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短篇小說讀後感
① 誰能幫我寫段書評 流浪地球的
文章里加了人性的東西,就覺得很有震撼力
能夠直擊人心。
我覺得寫一部科幻小說,他的知識要非常的豐
富,在數學物理天文學地理地質方面要非常了
解,另外進化論歷史文化什麼的都要清楚,還
需要有很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夠寫出科幻小說,
而想要寫出極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還得在文
學上有所造詣,否則就是有形無神。
② 流浪地球真的好看嗎可以說一說你們對電影流浪地球的觀後感嗎
挺好看的,《流浪地球》是一部讓人倍感驚詫的作品,這不僅在於電影擁有著足以媲美好萊塢的特效製作,更在於電影將國人的鄉土情懷尤為出色的融入到了一個恢弘的末世科幻故事中,使電影作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電影,所帶來的並不僅是視效上的震撼,更還有著情感上的共鳴。
(2)流浪地球短篇小說讀後感擴展閱讀
基本信息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該片於2019年2月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③ 流浪地球觀後感400字
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 戴志梅
大年初一,去看了一場電影《流浪地球》。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我讀過一些,一開始讀的時候,有點費勁,需要指讀,因為我是文科生,習慣了讀那些情感為先的生活化小說。但,後來,習慣了劉慈欣的表達風格,也就有點喜歡讀他的文字,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思維是可以優化和訓練的。
中午的街巷,人極其少。下午的影院,人極其多。整個影院,隨著《流浪地球》情節的展開,我清晰地聽到了一個小女孩的哭聲,不是被情節嚇哭,而是感動的哭。
④ 看完《流浪地球》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覺著很震撼。《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科幻故事,它以劉慈欣的小說為基礎改編而成。影片在上映之前已有了基礎觀眾。隨著片方的大力宣傳,觀影量不斷增加。
一個好的電影首先是要講好一個故事,畫面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電影在特效方面確實下了功夫,但是在講故事方面出現了問題。
也正是因為隨波逐流,才有特立獨行的未來。試想「流浪地球」計劃的失敗,假若不是科學家的失誤,而是被像劉培強的兒子這樣的普通人,或另一些圖謀錢財或個人享樂的壞蛋破壞,或者被木星文明抵禦,人類誓死守護,是否更好。科幻片需要有情感才有深度,但只是拉扯一些兒女情長就略顯膚淺了。中國自古就有英雄不為兒女情長所左右,他們從來都不是無情人。
⑤ 寫一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 一千字,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干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著傳統古典的文化內核。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並不在於那些溫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文明的靈魂,彷彿在一堆重工業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直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准意義的傳統中華文明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後魂滅,其後明清不過是僵屍一般苟延殘喘的存在。文明的內涵高低,與物質文明成果的體量不一定有那麼直接的關系。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於千年文明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里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境中艱難求生。那麼,眷戀故土、鄉愁無限的農耕文明,在重工業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復活,還是新型文明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並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文明卻與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文明,並延續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文明,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文明與現代工業的融合,煥發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文明」,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盡管抒情詩朗誦式的台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脫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著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一定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盡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准這一行為,也不過基於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詞來自AI,「讓人類保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於奇跡。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保存著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文明存續。倘若文明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跡,文明實際上已經斷絕。
盡管國內電影工業水平與好萊塢存在著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規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並為內容產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因此電影在市場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或僥幸。
原本,科幻小說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類型,而國內落後的電影工業體系裡,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於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電影的製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註定不可能持續。作為商業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精品,不過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製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希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說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可以穩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⑥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就聽說過流浪地球的原作和電影沒什麼關系,讀了原作後深刻了解到確實如此。原作中的時間跨度很大,通過主角的一生描繪了地球剛啟程時的社會變遷,只花了大約一頁描繪了途徑木星的壯觀景象,也沒說有發生什麼需要點燃木星的意外。更別說原作和電影的主旨甚至還有較為本質的區別,原作最後叛軍將聯合政府處刑,可謂民科害人愚民誤事,電影中飽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齊心協力救地球顯得人民群眾有力量。
並不想評價哪個主題更好,畢竟大談三觀某種意義上是個挺不入流的評價方法,重中之重應是作品把它的主題表現得怎麼樣。(順帶一提,大談bug也是個挺不入流的評價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歡迎,但說有bug就是爛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劇反轉顯得造化弄人,不過,在長達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陽系之前,發生這個諷刺的插曲,最後卻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結尾,倒有一絲滄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電影則不像原作那麼著重描寫在危機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強調了地球的家園屬性,全人類齊心協力守護自己的家園,排除萬難帶著母星一起流浪,照樣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舉幾個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題集中在諷刺愚民上,那結局就該讓發動機掉頭,最終地球在氦閃中全滅,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種虛無主義荒誕單元劇,甚至可以選擇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毀滅前狂歡一把,拯救了世界我豈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順便聊聊我閱讀范圍內的劉慈欣作品給我的感覺,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種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傾向確實在《三體》中可見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擇手段的前進」,但也並非總是如此,會因設定的不同而改變。
例如,《三體》中說社會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紀元》中設定就是資源取之不竭社會無憂無慮,元首是個女孩,人民全體都像個孩子毫無問題,甚至比當今的人類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頻帶阻塞干擾》那樣通過角色之口表達要是全人類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會有戰爭了,很有理想主義理科生的感覺;《三體》中有黑暗森林,發現一個文明滅掉一個,《鄉村教師》中卻可以搞個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諷刺愚民,不妨礙《中國太陽》的底層農民工逆襲。
大劉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點子上,這點沒說錯,不過我感覺他還挺喜歡描寫社會的,雖然這方面確實不如科幻點子出色。或者說,他寫的社會和角色是一種根據劇情需要/點子需要/作者三觀經過簡化的描寫,復雜性不夠大劉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點子上,這點沒說錯,不過我感覺他還挺喜歡描寫社會的,雖然這方面確實不如科幻點子出色。或者說,他寫的社會和角色是一種根據劇情需要/點子需要/作者三觀經過簡化的描寫,復雜性不夠。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寫社會時適當簡化我覺得可以接受甚至還算搭配,不過這樣確實容易招致不同意這種社會模式的讀者的不滿。我也稱不上完全同意他筆下的社會,不過我覺得這是某種可能性,而我對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來挺高。
以及,大劉在科技細節的描寫上,深黯寫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強寫從而讓一些愛捉蟲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還是寫得太早了,以至於他自己後來都說當初不該把數據編得太細。不過,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別差異的描寫,程心不行就是不行為什麼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頻帶阻塞干擾》里說女孩都怕孤獨,兒子喜歡孤獨所以本質上不像女孩……我這個被人吐槽「人可以內向但總得達到人類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覺要性別認知障礙了。
這里雖然談了點個人三觀,但主要還是想說,這種和主題和劇情都沒關系刪了不影響的描寫,冒著招致部分人口會不認同的風險,真的沒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寫男頻文就算了,相當於主動篩選讀者群體,看不慣就不看嘛,可大劉這我看更像不懂卻強寫,我想像得出他覺得自己身為男性像米沙一樣比起社交更喜歡探究宇宙就張口來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獨」,和寫十大頁充滿細節然而(其實連詞比起然而用導致更恰當)漏洞百出的科幻設定一個性質,真的沒必要啊。
不過我覺得大劉經常被人詬病的文筆其實不錯,多好要看和誰比,但絕不能說不好,能讓我對一些現實中不存在的經歷產生代入感,對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絕。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將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哲學課上那個關於無限大的牆壁的謎題、那個時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結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應當是《三體》中雲天明的童話,一般人真想不出來。小說作者畢竟不是網抑雲評論家,對故事整體氛圍的把握比寫幾句優美的金句重要得多。
⑦ 流浪地球讀後感
流浪地球讀後感
答:《流浪地球》這本書中講的是在幾個世紀前銀河系因太陽的繼續擴大而被慢慢吞噬。人類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個站點,並讓地球上安裝了幾百個推進裝置,使地球前進尋找一個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這個計劃就開始實施了。書中還有一位爸爸寧願放棄自己的兒子和妻子也要去守護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後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終於安全的找到了棲息點。?
讀完這本書我淚水漣漣,因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執著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為了人類犧牲自己的精神感動了。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愛護地球呢?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陸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們是不是要減少垃圾的產生呢!例如吃飯時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這些都是減少垃圾的做法。汽車尾氣的排放、工業廢水廢氣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為小學生的我們,可以從選擇綠色出行開始,對於保護地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愛護地球,保護地球。?
我希望這本書也來越火,因為他是我們中國作家創作的,顯示了我們中國人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的決心。但更重要的是讀過書後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愛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⑧ 《流浪地球》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為何感人至深
簡單的說,《流浪地球》就是講了一個人類為躲避太陽爆炸危機,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而在《流浪地球》里真正復雜的其實並不是故事,而是小說背景。
看到這段描述,再結合後面的情節,一種冰冷而又絕望的氣息似乎撲面而來。
而事實是,聯合政府的科學家們並沒有錯,太陽還是爆炸了,原以為正確的反叛者以極其殘忍的方式處死了他們的拯救者,最終倖存下來的人類進行著接下來的地球流浪,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⑨ 流浪地球觀後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說本就想像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難的創意盪氣回腸、驚艷無比。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硬核,還原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尾跡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遨遊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樣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的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類型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製作的工業基礎,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給中國的硬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用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改動(嚴格說其實是擴充),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叛亂》希望能在續集看到。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硬科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