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集創作背景
『壹』 契訶夫短篇小說集的內容簡介
《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作品來自契訶夫創作的前後兩個時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現實批判色彩的《變色龍》之外,還有一些輕松詼諧的純幽默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契訶夫後期小主,以《套中人》是為著名。這篇小說表現了沉悶壓抑的時代氛圍,諷刺了俄國社會普遍的僵化、禁錮的精神狀態。
『貳』 <變色龍的寫作背景>
答:寫作背景:
《變色龍》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之後,亞歷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里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
這時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干著獻媚邀功的勾當。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因此,這篇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是那個窮凶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
拓展資料:
1、《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在該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當他以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時,就揚言要弄死它並懲罰其主人。當他聽說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將軍時,一會兒額頭冒汗,一會兒又全是哆嗦。通過人物如同變色龍似的不斷變化態度的細節描寫,有力地嘲諷了沙皇專制制度下封建衛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臉。
2、《變色龍》運用社會環境描寫。烘託了冷清、凄涼、人情冷漠、勢利的社會氛圍,這正是軍警憲兵當道的沙皇統治的真實寫照。多次運用細節描寫,形象具體地凸現了警察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揭露了沙皇統治的社會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話描寫。它通過個性化的語言,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十分強烈的諷刺效果。
( 資料來源:網路:《變色龍》 )
『叄』 《凡卡》的寫作背景和契訶夫簡介]
http://ke..com/view/126930.htm
http://ke..com/view/6923.htm
『肆』 俄國作家契科夫在寫《凡卡》時的背景
俄國的改革與革命(這裡面的資料很詳細)
http://218.188.23.238/teacher/poonchai/russianreform&revolution.htm
19世紀的俄國是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當西歐主要國家已完成或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時,俄國仍是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俄國自彼得一世改革後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異常強大,沙皇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是俄國地主的總頭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具有無限的權威,全國任命必須絕對服從,並且沙皇用軍隊和警察等國家暴力機關來維護統治。一旦農奴發生暴動分駐各地的軍隊立即前往鎮壓,沙皇政府還實行書刊檢查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論自由。由此可見沙皇制度的國家機器是十分強大的。這些國家機器的使命是維護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這為沙皇政府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提供了條件。
在俄國對待農奴制問題上俄國一直存在兩種道路,一條是農民和革命主義者為主的主張進行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廢除農奴制,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另一條是以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地主也對沙皇專制制度不滿,鼓吹走改良的道路。這樣俄國資產階級便產生了分裂,無法集中力量來反抗沙皇專制政府。在五、六十年代革命民主主義者進行了大量的革命鼓動活動,「1858年有86次暴動,1859年有90次,1860年有108次,這些暴動表現在以反抗整個農奴制度為目標,而不和以前一樣單為反抗個別的地主,各地農民都拒絕履行『強迫勞動』及支付『免役稅』並對派往鎮壓的官吏和軍隊進行抵抗」[4]這使得俄國出現了革命的形勢,但由於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且由於沙皇還擁有著強大的軍隊和警察等國家暴力機關能有效的鎮壓農民起義,於是革命形勢沒有演變為農民戰爭。這讓沙皇政府能夠自上而下進行有利於地主的改革,從而能緩解矛盾進而瓦解了可能進一步發展的革命形勢。早在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就第一次提出了要廢除農奴制,他說「農民和他們的地主之間存在著敵對情緒,不幸的是由於這種敵對情緒,發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相信,我們遲早會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諸位會同意我的意見的,因而自上而下解決要比自下而上解決好得多」
在19世紀中期俄國仍以自給自足的封建農奴制經濟佔主導地位,但此時俄國農奴制以走向衰落,是由於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促使商品經濟從內部瓦解著俄國的農奴制經濟。如「穀物的商品率在19世紀初為10%,到19世紀中葉增加到20%,這樣地主的農民越來越多地與國外市場發生聯系。中央黑土省份成為商品糧食的生產和貿易基地,除商人外貴族也直接參與糧食貿易。農民經濟是小商品經濟,在糧價上漲的刺激下,農民也越來越多地把剩餘糧食和畜產品運往市場,以換取貨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10]於是土地也逐漸商品化了,土地買賣頻繁。隨著俄國糧食出口的激增使得地主們為了維護和提高自身利益不斷地強迫農民勞動,甚至收回份地,農民幾乎成為奴隸,但這樣不但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反而使生產率越來越低,剝削農奴已無利可圖。社會矛盾不斷被激化,破產者增多,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並且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異常緩慢,在19世紀中葉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正在進行中,而俄國沒有一點工業化的跡象。「1860年俄國鐵產量為29萬噸而德國鐵產量在1850年就有40.2萬噸,俄國的鐵路有1500公里,而英國有1.5萬公里,且俄國出口的是農產品進口的是工業品。這一切都表明俄國以逐漸淪為西歐各國的原料供應地。」[11]
這是因為封建的農奴制將農奴緊緊的束縛在土地上,使工業的發展缺乏勞動力,而又由於地主對農奴的殘酷剝削使農奴無力購買商品,這又使本國資本主義缺乏國內市場,這都表明農奴制度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障礙。
這些情況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考慮如何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們意識到只有廢除農奴制度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才是俄國的出路。因此可以說「改革是由於俄國經濟發展的整個趨向而成為必要的,在19世紀中葉時強迫性的農奴勞動在經濟上的不利,不論在工業方面或在農業方面,都已十分明顯,假如農奴制不被廢除則國家生產力再進一步發展是不可能的。」[12]列寧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也指出「什麼力量迫使他們改革呢?這就是把俄國拖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發展的力量。地主、農奴主不能阻止俄國同歐洲商品交易的增長,不能保持住舊的崩潰中的經濟形態。」[13]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
19世紀中葉的俄國是一個封建專制的國家,沙皇嚴厲控制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言論、出版自由,廣大農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農民多數愚昧無知,只知逆來順受。還因為俄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於是就形成了俄國人民淳樸、忠厚、老實的民族性格,他們在沙皇的統治下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雖然對農奴制不滿但不敢也不想到要推翻沙皇的統治。所以俄國在1861年改革前的封建沙皇專制統治是比較穩固的,雖然有一些農民暴動但未達到顛覆沙皇統治和割據一方的地步。
俄國人的精神支柱是東正教,而東正教又被沙皇嚴密控制,這樣一來沙皇不僅僅是世俗的統治者而且還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是人間的主宰。這樣沙皇在精神上對全體國民進行控制,這樣文化程度低的廣大人民對沙皇的權威便有了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對以沙皇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十分畏懼。這樣對農奴制的廢除便不能依靠落後的農民階級進行自下而上的革命了。
另外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能吸收兩洲的先進思想文化,但由於其中心在歐洲所以受歐洲文化影響較深。且在彼得一世後俄國主要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文化,於是資本主義的文明也滲透進俄國,當時較落後的俄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在幾個世紀里俄羅斯都在接受西歐的先進文化,因此當沙皇設立秘密委員會研究農民問題時因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認為解放農奴是合理的。
而且在俄國傳統歷史上,「無論是16世紀50年代的伊凡四世時期,還是18世紀的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無一例外的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的途徑達到振興和挽救封建王朝的目的,這以成為俄國封建統治者治國安邦的既定方針和傳統。」[17]所以當俄國統治階級發現農奴制已無利可圖,並且農民暴動愈演愈烈開始威脅其統治時整個同志階級都不約而同想到對農奴制進行有利於地主改革,從而消除革命的危機,來鞏固統治和維護利益。
『伍』 契訶夫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情況求詳細介紹!謝謝
生活的時代背景: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赤貧、愚昧、落後和野蠻,廣大農民仍然常年在飢餓線上掙扎。貴族地主掌握著國家政權,控制著大量土地。
社會情況: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俄國處於工業革命中。
契訶夫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19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羅斯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羅斯社會的狀況。
他的作品的兩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契訶夫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5)契科夫短篇小說集創作背景擴展閱讀
聞名於世的俄羅斯短篇小說大師安東·契訶夫,就是一位既寫得多又寫得好的典型性代表。契訶夫十九歲開始寫作,到四十四歲生命終止,在二十五年的創作生涯里,僅短篇小說就發表了一千多篇。平均算下來,契訶夫每年都要寫四十多篇短篇小說。
據史料記載,在1883年,他一年就發表了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說。到1885年,他的創作產量再創新高,一年發表了一百二十九篇小說。在我們看來,這是何等驚人的數字。
契訶夫的寫作條件並不好。他的家族處於社會底層,到他祖父那一輩,才通過自贖,擺脫了農奴身份。契訶夫之所以一上來就寫那麼多小說,除了他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異乎尋常的勤奮,很大程度上也是為生計所迫。有一段時間,契訶夫一家幾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稿費維持。
如果掙不到稿費,家裡就交不起房租,沒有飯吃。為了取回拖欠許久的三盧布稿費,他曾到雜志社向主編央求,遭到主編的嘲弄。到西伯利亞生活沒有路費,他只能跟一家報社簽約,採取預支稿費的辦法向報社借錢。契訶夫所學的專業是醫學,他的主要職業是行醫,寫作是在業余時間進行的。
他首先是一個好醫生,在鄉間常常踏著泥濘或冒著大雪出診,為不少鄉民治好了病。他以高尚的醫德,高明的醫術,贏得了方圓百里鄉民的高度尊敬,以致他離開鄉間去莫斯科時,為他送行的鄉民們眼含熱淚,對他依依不捨,好像他一離開,人們就會重新陷入病痛之中。
其次他才是一位好作家。由於他在行醫期間與底層民眾廣泛接觸,才深切了解到民眾的疾苦,得到了創作素材,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切近現實的小說。契訶夫熱心於慈善和公益事業。
在他以寫作成名,家庭經濟狀況好轉之後,他又回到家鄉,參與人口普查和撲滅霍亂的工作,並用發動募捐、組織義演等辦法籌集資金,先後創辦了三所學校和一座圖書館。契訶夫的好名聲也給他帶來了一些麻煩,一撥兒又一撥兒客人慕名而往,把契訶夫的家當成了客棧。
契訶夫不但要管他們吃住,在他們的要求下,還要陪他們聊天。這樣一來,契訶夫用於寫作的時間就更少。正聊天時,他會突然走神,突然離開,到一旁在本子上記下一個閃念,或一個細節,再回頭和客人接著聊。在寫作的緊要關頭,契訶夫有時為避免無端打擾,只好躲到澡堂里去寫。
更讓人們為契訶夫感到痛心的是,他二十多歲就患上了肺病,一直在帶病寫作,一直在和可惡的病魔進行頑強的抗爭。他有時勞累過度、病情加重而咯血。
經過治療,病情稍有好轉,他又繼續投入寫作。契訶夫自我評價說,他就是這樣不斷地榨取自己,他的寫作成果是用艱巨的、苦役般的勞動所換取的。
『陸』 《凡卡》的寫作背景和契訶夫寫作資料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中文名: 契訶夫
外文名: Аnton chekhov
國籍: 俄國
出生地: 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
出生日期: 1860年
逝世日期: 1904年7月15日
職業: 文學 小說家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主要成就: 19世紀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短篇小說的巨匠
代表作品: 《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
『柒』 契科夫創作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時代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最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是俄國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沙皇專制制度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訶夫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著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說別里科夫成為了,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
『捌』 契訶夫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
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契訶夫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第六病室》《農民》《出診》《英國女子》等。
拓展資料
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職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
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創作後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戲劇《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玖』 寫《凡卡》這篇小的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當時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凡卡》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珂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凡卡》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最殘暴的時代。小說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時代。當時,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的信,寫出了學徒工的悲慘遭遇,對沙俄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控訴,從一個側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當時社會的罪惡。「凡卡」正是千千萬萬俄國兒童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