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經典小說感悟
㈠ 秦文君《經典成長小說》的讀後感
1:秦文君的小說創作堅持以兒童為本,她以「感動今天的孩子」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她的小說中充滿了游戲精神,兒童美好的天性在小說中展露無遺。自命不凡的賈里,善良的賈梅,新潮女生林曉梅……他們是一群陽光少年,充滿熱情地生活著。秦文君認為在現在社會中,人們缺少的不是掌握各種知識、技術的能力,而是「創造出熱情以及擁有一顆抗拒焦躁,豐富、安詳、高貴的心靈」。因此在她的小說中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她向人們傳遞著愛與美好,讀了她的小說除了感動留下更多的是思考。
《一個女孩的心靈史》記述了一群不快樂的孩子,通過這群孩子折射出現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只有讓孩子們覺得「學習是美好的」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作用。然而現在的孩子們所承受的課業負擔使得他們已經被馴化,沒有時間嘆息,沒有時間抱怨,孩子們成了生活的適應者而不是生活的創造者。面對繁重的功課,莘莘問道「小孩是累不死的吧?」本在成長中的莘莘,她的心智卻在退化,倒退到了幾年前依戀親人的幼稚小孩。「如果我是她,那我就不是我了。」是孩子們對成人間的競爭的反抗。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而不是成人安排下的緊張的環境。在小說中秦文君寫道,那一堂一堂的課只不過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們去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從《一個女孩的心靈史》中,我們可以看出秦文君對教育對兒童成長的獨特見解。
2:秦文君給孩子們寫了那麼多好玩的故事,每次交給出版社,看著它們變成活潑潑漂亮亮的小書,心裡總是很高興。這次寫完《會跳舞的向日葵》卻忽然捨不得了,好像要把親生女兒託管給別人一樣,一下子傷感起來。因為她把自己關於愛的回憶和信念都悄悄藏在裡面:就像往心的池子里注水,一點一點,不知不覺,在用那溫婉柔和的筆觸融化掉現實中的尖利粗糙對孩子的傷害。
很鄭重地,她把這本書「獻給有過童年和正在享受童年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因為歲月的奇跡在他們中間閃耀。」她希望無論是經風見雨的大人還是不知風雨的孩子都能和她的小主人公一樣,相信有愛就有歡樂,盼望所有愛和歡樂都可以重來。
就像那首歌唱的:「這是一個小世界。」再小,也是一個世界。小女孩香草看到一棵向日葵在她的歌聲中搖曳,覺得它在跳舞。而自己也像小動物一樣地迷迷糊糊睡著了。這本是童年裡一段微小的插曲,卻在她的小世界裡引發軒然大波。沒有人相信向日葵會跳舞,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所以大家把她看成說謊的孩子。於是香草再也不想去上學了。而她的爸爸竟然同意了,條件是:再去三天學校,最後做三天好孩子。為了避免女兒被同學們的尷尬問題糾纏,爸爸買了好吃的橘紅糕作為「堵嘴的糖」: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香草就給對方一塊糖把嘴堵上。三天過去了,六天過去了,三個星期過去了,所有人都忘了那件不愉快的事。愛的智慧,意思是有愛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恰當地表達愛。而能夠恰當地表達更需要有愛的能力。雖然全書里對爸爸著墨不算多,但我相信所有人,無論大人孩子,都會嚮往自己的爸爸也有這種愛的能力和智慧吧。在學校里有心細體貼的「顏色老師」,她告訴還不會寫作文的孩子們,作文也有尾巴和肚子。讓大家先試著給一篇文章填「尾巴」,然後再試試想幾句話填到半篇文章的「肚子」里……還有賣蛋卷為生的「蛋卷先生」,讓孩子們聽雨點打在鐵皮屋頂的丁冬聲,是不是像雨想起了傷心事。「我感覺心裡有東西進去了,就像孤獨住進了我心裡。」敏感的小女孩對對說……
然而再小的世界也有哭有笑,有美好的地方一定有痛苦。聰明漂亮的對對卻摔成了殘疾,而且突然被發現是私生女,被有錢的爺爺趕出了家。看到好朋友這樣可憐,香草讓對對把最愛自己的人寫出來,對對想到很多人都愛自己,又高興起來。「愛是一股暖流,香草盼望從那時起,有溫暖的暖流伴隨著對對。」
這暖流,秦文君也想送給所有心底里愛孩子的爸爸媽媽老師們,希望他們知道,對孩子來說,溫和寬松的氣氛、耐心包容的教育是童年世界最寶貴的陽光。允許犯傻,允許搗亂,允許任性,允許反抗,允許他們把天性中的東西表現出來,允許他們就是自己。在追求「快」的世界裡一定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成長,並慢慢體會自己的成長。愛應當像日子一樣綿長、悠遠,慢慢地把他們包裹起來,點點滴滴滲透在心裡。
這樣的想法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另一本書: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當年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讀到日文版《愛的教育》時,「不覺眼睛濕潤……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他下決心把這本書翻譯出來,並特意將原書名《心》改為《愛的教育》。他希望父母和教師們都來讀這本書,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慚愧的眼淚感動的眼淚。
也許有些為人父母為人師者,肯於把現實里躁動的心靜一靜,細心體會秦文君在這個看似單純幼稚的故事裡寄託的深意,也許會像夏先生一樣流下熱淚。
㈡ 看小說之後的感悟~~
第一,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要把自己代入角色.代入角色後,你會把自己想像成故事中的主角,他的結局就是你的結局,所以小說結束後你會有種失落,你感覺自己隨著結局而結束.
第二,性格內向的你把你的感情全部都給了小說裡面的人物,他們就象是你的朋友和親人,所以你沒有多餘的感情給現實生活中的親人和朋友.一方面你並不是小說裡面的人,另一方面你畢竟要和人交流的,因為你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你很痛苦.
不要那麼吝嗇.你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小說是人編寫出來的,是虛幻不存在的,把你的靈魂抽離那個故事回到現實中來.
死不是一種解脫的辦法,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使命的,不能白來一躺.你連想死的勇敢都有,難道就連去跟別人交流一下的勇氣都沒有嗎?痛苦的死,還不如快樂的生活下去.必要時可以找找心理醫生.
如果你認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會好起來,那你就去另外一個地方,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和態度,你會發現生活是很美好的.你用小說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說,充滿喜怒哀樂.畢竟小說家們都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人物的.
㈢ 品讀紅色經典有感
獨特的青春旋律——讀《青春之歌》有感
我對紅色經典小說情有獨鍾。《青春之歌》,便是其中讓我非常欣賞的一部。這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作品我已看過多遍,然而每每重讀,卻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獲。書中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總是能點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始終勉勵我不斷前行。斗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麼深刻,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譜寫了一曲青春的贊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期間,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並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楊沫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青春以熱度,並藉助紅色記憶和鏗鏘文字喚起新時代下青年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通過林道靜們的故事,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對自由與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將個人命運融入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壯麗和輝煌的。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一部《青春之歌》 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節奏快步前行,我讀它的時候只能緊跟其節拍。書中火一樣的青春感染力讓人無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來,因為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它催著你不停地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催人奮進的青春旋律,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亮你,燃燒你!
青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太短促了。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短促,方顯彌足珍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青春則給予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羅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表現出的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那新時代的我們就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積極生活。唯有如此,才對得起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才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
朋友們,讓我們將自己的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譜寫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於我們自己的青春之歌!
㈣ 每次看完一本小說後,你有什麼感覺
意猶未盡,不舍,以及羨慕
作為資深小說迷,這個問題我太有感觸了。這里總結三個我看完小說後的感受。
第一:意猶未盡。
每一篇小說都有它的特色,有時讀到一篇好文,作者會把人物的形象描繪得特別立體,不論人物的的角色和他的具體的行為,以及故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都使得小說故事變得豐滿。這樣的小說讀完後總能給人一種故事不應該到這里結束,我還想要跟進主角往後生活的感覺。尤其是快讀到結尾的時候,邊讀著結尾的大團圓邊在內心狂叫:「我天,不要結束,作者大大再寫點唄,我還沒有讀過癮呢。」
第二:不舍。
每讀完一篇小說總會感覺內心空落落的,因為長時間的閱讀,大腦獲得的信息使你已經接受並適應了小說里主人公的生活,深深的陷入進去了,彷彿你在小說中生活一樣。小說結尾時就像讀小說所建立起來的世界消失了,或是談了幾年的戀愛突然分手了一般不舍,難過。這是一種失戀了般的感覺,內心一下子空空的,很迷茫,突然不知道該干什麼了。
小說的影響
總之,讀完一篇好的小說,可能會需要幾天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