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1945年發表的短篇小說
1. 誰知道孫犁寫過那些短篇小說集
《蘆花盪》(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
《囑咐》(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
《采蒲台》(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
我能找到就這些了,後面三聯什麼的是出版社
2. 孫犁是什麼派代表作家
荷花澱派
他的簡介:
孫犁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中學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員。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爭,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抗戰學院、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教員和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1949年後,在天津日報社工作,歷任副刊科副科長、編委、顧問,長期主持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並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原顧問,中國文聯名譽委員、原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等職。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荷花澱》。他從事文學創作75年來,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8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10種散文集傳世。孫犁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
3. 白洋淀紀事的作者簡介
期末復習名著——《白洋淀紀事》
一、作品簡介:
《白洋淀紀事》是孫犁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小說、散文選集,曾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包括作者從1939年到1950年所寫的絕大部分短篇小說、散文、特寫、通訊等,其中共收錄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時間先後順序編排,《荷花澱》與《蘆花盪》這對「姊妹篇」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作品。二、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孫犁」是他參加抗日戰爭後開始使用的筆名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創始人。十二歲歲開始接受新文學,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45年發表短篇小說代表作《荷花澱》。「七七」事變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學教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步人文壇。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孫犁的作品極具特色,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茅盾稱之為「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三、主要內容:
小說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據地的人民是那麼頑強。房子是燒了,但還有炊煙;草是枯萎了,但花還開著;淀是圍了,但人們還在打漁;冷月雖然是凄清的,但還照著人們前行的道路。作家沒寫酷烈的戰斗,沒寫血火拚殺,他就寫根據地人民的堅韌執著,寫苦難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爭。吳召兒帶領八路軍轉到山裡打游擊,她熟悉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軍有她當向導如魚得水,游韌有餘。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成功配合男友從偽軍手中奪下槍枝,以後又幫助男友的父母渡過重重困難,表現了一個抗日軍屬的高風亮節。劉蘭作為一個八路軍護士對革命軍人用情之深也很見光彩,她也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對病人盡職盡責,噓寒問暖,有空就給病人唱歌講故事,用自己的熱情和善良療救著每一個傷病員。
作品共刻畫了六十多個性格鮮明的婦女形象,每個短篇雖然只刻劃了一兩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但總起來看,就勾畫出了根據地婦女的生活,和她們在戰斗中鍛煉成長的過程。四、重要篇章:
(一)《荷花澱》1.內容:在抗日戰爭期間,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區一個農村裡有7個青年要去參軍,在縣委報了名。他們怕家裡人拖後腿,就公推了一個名叫水生的游擊組長回去跟他們的家裡說明白。水生連夜趕回家,辭別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別人的家裡做了些說服工作,第二天就忽忽走了。過了兩天,這些青年婦女就想去看看參了軍的丈夫了。她們偷偷地坐在一隻小船上,劃到對面的馬庄去。誰知道趕到那裡,部隊剛巧在前一天晚上開走了。她們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隻日本鬼子的運輸船。她們拚命逃命,把小船劃進荷花澱里,鬼子卻窮追不舍。幸虧我們有一支部隊埋伏在荷花澱里伏擊鬼子,在危險關頭救了她們性命的,正是新參軍的丈夫。戰士們完成了伏擊任務,又和親人見了面,就興高采烈地帶著戰利品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青年婦女們在荷花澱伏擊戰中受到鍛
2
煉,後來成立了自己的組織。很快就學會射擊,參加了反「圍剿」戰斗。
2.人物形象:在《荷花澱》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
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系。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並為丈夫准備好了行裝。
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樂觀的、堅強的。水生嫂等婦女們的成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通過塑造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歌頌了冀中地區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革命鬥志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二)《蘆花盪》
1.內容:《蘆花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隻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槍,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部隊的戰鬥力也得到大大增強。不過蘆花盪中的這個老英雄有時又有點過於自尊、自信,有一回,他帶著兩個和隊伍走失的女孩進入葦塘時,因為自信自己是萬無一失的,最後在通過封鎖線的時候,一個女孩不幸被射傷,他於是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充滿了滿滿的自責。第二天,還去找鬼子報仇雪恨。蘆花盪中的這個老英雄非常的智勇雙全,十幾個鬼子因為中了他的計謀,被鉤子咬住、動彈不得,只好等著被痛打一頓。
2. 人物形象: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老頭子將近六十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他像青壯年一樣,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出沒葦塘,成為一名貢獻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員。這不僅因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環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為他具有英雄氣概,藐視敵人,無所畏懼。老頭子能夠沖破敵人的封鎖,對於葦塘裡面的隊伍堅持斗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對鄉土,對同胞,對抗日隊伍,他是如此深情,對日寇則滿懷仇恨。老頭子那麼喜愛兩個孩子,這是他對同胞的感情。在老頭子的意識中,咱中國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對鄉土充滿感情,對侵略者充滿仇恨。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他自信萬無一失,這一次女孩子受了傷,他就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樣的要臉面,正包含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心,他對自己要求之嚴,近於苛刻,偶有過失,他就痛苦得萬箭穿心,愧疚得無地自容。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老頭子用竹篙痛砸十幾個鬼子的腦袋,是用了計謀的。他早在枯木樁子上繫上了一隻只鋒利的鉤子,船頭上放了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進入枯木樁子的水區,讓鉤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動彈不得,束手挨打,張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個個成了被綁的困獸。《蘆花盪》中的這個老英雄不畏艱險、老當益壯。對革命,他真的是盡心竭力,勇敢得出奇。他強烈的責任感、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的鬥志昂揚讓我們看到了當年革命勝利的原因,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三)《采蒲台的葦》
內容:《采蒲台的葦》以抗戰時期的白洋淀地區為背景,以質朴的筆觸敘述了一個真實的軍民抗日的故事。到處是葦,最好的葦在采蒲台。一次,敵人來搜查這個村,婦女們想了一個辦法,把搶插在孩子的褲襠里,槍掩護過去了,敵人抓住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最後這個男人被殺死了。
作者採用了象徵手法,用堅韌不拔的「葦」來表現那些英勇抗戰的白洋淀人民,更是用白描手法來表現勤勞勇敢的白洋淀婦女在面對敵人時那種冷靜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是對當地老百姓智慧的贊美和歌頌。
五、藝術特色(一)、從平凡的生活事件中開掘主題,反映時代精神。
在孫犁的作品裡,雖然描寫的是抗日戰爭的事情,但是並沒有直接寫戰爭的激烈、殘酷,
也沒有「凄凄、慘慘、戚戚」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去了。作者把筆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圖通過在我國革命進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見的生活事件,表現出作家所經歷的那個時代,表現出特定環境中人們的精神風貌。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我們透過他的小說,可以遙看到歷史車輪輾過的痕跡。
《山地回憶》寫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她用自家僅有的一點「白布」給「我」做襪子的事。當「我」穿上那雙堅實的襪子時,妞兒自豪地說:「保你穿三年,能打敗日本不?」一個普通的山村女孩,一雙普通的白布襪子,卻折射出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深情厚誼。《山地回憶》可謂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曲軍民魚水深情的頌歌。這雙凝集著軍民魚水深情的襪子,穿在「我」腳上整整三年,伴隨著「我」到了抗戰勝利,襪子雖然被奔騰的黃河水沖走了,但我對妞兒一家的懷念之情,永存心中。襪子雖小,卻凝結著軍民深情。
(二)、著力於內心世界的刻畫,塑造人物的心靈美。
孫犁是善於刻畫人物的,尤其善於刻畫農村婦女的形象。青年婦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寫的繪形繪聲和生動活潑,體現出中國勞動婦女的聰明美麗勇敢的特點。他的小說在塑造人物時,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荷花澱》寫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勞動婦女,小說將那些淳樸的、近乎稚嫩的年輕婦女們置於革命戰爭和個人生活的矛盾中,細致地展示在她們純潔的內心世界裡掀起的情感波瀾。她們時而陷入離別親人的痛苦,時而為探尋丈夫編織著種種荒唐而又可笑的理由,時而對丈夫的轉移發出埋怨的謔語,時而撞見敵人的火船時表現出驚恐和鎮靜,時而意外地遇見親人又感到興奮和羞愧……總之,作家以多情的筆墨描寫了她們被無情的戰爭打亂了的內心世界,顯示了她們豐富美麗的精神情操。
(三)、簡潔傳神,朴實自然的富有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藏」》中那個叫淺花的媳婦,人還未出場就給讀者惟妙惟肖的印象:這個女人,好說好笑,說起話來象小車軸上新抹了油,轉的快叫的又好聽,這個女人,嘴快腳快手快,織織紡紡全能行,地里活賽過一個好長工。她紡線,紡車象瘋了似的轉;她織布,挺拍亂響,梭飛的象流星;她做飯,切菜刀案板一齊響。走起路來兩只手甩起,象掃過平原的一股小旋風。這樣的語言,似乎人人都會說,但卻人人未必都能付諸筆端。沒有扎實的生活基礎,沒有對群眾生活的真實體驗,沒有精湛的藝術修養,是不會把蘊藏在沙礫中的璞玉變成閃光的藝術瑰寶的。
(四)、富有特色環境描寫: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環境描寫富有詩情畫意,充滿水鄉的氣息。
《蘆花盪》、《荷花澱》兩篇都講了一個很小的故事,而對於殲滅敵人都不作正面描寫,反之著墨更多的是蘆花盪與荷花澱的景物,寫蘆花蘆葦,寫荷花荷葉,寫小漁船,寫船上的婦女兒童,寫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寫抗日軍民的機智勇敢,樂觀豪邁。
比起那些酷烈血腥的故事,孫犁的散文沒有大喊大叫,沒有哭哭啼啼,而是輕靈飄逸,婉約唯美,抗日故事寫成這樣的風格應該說是孫犁的首創和獨創。
六、深度解讀之人物人物: 1.《投宿》
通過「我」的眼睛,描寫那位靦腆而又莊重的農村少婦,熟悉北方一帶農村生活的讀者會深切地感到,這正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受著時代激流沖擊的那些年輕婦女的面影。一方面,這個年輕婦女受著革命戰爭的熏陶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她的丈夫就是一個八路軍戰士,後來當了連長),對於我們的抗日幹部無疑是信賴和尊敬的;另一方面,應當估計到傳統的思想意識在她身上的影響,因此,她的信賴和尊敬,是用一種無言的,略帶伍泥和靦腆的儀態表現出來的。作者這幾筆簡單的勾勒,含蓄而蘊藉,所畫的正是那個時代我國北方農村某些青年婦女的神態和氣質。
2.《走出以後》
我們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多麼善於觀察和捕捉時代在這個女孩子精神上和外形上所留下的印記, 她和婆家脫離關系、進入抗屬中學之後的幾個月,她變了,封建婚約,這是舊時代產物,反映著舊的生產關系,它在王振中身上造成的那種「神氣一萎」,實質上是恨時代在這個女孩子身上的陰暗投影。但王振中畢竟生活在充滿陽光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所以她萌發了沖出那個頑固家庭的革命要求,並在很短時間內變成了另一個人。她那洗去了愁悶的紅潤面頰、舉手敬禮的大方姿態以及用「德文」做的回答,都是新時代戰勝舊時代的勝利標幟里王振中,這應該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冀中農村教育出來的第一批新的女性中的一個。
3、《刑蘭》
主人公邢蘭「他身長不到五尺,臉上沒有胡須,手腳舉動活象一個孩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對抗日工作表現了非凡的熱倩和精力,作者寫他如何在白夭勞動,夜間主動做偵察工作,如何從坡下硬是將一條大樹干扛上來。他的矮小的外表是舊時代造成的,而他的特別旺盛的革命精力,卻是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的抗日戰爭誘發出來的。可以說,邢蘭是以舊時代的控訴者和新時代的開拓者的雙重身份活躍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的一個人物。
4. 孫犁的作品有哪些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縣人。初高中時期就開始寫作,並有作品在《大公報》發表。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家鄉參加抗日文化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文章。40年代中期從晉察冀邊區到延安,並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初步確立了孫犁小說清新涵泳的藝術風格,藝術技巧也日趨成熟。直至去世,孫犁的寫作生涯長達75年。其間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八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十種散文集傳世。去世前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孫犁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公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又一高峰,他的散文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語言和表現手段的爐火純青,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5. 孫犁的主要作品有什麼
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縣人。初高中時期就開始寫作,並有作品在《大公報》發表。抗戰全面爆發後在家鄉參加抗日文化宣傳工作。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文藝理論和批評文章。40年代中期從晉察冀邊區到延安,並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初步確立了孫犁小說清新涵泳的藝術風格,藝術技巧也日趨成熟。直至去世,孫犁的寫作生涯長達75年。其間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八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十種散文集傳世。去世前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孫犁是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早期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公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又一高峰,他的散文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語言和表現手段的爐火純青,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6. 作者孫犁的簡介及作品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又先後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並著有關於編輯的作品。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荷花澱》、《蘆花盪》。
(6)孫犁1945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孫犁個人榮譽
孫犁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作為《天津日報》的創始人之一,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持青年作者的傳統,培養了劉紹棠等大批知名作家和業余文學創作骨幹,被譽為「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散文選》榮獲全國優秀散文(集)、雜文(集)榮譽獎,《遠道集》《談作家的素質》《耕堂序跋》連續3次獲魯迅文藝獎。20世紀80年代獲全國老編輯榮譽獎。
7. 孫犁的作品被稱為什麼
稱為"詩體小說",獨創「荷花澱派」.
孫犁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安平縣,中學畢業後曾任小學教員。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爭,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冀中杭戰學院、華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教員和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晉察冀邊區文聯編輯。1949年後,在天津日報社工作,歷任副刊科副科長、編委、顧問,長期
主持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創辦並主持了天津日報《文藝周刊》。並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顧問,中國文聯名譽委員、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等職。
孫犁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說《荷花澱》,該小說後收入中學課本,在一代又一代讀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從事文學創作75年,著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論》等,另有《孫犁文集》正續編8冊和《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雲集》、《曲終集》10種散文集傳世。孫犁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圖。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作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衰年變法」,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湛,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8. 孫犁簡介
名人姓名:孫犁
出生年代:1913年
名人職稱:
名人國家:河北安平
相關介紹:
姓名:孫犁 原名:孫樹勛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3年 籍貫:河北安平
孫犁(男)(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賞。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1949年1月隨軍入天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荷花澱》、《白洋淀紀事》、《風雲初記》、《鐵木前傳》、《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