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原著小說結局
A. 小說《邊城》結尾究竟是什麼意思
結尾是無奈的,是沈從文為人性寫的最後一首抒
情詩,但就是最後一筆竟也不是堅定有力、充滿希望
的。人們也許不禁對於人類神性層面、對美好事物的
嚮往產生了疑惑。現實還是現實,我們是否終究要屈
從於現實?當初若翠翠選擇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
的說法,「渡船是活滲嫌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選擇了碾
房,就不會「節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了呢?
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橋洞在人間是否順應現實?現代人
正是處於窘困的境地。沈從文是要寫首抒情詩,卻展
示給了我們現代的困境。
這個人是否回來,將是人類神性一面與非神性一
面(或現實)對峙的結果。而結果將怎樣,留給讀者〔,
我想這似乎「不完美」的結尾卻也恰恰是小說的智慧
之所在『,它展示了一種「不確定的智慧」,「小說的精
神是復雜的精神,每一部小說都對它的讀者說:『事情
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簡單。』這是小說的永恆真諦。」
(昆德拉《小說的藝術》)那種「非此即彼」的公式一也許
在辯證法中散發著無窮魅力,然而在小說中卻顯得愚
蠢。命運是無常的,生活是復雜的。作家並未告訴我
們選擇渡船(渡船代表了浪漫卻困窘的生活)是對的口
從此將會有「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這樣童話
般的結局。而選擇碾房(碾房代表了富足卻庸俗的生
活)就是不對的。生活在人間,由不得我們離天更近
些,還是離地更近些這種有選擇權,有時卻會身不由
己的無奈似乎才是生活中真正的酸苦。
那麼,怎樣才能輕輕落落地堅持住我們本性中的
神性的一面呢?若首先考慮到「人類的感情是否與生
俱來」這個問題,若人叢消手類的感情是與環境有關的,現實
社會中,在被沈從文稱之為「神性瓦解的時代」的社會
中,人們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貪婪等非神性的一面。
而與「觸目青山綠水」的茶桐人民的淳樸、善良兩相比
較,作家給我們的答案是貼近自然,人們多飽含人類
純粹的感情。既然現代人處於兩難困境,那麼返樸歸
真、回歸自然是否是作家給我們的暗示呢?
B. 邊城結局應如何理解
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
沈從文在後來曾經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里的人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就連吊腳樓妓女的性情也浸染著邊民的淳厚,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這里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這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熏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式的恬靜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活潑,柔情似水:翠翠在風吹日曬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沈從文用詩一般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湘西山區的風俗畫,翠翠的身體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綠水、春風黃麂之間。
翠翠的形象便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據沈從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證,翠翠的形象有三個來源:一個是瀘溪縣絨線鋪的女孩子;一個是在青島嶗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個來源就是師母。小說對其他人物的刻畫,如老船夫的純朴、誠實、堅忍,重義輕利的古道熱腸;船總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儺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碩,知情曉義等,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以韻味雋永的筆墨,贊頌了未受現代文明污染的優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態,表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價值取向。
《邊城》的結局模糊而悠遠: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位讀者在掩卷之際,內心為優美而感傷的希冀所充滿,盼著二老儺送的歸來,並盼著美麗的翠翠戴上紅色頭蓋出嫁的日子。
「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是他遠離「邊城」而作於都市的夢。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無論是「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有沽酒」的早春,還是「再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的初夏,都顯示出遠離人事糾葛的和諧氛圍。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徵著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是一篇小說,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說散發著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閱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咀華集》)。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文學巨星,其傳世傑作《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雄踞一席。
C. 《邊城》的結局是什麼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夫。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nuó)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托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夫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夫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夫變得冷淡困敏。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夫只好郁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灶尺燃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拓展資料: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隱虛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D. 《邊城》結局是什麼
儺送因為哥哥天保的死十分內疚,又得不到翠翠的理會,便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的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翠翠便以渡船為生,等待儺送歸來,從夏天等到大雪紛飛,翠翠會一直等下去。
翠翠的父母雖然生下她,但是父母卻殉情死去,如今最親愛的爺爺也離她而去,翠翠在世上沒有了親人,心中念盼的便是儺送,自從那年的端午節遇到儺送,翠翠心裡便有了儺送,但是儺送後來做的一些事情,翠翠都沒有理會。
而去儺送的大哥天保也喜歡翠翠,天保自知自己唱歌比不上儺送,所以決定成全儺送和翠翠,他離開家外出做生意卻遇險淹死了,這件事給儺送的打擊很大,要不是因為自己也喜歡翠翠,哥哥也不會離開,不離開也不會出意外,所以儺送十分內疚。
人物介紹:
1、儺送
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2、翠翠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E. 邊城的結局是
結局是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祖父和翠翠一起默默度過,後來發現白塔倒塌,便和爺爺說,結果發現爺爺死去了,翠翠連幾天哭泣,後來在給爺爺辦喪事時知道了爺爺是因為自己死的,後來翠翠依舊在渡船,同時也等待著一個人,也許他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F. 《邊城》的結局是什麼
《邊城》的結局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接過了那艘船,等心上人回來。
故事結尾中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夫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夫只好郁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作品簡介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