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白衣俠女小說
『壹』 新武俠小說的特點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二、大陸武俠時期
1.第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武林(武林,與武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1984年,武俠小說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20世紀80年代武俠的精品極少,比較好的作品有:《白衣俠女》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時期,20世紀90年代大陸武俠
即是大陸「新派武俠」,是大陸作家對港台武俠的模仿。從滄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跡。滄浪客,原名姚霏,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這可以看作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時期的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還有: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新華社記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 即所謂的「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大陸新武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黃易武俠高潮漸漸平息,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武俠寫手們在網路讀者閱讀選擇越來越多,閱讀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傳統作家的實力靠攏,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武俠作品。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武俠故事》等雜志的創刊,促進了武俠的發展。
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同時期,港台地區特別是台灣島的創作亦不容忽視。大陸新武俠具備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鄭保純講,「我覺得新武俠這個概念,不應拘泥於雜志與圖書出版,而應指一種文化潮流!」。
這些武俠被分成四類:青春武俠(搞笑和無厘頭),如《游俠秀秀》。奇幻武俠,如《誅仙》、《搜神記》。女性武俠(類言情),如《血薇》、《鏡·雙城》。類傳統武俠,如《昆侖》、《江山如此多嬌》。
此時的大陸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銀,1976年生,湖北隨州人氏。著有《杯雪》、《青絲井的傳說》等。時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換日》等。江南,籍貫安徽,著有《春風柳上原》、《瀚海龍吟》、《烈火焚琴》、《此間的少年》等。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劍俠情緣》、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傳《蜀道聞鈴》)、《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雪嫁衣》《梵花墜影》(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等。滄月,原名王洋,1979生於浙江台州,著有《幻世》、《聽雪樓·血薇》等。小非,閩南人,著有《游俠秀秀》等。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沈瓔瓔,南方人,著有《琉璃變》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嬌》等。王展飛,1972年4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3歲遷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劍嘯西風》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著有《憨俠》、《俠之歪者》等。燕壘生,浙江餘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鳳歌的《滄海》為最,其大膽的創新和對武俠世界的構造,有不失金庸武俠的厚重,將現代武俠帶到了一個新的廣闊平台。
進入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逐漸被人們冷落,在這段時間,還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他們分別在短短的幾年內,寫出了幾十部武俠作品。步非煙以其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極大突破了女性寫作的局限,開啟武俠界中性主張的風氣,得到了「百變天後」的美譽,人稱新武俠宗師。而平平凡凡,雖然他寫的武俠小說極多,但大多數作品實際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顯得非常幼稚,雖然構思新穎,但文筆較差,內容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情況一直到《成功之後再來求愛》才有所改進。2011年,一度退出文壇的平平凡凡重新執筆發表新作《武俠演義》,這部小說構思構思奇特,想像力豐富,文筆老練,加入許多現代元素,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大受讀者歡迎,許多人都驚呼新的武俠宗師終於出現!不過,此書還未完結,以平平凡凡並不嚴肅的寫作態度,只怕會虎頭蛇尾。不管如何,若論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產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二人將以數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部讓無數挑剔的武俠迷們交口稱贊的傳統武俠小說《英雄志》,該書目前未完結. 作者孫曉,現年三十七歲,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於企業界任職,2000年與以人合資創辦「講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俠小說和教授人們寫武俠小說,並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英雄志》 ,現仍持續於武俠小說的創作與發表。
網上盛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雖然金庸、古龍等大師不再有新作問世,但他們的作品對後輩有著深厚的影響,許多年輕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模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例如《武當宋青書》、《大俠風清揚》,其中以《梁金古溫訣》達到最高點。在《梁金古溫訣》一書中,作者對武俠宗師們的欽佩之情貫穿整部小說。可見金庸等人對後輩影響之巨!
『貳』 阜新有哪些作家
阜新著名作家
瑪拉沁夫
1930年出生於卓索圖盟土默特旗黑城子村(現為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長篇小說《在茫茫的草原上》(後更名為《茫茫的草原》)曾獲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0周年文藝評獎文學一等獎。此外,先後出版的還有短篇小說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中篇小說《第一道曙光》(1980)﹑《瑪拉沁夫小說散文選》(1982)等。 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及《瑪拉沁夫文集》(7卷),分獲全國性文學獎或電影文學獎。1945年參加八路軍。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入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歷任《內蒙古文藝》編輯,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內莆古分會副主席《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
王占君
1944年12月出生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60年畢業於阜新縣第一中學。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下肢癱瘓。1982年以歷史武俠小說《白衣俠女》成名(該書描寫了清朝白蓮教起義,是打破大陸武俠小說創作「沉寂」的「先驅者」)。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至今共創作出長篇小說23部,中篇小說十八部,電影3部,電視連續劇3部,共發表作品八百餘萬字。其中長篇小說《契丹蕭太後》獲首屆全國「奮進文明圖書獎」等幾種獎項。長篇小說《白衣俠女》、《蠍子溝暴動》分別獲得「中國通俗文世優秀作品獎」「烏金獎」並被評為遼寧省優秀專家,入選《世界華人文化名人傳》等十數部辭書。國家一級作家、全國文聯委員、全國自強模範、遼寧省文藝新星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通俗文學學會會員。
謝友鄞
祖籍湖南長沙,生於浙江鄞縣。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遼寧文學院文學系。1973年參加工作,歷任工廠職工,煤礦工人,阜新市文化局創研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現為遼寧阜新市文化局創作室創作員。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專著《大山藏不住》、《謝友鄞小說選》、《嘶天》等。 《窯谷》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馬嘶·秋訴》獲全國第九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火神》獲全國首屆烏金獎,《嘶天》以全票榮獲「遼寧曹雪芹長篇小說獎」,《我在大地行走》獲「全國大紅鷹杯」一等獎,《老黑魚號的短暫航程》獲第四屆全國烏金獎文學一等獎,中篇小說《滋味》獲「全國文匯文藝獎」,《閑坐話邊地》獲建國五十年遼寧優秀文學獎。並獲遼寧優秀青年作家獎。作品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其作品還獲1989年全國文藝新人獎、遼寧省政府十大文藝成果獎。
白天光
黑龍江哈爾濱人。1988年畢業於天津商學院。1984年在遼寧省阜新市商業局工作,1988年後任阜新商業學校教師,自由撰稿人,阜新市文聯幹部。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雌蝴蝶》、《女人在樹上匍匐前進》、《誓死捍衛性別》,散文隨筆集《雞毛與荒誕》,小說《行走的雞毛撣子》被改編成電視劇在全國熱播。共發表小說200多篇,作品曾入選1995年中國短篇小說精選,1996、1997、1998年中國文學新作,2000、2001年中國最佳中篇小說。曾獲第一、二屆遼寧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第三屆遼寧文學獎中篇小說獎,時代文學獎,長江文藝獎。
趙穎
阜新文聯秘書長,長篇小說、20集電視劇本《大礦山》作者,著有《晨染梧桐》、《喬丹的來信》等長篇青春勵志小說,短篇小說《賭紅》等作品曾獲國內多種獎項,報告文學《驚蛩》記述了阜新經濟轉型前後的真實歷史,引發廣泛影響,畢業於遼寧文學院。
常星兒
祖籍山東,1959年生於遼寧。現供職於遼寧省彰武縣文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已發表中短篇少年小說、童話三百餘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長篇童話十幾部,有部分作品譯介到國外。作品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文化部「蒲公英」文學獎等三十幾項獎勵。其中長篇小說《走向棕櫚樹》獲第六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長篇童話《吹口琴的小野兔阿洛茲》獲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中篇小說《款冬祭》獲第三屆台灣東方少年小說獎,另有《回望沙源》等長短篇小說。
李麗萍
70後兒童文學作家,出生於遼寧省阜新縣。遼寧省作協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以寫作為生,專事小說和童話的短篇、中篇和長篇創作。 多年來在全國數十家報刊雜志發表短篇小說、童話作品數百萬字,作品多被大陸及台灣的權威刊物選載或轉載。出版長篇小說,長篇童話,童話集共14部。童話《我的大魚朋友》、《怪房子》曾獲「中日友好兒童文學獎」、「全國童話大賽二等獎」等。2007年做為遼寧省唯一女性代表參加第六屆全國青年創作會議,同年,短篇小說《選一個人去天國》獲第七屆全國兒童文學獎,2008年獲遼寧省委宣傳部優秀文藝作品獎。2009年長篇小說《吹牛小姐的膽小先生》獲第十七屆台灣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童話集《臟貓笨狗滿天飛》獲遼寧文學獎。
張國梁,筆名藍歌,1963年出生於遼西阜新醫巫閭山腳下。法學研究生學歷,經濟師職稱,並因酷愛文學創作而先後進修於遼寧文學院第五屆青年作家班和魯迅文學院作家培訓班。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報告文學學會秘書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阜蒙縣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現供職於市國稅機關。自1982年始從事業余文學創作,以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見長,兼濟長篇小說創作。已出版報告文學集《藍色三部曲》(《藍色的使命》、《藍色的求索》、《藍色的足跡》),散文集《心宇留痕》、《心海微瀾》、《空餘舊跡》,長篇小說《沼澤年代》、《烽火連綿》、《綠島歷險記》等,計480餘萬字;已發表散文、詩歌、報告文學作品2000餘篇,計300餘萬字。其中多篇(部)獲獎。省市作協曾先後兩次為其報告文學集和散文集的出版召開研討會。其報告文學集《藍色三部曲》,被文壇評價為「首開稅務行業報告文學的先河」。近幾年來致力於抒情(朗誦)詩的創作,試圖以此推動詩的心性復歸和大眾傳播。
丁振陽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現任阜新市作協副主席、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作協主席,《蒙古貞日報社》副總編輯。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二級。著有中篇小說集《黑妹白妹》、《情仇》,短篇小說集《一輪圓月》、《響水灣姐妹》,長篇報告文學《蒙古神醫》、《播火者之歌》、《任長霞式公安局長梁偉》、《走進大山》等,共出版文學作品26部。長篇報告文學《蒙古神醫》獲遼寧省作協優秀作品獎,並被譯成蒙文發表。大型蒙古劇《海公爺》獲阜新市戲劇創作一等獎。2009年獲遼寧省報告文學創作成就獎。
唐偉
荒誕派代表作家,筆名狂狷,畢業於丹東師專及遼寧文學院。光明日報網路人文書之《五行山下》、《八卦爐中》作者,作品入選《中國當代優秀小說選》、《國家歷史》;其質疑李敖的文章《疑竇叢生的大師》在網易論壇創造了1億7千多萬次瀏覽量;有評論家在中國文學網撰寫《五行山下:當代荒誕文學的扛鼎之作》,對其小說模式予以盛贊;在《社會科學雜志》及中國作家網發表過《和氏璧傳國玉璽與阜新瑪瑙》、《大俠蕭峰是阜新人》等歷史學術類文章,擴大了其家鄉阜新在全國的美譽度,其中《和氏璧傳國玉璽與阜新瑪瑙》提出和氏璧材質為綠瑪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