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蝴蝶是短篇小說嗎
1. 王蒙有哪篇小說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
王蒙寫的小說沒有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說《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選入《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但是不屬於小學語文教材。
獲獎榮譽:
1978年,發表短篇小說《隊長 書記 野貓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寶貴的》(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79年,短篇小說《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夜的眼》《表姐》。出版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並於1986年獲人民文學獎)。
1980年,發表中篇小說《蝴蝶》();短篇小說《說客盈門》《買買提處長軼事》《春之聲》(獲1980年全圖優秀短篇小說獎)《風箏飄帶》(獲短篇小說北京文學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相見時難》(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1983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虛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說《青龍潭》《黃楊樹根之死》《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好漢子伊斯麻爾》《葡萄的精靈》(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獎);創作談《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獲首屆上海文學獎)。
1984年,綜論《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應和呼喚》(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散文《塔什干晨雨》、《訪蘇心潮》(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名醫梁有志傳奇》(獲全國傳奇文學獎,並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優秀中篇小說);
1989年,發表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獲第四屆1989—1990短篇小說百花獎)、《初春迴旋曲》《神鳥》《紙海勾沉至尹薇薇》(獲第四屆1988—1990《十月》文學獎)
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2014年,獲第二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中「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2015年8月16日,80歲的王蒙首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這邊風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2. 王蒙的「蝴蝶」小說的主要意思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
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
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
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
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
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
(2)王蒙蝴蝶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王蒙作品特色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
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
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
3. 王蒙他是什麼人物他有哪些作品
王蒙他是當代的著名作家,他有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暗殺—3322)、(季節三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戀的季節)......等,中篇小說:(布禮)、(蝴碟)、(名醫梁有志傳奇).......等,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那起筆.....)、(文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自選集:(琴玄與手指),以及他的十卷本(王蒙文集).............等等 哎好多喔,我在讀書時就學過他的(王蒙文集)中的王朔的挑戰................嘻嘻
4. 王蒙 的《蝴蝶》的原文是什麼
王蒙 《蝴蝶》原文
北京牌越野汽車在鄉村的公路上飛馳。一顛一晃,搖來擺去,車篷里又悶熱,真讓人昏昏欲睡。發動機的嗡嗡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像一陣陣經久不息的、連綿不斷的呻吟。這是痛苦的、含淚的呻吟嗎?這是幸福的、滿足的呻吟嗎?人高興了,也會呻吟起來的。就像1956年,他帶著快滿四歲的冬冬去冷食店吃大冰磚,當冬冬咬了一口芳香、甜美、豐腴、而又冰涼爽人的冰磚以後,不是曾經快樂地呻吟過嗎?他的那個樣子甚至於使爸爸想起了第一次捉到一隻老鼠的小貓兒。捉到老鼠的小貓兒,不也是這樣自得地嗚嗚叫嗎?
汽車開行的速度越來越快了。一個又一個的山頭拋在了後邊。眼前閃過村莊、房屋、自動列成一隊向他們鼓掌歡呼的穿得五顏六色的女孩子,頑皮的、敵意的、眯著一隻眼睛向小車投擲石塊的男孩子,喜悅地和漠然地看著他們的農民,比院牆高聳起許多的草堆,還有樹木、田野、池塘、道路、丘陵地和窪地,堆滿了用泥巴齊齊整整地封起了頂子的麥草的場院,以及牲畜、膠輪馬車、手扶拖拉機和它所牽引的斗子……光滑的柏油路面和夏天的時候被山洪沖壞了的裸露的、受了傷的砂石路面,以至路面上的塵土和由於馭手偷懶、沒有掛好糞兜而漏落下的馬糞蛋,全都照直向著他和他的北京牌撲來,越靠近越快,刷的一下,從他身下躥到了他和車的身後。指示盤上說明越野小車的時速已經超過了60公里。車輪的滾動發出了憤怒而又威嚴的、矜持而又滿不在乎的轟轟聲。車輪軋在地面上的時候,還有一種敏捷的、輕飄飄的沙沙聲,這種沙沙聲則是屬於青春的,屬於在冰場上滑冰,在太液池上劃船,在清晨跑步的青年人的。他仍然在堅持長跑,穿一身海藍色的腈綸秋衣秋褲。該死的汽車,為什麼要把他和地面,和那麼富有,那麼公平,那麼純潔而又那麼抵抗不住任何些微的污染的新鮮空氣隔離開來呢?然而坐在汽車上是舒服的。汽車可以節約許多寶貴的時間。在北京,人們認為坐在後排才是尊貴的,駕駛員身旁的那個單人的座位則是留給秘書、警衛人員或者翻譯坐的,他們時時需要推開車門,跳下去和對方的一位秘書、對方的警衛人員或者對方的翻譯聯系,而作為首長的他,則獃獃地坐在車後不動。甚至當一切都聯系好了的時候,當他的秘書或者別的什麼人打開後車門探進頭來,俯著身向他報告的時候,他也是懶洋洋的,沒有表情的,疲倦的和似乎是絲毫不感興趣的,有時他接連打兩個哈欠。許多時候他要等秘書說了兩遍或者三遍以後才微微地點點頭或搖搖頭,「嗯」一聲或者「哼」一聲。這樣才更像首長。倒不是裝模作樣,而是他實在太忙。只有行車的時候他才能得到片刻的解脫,才能返身想一想他自己。同時也還有這樣的習慣:所有的小事情他都無須過問,無須操心,無須動手甚至無須動口。
那是什麼?忽然,他的本來已經粘上的眼皮睜開了。在他的眼下出現了一朵顫抖的小白花,生長在一塊殘破的路面中間。這是什麼花呢?竟然在初冬開放,在千碾萬軋的柏油路的疤痕上生長?抑或這只是他的幻覺?因為等到他力圖再捕捉一下這初冬的白花的時候,白花已經落到了他乘坐的這輛小汽車的輪子下面了。他似乎看見了白花被碾壓得粉碎。他感到了那被碾壓的痛楚。他聽到了那被碾壓的一剎那的白花的嘆息。啊?海雲,你不就是這樣被壓碎的嗎?你那因為愛,因為恨,因為幸福和因為失望常常顫抖的,始終像兒童一樣純真的、纖小的身軀呀!而我仍然坐在車上呢。
他穩穩地坐在車上,按照山村的習慣,他被安排坐在與駕駛員一排的單獨座位上。現在他在哪裡都坐最尊貴的座位了。卻總不像十多年以前,那樣安穩。離開山村的時候,秋文和鄉親們圍著汽車送他。「老張頭,下回還來!」拴福大哥捋著胡須,笑眯眯地說。大嫂呢,抹著眼淚,用手遮在眼眉上,那樣深情地看著他。其實,並沒有刺目的陽光,她只是用那手勢表示著她的目光的專注。秋文的飽經滄桑,彷彿洞察一切的悲天憫人的神情上出現了一種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期待和遠眺的表情,他們的分別是沉重的。他們的分別是輕松的。這樣,如秋文說的,他們可以更勇敢地走在各自的路上。路啊,各式各樣的路!那個坐在吉姆牌轎車,穿過街燈明亮、兩旁都是高樓大廈的市中心的大街的張思遠副部長,和那個背著一簍子羊糞,屈背弓腰,咬著牙行走在山間的崎嶇小路上的「老張頭」,是一個人嗎?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了張副部長嗎?他是張副部長,卻突然變成了「老張頭」嗎?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抑或他既不是張副部長也不是老張頭,而只是他張思遠自己?除去了張副部長和老張頭,張思遠三個字又餘下了多少東西呢?副部長和老張頭,這是意義重大的嗎?決定一切的嗎?這是無聊的嗎?不值得多想的嗎?秋文說:「好好地做官去吧,我們擁護你這樣的官,我們需要你這樣的官,我們期待著你這樣的官……心上要有我們,這就什麼都有了。」她緩緩地、微笑著說,她的聲音里聽不出一絲悲涼,她說得那樣平穩,那樣從容,那樣溫存又那樣有力量。一剎那間,她好像成了張思遠的大姐姐,她好像在安慰一個沒有放起自己製作的風箏因而哭哭啼啼的小弟弟,其實,她比老張要小好幾歲呢!其實,老張已經是快60歲的人了。快60的人了,在他那個圈子裡卻還算作「年輕有為」。古老的中國,悠久的中華!這些年,青年人的年齡上限正像轉氨酶實驗陽性反應的上限一樣,大大地放寬了。過去,轉氨酶120就可以確診肝炎,現在呢,轉氨酶200還不給開病假條呢!
離開山村,他好像丟了魂兒。他把老張頭丟在了那個山鄉。他把秋文,廣義地說,把冬冬也丟在了那邊。把石片搭的房子,把五股糞叉,把背簍和大鋤,草帽和煤油燈,旱煙袋和榆葉山芋小米飯……全都丟下了。秋文和冬冬,這是照耀他這個年輕的老年人的光。秋文便是照耀他的無限好的夕陽,他把夕陽留在了長滿核桃樹的雲霞山那邊。夕陽對他招著手,遠去了。一步一遠啊。這是文姬歸漢時所唱的歌詞。而有了北京牌越野汽車,車輪的旋轉使變遠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冬冬呢?冬冬什麼時候才能理解他呢?冬冬什麼時候才能來到他的身邊呢?為了冬冬的母親——海雲,那棵顫抖的、被碾碎了的小白花,這一切報應都是應當的。然而他掛牽著冬冬,冬冬還只是一顆在地平線上閃爍,遠遠還沒有升起來的小星星。這顆星星總會照耀他的。他完全知道,所有的老年人對於下一代的過分的關心,過分周到的安排,給下一代提供的過分優越的條件和為了防範下一代而劃地為牢的一切努力不僅註定是徒勞的,而且往往是有害的。然而他仍然默默地祝福著冬冬,這個連他的姓都不肯姓的他的唯一的兒子。他為冬冬的思想的偏激而忐忑不安,雖然他知道要求青年人毫不偏激無異於要求青年不要是青年,何況這一代青年成長在顛倒和錯亂的年代,他們受了太多的騙,他們有太多的懷疑和憤怒。但是,冬冬是太過分了。他希望他的孩子能夠了解歷史,能夠了解現實,能夠了解中國,能夠了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他希望他的兒子不要走上歧路。他希望兒子的可以原諒一部分的偏激不致於向害己害人害國的破壞性方面發展。
5.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王蒙作品獲獎目錄
--------------------------------------------------------------------------------
最寶貴的 1978年 短篇小說 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悠悠寸草心 1979年 短篇小說 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青春萬歲 1979年 長篇小說 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
1986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獎蝴蝶 1980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一屆(1979—
—1980)中篇小說獎
春之聲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風箏飄帶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北京文學》短篇小說獎
相見時難 1982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葡萄的精靈 1983年 短篇小說 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
獎
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 1983年文藝評論 獲首屆《上海文
學》文藝評論獎
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映與呼喚 1984年 文學評論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
章一等獎
訪蘇心潮 1984年 報告文學 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名醫梁有志傳奇 1986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傳奇文學獎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
優秀小說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
蘇州賦 1988年 散文 獲《人民日報》燕舞杯獎「誣告有益」論 1988年
雜文 獲《人民日報》風華懷獎
堅硬的稀粥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小說月報》百花
獎
紙海勾沉——尹薇薇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十月》
文學獎
濟南 1992年 短篇小說 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6. 王蒙《蝴蝶》的藝術特色(意識流手法)請教了
關鍵詞:這部中篇小說呈現這樣一種特點,即心理結構(描寫)與情節結構(描寫)相結合,並且心理結構(描寫)大於情節結構(描寫)。王蒙的探索創新是對新時期文壇的重要貢獻,因此,被評論稱為「東方意識流」。
全文: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他是一貫的左派,一貫革別人的命。「他主持了一個又一個運動,眼見著一個個神氣活現的領導幹部一夜之間成了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可是,到了文革中,他卻被別人革了命。批鬥、挨打、低頭認罪、最後是進監獄。這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庄生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醒後卻弄不清自己為何物,不知是庄生變成蝴蝶,還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夢中變成了庄生。張思遠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然而,張思遠不是庄生,他終於找回了自己的魂。在張書記,張老頭,張副部長之間他發現一種聯系,就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連,這是「一座充滿光榮和陷阱的橋,」只有使這橋堅固而又暢通無阻,才能守住自己的心,守住這顆不再變異的靈魂。這個魂,就是與人民的血肉聯系,是一個共產黨的幹部最寶貴的品質。這正是小說所要啟發人們思考的嚴肅的歷史性課題。張思遠生活中前後兩個女性,也是把握張恩遠靈魂異化的重要方面,他與第一個妻子海雲由相識、相愛到離異的過程,也正是他從人民公僕轉化為人民老爺的過程。他的第二個妻子美蘭似一把老虎鉗子,把他拖進安樂享受的漩渦,他心安理得地享用著豪華奢侈的生活,這使他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海雲的自殺,美蘭的反目,也是他叩擊自己那變異靈魂的兩個重要因素。他反思了自己對海雲的死應負的責任以及對美蘭的錯誤選擇,這些都使小說罩在一種強烈的反思意識的氛圍中。使我們跟隨著張思遠的思路一同反思自我對歷史生活應負什麼樣的責任,反思自身在生活當中的位置和價值,對靈魂進行自審,進行自我觀照。張思遠是當代文學畫廊中不可多得的、具有豐富復雜內心生活的人物形象,他所走過的路帶有某種普遍意義,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這篇小說亦是王蒙復出文壇後,嘗試借鑒意識流手法的成功之作。張思遠30多年的升降沉浮,悲歡離合,心理變化,通過自由聯想,內心分析,內心獨白等形式表現出來。小說打破時空秩序,多時空交錯。《蝴蝶》一共有13個小標題,可以說就是13段生活,它們以交錯排列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小說一開始就是張思遠坐在小車里,他剛剛告別了小山村,告別了秋文和冬冬,告別了鄉親們,一個人悵然而歸。坐在巔簸的車里,意識迷離恍惚,過去的生活細雨煙雲般地涌到張思遠的意識屏幕上。特定的環境,朦朧的思緒,配合這種特殊的藝術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緒流動著跳躍著,忽而過去,忽而現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張副部長,忽而老張頭。前後跳動,不循軌跡,不受時空限制,不受情節制約,呈現一種自由的心理結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識流表現手法上的優點,雖然作品中大量的意識流動,內心獨白,聯想、跳躍,但並沒有撲朔迷離,晦澀難懂的感覺。這是由於王蒙在借鑒意識流手法的同時,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小說的特點,注重故事情節,小說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只是將這一切理順,然後,就會獲得一種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總之,這部中篇小說呈現這樣一種特點,即心理結構(描寫)與情節結構(描寫)相結合,並且心理結構(描寫)大於情節結構(描寫)。王蒙的探索創新是對新時期文壇的重要貢獻,因此,被評論稱為「東方意識流」。
7. 當代作家王蒙寫過哪些書
當代作家王蒙寫過的書有:《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桔黃色的夢》、《冬天的話題》、《深的湖》、《失態的季節》、《戀愛的季節》、《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等。
3、《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1956年,王蒙發表了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通過一位青年幹部對機關官僚作風不滿的故事,批評了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
在當時幾乎沒有文學作品敢於批評黨的幹部的政治形勢下,這篇小說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據說毛澤東都親自看過這篇小說,還對王蒙這個小青年的勇氣給予了贊揚。但隨後這篇小說卻給王蒙帶來了厄運,徹底改變了王蒙的命運。王蒙因這篇小說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北京郊區勞動改造。
8. 王蒙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蒙的主要作品有《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戀愛的季節》、《狂歡的季節》、《失態的季節》、《青狐》、《王蒙說》、《躊躇的季節》、《這邊風景(上下)》等。
1、《青春萬歲》是王蒙創作的長篇小說,動筆於1953年,小說的部分章節於1957年在《文匯報》、《北京日報》上發表,1979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
小說以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向讀者展示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女生熱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畫了一批成長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風貌:
她們有理想,有熱情,對生活積極樂觀,「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纓珞」編織屬於她們的日子。小說採用了色調鮮明的對比襯托手法,表現了不同社會制度下人物的命運,歌頌了青春的力量。
4、《狂歡的季節》是2000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特殊年代中一些原本積極熱情的男女的命運和故事。
5、《失態的季節》是作家王蒙所著,「季節」系列長篇小說第二部。力圖重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那場歷史風暴的原始面貌;通過對錢文等人物的生動描寫,反思歷史、審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