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經典勵志人物
㈠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有哪些
正面典型:王冕 杜少卿 庄尚志 虞育德 遲衡山
王冕 (第1回)
(一)主要事件:
輟學放牛、湖邊畫荷、拒赴官約、指陳八股之弊、躲官會稽山
(二)王冕性格特點:他懂事孝順,勤奮好學,有卓越的才華,而且性情孤傲、蔑視權貴,格調高卓,磊落灑脫。
1.懂事孝順,勤奮好學
2.性情孤傲,蔑視權貴
庄尚志(第35回)
特點:無心仕途,專門閉戶著書、悠然自得。
事件:修建和祭祀泰伯祠、辭退朝廷徵辟、拒見世俗小人、官僚鄉紳
虞育德 (第36-37回)——賢人」、「真儒」,泰伯祠的主祭。
性格特點:
一生淡泊安詳的虞博士,其人生態度更多地接近道家。他不慕功名,與人為善,順其自然,做事光明正大。既不熱衷於功名富貴,又不因不滿惡濁而激為狂狷,而是進一步採取超脫的態度,襟懷沖淡,自然渾雅。給他官做他也做,不標榜清高而推辭,不過分熱衷而狂喜,也不用堂皇言辭以自飾。
四十歲中舉前,他也是過著鄉村塾師的清苦日子,妻子有病,他的「館錢不能買葯醫,每日只吃三頓白粥」。他安貧樂道,心態無不足而安詳和樂,頗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孔顏樂處的意味。
遲衡山:
性格特點:
強調「禮樂兵農」,幻想用古禮古樂來挽救世道人心。他的最高理想是經史上的「禮樂兵農」。
擴展閱讀
貪官污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為貪官污吏。其中湯奉和王惠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書中這樣描繪湯知縣:「次日早堂,頭一起帶進來的是一個偷雞的積賊,知縣怒道:『你這奴才,在我手裡犯過幾次,總不改業,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過朱筆來,在他臉上寫了『偷雞賊』三個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雞,頭向後,尾向前,捆在他頭上,枷了出去。才出得縣門,那雞屁股里喇的一聲,屙出一泡稀屎來,從額顱上淌到鼻子上,鬍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兩邊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將老師父上來,大罵一頓『大膽狗奴』,重責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得緊緊的,只剩的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天氣又熱,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嗚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個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
這些官吏就憑借科舉得意,陞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徵。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㈡ 名著中的勵志人物事跡
分享一個蒲松齡的勵志勵志故事,對有些人會有啟發。蒲松齡(1640—1715)是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出生在山東淄州(今淄博市)的一個「書香」家庭,但他的祖上並不顯赫,他的父親被迫棄儒從商,所以這個「書香」門第,實際上是個破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蒲松齡的童年時代正是清朝初年,淄州一代災荒連年,戰禍不斷他看到的是清政府橫征暴斂,吏治敗壞,貪污橫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社會現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陰影。
蒲松齡小時後就很聰明,酷愛讀書,學習很用功,他希望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改換門庭,以光宗耀祖。由於蒲松齡的刻苦用功,他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19歲時,考取了縣、府、道三個第一,中了秀才,名震一時,主考官非常看重他的才華,贊賞他的文章「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淄州縣對他也很器重,稱贊他才華橫溢,將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當蒲松齡春風得意,准備一展雄風時,形式卻急轉直下,蒲松齡屢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是榜上無名,到31歲時,他還沒有中舉,這對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來說,幾乎到了窮途末路,前途暗淡無光,十分可悲。
原來,蒲松齡中了秀才以後,一心致力古文辭,特別是從25歲到30歲這段時間,他和一個叫李堯臣的一起讀書,共同努力,以求取功名,但是這時的蒲松齡對科舉考試並不是很專心致志,對作為敲門磚的八股文或是策論製表等問題不太感興趣,所以每次科舉考試,他的卷子總是不如考官的意,因而名落孫山。相反,他卻走上了一條「歧途」,專心的學習運用古文辭,再熔鑄從生活中采擷到的生動活潑的語言,致力於小說創作。他在小說創作方面表現出很高的才能,越寫越得心應手。本來他對四書五經、歷史典籍、唐宋古文的勤苦攻讀,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卻轉到了小說創作方面,在考場上屢戰屢敗,小說卻越寫越有聲有色,越寫越上癮。
圖:趙建成繪蒲松齡肖像
蒲松齡的一個叫孫惠的朋友曾在一封信中寫到:「兄台絕頂聰明,稍一斂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孫惠獨具慧眼,看出了蒲松齡在小說創造方面很有才華,但只要蒲松齡收斂起這方面的才華,專心致志地刻苦攻讀,以應科舉,一定會成為「第一流人物」,也就是說由鄉試中舉,再由會試及第,走上仕途之路。
蒲松齡一方面夢想中舉,對科舉並沒有完全死心,另一方面有沉溺於小說創作中,熊掌和魚翅二者不可兼得,於是他在銅條上刻下了一副對聯,以自勉發奮寫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對聯引用項羽的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吳雪恥的歷史故事,表現了蒲松齡的雄心壯志,和寬闊胸懷。
從此之後,蒲松齡專心讀書寫作,常常讀寫到深夜,上床後仍要拿起書看上幾頁,也有時通宵不眠,在燈下苦讀,蒲松齡生活上並不富裕,他買不起書,遇到好書就動手抄錄,每次從別人手裡借到一本好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要閱讀幾遍,然後夜以繼日的拚命抄寫,如果數的部頭太大,自己沒有太多的紙,他就從中選出精彩的篇章和段落來抄,集成選本。蒲松齡在刺史畢際有家裡連續教書達三十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畢家有大量的藏書可解他閱讀、抄寫,畢家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寫作環境。
由於蒲松齡的秀才出身和游幕、教書生活,使他接觸了大量的統治階級人物。另一方面,由於他處在社會的下層,長期居住在農村,家境貧困拮據,又是他與下層人民保持了密切的聯系。他仔細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特別注重觀察人物,上至官僚紳士、舉人名士,下至農夫村婦、婢妾娼妓,以及惡棍無賴、賭徒酒鬼、僧道術士,蒲松齡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言語舉止等等,觀察入微、剖析透徹這些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是他打下了堅實而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