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無人生還小說結局
① 阿加莎的哪部作品最好
1、《無人生還》
該小說講述了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里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眾人正在惶恐之際,來賓之一忽然死亡,噩夢由此開始了。
這本小說節奏非常快,死起人來一個接一個,總體氣氛非常黑暗壓抑,而且最後人都死光了都沒有一個偵探出來調查。它應該是最適合初讀阿婆的人看的,其緊張刺激不亞於一部驚險電影,而其懸念又能自始至終拉住人的思維。同時《無人生還》開創了"孤島模式"和童謠殺人模式,何況這本小說真的很好看。
2、《羅傑疑案》
小說講的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羅傑被"我"和他的管家帕克發現死在他的書房中。因為"我"對羅傑比較了解以及"我"的不在現場的證明,"我"成了波洛的助手。隨著案件的剝繭抽絲,嫌疑人的逐漸排除,最後結局出人意料。
這是阿婆的成名之作和代表作,全書用第一人稱敘述事件的經過,在埋伏筆的同時又巧妙地掩飾了最關鍵的信息,讓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偵探一起尋找事情的真相。看這本小說最大的樂趣在於從字里行間尋找兇手是"那個人"的蛛絲馬跡。看到最後不得不佩服阿婆隱藏線索和干擾讀者思考的能力。
3、《東方快車謀殺案》
該小說圍繞發生在豪華列車"東方快車"上的一起謀殺案,講述了大偵探波洛在殺機四伏的列車上撥開重重迷霧,最終在十二個嫌疑人中鎖定真凶的故事。
小說中的波洛是阿婆筆下的一位家喻戶曉的比利時偵探,這本小說通篇以第三人稱來敘事,同時這本小說引出一個讓人不停探究的主題:私刑是否可以作為法律
缺位的替代手段,儀式化的私刑是否提升了私刑的正義性,而集體行凶是否減輕了個體的邪惡感。這本書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對白隱藏的信息需要慢慢琢磨,總的來說東方快車謀殺案堪稱經典之作。
4、《ABC謀殺案》
該小說講述了一個逍遙法外的連環殺手通過字母表一步一步實施犯罪。作為死亡標記,殺手在每個被害人的屍體旁留下一本ABC鐵路旅行指南,翻開的那頁就是殺人之地。他狂妄地向波洛發出挑戰書,整個英國因此陷入恐慌。
這本小說的的節奏比較快,入戲很順利,沒有其他小說的瑣碎嘮叨。按照字母順序殺人的方式讓人很新奇,波洛和小黑的一捧一逗則有點說相聲的感覺,很適合新手入門看的。
5、《尼羅河上的慘案》
小說講述了行進在尼羅河上的一艘遊艇上發生的三起殺人事件及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對事件的調查,最終波洛將遊客召集起來,揭示了三起案件的真相。
琳內特·里奇衛擁有令人艷羨的一切——年輕、美貌、過人的頭腦,而且還繼承了父親的巨額財產。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閃電般地與自己的地產經紀人,也就是好友奎傑琳的男友多伊爾結了婚。婚後幸福的二人決定去埃及度蜜月。
痛失愛侶、決意復仇的傑奎琳,暗中在琳內特財產上做了手腳的律師,以及其他幾位貌似陌生人的遊客,與他們登上了同一條船。在尼羅河上,慘案發生了,一顆子彈貫穿了熟睡中的美麗頭顱……
這本小說最能代表阿婆風格的作品,而且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更是家喻戶曉,小說里的愛情元素非常濃,這本書里有眾多而性格各異的配角,可以展現阿婆嫻熟的描寫功力。
而且兇手所用的詭計簡單實用而又絕對不容易想到,比那種復雜的機械詭計上等一百倍,波羅推理的過程也比較嚴謹。同時這本書的節奏很舒緩,有阿婆特有的溫馨瑣碎,非常適合喜歡節奏緩慢的新手閱讀。
② 阿加莎《無人生還》恐怖嗎
《無人生還》恐怖等級4級。是阿婆的最經典作品,不過它是推理小說,根本不是驚悚和恐怖小說,恐怖程度我覺得至少比很多金田一的都不恐怖。
劇情:
人煙稀少的山間路上,相貌平平的男人(盧克·伊萬斯 Luke Evans 飾)和妻子駕駛汽車漫無目的前行,途中他們在小酒館休息,遭到了弗林(德里克·邁戈雅 Derek Magyar 飾)等匪幫的騷擾。當再次上路時,弗林一眾又突然駕車襲春芹信擊了這對夫婦,並將二人擄回匪幫的巢穴。
惡毒的匪徒在男人面前殘忍殺害了其妻子,令人備感意外的是男人突然豹變,輕松幹掉行凶的惡徒。與此同時,匪幫在夫婦的車中發現一個被捆綁起來的女子,對方扒輪是在一起震驚全國的血腥殺人案中失蹤的艾瑪·沃德(阿德萊德·克萊蒙絲 Adelaide Clemens 飾)。
形勢急轉直下,人多勢眾的匪幫反倒成為被獵殺的目標,也許他們惹到了實在不該惹的一個人。
拓展資料:
《無人生還》是2012年由北村龍平執導的電影,由盧克·伊萬斯和阿德萊德·克萊蒙絲主演。
該片講述相貌平平的男人和妻子駕駛首運汽車漫無目的前行,途中在小酒館休息,遭到弗林等匪幫騷擾的故事。
網路 無人生還
③ 如何評價BBC劇集《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作為阿婆有名的中篇,拍出的電影,1987年俄版或是1945美版實際上都不是很盡如人意。這兩個版本都是從上船開始講故事,按童謠老老實實殺人。而中國話劇版本則改動了結局。此處修正:中國話劇版本這一結局改動,是曾經阿婆自己做出的改動,BBC這部劇事實上才是唯一遵照原著結局的英語國家版本。BBC這一版我認為是到現在改編最好的一個版本,作為觀影者,我認為這部片子的節奏把握的不錯。現在的觀眾從原著中其實對這一部作品的嚴密性感受有限;其他阿婆最被熟知的作品,不論是以波洛還是馬普爾為偵探的系列中,一部小說的死亡人數都比較有限,也使得情節環環相扣,推理從步驟到結果都比較合理。而童謠殺人限制了手法,封閉的暴風雪山莊模式限制地點;殺的人數又多,兩天之內殺完十個人。能夠基本合乎邏輯已是艱難,嚴密性難免遜於其他作品。在小說當中對於氣氛的渲染還能使讀者對不甚嚴密的殺人情節少些關注,大量的心理描寫轉移了人們的關注焦點。上了士兵島之後,除了最早死去的駕車肇事者和廚娘之外,作者細致描述了除兇手外每個人的心理活動;在僅餘五個人、統一管理葯物槍支之後,更是有大段的心理描寫。在這些心理描寫中,讀者的視角不斷地轉移,很好的掩藏了法官作為討論案情的領導者帶來的疑點;甚至於當僅餘五個人時,稍加註意就可以發現相關章節僅有四個人的心理描寫,這些描寫並未以"xxx想「呈現出來——之後隨即讓法官」死亡:了。因為讀者很難想到死者是兇手,因此讀者對於誰是兇手的猜測又再一次被引向僅剩的四個人。雖然在一本中篇小說里採取這樣的方式極為巧妙,但若是影視劇照本宣科就是另一番效果了——很難以呈現這些微妙的心理活動;於是就很難轉移觀影者的關注焦點,使得整部影片死人的過程有些莫名其妙。在書中女主上吊之後,真凶法官寄了一封信給蘇格蘭場,詳細解釋了自己整個犯罪過程;電影版也採用了這一方式,拍出來的效果不是很好。現在我們再看BBC這一版本的電影,其作出的改動主要在以下方面:大幅增加Vera Claythrone(倒數第二個死亡、殺了學生的教師)的戲份。BBC電視電影中,Vera在管家夫人(第二位死者)死後首先向醫生發難、將殺人手法指向童謠,在原著中首先與醫生產生沖突的是警察、殺人手法與童謠的聯系則是在管家(第四位死者)死了以後才指出的。而在管家死去之後,BBC版本是醫生情緒失控、Vera給了他一耳光,原著則剛好相反。原著也沒有Vera與Lombard的性愛情節。在Vera學生Cyril的死亡調查中,Vera的未婚夫Hugo並沒有直接向她發難——他只是離開了(但是最後死時Vera的幻覺確實出現了雨果);而BBC版本則讓他跟Vera說「希望親眼看她被絞死」,之後則導向了一個最大的改動。
④ 為何阿加莎要為《無人生還》寫兩個結局
阿婆自傳提到過,第二個結局是為了能登上舞台特意改編的。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因為舞台劇是需求有人活著來講故事的,所以留下兩人安全脫身,然後才算是舞台劇,其他這個結局與歌謠完畢也不違反。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疑是史上最出色的推理小說女作家。她終身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書的小說。作品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本書開篇被分為八節,將八位賓客的內心獨白順次呈現,使讀者對人物布景和性格有了開端的了解。跟著故事情節的翻開和推動,讀者能夠進入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會他們不同的世界觀,站在相對客觀的視點與書中的人物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