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小說讀後感結局
A. 官場小說入門:讀王躍文《國畫》、《梅次故事》
現在讀起一些書,可能並非是自己主觀上想去讀,而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去慢慢讀起來,然後忽然就發現了寶藏,王躍文的《國畫》就是如此,因為是讀書小組共讀的任務而開始讀,讀來卻發現甚是喜歡,看完還覺得不夠過癮,而王躍文的《梅次故事》則剛好是接著《國畫》這本書繼續往後講述的,於是便繼續往下讀來,發現同樣別有一番風味。
王躍文,官場小說名家,很久之前姐姐有一本他的作品合集,一直沒有看,現在發現竟然是湖南省作協主席,可能是因為寫了大量官場小說,深諳官場之道吧。不過,這本書在當時出版時被封了,而現在又可以看,可能真的證明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模擬出了當時的官場狀態吧。
我以為這是我第一次閱讀官場小說,但其實,幾年之前就閱讀過一本周梅森的《人民的名義》,當時是拿來當影視原著閱讀的,現在看來,也應該算是官場小說的范疇了。但是官場小說的入門,還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王躍文的這兩部小說開始的。
首先向講講我對「朱懷鏡」這個名字的一點看法,「懷鏡」,胸中懷有鏡子,就說明一定程度上,朱懷鏡是一個胸中有些仁義道德的儒士,有一個儒家情懷的政府官員。
《國畫》講的是朱懷鏡通過送給自己的直繫上司一幅好友李明溪的畫作,後來又一步步地運作,最後在結尾當上了地委副書記的故事。故事裡,上級檢查,下級臨時准備樣板,上級考察,也不過是看一看然後吃飯喝酒,做樣子。在八小時以外的娛樂,則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包養情婦。講真話反映真實情況的記者,也被迫壓了言撤回自己的言論。很多我們無法看到的黑暗面,在王躍文的筆下向我們呈現。最終,市委書記因為官二代被迫退休,代表理想化的李明溪失蹤,講真話的記者遠走他鄉,保養的情婦因為利益輸送被逮捕,而朱懷鏡,則因為有了更大的靠山,升職當上地委副書記。
《梅次故事》講的是朱懷鏡當上地委副書記以後,以一個當地負責組織工作的高層官員,經歷的官場浮沉,每天接待各種來訪人員的利益輸送、工作上兩派之間的對抗、工程背後的利益紛爭、向高層領導的關系往來。所幸的是,朱懷鏡心中懷鏡,守住了心中的東西,雖然多次遭人舉報、紀委調查,最後的結尾雖然沒有明示、但也不算很壞。
《國畫》和《梅次故事》有一些聯系,但是也相對獨立。讀來真是酣暢淋漓,勾畫出了一場全國官場的眾生相。當然,那是在20世紀末,和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跨度,所以我們也要相信,現在的政府會更加用心的服務人民。
兩本書里,講述了很多規矩,既有官場上的、又有江湖上的,不過官場其實不也就是一個江湖嘛。而恰恰在現在,我們很多人缺少的就是規矩,雖然不在官場之中,但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有些問題的處理准則還是要把握好的。
而如果讓我選擇,我是不會選擇,踏入仕途的。畢竟,做一個理想化的逍遙散人,比做一個體制內的官員更加輕松自在。
B. 小說<國畫>中,梅玉琴的結局如何為什麼會到坐牢的境地的說說前因後果。我沒時間讀完此小說了。
被關起來了,朱懷鏡最後看過她一次。
她收了皮傑20萬,已多出一千萬的價格收購了天馬娛樂城,而她是官方的人,用的是官方的錢。
C. 求小說國畫的賞析
《國畫》
長篇小說 [作者]王躍文 本書以主人公朱懷鏡的宦海沉浮為線索,通過對荊都市一幅幅台前幕後世相圖的傳神描寫,生動劾畫了一批生存於權力中心或邊緣地帶的人物形象,對他們的獨特神貌和所遵循的游戲規則都作了鏡子般的映照;對丑惡及腐敗的滋生原因,也作了人性和機制等多方面的探索與揭示。 本書涉及人物官場與歡場的經歷、權力與情慾的追逐等方面,刻畫深微、敘述周嚴,既有現場感亦有透視感,遂成為一部難得的警世之作;還因著重寫出了文化與良知的存在,所以難掩全書深切的憂患之心。 書名《國畫》是個容易誤解因而不太巧妙的雙關語:當代中國的漫畫。為了使雙關不落空,首句即寫「畫家李明溪……」,反而顯得刻意經營。此書的刻意經營貫穿始終,小說成了作家那隻全能之手刻意操縱的舞台。由於這只本該看不見的手過於扎眼,人物成了觀念的提線木偶。而且這些人物全都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目的僅僅是為了作者要譴責這個腐爛透了的官場和末世般絕望的社會。這一願望是值得贊許的,然而手段過於簡單,力量反而有限。一覽無余的平鋪直敘導致毫無回味,連暗示都算不上的伏筆使閱讀沒有任何意外,情節的進一步展開如同邏輯的演繹,腐敗事件的增加僅僅是為了論證那個眾所周知的結論,而不是讓讀者在思想上得到升華,情感上得到超度。小說在總體上沒有超越清末「譴責小說」,只是對於當代讀者有一點現實的批判意義。如果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