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古代經典小說教學大綱
㈠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㈡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相同點
古代的小說都是一些富有哲理的、有深遠意義的,而且其中文字簡潔精煉、或者是文言文,比如:《水許傳》、《三國演義》、《聊齋異志》、《儒林外史》等這樣的。 現代的小說都是白話文、通俗易懂、簡潔便了的那種類型,而且其中文字語言風格都是繼承自西洋的,時間一長,反而失去了中華文化語言其獨有特有的魅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追問: 說的不錯,可以再補充點么?我寫篇小論文。多找點題材。 回答: 那我給你提供點題材和觀點吧,希望對你寫論文有些幫助: 我國小說經過長期的發展,古今小說產生了差異。但從小說在典型環境中,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塑造典型性格這一表達主題的方式來看,卻是相同的。古今小說描寫典型環境的方法較有差異,留待後面分別討論。這里先來討論小說在故事情發展中,塑造典型性格。 運用藝術概括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小說創作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小說的最主要的特徵。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從開始到完成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 塑造典型性格不能脫離故事情節。脫離故事情節描寫人物,即使非常細致,也都毫無意義。優秀小說,即使描寫人物獨處一室的內心活動,也總是緊緊扣住故事情節。《狂人日記》的多次描寫狂人的內心獨白,就都緊緊扣住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對他的迫害。 故事情節服務於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間的關系和矛盾斗爭,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都毫無意義。優秀小說,總是以特定的故事情節,服務於特定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促織》的波瀾起伏、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務於塑造成名這個典型性格的作用。 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要緊緊聯系著典型性格,著意體會其中體現的矛盾斗爭,為鑒賞典型性格作好鋪墊。這是鑒賞故事情節的目的,也是鑒賞典型性格的前提條件。 小說的敘述故事情節,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方法。順敘是基本的敘事方法。倒敘,把故事的結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為作品的開始,作品的主體部分還是順序故事情節。《祝福》是採用倒敘方法的一個範例。插敘,在順敘故事情節當中,插入敘述一些相關內容。《楊修之死》是採用插敘方法的一個範例。倒敘、插敘,都是順敘故事情節中配合使用的敘述方法。 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既要著意體會作品具體運用倒敘、插敘方法的表現力量,又要把倒敘、插敘部分,還原於發生的時間順序之中,展現出故事情節和矛盾斗爭的發展進程,把鑒賞故事情節和鑒賞典型性格統一起來。 塑造典型性格的寫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小說創作也用間接描寫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寫其他人物來襯托、表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葯》中夏瑜這個典型性格,就是通過描寫華老栓、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關行動、情態、語言,間接描寫、塑造出來的。最常見的還是用直接描寫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肖像、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樣,讓人物在矛盾斗爭中說話、行動、神情變化、心理活動,能夠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產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鑒賞小說,主要是鑒賞典型性格。鑒賞典型性格,要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著意體會作品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要在腦海中展開故事情節,展現生活圖景,浮現人物形象,展開人物活動,鋪開相關人物語言、行動所體現的矛盾斗爭,著意體會典型人物在這矛盾斗爭中的語言、行動……的表現意義,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從接觸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當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從體會人物個性當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社會意義。 追問: 不是我寫…我女朋友寫。應該就是比較這兩個有什麼差異。你能說說你的個人觀點么?網路上搜的,別人也會搜到,老師發現就不好了…… 等會再給加一百分。謝了 回答: 呵呵,你自己給她寫不就OK了,那樣她會更高興的哎。那我自己說下、、本人語言水平不高。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其實是許多相同之處的,但是古代小說有其自身特點和獨特魅力。所以在欣賞的時時候,應該先根據這本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主題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1:了解小說的特點。 2:品析小說的語言。 3: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所以可以根據《水許傳》來寫,因為該書語言精煉、使用古白話文寫的,而且人物眾多,108位。 再說說現代,現代的小說作品很多,如: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周立武的《巨獸》、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 這些現代小說實際只是突破古代小說思維方式,使人物形象經典化、簡單化,甚至以該人物為書的主角,過多描寫主角內心自白、感情思想等等,隨是這樣,但反而失去了古代小說原本應有的精華,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所以說,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和無知的。 通過對比: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小說的真正內涵意義: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最後樓主再把《紅樓》、《水許》、《儒林》、《三國》這任意基本和現代小說作下對比就可以看出差異和區別了,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是無法正常寫出古文風的那種經典小說了。
㈢ 談談對中國古代小說的認識 6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可以寫一下中國古代小說每一個階段的特點,將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詳細地描述一下,最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等等。
正文:
中國古典小說是文學中的一種樣式,一般是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同時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國古代經典的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代表作。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中國古代小說輝煌燦爛,但是它的出現和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無到有,歷經千年,達到鼎盛...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㈣ 介紹幾部經典的通俗小說
通俗小說變經典:文人的改訂成就「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這四部稱為「四大奇書」的作品現在已公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通俗小說何以在中國古代能稱為經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譚帆在講演中指出:明中葉以來的文人士大夫對「四大奇書」的文本改訂和修正,是「四大奇書」成為小說經典的重要因素。 綜合起來,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小說作品的表現內容作了具有強烈文人主體特性的修正。這突出地表現在金聖嘆對《水滸傳》的改定和毛氏父子對《三國演義》的評改之中。 金聖嘆批改《水滸傳》體現了三層情感內涵:一是憂天下紛亂、揭竿斬木者此起彼伏的現實情結;二是辨明作品中人物忠奸的政治分析;三是區分人物真假性情的道德判斷。由此,他腰斬《水滸》,並妄撰盧俊義「驚惡夢」一節,以表現其對現實的憂慮;突出亂自上作,指斥奸臣貪虐、禍國殃民的罪惡;又「獨惡宋江」,突出其虛偽不實,並以李逵等為「天人」。這三者明顯地構成了金氏批改《水滸》的主體特性,並在眾多的《水滸》刊本中獨樹一幟,表現出了獨特的思想與藝術個性。 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的《三國演義》,最為明顯的特性是進一步強化「擁劉反曹」的正統觀念,本著這種觀念,毛氏對《三國演義》作了較多的增刪,從情節的設置、史料的運用、人物的塑造乃至個別用詞(如原作稱曹操為「曹公」處即大多改去),毛氏都循著這一觀念和精神加以改造。從而使毛本《三國》成了《三國演義》文本中最重正統、最富文人色彩的版本。 其次是對作品形式的修訂,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完善和固定了通俗小說的形式體制,並對後世的小說創作起了示範作用。如崇禎本《金瓶梅》刪去了「詞話本」中的大量詞曲,使帶有明顯「說話」性質的《金瓶梅》,由「說唱本」演為「說散本」。再如《西遊證道書》,對百回本《西遊記》中人物「自報家門式」的大量詩句也作了刪改,從而使作品從話本的形式漸變為讀本的格局。對回目的修訂也是此時期小說評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毛氏批本《三國演義》「悉體作者之意而聯貫之,每回必以二語對偶為題,務取精工。」回目對句,語言求精,富於文采,成章回小說之一大特色,而至《紅樓夢》達巔峰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