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紀伯倫的短篇小說集有什麼

紀伯倫的短篇小說集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0 19:27:52

❶ 紀伯倫的著作哪些

紀伯倫的著作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❷ 紀伯倫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 】【】【】

《淚與笑》/《情與思》/《佚文集》

❸ 1908年紀伯倫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其中主要講訴了哪些內容

1908年,紀伯倫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其中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特別是教會的黑暗與虛偽。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不信教的赫里勒》更是充滿對教會、封建統治的憎惡情感。紀伯倫的這種態度觸怒了當局,小說被當眾銷毀,紀伯倫也被開除了教籍,驅逐出境。在那位女校長的資助下,紀伯倫逃到法國去學習繪畫。在當時的藝術大師羅丹的指導下,紀伯倫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❹ 黎巴嫩作家紀伯倫有哪些代表作品

1、《淚與笑》

《淚與笑》是紀伯倫第一批散文詩的合集,也是他寫得最美的散文詩集之一。該集正式出版於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寫出並發表了。

刊載這些文學小品的是在美國紐約發行的阿拉伯《僑民報》。該報的主持人是紀伯倫的一位同胞,名叫納希L·阿利達。正是由於這位慧眼獨具的出版家的鼓勵和堅持,《淚與笑》才得以結集出版。

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前後,紀伯倫已受到尼采哲學的影響,他對《淚與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傾訴已經表示出否定態度,甚至對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終還是同意出版了。

2、《先知》

紀伯倫的《先知》,按他自己的說法,是「思考了一千年」才寫成的,是一位嚴肅的作者以嚴肅的態度為嚴肅的讀者進行了嚴肅的思考而寫下的嚴肅的作品。

《先知》的主人公是即將乘舟回歸東方故園的智者,他在臨別贈言中論述愛與美、生與死、罪與罰、婚姻與家庭、法律與自由、宗教與善惡、理智與熱情等一系列社會人生問題,充滿哲理,用喻新奇。

《先知》的主題很明確,即人的發展和提高,「向著無窮前進」,「赤裸地無牽掛地超越」。選文中尋求心靈加深的友誼,在工作中傾注仁愛之心以通徹生命的秘密,締結獨立、坦誠的相愛的婚姻,對父母之愛的建議與忠告,對時光與生命的思考等無不是這一主題的深刻體現。

《先知》把讀者引向生命之巔,令人俯視蒼生,在愛與美的洗禮中徜徉人生。西方評論界對之有「東方饋贈給西方的最美好的禮物」的美譽。而在紀伯倫的故鄉阿拉伯世界,人們也譽之為「長青樹」,因為它深深地紮根於人類生活的土壤。

3、《沙與沫》

整部詩集內容富有哲理充滿智慧,是一本關於生命、藝術、愛情、人性的格言書,值得反復品讀。除了哲理以外,詩集還富於音韻之美,宛如天籟,傳達出生命的愛和真諦,讓那些困頓彷徨的人們,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

詩文超越了時空、國界的限制,字句中含深刻的哲理,體現了人類共同的情感,滿足了不同心靈的不同需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在紀伯倫的故事裡,四季流轉,雲朵變幻。

生命的解答蘊藏其中,只要你善於發掘。《沙與沫》與泰戈爾的《飛鳥集》可稱雙璧,二者都以簡短而寓意雋永的詩句,一點一滴地深入讀者的心靈。

而紀伯倫的《沙與沫》比起《飛鳥集》的靈動灑脫,則更顯端莊大氣,更具豐富的想像力,比起泰戈爾對一花一草的關注,紀伯倫往往將目光投向更顯得深邃而遙遠的宇宙。「對於從銀河的窗戶里下望的人,空間就不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空間了。」

4、《暴風雨》

《暴風雨》成書於1920年,全集收集了紀伯倫在一次大戰前後所寫的31篇短文,其中一篇《蘇爾班》為短劇形式。

《暴風集》是紀伯倫最有力度的散文詩集。紀伯倫把這個集子定名為《暴風集》並不是偶然的。紀伯倫特別喜歡象徵著反叛、革命、翻天覆地變化的暴風雨。在大自然的狂風暴雨中,他的內心激盪之情能夠得到共鳴與抒發。

有一次,暴風雨驟然而起紀伯倫對他的朋友說:「我像它!人為什麼不像霹靂閃電這般說話、寫作?我願站在高山之巔,像剛剛出生時那樣渾身赤裸,我願死於風暴之中。」

當時,世界正處於巨大的政治風暴之中,一次大戰的風雲,使西方和東方都受到空前的震動,紀伯倫的靈魂深處也掀起了「一場猛烈的革命」。他敏銳地感覺到,一個世界性的變革時代到來了。

「狂風呼嘯這是我所喜歡的……我的感覺受到激勵,我的心兒在悸動,我走向工作,她握著我的手——『她』就是風暴。」正是在這樣的熾熱中,一篇篇充滿激情的散文詩誕生了。這個集子薈萃了許多名篇,大都是針對東方特別是阿拉伯世界的社會、政治問題而寫的。

5、《先驅者》

《先驅者》(The Forerunner)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用英文寫成的第二本散文詩集。

正式出版於1920年8月中旬,該集收入有標題的作品24篇,加上原本無標題的首篇《題記》,共25篇。這些作品在風格上與《瘋人》中的那些作品頗為相似,多數具有哲理故事或現代寓言的形式特點,少數則為充滿激情、直抒胸臆的典型抒情散文詩。

❺ 紀伯倫的代表作還有哪些

《淚與笑》收錄了紀伯倫最早發表的散文和散文詩,展現了青年紀伯倫最關心的社會和文學主題:愛與美、大自然、生命哲學、人道主義、社會公正、詩人使命和孤獨寂寥等,它們預示了紀伯倫一生的創作方向。在《美》、《在美神的寶座前》等詩中,作者把美當做宗教、主神,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諸篇是本集中最優美、最有韻味的篇章,融情、景、理為一體。

《暴風集》是一部富有激情和社會批判意識的詩文集。其中收入了紀伯倫最具批判性、最有力度的散文詩。《掘墓人》以超現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敢於「褻瀆太陽」、「詛咒人美」的「瘋狂之神」形象,讓他喊出「我是自己的主!」這一形象體現了紀伯倫對陳腐傳統及其維護者的蔑視和痛恨。《奴性》揭示了人類歷史上和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奴性,指出奴隸主義是一個「永久性的災難」,它使人們的歲月「充滿屈辱和卑賤」,提出打碎奴性鎖鏈、結束跪拜偶像的歷史課題。《麻醉劑和解剖刀》分析了「東方病夫」頑疾久治不愈的原因,指出東方人「愛吃蜜」,又諱疾忌醫,而東方的「醫生」們則專開只能延緩卻不能根治疾病的「麻醉劑」。他強調為了根治東方的痼疾,必須拿起「手術刀」進行徹底治療。

紀伯倫的小說與他的詩歌一樣出名,具有豐富的社會性和深刻的東方精神,是他前期創作的主體。他的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發表於1911年,在當時引起了很熱烈的反響。故事敘述富家女薩勒瑪被大主教的侄子強娶,成為婚姻的犧牲品。盡管她有機會和情人逃出樊籬,但她像折斷翅膀的小鳥,難以奮飛。5年後她生下一個孩子,但孩子一降生就夭折了。她也離開了人世。紀伯倫把這場愛情悲劇升華為東方民族悲劇的一個象徵,通過對母愛的歌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和民族的摯愛和眷戀。

❻ 花之歌的作者是什麼國的詩人填什麼若有短篇小說集有什麼什麼中篇小說有什麼散文詩集什麼什麼等

花之歌的作者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等

❼ 紀伯倫,他有什麼作品,哪裡人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中文名:紀·哈·紀伯倫(卡里·紀伯倫)國籍:黎巴嫩
民族:阿拉伯
出生地: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
出生日期:1883年
逝世日期:1931年
職業:詩人,畫家
主要成就:詩歌,散文,畫作
代表作品:《我的心靈告誡我》,《先知》,《論友誼》
主要著作
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
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
散文《音樂短章》《花之詠》《我的心靈告誡我》
散文詩集《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淚與笑》《暴風雨》《先驅者》 《沙與沫》《人之子耶穌》《先知園》《流浪者》《組歌》(包括《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詩集《行列歌》 《珍聞與趣談 》《與靈魂私語》 散文集《瘋人》
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

紀伯倫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紀伯倫的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1883年1月6日,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嶺之中,著名的「聖谷」附近的貝什里村。 在短暫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予他藝術的靈感。 12歲時,紀伯倫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898年,15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1902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14歲的妹妹死於肺病。妹妹臨死之前,哭喊著「希望見到哥哥,希望見到爸爸」,但是她沒有實現這個願望。 紀伯倫非常喜愛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哥哥,還沒來得及悼念哥哥的時候,母親因為接連失去2個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親也離他而去。紀伯倫曾經用一幅畫描繪了母親臨終前的瞬間,題為《走向永恆》,畫中母親的面容沒有一絲的痛苦,顯得十分從容和平靜。紀伯倫日後回憶母親對他文學創作的啟迪時強調「我的母親,過去,現在仍是在靈魂上屬於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親對我的關懷,對我的影響和幫助。這種感覺比母親在世的時候還要強烈,強烈的難以測度。」 短短的15個月,相繼3位親人去世,並且因為治病,簽下了15000美元的債務。為了還債,紀伯倫兄妹變賣了家中的財物,紀伯倫靠寫文章、賣畫、做零工來賺錢,並且還要還債。這時候,紀伯倫在波士頓的老師戴伊知道呢這個情況,伸出了援助之手。並在經濟上,精神上給予他們幫助。紀伯倫又能專心致力於寫作、繪畫,並且開始醞釀散文詩《淚與笑》的文字。 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指點。1911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48歲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許多朋友的幫助下,紀伯倫在戴伊先生的畫廊中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畫展。畫展是成功的 ,畫展也為紀伯倫的文學創作打開了大門。紀伯倫認識了阿拉伯《僑民報》的創辦人,他答應《僑民報》每周發表《淚與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紀伯倫在《僑民報》發表了50多篇散文,總標題為《淚與笑》。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紀伯倫逝世於美國紐約,遺體葬於黎巴嫩。 編輯本段紀伯倫的家人紀伯倫的母親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給了紀伯倫的父親哈利勒生下了紀伯倫,還有紀伯倫的2個妹妹。 紀伯倫的父親是一個本分的山民,為人不錯,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系也日益緊張。 1891年,紀伯倫8歲的時候,紀伯倫的父親因為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紀伯倫的母親決定去跟隨他的舅舅去美國。盡管1894年,紀伯倫的父親無罪獲釋,但是他媽媽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相反,紀伯倫對母親的愛卻日益增加,母親溫柔善良,為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沒有一句怨言。母親也成了紀伯倫心中愛與美的化身,而母親的這種愛,正是紀伯倫最需要的,也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親成了紀伯倫心靈和感情的支柱。 編輯本段寫作風格 紀伯倫繪畫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1923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1931冰心女士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他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文學與繪畫是他藝術生命的雙翼。 在紀伯倫的心目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寫到:「只要我一閉上眼睛,那充滿魅力、庄嚴肅穆的河谷、雄偉多姿的高山,便展現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樹葉的沙沙聲便響在我的耳邊,我像哺乳的嬰兒貪戀母親的懷抱那樣,思念這往昔如畫的美景。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

❽ 紀伯倫有哪些作品(散文)

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熱點內容
男主一見鍾情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23 11:58:51 瀏覽:992
網路都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3 11:32:14 瀏覽:639
全部都是肉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5-07-23 11:30:09 瀏覽:746
言情小說姓舒的作家 發布:2025-07-23 11:15:55 瀏覽:245
愛格短篇小說男主是卧底 發布:2025-07-23 11:02:19 瀏覽:715
都市楊帆小說 發布:2025-07-23 11:00:14 瀏覽:279
經典推理微小說 發布:2025-07-23 10:56:31 瀏覽:721
重生發半導體晶元的小說 發布:2025-07-23 10:55:10 瀏覽:509
在線經典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23 10:44:22 瀏覽:671
免費小說醫武天尊下載 發布:2025-07-23 10:43:04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