多達373幅的精美圖片,讀起來讓人興趣盎然.
7、應該是《風物考》吧?本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冊展現中華風物的圖書.它對古代社會迄今的人們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會習俗的許多方面都有涉及.包含的范圍很廣,涉及到中國古代的科技史、社會史、風俗史、考古學、民族學、地理學以及典章制度、社會進化等許多方面,既側重於物質文明史,又溝通著與社會文化的橫向聯系.
8、平章起編著的《成年儀式的德育功能研究》從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將成年儀式劃分為原始社會的青春禮、封建社會的成人禮和現代社會的成年禮.與此相適應,按成年儀式的各種儀式標志不同又將其劃分為身體標志、衣著佩飾和象徵性標志等不同的類型,並提出原始青春禮是以身體標志為主的儀式性活動,宗法成人禮是以衣著佩飾標志為主的成年儀式,現代成年禮是以象徵符號標志為主的成年儀式.本書還從結構、非結構和反結構的三維結構角度,研究了成年儀式的基本結構及其人格凈化功能、地位逆轉與平衡功能和文化認同功能.本書的基本框架就是從成年儀式的結構功能分析入手,分別研究了原始青春禮的宗教信仰功能;奴隸和封建社會成人禮及其宗法教育功能;現代社會的成年禮及其思想道德文化的認同功能.
9、《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這本書不是很了解.
10、《禮儀中的美術》選譯了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教授自1985年以來發表的31篇論文.這些論文;圍繞著」禮儀美術」這一基本概念討論了中國上古和中古美術中的多項藝術傳統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銅禮器,東周以降的墓葬藝術,佛教.道教美術的產生和初期發展等.這些論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獻證據,以擴大美術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作者結合人類學和社會學 的理論和方法論,探討建築、雕塑、畫像和器物等各種視覺形象的組合以及與人類行為及思維的有機聯系.其分析對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圖像.而包括了對視覺環境的復原以及對藝術品的創作動因、社會環境,禮儀功能以及觀者反應的考察.文章中的討論往往在兩個層面上進行,除了對具體歷史問題的考察,還反思有關的學術史和研究方法.相當一批論文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特殊物質性和視覺傳統對重新思考中國美術史的敘事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11、董曉萍老師的《說話的文化》站在中國民俗文化變化的前沿,面對撲面而來的新時尚和新變化,與歷史和現實對話,表現了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全書在處理文獻與現實,國內與國外民俗文化的關繫上尤有獨到之處,它打破了「一國民俗學」的界限,使理論命題關照了歷史與現實的方方面面,將說話文化的藝術表演、經濟生活、社會基礎、節日內涵借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表達出來,引導人們走近民俗學,認識身邊的生活及其含義.
『肆』 最近有什麼鄉土類型的小說和宗教民俗風情的小說 不要那種太粗糙的作品。
鄉土類:汪曾祺的系列叢書,eg. 風雨天涯 大淖記事
宗教民俗: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伍』 求好看的有關民俗的小說。類似凶宅筆記什麼的
盜墓筆記,很棒的一部小說!!!!
『陸』 賈平凹的民俗文化小說有哪些
癟家溝》《雞窩窪人家》《浮躁》《高老莊》《古堡》《故里》《土門》《秦腔》《五魁》《天狗》《懷念狼》《妊娠》
『柒』 求小說…描述傳統神話民俗的
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裡面有關於撒哈拉地區的一些傳統民俗。
『捌』 誰知道有關民族風情地方風俗的文學作品,散文小說都行。不要純介紹的,要是帶有文學性質的。求各位大蝦幫
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還有著許多特色風俗。讀了《南海風俗》後,我對南海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更加深了我對南海文化的熱愛。
《南海風俗》這本書為我們詳細地介紹了南海的風俗文化,有歲時節令、衣食住行、特色風俗……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了有關南海許多方面的知識。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南海的特色風俗。看了後,我知道了南海是中國龍獅、龍舟運動之鄉,醒獅、舞龍和扒龍舟是南海的一大特色。醒獅的由來是有典故的,傳說在明代初年,有一隻獨角獸常常出來糟蹋農作物、殘害禽畜,人們便製作獅頭,披上彩布,獨角獸被嚇走了,再也沒有出現過,漸漸地,醒獅便成了一種寓意吉祥的活動,還加入了舞龍助興。在新春、元宵節等節日的時候都可以在街上看到醒獅、舞龍的隊伍,隨著鼓聲,吉祥歡樂的氣氛傳到了千家萬戶。舞的龍一般有兩種,分別為「彩龍」和「火龍」,可見南海人對舞龍的喜愛和講究。
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賽龍舟在南海是非常有名的運動,南海人對賽龍舟更有著濃厚的喜愛,每當端午節一到,人們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
除此之外,我還了解到了南海的官窯生菜會,羅村樂安花燈會和一些誕辰節日,以及觀音開庫廟會,祝壽與長壽宴,桂城「元仔節」等風俗。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南海的特色,感受著南海文化的熏陶,體驗著南海的風俗習慣,我為我在這個這個美麗的城市裡生活而感到自豪。讓我們伸出雙手,共建文明,為這個城市出一份力吧!
南海風景美如畫,南海精神韌如絲。
南海精神解讀
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
包容精神傳承了嶺南文化的精髓,具有廣府文化的特質,要求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兼容並蓄,以南海人開放的心胸和氣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斷探索和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
敢為人先的有為精神———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有為精神是南海文化的精髓,有為精神的核心就是求變、求實、求發展。有為精神的實質體現在緊跟時代、勇於創新和有所作為。
團結奮發的龍獅精神———
醒獅和龍舟已成為南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醒獅爭雄和龍舟競渡已成為南海人引以自豪的精神樂園,它是南海人團結一致、知難而進、奮勇爭先的精神寫照。
『玖』 誰知道關於民間風俗的文章啊!要老舍之類的名家寫的!
有:《端午的鴨蛋》、《長河》、《五猖會》、《受戒》、《邊城》等。
1、《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是當代作家汪曾祺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敘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一些風俗,著重介紹了家鄉咸鴨蛋的特色,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表達出了對兒時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文布局清晰,各情節環環相扣,一絲不亂,語言閑適自由,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
2、《長河》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湖南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條支流叫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呂家坪,呂家坪上住著當地商會的會長,還駐扎著保安隊。河下游約四里一個小土坡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
祠堂前後有十幾株老楓木樹,祠堂前老楓樹下,擺攤子坐坳的,是個弄船老水手。楓木坳對河蘿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園,園主滕長順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小女兒夭夭最漂亮,外號「黑中俏」。那一年,桔子又豐收了,桔子樹上結滿了碩大的果子。
老水手從攤子前來往的過客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臨,這種「新生活」在他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好事情,於是他有了一點「杞憂」。他過河告訴長順,然而長順非常坦然並不以為意。呂家坪上的會長也從辰溪縣歸來的伙計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了。
其實,「新生活」並不會這么快就來臨,但是,保安隊長來了。他在會長那裡收下了每年的保安費,同時還帶走了會長預先開好的收據。為了答謝各方人情,會長在長順處買下了一船桔子,長順家包括夭夭在內開始摘桔子,老水手滿滿也過來幫忙。
保安隊長同樣看中了長順的桔子,但是他採取了訛詐的手段,飽經世事的長順沒有中計,隊長生氣了,幸好會長從中調停,才算平息。這一卷的最後寫的是社戲,桔子豐收了,為敬謝神靈長順請來浦市戲班子來唱了幾天戲,人神同樂好不熱鬧,一切似乎還是和原來一樣。
3、《五猖會》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4、《受戒》
文革結束後,中斷小說創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筆寫小說,這一階段他的小說基本上以早年間在故鄉高郵的生活為創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時為躲戰火隨父、祖在鄉間小廟住過半年多,當時有一戶趙姓人家住在廟的附近。
經過40多年的人生積累,年過六旬的他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感到像小英子那樣的農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詩意的,於是產生了創作沖動,決定要把那種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樣態寫出來。
除了和尚廟、庵趙庄中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還把祖母擅長剪花樣的生活細節嫁接到了小說人物趙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後,由於自知作品的題材、風格不合於當時的文學主流,所以汪曾祺一開始並不奢望發表,只給朋友和同事看過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統召開黨員幹部座談會,會上楊毓珉偶爾談到了《受戒》,說小說寫得很美但恐難以發表。
在場的《北京文藝》負責人李清泉聽後很感興趣,遂問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轉給李清泉並附了一份短柬,提到發表它是要有一些膽量的。
盡管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對「極左」思潮還心有餘悸,但李清泉力排異議,於《北京文學》第10期(從該期起《北京文藝》更名為《北京文學》)上發表了《受戒》。
5、《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