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母親小說結局

母親小說結局

發布時間: 2022-05-16 15:54:48

❶ 《母親》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

《母親》這部小說高度藝術地概括了19、20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大地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既表現了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的迅速覺醒,也描寫了農民流動和農村分化的情景。小說塑造的巴威爾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成功的布爾什維克典型,而母親——尼洛夫娜·符拉索娃,一個從逆來順受到終於隨兒子巴威爾走上反抗道路的普通俄羅斯婦女,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

❷ 高爾基《母親》的結局是什麼

母親在遊行是被暗探逮捕。
結尾情節簡介: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主題思想
《母親》是一部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全景式的作品。作品展現了俄國工人運動的整個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小組的成長,人民群眾的覺醒。革命斗爭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斗爭,從城市到農村的發展,工農聯盟的意義,革命知識分子的作用等等,無一不在小說中得到鮮明的體現。因此,《母親》成了「一本非常及時的書」。當時「很多工人會不自覺地、自發地參加革命運動,現在他們讀一讀《母親》,對自己會有很大益處」。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社會影響:
這部長篇小說,第一次在俄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壇上,表現了工人將成為自己國家未來的主人,工人是新的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一主題。它成功地塑造了無產階級文學中第一批正面典型人物,標志著高爾基創造時代新人的探索終於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小說中巴維爾及其母親符拉索娃,是無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經過困苦磨難終於登上人類政治舞台的形象體現與生動記錄。在這部長篇的創作中,高爾基自覺地將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兩者結合起來運用,因此小說雖然是產生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醞釀准備階段,但卻反映了作家對革命是滿懷必勝的信念的。因此, 《母親》對俄國工人階級和世界革命人民具有無比強大的政治鼓動力,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列寧的肯定與熱烈贊揚。他稱《母親》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閱讀這部小說會有很大益處的。因為這是體現列寧的文學黨性原則、努力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典範作品。
《母親》在蘇聯國內,特別在工人團體中廣泛流傳。列寧看了小稅的手稿,並稱它是「一本非常及時的著作』。小吸出版後,一群布爾什維克工人曾寫了了一封致高爾基的「公開信」,上面寫道:「我們懷著無比欣喜的感情祝賀《母親》的出版。我們還感到高興的是,寫這部書的偉大藝術家是您,您從前是工人,而如今是歌頌生活的欣欣向榮和無限喜悅的歌手,您不是對生活作神秘莫測的歪曲,而是展示生活的全部宏偉的規模從田野的一極小草到天空的以太。」
長篇小說《母親》,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作品。於1906年在美國寫成的。小說取材於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遊行。遊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眾生流放。高爾基在遊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遊行以後,他和繼續兒子事業的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
《母親》標志著作家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❸ 高爾基《母親》的結局是什麼 母親被暗探抓住然後呢 巴維爾死了嗎

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 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 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 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 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 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 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童年的結局是阿廖沙的母親改嫁並於幾年後患肺結核病去世,外祖父破產.
緊接著就是高爾基自傳的第2部,<<在人間>>

❹ 有一部小說結局是男主的母親在男主大婚後自殺進入輪回尋找男主父親的轉世,這是什麼小說

異世邪君,男主媽媽最後自殺去與男主爸爸團聚

❺ 慈母情深結尾中

以抒情議論法結尾。這樣的文章結尾,能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令讀者在回味中感受到作者那復雜的情感。

《慈母情深》節選自梁曉聲所寫小說《母親》,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貧窮、艱辛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深的母愛。

梁曉聲作品風格

他的創作風格歸納為:現實主義的英雄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平民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寓言化風格。

梁曉聲的知青小說《知青》表現了悲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特點,充滿激情是這個階段的創作風格。他的的小說《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後對自身及過去經歷的肯定,梁曉聲因此也是「青春無悔」型知青文學的典型代表。

❻ 《14歲的母親》結局是什麼

《14歲的母親》結局:經過深思熟慮,智志和未希對雙方家長提出,等三年後智志滿18歲就結婚的要求,遭到了靜香的極力反對,但兩人真誠的態度終於讓她勉為其難地答應。

但卻嘴硬地表示沒有被未希說服之前,絕對不會接受小空這個孫女。經過士田醫生不懈的努力和悉心照顧,小空的體重終於達到了2580克,可以出院回家了。

劇情評價:

這是一部發燒友級的作品,被眾多擁捧者收藏。資深媒體評論員王奎龍指出該劇的批評和它受到的表揚一樣多,從廣泛意義上講,這不是一部在中國輿論一邊倒的話題劇,但其濃情戲份仍然會博得粉絲的淚水。

如香子給學生們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卻不肯繼續聽課,不斷詢問未希的情況,當得知未希仍然昏迷的時候,更吵著要到醫院探望未希。

那種節奏的處理讓人嘆服。也在醫院默默守候了一晚上,並等到未希把孩子生下來才離開的波多野,此時已經回到出版社繼續動筆寫他的小說了,他准備把未希的事情創作成小說出版,讓社會大眾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以及不輕易放棄生命的感人事跡,戲外的觀眾,真正看重的也是這點。

而對於男主角,人們認為他本來年齡就那麼小,家庭又因為這件事發生那麼大的變故,遇到這種情況,自己又沒有自立,感到不知所措選擇逃避很正常,可以說這是一個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有的反應!

❼ 《母親》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說一開始描繪了陰森森的工廠畫面,展現了帝俄時代工人階級慘遭剝削的生活環境和老鉗工米哈伊爾·符拉索夫悲慘的一生。年輕的巴維爾本來也可能走上父親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他迅速找到了獻身於工人解放事業的光明大道。巴維爾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勤奮地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廠里散發傳單,向工人作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群眾對他滿懷敬慕。
在革命斗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和群眾一起成長。「沼地戈比」事件是巴維爾第一次領導群眾進行的斗爭,巴維爾在群眾大會上向工人宣傳革命道理,積極領導這場斗爭。但因當時群眾還沒有覺醒,巴維爾也缺乏領導斗爭的經驗,斗爭失敗了,巴維爾被捕入獄。通過監獄生活的鍛煉,巴維爾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同時逐漸掌握了斗爭的藝術。因而,出獄後他重視做發動群眾的工作。為了把工人運動從自發的經濟斗爭提高到自覺的政治斗爭,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開路,群眾聚集在他的周圍。「像鐵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樣」。當反動派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群眾時,巴維爾堅定勇敢,毫不動搖,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巴維爾因領導五一遊行再次被捕,他又將法庭作為戰場,同敵人展開斗爭。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這時,他已成為有高度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
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人。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小說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作中,對工業無產階級的描寫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別,在於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基礎來描寫。情節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生、擴大和蓬勃發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民和農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嚮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母親》也標志著高爾基在探索正面人物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峰。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在創作中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 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於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母親》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首先,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作者通過一系列革命斗爭表現了工人革命者成長的過程和高尚的品德。由於這些革命者植根於群眾之中,體現了群眾的願望,又得到群眾的支持,因而眾多的群眾場面是小說結構的特點。群眾場面和對兩位主人公的思想和革命活動的描寫使小說成為完整的統一體。其次,作者善於調動多種藝術手段,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來刻畫英雄人物。如巴維爾的成長主要表現在語言變化中。他參加革命以前語匯貧乏,句子簡單,語氣粗暴;參加革命後講話愈來愈明確中肯,政治用語日益占重要地位。他最後在法庭上的演說更是具有啟發群眾覺悟、激動人心的巨大力量。又如母親的覺醒更多地表現在心理描寫方面。通過母親的感受來展示小說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人物是作者揭示母親內心世界的重要藝術手法之一。這種手法使母親的形象在小說的結構中佔有重要的作用。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不僅揭示了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還使作品中的事件和其他人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者在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時,突出地描寫了他們之間嶄新的人與人的關系,如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和她崇高的母愛、巴維爾與莎馨卡的愛情關系、革命者之間的友誼等等。在小說中,尼洛夫娜的母愛就有一個提高和發展的過程。最初,她的母愛同一般勞動婦女的母愛沒有什麼區別。經過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達到了新的境界,她堅信兒子真理在握,必然勝利。因此,她在散發兒子的演說稿時才能表現得那樣鎮靜和勇敢。尼洛夫娜的母愛之所以那樣崇高和偉大,就是因為她跟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已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如,小說對巴維爾與未婚妻的愛情的描寫,雖然筆墨不多,卻真摯感人,充分表現了他們高尚的情操和無產階級的人情美。小說還著重描寫了革命者之間深厚的友誼,如巴維爾同安德烈像親兄弟一樣親密,尼洛夫娜同尼古拉姐弟的關系也是一種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小說對母愛、愛情和革命友誼的描寫深刻揭示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世界,使這些形象顯得更加生動和豐滿。
高爾基在《母親》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母親》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總之,《母親》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❽ 《我的母親》結尾是什麼

《我的母親》結尾是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我的母親》是小說家老舍的作品。《我的母親》是一篇質朴無華、情真意切的回憶母親的散文。文章中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

在文中,老舍細細地描述了母親的性格,她勤勞、熱心、疼愛兒女。母親給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這篇文章的風格是純朴而清新的。語言隨情而發,自然樸素,字字句句都是濃得化不開的情深之語;結構任性而為,平實流暢。結尾處,一聲沉痛的嘆息,明白如話,卻是意悲而遠,感人至深。

創作背景

老舍自幼喪父,由母親獨自帶大,和母親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老舍的母親於1942年夏季病逝於北平(今北京)。

當時老舍孤身一人在中國抗戰大後方從事抗戰文藝創作和組織工作。最初他的家人沒敢把母親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訴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獨痛苦,於1942年12月26日才在家信里透露噩耗。本文便是老舍為紀念母親而寫。

❾ 高爾基的小說《母親》的發表意義

這部小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小說描寫了老鉗工伊爾·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兒子的變化,通過這一家的遭遇表現了工人階級如何從自發走向自覺的過程。母親的形象在這部小說里非常重要,母親的覺醒過程,充分表現了廣大群眾在黨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歷史趨勢。小說的重要人物是巴維爾的母親尼洛夫娜。她像千百萬受壓迫的婦女一樣,被繁重的勞動和丈夫的毆打折磨成逆來順受、忍氣吞聲的人。丈夫死後,當兒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時,母親也在兒子以及他的同志們的啟發、幫助下,逐漸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以後,母親為了搭救兒子出獄,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五一」遊行時,巴維爾高舉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列,在武裝警察面前英勇不屈。這使母親進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覺地參加革命工作。巴維爾再次被捕後,她搬到城裡,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工作,完全獻身給共產黨。她常裝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販,帶著傳單奔走於市鎮和鄉村。巴維爾在法庭上的演說及斗爭更進一步提高了母親的覺悟。小說結尾時,母親冒著生命危險去傳送印有兒子在法庭上的演說的傳單,不幸在車站被暗探圍住。這時,母親勇敢地把傳單散發給車站上的群眾。在被捕時,她庄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熱點內容
男主為林夕的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3 16:38:13 瀏覽:904
言情小說絕世神婿葉辰 發布:2025-08-03 16:10:32 瀏覽:892
經典短篇的網路小說 發布:2025-08-03 16:05:42 瀏覽:149
丫鬟穿越到現代變成女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8-03 15:58:34 瀏覽:197
禁忌短篇小說高辣 發布:2025-08-03 15:49:03 瀏覽:690
裝窮小說免費 發布:2025-08-03 15:38:00 瀏覽:647
女主網游小說全息長篇 發布:2025-08-03 15:23:38 瀏覽:69
書旗小說轉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8-03 15:05:37 瀏覽:823
男主姓蕭的重生當明星的小說 發布:2025-08-03 15:04:40 瀏覽:598
竹馬經典小說下載 發布:2025-08-03 14:57:45 瀏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