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爾街是短篇小說集嗎
Ⅰ 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麼書好
在繁忙的工作、學習生活之餘,一本有趣的書就如同我們休憩的花園,在這里我們的壓力可以得到釋放,我們可以感受作者看似漫不經心卻匠心獨運的奇思妙想,我們可以在會心一笑之後,繼續思考世界。
1《別鬧了,費曼先生》
費曼得過諾貝爾獎,是現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一生幽默機智、幾近頑童的行止,與其在理論物理方面的成就齊本書與《你管別人怎麼想》同享盛名,全書沒有難懂的科學知識,在一件件新鮮事背後,隱然透露著人性最接近自然的本質2《米格爾米格爾街生活著一群有脾氣、有盼頭的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
他們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S.奈保爾成名作,獲毛姆文學獎。
《米格爾街》糅合了契訶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達島居民即興編唱的小調,確立了奈保爾作為幽默家和街頭生活作家的地位。——諾貝爾獎授獎辭
《好笑的愛》
《好笑的愛》,是昆德拉唯一的短篇小說集,集中的七個短篇故事,故事全都與愛情有關,或者說主題涉及竭力在沖動和需求之間周旋的男女的情感變化,以及他們藉以運用的復雜色情游戲和計策。但是,他們費盡心機的結果,卻常常導致一系列提到昆德拉,第一反應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好笑的愛》中,米蘭·昆德拉又一次充分展示了他作為小說藝術大師的魅力。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布魯克林的荒唐事》身患癌症、家庭破碎的中年男子內森·格拉斯,退休後特意搬到布魯克林,打算在這個童年的故鄉了卻殘生。沒想到,這里才是他人生的起點……他探索布魯克林的一切:街角的餐館、餐館里的女招待、二手書店的老闆,居然還邂逅了多年未見的《看上去很美
內容簡介:《看上去很美》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展現了一個孩子的世界,這是被成人忽略的一個奇妙世界。作品以三至七歲的方槍槍為主角,再現了一代人1961年至1966年的心靈成長,復現了一代人的集體無意識,是一次關於他個人以至一代人的嚴肅內省和深長回味,是王朔創作中的第一次「尋根」之作。
Ⅱ 求《米格爾街》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米格爾街》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YJXbWvVE-6dsp6EVT_7-A
簡介:《米格爾大街》是關於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的米格爾街上普通居民的故事,有總想給別人當笑柄的花炮製造者摩根,七個父親的八個孩子的母親勞拉,把新車整得亂七八糟的「機械天才」 巴庫舅舅等等。這些人本性善良,熱愛生活,充滿追求與理想,但他們是被主流社會抹至邊緣的群體,註定改變不了受壓迫的命運。在無比壓抑的現實環境下,他們的努力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他們無可奈何,甚至遭人恥笑,最終導致心理扭曲甚至變態。小說深刻揭示了殖民地本土文化受到的沖擊、不徹底的自由感以及後殖民時代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園的喪失。
Ⅲ 國內有什麼好的短篇小說
《十一種孤獨》。有人說卡佛受到過耶茨的影響,畢竟卡佛也是一個灰色調子的作家,他的小說里處處展現著中產階級主人公的尷尬和無聊,那種無法交流的無力感,以及彌漫於其中的孤獨。但耶茨比卡佛更冷,他幾乎不給主人公一點溫暖色彩,任每個人隔絕在自己的孤獨中,品嘗失敗的滋味。
Ⅳ 名著里看到過哪些有趣的話題
《搜神記》裡面有個故事:從前有個太守的女兒,愛上了父親手下的一個男子,無法相見,就派侍女偷來一盆他洗過手的水,喝掉了,女孩自此懷有了身孕,生下了一個小孩子。等孩子長大些,太守把他帶到了廳堂上,要他指出在場的人中哪個是他的父親。小孩爬到了那個男子身前,想撲到他懷里。男子不認他,一把將他推開了。孩子跌落在地上,就化作了一灘水。結局是:在太守的盤問下,女兒說出了實情,太守就很開明地讓女兒和這個男人結婚了。結局是:在太守的盤問下,女兒說出了實情,太守就很開明地讓女兒和這個男人結婚了。
Ⅳ 讀書讀了那麼多年,你有哪些好書推薦
LIST.1 現代華語作品尹沽城,青年編劇,簡書簽約作者,微博讀書簽約作者,微信公眾號|微博|簡書 ID:尹沽城。
Ⅵ 維·蘇·奈保爾的人物經歷
1932年,維·蘇·奈保爾出生在加勒比海特立尼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大家庭。
16歲時,奈保爾就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並在次年赴英國牛津大學,修習英國文學。
在大學畢業後不久,奈保爾創作了以童年生活為素材的短篇小說集《米格爾街》,該作品獲得了毛姆文學獎,令他一舉成名。此後,奈保爾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幾乎不間斷地在全世界「遷徙」,豐富的閱歷為他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自由國度》等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自由國度》贏得了布克獎。
50年代奈保爾大學畢業,就留在了英國,不久,他就給名刊《新政治家》撰稿。他在報刊上發表了很多的政論文章,在英國他早已是個公共人物了。
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移民作家維·蘇·奈保爾。 頒獎理由是「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隨著這一消息的公布,人們將目光投向了這位曾被英國著名評論家普里切特稱為「在世英語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國移民作家。」對於此次的獲獎,奈保爾表現出難以抑制的激動。他說:「我高興極了。這完全是意外的榮譽。這是對英國,我的家鄉,以及對印度——我祖先的家鄉的巨大貢獻。」
2014年8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蘇·奈保爾抵滬參加2014年年的上海書展。2014年8月10日,奈保爾攜夫人現身機場,這也是他首次造訪中國。
2014年8月11日下午,奈保爾將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辦新書首發式,並於12日、15日分別參加「文學與翻譯——在另一種語言中」論壇和「詩歌之夜」,這些均為上海書展國際文學周的活動。8月17日,大師奈保爾還將迎來他的82周歲生日。
此行,他將在上海書展舉行《大河灣》、《信徒的國度》和《我們的普世文明》中譯本新書的首發式,這3本書分別創作於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紀初,反映了奈保爾不同階段的創作風貌,而讀者們可以更近距離感受大師的風范。
Ⅶ 米格爾大街的作品鑒賞
米格爾街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對男性尊嚴和父權統治的過度追求。被殖民者模仿殖民者的控制和支配手段,使用家庭暴力尋求男性尊嚴、個人權力以及父權統治,這從整個社會層面上反映了殖民主義造成殖民地國家社會政治力量失衡的深遠影響。米格爾街這個微縮殖民地社區里多元種族文化的混雜固然對其居民的生存條件和思想狀態有巨大的影響,但這絕不是造成家庭暴力的根本原因。法農早已敏銳地指出:被殖民者沖動的暴力行徑「不是神經系統的組織,也不是性格的古怪,而是殖民環境的直接產物」。
《米格爾街》中英屬特立尼達遭受的經濟剝削才是反映在家庭這個社會細胞中暴力行為頻發的根源:靠著老婆養奶牛為生的喬治在老婆死後不得不以開妓院營生,對女兒也越發粗暴;生性膽小懦弱的「大腳」做過木匠和泥瓦匠卻都無法維持生計,只得打腫臉充胖子,靠著繼承暴力的假名聲當了拳擊手;墨爾根正是在自己製作的焰火完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才「比以往更經常地打自己的孩子」;而比哈庫則是自從在一心想賺錢的老婆慫恿下買來了一輛老賠錢的卡車之後,便「一直記恨著他老婆,經常用那板球棒揍她」。正如法農所言:「在殖民時期,人和物質的關系、和世界的關系、和歷史的關系,是人和食物的關系。對於一個被殖民者,生存絲毫不是體現價值,不是投入一個世界的協調一致和有成果的發展中。生存就是不死亡。生存就是維持生命」。在受壓迫的第三世界殖民地環境中,被殖民者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是其所承受的巨大經濟壓力的外放表現,但個人由於無力與強勢經濟的沖擊、擠兌和盤剝進行抗爭而選擇以家庭暴力作為發泄的途徑,卻使施暴者和受害者雙方都受到了殖民主義的雙重傷害。 比喻修辭手法
一、明喻手法的運用
奈保爾短篇小說集《米格爾街》的一大特色在於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作品中的人物主要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西印度群的特立尼達,這些人物是處於邊緣化的下層人,其中大多數是移民。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極其貧困,身份復雜形象各異,沒有歸屬感。相對於社會上的名流和顯貴,處在社會底層,相對於他們所依附殖民主義宗主國的「白人」,處在「沒有自己話語權」的臣屬境地,他們是雙重意義上的邊緣人,具有比一般社會意義上的小人物更復雜的性格和命運。奈保爾憑著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刻畫出的人物形象都帶著時代烙印,顯示出深刻的思想內涵、生活底蘊和高度的真實。塑造生動人物形象的重要修辭因素就是奈保爾對明喻手法出眾的運用。
明喻在結構上包括本體﹑喻體和引導詞,其精妙之處取決於不同事物之間「在一定的對比含義上有相同之處」,而「採用明喻可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奈保爾深諳明喻的特點,在用日常事物來比喻和描繪人物形象時,巧妙地抓住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來做比擬,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被刻畫的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小說《米格爾街》中,奈保尓所描述的這些話語: 「他的目光兇狠冷酷,就像那些從不狂吠而用眼角瞅人的惡犬」; 「這時的墨爾根活像一隻小鳥,不光他的身體細小得像根火柴,就連他那細長的脖子搖頭晃腦的樣子也很像小鳥」;「泰斯特·霍伊特的腦子里像個雜貨鋪,無所不有,而且時常還冒出些怪嚇人的念頭」;「事實上這也並非易事,比哈庫太太的身材使人很容易想起一隻放在磅秤上的鴨梨,她肉多膘厚,當她雙手卡腰時,那雙圓渾的手臂像是鑲在圓球上的兩個把手」。這些明喻不是停留在描繪人物形象的外部表象上,而是能深入人物的性情、精髓,反映出其內在的性格特徵。奈保爾在運用明喻時,能將兩種互不相乾的事物紐結在一起,建立本體、喻體之間的復雜關聯,並把他們的相似性藏於深處,由讀者通過自己的審美眼光,去獲得超乎尋常的豐富意蘊。從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選取喻體,從而使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種事物得以溝通,這樣比喻的新奇就產生了。在小說中,奈保爾認識到表面上不相乾的兩個事物間的相似性,並用明喻的形式表達出來,使讀者通過共同點來體會本體與喻體在某方面的相似,並獲得語言藝術的美感享受。
《米格爾街》是奈保爾運用明喻修辭比較集中的一部小說。小說中展示了一個不為人關注的世界:在貧瘠的特立尼達,有一群生活在一條叫「米格爾街」的小人物,其中包括整天做一件「叫不出名字東西」的木匠博特,瘋言瘋語、胡思亂想的曼門,外表高大、盛氣凌人而實際上外強中干、膽小如鼠的大腳,這些人,他們每個人都無所適從,靠著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來消磨時光,而促使他們做這些事的是處在強勢地位的殖民地文化。這也正是小說所蘊含的主旨:殖民地時代殖民地人民身份界定的困惑、精神家園的喪失。
奈保爾通過明喻這種文學的手法對特立尼達殖民時期社會的混亂與無政府狀態、人們的絕望思想及暴力的行為進行了形象地描述。例如,從下面《米格爾街》里的一些明喻可見一斑:「墨爾根的老婆把前門關上了,墨爾根只好在他家園里跑來跑去,像一隻發瘋的公牛,把柵欄撞得咚咚直響」;比哈庫太太的嗓門「聽起來像是留聲機里的唱片快速倒退的聲音」;「那些鵯和鸚鵡看上去很像一群惱怒且好鬥的老娘們兒,任何人都是它們攻擊的目標」;「他就像他院子里拴著的那頭毛驢,又灰又老,除了偶爾歇斯底里地吼叫一番外,還算比較安分」。很顯然,《米格爾街》中這些明喻起到了深化主題,真實展示客觀社會現實的作用。
二﹑隱喻手法的運用
隱喻,是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它把深刻而抽象的思想或者主旨蘊涵在具體生動的描寫之中,往往能收到回味深長﹑引人入勝的效果。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在這部短篇故事集《米格爾街》中,奈保爾就非常出色地運用了這種手法。下面通過對這些隱喻的解讀,探究隱喻在深化作品主題中的顯著作用。
《米格爾街》中《曼曼》的故事則戲仿了殖民政府控制下的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奈保爾創作《米格爾街》中故事時,正值特立尼達從殖民地走向獨立,但社會根本狀況並無多大好轉。故事中同名主人公曼門每年都要舉著貼上自己相片的競選牌參加市鎮議會和立法機構的競選,但每次都只能得到連他本人自投在內的三張選票。這是對西方民主政體的一個諷刺,邊緣人永遠改變不了自己的邊緣地位,更為荒誕的是,曼曼宣稱他是新救世主,並定好上十字架的日期。針對曼曼借上帝之名的瘋狂舉止,其他人既感到疑惑又感到驕傲。許多人聚集起來,唱著聖歌,按他的要求把他送到一個叫「藍池子」的地方,然後豎起十字架,把他綁在上面。曼曼大聲要求人們用石頭砸他。他自己則用耶穌的口氣呻吟著說:「上帝啊,寬恕他們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當人們真的向他臉上和胸口大扔石頭時,他似乎變得很傷心也很驚訝,說:「你們知道你們在干什麼呀」,「聽著,這個狗屁玩笑該結束了」。然後破口大罵,罵得大家都震驚了,最後警察帶走了曼曼。整個過程就是一場鬧劇,作家以諷刺的口吻揭示了殖民者帶來的宗教影響。他的荒誕競選戲仿了那個時期特立尼達的政治狀況:候選人是沒有政黨的獨立的個人。
西印度群島人們往往寄希望於名人,希望達到釋放和拯救,有論者指出在殖民晚期和早期獨立時期,政治和宗教的結合常常是新世界政治領導者的特徵。「曼曼只不過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它展示了缺乏公認社會標準是如何迅速地變成幻想和暴力,產生出沒有任何明確的計劃而只會作秀表演的領導者。」顯而易見,作者描述曼曼對政治體制和宗教信仰戲仿的行為具有深邃的隱喻意義。
《米格爾街》中的人物是失敗的,無論怎樣奮斗或掙扎都是徒勞的,他們無法改變其邊緣群體地位與受壓迫的命運。《職業選擇》故事中的主人公伊萊亞斯有著遠大的抱負。街上其他孩子的理想是當上像埃多斯那樣駕駛藍色垃圾卡車的司機,「那些開車的簡直可以算作貴族,他們只在清晨干點活,白天什麼事也沒有。盡管如此,他們動不動就罷工」。而伊萊亞斯卻始終夢想成為一名醫生。他勤奮好學,但是飽嘗考試失敗的打擊,目標一降再降,從最初的醫生降到衛生檢疫員,最後只能「開起一輛垃圾車,當上了街頭貴族」。伊萊亞斯屢次考試失敗,不是因為他智力不高,也不是因為他不努力,而是因為「考卷是英國人出的,你指望他們讓伊萊亞斯通過?」這里反映了殖民地文化居於支配地位殖民地,殖民地人被拋棄的命運,在殖民體系控制之下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相當困難的。因而,伊萊亞斯「擇業」經歷的隱喻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小說《米格爾街》中第十六個故事《哈特》也耐人尋味。哈特在敘述者奈保爾的眼中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喜歡板球﹑足球﹑賽馬,飼養了一些美麗的鸚鵡和其它的鳥兒,坐在人行道上侃大山,聖誕之夜和除夕夜多喝點酒,並且不時地給一些平常的事添加上神奇色彩。「他似乎什麼都不需要,非常自足。」但是,後來一天,哈特把一個名叫多麗的女人領回家了,不斷給她買珠寶首飾,成了一個承擔責任和義務的男人。從外邊看來,哈特家裡也有兩個變化,「一是把所有的鳥都關進了籠子;二是大狼狗被鎖在鐵鏈上後變得憂郁寡歡」。評論家西默認為「兩個轉變是哈特將多利帶入其生活而犧牲自己自由生活方式的隱喻」。隨後發生的事情更加令人吃驚。多麗從哈特那兒逃走,帶走了他給她的所有禮物,哈特追蹤、發現了她,並痛打了她一頓,而他受到了監禁四年的處罰。小說中像「籠子」、「鐵鏈」這類隱喻很多,如「粉紅色的房子」、「藍色的卡車」、「十字架」等等。
隱喻是文學形象化諸手段中的一種,能使人們根據已知事物把握未知事物,並在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相互激發的過程中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美學效果,它建構人們觀察﹑了解和思考事物的方式。顯然,隱喻手法的運用,使這部短篇小說集錦上添花,更加耐讀、耐品,散發出更為濃烈的醇香。
三、提喻手法的運用
提喻也是詩歌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常用的一種手法,「特點是以局部代整體,或以全體喻指部分,以具體代抽象,或以抽象代具體」。在短篇小說集《米格爾街》中,作者成功選用「米格爾街」和「勞拉」等人物分別作為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真實地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立尼達人民生活的畫卷,勾畫出殖民地人邊緣化後得過且過、無所適從,卑微怪異的生存狀態。在故事《花炮師》的開頭,作者不經意這樣對「米格爾街」做了一個概要的描述:「要是陌生人開車經過米格爾街時,只能說一句:『貧民窟!』因為他也只能看到這些。可是,我們這些住在這里的人卻把這條街看成是一個世界,這里所有的人都有其獨到之處,曼門瘋,喬治傻,大腳是個暴徒,海特是個冒險家,波普是個哲學家,墨爾根卻是我們中間的一個小丑。」
更意味深長是在第九個故事《注冊會計師泰特斯·霍伊特》中,敘述者講述他剛從鄉下搬到西班牙港,母親叫他出去買點東西,回來時他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時,敘述者敘述道,「我發現大約有六條名叫米格爾的街道」。敘述者顯然是在暗示他的附近都是米格爾街,住在那些街上人們的困境與住在男孩這條街上的人們沒有區別。「米格爾街」成為整個殖民社會的象徵和縮影,它所反映的下層人們的生活也是當時殖民地下層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更廣意義上來看,《米格爾街》的意義不局限於「米格爾街」這個小小的「本土世界」,同時「米格爾街」又是一個可以小中見大的微觀世界。奈保爾的作品不僅是對殖民地社會的批判,而且是對人及生活本身的反映。
《米格爾街》真實地再現了一群生活在特立尼達社會的小人物: 流浪漢、木匠、馬車夫、瘋子、酒鬼、膽小鬼、幻想家、喜劇藝術家、教育家、理發師、機械天才、時髦青年、流浪女、可憐的母親、窮孩子等等,他們是處在邊緣地位的人,在物質生活上極度貧困,身份復雜而模糊,沒有文化上的歸屬感。
書中對每個主人公性格特徵做了典型﹑精簡的刻畫,如「裝出一副靠做裁縫維持生計的樣子」的博加特,「自命為木匠」的波普,「在粉紅房子里聚集了一群女人」的妓院老闆喬治,自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的布萊克·華茲華斯。尤其對《母性的本能》中的女主人公勞拉的描寫,更是令人難忘。勞拉是被生活與性所累人物,是特立尼達殖民地婦女的典型。勞拉是一個有八個孩子的母親,當她得知自己的大女兒年紀輕輕就懷孕並且走自己的老路時,痛哭了一場。不久,當得知大女兒投海自殺的消息時,她只說了幾個字:「這好,這好,這樣更好。」這句話表面上看有悖於《母性的本能》這個標題所要表達的含義,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點題之處:勞拉認可女兒的選擇。對女兒而言,與其屈辱的生活下去,重蹈母親的覆轍,不如離開這個令人絕望的世界,從而獲得一種解脫與救贖。「正如米格爾街是特立尼達殖民社會的一個縮影,勞拉是奈保爾詳細塑造的屈從於這種環境的廣大婦女的代表。」評論家佩吉也認為:「對於勞拉這樣的女性,在這世界上,只有隨便性的行為和生育眾多的孩子是唯一通向快樂和溫暖的通道。她們無法從貧困中解脫,也沒有別的創造力。」在描寫故事的過程中,作者敘事指向個人的生活際遇,置身於個體命運的深淵,感受他們的痛苦與困惑,用典型人物生活的磨難和際遇呈現了「被壓抑歷史的真實存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奈保爾對事物有著獨樹一幟的敏銳感受,以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格調,想人之所未想,以比喻這種文學的方式呈現了一幅完整的殖民地底層人們生活的畫卷;用冷峻的筆調描述了人們的愚昧天真和無知,殖民文化和貧困對人性的扭曲,使人深深地感到底層生活的可悲和窒息,發人深思。
Ⅷ 鬧書荒了~介紹幾本好書~
蘇童的幾本短篇小說集都很好看。《垂楊柳》《狂笨》等等。
諾貝爾獎作品《米格爾街》
如果有耐心,《死亡之舞》
Ⅸ 有哪些非常優秀短篇小說能夠擊中你的心
追風箏的人。美籍作家胡賽尼的小說。本書真正的意義就是,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人性的膽小懦弱,陰暗可怕,正義善良,從書中的人物上,刻畫的生動形象。讓我重新認識阿富汗,文章對內心世界描述的非常細膩,對人性的剖析很深刻,值得一看。燦爛千陽目前在讀,感覺胡賽尼的小說很有代入感。
Ⅹ 怎麼樣系統的讀文學名著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給你一些經驗吧
從一些幽默的,通俗的,短篇小說開始讀起。你現在幾歲?從來做事也好,讀書也好都是循序漸進,有興趣的話就有勁頭讀了。。我由淺入深推薦你一些吧。
一開始你可以讀一些搞笑的短篇小說集~~
重點推薦美國的 馬克吐溫 俄羅斯的契訶夫 法國的莫泊桑就算了。太悲情了。還有歐亨利我也不推薦,因為歐先生文彩不好,寫的也都是一些小事,故事起伏平平,我看了總是覺得太煽情。比如「最後一片葉子」。。我從來就看不出來有多麼打動人心的力量。
馬克吐溫有很多諷刺幽默的短篇小說。契訶夫擅長把日常小事描寫得誇張搞笑,而且契訶夫早期走搞笑路線,後期變深沉很多。
馬克吐溫也有一些長篇小說。
如果你有點小資。那推薦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村上春樹的書讀來一點都不費力。尤其是短篇小說有點鬼才。比如:象的失蹤 神的孩子全跳舞 再襲麵包店
這些都是村上的短篇小說集。。如果你二十左右,讀村上很適合。。
另外有一本我很喜歡的短篇小說集推薦給你。
米格爾街 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也能很輕松地讀下來。這是一本很樂天的小書。
如果你是個深沉的人。我推薦我最喜歡的幾位短篇小說家。但是注意,如果你沒有一些閱歷你是不會看得下去的。這些人都是寫平凡的生活的。
德國的小說家 海因里希·伯爾,網上可以搜到他很多短篇小說
如果你愛中國小說。那我只推薦你兩個人。魯迅和老舍。其它的你可以別看了!!!大部分是垃圾。主要是人文情懷不夠。
好了。然後是向長篇進發。
初期你可以讀一些幽默的,好笑的。別以為搞笑幽默就不深沉了!!!大師可以讓你在瘋狂發笑的同時內心想哭。。
魯賓遜漂流記 這是初中生也能讀的長篇游記。作者是笛福
傲慢與偏見 這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最有趣最有名的小說。讀了這本你不需要讀她其它那些劣作。
另外我推薦幾本你很少聽到人提到的小說。
三毛線小說 這是一位戲劇作家的小說。很搞笑。語言很好懂。但是顛覆了小說以往的結構。注意,這位作者的戲劇體系可是跟梅蘭芳,還有周星星祟拜的斯擔什麼的 。。的戲劇體系,並稱三大的。
奇婚記 作者是一個小國的,諾獎得主。是一本瘋狂搞笑的小說。
小偷日記 法國的一本很有趣的小書。口氣詼諧。
重點推薦一位世界上最富想像力的作者:義大利的卡爾維諾。網上可以搜到他大部分的小說。有長篇也有短篇。。
好了。然後你可以選擇向深沉的,晦澀的小說進發!!!你可以自由選擇。我就羅列一堆名字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 美國的塞林格寫。青春期想反抗的人推薦看這個。
在路上 垮掉派的代表作。同青春期想反抗就看這個。
發條橙 同樣想反抗看這個。很黃很暴力。被拍成電影。傳世經典。
南回歸線 北回歸線 貓的搖籃 作者是美國人。HENG利米勒。很黃很暴力。
馬丁伊甸 月亮與六便士 這兩本改變了我的人生。不說什麼自己看吧。
如果你是一個很悶騷愛自虐的人。。同樣推薦你去看:
洛麗塔 這個人的書語法很巧妙。不太敏感的人無法領略妙處。
紅與黑 年青人向上爬的毀滅
呼嘯山莊 愛得死去活來
白痴 被侮辱與被損壞的人 罪與罰 這個作家非常自虐,自虐心不重的人還是別看了。很悲劇。
第二十二條軍規 黑色幽默。筆調太冷了。很黃很暴力。
如果你是一個大愛的人。。
那推薦你看雨果!!!還有英國的狄更斯。這兩個人是善良的人。就是有點古典。雨果更厲害一點我覺得。因為雨果想像力豐富,擅長引經據典。這點跟契訶夫一樣。
巴黎聖母院 孤星血淚 悲慘世界 都是很不錯的。
喜歡日本文學的話。除了村上春樹,我只推薦兩個人。其實我不太喜歡村上,但是村上的書看著輕松,適合消遣
大江健三郎 安部公房 這兩個人寫的書沒有一般日本作品那種小氣味。。安部偏存在主義。大江是諾獎得主。
大江的推兩本:性的人 我們的時代
安部:箱男 砂女 他人的臉
日本還是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小說家。不過有些名字我忘了。。
太宰治寫的「人間失格」 一個忘記了名字的人寫的「肉體之門」 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都有可看之處。
還有一個芥川什麼的。日本人很喜歡。我一般般。。。
- -如果這些你都看完。你就成老手了。。。
現在裝十三必備的小說家還有幾個的。。。不過也都是不錯的小說家
一個是拉丁美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他的「百年孤獨」
法國的杜拉斯寫的「情人」
還有寫:交叉小徑的花園 那個作家。- -
。。。寫太多了我不想寫了。
總的來說。。。。。由興趣開始。由淺入深。。慢慢就看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