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的故事短篇小說
⑴ 我需要兩篇較短的哲理故事,但是要有哲理。
釘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常常因為一些稀鬆平常的小事而對人大發雷霆。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在圍籬上釘下了37根釘子。
隨後的幾天里,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都在逐漸減少。幾個星期後,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更容易。
當釘子遍布每一寸圍籬的那天,這個男孩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的輕易失去耐性並亂發脾氣了。他高興地跑到父親那裡,告訴了這件事。父親點了點頭,又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想發脾氣,又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後院,指著千瘡百孔的圍籬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吧。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那樣了。當你對別人發脾氣的時候,就像在別人心上釘下的釘子,永遠留下了疤痕。如果你捅了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即便那個傷口能夠癒合,但那個疤痕卻將永遠存在。有時,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無法彌補。」
網友點評: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
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
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
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
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⑵ 從釘子的故事這篇短文你學到了什麼以後打算怎麼做
從釘子的故事感受如下:
我認為—— 一個人有崇高的偉大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⑶ 魯迅與張書記釘子的故事
顧頡剛先生當年在教育界,和許多知名學者有交往,但也和其中一些人發生了不快。如今再度回望,不免看到以派系矛盾為背景的諸多恩怨,其中多的是性格沖突、待人處事與治學風格上的差異。摘登如下。
北大自從蔡先生做了校長,組織教授會,定出教授治校的辦法,因此教授就有了權。權之所在成了爭奪的目標,於是馬上分成「英美派」和「法日派」兩大系,用團體的力量做斗爭的工作。校里要請一位教員,他如是美國留學的,那麼「法日派」里必定提出一個他們的人,要求同時通過;「法日派」如果先提出,「英美派」也必要這樣以保持其平衡。假使單是這樣,還不妨事,而無如「法日派」的後台乃是李石曾,他是蓄意打倒蔡孑民的。李氏前在法國辦進德會,辦勤工儉學團,辦中法大學,蔡先生無不與之合作,他回國後蔡先生又請他到北大來教授生物學,我想蔡先生決不會有對不起他的地方。但是五四運動以後,蔡先生聲望委實太高,也許李氏為了這點而吃醋。
當時「英美派」和「法日派」各有兩種刊物———「英美派」是《現代評論》和《晨報副刊》,「法日派」是《語絲》和《京報副刊》———老是相對地罵。有許多事,只有北大里知道,外邊人看著也莫名其妙;但這種罵人的輕薄口吻卻是傳播出去,成為寫文章的技術了。
我在當時,深不願參加他們的陣營,但因師友間都是極熟的人,來邀請時又不容不做,於是就把我研究的古史問題短篇考證送去登載。我既非英、美留學,也非法、日留學,我的地位本來是超然的,我以超然的態度對付他們豈不很好。但問題又來了,我的上司並不願意我超然。當時北大有「三沈」、「二馬」之號:「三沈」是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兄弟;「二馬」是馬裕藻、馬衡兄弟。他們結成一個團體,成為「法日派」的中堅,魯迅、周作人所以常寫罵人文章就是由他們刺激的。其中沈尹默尤能策劃,所以他的綽號是「鬼穀子」。他看著陳、胡的勢力日漲,安徽人壓倒浙江人(「三沈」、「二馬」均浙江籍),總覺得受不了,所以他發動北大取消「分科制」,校長直接管各系,這案通過,文科學長陳獨秀就不得不去職了。
我在北大畢業後回校工作,是胡適之先生的主意,他因助教薪水開頭只有50元,知道我有一妻二女,這點錢不夠用,拿他私人的錢每月借給我30元(這筆錢我後來已還清),那時派給我的職務是圖書館編目。後來國學研究所成立,沈兼士先生又把我調到研究所。這一調固然更適於我的讀書,可是「兩姑之間難為婦」,我的厄運就此開頭了!胡先生寫了文章交給我,我在研究所的刊物上登了出來,沈先生就發怒道:「他不是研究所的人,為什麼他的文章要登在研究所的刊物上!」其實,胡先生明明是研究所的委員,而且是研究生的導師。有一回,沈尹默的女婿某君,在南池子開印刷廠的,為了發展業務,邀請北大教授編纂教科書,借研究所地方開一次商討會,為了派別關系,當然不通知胡先生。可是,胡先生是一個歡喜管事而又很天真的人,聽了這消息,就打電話給沈先生說:「你們開會編教科書,為什麼不通知我?」沈先生答道:「我是囑咐頡剛通知你的,恐怕他忘記了吧?」這樣一來,這責任就落到我的頭上,好像顧頡剛已投身於「法日派」,有很深的黨見似的。我的為人只能行其心之所安,寧可兩面不討好,不願兩面都討好的,所以我和沈先生就漸漸疏遠起了。適會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找北大教授林玉堂回去做文學院長,並請他籌備國學研究所,於是他請了北大好多人前往,充實這兩個機關,而風潮以起。
廈大在那時是陳嘉庚獨資創辦的。他覓到一位林文慶博士,是學法律的,請他做校長。可是這位校長從小在外國,到這時年已六十餘,不懂得漢文,一切漢文文件均由秘書兼理學院長劉樹杞代看,因此劉氏成了實際上的校長。這個學校是行獨裁製的,和北大「教授治校」的民主制大不相同。林玉堂在北大里呼吸自由空氣慣了,回到家鄉,只覺得和這位校長和這位秘書格格不入。北大里有光榮的歷史,為全國所矚目,當然出來的人不免趾高氣揚一點。因此,不到兩個月工夫已經相持不下。林玉堂一心要把劉樹杞打倒,可是你越攻擊他,林文慶就越相信他。不久林文慶就宣布「陳嘉庚先生因為橡皮落價,要把國學研究所經費大量縮減」。
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釘子是魯迅對我的過不去。那時林玉堂從北大請去的人,沈兼士是國學研究所主任,魯迅、張星烺和我是研究員。魯迅在北京是罵慣人的,到了廈門,知道林玉堂受屈,也就大罵林文慶和劉樹杞,並寫文章在上海報上發表,好像林文慶的壞足和楊蔭榆、章士釗鼎足而三。有一次校長請客,席間,他說:「廈門盡多有錢人,眼看廈大經濟困難,一些也不肯幫助。如果有一個人肯出一個銅子,我們就請他當董事!」魯迅就站了起來,從口袋裡挖出兩毛錢,遞給校長,說:「我捐兩毛,可是我不想做董事!」林玉堂的哥哥玉奇一向以「傻」出名的,也跟了魯迅捐出兩毛。這一回,這位校長真下不了台了,這個宴會就不歡而散,學校里的空氣越來越緊張。
就在這時,魯迅和沈兼士就橫生枝節,攻擊到我的身上。魯迅因我在《語絲》《現代評論》幾種刊物上都寫文章,久已嫌我為「騎牆派」。這時恰巧有一位胡先生的同鄉青年程憬在清華研究院畢業後尚未就事,要我替他在廈大里找一個助教職位,這位青年也真冒失,沒有得到我的回信已搭船到了廈門,我非替他加緊進行不可,魯迅就說我「要在廈大里造成一個胡適之派」;繼而又說「廈大里胡適之派攻擊魯迅派」;繼而又說「顧頡剛是研究系」(研究系是憲政研究會的簡稱,在那時研究系是反對國民黨的)。有一個學生質問他:「你說他是研究系,有什麼論據呢?」他盛氣地答道:「這要什麼論據,我說他是研究系就是研究系!」這位學生倒也幽默,出而告人道:「恐怕顧先生在研究所工作多年所以成了研究系罷!」學校當局為了減低風潮計,看魯迅們攻擊我了,就來拉攏我,說:「即使研究所停辦,你和張星烺兩位千萬不要走!」當局一用這分化手段,更像我聯絡了學校來攻擊「魯迅派」了。那時真使我精神苦痛到極點。到今二十餘年,想著還是心悸。
廈大的風潮消息傳了出去,廣州中山大學的委員會只知廈大鬧風潮而不知道魯迅和我的糾紛,決議延聘魯迅和我二人前去任教。適值孫伏園到粵參觀,校中就把兩份聘書交給他轉,他回到廈大,和魯迅商量的結果,把我的聘書銷毀了,魯迅獨自前往。我蒙在鼓裡,毫不知道。魯迅既走,風潮更難收拾,學校長期停課。我那時彷徨得很,心想:魯迅雖對我攻擊,北大出來的團體還是團體,我為顧全團體的名譽計,在林玉堂弟兄及其他同仁被解聘的時候不該不走;可是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我走向哪裡去呢?不久,中大來信催我了,我才知道有聘我這一回事,便束裝前往。
論理,魯迅在廈大里已經這般攻擊我了,現在他在中大,我又到中大去,不是自投羅網嗎?但我如不離開廈大,魯迅更要宣傳我是林文慶的走狗,攻擊起來更加振振有詞,我也更沒有法子洗刷。我現在到中大,他至少不能說這句話了,看他用什麼方法對我。我第一天到了廣州,第二天魯迅知道了,就對學生說:「顧頡剛來了,我立刻走!」他就不上課了。學校里為他罷了三天課。可是我的成績也為學生所知道,所以他們並不逼我走。學校當局起來調停,一方面派我到上海、蘇、杭一帶購書,一方面也批准了魯迅的辭職書。
⑷ 簡短哲理故事
貪婪的人是痛苦的,誰都幫不了他,因為魔鬼站在他身邊
人不能把錢帶入墳墓
但是錢能把人帶進去
⑸ 瘋狂猜成語的一杯子裡面有個釘子的故事
入木三分
1、釋義: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2、出處: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詩句:寫人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評價《聊齋志異》
3、例句: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志愛》:「入木三分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魯迅不但「入木三分」的揭露了舊的「蒙童讀物」對兒童毒害,為「打掉毒害小兒的葯餌」作出了貢獻,而且對新的兒童讀物的創作,也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同時他自己曾親自搜集兒歌,翻譯外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科學小說。
為使孫凱在商海中馳騁起來,在妻子虛稱老闆請自己吃飯、跳舞、送鮮花的一場戲,頗能入木三分地表現孫凱面臨的矛盾心態。
4、對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鄭板橋
歇後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榕——入木三分
燈謎:八十八晉王羲之
⑹ 《籬笆上的釘子》這篇短發。把你的感受或受到的啟發寫下來吧!
《籬笆上的釘子》有感
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的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象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永遠無法彌補。"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里,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你的朋友是你寶貴的財產,他們讓你開懷,讓你更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你的憂傷。你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你,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的朋友你多麼愛他們,告訴所有你認為是朋友的人,你會發現你有一個很大的朋友圈.
要知道永遠不要嘲笑別人的夢想。不要隨便給一個人定性。說話時要慢,思想時要多考慮別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