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說開篇詞
1. 世界上最好的小說開頭
就如你無法評出世界上最好的小說是哪一部,你也很難說出哪個開頭是最好的開頭。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這樣開始的。
弗蘭茲·卡夫卡的《變形記》開頭如下:
這是海明威《老人與海》的開頭。
這令人驚艷的開頭,出自狄更斯的《雙城記》。
以上的小說開頭,都令人難忘。但如果只可以投一票,許榮哲老師說他會毫不猶豫地投給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我雖沒有讀萬卷書,但《百年孤獨》的開頭,無疑也是我讀過最好的小說開頭。你可能沒有看過完整的《百年孤獨》,但你一定也知道那經典的開頭。
這個開頭,創造了英語語法中一個全新的時態:過去將來完成時。
許榮哲老師分析,小說的第一個單詞「許多年後」,讓讀者一躍跳進小說的時空,而且是小說里的未來,奧雷連諾上校正要被槍決的時間。而在那個生死關頭,他想起了遙遠的找冰塊的下午。因「想起」二字,讀者又急急地往回奔跑,越過小說的當下,繼續往前奔跑,來到小說的過去。加西亞·馬爾克斯高超的技巧,彷彿將時間賦予了魔法,一出場就令人目眩神迷, 讓讀者在未來與過去之間進行速跑 。很多人爭相模仿這一經典開頭,如「多少年後,某某如何時,他會想起多少年前,這樣一段事。」
但這只是表面的模仿。這句話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奧雷連諾上校生命中的兩件事,面對行刑槍隊和找冰塊,對他的人生有著怎樣的意義呢?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這一簡潔的開頭便詮釋了這一重要的命題。奧雷連諾上校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親帶他和哥哥去參觀吉普賽人的帳篷,面對冒著白煙,巨大而透明的冰塊,哥哥退縮了,但奧雷連諾迎向前,摸了摸說:「好燙。」 這件事說明了他的性格,也預示了他的一生。面對行刑隊即是他的命運。
許榮哲老師從內外兩方面,詳細分析了這段世界上最好的小說開頭。
我也照著模仿了一個我即將動筆的小說開頭。除了模仿「過去將來完成時」這一時間上的技巧,我也認真地思考了內容層面。
相信你們會立刻明白我的意圖,它是那麼淺顯地表露了出來。即伍爾夫所說的:「作為一個女作家,寫作至少需要兩樣東西:一間屬於自己的屋子,一年500英鎊的收入。」
2. 經典小說神來之筆般的開頭
一部偉大的小說,一定有一個偉大的開頭。從第一句就開始抓住讀者的心。小說的開頭是讀者推開新世界大門看到的第一眼。而能不能讀下去,也取決於能不能吸引讀者多看它一眼。
作家在寫小說的時候,對開頭更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因為開頭是小說的基調,也是讀者的引路人…
開頭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我們先感受一下經典的小說開頭是怎樣的。
1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開頭
這個開頭讀起來沒有想像中的神乎其神,但值得仔細琢磨的就是開頭的兩個字,即代詞:我們。
「我們」可以是主人公視角的我們,可以是帶上讀者視角的我們。
通常小說敘事視角以第一人稱(VR視角),或第三人稱(上帝視角),而「我們」就有了新的可能,可以拉近讀者與故事的距離。看過美劇《紙牌屋》,應該對裡面的弗蘭克時不時會對著鏡頭說話印象深刻。當他對鏡頭說話是,故事和觀眾融在了一起。
例如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開頭:
2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開頭
譯版本1 :
譯版本2:
我讀版本1總感覺有些繞。感覺需要在時間坐標來回跳動,再加上開頭這句話巨長的音譯名字,讀起來實在別扭。
但是看到版本2就感覺很順暢,從語序上,人物名稱上都做了友好閱讀處理。
英文英文里長難句在翻譯成中文時,有的會翻譯的比較別扭,感覺不像正常人說話,這時候不防看看原文,或找找更貼切的翻譯版本。
英文原文:
百年孤獨的開頭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空概念和三重懸念。一句話為大家鋪開了一種時空交融錯亂,連綿不斷的感覺。
這開創了一種幾乎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站在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典型的倒敘結構。
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懸念,讓人不得不讀下去。主人公開篇就面臨死刑,是什麼導致他必須面對死亡?父親帶主人公去見識冰塊,冰塊是否有什麼象徵意義?
帶著這些問題和疑惑,讀者就慢慢往後看,往後猜。馬爾克斯的這一寫法引起無數作家的模仿,在中國,莫言、余華、陳忠實等作家的寫法,或多或少都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
舉幾個例子。
3 狄更斯《雙城記》開頭
這個開頭像是一個反義詞舞會,一對對反義詞,配合氣勢磅礴的排比修辭,跳出了奇妙的內涵。
這種對立詞義放在一起,非但沒有相互抵消,反而彼此增加了一種哲學般的光暈。這或許就是悖論的魔力。
狄更斯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矛盾以及不同人對社會的看法,也為人類寫出了他們所有時代的註解。
4 羅貫中 《三國演義》開頭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的開篇只用12個字就打開了格局。
自盤古開天劈天以來,三皇五帝,五霸七雄……,周而復始,輪回不止,都未逃過這十二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