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斯頓休斯短篇小說集
❶ 關於休斯《黑人談河流》
黑人談河流
蘭斯頓·休斯是「哈萊姆(紐約黑人聚居區)的桂冠詩人」,是美國黑人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主要是詩,也有小說和評論。他寫作的題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種族問題,為黑人文學開辟了現實主義道路。出版有詩集《睏倦的布魯斯》《給猶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種族。在現存的幾類人種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跡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統治者的侵略,許多黑人淪為奴隸,並被販賣到美洲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肉體和精神都飽受欺凌。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廢除奴隸制度,黑人獲得自由。
在這首詩里,「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詩中的「我」不是某個具體的黑人,而是代表整個黑人的種族。在這一節詩中,詩人反復地強調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並形象化地指出,這條「河流」「像世界一樣古老」,比人類體內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節只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上一節對河流的認識僅限於「了解」,到了這一節,「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換句話說,黑人的「靈魂」因見證「河流」(歷史)而深邃。下面一節,則是由此開始的歷史回顧。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幼發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曾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剛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尼羅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也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在夕陽下閃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擔任美國總統時,廢除了奴隸制,使美國的黑奴獲得解放。
以上是詩人以誇張的手法回顧歷史。「我」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令「我」難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節,在句式上與第一節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簡明。「黝黑的河流」可認為是喻指黑人的歷史。
最後一節,「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節的重復,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里容納著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淀,因而顯得「深邃」。
這首詩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在詩人生活的時代,種族歧視的惡習在美國還沒有根除,詩人代表自己的種族寫下了這樣的詩篇,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另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源於黑人悠久的歷史和深重的苦難。
❷ 蘭斯頓·休斯的人物生平
1902年2月1日,休斯生於密蘇里州的喬普林市。從小父母離異,跟隨外祖母、母親和親友生活。18歲在墨西哥當英文教員,他在美國中部受中等教育,1922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輟學。在一艘遠洋貨船上充當水手,曾到達西非海岸。後流落巴黎,當過夜總會的看門人和飯館廚師。回國後又當過洗衣房工人和旅館侍者。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在這段期間,他勤奮寫作,在《危機》、《機會》等黑人報刊上發表了不少詩作,參加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在黑人文藝界顯露頭角。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萎靡的布魯斯》。1929年進入林肯大學繼續學習,三年後取得碩士學位。休斯從「哈萊姆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創作,受過「新黑人運動」的影響,早期創作帶有民族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舉世聞名的誣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羅案」提高了他的覺悟。1932年出訪蘇聯。後來到中國,自稱曾見到過魯迅。曾以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 路過巴黎時出席了第二屆國際作家大會。通過接近工人運動,他的立場逐漸轉向革命一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一度減弱了斗爭精神,但很快又轉向現實,寫出了歌頌工人運動、反對種族歧視的作品,如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長篇小說《辛普爾這樣主張》等。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休斯受到傳訊,此後他的創作中又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這一時期他主要寫作爵士詩和幽默小品,代表作《問你的媽媽──爵士十二式》(1961)探索詩歌的新形式,被認為是先鋒派詩歌的一種。
他寫過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以詩歌聞名,被稱為「哈萊姆的桂冠詩人」。他的主要詩集還有《猶太人的好衣服》(1927)、《夢鄉人》(1932)、《哈萊姆的莎士比亞》(1942)等。他的長篇小說《不是沒有笑的》(1930),主要描寫一個黑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崎嶇的道路,反映了作者早期重視教育的作用的思想。他的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白人的行徑》(1934)、《共同的東西及其他故事》(1963);幽默小品集《辛波爾說出他的思想》(1950)、《辛波爾孤注一擲》(1957)等;自傳《茫茫大海》(1940)和《我漂泊,我彷徨》(1956)。晚年編選了不少黑人作家的選集、短篇小說集和詩文集。他的優秀詩作大部分包括在他親自選輯的《詩選》(1965)中。
休斯成名後沒有離開哈萊姆黑人聚居區,他的創作始終描寫黑人(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他的詩歌從黑人民間音樂和民歌得到借鑒,有爵士樂的韻律和節奏,格調清新,熱情奔放,用以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歌頌黑人民族的進步,對美國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從總的傾向來說,休斯一生的文學活動都是同他所處的時代的美國黑人運動緊密相連,同廣大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休斯的創作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社會生活,傾訴了他們的苦難與辛酸、歡樂與希望,以及對自由、民主的追求與渴望。
❸ 有誰知道一些黑人作家的好作品!
1、查爾斯·切斯納特(1858——1932),美國小說家。生於克利夫蘭,在北卡羅萊納教過書。短篇小說集《巫婆》(1899年,41歲)出版後,被認為是當時最優秀的作品。作者對黑人生活,觀察入微。尤其善於刻畫黑人內部矛盾。他的第二部短篇集《青年時代的妻子》,寫的全是膚色界線問題。作者認為「混血問題更復雜,更難於處理。」1900——1905的五年間,他寫了三個長篇:《杉林後面的屋子》、《傳統的精髓》、《上校的夢想》。深入地探討了上世紀末美國南部的種族關系。
他還寫過美國黑人解放運動的傑出領袖《道格拉斯傳》。
1928年(70歲),他因為「創造性地描繪美國黑人生活與斗爭」,獲得了斯平根金獎。
2、保羅·鄧巴(1872——1906)全美國一致公認的詩人。他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當了電梯司機。1896年(24歲),他把從前的兩個詩集《橡樹和長春藤》、《大調和小調》中的詩,結集為《下層生活抒情詩》出版,一舉成名。
後來,鄧巴又陸續寫了《爐邊抒情詩集》(1899)、《愛與笑抒情詩集(1903)、《陽光與陰影抒情詩集》。他的方言詩,受到特別歡迎。此外,鄧巴還寫過4個短篇集、4部長篇小說。他的最好的方言詩,描繪了農村黑人生活,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他能透過抒情的表象,捕捉悲劇性的成分,比如《我們戴著面具》、《鬧鬼的橡樹》。他的小說接觸的生活面很廣,從種植園、小市鎮到大城市;從戀愛到罷工;從改良主義到私刑。
他對人民懷著厚愛,所以他筆下的人物絕非丑角。
鄧巴死時才34歲。
3、 詹姆斯·約翰遜(1871——1938),美國弗羅里達人。先在亞特蘭大大學、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他教過書,編過歌劇。
1906——1913年期間,他在委內瑞拉、尼加拉瓜當過領事。還當過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的秘書長。1930年,他在費克爾大學做文學教授。1938年(67歲)因車禍離世。
他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一個改了籍的黑人自傳》。是第一部描寫「過關」的紐約黑人浪漫生活的小說。詩集有《五十年及其他》(1917)、《上帝的長號》(1927),都是用韻文寫的講道集。
他編的《美國黑人詩選》,極獲好評。
1933年,他寫了自傳《這邊走》。
4、蘭斯頓·休斯(1902——1967),生於美國密蘇里,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到過世界各地。他用詩歌、小說、戲劇、散文、自傳,記錄下他豐富的生活經驗。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方面。詩歌集有《疲乏的布魯斯》(1926)、《好衣裳給猶太人》(1927)、《做夢的》(1932)、《新的歌》(1938)、《哈萊姆區的莎士比亞》(1941)等。他採用布魯斯(黑人民歌)的形式,寫自由體的詩。他的主題是酒吧間的歡樂,街頭音樂家的悲歌,棄婦的哀怨,慈母的叮嚀。有時,他簡括地、象徵性地抒發整個民族的感情,像他的名篇《黑人談河流》、《歌手》。
他要用他對生活的理解,來打動黑人的心。
所以,他的詩樸素有力。
5、弗瑞德里克·道格拉斯(1817——1895)美國馬里蘭人,生下來就是個奴隸,後來逃往北方。從那以後,終生從事反對奴隸制的組織宣傳工作,成為黑人解放運動的著名領袖。他不但是作家,而且是出色的演說家,出版過許多本演說集。
他的自傳,最先出版於1845年。10年後,補充了材料,改名為《我的奴隸生活和自由》。1892年,又有所擴大,包括了他晚年的材料,定名為《弗瑞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活和時代》。
美國「內戰時期」,他幫助組織了兩個黑人團參戰。
晚年,道格拉斯出任過駐海地的公使。
6、傑西·弗賽特,女作家。出生於美國費城,在彭西爾維亞大學法語學院肄業。曾經在華盛頓、紐約兩地的中學教法文。她寫小說,也寫詩。作品有《混亂》(1924)、《梅餅》(1929)、《櫟樹》(1932)、《喜劇——美國風格》(1933)。
7、吉恩·杜默(1894——)華盛頓人。在威斯康辛大學讀過書。他的速寫、詩歌、評論、散文,見於各種雜志。他的第一部著作《甘蔗》(1923,29歲)是短篇小說與詩歌、速寫的合集,其題材和創作手法很新穎,讓美國文藝界感到震驚。有人將他的作品叫作「現實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結合,散文與詩的混合體。」
1934年(40歲)以後,就不再見他發表什麼作品了。
8、克勞德·麥凱(1889——1948),詩人,小說家,生於牙買加。1911年(22歲)出版他的第一部詩集《牙買加之歌》。不久到美國,在堪薩斯大學學農。以後,又去了英國。1920年,在倫敦出版《新漢布希之春》。
回到美國後,任《解放者》雜志編輯,1922年出版《哈萊姆陰影》。他還去過蘇聯、德國,在法國也呆過多年。
他寫過三部小說《回到哈萊姆》(1928)、《班卓》(1929)、《香蕉谷》(1933)。第一部的背景在哈萊姆;第二部在馬賽;第三部在牙買加。他的小說,帶有自然主義色彩,但他創造的人物,不加雕飾,很有生氣。
9、杜波依斯(18
❹ 蘭斯頓·休斯的代表作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樣的古老的河流,
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的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
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
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
在夕陽下閃耀的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修斯18歲時創作的「The Negro Speaks of Rivers」算是他的成名作,並且這第一首就發表在一個大雜志,發行量10萬的雜志,The Crisis。剛剛獲得解放的黑人大概這個時期重在言志,以真情打動人,而非以花哨的言辭,所以還比較好理解。象前文中的CRANE是代表美國講話一樣,修則是是代表黑人講話。他們倆的共同點是都崇拜惠特曼。與CRANE接受惠的思想不同的是,修接受的是惠的自由體詩。
❺ 誰有關於蘭斯頓休斯的中文簡介
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02.01—1967.05.22)在美國文壇,尤其是黑人文學方面,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寫過小說、戲劇、散文、歷史、傳記等各種文體的作品,還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詩歌翻譯成英文,甚至編輯過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選,但他主要以詩歌著稱,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
蘭斯頓·休斯1902年2月1日,休斯生於密蘇里州的喬普林市。從小父母離異,跟隨外祖母、母親和親友生活。18歲在墨西哥當英文教員,他在美國中部受中等教育,1922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輟學。在一艘遠洋貨船上充當水手,曾到達西非海岸。後流落巴黎,當過夜總會的看門人和飯館廚師。回國後又當過洗衣房工人和旅館侍者。生活經驗非常豐富。在這段期間,他勤奮寫作,在《危機》、《機會》等黑人報刊上發表了不少詩作,參加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在黑人文藝界顯露頭角。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萎靡的布魯斯》。1929年進入林肯大學繼續學習,三年後取得碩士學位。休斯從「哈萊姆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創作,受過「新黑人運動」的影響,早期創作帶有民族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舉世聞名的誣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羅案」提高了他的覺悟。1932年出訪蘇聯。後來到中國,自稱曾見到過魯迅。曾以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 路過巴黎時出席了第二屆國際作家大會。通過接近工人運動,他的立場逐漸轉向革命一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一度減弱了斗爭精神,但很快又轉向現實,寫出了歌頌工人運動、反對種族歧視的作品,如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長篇小說《辛普爾這樣主張》等。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休斯受到傳訊,此後他的創作中又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這一時期他主要寫作爵士詩和幽默小品,代表作《問你的媽媽──爵士十二式》(1961)探索詩歌的新形式,被認為是先鋒派詩歌的一種。
他寫過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而以詩歌聞名,被稱為「哈萊姆的桂冠詩人」。他的主要詩集還有《猶太人的好衣服》(1927)、《夢鄉人》(1932)、《哈萊姆的莎士比亞》(1942)等。他的長篇小說《不是沒有笑的》(1930),主要描寫一個黑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崎嶇的道路,反映了作者早期重視教育的作用的思想。他的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白人的行徑》(1934)、《共同的東西及其他故事》(1963);幽默小品集《辛波爾說出他的思想》(1950)、《辛波爾孤注一擲》(1957)等;自傳《茫茫大海》(1940)和《我漂泊,我彷徨》(1956)。晚年編選了不少黑人作家的選集、短篇小說集和詩文集。他的優秀詩作大部分包括在他親自選輯的《詩選》(1965)中。
休斯成名後沒有離開哈萊姆黑人聚居區,他的創作始終描寫黑人(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他的詩歌從黑人民間音樂和民歌得到借鑒,有爵士樂的韻律和節奏,格調清新,熱情奔放,用以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歌頌黑人民族的進步,對美國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從總的傾向來說,休斯一生的文學活動都是同他所處的時代的美國黑人運動緊密相連,同廣大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休斯的創作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社會生活,傾訴了他們的苦難與辛酸、歡樂與希望,以及對自由、民主的追求與渴望。
熱愛自己的民族,為自己種族的文明和尊嚴而驕傲,這種感情最充分地體現在他早期那首著名的詩篇《黑人談河流》中。
這首詩是休斯乘車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氣呵成的,他自己說「用了十分鍾至一刻鍾時間」。詩人在談到這首詩的寫作過程時,從他父親對自己同胞的那種「奇怪的厭惡感」,說到他不理解父親的想法,因為「我是個黑人,我非常喜歡黑人」。接著,詩人談到列車緩緩從密西西比河上的鐵橋上駛過,他由這條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運,想到林肯總統為了廢除奴隸制,親自乘木筏沿著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到新奧爾良,他又想到黑人過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剛果河、尼日河和尼羅河。詩就這樣產生了。讀完全詩,不難看出,詩人敘說了美國黑人從「盤古開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為美國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個古老的種族,他們在大地上辛勤勞動,對人類歷史也作出過貢獻。這首詩雖然沒有直接描寫黑人的苦難和斗爭,但卻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喚起他們爭取自由的熱望,可以增強他們為美好未來而斗爭的信心。這首詩寫得凝練、深沉,節奏徐緩,但卻蘊含著深不可測的力量。
休斯的詩歌從黑人的音樂和民歌中汲取營養,把爵士樂的節奏融入於自由詩中,因而他的詩開闊,舒展,節奏熱情得像爵士樂那樣強烈。他的詩格調清新,意境深遠,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對美國現代黑人文學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同時他也受到了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影響,沃爾特·惠特曼的《i hear American singing》使休斯創造了《I,Too,Sing America 》, 講述了黑人在美國的地位,在詩中,休斯將黑人比作白人不喜歡的兄弟,當客人來臨時,他們就要去廚房吃飯,但是他們默默地變得強壯,終有一天,他們會和白人兄弟一起在飯桌上吃飯,同時也會讓人們看到,他有多麼震撼人心的力量。
❻ 喜歡小說初秋的原因
平靜而又波瀾壯闊的感情畫面,生動而細膩。
初秋是詹姆斯蘭斯頓休斯的一篇短篇小說。以樸素而高超的寫作手法,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平靜而又波瀾壯闊的感情畫面,呈現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讀來回味無窮,生動而細膩。
文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不僅在中國,任何地區都有其一部獨特的文學發展史。就比如歐美等國在十九世紀產生了一個在當時小有名氣的文學學派,即自然主義學派,在這個學派中就有本文要介紹的詹姆斯以及他的著作初秋。
❼ 蘭斯頓·休斯 的處女作是什麼
蘭斯頓·休斯( 1902-1967)是公認的「哈萊姆的桂冠詩人」,美國文學史上稱他為「哈萊姆文藝復興的中心人物」。他中學時代開始寫詩,發揮詩人想像的處女作《黑人談河流》發表後一舉成名。
❽ 蘭斯頓·休斯的介紹
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02.01—1967.05.22)在美國文壇,尤其是黑人文學方面,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寫過小說、戲劇、散文、歷史、傳記等各種文體的作品,還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詩歌翻譯成英文,甚至編輯過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選,但他主要以詩歌著稱,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