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小說結局
❶ 梅雨之夕主人公是什麼階層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物敏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里卻洶涌著強烈的慾望。
《梅雨之夕》是現代作家施蟄存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929年8月收入小說集《上元燈》。
《梅雨之夕》寫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後的一段心理歷程。
通過對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識接近少女,兆螞銷目光相遇時的局促,然後用雨傘蔭蔽著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兩人的熟人看見,怕自己的妻子看見,以及誤以為是初戀時的女友。最後為雨停止送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隱瞞了「奇遇」的族游實情。
《梅雨之夕》揭示了潛意識,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人物介紹
「我」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年男性辦公室職員,在度過了熱戀和新婚的高潮之後,一切生活都趨於平淡,而在這平淡的另一端,來自內心深處的被瑣碎生活和道德規則所壓抑著的對於異性的激情卻在不斷地積蓄著,生活則是在這兩端的妥協中維持著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衡。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梅雨之夕
❷ 求施蟄存的散文《梅雨之夜》原文
施蟄存《梅雨之夕》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對於雨,我倒並不覺得嫌厭,所嫌厭的是在雨中疾馳的摩托車的輪,它會得濺起混水猛力地灑上我底在褲,甚至會連嘴裡也拜受了美味。
我常常在辦公室里,當公事空閑的時侯,凝望著窗外淡白的空中的雨絲,對同事們談起我對於這些自私的車輪的怨苦。
下雨天是不必省錢的,你可以坐車,舒服些。
他們會這樣善意地勸告我。
但我並不曾屈就了他們的好心,我不是為了省錢,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
我底寓所離公司是很近的,所以我散工出來,便是電車也不必坐,此外還有一個我所以不喜歡在雨天坐車的理由,那是因為我還不曾有一件雨衣,而普通在雨天的電車里,幾乎全是裹著雨衣的先生們,夫人們或小姐們,在這樣一間狹窄的車廂里,滾來滾去的人身上全是水,我一定會雖然帶著一柄上等的傘,也不免滿身淋漓地回到家裡。
況且尤其是在傍晚時分,街燈初上,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底娛樂。
在朦霧中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輪廓,廣闊的路上倒映著許多黃色的燈光,間或有幾條警燈底紅色和綠色在閃爍著行人底眼睛。
兩大的時候,很近的人語聲,即使聲音很高,也好象在半空中了。
人家時常舉出這一端來說我太刻苦了,但他們不知道我會得從這里找出很大的樂趣來,即使偶爾有摩托車底輪濺滿泥濘在我身上,我也並不會因此而改了我底習慣。
說是習慣,有什麼不妥呢,這樣的已經有三四年了。
有時也偶爾想著總得買一件雨衣來,於是可以在雨天坐車,或者即使步行,也可以免得被泥水濺著了上衣,但到如今這仍然留在心裡做一種生活上的希望。
在近來的連日的大雨里,我依然早上撐著傘上公司去,下午撐著傘回家,每天都如此。
昨日下午,公事堆積得很多。
到了四點鍾,看看外面雨還是很大,便獨自留下在公事房裡,想索性再辦了幾樁,一來省得明天要更多地積起來,二來也藉此避雨,等它小一些再走。
這樣地竟逗遛到六點鍾,而早已止了。
走出外面,雖然已是滿街燈火,但天色卻轉清朗了。
曳著傘,避著檐滴,緩步過去,從江西路走到四川路橋,竟走了差不多有半點鍾光景。
郵政局的大鍾已是六點二十五分了。
未走上橋,天色早已重又冥海下來,但我並沒有介意,因為曉得是傍晚的時分了,剛走到橋頭,急雨驟然從烏雲中漏下來,瀟瀟的起著繁響。
看下面北四川路上和蘇州河兩岸行人的紛紛亂竄亂避,只覺得連自己心裡也有些著急。
他們在著急些什麼呢?他們也一定知道這降下來的是雨,對於他們沒有生命上的危險。
但何以要這樣急迫地躲避呢?說是為了恐怕衣裳給淋濕了,但我分明看見手中持著傘的和身上披了雨衣的人也有些腳步踉蹌了。
我覺得至少這是一種無意識的紛亂。
但要是我不曾感覺到雨中閑行的滋味,我也是會得和這些人一樣地急突地奔下橋去的。
何必這樣的奔逃呢,前路也是在下著雨,張開我底傘來的時候,我這樣漫想著。
不覺已走過了天潼路口。
大街上浩浩盪盪地降著雨,真是一個偉規,除了間或有幾輛摩托車,連續地沖破了雨仍舊鑽進了雨中地疾馳過去之外,電車和人力車全不看見。
我奇怪它們都躲到什麼地方去了。
至於人,行走著的幾乎是沒有,但有店鋪的檐下或蔽蔭下是可以一團一團地看得見,有傘的和無傘的,有雨衣的和無雨衣的,全都聚集著,用嫌厭的眼望著這奈何不得的雨,我不懂他們這些雨具是為了怎樣的天氣而買的。
至於我,已經走近文監師路了。
我並沒什麼不舒服,我有一柄好的傘,臉上絕不曾給雨水淋濕,腳上雖然覺得有些潮扭扭,但這至多是回家後換一雙襪子的事。
我且行且看著雨中的北四川路,覺得朦朧的頗有些詩意。
但這里所說的「覺得」,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具體的思緒,除了「我該得在這里轉彎了」之外,心中一些也下意識著什麼。
從人行路上走出去,探頭看看街上有沒有往來的車輛,剛想穿過去轉入文監師路,但一輛先前並沒有看見的電車已停在眼前,我止步了,依然退進到人行路上,在一支電桿邊等候著這輛車底開出。
在車停的時候,其實我是可以安心地對穿過去的,但我並不曾這樣做。
我在上海住得很久,我懂得走路的規則。
我為什麼不在這個可以穿過去的時候走到對街去呢,我沒知道。
我數著從頭等車里下來的乘客。
為什麼不數三等車里下來的呢?這里並沒有故意的挑選,頭等座的車底前部,下來的乘客剛在我面前。
所以我可以很看得清楚。
第一個,穿著紅皮雨衣的俄羅斯人,第二個是中年的日本婦人,她急急地下了車,撐開了手裡提著的東洋粗柄雨傘,縮著頭鼠審似地繞過車前,轉進文監師路去了。
我認識她,她是一家果子店的女店主。
第三,第四,是象寧波人似的我國商人,他們都穿著綠色的橡皮華式雨衣。
第五個下來的乘客,也即是末一個了,是一位姑娘。
她手裡沒有傘,身上也沒有穿雨衣,好象是在雨停止了之後上電車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時候卻下著這樣的大市。
我猜想她一定是從很遠的地方上車的,至少應當在卡德慶以上的幾站里。
她走下車來,縮著瘦削的,但並不露骨的雙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的時候,我開始注意著她底美麗了。
美而有許多方面,容顏底姣好固然是一重要素,但風儀的溫雅,肢體底停勻,甚至談吐底不俗,至少是不意厭,這些也有著份兒,而這個雨中的少女,我事後覺得她是全適合這幾端的。
她向路底兩邊看了一看,又走到轉角上看著文監師路。
我曉得她是急於要招呼一輛人力車。
但我看,跟著地底眼光,大路上清寂地沒一輛車子徘徊著,而雨還盡量地落下來。
她旋即回了轉來,躲避在一家木器店底屋檐下,露著煩惱的眼色,並且掛著細談的修眉。
我也便退進在屋檐下,雖則電車已開出,路上空空地,我照理可以穿過去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走上歸家的路呢?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么?並不,絕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
但這也決不是為了我家裡有著等候我回去在燈下一同吃晚飯的妻,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難之中,孤寂地隻身呆立著望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只為了這些緣故,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
雖然在屋檐下,雖然沒有粗重的格溜摘下來,但每一陣風會得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
我有著傘,我可以如中古時期驍勇的武上似地把傘當作盾牌,擋著撲面襲來的雨的話,但這個少女卻身上間歇地被淋得很濕了。
薄薄的綢衣,黑色也沒有效用了,兩支手臂已被畫出了它們底圓潤。
她屢次旋轉身去,倒立著,避免這輕薄的雨之侵襲地底前胸。
肩臂上受些雨水,讓衣裳貼著了肉倒不打緊嗎?我曾偶爾這樣想。
天晴的時候,馬路上多的是兜搭生意的人力車,但現在需要它們的時候,卻反而沒有了。
我想著人力車夫底不善於做生意,或許是因為需要的人太多了,供不應求,所以即使在這樣繁盛的街上,也不見一輛車子底蹤跡。
或許車夫也都在避雨呢,這樣大的兩,車夫不該進一避嗎?對幹人力車之有無,本來用不到關心的3d由的帶回回味。
我並且還甚至覺用那些人力寶豐縣何用的.捎回團團回贈車子走過來接應這生意呢,這里有一輸紗麗。
回回益囊炎往而中等候著你們的任何一個。
圍斷出情,人力車終於沒有蹤跡。
天色真的晚了。
近猻對。
錢門前有幾個短衣的男子已經等得不耐而冒著兩,他們是排
的,踏著大步跑去了。
我看這位少女底長後已警
瑩然,象是心中很著急了。
她痛化問的眼光正與
在她眼裡。
我懂得我是正受著詫異,為什麼你者
呢。
你有著傘,並且穿著皮鞋,等什麼人么?而
呢?眼睛這樣稅利地看著我,不是沒懷著好意么?項防打住著在我身上打量我的眼光移向著陽黑的天空的這個動匕我肯定地猜測地是在這樣想著。
。
我有著傘呢,而且大得足夠容兩個人底波蔭的,我不懂何以卜史識不早就覺醒了我。
但現在它覺醒了我將使我做什麼呢?我俯我底傘給她障住這樣的淫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陳,如果路不多,我可以送她到地底家。
如果路很多,又有S不成呢?我應當跨過這一前路,去表白我底好意嗎?好意,她B有什麼別方面的疑慮嗎?或許她會得象剛才我所猜想著的那8解了我,她便會得拒絕了我。
難道她寧願在這樣不止的雨和參,在冷靜的夕暮的街頭,獨自個立到很遲嗎?不啊!而是不【會停的,已經這樣連續不斷地降下了……多久了,我也完全河時間底在這兩水中間流過。
我取出時計來,七點三十四分。
。
時多了。
不至於老是這樣地降下來吧,看,排水溝已經來不【泄,多量的水已經積聚在它上面,打著漩渦,掙扎木到流下l琺,不久怕會游上了人行路么?不會的,快不會有這樣持久F,再停一會,她一定可以走了。
即使雨不就停止,人力車是【總能夠來一輛的、她一定舍不管多大的代價坐了去的。
然則:應當走了么?應當走了。
為什麼不?……
這樣地又十分鍾過去了。
我還沒有走。
雨沒有住,車兒也沒有影蹤.她也依然焦灼地立著。
我有一個殘忍的好奇心,如她這樣的在一重困難中,我要看她終於如何處理自己。
看著她這樣窘急,憐憫和旁觀的心理在我身中各佔了一半。
他又在驚異地看著我。
忽然,我覺得,何以剛才會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象在等待我拿我底傘貢獻給她,並且送她回去,不,不一定是回去,只是到她所要到的地方去。
你有傘,但你不走,你願意分一半傘蔭蔽我,但還在等待什麼更適當的時候呢?她底眼光在對我這樣說。
我臉紅了,但並沒有低下頭去。
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
這是自己也隨即覺得可怪了。
我將用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沒有!但隨即有一種男子的勇氣升上來,我要求報復,這樣說或許是較言重了,但至少是要求著克服她的心在我身里急突地催促著。
終歸是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
——小姐,車子恐怕一時不會有,假如不妨礙,讓我來送一送罷。
我有著傘。
我想說送她回府,但隨即想到她未必是在回家的路上,所以結果是這樣兩用地說了。
當說著這些話的時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已看出了這勉強的安靜的態度後面藏匿著的我底血脈之急流。
她凝視著我半微笑著。
這樣好久。
她是在估量我這種舉止底動機,上海是個壞地方,人與人都用了一種不信任的思想交際著!她也許是正在自己委決不下,雨真的在短時期內不會止么?人力車真的不會來一輛么?要不要借著他底傘姑且走起來呢?也許轉一個彎就可以有人力車,也許就讓他送到了。
那不妨事么?……不妨事。
遇見了認識人不會猜疑么?……但天太晚了,雨並不覺得小一些。
於是她對我點了點頭,極輕微地。
--謝謝你,朱唇一啟,她迸出柔軟的蘇州音。
轉進靠西邊的文監師路,在響著雨聲的傘下,在一個少女底旁邊,我開始詫異我底奇遇。
事情會得展開到這個現狀嗎?她是誰,在我身旁同走,並且讓我用傘蔭蔽著她,除了和我底妻之外,近幾年來我並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
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著,店鋪里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看著。
隔著雨底姘朦,我看得見他們底可疑的臉色。
我心裡吃驚了,這里有著我認識的人嗎?或是可有著認識她的人嗎?……再回看她,她正低下著頭,揀著踏腳地走。
我底鼻子剛接近了她底鬢發,一陳香。
無論認識我們之中任何一個的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怎樣想?……我將傘況下了些,讓它遮蔽到我們底眉額。
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不能看見我們底臉面。
這樣的舉動,她似乎很中意。
我起先是走在她右邊,右手執著傘柄,為了要讓她多得些前蔽,手臂便凌空了。
我開始覺得手臂酸痛,但並不以為是一種苦楚。
我側眼看她,我恨那個傘柄,它遮隔了我底視線。
從側面看,她並沒有從正面看那樣的美麗。
但我卻從此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她很象一個人。
誰?我搜尋著,我搜尋著,好象很記得,豈但,……幾乎每日都在意中的,一個我認識的女子,象現在身旁並行著的這個一樣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但何以現在百思不得了呢?……啊,是了,我奇怪為什麼我竟會得想不起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底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她不是很象她嗎?這樣的從側面看,我與她離別了好幾年了,在我們相聚的最後一日,她還只有十四歲,……一年……二年……七年了呢。
我結婚了,我沒有再看見她,想來長成得更美麗了……但我並不是沒有看見她長大起來,當我腦中浮起她底印象來的時候,她並不還保留著十四歲的少女的姿態。
我不時在夢里,睡夢或白日夢,看見她在長大起來,我曾自己構成她是個美麗的二十歲年紀的少女。
她有好的聲音和姿態,當偶然悲哀的時候,她在我底幻覺里會得是一個婦人,或甚至是一個年輕的母親。
但她何以這樣的象她呢?這個容態,還保留十四歲時候的余影,難道就是她自己么?她為什麼不會到上海來呢?是她!天下有這樣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么?不知她認出了我沒有……我應該問問她了。
——小姐是蘇州人么?
——是的。
確然是她,罕有的機會啊!她幾時到上海來的呢?她底家搬到上海來了嗎?還是,哎,我怕,她嫁到上海來了呢?她一定已經忘記我了,否則她不會允許我送她走。
……也許我底容貌有了改變,她不能再認識我,年數確是很久了。
……但她知道我已經結婚嗎?要是沒有知道,而現在她認識了我,怎麼辦呢?我應當告訴她嗎?如果這樣是需要的,我將怎麼措辭呢?……
我偶然向道旁一望,有一個女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
用著憂郁的眼光,看著我,或者也許是看著她。
我忽然好象發現這是我底妻,她為什麼在這里?我奇怪。
我們走在什麼地方了。
我留心看。
小菜場。
她恐怕快要到了。
我應當不失了這個機會。
我要曉得她更多一些,但要不要使我們繼續已斷的友誼呢,是的,至少也得是友誼?還是仍舊這樣地讓我在她底意識里只不過是一個不相識的幫助女子的善意的人呢?我開始躊躇了。
我應當怎樣做才是最適當的。
我似乎還應該知道她正要到那裡去。
她未必是歸家去吧。
家——要是父母底家倒也不妨事的,我可以進去,如象幼小的時候一樣。
但如果是她自己底家呢?我為什麼不問她結婚了不曾呢……或許,連自己底家也不是,而是她底愛人底家呢,我看見一個文雅的青年紳士。
我開始後侮了,為什麼今天這樣高興,剩下妻在家裡焦灼地等候著我,而來管人家的閑事呢。
北四川路上。
終於會有人力車往來的?即使我不這樣地用我底傘伴送她,她也一定早已能僱到車子了。
要不是自己覺得不便說出口,我是已經會得剩了她在雨中反身走了。
還是再考驗一次罷。
--小姐貴姓?
--劉。
劉嗎?一定是假的。
她已經認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關於我的事,她哄我了。
她不願意再認識我了,便是友誼也不想繼續了。
女人!……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底姓?劉……劉什麼?
這些思想底獨白,並不佔有了我多少時候。
它們是很迅速地翻舞過我心裡,就在與這個好象有魅力的少女同行過一條馬路的幾分鍾之內。
我底眼不常離開她,雨到這時已在小下來也沒有覺得。
眼前好象來來往往的人在多起來了,人力車也恍惚看見了幾輛。
她為什麼不雇車呢?或許快要到達她底目的地了。
她會不會因為心裡已認識了我,不敢廝認,所以故意延滯著和我同走么?
一陣微風,將她底衣緣吹起,飄漾在身後。
她扭過臉去避對面吹來的風,閉著眼睛,有些嬌媚。
這是很有詩興的姿態,我記起日本畫伯鈴木春情一幀題名叫《夜雨宮詣美人圖》的畫。
提著燈籠,遮著被斜風細雨所撕破的傘,在夜的神社之前走著,衣裳和燈籠都給風吹卷著,側轉臉兒來避著風雨底威勢,這是頗有些灑脫的感覺的。
現在我留心到這方面了,她也有些這樣的豐度。
至於我自己,在旁人眼光里,或許成為她底丈夫或情人了,我很有些得意著這種自譬的假飾。
是的,當我覺得她確是幼小時候初戀著的女伴的時候,我是如象真有這回事似地享受著這樣的假飾。
而從她鬢邊頰上被潮潤的風吹來的粉香,我也聞嗅得出是和我妻所有的香味一樣的。
……我旋即想到古人有「擔簦親送綺羅人」那麼一句詩,是很適合於今日的我底奇遇的。
鈴木畫伯底名畫又一度浮現上來了。
但鈴木底所面的美人並不和她有一些相象,倒是我妻店嘴唇卻與畫里的少女底嘴唇有些彷彿的。
我再試一試時於她底凝視,奇怪啊,現在我覺得她並不是我適才所誤會著的初戀的女伴了。
他是另外一個不相乾的少女。
眉額,鼻子,傾骨,即使說是有年歲底改換,也絕對地找不出一些蹤跡來。
而我尤其嫌厭著她底嘴唇,側著過去,似乎太厚一些了。
我忽然覺得很舒適,呼吸也更通暢了。
我若有意若無意地替她撐著傘,徐徐覺得手臂太酸痛之外,沒什麼感覺。
在身旁由我伴送著的這個不相識的少女的形態,好似已經從我底心的樊籠中被釋放了出去。
我才覺得天已完全夜了,而傘上已聽不到些做的雨聲。
——謝謝你,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
她在我耳朵邊這樣地嚶響。
我驀然驚覺,收攏了手中的傘。
一縷街燈的光射上了她底臉,顯著橙子的顏色。
她快要到了嗎?可是她不願意我伴她到目的地,所以趁此雨已停住的時候要辭別我嗎?我能不能設法看一看她究竟到什麼地方去呢?……
——不要緊,假使沒有妨礙,讓我送到了罷。
——不敢當呀,我一個人可以走了,不必送罷。
時光已是很晏了,真對不起得很呢。
看來是不願我送的了。
但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使怎麼了呢?……我懟著不情的天氣,何以不再繼續下半小時雨呢,是的,只要再半小時就夠了。
一瞬間,我從她的對於我的凝視——那是為了要等候我底答話——中看出一種特殊的端莊,我覺得凜然,象雨中的風吹上我底肩膀。
我想回答,但她已不再等候我。
——謝謝你,請回轉罷,再會。
……
她微微地側面向我說著,跨前一步走了,沒有再回轉頭來。
我站在中路,看她底後形,旋即消失在黃昏里。
我呆立著,直到一個人力車夫來向我兜攬生意。
在車上的我,好象飛行在一個醒覺之後就要忘記了的夢里。
我似乎有一樁事情沒有做完成,我心裡有著一種牽掛。
但這並不曾清晰地意識著。
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來,可是隨即會自己失笑這是無意識的。
並沒有雨降下來,完全地暗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幾顆星。
下了車,我叩門。
--誰?
這是我在傘底下伴送著走的少女底聲音!奇怪,她何以又會在我家裡?門開了。
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立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例並不是那個少女。
朦朧里,我認出她是那個倚在櫃台上用嫉妒的眼光看著我和那個同行的少女的女子。
我惝貺地走進門。
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麼從我妻底臉色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底幻影來。
妻問我何故歸家這樣的遲,我說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些小點,因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
為了要證實我這謊話,夜飯吃得很少。
拓展資料
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施蜇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自1926年創作《春燈》、《周夫人》。
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蟄存的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2018年5月14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公布了首批「上海社科大師」人選名單,施蟄存當選。
❸ 梅雨之夕中的男士是一個怎樣的人
《梅雨之夕》是一支清新疏淡的白日夢。講述的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陶,飽含浪漫古典情懷的中年紳士和一個溫婉少女在雨中的偶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地流淌、浸淫,意識自由無阻的隨心而動。《梅雨之夕》可以說是一篇心理小說,一篇意識流小說。
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這三者在文中大量跳躍出現。
主人公是一個傳統文明的紳士,在他的意識層面呈現出的是溫文爾雅、謙和得體、節制愛家,但他潛意識和無意識里卻洶涌著強烈的慾望,時不時冒頭出現在意識層面當中來。
一開始講他對於梅雨異於常人的情懷。對於人人厭惡,「紛紛亂竄躲避」的梅雨,他卻欣賞得很有興致。「我喜歡在滴瀝的雨聲中撐著傘回去」「沿著人行路用一些暫時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雖然拖泥帶水,也不失為一種自己的娛樂」······而且即使常常被摩托車輪濺得一身泥濘,他也偏執地堅持,連稍稍改(比如買雨衣)都只留著「希望」,久久不付諸行動。這些,其實是對潛藏慾望,對痛苦無聊生活一種近乎自虐的情感轉移;是對壓抑不住的病態的紓解。
至於之後,偶遇一個沒有帶傘的少女,「容顏嬌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談吐不惹人厭」。我不確定自己的感覺,但覺得這個女孩也許不如這些辭藻描繪的那麼完美清雅,應該只是一個在雨幕中曚曨的輪廓,是作者在潛意識里不自覺的按照審美理想美化出來的夢影,以為自己單調的工作和枯燥無波的生活增加一抹迥乎不同的鮮麗顏色,慰藉自己的靈魂。也在是這樣一個細雨氤氳的黃昏,以此的契機展開平素被壓抑的心理。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麼依戀嗎?」主人公處在混沌冥思的幻境中,在模糊的潛意識狀態。他的話語也是前後混亂而矛盾的:他既否定「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又一面自我肯定著「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這是「超我」和「本我」的不斷斗爭,是潛在追求美好、豐富、自由生活和自身受到的道德約束的沖撞。在朦朧夢幻的雨天,本性在這一瞬間戰勝了理智。
無論精神上的渴望多麼強烈,但道德的禁忌總會時不時地將他拉回現實。所以他一再搖擺,不停地想,努力合理化內心的慾念。「我覺得,何以剛才不覺得呢?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傘貢獻給她······她的眼光在這樣對我說」於是經過自己喬裝打扮過的接近少女的欲,安全通過意識的審核,付諸行動「我移近了這少女,將我的傘分一半蔭蔽她」,順理成章地送女子一程。
在護送的過程中,他內心靈深處埋藏已久的美好戀人(初戀)的印記,在遇到這樣的「好機會」後又膨脹鮮活起來。「她很像一個人······我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我不時在夢里,睡夢或白日夢······」「劉嗎?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 她為什麼改了姓呢?……也許這是她丈夫的姓?劉……劉什麼?」他固執地將眼前的和夢里的經過意願美化的幻影聯系起來。這樣,莫名其妙將兩個人毫無理由的等同,可見機械的社會對人造成巨大的壓抑和僵化病態。
還有他思緒中不停閃現的,「我回轉頭去,向後面斜看,店鋪里有許多人歇下了工作對我,或是我們······我看見他們(店員)可疑的臉色」心虛,看到尋常的路人店員都覺得在監視,指摘著他。甚至把一個女店員「忽然好像」認作是「我的妻」。妻每日都得見,於他是最熟悉,卻用這樣模稜兩可的比擬,還認錯,非精神高度緊張心虛不可能達到。作者的思緒高度緊綳,久久徘徊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心理被理想和現實拚命拉扯,呈現出這樣一種蠢蠢欲動又強力壓制的復雜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條原理這樣說:當人的本質慾望所受的壓抑超出人既定的承受力,人就可能走向心理的怪異,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而他的道德是建立在所謂「滅人慾」的基礎上,不服從,被社會孤立,淪為「異類」;服從,不可避免造成心理的畸變。服從與否,這是可悲而註定瘋狂的選擇題。
這一次的邂逅與護送,只能是主人公一廂情願的白日夢。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走來又走遠,一切又回到現實的軌道。
❹ 求施蟄存的《梅雨之夕》的賞析
婉轉的心曲 淡雅的心畫
——《梅雨之夕》賞析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說家施蟄存 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說一樣 也描寫了性心理、揭示了潛意識,但與《鳩 摩羅什》、《石秀》等小說相比較,《梅雨之 夕》顯得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正是這種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寫和素雅清麗 的格調使《梅雨之夕》成為吸引眾多讀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它僅僅記 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後的一段心靈歷程。但在新穎而豐富的 心理分析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以嫻熟的文 字表現技巧對人物的心理層層剖析,把讀者 帶進了主人公那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 心世界。一個已婚的青年男性與一位嬌美的 少女萍水相逢,他會有什麼心理反應?
首先是怦然心動。
傍晚的上海街頭,梅雨蒙蒙,燈光溶 溶,下班後的「我」雖然手中有傘卻並不急 著回家,而是揣著慵懶的情懷有意無意地觀 望黃昏的街景。這時,「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簾,——「我」看到她從電車的 「頭等車」里走下來,發現她沒有帶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著,沒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開始注意 她底美麗了」。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許多方 面」,如容顏姣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等, 「我」覺得面前這位少女「是全適合這幾端 的」。她急於尋找人力車坐車回家,「孤寂地 隻身呆望著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 雨」,「露著煩惱的眼色」,而「我」卻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為「我」提供了欣 賞美的機會。當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飯的妻」,但這僅僅是 「一閃念」而已。「我」開始為自己晚回家尋 找借口。主人公找出兩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對這少女沒有什麼「依戀的意 識」,「我」僅僅是把她當作「一個美麗的對 象」來欣賞;其次,她在「一重困難之中」, 作為男人的我不能棄之不顧。於是「我」不 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而且還「不自覺地 移動了腳步站在她身邊了」。
接著,「我」躍躍欲試。
雨繼續下,「我」發現斜雨已打濕了女 子的綢衣,薄薄的黑色綢衣已失去了遮蓋的 「效用」,「輕薄的雨」已畫出了女子的臂膀 的圓潤。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車的蹤影,甚至連行人也沒有一個,而雨還在下個不 停,晚風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傘,渴望能做古代驍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擋流矢一樣擋住飛來的雨箭, 用自己的傘護住這位可愛的姑娘。「我」關 切地注視著女子,希望她能覺察到「我」的 好意,並主動上前來尋求保護。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擔心女子懷疑他 「沒懷著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開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剛剛萌發的的艷念。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雨還沒有住。也許 少女失去繼續等待的耐心,也許是她發現身 邊的異性對她並無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 投向「我」。「我」正以「憐憫的旁觀的心 理」觀注著女子,少女主動投來目光使 「我」的臉紅了。「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 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我將 由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也許 答案只有一個:一種被婚外異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後的欣喜與激動。「我」讀懂了她的目 光所傳遞的信息,於是就大著膽子靠近了少 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我」的嘗 試終於取得了成功。
隨後,男子開始想人非非。
如願以償的「我」十分激動,感到幸 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開始詫異我的 奇遇」;因為「近幾年……除了和我底妻之 外」,「我」從沒與其他異性並肩步行。然 而,在欣喜之際,「我」又有所顧忌:「我 們」的熟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 怎樣想」?於是,「我」把傘壓得很低,「人 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是「不能看見我們 底臉面」的。
她的發香使「我」沉浸在難以言說的歡 愉之中。「我」偷偷地「側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原來她就是「我底 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那時 她才十四歲,分別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來了。然而,他尚未理清這一驚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歲了,一定已成為他 人之妻,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啊!進而,又變得憂心忡忡:我也結了婚,如果她認出了我,問我是否結了婚,我該怎樣回答呢?
將路過的陌生女子認作是自己的初戀情 人,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情感急劇波動所致的 情感錯位,而這種情感錯位又使「我」陷入 了情感危機。
就在這時,「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發現妻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用憂郁 的眼光」看著「我」和她。妻子在跟蹤他 嗎?——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靈歷程的最後一段是戀戀不舍、悵然若失。
「我」還在想入非非:一陣風吹來,眯 起眼的少女更加「嬌媚」,我覺得她很像名 畫《夜雨宮詣美人圖》中的日本女郎;同這 樣嬌美的女郎共傘而行真是一種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許成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就在這時,「我」耳邊傳來「這 樣的嚶響」: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我驀 然驚覺」,十分懊惱地收攏雨傘,「怨懟」老 天爺「不再下半個小時的雨」。「我」不甘心 於這場令人痴醉的艷遇就此了結,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繼續陪伴的請求:「假使沒有妨礙, 讓我送到了罷」;「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便怎麼 了呢?」但是,「我」不僅聽到了少女外柔內 剛綿里藏針的謝絕,而且還看到了她臉上的 「特殊的端莊」,一種包含著少女們所特有的 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莊。於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別。
姑娘「消失在黃昏里」,「我」帶著無盡的遺憾、惆悵似夢似醒地上了人力車;恍恍惚惚,「我」總覺得「有一樁事沒有做完 成」,「心裡有著一種牽掛」。夜空中已出現 了星星,但「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 來。來到自家門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門,屋內的人詢問「誰」,——這詢問聲 竟是那少女的聲音!走進家門,燈下的妻子 又變成了剛才那位在店鋪里用憂郁的眼神看 著「我」的女子,直到妻子問「我」為何回 家這樣遲,「我」的神態才徹底清醒。「我」 騙妻子說自己與朋友在途中吃過「小點」, ——「為了證實我的謊言,夜飯吃得很少」。
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想入非非 ——戀戀不舍、悵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實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後的全部心理流 程。這種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於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上的。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 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 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學說是關於人格結構及其內部沖突 的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 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 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轉換 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於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 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 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儲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種本能的驅動之源)、「自我」 (是協調本能需求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平衡機 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 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轉移 到實現理想、創造等方面上來)。心理解剖 學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 相關,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於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論。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 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與「自我」的沖突。在「怦然心動」階段, 作者的文筆初步觸及人物的潛意識。「我」 為婚外的異性所動,並把她當作「美的對 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並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動;而在欣賞異性時;「我」 自我辯白對異性絕對沒有「依戀的意識」,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 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 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 我」進行規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 軌沖動。
在躍躍欲試階段,作品雖然主要寫主人 公的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和展示顯意識層面的 心理活動,但「我」企圖接近少女和保護少 女的動機無疑是受本能推動的。試想,如果 面對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會耗費這么多心機嗎?
在「我」想入非非時,作者有意刻畫了 「我」的深沉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深處的「本 我」與「自我」的斗爭。「我」隔著傘柄偷 看少女時,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戀 人;從表面上看,「我」的幻覺是由聯想或 情感錯位所致,但實際上是人物的意識活動 由意識、前意識而進入了潛意識。弗洛伊德 認為,人的無意識內有被壓制的觀念與情 感,尤其是兒童的性發育過程的創傷性經 驗;由於種種原由,人們一般不願或不能回 憶這些觀念和經驗,但在意識或心理「監 察」機制鬆懈時,這些被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東西就會冒出來,人們就會回憶起這些比 較「陰暗」的東西。——由於羞恥感和顧慮 道德譴責等因素的作用,也許「我」在婚後 一直不願觸及自己的初戀,但突然的艷遇所 致的興奮與激動干擾了「我」意識中的「監 察」機制,因而沉睡在潛意識中的對初戀情 人的迷戀就蘇醒了,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時誤認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擔心遇到熟人而把傘壓低和突然在道旁 的商店裡看到了妻子「憂郁的眼光」,這些 行為和心理活動實際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識 或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沖突。 「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要主人公抓住機 會盡情享受與少女相處的甜蜜與快樂,但 「我」是有婦之夫,作為一個「紳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責怪、擔心社會的譴 責,甚至當即受到了良心的責備,於是,在 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匯之際,在理性與非理性 的較量之中,「我」的顧慮與內疚就外化為 妻子的憂慮,並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鋪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這種「本我」與「自我」的沖 突是極其真實的。它如實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對自我聲譽和對已有的家庭的維 護,對婚外異性的嚮往。
在悵然若失階段,主人公更是頻繁地往 返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意識,是一種注意 的感官,通過注意的活動,人們能夠感知外 界的現實環境和各種刺激,而潛意識則是 一種非理性的不為人感知的心理現象。與少 女戀戀不舍地分手後,由意識統攝的各種感 官先後告訴「我」:雨住天晴,房內的答話 人是妻子,門前站著的是妻子等等,但蟄伏 於潛意識中的本能卻仍存非份之想,還在追 尋那已不再存在的快樂——主人公覺得「有 一樁事還沒做完成」,「心理還有一種牽掛」; 而潛意識的非理性因素則使「我」先後產生 一系列幻覺:誤以為少女還在身旁,錯把妻 子的答應聽成少女的「嚶響」,又將燈下的 妻子看作店鋪里注視「我們」同行的女子。
勿庸贅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處就 在於周密、細致入微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尤 其是對潛意識的性心理、性幻覺的展示。然 而,這種描寫與展示的成功又與作者對性心 理描寫的分寸感的得體把握和全篇的文筆舒 展雅緻密切相關。作者立足於西方的現代性 心理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我 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 倫理道德的規范: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艷心 盪漾,但其言行皆「發乎情,止乎禮」,他 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寫男性的艷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 不僅剔除了俗艷的字眼,迴避了露骨的場 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 素雅與含蓄蘊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讀不厭,其奧秘就在於作者描繪了一副清麗淡雅的心畫,演奏了一首婉轉細膩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