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短篇小說後感
㈠ 讀短篇小說讀後感200字 急 !! 、
熱愛生命:作者(美):傑克·倫敦。類型:探險/現實。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因為是短篇小說集,所以就不一一列舉了。向大家介紹一下大概吧。
當然還是要重點談談熱愛生命,這是一篇中篇小說。我們中學都學過的。講的是一個去淘金的人迷路後與大自然搏鬥的故事,讓人不禁感慨人類生命力的頑強,贊嘆生命的偉大,並且提醒人們,無論發生什麼事,一定要熱愛生命。
我相信熱愛生命一定有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只是,與險惡的自然搏鬥都成功了,為何作者自己最後卻要選擇自盡這樣一條不歸路呢。
其它的一些短篇也非常有情節,講的大都是一些底層人物艱難生活的故事,大多出自作者的親身經歷,因此並沒有矯揉做作之感。同時也讓人體會到人們是偉大的,盡管這種努力是出於一種對生活的被迫。即便是現在,不時還有很多這樣的人嗎,人並不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所以,不管擁有什麼,一定要珍惜!
㈡ 短篇小說讀後感 600字
愛的教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㈢ 短篇小說讀後感
你應該去聽聽輕音樂或者旅遊,出去轉轉。享受一下自然,如果你陽光一些還會好一些。人應該看到明天,應開看到希望,努力就有機會,不管你現在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或過不去的事都要勇敢面對
㈣ 找短篇小說讀後感
中國歷史上以詩歌散文為文學正宗,認為小說是「史之餘」,是紀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因此不大重視,其傳播流行也受了影響。但即使這樣,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總量還是很大的。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典型體現在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擬話本等體裁形式上。我最近看了一些這類作品,感覺唯美動人,令人久久不能釋懷。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唐傳奇《鶯鶯傳》《霍小玉傳》;明清擬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香玉》等。
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鶯鶯傳》,流傳很廣,被後世文學家、戲劇家廣為改編。和戲劇名著《西廂記》團圓結局不同的是,作為《西廂記》故事藍本的《鶯鶯傳》寫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崔鶯鶯是個長在深閨是貴族少女,美貌端莊,聰明靈秀。深受傳統教育的她,恪守閨范,一開始是很矜持的。及後來被張生打動,又一往情深,這在她寫給在長安的張生的一封長書裡面表達的淋漓盡致,這封信寫的是字字脈脈、句句幽幽。後來張生以鶯鶯「美人禍水」為由,把她拋棄,以示自己為「善補過者」。崔鶯鶯另嫁人。張生路過鶯鶯家門,想見見她。鶯鶯沒有見他,只寫了首詩給他:「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故事寫了鶯鶯的美貌聰慧和痴情,還有被負心人張生拋棄的不幸。作者元稹是贊賞張生能覺醒,「善補過」的,但千載之下的我們,相信都是會譴責虛偽負心的張生的。這個故事文字精緻,篇句優美,雖歷盡千年依然光彩照人。
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也是千古流傳。故事梗概是:隴西李益和霍王之女現為娼妓的霍小玉交好,彼此海誓山盟,非娶不嫁,如漆似膠,如是者兩年。李益往外地做官,送別的時候,霍小玉說,我不奢望將來能嫁你,只想在你30歲娶妻之前能和你再相歡數年,然後出家,就滿足了雲雲。後來李益聘定了豪門盧氏,就把小玉拋在了腦後。小玉相思成疾,遂至不起,多方打聽李益的消息而不可得。後一豪士感於小玉痴情李益無義,將李益帶到霍家。小玉乍見之下,愛恨交織,痛苦不已,臨終前對李益說:「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後來李益果然和妻妾不和,整日疑神疑鬼,虐待妻妾,醋壇子之種種,不一而足。難道真的霍小玉泉下怨氣不消?
這又是一個負心郎痴心女子的故事。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寫霍小玉的悲慘命運,明確的鄙視、譴責李益的薄情負心,愛憎十分分明。故事中霍小玉發下毒願,寫盡了她心中的絕望、痛苦和怨恨。
摘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也是不朽名篇。這是馮夢龍再加工的故事。據記載,杜十娘的故事是發生在明萬曆年間的真實事件。宋懋澄的《負心儂傳》就寫的是這一故事。馮夢龍在其基礎之上再創作可這篇小說,將文言改寫成揉進淺近精練文言的白話小說,豐富了情節,增加了柳遇春等人物。故事中最動人的就是杜十娘一邊將珠寶投江,一邊控訴的情景:「......妾櫝中有玉,恨郎眼中無珠。......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
杜十娘風塵多年,閱人當無數,竟將終身託付給這等樣人,我殊不可解。杜十娘是十分精明的,這從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她抓住鴇母說話的漏洞使得李甲能以較少的銀子為自己贖身;並且她預料到鴇母的無情,預先將財物藏於別處......可是就是這么精明的杜十娘,卻錯將終身委於無能懦弱膽小自私的李甲,令人感慨不已。杜十娘是千古少見的烈女子、奇女子,當李甲將其賣於孫富時,她沒有求李甲回心轉意,也沒有認命,而是以一死決絕的表明對這個世界的絕望。這樣好的女子,竟不能得到幸福的歸宿,難道僅僅是當時社會的原因嗎?
《香玉》出自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的是一個黃姓書生與白牡丹花神真心相戀的故事。黃生與牡丹花神香玉相戀,和耐冬樹神絳雪相友。牡丹花神是一位多情的女子,被黃生的題詩打動;牡丹花樹被掘後,感黃生之情又生;及至黃生所化之牡丹被斫,又「憔悴死」。耐冬樹神是一位頗有義骨的女子。黃生實實一個情種。見到不知名女子就留題詩;牡丹被掘後,悵惋賦詩,臨穴憑吊;死後化為一株「不花牡丹」,與牡丹花神不離不棄。「不花牡丹」黃生被斫後,白牡丹「憔悴死」,耐冬樹「亦死」。
這個故事寫盡了人間所沒有的至情至義,寄託了很多人的理想。蒲松齡感慨知己之難得:「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從,而人以魂寄,非其結於情者深耶?」該故事文字精妙凝練,情節奇巧,算得上古典小說愛情題材中的上乘之作。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任何紙媒體,網路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㈤ 莫泊桑短篇小說 讀後感
2)《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在讀《西蒙的爸爸》時,我深刻的感到當時人封建思想的濃重,西蒙雖是個小孩可卻承受了外界對他「強大」的壓力——說他沒有爸爸,小小的身軀哪經受的住那樣唾沫星子的狂轟亂炸,他的心漸漸扭曲讓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了力量並答應做他的爸爸,這讓西蒙的臉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這篇文章讓我深刻了解當時西蒙母親與西蒙兩人在當時的鎮上受盡別人的冷嘲熱諷,受盡別人白眼那種痛苦而又掙扎的心情,西蒙在學校又受盡同學嘲笑,被同學毆打,只因為他沒有爸爸。就算一個父親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說;」我的爸爸在墓地里」。這一句句的生硬的話語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讓這個小家庭擺脫厄運的纏繞,讓他們的臉上重回快樂。
當今的社會我想與莫泊桑筆下的社會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專橫跋扈之人,也有富有愛心體諒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們中國人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讓我們看到患難見真情,團結讓我成為可以抵禦一切困難的萬里長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們所學過的《項鏈》中,描繪的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她有了華麗的衣服後又想要珠寶首飾來引人注目。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社會中的女人只要憑相貌就能找個好人家一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她們的資本就是長相,可瑪蒂爾德是個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寫瑪蒂爾德為了能在宴會上吸引眾人的眼球,在宴會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對贊揚的渴望,對進入上流社會的嚮往,都是為了與後文瑪蒂爾德丟了項鏈之後一改以往性格,變得勤勞、善良、節儉、樸素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提出個人觀點贊揚瑪蒂爾德敢於承擔、堅毅的品格,對她以前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否定。從瑪蒂爾德這個小人物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只是尋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3)《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趣,想好好讀這篇文章,由於種種原因,我一直沒有讀成,竟也淡忘了。後來初中又教了《我的叔叔於勒》,漸漸想起了莫泊桑。終於在前幾天,我從學校圖書館借到了《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花了幾天的時間,我通讀了這本書,感觸很大。
這本書開頭的一篇就是《羊脂球》,這讓我興奮不已,終於可以讀他的成名作了。等我讀完這本書,發現它中大多數文章是以英法戰爭做背景的,所有的文章都講述了一種社會現象。我把《羊脂球》讀了一遍又一遍主人公無疑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視,羊脂球曾因於普魯士人同在一所旅館為由,拒絕過高尼岱。可想而知,她根本不可能答應侵略者的無恥要求,然而她最終還是為了他親愛的「同胞」屈服。而那些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的旅伴,在利用她通過了普魯士人關卡之後,徹底的拋棄了她,甚至還嘲笑她的犧牲行為。我憤怒了,想到在開頭,女主人公曾經無私地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吃,在結尾卻被大家嘲笑,一點吃的都沒有,只能看著他人吃,我覺得女主人公真的非常可憐。女主人公是一個被出賣了的英雄,一個有著貞德姑娘那樣的堅強意志和愛國熱忱的高大形象,那些與她同車有錢或有權的「同胞」真像當年他們的祖先出賣貞德一樣拋棄了她,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表現了莫泊桑的愛國主義。
莫泊桑的小說是對上流社會的鄙視和厭惡,對於小資產階級,也同樣提出批判,比如《項鏈》中的羅瓦賽爾夫婦被一次部長舉辦的晚會葬送了十年的青春,若不是虛榮心作祟,瑪蒂爾徳不會向朋友借項鏈,也不會在丟失項鏈後買一條完全相同的陪給朋友而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就此開始了艱辛的生活。最令人心酸的是瑪蒂爾徳在還清欠款之後偶遇借給項鏈的朋友時那種輕松,自豪的心情,在她看來,為了支撐門面而付出的犧牲終於得到了體現。《騎馬》主人公為全家組織的唯一一次郊外活動,因其出風頭的可望而尷尬收場——他撞到了一個老婦人,後者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他被迫擔當起了贍養老婦人終生的責任,對於生活本不寬裕的家庭,這天異於雪上加霜,另外還有其他的,這些都是莫泊桑對社會的不滿,也可以突出他是多麼關心國家,以筆來當武器,來訴說社會的不足。另外,在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受愛國主義感染,手持獵槍深入密林展開游擊活動。也可看出他的愛國。
我們也要學習莫泊桑愛國,指出國家缺點,關心國家,為國爭光。以國家的大任為己任。
4)《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語文閱讀篇目本月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結果令我郁悶至極,原因是想都沒想就讀的契訶夫的作品,然後非常認真地用兩個小時完成了一片氣勢恢宏的,構思巧妙的讀後感,結果意識到錯誤的時候為時已晚啊啊啊!!!及時趕制一片,結果還被置頂精華,非常神奇,發上共享下~
這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里勃蘭先生為全家組織郊遊。他們家貧困,夫妻兩人均是沒落貴族,有兩個孩子,生活十分困苦。格里勃蘭先生獲得了一筆額外報酬,於是組織了一場郊遊。因為他想顯擺自己,出風頭,結果騎馬撞到了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原本是家政服務人員,結果聲稱因此喪失勞動能力。於是格里勃蘭先生被迫擔當起贍養老婦人的終身責任。這對於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簡直是雪上加霜……
讀完此文,思維過程基本是這樣的:這老女人真沒人品——>她也是被逼無奈啊——>唉,還是應該低調。
的確,這個老婦人很沒有人品。本身已經康復了,但是依然裝病,騙取格里勃蘭先生的贍養費。其中有一段描寫讀完令我感到非常惡心……文中說:
「從早到完她不停嘴的吃,慢慢的胖了起來。她很快活的和病人談天說地,好像已經習慣於這種不走不動的生活,就彷彿經過了五十年的上下樓梯,拍打褥墊,上樓送煤炭,這兒掃掃那兒刷刷的生活,這是她分所應得的休息。」?
作者將老婦人的形象描寫得彷彿吸血鬼一般,或者說一頭豬一樣,整天除了吃,除了享受,其他別無所求,讓我想想就覺得惡心……而且作者還寫道:
「她聽憑他們檢查,聽憑他們摸、按,一面睜著刁鑽得眼睛偷偷看他們。」
可見老婦人的狡猾,為了能繼續騙取贍養費,不惜一切手段,用盡計策,小市民那種狹隘、自私的性格被展現無疑。
所以,為人處事,人品第一。雖然裝病別人也不能把你怎麼著,欺騙別人或許不會被發現,但是在不勞而獲的同時,自己的人品、尊嚴、人格也隨之消失殆盡……以人格換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只圖自己享受,萬不可取!
但是,反過來想,這也是社會逼迫的啊,老婦人說不定也和很多人一樣,奮鬥了一生,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在社會上打拚,結果不還只是那微薄的收入和困苦的生活?生活沒有任何希望可言,她早已麻木,早已無奈,當然對於這個可以讓自己生活發生巨變的機會,她必然會抓住。自然不會管和她命運一樣的格里勃蘭先生的處境。社會環境造就人,這一點也不錯
㈥ 中國近代文讀後感600字
《魯濱遜漂流記》讀後感
「惟獨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寵,才能成為大有作為的人」,讀了《魯濱遜漂流記》,我覺得魯濱遜就是這樣的人。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中的英國青年魯濱遜有周遊四海的遠大志向,他告別家人,穿越大西洋,在航海中經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險情。後來在太平洋遇到了一場風暴,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飄泊。正因為有了堅強的信念,才在島上存活了下來,他開始在島上開荒地,蓋房子,養家禽,做麵包,與野人們鬥志斗勇……經過千辛萬苦,他終於回到了祖國。
魯濱遜那堅強不屈的精神最使我敬佩。這那種環境下,膽小或意志不堅的人不被餓死也被嚇死絕望死,可魯濱遜卻不言放棄,敢於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做斗爭。同時我也敬佩他那種惡劣危難的環境中學會生存的能力。黑暗,飢餓,恐懼,孤獨,時時都圍繞在魯濱遜左右。他孤苦無助,經受著飢寒與恐懼。他淋了雨後得了重感冒,又沒有葯,遲續了幾天的高燒,就在快要絕望時,他居然能想到用煙葉治病,終於從死神里逃了出來。他使我懂得了不但要堅強,還要學會生存。因為堅強和智慧,才使得他在那樣的荒島上能存活二十八年,重返故土。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後悔起自己來。我經常意志力不堅定,在碰到一點點小的挫折時就要放棄;只知道看看課外書,玩玩洋娃娃,一碰到一點生活的小事就不知道怎麼辦,比如容易受傷,受傷除了為自己可憐外,不知道還可以干點什麼。魯濱遜的精神使我感到慚愧。如果是我,當船遇到暴風中失事的時候,我不可能像他能接受那種種困難挫折,相反,我可能只會對著大海哭泣。我們習慣了父母為我們創造的優越條件,像溫室里的花朵,沒經歷過風雨,沒經受過生活的磨難,只會享受幸福富裕的生活,根本不懂得如何在困境中學會生存。因此,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們這一代嬌生慣養的90後來說是一本必讀的好書,因為它會使我們學會堅強,學會生存。
㈦ 急啊 400字的短篇小說讀後感
生命就像一段漫長而奇妙的旅行,誰都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遭遇和驚喜在等待著你,但是,無論如何,都得勇敢、堅強地走下去。這大概就是傑出的傳奇人物——海倫·凱勒所向我們詮釋的生命的真正價值吧!
說海倫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株奇葩」一點都不過分。曾經,她也能夠像我們一樣,擁有一段如花一般甜美而燦爛的金色童年,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徹底轉變了局面,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完全被凍結了——而那年,她才19個月大。或許這對於我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但海倫卻沒有。她沒有癱倒在地,更不會自暴自棄、玩世不恭。在莎莉文老師和許許多多朋友無私地幫助下,她勇敢地站了起來。看到這里,我的心震驚了。我無法想像她是如何克服這么多艱巨的困難。
不得不承認,如今,生活條件愈來愈好的人們在精神上顯示出的卻是一副「病態」,對任何小小的挫折和失敗都有如大難,不敢正確地面對,哪怕只是一點點小小的別扭、不和。更有甚者,還會起輕生的念頭,放棄自我。英國一個11歲的女孩就是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上吊自殺!11歲,一個原本多麼青春活潑的年齡啊,就因為一時沖動而消失了!當我們遇到挫折,卻總言放棄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海倫·凱勒,她是如何在失明、失聰的情況下以頑強的毅力讀完了哈佛大學,實現這被他人認為「完全不可能」、「無稽之談」的夢想,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搏鬥著。和她比起來,我們生活中的困難根本微不足道。如果有一天,你能夠面對困難毫不畏懼,那就該好好地祝賀自己:我真的長大了。
和海倫相比,我們應該慶幸:至少,我們的身體仍是健全的。真正的成功不是用嘴巴說出來的,要想得到它,就必須奮勇前進,不管山高路遠,無論海浪滔天。人生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尋。跌倒後再爬起來,抖落滿身泥水,繼續向前。海倫·凱勒就是最好的榜樣!
㈧ 短篇小說讀後感 800字左右
以前讀過哦歐亨利的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裡面刻畫了一位善良,淳樸,關愛丈夫的賢妻形象,讀後不禁感嘆歐君對女性美好心靈深刻的理解和恰到好處的把握。可最近讀的他幾篇關於關於的文章,好象變了味。比如《刎頸之交》里的傑塞普喜歡聽希克斯的甜言蜜語,對於另一個不善言談的追求者佩利斯,他非但不予以絲毫尊重,反而破口大罵。最後在與希克斯結婚時,還用掃帚打掉了他一隻耳朵。而《蘋果之謎》里的女主角被認為是女性的代表,周圍男士為了博取他一笑而煞費的苦心絲毫不能打動她的心,她只顧獨吞自己手中的蘋果。這些小說顯然是在批判女性的自私與野蠻。因此,我懷疑歐君在創作《麥琪的禮物》前,可能追求到了自己心愛的佳人,可不久佳人跟著有錢的老闆跑了,歐君氣急敗壞,憤筆創作《蘋果之謎》。若非如此,我只能認為他是個沒有個性思想的作家,想到一個有意思,結尾使人腦子發蒙的故事,就趕緊去發表,不顧它的中心如何,能換2兩酒的稿費最重要。
這次閱讀,再沒有過對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大腦缺氧般的感動,這些小說的結尾大都平淡了很多。仔細想想也難怪,課上閱讀過的那幾篇都是老師精挑細選出來的絕對經典,品位過經典再讀這些中等貨,自然感覺平淡。如同一個沒吃過水果的人,有幸品嘗到幾個山裡紅,也會吟出「日啖紅果三百顆」之句,但若是個吃慣荔枝的嶺南人嘗到紅果,他一定會把它歸到乾果的行列。我想責任可能在我,應該遵循正確的閱讀規律,由淺入深的欣賞歐式作品吧。但是不是對於所有作家都應如此呢?
總之,我的失望讓我對他的作品有了置疑。
歐君的小說寫作似乎在跟讀者玩戲法,讀者大都上了套,按照「平淡--平淡--平淡--震驚」的固定法則同他周旋,尋求閱讀最後一刻的刺激。但再有趣的游戲也有玩膩的一天,一個屁股上長著尾巴的醜女人不可能永遠給人驚奇之感。當讀者終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個被耍的傻瓜時,會看清歐亨利的騙子身份。一篇成功的作品應當有整體上的成功。從開頭到結尾貫穿著深刻動人的詞語,蘊味十足的句子和作者獨到的思想。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享受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才能經久不衰。就如同一位貌美如花,身材勻稱的女子即使不長出尾巴,也能使人銘記。仔細閱讀歐君的作品,你會發現過分追求結尾使他們失去了很多。在結尾以外的部分,他會在微不足道,與中心無關的瑣事上費大量筆墨,還會由一件小事引出許多西方小典故,他顯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文學底蘊,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轉移讀者的注意力,防止讀者在故事中途就得知結局;二是增大文章的內容量(沒有內容的內容),使讀者的煩躁和失望達到極限,以使最後的一步棋發揮最大的感染作用。這樣費盡心思構設出來的作品整體藝術性會很低,人們可能永遠記得它,但不可能永遠稱贊它。
歐亨利的作品有幽默的特點,這得益於大量的比喻。但我認為這些比喻的含金量不高。〈藝術良心〉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如果我們隨和一些,不要裝腔作勢,不要離沙龍地區太遠,經常像鋼軌進口稅那樣引人注目,我們同那些百萬富翁交際是沒有困難的」。鋼軌進口稅在當時可能是美國的工人階級關注的熱門話題,歐君在自己最旁大的讀者群面前做這個比喻也許會博得一笑。但它除了幽默,還有什麼價值,「我們」和「鋼軌進口稅」居然能充當一個句子中的本喻體,我們中國的小學生恐怕也不會同意。想想魯老先生《葯》里的經典:「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形似更意無窮,這才叫比喻。
歐亨利到不象個作家,更象個建築師。
㈨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