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師德故事短篇小說

師德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7-06 18:56:34

A. 關於贊美老師的小故事4則 是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短點的!跪謝!!再過20分鍾我就要走了

譚千秋

譚老師,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步雲橋鎮岩前村人,今年52歲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冷雨凄厲,悲聲四處,呼嘯而過的救護車最能給人帶來一絲慰藉,那意味著又有一個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時50分,救護車的鳴笛聲響徹漢旺鎮——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員在德陽市東汽中學的坍塌教學樓里連續救出了4個學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對記者說。
「那個老師呢?」
「唉……他可是個大好人,大英雄噢!」說著,劉紅麗舅舅的眼圈紅了。他告訴記者,那是一位男老師,快50歲了。
13日一早,設在學校操場上的臨時停屍場上,記者從工作人員手中的遺體登記冊里查到了這位英雄教師的名字——譚千秋。他的遺體是13日22時12分從廢墟中扒出來的。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向記者描述著當時的場景。
譚老師的妻子張關蓉正在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臉上的每一粒沙塵都被輕輕拭去;細細梳理蓬亂的頭發,梳成他生前習慣的發型。譚老師的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抬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么硬啊!」張關蓉輕揉著丈夫的手臂,慟哭失聲……
就是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手臂上的傷痕清晰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那天早上他還跟平常一樣,6點就起來了,給我們的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著她出去散步,然後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了。這一走就再也沒回。女兒還在家裡喊著爸爸啊!」張關蓉泣不成聲。
「譚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教導主任,兼著高二和高三年級的政治課。」陪著張關蓉守在譚老師遺體旁的同事夏開秀老師說,「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里他是最心疼學生的一個,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
操場上,學生家長按當地習俗為譚老師燃起了一串鞭炮……

5月16日晚,在地震中為保護學生犧牲的譚千秋老師的骨灰在其妻子張關蓉和其他家人的護送下抵達長沙,並將送回他老家祁東縣安葬。在黃花機場,100多輛計程車自發為他送行。湖南大學約2萬名學生手持蠟燭迎接他回到母校。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德陽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同志用自己的雙臂和身體護住4個學生,自己卻不幸遇難。

「我會牢記你那永恆的瞬間。你那張開的雙臂,是一雙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當大災到來時,那雙手臂不是急於尋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5月16日上午,湖南大學師生舉行追思會,悼念在四川地震中勇救四名學生的英雄教師、他們引以自豪的77級校友譚千秋。

譚千秋是我省祁東縣人。1982年1月從湖南大學政治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四川綿竹東方汽輪機廠工作,先後在該廠職工大學和中學任教。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卓越,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在擔任中學教導主任以來,他致力於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創新,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出了積極貢獻。他視學生如兒子,哪怕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

就是這個「最疼愛學生的人」,在5月12日下午地震發生的一剎那,義無返顧地張開自己的雙臂,將正在自己課堂里聽課的四名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一天後,當人們從廢墟中將他扒出來時,他的雙臂還張開著,趴在課桌上,手臂上傷痕累累,後腦袋被樓板砸得凹了下去,獻出了年僅51歲的生命,而四名學生則在他的保護下成功獲救。

他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平凡人。曾給譚千秋上過課的肖孚容老師向大家展示了他30年前的成績單、學籍表。在長沙的14名同班同學深情地回憶起他在湖大求學的情景。湖大教授柳禮泉說,千秋同學是一名極其普通的學生,他連寢室長都未做過,但是他的質朴、他的純真、他的憨厚,還有他的那種感恩情懷,讓我們絲毫不驚詫他那一刻的勇敢抉擇。中南大學教授張功耀說,千秋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他這種安於平凡的精神恰恰就是真正的不平凡。正是這樣的平凡,才真正體現了他一生不為名、不為利、不苟且、不阿諛的傲骨和正氣。也正是這樣的人,才能在危難之際顯現出英雄本色。

「他以師者的本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以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湖大校黨委書記劉克利高度贊揚譚千秋的崇高精神。湖南大學已經下發決定,在全校開展向譚千秋校友學習活動,並向其親屬捐贈慰問金12萬元。同班校友也紛紛解囊,捐出了12萬元。

「如果,沒有這場地震,我想,在湖大校史里,你就是一個普通的校友,在世人眼裡,或許你就是一個平凡的老師。可是,你知道嗎?如果沒有這場地震,我寧願你普通,我寧願你平凡,我寧願你好好地活著。」湖大馬列主義學院的一名同學在湖大校園網上這樣表達大家的心聲:「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張開雙臂的姿勢。流完這滴淚,我決定不再哭了。因為,從這一秒開始,我要像你一樣,做一個勇敢的、恪盡職守的、大愛無聲的人!像你一樣,在危險面前絕不顫抖!」

那一天,他跟平常一樣,早早的起來,准時到學校,跟平時一樣,出現在講台上,就著粉筆在黑板上發起熟悉的聲音開開始了跟平常一樣的生活,只是,當他發現課在搖晃的時候,大聲的要同學們趕快跑出去,不要拿任何東西跑出去,只是,那致命的幾秒中,哪裡容得了所有的學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學樓要坍塌的瞬間,他把離他最近的四個同學,塞在桌子底下,然後,俯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孩子們的性命,當救援人們找到他們時,四個孩子平安無事,只是,譚老師的後腦,因為被巨大的石塊砸中,整個已經凹下去了......
這是一個偉大的老師,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
每一次看到這段故事,總是要淚波滿面
四川地震讓億萬人揪心,也讓華夏兒女心手相連!

那一刻,他張開雙臂護住4個學生——德陽市東汽中學遇難教師譚千秋的最後奉獻

新華網德陽市漢旺鎮(四川)5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孫聞、田雨)「那四個娃兒真的都活了嗎?昨天晚上就聽說有個老師救了4個娃兒,我哪知道就是你……」張關蓉撲到丈夫的遺體上放聲慟哭。

深夜的德陽市漢旺鎮,冷雨凄厲,悲聲四處,呼嘯而過的救護車最能給人帶來一絲慰藉,那意味著又有一個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時50分,救護車的鳴笛聲響徹漢旺鎮——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員在德陽市東汽中學的坍塌教學樓里連續救出了4個學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學生,要不是有他們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對記者說。

「那個老師呢?」

「唉……他可是個大好人,大英雄噢!」說著,劉紅麗舅舅的眼圈紅了。他告訴記者,那是一位男老師,快50歲了。

13日一早,設在學校操場上的臨時停屍場上,記者從工作人員手中的遺體登記冊里查到了這位英雄教師的名字——譚千秋。他的遺體是13日22時12分從廢墟中扒出來的。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員向記者描述著當時的場景。

譚老師的妻子張關蓉正在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臉上的每一粒沙塵都被輕輕拭去;細細梳理蓬亂的頭發,梳成他生前習慣的發型。譚老師的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

當張關蓉拉起譚千秋的手臂,要給他擦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昨天抬過來的時候還是軟軟的,咋就變得這么硬啊!」張關蓉輕揉著丈夫的手臂,慟哭失聲……

就是這雙曾傳播無數知識的手臂,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個年輕的生命,手臂上的傷痕清晰地記錄下了這一切!

「那天早上他還跟平常一樣,6點就起來了,給我們的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著她出去散步,然後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了。這一走就再也沒回。女兒還在家裡喊著爸爸啊!」張關蓉泣不成聲。

「譚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教導主任,兼著高二和高三年級的政治課。」陪著張關蓉守在譚老師遺體旁的同事夏開秀老師說,「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里他是最心疼學生的一個,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怕學生們玩耍的時候受傷。」

操場上,學生家長按當地習俗為譚老師燃起了一串鞭炮……

B. 師德小故事尋求緊急

教師的愛

---------師德小故事

我很平凡,平凡得就像那大海中的一滴水,沒有光輝的歷程,沒有顯赫的業績,但就是在這些平凡的日子裡,我的心卻實實在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與充實。如果說非要找出什麼原因的話,我想,那便是因為心中有愛。

記得那是去年,我擔任了五(1)班的英語教學以及副班主任工作。開學初,我對這個班級的情況不太了解,為了初步了解學生的情況,在第一節英語課上,我讓每個學生用英語進行自我介紹,大部分學生都很積極,可是,當輪到第三組最後一位女生時,她站起來一聲不吭,這時同學們都看著她在笑,當時我真搞不明白,後來我才知道她是班級里英語最差的學生叫王丹紅,每次英語考試總是不及格,而且同學們都歧視她,她的性格變的很孤僻,對於學習提不起精神。知道這些情況後,我就利用課間經常與她談心、交流,使得她慢慢地能夠接受我,願意與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節的英語課上,我總是抽她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每當她回答正確時,我總是對她豎起大拇指表揚她,不斷的給她信心,久而久之,她開始喜歡上英語課,而且每節英語課上總能看到她積極舉手發言,每次的中午作業她總是很及時的給我批改,每篇課文她總是很認真積極地背給我聽,之後,她的學習成績進步很快,從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試的66分,老師表揚她,學校的廣播里表揚她,同學們對她刮目相看,課間同學們都在議論她說王丹紅進步真的很快。她的媽媽知道以後,來到學校握著我的手說:「沈老師,我的女兒英語能夠及格了,真是太謝謝你了。」從那以後,她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強了,從期中的66分到期末考試的78分,甚至在這次的畢業考試中出人意料地取得了81.5分的好成績,這對於她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付出了很多很多,雖然在對她的輔導過程中有許多的勞累和煩惱,但當我每次看到她進步時,都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我不僅在學習上無微不至的教導她,而且在生活上也不時的幫助她。有一次她的爸爸和媽媽要去海南島旅遊,家裡無人照看她,當她的媽媽似乎有點無奈地跟我商量時,我就一口答應了。我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既耐心細致的輔導作業,又想方設法燒一些她喜歡吃的菜,這一切的一切家長和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感激之情時常溢於言表,我卻總是淡然的笑著說:「這是應該的」。

這只是發生在我身邊的極其普通而又簡單的一件小事,可以說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這樣的小故事實在是不勝枚舉。有人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那麼,只能稱其為「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來,「德」是賦予人類靈魂的基石,道德的培養和提高,不管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學生都是尤為重要的。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去關心他們的成長,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師應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

「愛」源於高尚的師德,「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出自個人的感情,而是出自社會的需要、教育的需要,這種愛是穩固的、深厚的,是與教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緊密相連的,這種責任和愛能超越一切,匯聚成一股無可阻擋的力量,創造出我們光輝和偉大的事業。

或看(http://www.sflxx.net/Teacher/ArticleShow.asp?ArticleID=375

C. 古代師德小故事

文化巨人——孔子的師德故事

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的人道學說。即克己復禮為仁,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並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風范。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參之魯,子張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體而任傳道之責,成為宗聖。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言:宰我、子貢。政事:冉求、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故能將浩瀚的傳統文化推廣和流傳下來。

由於孔子在講學中,所下的功夫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師嘔心瀝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發自內心的崇敬。他們追隨、侍奉、保衛他,他們隨他一起奔波行道,周遊列國,備受艱辛與飢餓而毫無怨言。當有人詆毀孔子時,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當遇到危難時,則捨身護衛。夫子逝世,弟子們如喪考妣,皆在墳周服喪三年。子貢獨守六年。其尊師重道精神,至今仍傳為佳話。後人尊孔子為「至聖先師」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我們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當時好像沒有學籍管理制度,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誰早不可考,至於配享了孔廟的這七十二個高徒,然而這些先生們都是上古人物,我們隔著幾千年歷史遙遙望去,只彷彿仙靄里頭看神仙,影影綽綽只能看個大概,沒法子畢見其纖毫。而我們上古的出版業又實在落後得驚人,一切文獻,全靠用刀來刻,諸般辛苦之中,難免出現錯別,以至以訛傳訛;更有班愛牽強附會的所謂高人,將錯就錯,胡亂解釋一通,竟就解釋出無窮深意來,甚至被當作了不可改易之經典。於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兩個甚或多個高人,各自拿有一個不同的版本,則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爭個頭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東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們卻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稱謂和說法。比如這孔門七十二聖人的尊姓大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與《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權威資料,可是竟也出入頗大,比如子聲在《史記》上叫樂咳,在《家語》上卻叫樂欣;子徒在《史記》中叫鄭國,在《家語》中卻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舉,將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子容,在《論語》叫南宮適,在《史記》叫南宮括,在《家語》里,又叫南宮韜了。等等等等,參差處極多。這些一人多名現象,差不多都是拜傳刻錯誤所賜。而且《史記》與《家語》所開列的,都並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記列了七十七個,還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開頭。誰知道孔子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家語》更是荒唐,題目明明寫著《七十二弟子解》,里頭開列的,卻足足七十六人,最後還又總結說:「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睜著大眼說瞎話,難道連個數都不會數?司馬遷說「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可這孔門弟子花名冊,卻不知該折中於誰。今較其兩者,以《史記》去孔丘時代相對較近,且以實史聞名;而《孔子家語》雖以「孔子家語」名書,卻歷來被視為偽書,當作三國時王肅因襲前人書簡加以修補編定,相對之下,似不如《史記》足憑。兩者相權,取其最接近於真實者。所以,俺決定以《史記》為基礎,與《家語》相雜較。司馬遷所列這七十七人中,說不得有五個是編外人員,至於是哪五個,俺就不得而知了,在這里還請博物君子垂教。

D. 繼續三篇不少於800字的師德小故事

指引我一生的恩師

很久不願回顧讀書時的那段青澀時光了,彷彿一觸及心裡便隱隱作痛,彷彿一回憶起來,對現在的快樂和自信就是一種全盤的否定。可是,我仍然難免在每年教師節到來之前想起李老師,似乎是約定俗成般的在這個時候想起她,她是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數學老師。

10歲的孩子對痛苦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10歲那年,我爭吵多年的父母終於走到了盡頭,父親抱著我痛哭一場後,帶著哥哥遠走他鄉,留下我和母親生活在長沙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和母親沒有任何親朋好友,在學校我也是剛來不久的插班生,由此我很孤獨。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幾個月之後的一個夏日黃昏,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母親送進了醫院。母親住院後,我開始承擔起照料自己和照顧母親的雙重責任。

生活的磨難使那時的我自卑、倔強,也益發孤僻。我從來不願跟老師提及家裡的事情,也幾乎不和同學來往。由於照料母親,我經常遲到、早退,甚至逃課,交不出家庭作業更是常有的事。而這一切當然還得瞞著母親。我想,我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成為老師們眼中的問題學生的。在80年代中期,逃課對學生而言錯誤有多嚴重是可想而知的,而一到開家長座談會,我們家又缺席,問我,我一句聲也不吱。班主任左老師對我是頭疼以極。讓我留級的念頭她可能都有過。然而,還好就是我的成績出人意料的好,在家裡出事的兩年間,我每次考試的成績都在前五名,尤其是數學幾乎每次都是滿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引起了李老師對我的注意。總之,在那段歲月里,她是唯一對我作出種種努力後沒有放棄的老師。

一天,我逃課後,李老師悄悄地跟蹤我,然後趁我不在時找母親了解了我家裡的情況。從此以後,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家務繁忙的李老師抽出時間幫我照料母親,在家裡經濟拮據的情況下給我添置衣服。她還悄然做了我和同學們的橋梁,讓同學們主動親近我,使我慢慢有了朋友。更主要的是,她抓住一切時機樹立我的信心,我始終都記得她對我說:「困難是一種磨練,只要不放棄追求,嶄新的生活就會等著你」。至於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李老師都會予以表揚和鼓勵,那段時間,我寫的作文和解題的方式總成了班上的範本。而最讓我感激的是她一直為我保守著家庭的秘密,她知道那裡含著一個孩子的自尊。在李老師的鼓勵和關心下,隨著母親身體的慢慢康復,我基本走出了自卑的陰影。到臨畢業時,我甚至成為了大家學習的榜樣,並且順利的升入了中學。

升入中學後,李老師偷偷的來看過我,找我的新班主任詳談過我的情況,我知道她打心眼裡放不下我。當然,作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我的路的確走得艱難。只是,每當我遇到困難,迷失方向,象在森林中徘徊的少年阿廖沙茫然得幾乎要停住腳步時,李老師堅定的聲音就象在召喚我「別放棄,嶄新的生活在等著你……」。這真象一種信念讓我一直堅持著往前走。

十幾年過去了,我卻沒有去看過情比恩師的李老師。並不是我全然沒有了她的音訊,我一直打聽她的消息,知道她的詳細地址。也不是我已然將她淡忘,只要閉上眼,她的音容笑貌就會清晰如昨的在我腦海浮現,當然,仍然是她30多歲青春的模樣。更不是我不懂得投桃報李。只是我怕自己太過平凡讓李老師心生失望,總想,等作出點成績再去看李老師吧!這樣一等就到了現在。但今天,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突然萌生今年教師節去看李老師的念頭。我想即便我平凡,但卻快樂而自信,我相信她同樣會無悔當年精心的付出的。

我很想讓李老師知道:她當初的指引,引導了一個孩子的一生!

E. 師德感人小故事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孔子去世以後,學生們不但經常談起他的思想、道德、遭遇,還常常清晰地回憶起他的日常為人。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舉止儀表。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處處做到有禮有節,言行適度,舉動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例如,和鄉下人一塊飲酒時,喝完酒以後總是讓年長的先走,然後自己才退出來。吃著飯的時候,不和別人交談;臨睡之前,不高談闊論。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這樣」。有一次馬棚失火,孔子趕緊問:「傷著人了嗎?」並不問傷沒傷馬。孔子的一個學生因事被捕,進了監獄。孔子並沒有嫌棄他,認為「他雖然進了監獄,但並不是他的罪過」,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也很愛惜動物。據說孔子養的一條狗死了,便叫子貢給埋起來。他對子貢說:「我聽說,破帳子別扔,好埋馬;破車蓋兒別扔,好埋狗。我連車蓋兒也沒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蓋上吧,別叫他腦袋露著啊!」

孔子很喜歡結交朋友。對於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風不同的人也不肯輕易絕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魯國人,孔子早年的朋友,為人狂放,不拘禮節,思想作風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處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著密切交往。孔子給人的印象是謙和的,可是他對於認為應該做的事,便堅決地去做,百折不撓。他說:「看見道義上該做的事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他還提出「當仁不讓於師」。

蔡元培:稱新生為「先生」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那時的交通工具很簡單,走馬上任還需要坐馬車,當蔡先生從馬車上下來以後,看見學校門口,有許多人在夾道迎接。原來,這是學校的規矩,工友們必須遵循禮儀表示歡迎,隨行人員對蔡先生說了聲:「您請。」蔡元培先生一邊往前走,一邊脫帽向兩邊歡迎他的工友們致意,並和顏悅色地對工友們點頭致謝,不住地說道:「謝謝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們見此情景,非常感動,紛紛贊嘆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這件事情要是發生在今天,當然沒有什麼可以大肆宣揚的。但在剛剛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國初期,蔡元培先生拋棄了舊官場上的那一套官禮陋習,對普通老百姓謙恭禮讓,這種禮待庶人的行為,不能不令人佩服。

當時,有一位叫馬兆北的學生,考取了嚮往已久的北京大學。報到那天,天空晴朗,氣候宜人,馬兆北踏著輕快的腳步,邁入了北京大學的校門。誰知一進大門,就看見一張公告:凡新生來校報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現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簽名蓋章的保證書,才能予以注冊。

馬兆北看完公告以後,歡欣的心情一下子煙消雲散,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霎時湧上了心頭。他懷著忿忿不平的心情,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不遠千里而來,原是為了呼吸民主空氣,養成獨立自尊的精神。不料還未入學,就強迫我到臭不可聞的官僚面前去磕頭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堅決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證書,我就堅決退學。」言語中不免流露出對蔡元培先生為首的校方的不滿。信發出去以後,馬兆北並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本來嘛,人家是舉國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長,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入學的學生,能會有什麼好的結果呢?不過是藉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憤恨情緒而已。於是,馬兆北開始收拾行裝,准備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誰曾想,過了幾天,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來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誰寫給自己的信,打開一看,見開頭寫著「元材先生」(即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邊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長的親筆:「弟元材謹啟」,馬兆北激動得差點沒喘過氣來,穩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急忙觀看全文,只見信中寫道:「查德國各大學,本無保證書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變制度,必須由教授會議討論通過。在未決定前,如先生認為我個人可以作保的話,就請到校長辦公室找徐寶璜秘書長代為簽字蓋章。」

信中表現出蔡元培先生雖然身為一校之長,但他辦事絕不擅做主張,獨斷專行,而是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會議所做出的決定,盡管他本人也對交保證書的做法並不贊同。字里行間還表達了蔡元培先生對自己學生發自內心的誠懇之情。馬兆北看完信以後,心情很不平靜:蔡元培校長在百忙之中,竟然對我這樣一個不知深淺的無名小卒以禮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後來,馬兆北先生在一篇回憶錄中這樣寫道:「這件事使我一輩子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陶行知:甘為駱駝

一個孩子的母親,因孩子把她剛買回家的一塊金錶當成新鮮玩具給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孩子的老師。不料,這位老師卻幽默地說:「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這個母親不解其意,老師給她分析說:「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

「補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師接著說:「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錶送到鍾表鋪,讓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這樣,鍾表鋪就成了課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學生,修表費就成了學費,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滿足。說不定,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呢!」

這個故事中的那位老師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自己進入反省室

陶行知先生,在創辦南京曉庄學校的初期,曾作過一條規定,即全校師生員工一律不準喝酒,違者要進自省室里反省。

一次,曉庄的農友請陶校長吃飯,農友們敬他一杯酒,陶行知一再解釋說不能喝,農友們卻堅持道:「您不喝就是瞧不起我們農民,瞧不起我們就不算我們的朋友。」

陶行知沒辦法,只好把酒喝掉了。農民們非常高興,把陶校長引為自己的朋友。他們哪裡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學校,便立即進自省室里了。

為了苦孩子,甘為駱駝

1941年,在極端困難和不斷遇到迫害的嚴重情況下,陶行知更表現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反共的陰霾籠罩下,物價暴漲不停,育才學校開支發生了極大困難,常有斷炊之憂。他以至於發出了現在「我不得不和米價賽跑」的感慨。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乘機向他提出,如同意他們派訓育主任,即可撥給全部經費,但遭到陶行知斷然拒絕。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刻,陶行知不得不忍痛宣布,全校節衣縮食,每天改吃兩餐。他甚至提出要像武訓那樣用「行乞興學」的精神來度過難關。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為畫家沈淑羊畫的《武訓畫像》題詞時,深情地寫道:「為了苦孩,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

陶行知自己節衣縮食,把捐到的涓涓滴滴都拿去哺養兒童。常穿著敝衣奔走於富貴大人和太太之門,他從英國回來之時曾買了一件晴雨夾大衣,穿久了,又臟又破,他便把它翻過來穿。一次去找一位闊大人,通報的人說:「先生,對不起,我們老爺向來不接待這樣裝束的人,請你回去吧。」陶行知不慌不忙,掏出一張名片來遞給他,那人只好恭順地送進去了。

在曉庄師范學校,陶行知和大家一起穿草鞋、挑糞、種田、種菜、養魚,他請唐家窪一位出色的莊稼人唐老頭教大家耕種的方法,他自己也做了唐老頭的學生。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行都有我們的老師。那時候,大家都是自己掃地、抹桌、燒飯……所有生活上的事不用聽差、伙夫,陶行知也親自參與其事。

梅貽琦:不苟取分文

1931年冬,梅貽琦42歲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自此連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他上任後住在當時的法定校長住宅,按舊例,連衛生紙都是公家供給,由公務人員按時送到。他卻主動放棄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權」,自己付家裡工人工資;自己付電話費;不要學校每月免費供應的兩噸煤;從不讓他的家裡人乘坐小轎車來辦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進城時才可以順便搭他的小轎車。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簡單,從不講究吃飯,處處精打細算。梅貽琦用一些廢紙頭起草的一些報告提綱、公函等,現在仍保存在清華大學的檔案館里,見證著他廉潔、持身以儉的工作作風。

在那個災難深重的年代,國統區的經濟日益凋敝,民眾生活極其貧困。作為教師階層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他們中的許多人放棄了出國生活的舒適而甘於清貧,從教不輟,這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崇高精神氣節的體現。梅貽琦和西南聯合大學的許多教師一樣,抱定了「科教救國」的信念。他的弟弟梅貽寶後來回憶說:「抗日戰爭期間,身為大學校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梅貽琦,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人就很滿意了。」在西南聯合大學還流傳著一段梅夫人自製米糕的佳話。西南聯大教授們的月薪在1938-1939年間還能維持一家人三個星期的生活,後來物價飆升就不能撐到下半個月了。於是,教授夫人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綉圍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視力不好,就與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為「定勝糕」,隱含「一定勝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著籃子步行45分鍾到「冠生園」寄賣,礙於梅貽琦校長的面子,賣糕時梅夫人遮遮掩掩,但還是被人知道了。於是,梅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流傳得很遠。

梅貽琦一生兩袖清風沒有積蓄,病後住院費和死後的殯葬費都是校友們捐助的。據韓詠華回憶:在病床旁邊有一隻他從不離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後打開一看,竟是清華基金的歷年帳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在場人無不為之動容。他雖幾次出任當時教育部高層領導職務,又長期獨司數十萬美元的清華基金,卻能一生緊守原則,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後沒有留下任何遺產。正像林公俠所說:「他在母校十幾年,雖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污染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的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只這一點,已是可以為萬世師表。」

陳鶴琴:來世還想做教師

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早年畢業於清華學堂,1914年,陳鶴琴考取了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學醫,是當時許多留學生的志願。因為一則利國利民,二則學成後就業容易。陳鶴琴最初也是這個志願。但是在橫渡太平洋的郵輪上,陳鶴琴的思想上卻展開了斗爭:「究竟我的志向是什麼?是為個人的生活嗎?決不!是為一家人生活嗎?也決不!我的志向是『為人類服務,為國家盡瘁』……醫生是醫病的,我是醫人的。我喜歡兒童,兒童也喜歡我。我還是學教育,回去教他們的好。」滿懷救國熱望的陳鶴琴,經過反復思考,終於打定主意,放棄學醫,獻身於苦難祖國的教育事業。

陳鶴琴對學生關懷備至,勝過自己的兒女。有一個同學父親去世,家庭經濟困難,眼看就要失學。陳鶴琴設法把她母親接來,安排在圖書館工作,使這個學生能夠讀下去。還有一個學生的祖父強迫她嫁給姐夫當填房,並以斷絕經濟支持相要挾。陳鶴琴給那個學生的家鄉的地方長官寫了封信,請他秉公處理,保護學生的正當權益。那位地方長官很敬佩陳鶴琴,責令那個學生的祖父按時供應她必需的錢糧,並尊重她婚姻自主。後來,那位地方長官放棄官職俸祿,慕名而來,到陳鶴琴的幼師任教。

1951年8月,中央教育部召開全國第一次初等教育及師范教育會議,陳鶴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會議。在會議閉幕宴會上,他被代表們推舉出來講幾句話。他說:「我今年60歲。假如有人問我:『你來生願意干什麼?』我說:『我還願意做教師』。要問:『為什麼?』我說:『因為我太喜歡孩子』。」

李敷仁:最後一個過河

我國人民教育家、延安大學校長李敷仁,很強調「為人師表」、「以身作則」。1947年8月16日,李敷仁帶領延安大學師生住在黃河岸邊的木頭峪。這時,蔣胡(指胡宗南)的軍隊從三面開來,上級命令沿大河向東轉移。但當時木頭峪渡口渡船很少,人員、物資和牲口聚集很多,敵軍迫近,師生情緒緊張,爭著搶渡船。李敷仁毫不慌張,命令高中部和教育班先渡河,然後又組織其他師生住宿等待。有人關切地讓他先上船,他說:「我要最後過河,我要看著把每個學生送過河去,我才上船!」第二天,李敷仁帶領其餘師生,沿河北上,到譚家坪才乘船過了黃河。

楊昌濟:倫理教授重言更重行

楊昌濟字華生,後改名懷中。湖南長沙板倉人,是近代知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是戊戌變法的積極參與者,湖南新民學會的精神導師,晚年任北京大學「倫理學」和「倫理學史」教授。他以高尚的道德修養,刻苦學習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和影響了毛澤東、蔡和森等一大群有為的青年。

1909年,楊昌濟在英國學習。他十分注意研究英國人民的生活風貌,並從中肯定那些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東西。大至言論自由、通信自由,小至不說謊、不隨地吐痰、不隨便借錢和用別人的錢,等等,他都一一注意觀察,加以肯定。他十分贊賞「西洋人於小事亦分明有界限」的習慣,如寄信時,向別人借了郵票一定要給錢;幾個人同坐公共汽車,進餐館,一人付了款,其他人也要把錢湊足交他。楊昌濟說,中國人就是不一樣,認為這么一點錢不值得還,如果還了,就是輕視出錢者;有時候即使真還錢,受錢者也往往佯推故遜,或偽為發怒,實際上心裡並不是真不要。他認為這樣做很不好,容易導致偽善。後來楊昌濟回國後曾認真實行這種「銀錢上許可權分明主義」。他在長沙經常要過江授課,有時同舟學生代他交了船錢,他事後一定把船錢還給學生。

楊昌濟是一個治學嚴謹,而且道德高尚的人,他堅信他的倫理學,努力向學生灌輸一種公正、道德、正義、有益於社會和人類的准則。1912年他從倫敦留學回國,正巧,當時湖南都督譚延闓正在羅致人才。聽說楊昌濟素有聲望,就想請他擔任省公署的教育司長,他婉言謝絕了。他不願意去逢迎官場的卑鄙骯臟,卻選擇了被人冷落的師范學校教員的職務,而且自題了這樣一副對聯以明志:「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

張伯苓:與學生一起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南開雖為私立學校,但並不是生財賺錢的工具。南開的經費完全公開,每年的賬目都放在圖書館里任人查看。張伯苓曾說,誰要是查當月賬目,他可以五分鍾之內告訴你,這確實不是大話。他以身作則節約學校的每一個銅板。他每月取於學習的報酬,只是中心校長的一份薪水。大學成立後,他也只在此之上加三、四十元,相當於當時大學畢業生工資的二分之一。他每次到北京辦事,為替學校省錢,總是住在前門外施家胡同一個普通客店,每天房費一元。張伯苓常常在外為學校募款,幾千、幾萬、幾十萬元,都分毫不差交到學校,未有一文入了私囊。

徐特立:以詩育德

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當校長時,他在學生由自修室通往教室、飯廳的走廊上,懸掛兩塊很大的黑板。這兩塊黑板不貼布告,不寫格言,也不報告學校裡面的消息,它是專供徐老寫詩的。徐老發現學生有優點時,必定寫詩加以表揚;發現學生有缺點時,必定寫詩加以批評。所以寫詩成了徐老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一次,一個叫單秀霞的學生,因寢室熄了燈,便約了同學偷偷地跑到廁所為她愛人打毛線衣。廁所里的電燈是通宵不熄的。徐老站在門外細聲叫喊:「睡呀,睡呀!」單等即時就寢,並以為明天徐老一定會罵他們,但次日她們並沒有挨罵,只看見黑板上寫了一首詩:「昨天已經三更天,廁所偷光把衣編。愛人要緊我同意,不愛自己我著急。東邊奔跑到西邊,不僅打衣還聊天。莫說交談聲細細,夜深亦復擾人眠。」

斯霞:學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斯霞,出生於諸暨一個貧寒家庭的孩子,先後在浙江紹興、蕭山、杭州等地的小學任教,1932年進入南師大附小工作後,她就再也沒離開過小學教育這塊土地。在70年的執教歲月里,斯霞老師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為教育思想寶庫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童心母愛」論。用她的解釋就是: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掌握知識,更要有童心,有母愛。要與孩子打成一片,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看待。這一理論在她退休後的很多年裡仍一直堅持不懈地實踐著。學生已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3年6月底,斯霞老師因為腎衰竭住進了醫院,從那時起一直到她去世這段日子裡,斯霞老師是在病床上與病魔作最後的斗爭。期間,大部分時間里斯霞老師一直處於神志不清的狀態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每當有學生來探望時,斯霞總能睜開雙眼,准確地叫上學生的姓名,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十分感動。斯霞老師為什麼能記起每個學生呢?據知情人介紹,斯霞老師在任教期間對她的每一個學生都十分了解,都要逐一進行家訪,這些細致入微的工作給老人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

在教一年級時,孩子們還沒來報到之前,斯老師會拿著學生的名單,一家一家去家訪,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有什麼喜好,所以當斯老師在開學時見到孩子們時,她對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了。

斯霞老師的孫女今年30歲,小時候只上過一個月的南師附小,問及原因,她有點羞澀:「奶奶在南師附小工作,媽媽怕我在那兒上學影響不好,就讓我轉學了……」

斯霞老師70多歲時和孩子們玩老鷹捉小雞、幫孩子們甩長繩。

退休後的很多年,90高齡的斯霞都堅持每天到學校看看,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她要走遍學校的30間教室,看看每個孩子;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斯老師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她還是堅持每天「踱」到學校,再後來,斯老師由女兒扶著來學校看看。

蘇步青: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

1931年,蘇步青獲理學博士,在研究院里有點「名氣」,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職、高薪聘請他,愛人和孩子也都在日本,何去何從?他想到,自己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現在祖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要以自己的學識和才智拯救苦難深重的祖國。他毅然回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了,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拍來特急電報,再次聘請他就任該校數學教授,各種待遇從優;不久又接到一份特急電報,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蘇步青夫婦火速去日本仙台見最後一面。蘇步青體諒夫人的心情,對她說,你回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松本來子想到丈夫的生活和事業,她擔心萬一戰局惡化,可能再也無法回到蘇步青的身邊,也打消了日本之行。

F. 小學英語教師師德小故事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孔子去世以後,學生們不但經常談起他的思想、道德、遭遇,還常常清晰地回憶起他的日常為人。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舉止儀表。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處處做到有禮有節,言行適度,舉動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例如,和鄉下人一塊飲酒時,喝完酒以後總是讓年長的先走,然後自己才退出來。吃著飯的時候,不和別人交談;臨睡之前,不高談闊論。

孔子既注重禮貌,又很強調要有真情實感。他很富有同情心。本來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辦喪事的時候,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他不曾吃飽過。他看見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年輕,也一定站起來;路上碰到的也趕快迎上前去。一天,有位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趕緊迎上去。樂師走到台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台階」。當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後,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紹屋子裡的人,說:「某某坐在這里,某某坐在那裡」。送走樂師以後,學生子張便問道:「這樣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這樣」。有一次馬棚失火,孔子趕緊問:「傷著人了嗎?」並不問傷沒傷馬。孔子的一個學生因事被捕,進了監獄。孔子並沒有嫌棄他,認為「他雖然進了監獄,但並不是他的罪過」,還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孔子也很愛惜動物。據說孔子養的一條狗死了,便叫子貢給埋起來。他對子貢說:「我聽說,破帳子別扔,好埋馬;破車蓋兒別扔,好埋狗。我連車蓋兒也沒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蓋上吧,別叫他腦袋露著啊!」

孔子很喜歡結交朋友。對於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風不同的人也不肯輕易絕交。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原壤是魯國人,孔子早年的朋友,為人狂放,不拘禮節,思想作風和孔子很不同。可是孔子和他相處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著密切交往。孔子給人的印象是謙和的,可是他對於認為應該做的事,便堅決地去做,百折不撓。他說:「看見道義上該做的事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他還提出「當仁不讓於師」。

G. 100字師德小故事

徐特立:以詩育德

徐特立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當校長時,他在學生由自修室通往教室、飯廳的走廊上,懸掛兩塊很大的黑板。這兩塊黑板不貼布告,不寫格言,也不報告學校裡面的消息,它是專供徐老寫詩的。徐老發現學生有優點時,必定寫詩加以表揚;發現學生有缺點時,必定寫詩加以批評。所以寫詩成了徐老每日不可缺少的工作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一次,一個叫單秀霞的學生,因寢室熄了燈,便約了同學偷偷地跑到廁所為她愛人打毛線衣。廁所里的電燈是通宵不熄的。徐老站在門外細聲叫喊:「睡呀,睡呀!」單等即時就寢,並以為明天徐老一定會罵他們,但次日她們並沒有挨罵,只看見黑板上寫了一首詩:「昨天已經三更天,廁所偷光把衣編。愛人要緊我同意,不愛自己我著急。東邊奔跑到西邊,不僅打衣還聊天。莫說交談聲細細,夜深亦復擾人眠。」

張伯苓:與學生一起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李敷仁:最後一個過河

我國人民教育家、延安大學校長李敷仁,很強調「為人師表」、「以身作則」。1947年8月16日,李敷仁帶領延安大學師生住在黃河岸邊的木頭峪。這時,蔣胡(指胡宗南)的軍隊從三面開來,上級命令沿大河向東轉移。但當時木頭峪渡口渡船很少,人員、物資和牲

口聚集很多,敵軍迫近,師生情緒緊張,爭著搶渡船。李敷仁毫不慌張,命令高中部和教育班先渡河,然後又組織其他師生住宿等待。有人關切地讓他先上船,他說:「我要最後過河,我要看著把每個學生送過河去,我才上船!」第二天,李敷仁帶領其餘師生,沿河北上,到譚家坪才乘船過了黃河。

蔡元培:稱新生為「先生」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那時的交通工

具很簡單,走馬上任還需要坐馬車,當蔡先生從馬車上下來以後,看見學校門口,有許多人在夾道迎接。原來,這是學校的規矩,工友們必須遵循禮儀表示歡迎,隨行人員對蔡先生說了聲:「您請。」蔡元培先生一邊往前走,一邊脫帽向兩邊歡迎他的工友們致意,並和顏悅色地對工友們點頭致謝,不住地說道:「謝謝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們見此情景,非常感動,紛紛贊嘆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這件事情要是發生在今天,當然沒有什麼可以大肆宣揚的。但在剛剛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國初期,蔡元培先生拋棄了舊官場上的那一套官禮陋習,對普通老百姓謙恭禮讓,這種禮待庶人的行為,不能不令人佩服。

H. 求:名人師德小故事

蘇軾在二十歲前一直在故鄉眉山專心學習。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蘇轍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離開眉山,並趕赴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順利地考上預備考試的兩兄弟,又一起參加第二年春季的科舉,蘇軾一舉進士及第。此次科舉考試的知貢舉(監考官)是當時著名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及梅堯臣,歐陽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當時文壇浮華不實的流弊,當他讀到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時,十分驚訝,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作品,本來想取第一名的,考慮很久,為了避偏袒之嫌,終於取了第二名(後來原先應是第二的曾鞏,反倒成了第一。),蘇軾的春秋對義則考了第一。殿試(皇帝親自口試)時,他獻上二十五篇進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賞,於是將蘇軾評為翰林學士。歐陽修當時對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即 "我要避開他,好讓他出人頭地",可見歐陽修當時撥摺後進的愛心。後來,蘇軾及蘇轍均拜歐陽修為師。

I. 師德故事有哪些

有位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叫班上小朋友畫出他們感恩節的東西。這些小孩多半來自貧苦家庭,所以她料想他們多半會畫桌豐富的感恩節佳餚,外加一隻香噴噴的火雞。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後,她驚訝不已,上面畫了一隻手!
這是誰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興致勃勃地開始猜測:「這一定是賜給我們食物的上帝的手。」一個小孩說道。「是農夫,他用這手養出大雞。」另一個小孩也有意見。在一陣猜測後,小朋友們又跑回座位繼續畫畫。這時老師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彎下腰問他那是誰的手。「那是你的手,老師。」他怯怯地回答。
道格拉斯個頭矮小,樣子也不討人喜歡,但老師在下課時總會過去牽牽他的手。她常這樣握孩子的手,但對道格拉斯而言,意義格外重大。也許過感恩節的意義並不在於收受他人給予我們的有形物質,而是藉此機會回饋他人,無論是如何微小的付出。

熱點內容
放剪刀的人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4 09:42:29 瀏覽:847
都市小說中有京城楚家 發布:2025-09-14 09:34:30 瀏覽:856
高手有聲小說免費 發布:2025-09-14 09:29:28 瀏覽:897
微小說最新視頻 發布:2025-09-14 09:28:40 瀏覽:680
攜萌娃歸來冷酷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9:26:25 瀏覽:310
有綠帽子情節的網游小說大全 發布:2025-09-14 09:25:23 瀏覽:312
免費閱讀小說下載txt全集下載 發布:2025-09-14 09:23:10 瀏覽:214
重生歸來我的寶貝帶你回家小說 發布:2025-09-14 09:18:31 瀏覽:580
永遠的門小說免費 發布:2025-09-14 09:17:43 瀏覽:226
一部網游小說主角變成熊貓 發布:2025-09-14 09:11:38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