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國學小說經典

國學小說經典

發布時間: 2022-05-19 18:29:51

㈠ 國學經典書籍

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葯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 隨隱漫錄 畫繼
續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注

總集類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漢文 全後漢文 全三國文
全後周文 全北齊文 全陳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遺 唐文續拾
全宋文 全晉文 全後魏文 全唐詩 全宋詞
千家詩 文心雕龍 文選 樂府詩集 全元曲
全宋詩 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箋注 歐陽修集 國 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後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專題類
歷史 軍事 文化 圖片

古典小說類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歷史小說 志怪小說

歷史工具類
中國歷代量制演變簡表 中國歷代紀年表 中國歷代帝王年表
中國歷代衡制演變簡表 中國歷代年號索引表 中國歷代疆域圖
古今地名對照 歷表(隋之前) 中國歷代度制演變簡表
歷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二十四節氣表 三國地圖
民國地圖 萬年歷

㈡ 30部必讀的國學經典的作品目錄

第1部 《論語》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第2部 《道德經》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3部 《莊子》 莊子 (戰國約公元前369-前286)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戰國約公元前372-前289)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戰國約公元前468-前376)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戰國約公元前313-前238)
第7部 《韓非子》 韓非 (戰國公元前280-前233)
第8部 《孫子兵法》 孫武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9部 《左傳》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詳)
第10部 《楚辭》 屈原 (戰國約公元前340-前278)
第 11部 《呂氏春秋》 呂不韋 (戰國?-公元前235)
第12部 《史記》 司馬遷 (西漢約公元前145-前87?)
第13部 《漢書》 班固 (東漢32-92)
第14部 《論衡》 王充 (東漢27-約97)
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國·魏約223-約263)
第16部 《陶淵明集》 陶淵明 (東晉約365-427)
第17部 《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403-444)
第18部 《文心雕龍》 劉勰 (南朝·梁約465-約532)
第19部 《六祖壇經》 慧能 (唐代638-713)
第20部 《韓昌黎文集》韓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資治通鑒》 司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蘇東坡全集》 蘇軾(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傳習錄》 王陽明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書》 李贄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知錄》 顧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訪錄》 黃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讀通鑒論》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龔自珍全集》龔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間詞話》 王國維 (清末民初1877-1927)

㈢ 國學經典著作都是那些方面的文學作品

核心提示: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1、《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它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其中6首為笙詩,只有題目,沒有詩,故又稱「詩三百」。只有題目共四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風)、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頌辭(頌)。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其中直陳其事叫賦;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2、《易經》
《易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被推崇為「群經之首」,內容豐富全面,有完整的哲學體系,從宇宙自然到人生社會都有辯證的論述,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易經》用抽象的符號來組成各種卦象,其中蘊含著大千世界萬物之間的關系,最根本的思想是:「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奇一偶謂之數」。從六十四個不同的卦象中,可見古人們「天人合一」的樸素的辯證法。
3、《論語》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4、《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創立了道教,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
5、《墨子》
《墨子》是闡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現存53篇,一般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及後學記錄、整理、編纂而成。《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6、《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並且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7、《孫子兵法》
又稱《吳孫子兵法》、《孫子》、《孫武兵法》,13篇,現存最早的兵書,孫武著。
孫武,字長卿,生卒年不可考,春秋末期齊國人,從齊國流亡到吳國,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聖」。
8、《山海經》
《山海經》,十八卷,撰者不詳,古代地理類史書。西漢劉歆校書時,有三十四篇,歆並為十八篇,《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十三篇,今本為十八卷,計山經五,海經十三。記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澤三百餘,動物百二十七種,異國九十五,及《誇父逐日》等神話故事。所載地理、博物、故事、巫術、神話極為豐富,自古號稱奇書,影響深遠。近代玄奇小說《鏡花緣》,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經》。
9、《史記》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10、《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㈣ 經典國學書籍有哪些

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㈤ 有哪些國學經典書籍

1《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2、《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3、《莊子》

《莊子》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現存《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管漆園的小吏。他追求精神自由,視名利地位如糞土腐鼠。齊王慕名曾派使臣攜重金聘他為相,莊周回答,寧願在臟水溝里自由嬉戲,不願受當權者的羈絆,拒絕了聘請。

4、《孟子》

孟子,名軻,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5、《墨子》

墨子,名翟,華夏族,滕國人。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的先祖是宋人。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

關於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後由其弟子收集其語錄,完成《墨子》一書傳世。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天智、陰鬼、「非命」、非樂、節葬等觀點。

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㈥ 國學代表作是那幾部

我告訴你,最有代表性的國學作品是:《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周易》。《論語》是儒家經典,意義重大;《孫子兵法》是兵學鼻祖,兵學聖典;《道德經》是道家的上乘心法,研究道家學問必不可少;《周易》是術數學的理論基礎,講求變化的學問。這幾本書讀精了,對於理解中國的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東西三水桃花紅
官場儒林愛金瓶
三言兩拍贊今古
聊齋史書西廂鏡

㈦ 我國有哪些國學經典文學作品

國學經典文學作品,在經史子集里屬「子部」和「集部」,小說屬於子部,詩詞曲賦等屬於集部,如《楚辭》《樂府新歌》《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等。像章回體小說,在清代未收入到經史子集(《四庫全書》)之中,一些古代戲劇也未收入其中,如《長生殿》《牡丹亭》《西廂記》等精品劇目也屬於集部。

㈧ 推薦國學的經典好書。

國學學習,首先推薦原典文獻。需要文言文基礎,繁體豎排本是經典,是首選;入門級別的,選擇全注全譯本,不錯,首選中華書局版本、上海古籍、嶽麓書社、鳳凰出版集團的版本也不錯。
蒙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經部:《十三經註疏》;《四書五經》(中華書局本);分開的有,《論語》、《孟子》、《孝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春秋左傳》(史部)等。
史部:《二十五史》(中華書局本);《資治通鑒》(中華書局本)等;分開的,首選《史記》、《漢書》、《三國志》;入門一級的《通鑒紀事本末》等。
子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等;分開的,可以推薦《老子》、《莊子》、《孫子兵法》、《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推薦看全注全譯本。
集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推薦看《全唐詩》,《全宋詞》等。
國學博大精深,入門者,如文言文不精通,可選擇看白話文的相關介紹著作。
部分入門推薦用書:《國史大綱》(錢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馬漢麟)、柏楊《通鑒紀事本末》和《資治通鑒》、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簡體本)、黎東方的《細說三國》等系列書,能想到的暫時就這些。

熱點內容
仙劍奇俠傳游戲劇情小說 發布:2025-08-02 04:14:05 瀏覽:929
女主重生成男團小說 發布:2025-08-02 03:58:16 瀏覽:211
短篇古風言情微小說 發布:2025-08-02 03:58:14 瀏覽:166
智障小說經典橋段 發布:2025-08-02 03:52:47 瀏覽:8
後媽的愛無名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2 03:51:14 瀏覽:406
女主被男主威脅的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2 03:47:42 瀏覽:240
蘇澤游戲世界小說 發布:2025-08-02 03:45:36 瀏覽:386
斗破重生煉葯師家族的小說 發布:2025-08-02 03:44:08 瀏覽:706
光線密集收購網路小說電影版權 發布:2025-08-02 03:41:11 瀏覽:95
鄉村小農民小說全集免費下載 發布:2025-08-02 03:40:26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