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短篇小說高考
㈠ 當代作家 阿城 的簡介和其主要作品是
阿城,出生於1949年清明節。十二三歲時就已遍覽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托爾斯、巴爾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學名著。中學未讀完,「文化大革命」開始,去山西農村插隊,此時開始習畫。為到草原寫生,轉往內蒙,而後去雲南建設兵團農場落戶。在雲南時,與著名畫家范曾結識,兩人超過「代溝」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後,經范曾推薦,《世界圖書》編輯部破格錄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曾協助父親鍾惦棐先生撰寫《電影美學》。從馬克思的《資本論》、黑格爾《美學》到中國的《易經》、儒學、道家、禪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阿城在與父親的切磋研討、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為其此後創作風格的形成進一步奠定基礎。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便震驚文壇,先後獲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共包括三個中篇《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㈡ 孩子王 阿城 讀後感
1.從今天起,我准備就我看過、有印象的一些好小說陸續寫一點感想,就教於各位。需要補充做交待的是,我前面已經許下諾言,還要就小說開頭的問題寫幾篇文章,這個承諾我還是認賬的,只要有時間,寫起來並不困難。我也會穿插在一起寫出來的。這一周寫了四大名著的開頭,因為要檢閱資料,費了一點神。今天去醫院看病,醫生就要我少動腦子多動身體。我對這個說法感到詫異。不過,既然是醫生的警告,聽一下也是對的,所以,我盡可能寫吧,如若一時跟不上,還請各位能給予原諒。
話歸正題。
我之所以把阿城的小說放在第一位,那是因為在我的心目中,當代作家當中短篇小說寫得最好的,就是阿城。
阿城的這個「三王」小說,我初次看到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就是阿城小說剛發表的時候。那之前,我就喜歡阿城父親、電影評論家鍾惦蜚的文章,感覺那是了不起的大評論家,說話文章平易和緩,從不說大話、空話。後來聽說老藝術家在文革當中吃了苦,去世了。直感覺可惜。
阿城,真名叫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文革後期,與史鐵生那一代作家的命運差不離都去了農村。阿城好像去的是雲南。之後,回城,干什麼不清楚,反正就寫起了小說。一出手就是「三王」,《孩子王》、《棋王》、《樹王》。驚動文壇。我在很多年後才與阿城聯繫上,阿城和我說,他就寫了那麼幾個小說,之後就再也沒有動過筆。總共加起來也就五萬字多一點。阿城寫小說出名後,去了美國,住在洛杉磯。這些年回來了,大概是覺得老在美國待著沒什麼勁。不過這也好。要讓我在美國待一輩子,那還不如把我關禁閉得了。這不是個生活好壞的問題,而是一個文化隔膜問題。中國再怎麼不行,我也還是喜歡。
阿城的幾個小說,我都會一一來賞析,先就《孩子王》寫點感想。
《孩子王》的故事簡單,一目瞭然,就寫一個下鄉的知青被叫到農村學校去當教員。就這么點事兒,可是阿城寫的卻不那麼簡單。
寫知青當農村小學的教員,從什麼節骨眼開始寫呢?阿城選擇了從他勞動的生產隊書記召喚他開始。不要小看了這個開始的點,裡面頗多講究。
書記先扔給他一根煙,「我」就蹲在地上聽書記說話,書記告訴他上面要調他去當教員。「我」則還以為這是書記在拿這個事在調教他,所以不敢應承。書記認了真,說就是這個,真的。「我」才恍然。書記後來對他說:「我可派不了你的工,分場調你去學校教書,明天報到,到了學校,要好好乾,不能辜負了。我家老三你認得,書念得吃力,你在學校扯他一把,鬧了就打,不怕的,告訴我,我也打。」就這幾句話,把書記與阿城的角色關系定了位。很准。一方面,書記要做出一種小領導的姿態,但是又不希望他這一去辜負了上面的器重,所以要囑托幾句。說到自家的孩子,那就不見外了,用了打這個動詞,顯得親近和信任,很傳神。之後,作者又寫了同屋老黑和做飯的來娣兩個人物對這件事的反應。都很傳神。小說用了很少的文字,將孩子王即將上任前的氣氛全部都給鋪墊了出來。
阿城小說善於從小事小人物入手,不說概念的語言,全都是小擺設,小動作,幾句摸不著頭腦的話語,幾句不知深淺的議論,就把個勞苦大眾下層社會的眾生相給寫了出來。
我要說說阿城小說的這個切入點,那就是從書記呼喚他開始寫,而不是直接就寫到學校去站上講台,這個切入點選的非常精妙,一方面,把「我的生活和勞動的環境都作了鋪墊,另一方面,也透過對書記、老黑、來娣這三個人物的素描,將」我即將要開始的新生活的氛圍也給帶了出來,這是非常精妙的表現點。
再往下看,「我」站上講台了,可是怎麼個教孩子,心裡一點數都沒有,因為畢竟自己也就是上過幾年初中,切不要說讀書和教書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便就是那點知識,也是不足以給人講課的。聽課的孩子當中也有敢說話的,直接說出了沒有哪個老師是像你這樣上課的,是不是來混飯吃的?這個叫王福的孩子也真是膽大。不過,「我」並不因此惱怒,而是問,那應該怎麼上?要不你來試試?王福趕緊擺手。接下來就是教孩子認字,所有的孩子都跑到講台上,往黑板上寫不認識的字,「我」則在一旁看著,因為不會教書,只有這樣才更像是一個老師。阿城小說總是喜歡表現那種唯唯諾諾的小人物,這說起來,也與文革與他的家庭被沖擊有關。當然,更與阿城自己的性格有關。
非常來不起的是,阿城在那個時候就那麼看重真實在小說當中的重要,與同時代的很多作品不同的是,阿城的小說彌漫著一種卑微萎縮的氣氛,只要是寫到下層民眾,他就來了勁,一筆一劃都是那麼的深刻,那麼的真實。汪曾祺後來也對阿城小說的這點味道感到非常佩服,說要是他一定寫不出來。汪先生的話並不是謙辭,而是事實。
事實上,不僅汪先生寫不出阿城這樣的小說,當時的中國那麼多作家,誰都寫不出這樣的小說,等我稍微有了一點年紀的時候,我就特喜歡看老照片,老照片里有一種無法抹去的真實。讀阿城的小說,就有老照片的感覺。我非常佩服這位老大哥的創作。無論過去多少年,這樣的小說只要能讀,就立刻可以將你召喚回那個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年代裡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教授王德威(David Der WeiWang)認為,阿城的小說具有很強的民間性,突出地強調了生活的俗與閑,小說還是仍然未脫微言大義的框架,不過,較之文革後期的作品,他已經走得太遠了。而我認為,阿城小說的著力點已經不是簡單地批判歷史,算歷史老賬,而是看到了民間生活的自在性。與這些自在的民間生活相比,文革的介入及其惡劣的後果,簡直如同鬧劇一般荒誕不經。阿城在未留一字的情況下,清算著這個時代的謬誤。阿城的非凡之處在於,他用自己的文字還原了無數比之更加荒誕的生活,以及在這樣生活處境下的普通人性。
2。第一次讀阿城是在高三的時候,去書店買一些備考資料,順手從一個書架上拿下《棋王》來看。書店不大,以參考,教輔類書籍為主,彼時正值周末,小店裡擠滿了穿白色校服的學生,人聲鼎沸,汗臭味極重。想借一本書不但要考驗體力,還要考驗耐性。我租了書,拿到教室看。整整一個晚自習,我看得入迷,記得最後車輪戰的一段很吸引我,我喜歡的那個長發女生給我傳條,也只是草草的回復,估計後來她跟別人跑了這也應該是小原因之一吧。
阿城的文字是讓人著迷的。雖然在《棋王》中看起來還有些學生腔,但是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和文字組合中的靈性已經略顯一二了,再後來他的散文集里表現的是淋漓盡致。他對那段歲月的書寫跳脫了傷痕和反思,用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通過「棋」帶出人物,寫王一生這個奇人。看似一個簡單的奇人的故事,但是在王一生的棋道中滲透了阿城對這個世界的看法:道家的無為,無所不為。
再次讀阿城已是三年後的今天,這一次讀的是「三王「系列中的《孩子王》。因為有過對阿城文字的初體驗,現在讀來格外親切,彷彿與久別的老友重逢敘舊。讀完《孩子王》的一剎那,我的眼睛濕潤了。老朋友果然一點也沒變,講起故事來還是那麼氣定神閑,不蔓不枝。古意,禪境,仙氣,伴隨著若有似無的淡淡的青煙,從文字的煉丹爐中裊裊升起。一個恍惚,我甚至會想,阿城或許是神仙吧。文字功底之深,實在人跡罕見。
《孩子王》的故事情節和他的文字一樣干凈簡單,講了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裡面的人物寒磣無聊,教書,幹活,看戲,編曲兒,扯淡,生活過得波瀾不驚。小說大部分的故事都圍繞一本當時稀有的新華字典展開,先是充當了「我」與伙夫來娣的交易條件,然後又變成了「我」與學生王福的賭注,最後又被當作精神寄託轉贈給王福。《孩子王》中的山村男女,一顰一笑,如此質朴無文,而他們對知識的好奇,開啟了」文革」絕境中的一線生機。
這個小說的好處有二。
首先是文字。《孩子王》在行文上的簡潔、老道讓人吃驚,兩萬多字的小中篇,我逐字推敲,竟找不出半句廢話。在干凈爽利的短句中,動詞的功能被發揮到極致,而繁蕪的形容詞和成語則幾乎是不可見的。且看開頭一段: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產隊已經幹了七年。砍壩,燒荒,挖穴,挑苗,鋤帶,翻地,種谷,喂豬,脫坯,割草,都已會做,只是身體弱,樣樣不能做到人先。自己心下卻還坦然,覺得畢竟是自食其力。」
短短三句話,七十個字,用了十四個逗號,十三個動詞,十個動詞短語,無形容詞。這樣的干凈,猶如沒有半點臊子的精肉,讓人看著就能眼饞。可是吃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好的作家就像好的屠夫,能運筆如刀,挑筋斷脈,閉著眼睛心無旁騖,幾刀下去,肉是肉,皮是皮,骨頭是骨頭,豬毛是豬毛。
阿城是我見過最好的文字屠夫。他的老練,明快,以及不可思議的冷靜,堪比高素質的職業殺手。
其次是故事。阿城的文字猶如鴉片,能讓你慢慢上癮。當你浸淫其中時,你甚至能感覺到作者正坐在你的對面,他像一個師爺一樣抽著大煙,同時像個故事大王一樣給你講故事,他的口吻平和從容,余韻十足。在你入迷的時候,他會用煙斗輕敲你的腦瓜,然後看著你的囧態哈哈大笑。可是你還會覺得,那煙斗真像禪師的法杖,你木魚般的腦袋會因此一點即通。
阿城所講的故事可能並不奇巧,但是他講故事的方式卻是獨具魅力的。他有著廣博的見識與超拔的品格以及老成的氣質,在起伏不大跌宕有致的故事框架里,阿城盡量在細處著筆,將玄渺的哲學命意和高遠的文化沉思寓於平凡人生的揭示與升華,而在故事的敘述中,則以樸素的寫實筆法,注之以意、行之以情、凝之以神。故事以外的魅力超過故事本身,正是大師的特徵之一。
《孩子王》的故事並不曲折,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沒有懸念。但阿城自有他的辦法,他的小說多取材於他熟悉的知青生活,但又不同於以往的知青小說,他不著意表現人物的不幸遭遇、悲劇命運。他筆下的知青生活雖然艱苦、物質匱乏,但不乏樂趣、幽默,甚至有些叫人嚮往:如《孩子王》中作詞譜曲臭貧耍嘴等情節,無不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與快樂。阿城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獨立的人格與生命,他們大多外表普通平凡,但內在卻超凡脫俗。作為尋根文學的代表,阿城不僅僅尋的是傳統文學的根,更是道德之根,品格之根,精神之根。
總之,阿城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自己就是一個孩子王,老成而低調,機敏而智慧,所有的讀者都在一瞬間成了聽他講故事的乖孩子。
遺憾的是,阿城不是個多產的作家。當初他對外戲稱可能會再寫五個王者系列的小說,與「三王」小說放一起,整個《王八集》的心願也沒能實現,馮唐分析說這是因為他文筆太老道太內斂的緣故,彷彿奶太稠,擠出來的產量嚴重受限。 我想,這個見解還是頗有說服力的。當然,阿城是個太過聰明的人,什麼都看得透透的,自然會喪失對很多事物的表達激情,因而不想寫,或許這也是封筆的原因之一吧。
管它呢,既然成了神話,何不再傳說一把?在至高點停下,至深處消失,也不失為明智之舉,至少還能引來無數粉絲的懷念與追蹤。指不定哪天,這個神秘的「孩子王」再現江湖,亮出一身更加出神入化的絕技,還不知道會引起多大的騷亂呢。
3.阿城,以靜靜地視角注視著山村,以坦然的心態過著他的知青生活。
知青,被冤枉的一代,對於命運的感嘆只能默默地呻吟。而《孩子王》把知青的呻吟緩緩的吶喊出來。
孩子王是教師的稱呼,這讓人直接對那個年代老師的概念產生另類的理解。
看完《孩子王》最有感觸的不是它的故事情結,也不是其中的鄉土氣息,而是文中「我」的那種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淡然態度。對待教育「我」有「我」的觀點,不像王七桶為了生活而變成啞巴,(當然王七桶是位可許的好父親,無可非議)哪怕因此「我」又回到從前,但又有什麼可怕,王福不正是大霧天里白白一圈的太陽,有些迷茫,總歸是希望。
下面的網址可能會給你一點啟發,你看看先。。。。 望滿意,望採納,謝謝合作!
㈢ 阿城作者介紹是什麼
阿城,原名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重慶市江津區,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1984年,出版個人首部短篇小說《棋王》。1985年,擔任劇情電影《大明星》的編劇,從而開啟了他的編劇生涯。1986年,憑借劇情電影《芙蓉鎮》入圍第7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人物評價
阿城的文章文筆洗練,有古意,自成高格。偶發的白描筆法,生動至極,渾然天成,看起來糙,實則精緻已極(華西都市報評)。
他的小說獨具特色,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語句簡潔明快,短句剛健,用多個剪輯的小鏡頭來建構小說的背景圖畫。文言書面語和單音節詞的大量使用,使得語言富有跌宕起伏的節奏感,在文白相雜的審美實踐中表現出小說語言原始的感染力。
㈣ 阿城精選集的內容簡介
阿城的作品總共包括三個中篇小說:《棋王》(1984),《樹王》(1985),《孩子王》(1985);六個短篇小說:《迷路》,《傻子》,《周轉》,《卧鋪》,《會餐》,《樹樁》(1985)。最後還有以《遍地風流》(1986)為題的,由很短的文章組成的系列。阿城從沒有寫過長篇小說。另外,他每兩月一次在每一期《九十年代》雜志上發表一篇很短的文章,他已發表了三十三篇這種類型的文章。按照發表時間先後,可以發現,阿城在他的短文中,舍棄了浪漫傳奇式的形式,使之成為新形式,他確認為隨和或筆記小說。
阿城給當人中國文學帶來的巨大獨創性,是他保持古典文學的表現財富的能力。閱讀、領會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世界文學的經典巨著,運用小說和雜文那樣的文學形式是他的選擇。最後,他決定實驗發展最適合他的文學形式:雜文或筆記小說。這種志願之舉說明他在創作他最初的、應付的作品之後,對寫作本身進行思考。概括起來,「三王」應付了一種必須,接下來的小說表明,集中在《遍地風流》題下的作品是向詩性散文的轉變,在美國寫的文本是作者理論思考的成就。
㈤ 北京的高考都會涉及哪些文學常識課內課外
第一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z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出生於江蘇東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采蓮賦》:南朝皇帝蕭統著。
3.《西洲曲》:南朝樂府中的詩。
4.周瘦鵑:現代作家,翻譯家,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代表作家。
5.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的主將,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寫照。
6.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末年著名詩人,也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出自他的《輓歌》。
7.《文心雕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巨著,作者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
8.金聖嘆:名人瑞,字聖嘆,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曾把《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與《西廂》合稱「六才子書」,並對後兩種進行批改。其批改《水滸》,成書於崇禎末期,將七十一回以後關於受招安、征方臘等內容刪去,增入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殺死情節,以結束全書。批語中頗有獨到之見,也表現了反對農民起義的立場。
9.顧炎武:號亭林,字寧人,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著有《日知錄》。
10.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京派小說」代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11.列夫?托爾斯泰:俄國偉大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12.喬治?桑:法國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
13.《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250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
14.《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貞定王十六年間的史實。
15.《戰國策》是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歷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經西漢劉向整理,共33篇。
16.《論語》是記載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二十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為語錄體。《論語》是有關儒家思想的經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17.孟軻(約前372—前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共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教育、倫理,。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認為「人性本善」。(見第五冊)
18.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時趙國人,著名思想家。主張「法後王」「性惡論」。《荀子》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之一。《莊子》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學性強,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合稱「老莊」。
20.賈誼:西漢洛陽人,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著作有《新書》、《吊屈原賦》等。
21.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包括12本紀(帝王傳記)、30世家(諸侯傳記)、70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表、8書,共130篇。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關於《史記》見第六冊)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琅玡臨沂(現在山東省臨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有「書聖」之稱。王羲之胸懷曠達,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簡凈,韻味悠長,顯示了他的文學功底。因他作過右軍將軍,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蘭亭集序》即蘭亭會詩集的序言。
第二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23.《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人被釋奴隸伊索所編,搜集有古希臘民間故事,並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餘篇。
24.錢鍾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代表作品有:兩部著名的學術論著《談藝錄》《管錐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和長篇小說《圍城》。
25.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代表作有《愛彌兒》《懺悔錄》等。
26.孫犁: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少年時期便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作品集為《白洋淀紀事》,其中《荷花澱》等作品是廣為流傳的名篇。散文《黃鸝》蘊涵著深刻的哲理。
27.史鐵生:北京人,當代著名小說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合歡樹》。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學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滕王閣序》是其駢文代表作。
29.韓愈:字退之,也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說》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蘇洵:字明允,別號老泉。北宋文學家。著有《嘉佑集》。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世稱王文公。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34.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六一詩話》開創「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35.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張溥:字天如,明代文學家,天啟年間組織應社,崇禎初年又創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七錄齋集》。
37.姚鼐:字姬傳,一字夢古,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軒詩文集》,《登泰山記》選自該書。
38.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著有《龔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辭官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
第三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第一單元:
39.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詩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康橋:劍橋
40.聞一多:現代著名愛國詩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重要詩集《紅燭》《死水》,「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41.穆旦:九葉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詩集《探險者》《九葉集》
42.舒婷: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3.普希金:俄國偉大詩人,俄國斯文學奠基人,著名的詩:《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茨岡》 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 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又叫《歐根?奧涅金》)
44.華茲華斯:英國「湖畔詩派」代表詩人。
45.裴多菲:匈牙利愛國詩人,代表詩歌《自由與愛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第二單元:
46.《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
47.《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作品,通稱《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典,稱《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按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風雅頌賦比興」合稱「詩經六義」。
48.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 「楚辭」創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浪漫主義詩歌奠基人。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離騷》是《楚辭》代表作,我國古代最早的抒情詩,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等詩集,由西漢劉向編輯,東漢王逸為作章句。
49.《孔雀東南飛》原名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我國古代最早也是最長的敘事詩,與北朝《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注意:《木蘭辭》不屬漢樂府民歌) 。《玉台新詠》南朝徐陵編輯。
50.《孔雀東南飛》中的文化知識:
槌床便大怒:「床」當作「坐具」講,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黃昏後:黃昏:十二時辰之一,是戌時(相當於現在19時至21時)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時辰之一,是亥時(相當於21時至23時)
5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選輯,最早見於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劉勰《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
鍾嶸《詩品》贊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第三單元:唐詩和宋詞
53.唐詩
①唐詩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兩種新詩體,從而擴大詩的表現范圍。
②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後人稱之為「詩仙」,詩歌風格「清新飄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亦稱杜工部。他的詩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是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也被後稱尊稱為「詩聖」。詩歌風格:沉鬱頓挫。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④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⑤王維: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與孟浩然為同一流派詩人。
補充: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岑參
⑥劉禹錫:字夢得,中唐詩人。中學課本作品《陋室銘》《石頭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其中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⑦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區別於李賀)
54.詞
①詞出現於唐、五代時期,稱曲、雜曲或曲子詞,到宋代擴為流行,被稱為詩余,後改稱詞。又稱長短句。
②宋詞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代表詩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還有秦觀(北宋),豪放派代表詩人蘇軾,辛棄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世稱柳七,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婉約派創新者。
④蘇軾:字子贍,號東坡居士,與其文蘇洵、蘇轍、今稱「三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上,擴大詞的表現范圍,開宋代豪放詞先河,詞風與辛棄疾相近,合稱「蘇辛」。蘇軾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
⑥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最偉大愛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詞集《稼軒長短句》
⑦姜夔:南宋詞人,號白石道人。(千岩老人為蕭德藻)代表作品《揚州慢》(「禾黍」常用來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⑧陸游:號放翁,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詩人,現存古詩最多一個詩人。
第四單元:
55.郁達夫:原文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56.巴金:原名李芾甘,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長篇小說《滅亡》,中篇小說《寒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燈》。
第五單元:
57.《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間,把從《史記》《漢書》到《明史》第24部史書定為「正史」,今稱二十四史。(註:無《資治通鑒》)
58.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創作《人間喜劇》(小說總稱,共91部),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其中包括《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
59.雨果: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60.其他作家代表作品:
博馬舍(法) 《費加羅的婚禮》
拉伯雷(法) 《巨人傳》
莫里哀(法) 代表作《偽君子》(又作《達爾丟弗》,主人公達爾丟弗),《吝嗇鬼》(又作《慳吝人》,主人公阿巴貢)
補充,四大吝嗇鬼: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慳吝人》中的阿巴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國作家,著名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獵人筆記》
第四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65.趙樹理,當代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等。
66.茅 盾,現代文學旗手之一,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
67.莫泊桑,19世紀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長篇小說《漂亮朋友》,短篇小說《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項鏈》等。
68.高曉聲,江蘇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奐生上城》《李順大造屋》等。
69.施耐庵,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水滸傳》。《智取生辰綱》選入課文。
70.羅貫中,元末明初人,著有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失街亭》選入課文。
71.馮夢龍,明末小說家,編印過「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選自《警世通言》。
72.凌濛初,明末小說家,編著過「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73.唐代傳奇,有《柳毅傳》(李朝威著)《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74.吳敬梓,清代小說家,著有《儒林外史》。
75.蒲松齡,清代小說家,著有《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集)。
76.李汝珍,清代小說家,著有《鏡花緣》
77.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78.曹 禺,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79.老 舍,「人民藝術家」,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龍須溝》等。
80.莎士比亞,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著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劇《哈姆萊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早期創作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81.關漢卿,元代戲劇作家,著有《竇娥冤》《望江亭》《救風塵》《單刀會》等。
82.王實甫,元代戲劇作家,著有《西廂記》。該劇同《竇娥冤》代表了元雜劇最高成就。
83.湯顯祖,明代戲劇作家,著有《牡丹亭》。
84.孔尚任,清代戲劇作家,著有《桃花扇》。
85.洪 升,清代戲劇作家,著有《長生殿》。
86.傳 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並持續到清代,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87.袁宏道,明代散文家,創立了「公安派」,與袁宗道、袁中道均以文學見長,時稱「三袁」。
文學體裁
88.戲曲,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近現代京劇和各種地方戲。
89.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科介,是劇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90.元雜劇,是一種把歌唱、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分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角色有末(男角)、外末(老年男子)、旦(女角)、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凈(花臉)、丑(小花臉)等。
91.現代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按照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按照劇情繁簡和結構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照題材反映的時代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92.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安、傳奇、武俠、言情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第五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93.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論、「性善」論以及「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孟子》向以長於譬喻和雄辯著稱。《孟子》與《論語》《中庸》《大學》四部儒家經典合稱「四書」。(見17條)
94.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上兩座並列的高峰。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他的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後人稱道,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將進酒》《越中覽古》,杜甫的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於古體詩和律詩,如「三吏」、「三別」,《兵車行》《登高》《客至》《詠懷古跡》《旅夜書懷》《閣夜》《登岳陽樓》等。(見53條)
95.元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並稱我國「四大」古典小說。
96.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主要作品有《狂人日記》、《葯》、《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其中《阿Q正傳》對國民性弱點的揭示,至今仍振聾發聵;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已經成了一個世界性話題。(見5和61條)
97.現代派或現代主義文學是對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藝流派的總稱。
意識流小說 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小說《牆上的斑點》,通過象徵暗示,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來表現化合物的「內心真實」。
表現主義 奧地利的弗蘭茨。卡夫卡 小說《變形記》 反對以寫實手法描寫客觀世界,而強調表現作家的主觀感受。
存在主義 薩特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薩特的名劇《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寫成,《蒼蠅》有濃厚的象徵色彩,《惡心》在很多地方運用意識流技巧。
荒誕派戲劇 作家貝克特的戲劇——《等待多戈》是荒誕派代表作。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 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形成熱潮。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為標志,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第六單元:
98.韓愈:唐代文學家、詩人,「文起八代之衰」,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99.柳宗元:唐代文學家,詩人,世稱「柳河東」
100.根據課本P164 增補:
胡適《嘗試集》 郭沫若《女神》 張愛玲《金鎖記》 戴望舒《雨巷》 丁玲《沙菲女士日記》
當代:
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鄧友梅《在懸崖上》 宗璞《紅豆》
陸文夫《小巷深處》 劉心武《班主任》 盧新華《傷痕》
戴厚英《人啊,人》 古華《芙蓉鎮》
路遙《人生》 汪曾祺《受戒》 諶容《人到中年》
張賢亮《靈與肉》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阿城《棋王》
第六冊文學常識
2008年4月17日
101.梁思成:中國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
102.霍金: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他身殘志堅,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學理論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有《時間簡史》。
103.王力、呂叔湘、張志公:中國現當代語言學家。
104.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偉大的小說家,用十年時間創作了不朽名著《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後四十回為高鶚所著。《紅樓夢》,是我國古代人情小說的集大成者,古代白話小說的高峰與總結,偉大的現實主義巨著,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在藝術上,它既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又有鮮明的創新精神。書中描寫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王熙鳳,憎惡「仕途經濟」的賈寶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細處不讓鳳姐」的探春,「裝愚守拙,隨分從時」的薛寶釵,「身為下賤,心比天高」的晴雯,被人販子賣給薛蟠作妾的靈秀而薄命的女子香菱等。
105.起承轉合:舊體詩文常用的行文順序。起:開端。承:承接上文進一步加以申述。轉:轉折,從另一方面論述主題。合:全文結語。
106.《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古希臘的普魯塔克曾被稱為「世界傳記之王」,其作品《列傳》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不過,《史記》比它還早產生幾乎達兩個世紀。
107.《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和人物著作。其中人物與先秦時的文學人物相比,明顯具有鮮明的個性。此外,它的主觀色彩與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作者自述寫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思想價值主要表現在四點上:其一是表現了進步的文學觀;其二是表現了進步的經濟思想;其三是表現了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其四是表現了豪邁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
108.《報任安書》是我們了解司馬遷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文獻。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寫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他還為戰國四君子(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立過傳。
㈥ 阿城的小說《棋王》全文
《棋王》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VCtlLbjZNoWn0vuWmEpE3A
該小說講述了阿城重慶市江津區作家原名鍾阿城,1949年於清明節出生在北京,籍貫為重慶江津(原屬四川),當代著名作家。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處女作《棋王》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秀中篇小說獎。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共包括三個中篇《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㈦ 作家阿城與阿成,區別一下,代表作分別是什麼
作家阿城的代表作是「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
作家阿成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說《年關六賦》、《趙一曼女士》、《流亡社區的雨夜》等。
可見小說《棋王》是阿城的作品。
個人認為:就作品質量而言,阿城的成就比較高,他的《棋王》一文在世界華文界都有巨大影響,不過就作品的數量和筆耕積極性而言,阿城不如阿成。
㈧ 《阿城精選集》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阿城精選集》(阿城)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VdJgwgaomph3mxN99VqpA
書名:阿城精選集
作者:阿城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3
頁數:390
內容簡介:
20世紀的社會生活風雲激盪,滄桑巨變。20世紀的華文文學也波瀾壯闊,氣象萬千。上承19世紀。下啟21世紀的20世紀華文文學,在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連接和與時代情緒的遙相呼應中,積極地開拓進取和不斷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開大闔的自身演進,書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華彩樂章中光輝燦爛的一頁。這是一個古老民族煥發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寫照,更是筆濃墨重彩、彪炳史冊的文化財富。20世紀的華文文學必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重要構成為後世所傳承,20世紀的那些傑出的華文文學作品必將作為經典為後人所記取。
抱著共同的目的和相同的旨趣,以「世界文學文庫」樹立了良好品牌形象的北京燕山出版社,得到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核心的文學研究權威機構的支持和幫助,由著名文學批評家和出版家白燁、倪培耕,著名學者和文學批評家陳駿濤、賀紹俊總策劃,開始了這項以「世紀文學60家」命名的策劃、評選活動。
作者簡介:
阿城(男)(1949-)原名鍾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於北京。高中一年級逢「文革」中斷學業,1968年下放山西、內蒙插隊,後又去雲南農場。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任《世界圖書》編輯。他的處女作《棋王》(《上海文學》1984年7 期),引起廣泛關注,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的具有散文化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風流》也引起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圍,透露出濃厚雋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關於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學玄思,關心人類的生存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現時積淀。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發表的關於「尋根」的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使他成為當時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尋根文學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90年代後定居美國,有不少雜感散文作品發表,依舊沿襲了他直白沖淡的語言風格。 阿城於1984年開始創作。在處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現出自己的哲學:「普遍認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準低下的貧民階層看來,也許是物質上升了一級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常常是歷史的縮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種被迫的情況下,煥發出一定的光彩。之後,普通人又復歸為普通人,並且常常被自己有過的行為所驚嚇,因此,從個人來說,常常是從零開始,復歸為零,而歷史由此便進一步。」小說一發表,便震驚文壇,先後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秀作品獎和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此後又有作品接連問世,並寫有雜論《文化制約著人類》。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為「文學新星叢書第一輯」出版,共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周轉》、《卧鋪》、《傻子》和《迷路》。 1985年發表理論文章《文化制約著人類》1990年代後移居美國,繼續有作品發表。阿城近年來小說作品漸少,但卻一直是海內外漢學家關注的對象。時有隨筆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