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有草原
A. 契訶夫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的著名作品:
1、短篇小說
《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皮靴》、《馬姓》、《凡卡》、《迷路的人》、《預謀犯》、《未婚夫和爸爸》、《客人》、《名貴的狗》、《紙里包不住火》、《哼,這些乘客們》、《普里什別葉夫中士》、《獵人》、《哀傷》。
《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釘子上》、《勝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務員之死》、《不平的鏡子》、《謎一樣的性格》、《站長》,《文官考試》、《戴假面具的人》、《變色龍》、《外科手術》、《太太們》、《幸福的人》、《在別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
《一件藝術品》、《白嘴鴉》、《苦悶》、《凡卡》、《食客》、《校長》、《傷寒》、《吻》、《沃洛嘉》、《禍事》、《婚禮》、《逃亡者》、《無依無靠的人》、《精神錯亂》,《賊》、《村婦》、《古塞夫》、《跳來跳去的女人》、《鄰居》。
2、劇作
《論煙草的危害》、《蠢貨》、《伊凡諾夫》、《求婚》、《林神》、《被迫無奈的悲劇角色》、《結婚》、《紀念日》、《海鷗》、《萬尼亞舅舅》、《海鷗》、《三姐妹》、《櫻桃園》。
(1)契訶夫短篇小說有草原擴展閱讀:
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
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
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
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他的短篇小說《凡卡》被選入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5課。
B. 契訶夫中篇小說
1、《草原》:1888年,他把中篇小說《草原》(Степь)發表在嚴肅的文學雜志《北方導報》(Северный вестник)上。這部作品頗得好評,標志著他告別了喜劇性小說的創作,是他成熟的標志。
2、《沒有意思的故事》:1889年2月,《伊凡諾夫》在彼得堡皇家劇院演出。然後,他發表了中篇小說《沒有意思的故事》。接著,他寫成了獨幕笑劇《求婚》和四幕喜劇《林神》。已經成為一名知名劇作家的他,加入了由亞歷山大·奧斯特洛夫斯基創辦的劇作家協會。
3、《第六病室》:1890年4月到9月,契訶夫隻身一人,先坐火車,後騎馬、乘船,來到政治犯流放地庫頁島進行實地考察。庫頁島上地獄般的慘狀和西伯利亞的城市的貧窮給契訶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對黑暗的現實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逐漸改變了不問政治的心態,開始著述揭露沙俄專制制度下的內幕,著名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Палата №6)和報告文學《庫頁島旅行記》均是這次考察之後的產物。這一年,他發表了短篇小說《賊》、《古塞夫》,創作了獨幕笑劇《被迫無奈的悲劇角色》、《結婚》。
4、《決斗》是文學史上第一部向列夫·托爾斯泰的「勿抗惡」觀點進行挑戰的文學作品。
5、1894年,他創作並發表了中短篇小說《一個女人的天地》、《黑修士》、《大學生》,以及報告文學《庫頁島旅行記》。《庫頁島旅行記》直指沙俄的專制統治和對政治犯的壓迫。
6、1895年,他創作並發表了中短篇小說《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兇殺》、《白額頭》。
7、1896年,喜劇《海鷗》在彼得堡皇家劇院首演失敗,在輿論的批評聲中,失望的契訶夫曾一度發誓永遠不再創作劇本。接著,他發表了中篇小說《我的一生》。
8、《姚內奇》(Ионыч),對「人變庸人」的過程作了深刻的藝術展現。
C. 契訶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有哪些短篇小說
引言: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國外優秀作者的小說,而契科夫則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也在語文課本中,多次出現。他有哪些短篇小說引起讀者的廣泛爭議和喜愛呢?其實契科夫是一名非常高產的作家,他的優秀作品數不勝數,接下來看幾樣吧!
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萬年阿舅舅,而萬尼亞舅舅在無意當中發現了自己一直崇拜的人,原來竟然並不是有才華的人,其中的諷刺意義也十分的有內涵,表現了一個小人物為自己的偶像所奉獻,卻被欺騙的故事,十分的具有諷刺意義,情節也相比於其他的作品,情節更加的合理,這部作品也獲得了全世界的人民的認可。
D. 契訶夫的《草原》全文
若爾蓋大草原
若爾蓋大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結合部的中國西北大草原,是由若爾蓋、阿壩、紅原、壤塘四縣組成,為中國五大草原之一,面積約35600km²,系以牧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人煙稀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多次通過這里,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革命遺址,使草地聲名遠播海內外。
夏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這里天高氣爽,能見度很高。天地之間,綠草茵茵,繁花似錦,芳香幽幽,一望無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湖水碧藍,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連起來,河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
草地游覽內容豐富,可賞草地風光,聽牧歌悠揚,可垂釣黃河魚野炊,可騎馬馳騁草原,可觀梅花鹿牧場,可去黃河九曲第一彎攬勝,可住帳篷賓館,可去森林采擷野菇,也可去寺廟參觀朝拜。
草原海拔3500~4000米左右,屬典型的丘狀高原。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7℃、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約10~12.7℃。
若爾蓋大草原水草豐茂,原始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形成了山水秀麗、景色迷人的草原風光。著名的草原有熱爾壩大草原、松潘草原和紅原草原幾處。
(4)契訶夫短篇小說有草原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草原總面積將近4億 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0%,為現有耕地面積的3倍。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也就是從東北的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
可以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離海洋較近,氣候溫濕,大部分為農業區;西北部分多為高山峻嶺,離海洋遠,氣候乾旱,風沙較多,是主要的草原區。
形成原因
主要是因為土壤層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響小,而木本植物無法廣泛生長。
地區
中國草原一般可以劃為五個大區: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南方草山草坡區。
東北草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西部和內蒙古的東北部,面積約佔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
南方草山草坡區:中國南方有大片的草山草坡以及大量的零星草地,這些統稱為南方草山草坡區。牧草種類繁多、可以放養牛、羊等牲畜。
E. 契訶夫的作品和簡介
契訶夫簡介
契訶夫,俄國作家、戲劇家。1860年1月生於塔甘羅格市一個小商人家庭。童年生活困苦。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次年開始用筆名給幽默雜志寫短篇小說。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幽默的小說,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如寫大官僚飛揚跋扈和小人物的卑微可憐的《一個官員的死》(1883),寫見風使舵的小市民奴性心理的《變色龍》(1884)。80年代後半期,契訶夫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寫下了一系列傑出的短篇小說。《萬卡》(1886)、《苦惱》(1886)、《渴睡》(1888),對於下層人民的窮苦悲哀寄予深切同情。1889年寫出《套中人》,以諷刺手法描寫了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1s90年他到庫頁島考察苦役犯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他對俄國專制制度的認識。此後不久寫出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
契訶夫的中、短篇小說共470多篇,其中大多數是短篇。作品題材多樣,文筆精練。
作為戲劇家,契訶夫寫了5部多幕劇。有《萬尼亞舅舅》(1897)、《三姊妹》(1900~1901)等。最著名的劇本是《櫻桃園》(1903~1904)。
契訶夫於1904年7月逝世。
契訶夫簡介(2)
契訶夫,(l860~1904)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契河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
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F. 契訶夫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作品有《變色龍》、《乏味的故事》、《決斗》、《草原》、《農民》、《在峽谷里》、《海鷗》、《哀傷》、《苦惱》、《萬尼亞舅舅》、《套中人》 、《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第六病室》、《小公務員之死》小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5課《凡卡》、《三姐妹》、《櫻桃園》等。
他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被編入上海六年級(預初)上學期第三課與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
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
契訶夫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
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G. 契訶夫的介紹、代表作、成名作。簡潔明了。
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俄語: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聆聽幫助·信息,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其劇作也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忠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現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以及作品的幽默性和藝術性。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代表作品:《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草原》《凡卡》《櫻桃園》
1880年3月,他將短篇小說《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發表在《蜻蜓》雜志(«Стрекоза»)上,這既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7)契訶夫短篇小說有草原擴展閱讀:
1886年,他發表了《太太們》、《幸福的人》、《在別墅里》、《大提琴的浪漫故事》、《一件藝術品》、《白嘴鴉》等短篇小說,以及《苦悶》(«Тоска»)、《萬卡》(«Ванька»)和《食客》、《校長》等系列短篇小說。
這裡面的《苦悶》和《萬卡》是其早期創作的一次思想和藝術上的飛躍,他在裡面不再寫幽默故事了。接著,他發表了短篇小說集《莫特利故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苦悶》、《萬卡》,尤其是前者,
講述一個失去了兒子的老馬車夫無處傾訴自己的苦悶,只好向自己的馬傾訴的故事。這部作品語言樸素,情感真摯,後來被眾多名家一致贊賞。紐西蘭短篇小說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甚至曾說「哪怕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於一炬,只要《苦悶》留存下來了,我就不會感到可惜。」
H. 俄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偰契訶夫的主要代表作有
契訶夫的代表作: 短篇小說《變色龍》《胖子和瘦子》《凡卡》(《萬卡》)《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等等。 契訶夫從1880年開始發表作品,一生中寫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短篇小說如《凡卡》《普里希別葉夫中士》《一個官員的死》《變色龍》《哀傷》《苦惱》《乏味的故事》《決斗》《裝在套子里的人》《姚尼奇》《農民》《在峽谷里》等。中篇小說《草原》《第六病室》《未婚妻》等,劇本如《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他常常通過一些日常平凡事物,描寫小市民,小官吏的自私、虛偽、庸俗的丑態,揭露腐朽反動的沙皇統治的罪惡,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I. 《草原游記》契訶夫 內容簡介
本部小說並沒有嚴格的敘述中心,結構鬆散,有流水敘事的意味,唯一可作為小說線索的大概只有葉果魯西卡,他在這一路旅行中的見聞事實上構成了小說的主體。葉果魯希卡離開了母親和往日熟悉的生活,帶著祝福和希望,隨著舅舅的商隊外出求學。縱然求學之路並非坦途,葉果魯希卡自身也對生活的小鎮充滿了留戀,小說中開篇的景緻描寫還是將葉果魯希卡心中的希望表達了出來。「這個男孩凝神瞧著那些熟地方,可恨的馬車卻飛也似地跑過去,把他們全撇在後面了。」其中不難體會出一股感傷的情緒,但事實上,作者筆下的墓園卻一掃沉悶肅穆之氣,反而是「快活地從牆裡面往外張望」,這何嘗不是暗示了葉果魯希卡此時內心的期待之情呢?這種期待經赫利斯托佛爾神甫的一番勸導又似乎顯得格外真實。再向前,草原的晨景,露水的滋潤下花木回轉了生機,陽光的灑照下萬物體會到溫暖;各種昆蟲的鳴叫,鳥獸的飛逐也正暗示了葉果魯希卡愉悅的心情。縱然是烈日下的草原,悶熱令人窒息,途中偶遇大車上的姑娘,簡尼斯卡惡作劇似地鞭狗,又給略顯沉悶的畫面增添了眾多動感元素。葉果魯希卡大概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的草原景象吧?但一個九歲的孩子對途遇的一切並未顯示出太多的陌生感。途中第一次休息時,四周一片沉靜。葉果魯希卡獨自一人在草原上閑逛,捉蟋蟀,追蝴蝶,尋找遠處飄來的歌聲。車子再次出發,一陣狂風之後,四周又歸於寧靜。「沉寂又回來了。雲藏起來,被太陽曬焦的群山皺起眉頭,空氣馴服地靜下來,只有那些受了驚擾的鳳頭麥雞不知在什麼地方悲鳴,抱怨命運。」不久之後,黃昏來了。出門在外,時遇黃昏,怕是會勾起人種種愁緒的。可恰在這時,昏黃的暮色中出現了一所大平房,原來是一座旅店。店主家的熱情顯然有些過,但這卻也是反應了其與庫茲米巧夫和神甫一行人的熟烙。而他以及猶太女人對葉果魯希卡的誇贊顯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客套,這其中更多體現了一種熱情和親切。如果事情僅停留在此,大概還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在這當兒,德蘭尼茨卡雅伯爵小姐登場了。「她親熱地吻葉果魯希卡兩邊的臉蛋兒。葉果魯希卡微笑了,可是想到自己在睡覺,就閉緊眼睛。」溫馨的場景!伯爵小姐的光臨給小說帶來了別樣的美感和一股清新的空氣,甚至於「簡尼斯卡都壓低聲音說話,直到馬車走出四分之一俄里,他回過頭遠遠地望去,看不見那個旅店,只看見一點昏暗的燈光時,才敢拿起鞭子抽那匹棗紅馬,吆喝一聲。」
夜色中的草原輪廓模糊,孤零零的灌木和巨石雜亂錯置在道路的兩旁。「鵪鶉已經不再叫喚,夜鶯也不在樹木叢生的峽谷里唱歌,花卉的香氣也沒有了」,「『睡鳥』的叫聲中含著很多的悲苦和怨艾』」,但是「草原還是美麗的,充滿了生命」,草地里升起一片快活而年輕的鳴叫聲。在這不斷的鬧聲中,葉果魯希卡大概在回想伯爵小姐的吻吧,抑或是跟媽媽送復活節禮物得到回贈的場面?月亮升起來了,夜色淡去,四周充滿了靜謐安寧之感。時間好像停止了。在靜謐安寧之中,人得以細細品味悠久的傳說,盡意暢想燦爛的未來。夜鳥無聲地滑過夜空,一切贊美的祥和的辭藻洋溢心頭。草原如此親切,如此令人陶醉。此時,葉果魯希卡心中盪漾著的溫暖恐怕是旅居在外的人所不太能體會到的吧?草原,原本茫茫一片,如今卻和主人公的心貼的如此之近,似乎周圍陌生的一切原本就是相識,漫漫的長夜旅行不過是走親訪友,草原也成了家的延伸。
然而草原畢竟是草原,「在美的勝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著緊張和愁苦」。無聲的長夜,縱然可以沉醉於美麗的神話,也避免不了無言的惆悵和孤獨。「久久凝望這深邃的天空」,葉果魯希卡的「思想和感情匯合成一種孤獨的感覺」。夜空中的星星,行進其中的草原,多少年來一直如故,默默注視注視著芸芸眾生。而芸芸眾生呢?人生苦短,葉果魯希卡又想到了他去世的奶奶,想像著他熟悉的人有朝一日一一離他而去,油然而生的是難以名狀的孤獨。一個人獨自面對空曠的原野,感嘆著吾生之須臾;一群人在狂風暴雨的草原中前進,大自然淫威下人的無能為力表現的愈加明顯。「風呼嘯著,捲起滾滾的灰塵」,「雷聲憤怒的響起來」,「漆黑的天空張開嘴,吐出白色的火來」,「在雷聲的襯托下,閃電更顯得猙獰可怕」。「我們家的人在草原上過夜」,老太太的這句話恐怕並不是單純指他們家的人吧,葉果魯希卡、庫茲米巧夫、神甫,這群押車的人,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人,有誰不是無時無刻在草原上過夜呢?草原的寧靜,草原的憤怒,都是其中的人所要經歷,無法迴避的呀!生活之路忐忑不平,人的生命卻又是如此的脆弱。
午夜時分,葉果魯希卡和車夫們圍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四周異常安靜,火光中隱約可見二十餘步遠處的十字架。和墓主人同為草原上的過客,相似的身份大概勾起了這群人的遐思吧?人生一世,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事件,防不勝防。黑暗之中,彷彿有人走來,那是「一個微微發白的東西」。「難道是死去的商人在草原上溜達?」人影走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笑臉,「非常善良、開朗、溫柔的笑容」。緊張的氣氛在這笑容和潘捷列夫「歡迎你」的回答聲中戛然而止。陌生人叫康斯坦丁,新婚不久。他無法掩蓋自己因幸福而產生的激動,跟這群陌生人講起了他的妻子和愛情。在他幸福的描述中,一群人陷入了煩悶,對他的幸福產生了嫉妒。迪莫夫輕哼著一支悲涼的歌,但一會兒就又沉默了;葉美里揚獨自一人唱起聖歌,雖然嗓子里只發出干啞而無聲的喘息,但他唱的熱烈而痛苦。葉果魯希卡又想起了伯爵小姐的吻,這種想法令他非常難為情。四周盪漾著的甜蜜和幸福,沖淡了黑暗的沉寂。旅居在外的人呀,心中也有愛,也要追求親人的關懷和愛情的滋潤。迪莫夫因心煩而跟同伴兒找碴,還和葉美里揚吵了起來。但快要上路的時候,他卻又主動向葉美里揚道歉,「我的心裡好悶呀,我們這種生活沒什麼指望,苦透了」。是呀,大概昨夜篝火邊康斯坦丁的話還在他的耳邊縈繞吧?幸福的人,溫暖的家!而相比之下,迪莫夫們卻不得不遠離溫暖,缺少愛情,在月夜中行進於蒼茫的草原,一日一日單調的前行,已經經歷了還要再經歷無數的不確定。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使人平生許多怨氣呢?迪莫夫將這群人的心聲都講了出來:飄零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啊?什麼時候才能安靜地享受家的溫暖呢?
這群人的生活經歷、人生命運本身就如此奇異,甚至使得傳說和神話的離奇怪誕也蒼白失色。但是他們並未因此拒絕故事,甚至連潘捷列夫明顯胡謅出來的故事也不例外。他們聽著,想著,體會著這些故事給予他們的真實感受。他們從這些故事中味出了命途多舛,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飄過的絲絲暖意。在這些故事中,那些過往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曾經的生活多麼美好,如今的飄零又顯得如此無奈。「俄羅斯人喜歡回憶,卻不喜歡生活」,這句話恐怕不應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他們並不是不喜歡生活,事實上他們都算得上生活主義者。但是他們於生活之外還有夢,還有追求,而夢和追求的源頭,與其說是回憶,還不如說是當下和未來,過往不過是一個引子。單調如一物的大草原,瓦夏看到的是「玩耍的狐狸,用小爪子洗臉的野兔」,平淡之中有生機和活力;迪莫夫感嘆到「我好煩啊」,其中不正也意味著他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嗎?這群人始終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只要這顆心沒有麻木,只要這顆心還有能力來感悟,只要旅行還是繼續,生活還在繼續,他們就能發現美,發現幸福,發現溫暖和亮色,因為這個世界『是上帝造的美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心中有寄託,生命便有希望。
小說的結束部分,葉果魯希卡「用悲傷的淚迎接這種對他來說還剛剛開始的,不熟悉的心生活」。這生活會是怎麼樣呢?作者沒有說。對葉果魯希卡而言,往後的生活大概也會如這一路草原之行一樣罷,有寧靜溫柔,也有煩惱怨恨,但在上帝的關照下,追求在,生活總會充滿樂趣,充滿美。
然而草原畢竟是草原,「在美的勝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著緊張和愁苦」。無聲的長夜,縱然可以沉醉於美麗的神話,也避免不了無言的惆悵和孤獨。「久久凝望這深邃的天空」,葉果魯希卡的「思想和感情匯合成一種孤獨的感覺」。夜空中的星星,行進其中的草原,多少年來一直如故,默默注視注視著芸芸眾生。而芸芸眾生呢?人生苦短,葉果魯希卡又想到了他去世的奶奶,想像著他熟悉的人有朝一日一一離他而去,油然而生的是難以名狀的孤獨。一個人獨自面對空曠的原野,感嘆著吾生之須臾;一群人在狂風暴雨的草原中前進,大自然淫威下人的無能為力表現的愈加明顯。「風呼嘯著,捲起滾滾的灰塵」,「雷聲憤怒的響起來」,「漆黑的天空張開嘴,吐出白色的火來」,「在雷聲的襯托下,閃電更顯得猙獰可怕」。「我們家的人在草原上過夜」,老太太的這句話恐怕並不是單純指他們家的人吧,葉果魯希卡、庫茲米巧夫、神甫,這群押車的人,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人,有誰不是無時無刻在草原上過夜呢?草原的寧靜,草原的憤怒,都是其中的人所要經歷,無法迴避的呀!生活之路忐忑不平,人的生命卻又是如此的脆弱。
午夜時分,葉果魯希卡和車夫們圍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四周異常安靜,火光中隱約可見二十餘步遠處的十字架。和墓主人同為草原上的過客,相似的身份大概勾起了這群人的遐思吧?人生一世,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事件,防不勝防。黑暗之中,彷彿有人走來,那是「一個微微發白的東西」。「難道是死去的商人在草原上溜達?」人影走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笑臉,「非常善良、開朗、溫柔的笑容」。緊張的氣氛在這笑容和潘捷列夫「歡迎你」的回答聲中戛然而止。陌生人叫康斯坦丁,新婚不久。他無法掩蓋自己因幸福而產生的激動,跟這群陌生人講起了他的妻子和愛情。在他幸福的描述中,一群人陷入了煩悶,對他的幸福產生了嫉妒。迪莫夫輕哼著一支悲涼的歌,但一會兒就又沉默了;葉美里揚獨自一人唱起聖歌,雖然嗓子里只發出干啞而無聲的喘息,但他唱的熱烈而痛苦。葉果魯希卡又想起了伯爵小姐的吻,這種想法令他非常難為情。四周盪漾著的甜蜜和幸福,沖淡了黑暗的沉寂。旅居在外的人呀,心中也有愛,也要追求親人的關懷和愛情的滋潤。迪莫夫因心煩而跟同伴兒找碴,還和葉美里揚吵了起來。但快要上路的時候,他卻又主動向葉美里揚道歉,「我的心裡好悶呀,我們這種生活沒什麼指望,苦透了」。是呀,大概昨夜篝火邊康斯坦丁的話還在他的耳邊縈繞吧?幸福的人,溫暖的家!而相比之下,迪莫夫們卻不得不遠離溫暖,缺少愛情,在月夜中行進於蒼茫的草原,一日一日單調的前行,已經經歷了還要再經歷無數的不確定。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使人平生許多怨氣呢?迪莫夫將這群人的心聲都講了出來:飄零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啊?什麼時候才能安靜地享受家的溫暖呢?
這群人的生活經歷、人生命運本身就如此奇異,甚至使得傳說和神話的離奇怪誕也蒼白失色。但是他們並未因此拒絕故事,甚至連潘捷列夫明顯胡謅出來的故事也不例外。他們聽著,想著,體會著這些故事給予他們的真實感受。他們從這些故事中味出了命途多舛,也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飄過的絲絲暖意。在這些故事中,那些過往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曾經的生活多麼美好,如今的飄零又顯得如此無奈。「俄羅斯人喜歡回憶,卻不喜歡生活」,這句話恐怕不應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他們並不是不喜歡生活,事實上他們都算得上生活主義者。但是他們於生活之外還有夢,還有追求,而夢和追求的源頭,與其說是回憶,還不如說是當下和未來,過往不過是一個引子。單調如一物的大草原,瓦夏看到的是「玩耍的狐狸,用小爪子洗臉的野兔」,平淡之中有生機和活力;迪莫夫感嘆到「我好煩啊」,其中不正也意味著他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嗎?這群人始終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只要這顆心沒有麻木,只要這顆心還有能力來感悟,只要旅行還是繼續,生活還在繼續,他們就能發現美,發現幸福,發現溫暖和亮色,因為這個世界『是上帝造的美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心中有寄託,生命便有希望。
小說的結束部分,葉果魯希卡「用悲傷的淚迎接這種對他來說還剛剛開始的,不熟悉的心生活」。這生活會是怎麼樣呢?作者沒有說。對葉果魯希卡而言,往後的生活大概也會如這一路草原之行一樣罷,有寧靜溫柔,也有煩惱怨恨,但在上帝的關照下,追求在,生活總會充滿樂趣,充滿美。
J. 契柯夫的作品有哪些
契訶夫作品有《套中人》、《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草原》、《凡卡》等。
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qì)訶(hē)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丑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人物成就: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他的短篇小說《凡卡》被選入中國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
創作特點: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象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以及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建立)與契訶夫進行了創造性的合作,對舞台藝術作出了重大革新。
社會評價:
契訶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他的優秀劇本和短篇小說沒有復雜的情節和清晰的解答,集中講述一些貌似平凡瑣碎的故事,創造出一種特別的,有時可以稱之為令人難忘的或是抒情意味極濃的藝術氛圍。他採取簡潔的寫作技巧以避免炫耀文學手段,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托馬斯·曼說道:「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整個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利、最優秀的一類。」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道:「我願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的確,契訶夫的作品有著「文短氣長」的簡潔,這主要得力於他在揭示人物性格時一針見血的形象化點染及開門見山的創作筆法。其許多作品都被視為經典廣為傳閱。他的作品在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佔有著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