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短篇小說
❶ 求幾篇著名作家的美文
《愛》 張愛玲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月》 巴金
巴金散文精選(下) 月
每次對著長空的一輪皓月,我會想:在這時候某某人也在憑欄望月么?
圓月有如一面明鏡,高懸在藍空。我們的面影都該留在鏡里罷,這鏡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在海上,山間,園內,街中,有時在靜夜裡一個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見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會發出熱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為什麼還有篰娥奔月的傳說呢?難道那個服了不死之葯的美女便可以使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鏡中看見了什麼人的面影罷。
❷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 出自莫言的哪本書
這句話是出自莫言的一篇文章《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
節選: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渴望的那個人,學會與內心深處的你對話,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靜心學習,耐心沉澱,送給自己,共勉。
人來到這世上,總會有許多的不如意,也會有許多的不公平;會有許多的失落,也會有許多的羨慕。你羨慕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束;你羨慕我的車,我羨慕你的房;你羨慕我的工作,我羨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
或許,我們都是遠視眼,總是活在對別人的仰視里;或許,我們都是近視眼,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事實上,大千世界,不會有兩張一模一樣的面孔,只要你仔細觀察,總會有細微的差別。同是走獸,兔子嬌小而青牛高大;同是飛禽,雄鷹高飛而紫燕低回。
人,總會有智力、運氣的差別;總會受環境、現實的約束;總會有人在你切一盤水果時,秒殺一道數學題;總會有人在你熟睡時,回想一天的得失;總會有人比你跑的快……參差不齊,才構成了這世界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是的,走在生活的風雨旅程中,當你羨慕別人住著高樓大廈時,也許瑟縮在牆角的人,正羨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風的草屋;當你羨慕別人坐在豪華車里,而失意於自己在地上行走時,也許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羨慕你還可以自由行走。
有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欣賞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
(2)卞之琳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4年12月,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12月,憑借作品《天下太平》,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短篇小說獎。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言
❸ 好看的言情小說
鏈接:https://pan..com/s/1Bh7JZpLjMAo79gPmClBZvw
提取碼:46o6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8的分享
小說簡介: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千里追尋,是為了終結愛情還是闡釋愛情?錢和欲、權和利,是誰在背叛?還是愛情終將無法背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多少時候,我們無法表達心底最深切的情意。
❹ 中國現當代作家都有那些
中國現代、當代作家作品
作家 作品
魯迅,本名周樹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 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南腔北調集》《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狂人日記》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郭沫若,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等
茅盾,字雁冰、本名沈德鴻。無產階級文化戰士,傑出的現代作家 長篇小說《子夜》、《腐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
朱自清,著名學者、散文家 《春》、《荷塘月色》、《綠》、《威尼斯》
冰心,散文家 《寄小讀者》
巴金,原名李芾甘,曾榮獲義大利"但丁國際獎"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曾獲"人民藝術家"稱號 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貓城記》、《牛天賜傳》、《四世同堂》等,劇本《龍須溝》、《茶館》等
曹禺,原名萬家寶,著名劇作家 《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夏衍原名沈端先 話劇《上海屋檐下》、報告文學《包身工》
錢鍾書字存中 《圍城》(小說)《談藝錄》、《管錐篇》
丁玲原名蔣冰之 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葉聖陶名葉紹鈞,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稻草人》(童話)、《倪煥之》(小說)
郁達夫著名文學家、小說家 《郁達夫文集》
柔石詩人、文學家 《二月》、《奴隸的母親》
趙樹理 《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三里灣》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詩歌)
臧克家 《有的人》、《老馬》
艾青 《大堰河》、《礁石》
徐志摩 《別了康橋》等
賀敬之 《回延安》、《白毛女》(執筆之一)
周立波 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榮獲斯大林獎)
楊沫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
曲波 長篇小說《林海雪原》
柳青 (長篇小說)《創業史》
❺ 京派小說家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舊京派作家、學者,我們可以開出一大串的名單: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廢名、錢玄同、俞平伯、林徽因……這些人的勞作,已形成了一個傳統。有關他們的書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帶有文化上的某種自覺。他們不太從事政治運動,和時尚文化,亦有距離。今天的文化人,有許多是繼承了他們的情調,像王世襄、啟功、張中行、馮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這幾代人的思想脈絡,當可發現有趣的承傳關系。北京文化的「大」與「深」,與這類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們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沖擊,在諸多時髦藝術轉瞬即逝之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還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❻ 求各種名家散文(摘抄作業用)
孤獨的樹
埃.彼林
埃林.彼林(1877一1949),保加利亞作家。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兩集、幽默作品《我的煙灰》等。
一陣肆虐的狂風從遙遠的樹林里刮來兩顆種子,隨意將它們分撒在田野里。雨水將它們潤濕,泥土將它們埋藏,陽光給它們溫暖。於是,它們在田地里長成了兩棵樹。
最初,它們十分矮小,然而無心的時間把它們高高地拉離地面。它們便能眺望得比從前遠多了。
它們也能彼此看見了。
田野十分遼闊,直到那蔥綠的平原的盡頭,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樹木,只有這兩株遠遠分隔著的樹,形影相依地佇立在田野中間。它們的枝丫縱橫交錯,彷彿是些用來丈量這曠野的奇怪的標尺。
它們遙遙相望,彼此思念,彼此傾慕。然而,當春天來臨,生命的力量給它們溫暖,充盈的液汁在它們體內流動起來時,它們心中也勾起了對那永有的、同時也是永遠離開了的母林的思念。
它們會心地搖動著樹枝,相互默默地打著手勢。當一隻小鳥像一種心念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的時候,它們就高興得戰栗了起來。
狂風暴雨來臨時,它們惶恐地東搖西擺,折斷了樹枝,嗚嗚地呻吟叫喊,彷彿想掙脫地面,雙方飛奔到一起,緊靠支撐,並在相互擁抱中獲得解救。
夜晚到來,它們消失在黑暗中,重又被分隔開來。它們痛苦得如同病魔纏身,它們祈求地仰望天空,期望快快給它們送來白日的光輝,以求再能彼此相見。
如果獵人和幹活的人坐在它們中一個的影子下休息,另一個就憂傷地喃喃低語,沉痛地訴說孤獨的生活多麼苦惱,離開親人的日子過得多麼緩慢、沉重、沒有意義;它們的理想因得不到理解而消失;它們的希望因不能實現而破滅;找不到慰藉的愛情多麼強烈,沒有親情的處境多麼難以忍受。
陳九瑛 譯
雲杉和松樹
佩.科契奇
佩塔爾,科契奇(1877—1916),前南斯拉夫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卷本小說集《山上和山下的故事》等。
從光輝明朗的空際溢出生機盎然閃爍歡快的光芒。
杜鵑淚這令人睡意正濃的早開的山花四處飄香。濕潤的林中草地上,妄自尊大的藜蘆傲慢地伸展著綠葉,而在陽光溫暖下乾燥而多石的地方,業已腐爛的去年的蕨科植物叢中,處處香氣襲人的紫羅蘭也已初露新綠。
鳥兒響亮地同聲啼囀鳴唱,歡天喜地地抖動著身軀,在樹枝上飛來飛去。縷縷炊煙從熏黑的煙囪里緩緩升起,無憂無慮地輕輕飄向晶瑩剔透的蔚藍色天空,消失在傲然矗立於村莊上方蒼翠的雲杉樹林里。
碧空如洗、陽光明媚的天空下,雲杉和松樹傲然挺立,雄偉蒼勁,巋然不動。它們總彷彿憂傷不已,沉思綿綿。萬物為生命復甦而歡呼雀躍,而它們呢?無論大地是春、是夏、是秋,還是冬,它們都無動於衷!它們永遠是那樣的冷漠陰森,悲傷惆悵,因為它們的心兒在呻吟,然而卻無人聽見;它們淚珠漣漣,然而卻無人看見。
每當我眺望它們的時候,我內心備感沉重。大自然為何對我心愛和珍惜的雲杉和松樹這般嚴酷?
我的雲杉,我的松樹,我也失去了一切希望;我的生活也同你們的生活一樣充滿了默默的隱憂,因而,心兒也在呻吟,但這呻吟無人聽見,眼淚也在流淌,但這眼淚卻無人看見。
啊,我知道,你們銳利刺人的松針,那是凝固了的眼淚,而你們的一身綠裝,那是對從不向我們綻開笑容的常青之春深深的思念,默默的思念!……
心兒在呻吟,但無人聽見;眼淚在流淌,但無人看見。
高韌 譯
雪
法.莫瓦特
法利.莫瓦特(1921一 ),加拿大作家。主要從事紀實文學和科普讀物的寫作。主要作品有《鹿苑中的人》和《聯隊》等。
人類在幼年時期便已認識到有幾種基本力量支配著這個世界。希臘人生活在溫暖的海洋岸邊,他們認為這些基本元素是火、土、風和水。最初,希臘人的生存空間較為狹小與封閉,他們對第五元素並無認識。
大約在公元前三三。年,一個名叫皮西亞斯的愛漫遊的數學家做了一次奇異的航行,他北行到冰島並且進入了格陵蘭海。在這里他遇到了瑩白、凜冽卻極為壯觀的第五種元素。他回到溫暖、蔚藍的地中海世界後,費盡力氣地向國人描繪他所見到的景象。他們斷定他是在胡說八道,因為盡管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卻怎麼也設想不出這種偶爾薄薄覆蓋在諸神所居住的山頂上的白色粉末能有什麼神奇的偉力。
他們未能認識雪的巨大力量,不能完全怪他們。我們這些希臘人的子孫在理解這一現象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困難。
我們腦子里的雪的圖景又是怎麼樣的呢?
那是藍黑色的聖誕夜在雪橇鈴聲伴奏下逐漸進入的一個夢境。
那是我們有急事要趕路偏偏遇上車輪打滑空轉這樣的尷尬局面。
那是冬夜裡一位女士睫毛上倏忽閃現的挑逗的微光。
那是郊區主婦把濕透的雪衣從淌鼻涕的小傢伙身上剝下來時那無可奈何的笑容。
那是老人憶起童年打雪仗時迷濛的眼睛裡所泛現的歡樂的異彩。
那是一幅俗氣的廣告,勸你飲用太陽谷雪堆上的一瓶可口可樂。
那是樹冠潔白的森林深處無比寂靜時的那份高貴與典雅。
那是滑雪板飛馳時碾壓出的輕脆碎裂聲,也是摩托雪橇噴出的狺狺拌嘴聲。
對我們來說雪就是這些,當然還會有別的相關圖景,但它們都僅僅觸及這個多面體、萬花筒般復雜的物體最最表面的現象。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雪是一隻因自身分解而不斷再生的不死鳥,它也是銀河星系裡的一種不消亡的存在。在外層空間某處,一團團無比巨大的雪結晶體與時間一起飄盪,在我們的世界形成前很久便已如此,在地球消失後也不會有變化。即便是最聰明的科學家和眼光最敏銳的天文學家,他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在無垠空間里閃光的結晶體與某個十二月夜晚從靜靜的天空落到我們手心和臉上的東西,並無任何區別。
雪是在窗玻璃上短暫停留的一個薄片。然而它也是太陽系的一個標識。當宇航員仰眺火星時,他們所見到的是一個單色的紅紅的球休一一它那兩個端頂除外,在那裡發亮的覆蓋物朝半腰地帶延伸過去。正像羚羊在暗褐色草原上扭動它白色的臀部一樣,火星是用它的雪原反照我們共有的太陽的強光,來向外部世界表明自己的存在的。
地球也何嘗不是這樣呢。
當第一個星際航行員朝太空深處飛去時,地球往後退縮,我們海洋、陸地的藍綠色將逐漸消失,但地球隱去前的最後信標將是我們的南北極這兩個日光反射器。雪在宇航員遠望的眼中將是最後見到的一個元素,雪也將是外來的太空人最先可以瞥見的我們地球上的一個閃光體一一如果這些人有可以看東西的眼睛的話。
雪是晶狀微末,在星際間簡直渺不足道;可是在地球上它卻以另一種面貌出現,它成了至尊的提坦①。在南方,整個南極洲大陸處在它的絕對控制之下。在北方,它重甸甸地盤踞在山嶺峽谷間,而格陵蘭這樣的次大陸級島嶼實際上完全由它覆蓋,因為冰川也無非是雪的另一種形態。
冰川是降雪過程中造成的;雪纖細柔軟,幾乎沒有分量……可是它不斷降落卻始終沒有融化。年復一年,許多個世代,許多個世紀過去,雪還是不斷降落。沒有分量的東西這時候有了重量。這波浪般起伏的白色棄置物似乎沒有變化,可是在它寒冷的深處結晶體變形了;它們的結構起了變化,結合得更緊密了,終於成為黝黑的、光度較小的冰。
在地球最近的地質紀里,有四次,雪這樣不斷地降落在美洲、歐洲與亞洲大陸的北部。每一次,雪都使幾乎半個世界的面貌起了變化。有如復仇女神,一股股足足兩英里厚的冰川從中央高處朝外流淌,蹭擦地表,奪去上面的生命與泥土,在原始岩上留下深深的傷痕,簡直把地球的石質表皮削去好幾百英尺。雪還在降落,輕輕地,始終也不間斷,不知多少萬噸的海水從大洋里消失,它們被封凍在冰川里;而海洋則從大陸岸邊朝後退縮。
在人類認識的自然現象中,沒有哪一種在破壞力上能超過冰川。最強烈的地震也無法與之相比。海嘯掀起的驚濤駭浪在它面前是小巫見大巫。颶風更是不值一提,噴吐烈焰的火山爆發也顯得黯然失色。
冰川是雪的宏觀形態。然而作為微觀形態的雪卻又是超凡絕俗的美的象徵。人們常說沒有兩片雪花完全一模一樣,事實上的確如此,不管是多少年前落下的還是在遙遠的將來會落下的,世界上每一片雪花在結構與形態上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物。
我知道有這么一個人,他將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用在研究這種轉瞬即逝的奇跡上。他蓋了一座奇特的房屋,裝置有恆凍而不是恆溫的設備。房子和屋頂上有一個敞開的口子。逢到下雪的白天與黑夜,他就獨自待在這冰冷的屋子裡,用預先凍上的玻璃去承接落下的雪花,並趕緊用放大的鏡頭把它們拍攝下來。對他來說,這變化無窮、永不重復的第五元素就是美的化身,是頂禮膜拜的對象。
我們當中,和他一樣擁有這種近乎中世紀狂熱的人不多。事實上,現代人已變得麻木不仁,對這第五元素開始抱著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度了。雖然我們會以懷舊的心情.憶起童年下雪時的往事,但我們開始越來越討厭雪了。我們控制不了雪,無法按自己的需要改變它。對我們祖先的自然世界天空有益的雪能在我們建造的機械化世界裡產生混亂。降落在紐約、蒙特利爾、芝加哥的一場大雪能使城市陷於癱瘓。在凍結的城市的周遭,它使我們的公路梗阻,火車停駛,飛機停飛,電線、電話線斷裂。即便是一場不太大的風雪也會帶來巨大的不便一一它引起車毀人亡,連殯儀館老闆也因為事情棘手而不想賺這筆錢。
沒准我們還會變得更不喜歡雪呢。老人常聊起舊時美好的冬天,什麼雪一直堆到屋檐那麼高啦,雪橇在齊樹顛的雪上滑行啦,這可不完全是無稽之談。一百年前這樣的情況並不稀奇。可是本世紀以來,我們的氣候在或升或降的周期性變化中出現了一個變暖的趨勢,也可以說是回升(從我們的觀點看)。這說不定只是一個短期的變化,緊接著很可能是一個下降的趨勢。到那時,在這個結構脆弱的人工世界裡,我們這些可憐蟲又安在呢?我們還會喜歡雪嗎?很可能聽到這個詞兒我們就會罵不絕口呢。
不過,那樣的時刻來臨時也還會有人活下來,而且不為這溫柔卻又無情的降落物所困擾。他們是真正的雪的兒女。
他們只是生活在北半球,因為南半球的雪區一一南極洲一一不適合人類生存,除非配備有不亞於宇航員那樣的全套裝備。雪的兒女環繞北極居住。他們是阿留申人、愛斯基摩人、北美的阿薩巴斯卡族印第安人、格陵蘭人、拉普人、奈西人、楚克奇人、雅庫特人、由迦吉爾人以及歐亞大陸和西伯利亞其他部族的人。
我們這些閉塞在自己的機械時代里的人沾沾自喜,滿以為這些人不掌握我們高明的技術,必定是掙扎在生存線上,面臨嚴酷的生存斗爭,不會知道何為「人類潛能」。僵死地相信技術能帶來健全的生活方式的人也許難以理解,我個人的經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對於許多雪的兒女並不適用。在我們從自己的貪欲和妄自尊大出發去干涉他們的事情之前,他們大抵上生活得並不錯。也就是說.他們活得心安理得,跟別人和平相處,與環境和諧協調,能舒心地笑,可以盡情地愛,對普通衣食感到知足,從出生到死亡都懷著一種自尊自豪的心態。
那時候,雪是這些民族的盟友。雪是他們的保護神,是幫他們避開嚴寒的庇護所。愛斯基摩人用雪塊壘成整幢住房。當點起簡單的動物油脂燈時,室內就有了宜人的溫度,盡管風在外面呼嘯,水銀柱降到零下五十多度。嚴嚴實實的雪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禦寒材料。雪比木材更易於切割,也很容易修削成任何形狀。雪搬起來很輕,如果用得恰當也很結實。一座內徑二十英尺高十英尺的雪屋兩個人在兩小時內就能蓋成。有特殊需要的愛斯基摩人常建造直徑五十英尺的雪屋,而且讓好幾座聯結在一起,這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雪廈了。
所有的雪的兒女都以這種那種方式把雪用作自己的庇護所。如果他們是住木屋的定居民族,到冬天他們便在屋子四周壘起厚厚的雪牆。有的民族在雪堆里挖個洞,頭頂支上鹿皮。只要有足夠的雪,最北邊的民族很少會受到嚴寒的侵襲。
雪也使他們的交通系統得以建成。有狗和馴鹿拉的雪橇,還有雪靴與滑雪板,他們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去。整片雪國成了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他們速度也不慢。狗隊或馴鹿隊一小時能走二十英里,一天走上一百英里是件輕輕鬆鬆的事。
雪使人們得以移動,雪又使獵物的行為有所變化,這就保證雪的兒女不至於挨餓一一別的方面他們和其他民族條件也差不多。在北冰洋的冰塊上。雪的遮掩給了海豹一種虛假的安全感。它們在冰上留了通氣孔,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楚克奇或愛斯基摩族的獵人發現了這樣的地方,在一邊等待,直到看見一根長齒或樹枝刺出,泄露了秘密。於是獵人便狠勁將長矛朝下面看不見的動物刺去。
在有林木的地區,駝鹿、麋鹿被厚厚的積雪「圈」在了幾個狹小的地區里,變得跟牛欄里的牛一樣易於宰殺。更為重要的是,所有的動物,除了空中飛的和在雪底下活動的以外,莫不在雪面上留下蹤跡。初雪將大地覆蓋後,從大熊到小野兔,全都變得易受獵人的襲擊。
雪的兒女像了解自己一樣地熟悉雪。近年來,不少科學家投身於研究這第五種元素,並非出於科學上的興趣,而是因為我們神經緊張,寧願來自北方的災禍快點降臨,或是因為擔心說不定會打一場雪地大戰。科學家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試著去區別無數種形態的雪花,並給它們起名字。這完全是多此一舉。愛斯基摩人用來表達雪的種類與形態的復合詞就不下一百多個,拉普人的也不相上下。住在西伯利亞北冰洋邊的養馴鹿為生的尤卡吉爾人對雪面瞥上一眼,便能說出表層雪的深度、堅實度以及其中結冰部分的多少。
雪沉甸甸地壓在大地上時,這些北方人心裡好高興。他們在秋季歡迎初雪,到春天則為雪的消失感到遺憾。雪是他們的朋友。要是沒有雪他們就無法生存,或是一一這在他們看來更加糟糕一一早就被迫流落南方,擠進我們的行列,為自己也茫然的目的而營營奔逐。
今天,在某個地方,雪正在降落。它可能稀稀拉拉地篩灑在寒冷的沙漠上,將一層白白的粉屑撒向閃米特語系某個游牧民族的黧黑、仰視的臉。對他們來說,這沒準是個神諭;反正肯定是個徵兆,於是他們感到敬畏,打著寒戰,若有所悟。
雪也許正席捲過西伯利亞冰凍的平野或是加拿大的大草原,把夏季的地理標志統統毀去,使彎刀形的雪堆越積越高,堵住了農舍的門窗。在屋子裡,人們只好耐心地等待。暴風雪肆虐時,他們休息;暴風雪過後,他們再開始幹活。到春天,融化的雪水將滋養黑土裡躥出來的新苗。
在靜靜的夜晚,大片的雪花也許正飄落在大都市的上空;它在爬行著的汽車的燈光里旋出一個個讓人眼花的圓錐體,它掩埋著現代人在大地上留下的傷口,為難看的膿包遮去一些丑。孩子們盼望雪通夜別停,好讓早晨沒有班車、街車和家裡的小轎車送這些小可憐去上學。可是大人卻耐心地等著,因為若是還不快點停下,雪就會破壞生存模式為他們制定的錯綜復雜的設計藍圖。
雪也許正急遽地掠過蜷縮在北極苔原某處山岩下的一堆帳篷。逐漸逐漸地,雪擁抱住一群把鼻子縮在毛茸茸尾巴里睡覺中的狗,直到把它們全都蓋住,可它們睡得挺暖和。在帳篷里,男人女人笑了。明天,雪沒准會夠深夠厚,這樣他們就可以不用帳篷,雪屋討人喜歡的圓頂會再次矗立,把冬天變成一段滿是愉悅、歌聲、閑暇和愛戀的時光。
在某處,雪正在降落。
------------------------------
①希臘神話中的神族。
李文俊 譯
自然與人生
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作家。代表作有《不如歸》、《自然與人生》等。
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記)
請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午前六時過後,就站在逗子的海濱眺望吧。眼前是水霧浩盪的相模灘。灘的盡頭,沿水平線可以看到微暗的藍色。若在北端望不見相同藍色的富士,那你也許不知道它正潛隱於足柄、箱根、伊豆等群山的一抹藍色之中呢。
海,山,仍在沉睡。
惟有一抹薔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巔,左右橫斜著。忍著寒冷,再站著看一會吧。你會看到這薔薇色的光,一秒一秒,沿著富士之巔向下爬動。一丈,五尺,三尺,一尺,而至於一寸。
富士這才從熟睡中醒來。
它現在醒了。看吧,山峰東面的一角,變成薔薇色了。
看吧,請不要眨一下眼睛。富士山巔的紅霞,眼看將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驅趕下來了。一分一一兩分一一肩頭一一胸前。看吧,那佇立於天邊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紅溢香的雪膚,整座山變得玲瓏剔透了。
富士於薄紅中醒來。請將眼睛下移。紅霞早已罩在最北面的大山頂上了。接著,很快波及足柄山,又轉移到箱根山。看吧,黎明正腳步匆匆追趕著黑夜。紅追而藍奔,伊豆的連山早巳一派桃紅。
當黎明紅色的腳步越過伊豆山脈南端的天城山的時候,請把你的眼睛轉回富士山下吧。你會看到紫色的紅之島一帶,忽而有兩三點金帆,閃閃爍爍。
海已經醒了。
你若佇立良久仍然毫無倦意,那就再看看江之島對面的腰越岬赫然蘇醒的情景吧.接著再看看小坪岬。還可以再站一會兒,當面前映著你頎長的身影的時候,你會看到相模灘水氣漸收,海光一碧,波明如鏡。此時,抬頭仰望.群山褪了紅妝,天由鵝黃變成淡藍。白雪富士,高倚晴空。
啊,請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的黎明。
大海日出
撼枕的濤聲將我從夢中驚醒,隨即起身打開房門。此時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銚子的水明樓之上,樓下就是太平洋。
凌晨四時過後,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濤聲。遙望東方,沿水平線露出一帶魚肚白。再上面是湛藍的天空,掛著一彎金弓般的月亮,光潔清雅,彷彿在鎮守東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燈塔上的旋轉燈,在陸海之間不停地劃出一輪輪白色的光環。
一會兒,曉風凜冽,掠過青黑色的大海。夜幕從東方次第揭開。微明的晨光,踏著青白的波濤由遠而近。海浪拍擊著黑色的磯岸,越來越清晰可辨。舉目仰望,那曉月不知何時由一彎金弓化為一彎銀弓。蒙蒙東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黃色。銀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滅。夜夢猶在海上徘徊.而東邊的天空已睜開眼睫。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這時,曙光如鮮花綻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漸漸泛白,東方天際越發呈現出黃色。曉月、燈塔自然地黯淡下來,最後再也尋不著了。此時,一隊候鳥宛如太陽的使者掠過大海。萬頃波濤盡皆企望著東方,發出一種期待的喧鬧一一無形之聲充滿四方。
五分鍾過去了一一十分鍾過去了。眼看著東方進射出金光。忽然,海邊浮出了一點猩紅,多麼迅速,使人無暇想到這是日出。屏息注視,霎時,海神高擎手臂。只見紅點出水,漸次化作金線,金梳,金蹄。隨後,旋即一搖,擺脫了水面。紅日出海,霞光萬斛,朝陽噴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長蛇飛動,直奔眼底。面前的磯岸頓時捲起兩丈多高的金色雪浪。
相模灘落日
秋冬之風完全停息,傍晚的天空萬里無雲。佇立遙遠伊豆山上的落日,使人難以想到,世上竟還有這么多平和的景象。
落日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鍾。
太陽剛剛西斜時,富士、相豆的一帶連山,輕煙迷濛。太陽即所謂白日,銀光燦燦,令人目眩。群山也眯細了眼睛。
太陽越發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次第變成紫色。
太陽更加西斜了。富士和相豆的群山紫色的肌膚上染了一層金煙。
此時,站在海濱遠望,落日流過海面,直達我的足下。海上的船隻盡皆放射出金光。逗子濱海一帶的山巒、沙灘、人家、松林、行人,還有翻轉的竹簍、散落的草屑,無不現出火紅的顏色。
在風平浪靜的黃昏觀看落日,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庄嚴至極,平和之至。縱然一個凡夫俗子,也會感到已將身子包裹於靈光之中,肉體消融,只留下靈魂端然佇立於永恆的海濱之上。
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則過之,言「哀」則未及。
落日漸沉,接近伊豆山巔。相豆山忽而變成孔雀藍,惟有富士山頭於絳紫中依然閃著金光。
伊豆山已經銜住落日。太陽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後退八里。夕陽從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顧盼著行將離別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
終於剩下最後一分了。它猛然一沉,變成一彎秀眉,眉又變成線,線又變成點一一倏忽化作烏有。
舉目仰視,世界沒有了太陽。光明消逝,海山蒼茫,萬物憂戚。
太陽沉沒了。忽然,餘光上射,萬箭齊發。遙望西天,一片金黃。偉人故去皆如是矣。
日落之後,富士蒙上一層青色。不一會兒,西天的金色化作朱紅,繼而轉為灰白,最後變得青碧一色。相模灘上空,明星熒熒。它們是太陽的遺孽,看起來彷彿在昭示著明天的日出。
山百合
(明治三十三牟六月十日記)
後山山腹長滿了蔥蘢茂密的萱草。中間點綴著一兩棵山百合。白花初放,猶如暗夜的明星。轉眼之間,很快開滿山麓,含笑迎風。而今,這花比午夜的星星還多。
登山訪花,花兒藏在深深的茅草叢里,不易發現。
歸來站在自家庭院里眺望,百花含笑,要比茅草秀美得多。
朝露滿山,花也沉沉欲睡了。
黃昏的風輕輕吹拂,滿山茅草漾起了青波。花在波里漂浮,宛若搖曳在水裡的藻花。
太陽落了,山間昏暗起來,只剩下點點白花,顯得有些慘淡。
住在東京的時候,曾經就百合做過如下的記載:
「早晨聽到門外傳來賣花翁的聲音,出去一看,只見他擔著夏菊、吾妻菊等黃紫相間的花兒, 中間雜著兩三枝百合。隨即全部買下,插入瓷瓶,置於我的書桌之右。清香滿室。有時於蟹行鳥跡之中倦怠了,移目對此君,神思轉而飛向青山深處。」
夏季的花中,我最愛牽牛和百合。百合之中尤其愛白百合和山百合。編制百花譜的許六①翁,一口咬定百合為俗物。然而,濃妝艷抹的紅百合,又怎能包括清幽絕倫的白百合呢?不要把我當做似是而非的風流人物吧。身處於人如雲事如雨的帝都的中央,處於忙裡更忙、急中更急的境遇的中央,心境時常記掛著春蕪秋野之外的事物。對於一個不事農桑的人來說,買花錢就是我的活命錢。
我自從買下這瓶百合花,白天作為案旁密友,夜裡拿到中庭,任憑星月照耀,夜露洗滌。早晨起來打開擋雨窗,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此君。一夜之間,減少了幾個蓓蕾,增添了幾朵鮮花。我從井裡打來新水澆灌。水噴灑著花葉,帶著粒粒露珠,隨後放置於迴廊之上。綠葉淋水,青翠欲滴,新花初放,不含纖塵。 日復一日,今天蓓蕾,明朝鮮花。今日殘花,為昨天所開。熱熱鬧鬧開上一陣隨即衰落,花座漸次向梢頭轉移。看吧,六千年世界的變遷,從這枝百合花的盛衰上也可表現出來。
對花沉思,想起了游房州的那個時候。夏還是淺淺的。我沒有人相伴,時常一個人孤獨地登上海邊的山嶺。鏡之浦平滑如明鏡,浮著一兩點小船。磯山的綠色同海色相映照。四處闐無人聲,只有陽光充溢天地。礬山漸次投入海面的部分,略顯突兀,露出了岩石的肌膚。坐在這座山岩之上,白日亦可入夢。這時,一陣香風悄然而過,回頭一看,一枝百合正立於我的背後。
對花沉思,想起了游相州山的那個時候。這地方即使一捧黃土也包含著歷史。在倚山茅屋旁邊,陡峭的石壁之上,幽深的古老洞穴里,古代英雄長眠的地方,細谷川流經之地,杉樹陰下,小竹園中……隨處都能看到白色的花朵。有時遇到背草的兒童,草籃上也插著兩三枝。有時走在蛙聲如鼓的田間小路上,猛然抬頭,看見前面有飯粒般的青山。遍山萱草叢生,猶如山嶽女神的頭發,其間到處點綴著無數山百合,簡直像自己親手簪上去的。無風時,天鵝絨般的綠毯上織滿了白色的花紋。一陣風吹來,滿山茅草綠波搖盪,那無數白花宛若水面上漂動著的浮萍。
對花沉思,想起那次夏山早行的時候。山間早晨霧氣冷,單衣更感肌膚寒。路越走越窄。山上松椎繁茂,山下細竹叢生。披草而行,滿山露水盡沾裳。微風過後,送來一陣幽香。定睛細看,一枝山百合雜在細竹叢中開放。膛著齊膝的露水將它攀折。花朵如一隻白玉杯,杯中夜露頓時傾注下來,打濕了我的衣裳。親手摺花,清香盈袖。
對花沉思,想起那高潔的仙女的面影。清香熏德,永葆潔白之色。生在荒草離離的浮世,而不雜於浮世。她雖然悲天憫人,淚滴凝露,面對憂愁,但時常仰望天日,雙目充滿希望的微笑。它生在無人知曉的山中,獨自榮枯,無以為憾。在山則花開於山,移園則香熏於園。盛開時不矜誇,衰謝時不悔恨。清雅過世,歸於永恆的春天。這天使的清秀的面影,不正是白百合的精神所在嗎?
案頭一瓶百合。我每對之,則感到神遊於清絕幽勝之境。每有邪思雜念,看到此花則面紅耳赤。啊,百合啊,兩千年前,你開在猶太人的土地上。你在人的眼裡,是永遠傳遞真理信息的象徵。百合啊,你開在一個陌生國家的園圃里。百合啊,願你將清香一半分贈予我吧。
------------------------------
① 森川許六(l656一l715),江戶中期俳句詩人。「蕉門十哲」之一。他還長於畫技.著有《韻塞》、《篇突》、《風俗文選》等書。
陳德文 譯
❼ 【找小說】
《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魯迅
《超人》/冰心
《潘先生在難中》/葉聖陶
《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郁達夫
《海濱故人》/廬隱
《竹林的故事》/馮文炳
《綴網勞蛛》/許地山
《風景》《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劉吶鷗
《梅雨之夕》《春陽》《石秀》《鳩摩羅什》/施蟄存
《夜總會的五個人》《上海狐步舞》/穆時英
《蝕》《子夜》《春蠶》/茅盾
《駱駝祥子》《月牙兒》《斷魂槍》/老舍
《家》《寒夜》/巴金
《莎菲女士的日記》《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
《為奴隸的母親》/柔石
《華威先生》/張天翼
《在其香居茶館》/沙汀
《山峽中》/艾蕪
《死水微瀾》/李劼人
《啼笑因緣》/張恨水
《小二黑結婚》/趙樹理
《在其香居茶館里》/沙汀
《華威先生》/張天翼
《圍城》/錢鍾書
《財主家的兒女們》/路翎
《傾城之戀》《金鎖記》《封鎖》/張愛玲
《荷花澱》/孫犁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玲
《暴風驟雨》/周立波
《蝕》(三部曲)《子夜》《春蠶》/茅盾
《邊城》《蕭蕭》《龍朱》《柏子》/沈從文
《圍城》/錢鍾書
《小二黑結婚》/趙樹理
《鬼戀》/徐訏
《獲虎之夜》《南歸》/田漢
《一隻馬蜂》《壓迫》/丁西林
《雷雨》《日出》《原野》/曹禺
《背影》《給亡婦》《荷塘月色》/朱自清
《故鄉的野菜》《烏蓬船》/周作人
《一種雲》/瞿秋白
《鷹之歌》/麗尼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
《雅舍》《下棋》/梁實秋
《女神》《屈原》/郭沫若
《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讀者》/冰心
《我是一條小河》/馮至
《棄婦》《有感》/李金發
《血字》/殷夫
《預言》/何其芳
《給戰斗者》/田間
《再別康橋》《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偶然》《為要尋一顆明星》《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徐志摩
《采蓮曲》/朱湘
《死水》《一句話》《憶菊》/聞一多
《雨巷》《尋夢者》《我的記憶》/戴望舒
《斷章》《無題》/卞之琳
《艾青詩選》/艾青
此回答為引用
僅作參考
❽ 被卞之琳譽為抗戰以來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是沙汀的什麼
卞之琳譽為抗戰以來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淘金記》沙汀(1904-1992)作家。原名楊朝熙,安縣人。在成都畢業於四川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參加中共組織領導的革命活動。抗戰後任教於成都協進中學。歷任西南文聯副主任,中國作協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第二屆理事和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文聯第二至四屆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著作還有長篇小說《困獸記》、《還鄉記》,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里》、《老鄔》,中篇小說《木魚山》等。有《沙汀選集》(四卷)。
❾ 民國時期的文學大家及作品
1、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代表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華蓋集》。
3、梁實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槐園夢憶》、《英國文學史》。
4、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省長樂市(今福州市長樂區)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再寄小讀者》。
5、蕭紅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代表作品:《生死場》、《呼蘭河傳》、《小城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