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季羨林是短篇小說之王

季羨林是短篇小說之王

發布時間: 2022-07-06 12:56:49

❶ 季羨林的主要資料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季羨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國立編譯館去看望老同學李長之,恰好季羨林在,在這里臧克家第一次見到季羨林。1949年春,臧克家從香港來到北平,和季羨林重又相見。

20世紀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羨林入黨。1978年前後,臧克家見到季羨林,見季羨林頭發半白;1980年再次會面,已滿頭白雪。於是臧克家頓生感慨,隨即賦詩一首,贈給季羨林:年年各自奔長途,把手欣逢驚與呼!樸素衣裳常在眼,遍尋黑發一根無。

❷ 莫泊桑是「短篇小說之王」;季羨林被譽為「學界泰斗」,是嗎

對的。
莫泊桑,與俄國契訶夫和美國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品有《項鏈》、《羊脂球》和《我的叔叔於勒》等。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❸ 季羨林的簡介 20~30字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國學大師。他精通12國語言。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3)季羨林是短篇小說之王擴展閱讀:


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准》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藉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人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遊記》有些成分來源於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並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O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於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一一從8O年代後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O余種、8OO余冊,預計15年完成;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O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

❹ 季羨林先生個人簡介

季羨林個人簡介

中國語言學家、作家、文學翻譯家。生於1911年8月6 日。山東省清平縣(現改歸臨清市)人。自幼就學於濟南市,1930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的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格廷根大學從著名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格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交通斷絕,無法回國,即應聘在格廷根大學任教,並從著名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或稱焉耆 -龜茲語)。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應北京大學之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
季羨林於 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1979年起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80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1年任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1984年起任《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1985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季羨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歐語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語言(包括阿育王碑銘用語、巴利語、俗語和混合梵語)形態學方面,他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他發現並證明印度中世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著《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1944)一文;他還發現並證明不定過去時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的語法特點之一,著《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年代與來源的標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他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他還闡明原始佛教採用放任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以及與語言問題相聯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問題。有關論文已編成《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 一書。
③在吐火羅語的語義研究方面,他通過對《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本與其他語言的異本的比較,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寫成《〈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一文。1980年以來,他開始研究和譯釋新疆博物館收藏的吐火羅語 A《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已發表《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論文,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季羨林的論著還有《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1982)、《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1981)、《商人與佛教》(1985)等。季羨林又是勤奮的文學翻譯家,他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1952)、《五卷書》(1959)、《優哩婆濕》(1962)、《羅摩衍那》(7卷,1980~1984),還著有《羅摩衍那初探》(1979)一書和《〈羅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學的介紹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從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譯了一些文學作品,譯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

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會」成立。夫人:彭德華。

❺ 季羨林的資料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他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自己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開拓我國東方學學術園地。1956年他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他90歲的生日時,回到了家鄉山東臨清,來自海內外的各界人士近300人參加了祝壽活動。面對家鄉親人,季羨林先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抒發了對國家、對故鄉美好的祝福。

面對後生兩次欲落淚

季羨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官莊,1917年6歲時赴濟南求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1946年從德國學成回國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創辦了東語系。作為世界上極少數精通梵巴語、吐火羅語的學者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雖然他大半生都生活在外面的世界,但在內心深處對家鄉永遠保留著一份揮之不去的依戀。

在官莊,季先生還有幾個親屬,都是他的晚輩。他們攙扶著老人步入老屋,在季先生的提議下,他與幾位親屬共同祭拜祖先。季先生對母親懷有深切的思念,6歲離別母親,8年後回家,母親已離開人世,從此再無緣相見。

在一篇散文中他引用「子欲孝而親不在」,表達了纏繞自己終生的切膚之痛。而對家鄉,季羨林先生的眷戀之情也溢於言表。他深情地回憶說:「早年我考上清華,家庭很困難,清平縣(當時臨清稱清平)每年給考上大學的學生補助150元錢,沒有那150元,我很難上完清華,對家鄉我永遠心存感激。」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多年來,季先生心繫故土,為家鄉孩子捐贈了數千冊圖書,並設立了獎學金,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盼望家鄉多出人才。家鄉人對季先生同樣充滿感激之情。季先生喜歡孩子,面對淳樸的農家孩子一口一個「老爺爺」、「太爺爺」,那一刻,季先生眼眶裡充滿了淚水。

我是一個農民,最欣賞的品質是忠誠

季羨林先生以其謙遜朴實的人格魅力,贏得世人仰慕。這樣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始終以身為一個農民而自豪。他說:「今天這么多人為我舉辦生日慶祝活動,我非常激動,但我感到最大的是慚愧。我感覺自己這個人並不是那麼了不起,我是一個十分平常的人,從來沒有什麼大志,今天雖然做了一些事情,但離國家、離父老鄉親對我的期望還有很大距離,因此我感到很慚愧。」

季先生說,他是農民出身,對莊稼、對下雨十分感興趣。他說,坐火車來臨清,一路上從河北看到山東,看到莊稼不錯,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季羨林先生在十年浩劫期間,冒著危險翻譯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成為世界翻譯史上的一件盛事,而他在學術上的真正沖刺卻是在70歲之後。多年來的積累、學貫中西的文化素養讓他厚積薄發,才思泉涌。近年來,季羨林先生主編了《傳世藏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出版了二十四卷本的《季羨林文集》等。季羨林先生說,他做學問就像是農民耕作,一分耕耘換來一分收獲,而連續寫出700多萬字的著作,也的確創造出了學術界的奇跡。

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專程攜新片《芬芳誓言》來臨清為季羨林先生祝壽,老人看後深有感觸。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之處,概括起來就是:忠誠。電影《芬芳誓言》中主人公有句話說得好———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基礎是忠誠。「我之所以有可能做了一些事情,那就是因為我這一輩子都忠誠於我們的祖國、忠誠於我們的山東、忠誠於我們家鄉臨清。」

活到老學到老,季羨林先生的目標是活到120歲。季羨林先生思維敏捷、身體很好,許多人打聽他有什麼長壽秘訣。他的回答是:「我有一個三不主義,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他說,所謂「不鍛煉」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除了鍛煉外什麼也不做。人還是應當多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讓思維永遠不僵化。

季羨林先生功成名就,是不是就此開始頤養天年了呢?季羨林先生說:「大家出於對我關心,感覺90歲年紀已經很老了。但現在中國人的壽命比從前已經增加了一倍,我的計算是,70歲算中年,90歲算老年。這么算的話,我不過初入老境。我感覺活到95歲不成問題,99歲的百壽也不成問題,再進一步,108歲我看也不是一個了不起的目標。在北京的時候,我常和老朋友臧克家在一起。最近見他,他說要活到120歲,我說,我要是活到120歲,你就是126歲。他比我還大6歲。我們兩個商量好了:目標是活到120歲。」

老人話聲剛落,眾人掌聲笑聲一片。季羨林先生說,生活水平提高了,壽命延長是好事,但應該怎麼個活法?他現在仍然可以每天工作8小時。他有一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只要活一天,就應該干一天工作,這樣人生才有意義。

「為人第一,學問第二」

近年來,出於利益驅使,許多盜版商大肆盜印名家著作。季羨林先生的很多著作也成為盜版商瞄準的目標。說到盜版這個話題,老人一向慈祥的臉上露出幾分凝重。他說:「市場上盜我的書的太多。有人給我做過一個大體統計,市場上我的盜版書大約有100萬冊,主要是散文。這不光侵害了作者的勞動成果,也損害了讀者合法利益。讀者要睜大慧眼,辨清真偽,不要給盜版書商任何可乘之機。」

季先生研究了一輩子東西方文化,相比較而言,他認為,東方文化的道德觀、價值觀更符合世界發展方向。他自豪地說,21世紀一定是中國的世紀,申奧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季先生說,他自己終生從事教育,沒干別的事情。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中國第一個提倡的就是「為人」,為人第一。所謂「道德文章」,當然要先講道德,然後講文章,這是基礎。為人第一,學問第二。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做好這篇「道德文章」,把「忠誠」的道德核心發揚光大。

六歲離家去求學

六歲以前,季羨林先生有一個老師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季羨林先生些什麼,現在完全忘掉了。六歲離家,季羨林先生到濟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逃到濟南去謀生的。從那時起,季羨林先生才算開始上學,曾在私塾里念過一些時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以後接著上小學。

季羨林先生在新育小學考過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學生,也不怎樣努力念書。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來談一談,季羨林先生開始學英語。當時正規小學並沒有英語課,季羨林先生學英語是利用業余時間。學的時間不長,只不過學了一點語法、一些單詞而已。

季羨林先生萬萬沒有想到,就由於這一點英語知識,他在報考中學時沾了半年光。當時山東中學的拿摩溫是山東省立第一中學。季羨林先生當時連去報名的勇氣都沒有,只是報了很差的正誼中學。可這個學校考試時居然考了英語,出的題目是漢譯英:「我新得了一本書,已經讀了幾頁,可是有些字我不認得。」季羨林先生翻譯出來了,只是為了不知道「已經」這個詞兒的英文譯法而苦惱了很長時間。結果他被錄取,不是一年級,而是一年半級。

在正誼中學學習期間,季羨林先生也並不努力,成績徘徊在甲等後幾名、乙等前幾名之間,屬於上中水平。一下課,他就跑到校後湖畔去釣蝦、釣蛤蟆,不知用功為何物。但是,叔父卻對他的期望極大,要求極嚴。他自己親自給季羨林先生講課,選了一本《課侄選文》,大都是些理學的文章。叔父並沒有受過什麼系統教育,但是他絕頂聰明,完全靠自學,經史子集都讀了不少,能詩,善書,還能刻圖章。他沒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季羨林先生身上。

季羨林先生說:「我今天勉強學得了一些東西,都出於他之賜,我永遠不會忘掉。根據他的要求,我在正誼下課以後,參加了一個古文學習班,讀了《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書。晚上,又要到尚實英文學社去學英文,一直到晚十點鍾才回家。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八年。我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負擔;但也不了解其深遠意義,依然頑皮如故,摸魚釣蝦而已。現在回想起來,我今天這一點不管多麼單薄的基礎不是那時打下的嗎?」

初中畢業以後,季羨林在正誼念了半年高中。一九二六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山東大學的校長是前清狀元、當時的教育廳長王壽彭。他提倡讀經。教國文的老師是王昆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後來到山東大學去當講師了。他對季羨林的影響極大。季羨林第一篇作文題目是《讀〈徐文長傳〉書後》,受到他的高度贊揚,批語是「亦簡勁,亦暢達」。季羨林在吃驚之餘,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弄到了《韓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歐陽修、三蘇等的文集,想認真鑽研一番。

一九二九年,季羨林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學習了一年,這在季羨林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特別是國文方面,這里有幾個全國聞名的作家:胡也頻、董秋芳、夏萊蒂、董每戡等等。

靈感來自勤奮

一九三○年,季羨林高中畢業,到北平來考大學。當時考一個名牌大學,十分困難,錄取的百分比很低。為了得到更多的錄取機會,季羨林那八十多位同班畢業生,每人幾乎都報七八個大學。季羨林卻只報了北大和清華,結果兩個大學都考上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季羨林選了清華,因為,季羨林想,清華出國機會多,他的專修方向是德文。

在所有的課程中,季羨林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課,而是一門選修課: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和一門旁聽課: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這兩門課對季羨林以後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可以說是一直影響到現在。季羨林搞一點比較文學和文藝理論,顯然是受了朱先生的熏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語和中亞古代語言,則同陳先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一九二四年,季羨林清華畢業。母校山東濟南高中的校長宋還吾先生邀季羨林回母校任國文教員。教了一年書,到了一九三五年,上天又賜給一個良機。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季羨林報名應考,被錄取。這一年的深秋,季羨林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開始了國外的學習生活。從一九三七年起,季羨林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季羨林的留學生活結束時三十五歲。

一九四六年秋天,季羨林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從那時到現在,季羨林一直沒有離開北大過。

季羨林說,他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

季羨林也有「第×職業」

季羨林作為哲學博士,研究方向是語言文學,他不喜歡義理,所以寫的哲學文章很少。但到晚年,卻又一反常態,大談起「天人合一」的玄學來。文章一經發表,便語驚四座,頗有影響。他還談起了另一種哲學———消費哲學,也引起軒然大波。

消費與經濟基礎有關。季羨林的經濟基礎如何呢?從賬面上來看,季羨林的工資是北大教師中最高的,因為他是20世紀50年代第一批確定的「老一級」教授。但他每月的工資,經過七折八扣,領到手以後,平均約700到800元錢。這些錢,他要給小保姆張淑貞一半,除了她的工資,她還有一個男孩,在北大二附中上學,學費、雜費、生活費全部由季羨林負擔。這樣一來,他再交完房費、天然氣費、電費、電話費等,實際上拿到手的也只有300元左右了。用它來支付全家的生活費,怎麼會夠呢?

這里就有了一個對比:20世紀50年代季羨林被定為一級教授,在六類工資地區的北京,每月拿的工資是345元,再加上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相當於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貼100元。這是一個「不菲」的工資數目。因為當時物價奇低,去莫斯科餐廳吃飯,一頓大約1.5元到2元,湯菜俱全,還有黃油麵包,外加啤酒一杯。如果吃烤鴨,六七元錢足矣,還能吃只挺大的。這樣的物價,有每月450元的固定工資,簡直是「闊死了」。而如今,他是全國最有資格的「老一級」教授了,因為比他資格更老的陳岱孫老教授已經去世。而他的全月基本工資加各種補貼,也就一千二三百元錢,這就是他每月實際上留在手裡只有300多元錢的原因。

這樣的老教授,工資這樣低,可怎麼維持生活呢?不少人自然會問他,老先生笑笑說:「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提高的話,也絕沒有降低。」人們問他,難道你有點金術嗎?他回答說,非也。季羨林道出的奧秘是:20世紀50年代大學教師主要靠工資生活,不懂什麼「第二職業」,也不允許有「第二職業」。而今天卻大改其道,學校里也有種種形式的「第二職業」,甚至「第三職業」。季羨林也有了「第×職業」,就是「爬格子」。他爬了60多年格子,名氣大,稿費多,時不時地就收到稿費。這樣,他手頭雖只剩300元的工資,卻從來不感到拮據,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斷的稿費做後備軍。

50年前的雨衣仍在穿

手頭雖然有錢,但季羨林在生活上卻向來沒有太高的追求。對吃,一如既往,從來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早晨仍然是烤饅頭片或麵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他從來不讓家人或保姆陪他4時起床,為他做早飯,所以早餐是幾十年的「一貫制」,從來不變化。午晚兩餐,素菜為多,很少吃肉。飲食如此簡單,他全家的伙食費不過500元多一點。

至於穿,季羨林簡直是個清教徒。他的衣服多是穿過十年八年或者更長時間的,有一件雨衣,是他在1946年從德國回到上海時買的,至今仍在穿。有一天,一位專家說,你的這件雨衣,款式真時髦!他聽後大惑不解。專家一解釋,他才知道:原來50多年前流行的款式,經過了漫長的滄桑歲月,在不知經過多少變化之後,在螺旋式上升的規律指導下,現在又回到了50年前的款式。他聽後,大為興奮。沒想到自己守株待兔,終於守到了。他也沒有想到,人類在衣著方面的一點小聰明,原來竟如此脆弱!

他的老主意是:以不變應萬變。他想,一個人穿衣服,是給別人看的。如果一個人穿上十分豪華的衣服,打扮得珠光寶氣,天天照鏡子自我欣賞,那他不是瘋子,便是傻子。穿衣服給別人看,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准,千差萬別,那麼你滿足了這幫人,必然開罪於另一幫人,反正不能讓人人都高興。所以,季羨林的穿衣哲學是我行我素,就是這一身打扮,你愛看不看,反正不能讓你指揮我。在穿衣方面,他是個完全自由自主的人,他的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春、夏、秋、冬,永不變化。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他決不丟棄,敝帚自珍是他的用物哲學。他的穿戴和用品,也真因為觀看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標准不同,有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評論:趕潮流者說他是老古董、老保守、老頑固,而學者層卻認為他是一個典型的儒者。儒雅的風度,從其學識和人品中來,而不是從其衣著中來。

季羨林消費哲學的核心是:如果一個人成天想吃想喝,彷彿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吃喝二字,他覺得無聊,「斯下矣」。他的潛意識永遠是:食足以果腹,不就夠了嗎?衣足以蔽體而已,何必追求豪華。

季羨林絕非「大款」,但他在自己的消費哲學指導下,素衣淡食,生活簡單,卻把大把大把的錢送給身邊急需的人,或者捐給家鄉的學校。這樣的消費哲學,但願能有更多的人會理解。

##附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回答者:yalpha - 千總 五級 6-10 20:23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2 條
季羨林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本報特摘錄幾段季老的文字,看看這位96歲高齡的老人是如何對待罩在自己頭頂的燦爛光環的——

圖為季羨林和他心愛的貓。(資料照片)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凈凈。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裡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季羨林,生於1911年,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曾師從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

❻ 季羨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羨林的作品有《季羨林文集》 ,《清塘荷韻》, 《聽雨》, 《季羨林說:清華那些事兒》,《季羨林談人生》,《母與子》, 《三個小女孩》 ,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 《季羨林隨想錄:夜來香花開的時候》, 《重返哥根廷》, 《留德十年·邁耶(Meyer)一家》,《垂釣》, 《月是故鄉明》,《林臘梅》, 《病榻雜記》, 《天竺心影》, 《朗潤集》。

1,《季羨林文集(套裝全24冊)》主要內容:這是不是表示自己又煥發了青春活力,創作力又旺盛起來了呢?我想,也不是的。我多次聲明,自己不是什麼文學家,也不想做文學家,只是積習難除,每有所感,便不禁技癢,拿起筆來。

所以我寫東西,被動的時候居多,主動的時候較少。現在之所以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寫了這樣多的東西,完全不是出自事前的計劃,而是臨時機遇湊巧,心血來潮。借用一個現成的說法,我的所謂文章不是擠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

2,《清塘荷韻》作者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於2009年去世。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3卷。

3,《季羨林說:清華那些事兒》 ,是季老談在清華5年求學的事兒。這是他青年讀書的黃金時代,也是學術研究的發軔階段。季老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向讀者提出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他同時考中了北大和清華,但為何選清華而舍北大?

他本來文科成績優秀,但入學後為何又要轉學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為何有時對某些必修的課程不感興趣,甚至逃課,卻要到外系去蹭課?等等。總之,從季老敘述的往事中,讀者依稀可以讀出季老由少無大志的毛頭小子一躍而成為著名學者的最初的成長歲月。

4,《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作品內容展現學術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

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2006年至2011年,《季羨林談人生》五次出版,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講述季羨林散文精髓中的「真情」。

5,《季羨林隨想錄:夜來香花開的時候》收錄了季羨林先生的黃昏、回憶、枸杞樹、夜會(書評)、寂寞、年、兔子、母與子、紅、香櫞、老人、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等諸多的精彩隨筆。大德大智隱於無形,季羨林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了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❼ 季羨林有什麼代表作

學術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

《〈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

《印度簡史》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大唐西域記校注》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大國方略:著名學者訪談錄》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

翻譯作品: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 [德]安娜·西格斯

沙恭達羅 [印]迦梨陀娑

五卷書 [印]佚名

優哩婆濕 [印]迦梨陀娑

羅摩衍那(一):童年篇 [印]蟻垤

羅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羅摩衍那(三):森林篇

羅摩衍那(四):猴國篇

羅摩衍那(五):美妙篇

1羅摩衍那(六):戰斗篇

羅摩衍那(七):後篇

散文隨筆

《清塘荷韻》

《賦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萬泉集》

《清華園日記》

《牛棚雜憶》

《朗潤園隨筆》

《季羨林散文選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

《人生絮語》

《天竺心影》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季羨林談師友》

《季羨林談人生》

《病榻雜記》

《憶往述懷》

《新紀元文存》

《季羨林品讀人生》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❽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精於語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於此語言僅有的幾位學者之一。

季羨林先生馳騁於多種學術領域,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經典,諸如梵文名著《沙恭達羅》和世界矚目的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等。

(8)季羨林是短篇小說之王擴展閱讀

季羨林支持聊城大學的發展,曾經幾次來聊城大學,並欣然受聘任名譽校長,與家鄉的這所大學留下了難分難舍之情。

1981年,聊城師范學院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季羨林應邀來學院參加新生開學典禮,舉辦了《從比較文學談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並成為聊城大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請的校外兼職教授。

1982年10月10日,受聘任該校名譽院長,還熱情洋溢地揮筆寫下了「魯西最高學府,山東璀璨明珠」、「聊城師范學院圖書館」的題詞。1999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應邀題寫了聊師校訓「敬業、博學、求實、創新」,並從北京趕來參加校慶活動。

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學更名後,他又為學校題寫了「聊城大學之成立,誠所謂順乎天理,應乎人情之盛舉。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余韻普及神州矣。為魯西慶,為山東慶,為祖國慶!」的賀詞。

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羨林先生專程到校參加儀式,並帶來了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院病榻上寫的《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的發言》,他代表季羨林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聘書。

熱點內容
近當代短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4 07:54:39 瀏覽:137
大雄的性事免費txt下載小說 發布:2025-09-14 07:50:25 瀏覽:98
小說萌妻小寶中總裁找上門 發布:2025-09-14 07:50:13 瀏覽:748
具有重生意義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7:44:41 瀏覽:223
中國現當代短篇小說下載 發布:2025-09-14 07:44:33 瀏覽:427
退伍保安戀上總裁小說 發布:2025-09-14 07:44:33 瀏覽:905
穿越類男主經典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9-14 07:42:57 瀏覽:227
以武當為背景的都市修真小說 發布:2025-09-14 07:41:37 瀏覽:233
福克納短篇小說豆瓣 發布:2025-09-14 07:41:32 瀏覽:470
男同短篇小說消防員 發布:2025-09-14 07:40:50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