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寫小說就好了的結局
❶ 小說的結局如何寫得出乎意料求解。
第一稿 先寫一個匪夷所思的案件然後續上一個天馬行空的解答
第二稿 將第一稿的內容合理化
第三稿 在第二稿的基礎上,在案件中插入對解答的伏筆
第四稿 最終潤色
如果事先想好結局的話,就沒法寫出出乎意料的東西來了吧...
描寫人物有聲有色
塑造故事有滋有味
案件手法懸念至深
文章中各處可以埋下伏筆。最後解答的時候豁然開朗。
文章中的案子與解答不能不符。要讓人信服。
整體故事扣人心弦。有想讀下去的沖動。而不是扔書的沖動。
製造事件要細膩嚴謹。想到手法同時也要想到如何解釋這個手法。
這個方法如果自己都不能認定的話讀者更不會贊同。
最後你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看書 猜會有什麼結局 把能猜到的作改變就行(前提不破壞整體構思)
❷ 如何寫好小說結局
名師談寫作
「鳳頭」精巧 「尾」音繞梁
—— 淺談如何寫好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安徽 王華斌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是閱卷老師閱讀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個精彩的開頭和結尾,就會使文章出現「亮點」,從而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數。
一、撰寫一段精彩的開頭,一見鍾情。
古人稱文章的開頭為「鳳頭」,就是說開頭要美麗精巧、新穎貼切,要有創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讓閱卷老師一見鍾情,產生一種必欲讀之而後快的感覺。因此,下筆之前一定要精心構思、反復琢磨,務求精工。
(一)設計題記,新人耳目
如有篇中考滿分作文《朋友,我要說聲謝謝你》,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緣,讓我與你相識在桂花爛漫的九月;夢,又讓我與你分別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與你相處的四個春去秋來的日子裡,友情讓我加倍珍惜。是你讓我慘淡的日子也變得精彩,是你讓我發現了生活的美麗,是你讓我驕傲的心得以讓謙虛駕馭。一切的一切,讓我追尋與你共同走過的腳印。 ——題記
在這篇文章中,考生別具匠心地在正文前面設置了一個題記,既渲染了濃濃的氛圍,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調;同時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說聲謝謝你」的原因,巧妙地詮釋了文題。而且句式整齊,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言彼意此,曲徑通幽
如中考滿分作文《美麗人生》的開頭:
有的人喜歡把人生比作一條路,有的人喜歡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信號把人生比作一團麻。我卻喜歡把人生比作花。
在鋪陳了他人對人生的種種理解後,小作者話鋒一轉,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卻喜歡把人生比作花。」由此進入文章的主體部分,可謂言此意彼,欲擒故縱,曲徑通幽,韻味悠長。
(三)鋪陳排比,蓄勢待發
有一篇題為《門》的優秀作文,是這樣開頭的:
綠色推開了春天的門
雷雨推開了夏天的門
果實推開了秋天的門
瑞雪推開了冬天的門
書籍推開了知識的門
智慧推開了理想的門
理想推開了成功的門
聽,到處都是開門的聲音……
本文開篇,作者連續用了8個結構相同、含義雋永的句子,從不同角度賦予了「門」獨特的寓意,既揭示了「門」的豐富意蘊,又形成了一種層層遞進、不可遏止的雄渾氣勢,自然引出了下文「推開人生之門」的主題。
(四)托物起興,暗渡陳倉
曾見過一篇優美的習作,題為《關愛永遠》,開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陽出來了,湖水為它梳妝;新月上來了,群星為它作伴;春花綻開了,綠葉為它映
襯;鳥兒在鳴唱,蟋蟀為它伴奏……天地萬物都在向我們講述著愛的故事。
文中,作者從自然現象入手,托物起興,鋪敘了自然界中許多事物之間都充滿了濃濃
的「關愛」,並且運用擬人手法,使這些事物具有人情味。接下來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過渡到「人與人之間也應存在關愛」的相關主題,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東晉文學家陸機說:「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句話用來形容文章的開頭,也是非常恰當的。開頭的方式多種多樣,很難一一列舉。但總而言之,開頭一定要有特色,力爭一開始就能吸引閱卷老師,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得分等級。
二、錘煉一個精當的結尾,畫龍點睛。
明代學者謝榛說:「結尾當如撞鍾,清音有餘。」的確,好的文章結尾能夠產生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藝術效果,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喚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讓讀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
(一)添加後記,余韻悠長
如江蘇泰州中考作文話題為「只有一個」,有篇優秀作文《魯迅先生,只有一個》,在正文之後,小作者還加了一段「後記」:
先生正等著我們走出浮華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與他進行靈魂深處的交流!
——後記
在文章的主體部分,作者通過比較盡顯魯迅極其作品的非凡價值,表現出面對社會冷落魯迅的憤慨,進而呼籲我們去親近和閱讀魯迅及其作品。而後記部分則換了一個角度,從魯迅先生的視角,呼喚著我們與他交流,使文章更進一步敲擊著讀者的心扉,從而走近魯迅。可以說,這一段後記,堪稱畫龍點睛之筆,與文章的主體部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二)提出問題,引人深思
有一篇中學生優秀作文《簡單與不簡單》,在列舉了種種「簡單與不簡單」的現象、分
析了「簡單與不簡單」的辯證關系之後,文章結尾時,作者寫道: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同時有著簡單和不簡單,問題是我們該追求什麼樣的簡單和不簡單。
朋友,你說呢?
在這里,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該追求什麼樣的簡單和不簡單」的重大命題,引發了讀者深沉的思考,啟示著人們作出正確的抉擇,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作者盡管沒有明說,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三)卒章顯志,主旨鮮明
如半命題作文「這是我的________」,有個考生在橫線上填了「承諾」一詞。在具體展現了「承諾」的形成過程之後,作者在結尾一段寫道:
「無論在人生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永遠不會放棄,做一個生活的強者!」——這
就是我的承諾。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非常明確地表達出「我的承諾」的內容,既緊扣文題,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謂卒章顯志,曲終奏雅。而且,這一句富含激情、擲地有聲的話語,顯示出小作者堅強的決心、豪邁的氣概,可愛可敬,感人至深。
(四)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這種結尾不是按照故事情節的通常邏輯,來處理人物或事情的結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結局戛然而止,讓人在目瞪口呆之餘,不禁感嘆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變萬化。如一篇學生習作《門·鑰匙》的結尾寫到「我捏著鑰匙,伸過手去開那扇緊鎖的門,鑰匙剛一觸到門―— 啊,門竟然沒鎖!原來我一直認為緊鎖的門,根本就是開著的。」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尾,大大增強了文章的魅力,使讀者在意外之餘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古人雲:「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個精當的結尾,會使全篇大放異彩,熠熠生輝。結尾的方法豐富多彩,沒有固定模式,關鍵是要善於根據所寫文章內容的需要,選擇一個恰當而巧妙的結尾。
❸ 寫小說,結局是註定了的,還是不確定是按劇情走最後給它一個結局嗎
先想好結局,但是不要被結局限制自己的思路,想好了結局就繼續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如果最後的走向不是原來的就按最新的,想好結局只是給自己一個大體的方向。望採納謝謝。
❹ 寫穿越小說能有什麼結局
留在穿越時代,一女多夫,一男多女,或者是死了。。。或者只有主角回到現實,愛人沒跟來。。。。或者是講他們的來生。。。或者是主角變成了鬼魂,守在愛人旁邊。。。。。或者是愛人失憶,主角失憶,一個人守他們的旁邊。。。。 或者還有別的,但暫且我知道的只有這些。。。。。
❺ 如何寫一個好的小說結尾
世界上沒有幾個讀者在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之後不心動手癢,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們無不是從最優秀的讀者群中走向艱難的創作之路,最後造就輝煌,得償所願。要讓我拙劣的資質認識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因此,當自以為已經算得上一個優秀的小說讀者,閱讀過大量古今中外最傑出的小說,並執著相信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只有小說是最有力量讓人意外不朽的東東,我自然也按捺不住激動,開始嘗試寫一個長篇小說。沒想到多難並不興邦,在我用了兩年九牛二虎之力寫到即將結束的時候,最終因為不知道如何收場,寫一個好的小說結尾而痛苦不堪,自信心大受打擊。
要想弄明白就不能被尿敝死,自然想到那些創作秘笈。翻箱倒櫃,從文學教授開班講授的創意寫作教程,到作家現身說法的創作經驗之談,從享利.詹姆斯的《小說的藝術》到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的藝術》,可惜都無法釋疑解惑,獲得指導,因為他們都無一涉及這個話題。即使是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卡爾維諾的《美國講稿》(又有譯為《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和戴維.洛奇的《小說的藝術》三書談到了結尾,但也論述得無法再簡約了。作家們都說,萬事開頭難,開頭是小說寫作最困難的地方,《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寫了十二遍才定稿,《復活》的開頭更是修改達20多次,以色列當代文學泰斗阿摩司.奧茲還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故事開始了》,專門研究小說開頭。這多少有點欺人之談,起碼也是自審不足的誤區,沒有行動就無所謂困難,小說無論怎樣開頭,只要下筆寫都是確定無疑的事,有何困難?說白了,許多人無法下筆,還是自信心不足。中間部分相對開頭就更容易多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不怕寫不到,只怕想不到。真正最困難的是小說結尾,我甚至敢肯定,有太多的作家對小說結尾是怎麼回事幾乎一無了解,因為他們寫的小說都是稀里糊塗結束的。
福斯特說幾乎所有小說都會有一個虎頭蛇尾,卡爾維諾說文學史上有許多令人難忘的開篇,但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意義上都獨具特色的結尾卻寥寥無幾,或者說很難讓人記住它們。我即認為結尾是最考驗作家耐心、自信心和想像力的地方,多少英雄都犧牲於這處勝利在望的最後陣地,即使如《戰爭與和平》、《紅與黑》兩部偉大的小說,它們的結尾也受到責難,殊為惋惜。而有評論家考證,最糟糕的小說結尾當屬《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一個黑奴與一個白人少年成了最好的朋友,如此乏味的「皆大歡喜」直接消解了前面小說所批判的種族壓迫,馬克.吐溫終於無法背負深刻走完全程,不耐煩地用一個庸俗的幻象溺死了自己的小說。而我一直對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贊賞有加,獨懷恨結尾的匆促和文筆粗糙,如果路遙再耐心打磨一下結尾,這將是一部多麼完美的小說巨著!
卡爾維諾從傳統類型小說上總結了幾個俗套的結尾方式:童話故事結束時英雄戰勝邪惡,傳記體小說總以主人公的死亡而結束,教育性小說以主人公變成了成人而結束,警探小說則是最終挖出了罪犯。其它類型的小說則相對困難一些,大都無法如此乾脆利落地結束,作者唯恐重復,只好不了了之。並強調,小說最重要的結尾要算那種最後懷疑整個故事、懷疑小說的價值觀的結尾,即此前所說,小說的結局應該化解對現實的幻想,讓人記住小說屬於文字世界,它敘述的事件實質上只是留在紙上的言語。
一本喜劇小說,肯定是平庸而合理的情感照亮了生活,公正的辦法是給他一個大團圓的結尾,因為作家們通常都不忍心傷害一個不夠機靈但還誠實善良的好人。悲劇小說總有生離死別,讓主人公最後一刻死去雖然有點愚蠢,但往往也成為必要條件。歐.亨利是最喜歡在結尾處安排一個倒轉乾坤的短篇小說家,讓讀者感覺好像發了一筆橫財心生意外之喜,這一招曾廣受歡迎,但真實性是最大問題,任誰也不願總受愚弄,久而久之讀者就有了被欺騙的感覺,不太領情了。同樣,即使是最聰明的作家也不敢將這一招用在長篇小說中,這幾乎等於自殺,長時間共同建立的那份意猶未盡的親密信任關系就會土崩瓦解——這里可能還要除開通俗驚險小說(偵探、間諜、恐怖),因為它們存在的全部理由幾乎就只為了最後的真相大白。契訶夫不但是最大膽的古典短篇小說家,也是對現代短篇小說影響巨大的天才作家,他開創了砍掉小說開頭與結尾的片斷式寫作方式,一篇小說幾乎就只是一個突然開始又突然結束了的日常生活片斷,據毛姆考證,此方法對曼斯菲爾德的創作具有深刻影響,她不多的那些小說有相當篇幅都是以這種方法寫作而成。實際上,我認為這種樣式的最完美繼承者是海明威。還有一種作家故意隱藏了確定性的開放式小說結尾。雖然我已經不記得約翰.福爾斯長篇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完整情節,但據戴維.洛奇考證,作家給小說結尾寫出了兩種可能性的走向:一個是主角有了美滿的結果,另一個則以悲傷收場。這種創作手法還可以延伸到博爾赫斯的許多短篇小說,看到一種不斷重復、迴旋的更荒誕的時空架構,結尾差不多就是開頭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結尾是大多數小說家的弱點。」戴維.洛奇在《小說的藝術》中引用了喬治.艾略特的話,並說小說故事的結尾和文本最後的那一兩頁文字是不同的兩碼事。我不太在意這檔子事,最後的情節和最後的幾個字誰才能真正勝任小說結尾有何關系!不求勝解,或許就是我只能浮泛讀書,無法實戰小說寫作的深沉原因。
2012.12.15.修訂
小夜曲點評:
難得在壇子里讀到如閣兄這樣研究小說結尾、探討小說結尾的好文章!承教了!
小說結尾很容易被一般的作家忽視,尤其是長篇小說,以為完了就完了,隨便怎麼寫都行,這確實是對自己、對讀者的一種不負責任。所謂虎頭、豬肚、豹尾,對這「豹尾」怎麼理解,得考驗一位作者(或者作家)的能耐與修為。譬如寫百二十回《紅樓夢》結尾的高鶚,就比曹雪芹原著(留有許多蛛絲馬跡)的結尾差遠了。好的結尾應該是意猶未盡,給人留有極大思考和啟迪的空間,不能像吃花生豆,輪到最後嚼到的竟是一枚霉爛的花生就讓人反胃了。
❻ 怎樣給小說寫一個經典的結尾
無戒學堂IP營打卡第23天,1189字,累計33069字
已經到了小說課的第四課,「怎樣給小說寫一個經典的結尾」。
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大家評論某部劇或者某個小說,是高開低走。其實就是結尾設計的不好,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說到結尾,我之前並不感覺它有多麼重要,想著只要按照自己的情節設定一步一步往下走就可以了,或者寫到寫不下去的時候找個合適的方式結尾。
沒想到是自己想的太簡單了。結尾對於讀者來說和開頭、中間同樣重要,如果結尾結的好,那讀者讀完是一種享受;如果沒有結好,會被吐槽,拉低整部作品的評價。而對於作者來說,無論前面寫的多好,結尾沒有寫好的話,都是不完美的,也是一種遺憾。
小說結尾常見的問題有4個:
1.虎頭蛇尾,故事情節突然結束
在進入結尾的時候要更慢更精細,不能看到字數差不多了就結束,不然就有爛尾的可能。
在結尾的時候,要對自己的內容自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坑沒有埋上,有沒有哪條故事線沒有交代清楚,有沒有哪個人的結局不清晰。
可以說要做到事事有結果,人人有交代。
2.結尾不夠合理
結尾不合理大多是故事發展邏輯不符合常規,劇情發展有違正常思維。
對於人物來說,就是好人變壞需要有合理的理由,而壞人變好也需要契機。
作者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通過符合常理的劇情或者人物變化,讓故事的發生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結尾過於平淡
平淡也是結局的一種,但一定是故事發展需要平淡而平淡。如果在寫作中只能設計平淡的結尾,就需要好好提升下水平了。
4.結尾沒有升華
結尾一般有點明主題,和開頭相呼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作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所以在結尾上不能草草了事,要有一定的升華。
小說結尾常見的幾種形式:
1.總結性結尾
例:《情人》瑪格麗特·杜拉斯
2.前後呼應型結尾
例:《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塞尼
比如在寫原生家庭為主題的作品時,就可以設置主人公現在的狀態和剛開始的狀態的反差和對比。
3.環境描寫作為結尾
例:《活著》余華
環境描寫不是純粹的環境,而是有它的象徵意義的。環境氛圍要和情感、狀態和主題保持一致性。
4.開放式結尾
例:《飄》瑪格麗特·米切爾
開放式的結尾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寫的好可以給讀者留下一個想像的空間,如果沒有寫好的話可能會讓讀者誤會內容還沒有結束。
5.獨白式結尾
例:《挪威的森林》
獨白式的結尾,是對心理的一種描寫,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要和符合發展的邏輯和主題的表達。
6.故事總結性結尾
例:《包法利夫人》
故事總結的結尾有個特點就是在結尾的時候每個人的結局都是明確的。
7.升華和點明主題的結尾
例:《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
和寫開頭相比,寫結尾的難度更大。在之前寫的故事裡,我的大部分都是開放性的結尾,其實並不是故意這樣設計,而是不知道該給主人公什麼樣的結局了。
通過這幾個結尾形式來看的話,結局的設置一定要有情又有理。
有情是給讀者一個滿意的結局,讓讀者讀的暢快,主人公的命運可以和讀者引起共鳴。
有理則是故事發展是合理的,結局可以讓讀者有一定的收獲,對讀者產生正面的影響和深度的思考。
❼ 034 | 小說結局的幾種寫法
網路小說的結局不同於傳統小說,一般來說無需作者升華主題或以一種詩意的形式來結尾,基本上只要不悲劇就行。
小說的最終結局一般緊隨大高潮之後到來,高潮出現的時候,一般要注意將各種線索漸漸收攏,將矛盾沖突集中到主線和主要矛盾上。
在高潮中,全部情節的關鍵糾葛在這里總交鋒,主要事件得到解決,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這里得到了最後的完成,讀者也在這里得到了最強烈的震撼和感動,同時小說的懸念也在這里得到了最終的釋疑。
以上是網路小說的結局,一般是比較固定的寫法,下面分享傳統小說結局寫作的十三種方式,僅供參考:
1. 死
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只有死亡是最好的結尾。
事實上在虛構寫作中,死亡確實是一個非常便當的經常被使用的結尾方式;死尤其能體現傳統的悲劇美學的原則。我一直覺得魯迅的那個定義很有意思,他說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對悲劇這樣的定義,我想它和我們用死亡去結束一次敘述的行為相當恰切。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非常之多。
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小說的一號主人公戈萬最後被處決。戈萬被他的養父、同時是他的精神導師和革命軍的同志,被這樣一個關系特殊的人西穆爾登處決,因為他違反了至高無上的革命原則,他放走了革命的敵人朗德納克。在戈萬庄嚴的死亡結尾之後,還有一個連鎖死亡,就是西穆爾登自殺。他親自下令處死戈萬,這對他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戈萬是他全部的希望。戈萬是他的學生,同時也無異於是他的孩子,是他眼中的光明。他處死戈萬,等於先把自己處死,所以他最終選擇自殺的結局。看《九三年》的時候,我們感覺到的那種震憾力,大概真的只有藉助主人公被處死才是最有震憾力的方式。
當然傳統悲劇美學的這種價值的毀滅僅僅是一個方向。 經常還能看到死亡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我稱之為一種缺撼,缺撼美。 同樣是死亡,前面也講到海明威《永別了,武器》里卡薩玲的死。小說通篇講的是亨利和卡薩玲在戰場上歷經千辛萬苦始終不渝的愛情;但是等他們已經遠離戰場、遠離硝煙,已經和武器和戰爭告別以後,他們已經來到世外桃源瑞士,開始了理想國的生活;卡薩玲僅僅是因為骨盆狹窄,在生育時突然死去。卡薩玲這種情形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會有什麼危險。在生產前,她骨盆狹窄的情況一定早就能通過儀器確診,然後醫生會建議剖腹產,這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是當時卡薩玲確實死於難產,沒逃過這一劫。
這是由一種錯位的死帶來的強烈的缺撼,這個缺撼本身形成美感。
2. 大團圓
假如把《永別了,武器》的結尾改一下,讓卡薩玲生下小卡薩玲,一切像預想的一樣,或者是順產,或者是由一個大夫簡簡單單地把自然產變成剖腹產,總之是讓大人小孩都平安無事,那麼這就變成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模式,就是大團圓。
好萊塢有一個原則——絕不跟觀眾為難,這可以說是一百年來好萊塢擊潰世界上所有其它電影製作機構而達到全面勝利的最主要秘訣。就是這個大團圓的結局模式。聽上去這很簡陋,但的確百試不爽。好萊塢有一個說法,觀眾自己掏腰包來看你的電影,你為什麼讓觀眾心裡堵著,心裡不舒服地離開電影院呢?這沒有道理嘛,你定要他心裡舒服,他掏錢到電影院里坐一個半小時,絕不是來受折磨的。
其實網路小說的結局也是這個道理,不跟讀者為難,讓讀者看到想看的。
3. 詩意
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是特別典型的例子。
比如雨果的《笑面人》,大概的意思是,「誠實變成災難,就像雪花變成雪崩一樣,是柔軟的東西慢慢積累的結果。」以這段話作為小說的結尾,是很典型的詩意結局的方式。
4. 揭謎
這也是很習見的結局方式,所有的推理小說結局幾乎都是揭謎,比如克里斯蒂就很典型。克里斯蒂盡管是20世紀作家,但是她小說的美學方式基本上仍是經典的、傳統的。作家在開始設置了一連串的謎,構成一個連鎖的巨大的謎團,到最後就像剝筍似的一層一層把謎底揭開。
5. 解嘲
經典的結尾還有一類是喜劇,在文學作品中,喜劇所佔的比重應該超過悲劇,超過正劇。喜劇的結尾大都相似,大部分喜劇都是以解嘲的方式結尾。我想這是因為, 既然是喜劇,你就很難以一種很鄭重其事、很壓抑很強烈的方式,來為一個喜劇人物最終畫上句號。
舉一個現代小說的例子,《二十二條軍規》。主人公尤奈林是一個特別荒誕的人物,他向一切現存的價值體系挑戰。他所有的舉動都出人意料,反而小說的結尾一點都不出人意料,而是遵循了傳統喜劇的結束方式——出走,就是逃掉。尤奈林本來是在戰場上,在一個島上的飛行大隊里,但最終他要逃到瑞典去。我們知道,軍人是不能擅自逃離戰爭的,除非被醫生證明精神上出了問題。二十二條軍規整個是一個圈套,把所有人都套進這場戰爭,誰都不能倖免。這有一點像「一個島上的人說那個島上所有人都說謊話」這個悖論,《二十二條軍規》也是在一個嚴密的悖論框架之下。就是說,小說本身是以悖論的方式構成的。尤奈林最後還是選擇出逃;上至隊長,下至隨軍牧師,他的夥伴們都幫他出逃。他要逃的時候,還堂而皇之地說了這么一段話,他說,「我不是因為要逃避責任,我是迎著責任而上,我是為了救自己生命而逃,這絕不是一種消極」。他對自己從戰場上逃跑的行為完全是一種解嘲的方式,有一點像我們的阿Q。
6. 有去無歸
可以這么說,這是故意走向虛無的一種美學方式,這種方式有時能帶來傳統悲劇美學的那種悲壯和庄嚴感。
特別典型的例子是聖埃克絮佩里的《夜航》。一個試飛員在執行越洋試飛的任務時,飛機的操縱開關失靈,與地面指揮部門失去聯絡;而這時油箱里也只有有限的油量。他一直往前飛,前路漫漫,我們只知道他飛出去了,卻不知道他究竟怎麼結束,根據一般的經驗判斷,他應該是墜海。但是誰也不願意簡單地把結局定位到墜海。聖埃克絮佩里在《夜航》里把主人公的結局就這樣撂下了,完全不管他到底去了哪裡。然而有趣的是,聖埃克絮佩里個人生命的結局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呈現的。作家自己也是試飛員,在一次試飛任務中,他突然走入虛無,再也沒有任何音訊。這種有去無歸的方式,這種突然墮入虛無的消失,充滿了悲壯的美感。埃克絮佩里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謎。
7. 夢魘
東北話里有時會說,誰誰誰被魘住了。魘住了就是在夢里沒出來。
比如卡夫卡的小說,人莫名就陷到一場官司里——這是《審判》所講的故事。而另一篇小說《城堡》講的是你接到某一個指令,讓你到城堡里去辦事情,城堡就在你視線所及的地方。但是當你往前走,你無論怎麼走都走不到,這像民間傳說的「鬼撞牆」,走著走著又走回來了,你怎麼往前走,城堡總在前面,在遠處。。。
8. 循環往復
有一部電影《暴雨將至》,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電影里講了四段故事,一開始在一個修道院里,一個男孩在拚命逃命,然後講了很復雜的四段故事。故事講到最後,奇妙的是,故事最後這一刻和最初這一刻一模一樣、完全吻合。而這中間已經發生過那麼多復雜的故事,最後又講回去了。
這個結構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的語言游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今天的文學里有若干這樣的情形, 以回到開始的方式來結束, 《暴雨將至》是特別典型的例子,這真的是一部傑作,看完後你會受到很大的震動,因為沒看之前你不能想像電影還能這樣拍。
9. 得而復失
有個成語叫「失而復得」,而在20世紀敘事結構里有一個反其道用之的方式——「得而復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老人與海》。看《老人與海》,最後簡直會覺得莫名奇妙。故事裡,他們很小的漁船居然就能捕到重幾千磅的大馬林魚,而且在他們的海灘上經常有這種魚的骨架。老漁夫桑地亞哥費了那麼大的力量,歷盡千辛萬苦,結果卻只帶回去一具毫無用處的魚骨架,因為類似的魚骨架在海灘上不是一兩具,漁民們捕完魚取下魚肉後,經常就把魚骨架留在海灘上。
得而復失這種方式,非常直接地顯示出生活本身的虛無色彩:你付出這么多,最後你卻發現什麼都沒得到。 得而復失與今天被抽象之後的人類生活的情狀尤其相似。民間有一個說法是:你有多少錢你都帶不走。這和西方的說法有點像:「來自泥土,歸於泥土」。人生就是這么回事,看上去你來到世上轟轟烈烈,波瀾壯闊,有各種各樣的經歷,但是到頭來,你仍舊是赤條條來,赤條條去。
10. 走出敘事人視野
剛才講到的「有去無歸」是導向虛無的一種結局方式,但它充滿了悲壯感,還有一種方式是索性走出敘事人的視野,故意地消失掉。這和「有去無歸」走入虛無的方式還有不同,它可能更多呈現出無奈。
毛姆的傑作《刀鋒》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結尾,據說《刀鋒》的主人公拉里是以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為原型。拉里的結局方式是典型的走出敘述人視野。拉里忽然不見了,敘述人從此再也追蹤不到他,敘述人對他可能的行蹤作了若干假設。但是最後他說,「這些不過都是我的假設,拉里究竟在不在這世上,我也不知道,因為他已經走出我的視線。」
這完全是因為生活本身的無奈何、生活的無聊,個人不能夠對生命充滿熱情,且能動地使生命有意義,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走進自己也看不清的一種狀況,走出敘述人的視野。
11. 以死亡來終止
這個方式和第一種方式說到的死亡結局是不同的,那個是屬於傳統悲劇美學的范圍,是以死亡把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而這個不是。
比如小說《等待》里的主人公,他活著跟死了沒有太大差別,他死了跟活著也沒有太大差別,他早就把生和死本身模糊了。海明威說,一個故事講到沒辦法結束的時候,只能讓主人公死掉,沒有別的方式。《等待》是很典型的例子,你甚至可以說,他這個死亡是自己找來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像海明威的《殺人者》,殺手在餐館等他,但這天主角沒出門,沒去餐館,所以他逃過一次。但是我們讀了小說之後,我們能夠覺察到的是,主角終究難逃追殺,他的命運和《等待》里的主人公的命運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於故事本身的無奈,使得故事的結束只能停留在死。
12. 歪打正著
這可以說是特別能顯示生活荒謬性的一種結局方式。
薩特的小說《牆》是詮釋「人生荒誕」這個哲學命題的特別明顯的例子。主人公是個革命者,不幸被俘了。本來他肯定是要被槍斃的,但是到最後臨刑之時,他想反正免不了要被處死的,何不戲弄他們一下,於是他就順嘴胡謅了一通,說你們要找的那個人我現在告訴你們他的下落,他就藏在一個古墓里。其實他完全是想趁最後的機會嘲弄一下敵人,結果在他等著被處決的時候,突然傳來命令要釋放他。原來跟據他提供的情報,敵人來到古墓,正好那個人拿槍還擊,於是敵人一下子把他擊斃了。前面主角完全是順嘴亂說,他根本不知道敵人要他交待的那個人剛好真的在古墓里。但居然被他說著了,典型的歪打正著。
13. 迷失
博爾赫斯的小說里有大量的以迷失作為結局的例子,很出名的有一篇小說叫《沙之書》。有一個人上門推銷書,他說他有各種版本的《聖經》,「我」說「我」不缺《聖經》,然後他說他有一本書叫《沙之書》,他把書拿出來讓「我」看。這本書沒有頁數,任何一頁都不會重復,沒有任何秩序,無始無終。當然這是個哲學小說。一開始「我」還充滿熱情地看這本《沙之書》,看到最後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沒有意思;這種東西太玄了,於是「我」想讓它消失掉。因為我供職在一個圖書館里,這時我想到一句話,「藏匿一片樹葉最好的地方是森林」。於是「我」把這本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奇書,隨便放到了圖書館里一個書架上,「我」故意不記是哪個架子,那麼這本書一下子混跡於圖書館浩瀚的書海里,書本身變成了一顆渺茫不可尋的沙粒。「我」有意地讓這本書迷失在一個龐大的國立圖書館里。
END
❽ 怎樣寫好小說的開頭和結尾
無戒學堂IP營打卡第23天,1698字,累計33134字(7.1為更文第一天)。
文/蓮柔漪
想要開啟寫小說之路,寫好小說的開頭是很重要的。
第一:是為了吸引讀者。
讓讀者有閱讀下去的慾望,再加上喜歡。就算達不到印象深刻,至少不會討厭,要注意寫的時候,語言和風格要非常明顯,寫下開頭第一句話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給讀者一個繼續讀下去的理由。想要知道故事後來發生了什麼,設置懸念,或者埋下伏筆,或者挖個坑,總之要激發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慾望。這一點,非常考驗作者的寫作功底。
第三:引出下面的情節。沒有開頭,自然就沒有辦法推動後面故事的情節發展。
第四:就是告訴讀者,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寫這個故事。開頭會讓人知道,主人公是誰?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大概內容到底是想要講述什麼。
小說的開頭寫起來,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可能很簡單,也可能很棘手,那麼一共有七種寫小說開頭的方法。
第一種,直接敘述事件。
從小時候寫到老死,其實寫這樣跨度很大的故事是很少見的。要確定某一個人生階段的事情,這一個階段是重點,其它可以簡略寫,或者一筆帶過。
選擇切入點並且直接講述一個故事事件做為開頭。
第二種,用金句開頭。
把這本小說的內容,總結出一個經典的句子,放在開頭,朗朗上口,讓人印象深刻。
第三種,直接展示結果。
直接面向讀者,展示小說的結果。就是將結局放到了開頭,採用倒敘的方式,讀者就會想知道在這樣的結果出現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會出現如此的劇情結果。
第四種,使用總結性語言。
在一些古風歷史的小說中,會先介紹一個背景,出現一些總結性的語言進行敘述,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戰爭之類的,再引入主題,也可以把一個人的前半生都先總結出來。
第五種,以回憶引入。
最簡單的就是用「很多年以前」,或者「很多年以後」,進行回憶。
第六種,利用環境描寫引出情節。
一邊描寫風景,一邊交代了時代背景,同時隱喻,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背景,留下一個時代的剪影,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第七種,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可以在開頭提出一個問題,但是不要馬上告訴人們答案,到後面的時候再揭開謎底,再繼續拋出問題,以此類推。
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寫故事。可能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適用,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自己最有把握的,也可以是幾種方法混和起來用,不一定非要固定使用一種方法。
小說的開頭寫好了,那麼小說的結尾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部小說,有時候會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前面寫的都非常精彩,但是結尾寫的不好。
事情可能還沒有講清楚就沒有了,或者特別突然地、快速地就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有不盡興和不滿意的感覺,就是俗稱的「爛尾」。
或者結尾設置的不夠合理,過於平淡,沒有升華部分,這些都是寫小說結尾,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寫小說的時候,越寫到最後,越要沉穩靜心,要將寫作的節奏慢下來,反復的去想前面有哪條線不完整,前面挖的坑和問題,有沒有填上和回答,一定要填補上。
將所有都交代清楚,成為一篇完整的小說故事。
劇情合理,要符合邏輯,一個好人要變壞是一定要有契機出現的,一個壞人要變好也是需要契機的。好人不一定要變壞,壞人也不一定要變好。
這就需要巧妙的設計。要有合理的情節,讓原本不合理的事情變得合理。
防止結尾太過於平淡,沒有特別精彩的部分。結尾升華的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點明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同樣與寫小說開頭一樣,有七種常見的方法可以借鑒。
第一,總結性結尾。
用總結性句子進行總結。
第二,前後呼應型結尾。
與小說的開頭和主題進行呼應。
第三,利用環境描寫作為結尾。
一定要和小說主人公後面的生活狀態是一致的。
第四,開放式結局。
給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產生一些幻想。如果寫不好,會給讀者一個沒寫完的感覺,不適合新手作者。
第五,獨白式結尾。
用一段心理描寫的獨白作為結尾。把心裏面想的事情,用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需要呼應主題。
第六,故事總結性結尾。
結尾是一個故事的情節,將故事狀態給呈現出來,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寫出每一個人物角色的結局。
第七,升華和點明主題的結尾。
可以根據自己的小說劇情需要,合理的設定一個開頭和結尾。只要主題到位,小說可以用任何的形式進行表達,前提是必須要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