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小說出現原因
㈠ 紅色經典上集三個人物共同點是什麼
紅色經典上集三個人物的共同特點:
首先,它們出現於特定的年代,文學被賦予演示革命歷史、詮釋現實政治以教育民眾、整合人心、激發革命精神和熱情的社會使命。
其次,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充滿朝氣,普通工農兵獲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政治地位,使得這類作品的廣泛傳播具備了社會基礎。
最後,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革命斗爭的實際參加者,他們的寫作多以自己的親歷為基礎。
「紅色經典」的共同特徵是以普通農民、軍人或工人的革命斗爭生活為題材,主人公多為體現革命理想的英雄或模範人物,體現出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其讀者面即社會普及程度遠超今日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及這種文學接受現象的出現,有其特定的背景與主客觀條件。
紅色經典的文學價值:
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亞里士多德談到悲劇的六個藝術成分時,認為「最重要的是情節」。在現代小說中,故事情節的重要性似乎已經減弱,但正如王蒙所說:「所謂散文化的無故事的小說,多半是用一系列小故事代替通篇的大故事,用沒啥戲劇性的故事代替戲劇性強的故事罷了。」
㈡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題目哦~~~~如何看待「紅色經典」及其改編
紅色經典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後來(1990年代以後)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編、翻拍「紅色經典」成為影視劇藝術生產領域的一股潮流。這一現象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轉型時期的中國多元話語意義相互影響的
結果。也有人認為改編「紅色經典」之所以成「風」,是因為改編者發現了「紅色經典」原本被掩蓋的商業價值。因為「紅色經典」都弘揚集體英雄主義,且本身是排斥商業話語的,而改編者的辯證法卻認為從集體英雄主義中,可以挖掘出個人英雄主義,從「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從不食人間煙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慾。所以改編「紅色經典」有賣點,有市場。
因此,「紅色經典」經過如此這般的改編,「誤讀原著、誤導觀眾、誤解市場」問題也隨之產生。一些「紅色經典」開始「變色」、「變味」:革命故事與英雄事跡被大眾消費文化的寫手所改寫,成為政治話語、革命話語與商業時尚話語的奇特結合物。在一部分人看來,「紅色經典」不過是包裝過的特種大眾消費文化快餐而已,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原著的完整性、嚴肅性和經典性。如今,不少「紅色經典」改編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經濟利益的誘惑,創作者心態浮躁之外,受西方文藝思潮影響出現的文藝思想混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改編者想當然地認為「紅色經典」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而「理直氣壯」地對作品進行所謂的「修正與補充」,而不惜與這些作品誕生時社會大多數人的審美願望唱反調。須知,這些紅色經典是一個時代人們的理想追求、青春願望,浸透了當時人們深厚的感情,要顛覆這些東西,自然與歷史真實和生活真實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為了收視率等所謂市場需求,而對原著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胡改亂編,想當然地杜撰所謂人性內容,隨意增添愛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場,以達到純粹消遣、娛樂,迎合市場的目的。如此這般翻拍的所謂「紅色經典」已經變色、變味,自然要受到社會輿論和廣大觀眾的抨擊。
毋庸置疑,站在今天的歷史角度,重新觀照過往的「經典」,不失為成功的藝術之路。這些年對「紅色經典」的改編,也不乏成功之作。這種改編不僅在內容上豐富了原作,還為傳統的階級敘事添加更多的人性敘事或文化敘事,通過敘事角度的改變,使原作的意義得到轉移和深化。比如根據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青春之歌》,根據同名電影改編的電視劇《冰山上的來客》等,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2000年根據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很好地融匯了建構式改編的各種要素,成為名著改編的佳作,既得到了來自各方很好的口碑,又贏得了好的收視率。
「紅色經典」是中國社會生活中一種獨特的文藝現象,它包含了太多歷史的記憶,也包含著一個民族視為至寶的精神財富。重拍「紅色經典」是對紅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於新的歷史背景下紅色原著的傳播,並對當下的意識形態格局、民眾精神圖譜和文化藝術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正如一些學者強調的,「改編者有責任尊重這種記憶」,在精神意義上保存經典的原汁原味。「紅色經典」的改編應該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學內涵的基礎上有所取捨、有所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藝術創新和商業利潤的雙贏,「紅色經典」才能真正「紅」起來!(據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作者:馬忠)
㈢ 什麼是"紅色經典小說"
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後文革詞彙,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後來(1990年代以後)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範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範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屬於前者的有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主演劉慶棠)《白毛女》、現代京劇《紅燈記》(主演錢浩亮、劉長瑜)《智取威虎山》(主演童祥苓)、《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後加上《龍江頌》《杜鵑山》(主演楊春霞)《平原作戰》《磐石灣》、交響音樂《沙家浜》、鋼琴伴唱《紅燈記》(鋼琴演奏殷承宗)、鋼琴協奏曲《黃河》(同前)。
屬於後者的有小說《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柳青)《山鄉巨變》(周立波)《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稱為「三紅一創,山青保林」)《上海的早晨》(創作於1950年代)《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49年以前),電影《中華兒女》《鐵道游擊隊》《烈火中永生》《紅色娘子軍》(導演謝晉)《英雄兒女》(創作於文革前)《閃閃的紅星》(文革中)《開國大典》《解放戰爭三部曲——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周恩來》《焦裕祿》(文革後),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保衛黃河》(1949年以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文革前)《黨啊,親愛的媽媽》《春天的故事》《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文革後)。
新中國的文學史上,有一句行話叫「三紅一創,山青保林」,指的是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八部長篇小說:《紅岩》、《紅日》、《紅旗譜》、《創業史》、《山鄉巨變》、《青春之歌》、《保衛延安》、《林海雪原》,它們與寫於四十年代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主要寫於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早晨》構成了「紅色文學經典」,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成長壯大的歷史中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