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短篇小說
1.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作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朱自清的《春》貌似是初中必學的課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2. 作文:《看得見風景的房間》600字以上,一千字以下。不要讀後感,觀後感。
女人總是喜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而對於男人來說,風景是在心裡的。藍藍的天,小鳥的歌唱,這一切都在心裡。愛默森先生用叉指著自己的胸口,虔誠地說道。
這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那對奇怪的愛默森父子剛出場時的一句台詞。於是來自英國的美麗的露西小姐在牧師的說服下接受了他們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歐洲古典文學里最常見的陪襯角色——一個老處女搬進了能夠看見佛羅倫薩美麗風景的房間。鏡頭拉伸,從露西小姐的視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義大利的美麗風光安靜地鋪陳在整個畫面里。故事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舒緩而寧靜,帶著歐洲古樸的生活氣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覺得甚至不如電影拍的好,有些章節太拖沓,不如電影脈絡清晰。整部影片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幾個小節,每一個小節開始之前會出現一個用繁復的花紋做外框的標題,有一種英國特有的嚴肅刻板的幽默成分,並且帶著十足的歐洲文藝腔。影片里的台詞大部分還是忠於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從直著脖子持一口英國英語的演員嘴裡說出來,顯得格外的動人。
第一次看這個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我認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來說,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個折扣。因為老的配音演員總喜歡過於誇張地表現外國電影中的人物情緒。這一次再看,不但讓我感受到演員們平緩而得體地表現福斯特筆下優美的語句,而且還看到中文版中已經被剪切掉的,英國古典電影中不多見的一場裸戲。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還有媽媽一起散步時,遇見自己的弟弟、喬治還有鎮上的牧師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從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種被繁文縟節束縛著的英國上流社會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於作為自己未婚夫的擺設,她的心裡太多激情。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佛羅倫薩開滿罌粟花的鄉間,露西被喬治強吻之後,表面上如同一個大家閨秀應該做的那樣憤怒地離開了他,其實心裡卻偷偷地萌發了愛的念頭。
說起那個不由分說的吻,再和露西與那個假模假式未婚夫訂婚後的那個吻一比較,後者便讓人忍俊不禁了。我們這位戴著金邊夾鼻眼鏡的未婚夫對露西說,露西,好像我們訂婚之後我還沒有吻過你。露西說,是的。未婚夫說,那我可以吻你么。露西說,當然可以。於是未婚夫緊緊地抿著雙唇像品嘗中葯那樣蹙著眉接近了露西,在十分勉強的接觸中,這位先生的夾鼻眼鏡險些掉了下來,慌忙地用手去扶。露西說對不起。未婚夫說沒關系。然後他又扶了扶眼鏡,捋了捋頭發,像一個紳士一樣拿著文明棍走在前面。
影片的音樂是另一個動人的部分。裡面多次選取了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曲子,在喬治第一次吻露西的時候,還引用了普契尼的歌劇燕子中的詠嘆調朵瑞塔的夢想。那也是一個和愛情有關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朵瑞塔也和男主角有著讓人盪氣回腸的一吻。而片頭普契尼膾炙人口的唱段我親愛的父親與影片主題也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吻合,描述的都是女主角愛上了不該愛的人。這個曲子在鑒賞課的時候老師曾經提醒我們注意其中凄婉的意味。老師是個義大利中年女子,她說英語的時候,某些音節仍讓我聯想起那些優美的詠嘆調,難怪人有曾經告訴我義大利語是音樂的語言。
我想用喬治在說服露西離開她未婚夫時的話語來結束這篇文章,他說:他只是想佔有你,然後像欣賞一副油畫或者一個象牙盒子一樣看著你。你只是他可以佔有並展示的一件東西。他不希望你思考,不需要你真實地存在。他不愛你,可是我愛。即使當我緊緊擁抱你的時候,我仍然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
看完這樣的電影,我去歐洲的念頭又更強烈了一些。——去佛羅倫薩看風景吧
3.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作文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心靈就是房間,當你對著大千世界敞開你的心靈,就等於打開了房間的大門,發現世間的美好就等於看到了亮麗的風景。
烈日當頭,你被這似火爐的大地給烤得說不出話來的時候,賣涼茶的大媽,給你遞來一杯怡神的涼茶,壓住心中的煩躁和悶熱的痛苦時,你會怎麼想?大雨當頭,你無奈的舉起手中的一份薄薄的報紙當成暫時避難站的時候,一位大姐姐笑眯眯的拿著她的雨傘擋住你頭頂上的傾盆大雨時,你會怎麼看?這些人,他們與你非親非故,與你沒有任何關系,但是,他們給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你擺脫困境……
臨近考試,作業和公式還讓你苦惱不已的時候,你的同學在課後,放學後主動留下來為你補習向你傳授自己的學習竅門時,你會怎麼想?發揮失常,你寫的作文有一個不光彩的成績,你心情憂郁的時候,班上的作文高手為你指點迷津,陪你一起修改作文時,你會怎麼看?這些朋友,他們本來沒有這個義務,他們也可以拒絕你,但是,他們卻在你無助時拉你一把,同你一塊粉碎困難……
這些充滿友善的行為,這些充滿愛的氣息的行為,何嘗不是大千世界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
只有開放自己的心靈,睜開自己的眼睛,才能打開房間的門,只有懂得發現世間的美才能自己也參與進來,一塊創造美好的風景……
4. 電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介紹
電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又名〈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是根據英國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改編而成,本片曾榮獲金像獎八項提名。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通稱E. M. Forster,1879~1970)是本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包括六部小說,兩集短篇小說集,幾部傳記和一些評論文章。他的長篇小說幾乎都是反映英國中上層階級的精神貧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試圖通過掙脫社會與習俗的約束來求得個人解放。福斯特的作品語風清新淡雅,雖然人物的個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運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預測卻又鋪敘自然。八十年代以來《印度之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莫利斯》和《霍華德庄園》都被成功地搬上銀幕,使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雖然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的社會狀況,但其間表達的自由、平等與人道的精神對正在走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仍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故事簡介: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出身上層社會的少女露西和她的表姐、老處女夏洛特一起前往義大利的弗羅倫薩度假,碰到英國青年喬治和他的父親同住在一家旅館。露西因為自己的房間看不到風景很沮喪,喬治的父親把自己住的房間讓給了露西。露西與喬治雙雙墜入情網。但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喬治性格直率,舉止與露西習慣的那種上流階層的繁文縟禮格格不入,拘謹的老處女夏洛特對喬治也很看不慣,雙方時時發生誤會,鬧了不少笑話。有一次,喬治情不自禁地吻了露西。這在上個世紀的英國被認為是越軌行為。露西認為喬治的行為不合禮儀,便拋下他返回英國……
編劇: 魯絲·普羅厄·賈布瓦拉
導演:詹姆斯·艾弗里
主演:海倫娜·伯哈姆·卡特、吉瑪·史密斯、丹尼爾·戴-路易斯
精彩視點:
影片由有著好萊塢「千面人」之稱的丹尼爾·戴-路易斯和6次獲奧斯卡獎提名的英國影壇常青樹瑪吉·史密斯聯袂主演。曾榮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獎;第40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女演員;第44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以及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提名等諸多獎項。
—————————————————————————
個人覺得此片挺有意思,適合多次觀賞。不過如果樓主喜歡快節奏、震撼性的視聽的話就不知道這片子合不合口味了,因為畢竟是講的上上個世紀的上流社會生活——有一種含蓄委婉、引而不發的味道。
我非常喜歡裡面的配樂,歌劇詠嘆調非常動聽,特別是男女主角在佛羅倫薩鄉村相遇的時候,情節、音樂、畫面都非常美麗。如果樓主喜歡英式幽默的話,看看本片更好!
5.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露西是什麼階級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便是其中之一,描寫了一位英 國中產階級少女在義大利與一位英國下層階級的年輕男子邂逅,男權社會傳統習俗的約 束使女主人公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經過不懈的努力,勇於沖破傳統道德的束縛,得到 自由,獲得平等美滿的愛情。福斯特希望英國中產階級主體能在異質文化中反思自我, 擺脫困境,找尋出路。
本篇論文旨在分析《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女主人公露西在異質文化與邊緣文化中 其中產階級文化身份的嬗變:從露西的主導文化身份到露西文化身份的分裂,最後重構 露西的文化身份。 本論文共有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的引言簡介了愛·摩·福斯特本人及小說,並概括與文章相關的文化身份 的理論。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了露西的主導文化身份,即從露西的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和露 西的「發育不良的心」來探討。 第三部分是關於分裂文化身份,即從異質文化的影響和邊緣文化的影響來展開論 述。在義大利文化與愛默生父子的雙重影響下,露西的中產階級文化身份開始分裂。其 表現為:英國中產階級的傳統與義大利文化的沖突以及英國中產階級意識形態與邊緣階 級意識形態的沖突。 第四部分則探討了露西文化身份的重構,即在福斯特自由人文主義連結觀的影響 下,露西逐漸覺醒並與英國下層階級男子結合,從中產階級女性逐步成為邊緣化的英國 中產階級。 第五部分的結語進一步明確指出露西文化身份的嬗變過程既是露西覺醒的過程,也 是福斯特實現了英國中產階級與下層階級結合的美好設想。
6.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作品賞析
在這部小說中,女主人公露西始終處於男權思想對她的控制、壓迫與她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反抗的沖突中。作為一個生活於現實社會的女性,她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環境的種種影響,而客觀存在的強大的男權思想使得這場沖突更加激烈。男權社會首先從家庭、社會關系方面影響、左右她的潛意識,使她與生俱來的女性意識鈍化。露西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男權制下,家庭的主要貢獻是促成孩子們的社會化(主要通過他們父母的示範和訓誡),使他們適男權制意識所規定的有關角色、氣質和地位的一系列觀念。而露西所在的家庭則是男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理所當然地維護男權社會的利益。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露西,從小就是按照另校社會所制定的女性標准塑造成理想的大家閨秀。她被告知「女人的使命是鼓勵別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自己去取得成就」。而理想的「女性」應該是等待騎士們「保護」,接受他們「致敬」的「中世紀女士」。其實質是將她們視為社會的「他者」,是對女性能力的否定。露西曾幾次試圖抑制自己的女性自我意識,使自己言行符合男性社全的道德准則。在對艾默森父子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後,當她聽到男權社會的代表伊德列牧師對艾默森的污衊時,「叛逆思想將要通過言辭沖出口來」。而當地意識到這是對男權社會的挑戰時.「她的勇氣消失了,重新陷入了老一套的混亂的思想方法中去」。在她與喬治接吻之後,她為自己大膽的行為而「怎麼也控制不住連連深深地嘆息,身軀不住地顫動」。在承受愛情的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因而,她很後怕。而那場大風暴也預示著露西追求自我幸福為強大的另權社會陳腐道德所不容。她脆弱地向男權社會的衛道士——巴特利特小姐屈服,放棄了已開始的愛情,選擇了逃避。露西回到英國,與塞西爾訂婚,一度想按男權社會的標准與門當戶對的塞西爾一起生活。然而,喬治的再次出現,使她原本沉寂的心再次掀起波瀾。當她最終意識到所愛的人是喬治而與塞西爾解除婚約時,她仍有所顧忌,說出「難道一個姑娘就不能為了獲得自由而解除婚約?」這樣言不由衷的話。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隨著露西美滿的結局而告一段落。而小說的末章,福斯特用了充滿哲理和預言的一句話:「愛與真理最終將幫助人類渡過一切難關」。這里的愛指的是露西與喬治之間相互平等、尊重的愛,而不是塞西爾那種封建主似的恩賜的愛。然而、平等的愛罷自己去爭取。對於女性來說,更是如此。 小說的章法結構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象徵手法的運用,小說開始時敘述的是露酉在表姐的陪同下去義大利旅遊,在義大利呆一段時間後又返回英國,這如同一個圓形的結局。第二部分,開頭的標題就是「中世紀的遺風」,結尾的章節是「中世紀的結束」.這又是一個圓形的結局。
同時,目錄中有露酉對周圍的一切人撤謊:「對喬治說謊」,「對塞西爾說謊」,「對畢比·霍尼切·弗雷迪及僕人們說謊」,「對埃默森先生說謊」。對周圍的一切人說謊就自身是一個圓形的結構氛圍。第十四部分「露西勇敢地面對外部的局勢」與第十五部分「內部的災難」,這由外到內,有自我到周圍構成一個圓形的輪回模式。
福斯特喜歡利用一些意象或形象化的詞句來創造氣氛,烘託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或者象徵什麼東西。《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這書名本身便有象徵意義。塞西爾像一間客廳,望不出去,看不見什麼景緻。露西則和流水、鮮花、草木連在一起。《最長的行程》這書名來源於詩人雪萊寫的長詩《靈魂之歌》。詩中有幾行歌頌所謂的「自由戀愛」,即一個人可以愛許多人(當然是柏拉圖式的),譴責那些不管是否情投意合,卻要「從一而終」的人,說他們的人生道路最長,最可怖。「霍華茲庄園」也是象徵性的。這座房屋不僅是威爾科克斯家族的財產,而且代表著古老的英國。至於「另一王國」、「樹籬的另一邊」等等指的則是想像中的美妙生活,它與現實生活適成對照。福斯特在小說中大量使用這種意象化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