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小說 » 茨威格小說甜文結局

茨威格小說甜文結局

發布時間: 2023-08-10 17:48:53

⑴ 《布達佩斯大飯店》:茨威格筆下昨日的世界

戰爭前的奧地利群星閃耀,莫扎特、弗洛伊德、卡夫卡、茨威格等,那裡是藝術的殿堂,代表著一個時代。 一個真正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

茨威格是極擅長描繪細膩情感的作家,風格獨特,他常常用大段的心理描寫讓我們走進書中的世界。《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整體結構借鑒茨威格的敘事風格,讓我們感受到茨威格筆下的世界。

茨威格的書引出主人公總是通過作者本人在途中遇到了主人公為開端,然後主人公開始和茨威格聊天,在對話中,主人公開始用第一人稱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布達佩斯大飯店》就是用這種標準的茨威格體,來講述古斯塔夫和門童的故事。

影片中打造出層次感,多次讓角色注釋鏡頭外的觀眾。既是講述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講述茨威格的故事,更是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

*以下所有黑字都取自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將一節一節的詩句連接起來,讓每一行都浸透著音樂,閃爍著色彩,燃燒著畫面。」

《布達佩斯大飯店》從開始就用鮮艷的色彩掩飾人們空洞的靈魂展示屬於那代人的輝煌時刻。布達佩斯酒店就是那時候上流社會的縮影,人們注意禮節,尊重藝術。

古斯塔夫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他談吐優雅,用詞考究,即使流亡的時候仍然噴著古龍水。浪漫且風流,人物原型中有茨威格的影子。

「他們真誠地以為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界限和分歧會慢慢地在共同的人性當中融合在一起。」

古斯塔夫的門童擁有庇護身份在火車上依舊被刁難,古斯塔夫像軍官解釋,卻在保護門童的時候被毆打,他妄圖和軍隊講道理,但是身份證明在暴徒面前只是廢紙。

「作為年輕人的真正意義,難道不就在於要去相信世界,而摒棄對世界不信任嗎?」

茨威格在戰前就是知名的作家,卻因為一部作品的名字被法西斯指控另有所圖。他們不給茨威格解釋的機會,直接焚燒了他的書,銷毀他的作品。這樣野蠻的舉動給身處文明社會的茨威格一記重錘。

「年復一年,個人都在被賦予更多的權利;司法運行變得溫和而人性化」

古斯塔夫合法繼承富豪遺孀所有的名畫《蘋果與男孩》,卻被遺孀的兒子設計背上謀殺遺孀的罪名,鋃鐺入獄。他堅信自己是清白的,入獄期間他還寫信給門童,告訴酒店的工作人員要好好維持酒店秩序,相信自己終會被無罪釋放。然後後來發生的事情並非他所願。

生活在昨日世界中的茨威格對法西斯「禁止猶太人在長椅上休息」的法令不滿至極,法令開始向另一個極端發展。因為法西斯的禁令,茨威格的母親死時凄涼,兩個兒子無法回到她身邊,甚至其他猶太親戚也不能靠近老人。茨威格的母親就在孤獨中死去,此時對法西斯暴行絕望的茨威格認為母親較早的離世反而可以幫助母親逃避虐待。

「可是在我們的那個時代,文學只可以讓人看到感覺豐富和高貴的東西,不可以看到令人難堪和真實的東西」

古斯塔夫在監獄中把自己的生活編成46行詩。即使在逃難中,也要將一半的錢作為小費支付給幫助他的人。古斯塔夫堅持的風度,在落難時刻顯得凄涼又可敬,就像那個遠去的時代,想維持高貴在真相面前微不足道。

茨威格祖國的衰敗讓他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去其他國家旅行時的身份從備受尊敬的作家到祈求庇護的難民。這種感覺令他痛不欲生。

「每個人都隨時准備著,帶著生活留給他們的廢墟去漂洋過海。」

「那是一種讓人神經備受摧殘的感覺,清醒地睜著眼睛踏入空虛之中,知道自己無論在哪裡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間再被趕出來。」

被迫流亡的古斯塔夫和被迫流浪的茨威格,都不得不離開他們喜愛的家鄉。

「愛與藝術是共同的責任。」

古斯塔夫的古龍水出賣了他的行蹤,但是這不足以指責詩意的生活。影片中故事情節的進展充滿了節奏感。越獄的肢體動作,D夫人兒子和古斯塔夫的槍戰,連阿加莎扭頭這樣細微的動作都帶有音樂節奏。越是普通至極的動作,越是藝術深入的象徵。藝術早已融入那代人的血液中。

「一個人從童年的時代氣息中所獲取的東西滲入血脈當中,終其一生都會如影相隨,不離不棄。」

影片中夾雜這不少黑色幽默。在古斯塔夫和門童隱藏身份潛入酒店的緊急關卡,面臨生命威脅的古斯塔夫和門童向新門童打探消息,得到必要消息的門童反過來教育新門童,不可以泄露顧客的消息。門童將古斯塔夫教育的工作理念保持到了老年。

昨日的世界不會隨著瞬間消失,仍會有一些昔日的影子重現,然後慢慢消逝。

「在這樣的車廂里,極度疲勞的人橫七豎八地睡在濃烈的惡臭中,正在被送往屠宰場,和動物沒兩樣。 這是一個人們興奮得心醉神迷的時代,是無所顧忌的騙局連連的時代,是焦躁不安和極端主義的獨特混合。」

古斯塔夫在戰爭中因為保護門童,死於法西斯暴徒的槍下。維護自己習得的信條,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哪怕我們身處這殘忍暴行的深淵,帶著黯然而破碎的靈魂,幾乎像盲人一樣來回摸索,我仍然不斷地抬起頭去看往日的星辰,它們曾經照耀了我的童年。」

茨威格最後一篇小說《象棋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被納粹虐待至精神失常,他被關押的酒店可能就是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原型。茨威格沒有像主人公那樣選擇活下去,也沒有像古斯塔夫一樣被迫落幕。他選擇自己終結自己的生命,親自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無論怎樣,這世界還是會好起來的」

⑵ 茨威格中篇小說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合訂版,書中還有茨威格的其他四個中篇小說,分別是《博弈人生》、《魔魘狂奔》、《燃燒的秘密》、《恐懼》。

    合上書頁,再回頭看看書名,就能發現一絲奇妙:魔魘、狂奔、燃燒、秘密、恐懼......,呼之欲出的情感,濃烈的情緒。讀茨威格的作品,猶如吃川菜吃火鍋,麻辣鮮香,讓你臉紅讓你心跳,讓你出汗,讓你欲罷不能;書中的主人公年齡、性別、職業迥異,但卻總有共同的特點——他們執著、敏感、激情、偏執,他們被慾望和情感支配著燃燒著,讓你感慨和敬畏。

    《魔魘狂奔》好似並不著名,劇情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有些雷同。一個中年落魄的男醫生,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對求助流產的女人一見鍾情,為了莫名的自尊和內在的激情,他拒絕給她幫助,卻讓自己深陷深淵。他成為一個魔鬼附身的狂奔者,拋下一切,追尋女人而去。女人拒絕他的幫助,私下流產,最終離世。離世前,懇求他保守偷情懷孕流產的秘密,男醫生答應了,並信守承諾,最終他用生命的代價壯烈地保守了這個秘密,帶著女人的棺材永沉大海。多麼相似的感覺,男醫生和那個沒有名字的陌生女人,守著一份無望的孤獨的愛,卻著了魔,發了瘋,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燃燒的秘密》講述了一個花花公子千方百計地想要一次艷遇來豐滿點綴自己的假期,他瞄準了帶著十二歲男孩的單身女子,為了實現目的,他略施小計,故意接近十二歲的孩子埃德加。整個事件突然發生了奇特的變化,少年埃德加成為了劇中的主角,他的感受,他的情感,他的觀察,他的成長變成了主線,曖昧的成人男女成為了點綴。茨威格對青春期少年的心理了如指掌,原本天真純潔不諳世事的小男孩,他以為得到了尊重,贏得了朋友,他感受到了欺騙和隱瞞,骯臟的成人世界的燃燒的秘密呼之欲出。孩子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刺破了秘密,拯救了母親,也實現了個人的真正成長。

    《博弈人生》應該是茨威格晚期的作品,人物的個性明顯趨於成熟,這是一本值得思考的書籍。第一個思考,也許和當前國人的處境和形勢相關,那就是—— 如何面對極致的孤獨 ?B博士被納粹逮捕,為了得到財富和秘密,納粹們丟對他進行了一種心理上的謀殺,他一個人被關閉起來,沒有任何消遣,沒有書籍,沒有報紙,沒有人,在他幾乎要崩潰的剎那,他意外得到了一本棋譜,一本收集了150場決賽的棋譜;B博士的命運得到了徹底改變,一個被封閉在空白世界裡的,空虛空閑的人,他把所有的熱情和耐心投入其中,他擁有了最強大武器,來對付能將人整垮的時間和空間。他有計劃地把時間分為上午和下午,每半天兩盤棋,晚上溫習。他將腦力集中在一個狹窄的領域里,無論怎麼思考,都不會疲勞。時間和空間對他變成了一種享受,他恢復了理性和思考;當所有的棋局的新鮮感和驚奇感消失之後,為了應付巨大的空虛和寂寞,他付出了數十倍的想像力,摸索出荒謬而不可行的下棋方式,開始了自己挑戰自己,自己和自己對弈。這完全是一種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形式,他陷入了狂熱的對弈之中,陷入了走火入魔,幾乎瘋癲而死。B博士的故事固然揭示了納粹的殘忍和惡行,但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巨大的時間深淵里,如何面對極致的孤獨。因為疫情,被困家裡的時光,突然擁有了大把的時間,突然之間失去了不必要的嘈雜和應付,你是如何渡過的?是日夜顛倒精神崩潰,還是規律作息理性坦然呢?人吶,唯有在生死,在極致的孤獨當中,你才會遇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第二個思考,就是—— 如何放下心中的執念 ?在極致的時空里,象棋挽救了B博士,但也幾乎毀了他,他無法承受一人分飾兩人之重,陷入癲狂,自我傷殘。最後,在船上,面對強勁的對手,理智戰勝了情感,他選擇了放棄,也獲得了徹底解脫。中國古人就講究中庸,懂得「過猶不及」,那些曾經有利於我們的,也許有一天會成為我們的羈絆,有時候選擇放下,也是成全自己。

    茨威格的小說,除了情節曲折,情感動人,文字也非常優美,摘抄我很喜歡的一段景色描寫:天際熠熠生輝,黑沉沉的暮色里灑滿了星光,於是天空也變得明亮起來。天上猶如掛著一塊在白熾燈照耀下的天鵝絨幕布,閃閃的繁星猶如從幕布的空口和裂縫里穿透出來的燈光,其情形令筆墨難以描述。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夜晚,天際呈堅實的鐵灰藍色,可是在燦爛星河和日益豐盈的月亮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絢爛璀璨,而無論是星光還是月光,似乎都是從某個神秘的內部透射出來的。——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美好文字。

    茨威格,值得去認識和了解的作家!

⑶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一、結局:
在即將離開人世之際,「陌生女人」對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時候,為自己買些玫瑰花來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經為他做的那樣,只為了能繼續悄悄地活在他心裡,就像過去她曾經活在他身邊一樣,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涼和病痛中孤獨地死去,作家始終都沒有認出那個與他幾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歡愛的女人就是當年的鄰家女孩,只把她當作歡場中的賣笑女郎,無數風流艷遇中的一個。讀完「陌生女人」的絕筆倍,作家只朦朧地感覺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絲馬跡,卻始終沒能確切地回憶起她的形象。
二、解讀:
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個不斷要求對方認出自己的單戀者。她不求物質上的回報,不求肉體上的貪欲,她只是對他的存在感興趣,就像她只對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樣。可見,陌生女人始終承認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過他者才能給予定義,她的悲劇並不是自我無法同化他者為自我,而是自我無法與他者聯系在一起,又能同時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獨立性。所以,她的死亡並不是自我的勝利,恰恰是面對命運的無奈和自我救贖的失敗。通過死亡,她對自我的自足性與他者共存的糾結的確認同時滿足了,這是她要的失敗,死亡意味著自我毀滅——讓存在的變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與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變成了無意義,死亡給了她最後救贖的同時,也給了她最後的失敗。因此,她的精神危機並沒有通過她的死亡來得到解決,而恰恰是通過她的死亡變得分外鮮明了。
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簡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創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四、作者簡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傳記作家。
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一九三四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與幻滅中自殺。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⑷ 關於茨威格《貴婦失寵》

讀茨威格短篇小說《貴婦失寵》的時候,我總是被作者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所吸引,忍不住想摘抄下來,便有了這篇文章的由來。

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18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期一個攝政兩年之久,擁有統治法蘭西權力的貴婦被剝奪權力之後放逐庄園的故事。主人公德·普里夫人對權力有著極強的慾望,長期的執政也使她沉迷於被仰視和奉承之中。她舉止輕佻,工於心計,以戲弄別人為樂,自以為是整個國家、整個巴黎的中心。過於高傲的她在接到放逐命令的時候還不相信敵人已經獲勝,她以為流放只會持續幾天,等到民眾怒氣平息,國內飢荒緩解,那些在朝中擁有權力地位,視他為主人的「朋友」定會使她蒙召返京。臨走前她還在想像自己的突然消失會轟動巴黎,所以在到達古爾貝賓的第一天,她歡樂依舊。

然而當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她開始感到一絲陰暗鬱悒的情緒襲來, 「彷彿從暖洋洋熱烘烘的空氣里跳進冰涼的冷水之中」 。第一次在沒有諂媚者的殷勤巴結、邀寵者的禮品、請願者、情人們、朋友們的爭寵奪愛中醒來,她開始感到空虛和驚慌。信使並沒有帶來她想要看到的消息,她感到內心煩躁不安。她想自欺欺人,可惜很不成功。當第二個夜晚來臨的時候,作者對德·普里夫人這樣描述道:「 她急匆匆地從一個房間快步走向另一個房間:在所有的房間里都是一片沉寂,猶如一頭凶惡的野獸蹲在那裡,豢養了多年,因為沒人在這里走動,她害怕這頭凶獸會向她撲來。地板吱吱作響,打開書籍,會發出響聲,一碰到鋼琴的琴鍵彈出一個哀兮兮的聲音,鋼琴就發出可怕的呻吟,就像挨打的孩子在哭叫,所有的一切都抵制著這個入侵者,在黑暗中牢牢地團結在一起。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生動形象地把德·普里夫人的心境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讓讀者在看的時候也彷彿置身其中,不自覺地緊張起來。

到了第三天,德·普里夫人的焦躁不耐已經全然失去控制,孤獨把她擊垮,她變得狂野難測,她已經全然不顧及自己的高貴形象了,她只想知道宮廷的消息,在冒著狂風驟雨騎馬馳騁三個小時,眼睛什麼都看不到,雙手發僵握不住韁繩後才肯疾馳而歸。「她讓使女幫她脫去一身濕衣,又躲到床上,像發寒熱似地等待著,牙齒咬著被子。」終於信使來了,「她不再裝模作樣,而是貪婪急切地用指甲撕開封印,就像餓漢剝去果皮一樣。」然而無論她怎麼找,都找不到自己名字,反而看到了敵人頂替她的職位的消息,一瞬間,她渾身哆嗦,猛地從床上跳起,在信使面前也顧不上害羞,就這樣半裸著身子,用熱狂的手飛快地寫了二十封信,給國王,給各位大臣,給伏爾泰,給她的秘書...所有的信都只求一件事:回到巴黎,返回世界,救出她逃出孤獨。

在塞一大把金幣給信使,囑咐他就算把馬騎死也必須連夜趕回巴黎之後,她又趕快上了床。她渾身發冷,猛烈咳嗽,躺在床上直愣愣地凝視著前方,等待著時間的流逝,等待著她的希望,然而她終究還是明白,「在巴黎,人們對請求者和請願者是沒有多少時間的」。 「屋外急雨不停地喧騰,她渾身發冷,就彷彿自己渾身發抖站在外面,猶如那株灌木樹叢無助地伸開手臂。」 她感到絕望,命女僕召來神父,「她只想聽人說話,只想聽見人的聲音,猶如築起一道堤壩,抵擋那孤寂匯成的大海,她在那裡眼看就要被淹死。」可是等到神父一走,那沉默的重負似乎以加倍的分量直壓在她身上,彷彿她不得不獨自一人扛著這高高的天花板,獨自一人抵禦著向她逼來的沉沉夜色。 「現在,她像魚兒似的被拋到孤寂的岸邊,拚命掙扎,亂蹦亂跳,痛苦不堪。她渾身發冷,又渾身發熱。她摸摸自己的身體,嚇得縮回手來。她的身體是那樣的冰冷,似乎身上所有感官的暖意都已冷卻,血液稠稠的,像凍膠似的在血管里涌動,彷彿她在這里已經變成自己的屍體,安放在這寂靜鑄成的棺木之中。」 對德·普里夫人而言,這種絕望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她從來不知道,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可能意味著什麼,因為她從來沒有孤獨過,她始終把身邊的人當成空氣對待。現在她終於知道,就是這些被她當玩具的人給她滋養,載負著她在社交場上縱橫暢游幾十年。然而,盡管她是知道的,但當她遇到那個身材高挑、手腳笨拙粗野,眼神透著傻氣的農家少年——神父的侄子以後,她又開始為有一個人被她弄得失魂落魄,在她面前低三下四,態度謙卑,一副哀告乞求的神氣而感到心曠神怡。於是她又用像往日一樣布下騙局,引誘這個年輕人成為了滿足她慾望的玩具。在相處三天以後,年輕人成為了她的情人。但是很快她就對這個年輕小夥子感到厭煩,從巴黎傳來的只有使她惱火的消息,她以一種被埋葬的人同樣的感情充分意識到,沒有人會聽見她的聲音,她完全無奈地敲擊著她孤寂的柵欄。她漸漸地對那個年輕人感到反感,甚至痛恨自己竟為了不致在孤寂的泥潭中淹沒而向那種粗鄙的小民伸出手去。她開始不斷刺激他,折磨他以獲得快感。終於,小夥子憤恨地舉起兩只拳頭猛然間像兩塊墜落的石頭砸在她身上,不停地、使勁地打。

是的,就這樣,德·普里夫人自己把她最後的玩具砸得稀爛。

她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活像一隻被人驅趕而死的野獸。 「夜色已漸漸湧入房內,可她沒有感到,因為夜晚悄悄來臨,它不像正午,放肆地透過窗戶往裡瞧。它像昏黑的涓涓細流從四壁湧出,把天花板舉向虛無之中,把所有的東西都不聲不響地沖到它那悄無聲息的洪流之中。等她抬眼張望,黑暗已圍在她的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在什麼地方有隻小鍾滴滴答答作響,無休無止。窗簾疊在一起,是那樣陰暗黝黑,彷彿有個可怕的精靈躲在後面,房門不知怎地消失在牆上,整個房間團團封閉在黑暗之中,猶如一口釘死了的棺材。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進口和出口,到處都沒有界線,可又到處都已封死,一切似乎都向人逼了過來,空氣的壓力越來越大,結果只能喘氣,不能呼吸。」

其實啊,每當看到這種細致的描寫時,我總是眼神遊離不定,無法像正常看書那樣一行一行看完,就是直接一掃而過。可是總要忍不住回來細細地一個字一個字地再讀一次。我深深感嘆於作者的文筆,當我在描寫一事物的時候,我總是懊惱不知如何下筆,我想,能夠這么細致地把人物心態和環境融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一定是對生活有著細致觀察的人。

德·普里夫人的命運到這里已可想而知,但是,在面對這註定的敗局之前,她總是還想著要再掙扎一番。「她又有了一個目的,她不願在這里悄然死去,活像一隻野獸,待在一個角落氣絕身亡。她要死的富有英雄氣概,具有傳奇色彩,猶如古代的那些女王。她的一生曾經燦爛輝煌;所以她的辭世也應該如此。應該再一次激起成千上萬渾渾噩噩的人的贊嘆。在巴黎不得有任何人預感到,她在這里痛苦萬狀地沉淪,為孤獨和失寵所刺死,為未能實現的權利慾所焚毀。她要用一出死亡的喜劇來欺騙眾人。」於是不久以後,在古爾貝賓開始了一種新生活,慶典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小小的村莊似乎變成一座戰地兵營。府邸蘇醒過來,所有的窗戶燈火通明,豪宅光彩奪目,傲氣凌人,生氣蓬勃,歡聲笑語,好戲連台,樂聲悠揚。德·普里夫人把她在攝政時期榨取來的千百萬金錢,大把大把的恣意揮霍,不斷舉辦著奢靡的盛會。但她仍不滿足,她想要的是成為眾人的焦點,她渴望擾亂世人的安靜,於是,她開始在眾人面前預言她的死亡,她以為,她的死亡一定可以把她的名字再次提高到難以忘懷者的行列中去。她還特意地請一位年輕的詩人為她訂寫一個劇本來表現她的「女王尊嚴」。

最後,在她自己預言的十月七日這一天,她做好了一切死亡的准備,把自己盛裝打扮,再把她生活的道路上碰到的最後一個人也欺騙了。之後,她想像著當她離開人世以後,使者快步如飛,國王大吃一驚,整個法蘭西驚愕不已...一想到她在死之前還能再欺騙他們,她就覺得死很輕松。好了,現在,她還要帶著微笑死去,她絕不讓別人看到她的痛苦,喝下毒葯之後,她等待著死神來臨,微笑著,微笑著,微笑著...

但是死神不容欺騙,它摧毀了這個笑容。當人們找到德·普里夫人時,她的臉扭成一幅猙獰的怪相。而且,可笑的是,這場表面看來歡快無比的壯麗戲劇,對她辭世之日的神秘預告也是徒勞。關於她自殺的消息傳到巴黎時,正好大家正好在看義大利魔法師的表演。她曾預想的轟動整個法蘭西的結局,現實中只不過是大家稍稍有些激動、驚訝,而幾分鍾之後又被遺忘。在法蘭西,人們對她如此罕見的結局所表示的興趣沒有持續多久,她竭盡全力表演的一台令人難忘的戲終歸還是白費力氣...

作者在小說最後說道, 「因為世界史容不得擅自闖入的來客,它親自遴選自己的主人公,把那些不召自來的人們無情的斥退。誰若從滾滾向前的命運之車上掉下來,誰就再也趕不上它。」 其實現實世界裡,也有不少人為別人的情緒所左右,像德·普里夫人一樣。別人若是追求她,她就美麗,和才智之士在一起,她就才華橫溢,有人向她諂媚,她就傲氣沖天,若是有人鍾情於她,她就墜入愛河。向她期望越多,她的給予也就越多。在孤寂之中,沒有人看見她,和她說話,也沒有人聽她說話或追求她,她就變得醜陋、愚蠢、無助、不幸。她只有在生活之中才變得生氣勃勃,在孤獨之中便會垮下去,變成影子。

所以啊,這也是我看這篇小說的最大的感觸吧。我們總是難免生活在別人的情緒之中,受外界的影響。記得最強大腦王昱珩有一條微博這么說:「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

求而不得,往往不求而得。

⑸ 掙脫心靈的《桎梏》

斯蒂芬·茨威格有一篇中篇小說,名字叫《桎梏》。

小說描寫了一個與愛妻一起僑居在蘇黎世湖畔的畫家,有一天早上突然接到了一封本國通知他去服兵役的信,並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到本國駐蘇黎世領事館辦理相關手續。

平靜的生活就此被打破了,平靜的心靈就此掀起了波瀾。他顯然是個反戰的人道主義者,他本能地想逃避,妻子也堅決鼓勵他逃避,不予理睬這封信,至少是尋找理由推遲幾天。但是他好像聽到了魔鬼的召喚,他的靈魂好像被魔鬼套上了枷鎖,他的肉體不再由自我主宰。

熬過一夜的輾轉反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鬼使神差般的趕到了領事館,幸好此刻才早上七點半,領事館上午十點才開始辦公。這兩個多小時又讓他暫時找回了自我。他徘徊在街頭,在心中打著腹稿,並且還專門整理了頭發,買了裝門面的手杖和手套。他計劃著要像一個燃搜純堅定而又冷漠的紳士一般,與領事館皮咐的科長進行一次掌握主動權的談話。他的功課做得很到位,怎樣開頭、怎樣轉折、怎樣收尾,在哪裡變臉色、在何處起高腔等,都反復就行了推敲。終於等到了上午十點鍾,他像一個充了氣的皮球,器宇軒昂地走進了領事館。可是就在剎那漏慎間,他的皮球就泄了氣,他又回到了六神無主、惶恐無助的狀況。他像個機器人一樣回答著領事館科長的問題,乖乖地在有關文書上簽了字,還不失禮貌地對科長道了謝。

雖然不過是一部中篇小說,看點卻是不少,促使人思考的維度很多。比如,國家主義至上還是人道主義至上的問題,為了國家利益是否就可以踐踏人性的問題。比如,女主人公讓人感慨至深、感動不已的愛情觀,等等。但是讀來最讓人震撼的,還是如小說題目所說的「桎梏」二字,那種常常是無影無形的、卻又常常是如影隨形的心靈桎梏,那種侵入我們的靈魂、欺辱我們的自我的精神桎梏。

在一些時候,在一些事情上,我們常常處在一種身不由己、不能自持的狀況中。表面上看,我們或是被一個聲音所左右,或是被一個場景所挾持,說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每到這種時候,我們的理性判斷和價值主導都自動退場了、悄無聲息了,我們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附體了。

斯蒂芬·茨威格不愧是心理描寫的大師,《桎梏》這部小說簡直稱得上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案例解剖,讓我們如身臨其境、如身處其中,讓我們的每一次心跳都與主人公的心跳同頻同向,讓我們的每一絲懊悔都與主人公的懊悔一樣強烈,讓我們品味切身感受、承受切膚之痛。

內心強大是現在許多人經常提起的一個詞,有時是用於對他人的贊譽,有時是用於對自我的期許。內心強大的集中體現,就是在關鍵時刻要能掙脫心靈的桎梏,要能夠穩住心神、穩住自我。

我們都是想讓內心強大一些的,閑來讀讀《桎梏》這部小說,體會一下,思考一下,自我剖析和校正一下,應該會有收獲的。

⑹ 《茨威格》txt全集下載

茨威格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正文 走上文壇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1881 年11 月28 日
出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莫里茨·茨威格
(1845—1926)是猶太裔企業家,一個紡織工廠主。母親
伊達·茨威格,娘家姓布萊陶爾(1845—1938)生於意大
利,是一個銀行家的女兒,也是猶太人。由於家庭經濟
富裕,具有教養,茨威格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和
學校教育,1887 年到 1900 年他在當地念完小學和中學,
1900 年進維也納大學哲學系,攻讀日爾曼和羅曼語系語
言文學,1902 年,他轉入柏林大學,畢業時取得博士學
位。
茨威格在 20 世紀初開始文學創作,當時流行的象徵
主義、唯美主義、新浪漫主義、表現主義,尤其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學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在藝
術創作上,茨威格嚴肅認真,注重加工提煉,使結構緊
湊,他認為刪繁去冗是最愉快的工作,正由於這種精益
求精的作風,他創作了不少技巧成熟、富於藝術感染力
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尤其著重選
取資產階級社會中……
以上

熱點內容
霸道總裁小說話題 發布:2025-08-16 00:00:36 瀏覽:447
游戲世界類小說 發布:2025-08-15 23:42:38 瀏覽:402
最新的中篇小說 發布:2025-08-15 23:41:00 瀏覽:796
男主重生的女生小說 發布:2025-08-15 23:40:14 瀏覽:60
女老師愛上學生的短篇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5 23:33:45 瀏覽:127
亂七八糟網路小說 發布:2025-08-15 23:28:18 瀏覽:389
言情現代小說免費網 發布:2025-08-15 23:25:13 瀏覽:656
言情小說醫見婚心 發布:2025-08-15 23:22:02 瀏覽:248
言情小說王道 發布:2025-08-15 23:22:02 瀏覽:857
主角是盜賊有分身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8-15 23:20:13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