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五四後的短篇小說

五四後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7-06 06:15:10

⑴ 請問晚清到五四時期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 。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新中國未來記》——晚清新小說的開山之作
晚清的其他小說:費振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系列)《美國與中國》《偉大的中國革命》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胡適雜憶》《新中國三十年》《史學與文學》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
史景遷《天安門》《天國之子他的世俗王朝》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
容閎《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
鍾叔和《中國本身擁有力量》《走向世界》
止庵《史實與神話》

五四時期的小說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蕭紅《呼蘭河傳》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傾城》《金鎖記》等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張恨水《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遠的尹雪艷》等

⑵ 五四以後葉紹鈞描寫代表作

五四以後葉紹鈞的代表作有:

1921年《小白船》(童話),1921年《一粒種子》(童話),1922年《雪朝》(詩)

1922 年《旅行家》(童話),1922年《含羞草》(童話),1922《隔膜》( 小說集 )

1922年《玫瑰和金魚》(童話),1922 年《月亮姑娘的親事》(童話)

1922年 《快樂的人》( 童話),1923年 《稻草人》(小說),1923年 《火災》(小說集)

1925 年《線下》( 短篇小說),1928年 《倪煥之》(長篇小說)

1931年《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話),1934年《文心》(教育)

1935 年《未厭居習作》( 散文),1936年《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

1936 年《葉紹鈞選集》( 文選)

(2)五四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葉聖陶曾數次改名,他原名葉紹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一個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⑶ 五四時期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為提出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它與問題劇一樣,都是「五四」時期開始出現的文學現象。當時以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兩大思潮的傳播為背景,形成了文學必須接觸現實人生問題的啟蒙主義主張。俄國文學、東歐文學、北歐文學特別是易卜生密切關心社會現實問題的進步傾向,也影響並促成了中國問題小說的興盛。周作人說;「問題小說,是近代平民文學的出產物。這種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論及人生諸問題的小說。」(《中國小說里的男女問題》)陳望道﹑沈雁冰等認為:問題小說就是「以勞工問題、子女問題以及倫理﹑宗教等等問題中或一問題為中心的小說」(《問題小說》)。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的短篇小說,如他自己所說,「原意其實只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每周評論》上胡適的小說《一個問題》,《新潮》上的小說象汪敬熙的《誰使為之﹖》,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晨報》上冰心的《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去國》等,都是較早出現的問題小說,有的連題目都帶著問號,由於作者思想傾向不同,初期問題小說中有一部分作品專以「美」和「愛」作為解決問題的鑰匙,大部分則並不提供答案,是所謂「只問病源,不開葯方」;而「不開葯方」本身,也正是問題小說的特點之一。
問題小說在「五四」時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識青年的覺醒。它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需要,又是當時思想啟蒙運\動的一種結果,後來,問題小說也體現著作家密切關心現實這一優良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樹理就把自己的小說也叫做「問題小說」。他說:「我寫的小說﹐都是我下鄉工作時在工作中所碰到的問題﹐感到那個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展﹐應該把它提出來。」(《當前創作中的幾個問題》)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的新時期﹐許多作家解放思想﹐通過自己筆下的藝術形像﹐對以往的歷史經驗進行嚴肅的探索和總結﹐作品往往以其強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稱之為「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的興盛,是新的文學思潮的產物。這是借鑒外國問題文學的結果(如俄國的問題小說,泰戈爾的哲理小說,易卜生的「問題劇」等),同時也與周作人、胡適的理論倡導有關。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強調對人生意義的探索,比較理論,比較哲學,相對忽視了寫作技巧,文學性不強。

問題小說最早出現於1919年,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葉聖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可謂問題小說的發端之作。到1919年下半年,冰心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的《斯人獨憔悴》等作品則將問題小說創作引向了高潮。其實,問題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只要有社會價值和社會反響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會提出一些社會問題,因而廣義上的「問題小說」包括一切思想性強和有社會針對性的小說。但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有著獨特的內涵,「它是五四啟蒙主義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學生青年的社會熱情和人生思考相結合的產物,是流派競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為人生的文學'」。

創作成因:問題小說的出現有著時代和作家的雙重原因。理論上,1918年周作人在題為《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的講演中,評介了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問題小說」的地位,並由此肯定「為人生」的文學。創作上,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專號,使這位挪威作家的社會問題劇流行開來,誠如茅盾在《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中所說,「文學中討論社會上種種問題,實是易卜生開始」的。這些都起到了觸發的作用。「五四」的思想啟蒙運動開啟了一個覺醒的時代,造就了「思考的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漸漸的轉移,趨重於哲學方面,人生觀方面。也象俄國新思想運動中的煩悶時代似的,『煩悶究竟是什麼?不知道』」。他們從封建主義文化的堡壘中沖決出來,憧憬和希望著新的未來,可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們感到深深的失望與悲哀,當他們理性而冷靜地審視這個社會時,壓抑、苦悶、懷疑、問題紛至沓來。黑暗無邊的社會,受壓迫和被損害者的災難和痛苦,群眾的愚昧和落後,青年的苦悶與彷徨,新生力量和腐朽勢力的尖銳矛盾,這些都成為了當時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主張「為人生的藝術」,強調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受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現實主義作品的影響的文學研究會作家們在時代的召喚下,從社會現實出發,探討包括民主自由、個性解放、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命運前途等社會問題、人生問題,以睿智的理性和蓬勃的熱情去透視、剖析這些問題,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改進,從而形成了一股「問題小說」的創作潮流。

創作主題: 文學研究會諸作家問題小說的一個突出主題就是探求人生的意義。葉紹鈞的《隔膜》,寫主人公與朋友見面,盡管在形式上相互寒暄、應酬,但精神上是相互隔絕、疏遠、冷淡乃至隔膜的,生活如死水般寂靜無聊,人人不明白活著究竟在做些什麼,又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朋友》記述「我」的朋友為兒子舉辦婚禮,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樣,生養兒子,讓他成親並託付家業,這就算完成了人生的責任,顯然作者是在譏評醉生夢死的灰色人生。以問題小說走上文壇的冰心,在她頗有影響的作品《超人》里明顯提出了人生意義是什麼,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牽連」還是互相遺棄,支配人生的是「愛」還是「憎」等一系列問題。王統照的問題小說更加突出了「愛」與「美」,探討著人生的「煩悶與混擾」,《微笑》讓一個小偷從女犯人「慈祥的微笑」中得到感化和超度,從此變成「有些知識的工人」,人生之路途陡然轉變;《沉思》則抒寫一個裸體模特兒美麗的人生理想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以至最終幻滅的悲哀。

青年知識分子問題是五四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問題小說」對人生意義的探討更多地反映在對青年前途和出路等方面的描寫上。跟隨時代潮流向前奔跑的知識分子,面對殘酷的現實常常不能如其所願,傳統思想的重負和現實社會的阻礙是那樣難以突破,人生於是艱難而虛幻。廬隱的《海濱故人》、《或人的悲哀》等就是描寫知識青年對「人生是什麼」所發出的焦灼而苦悶的呼問。《海濱故人》寫五個女青年從學校踏入社會,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終的結局是熱情消退,上進心喪失,甚至自我毀滅。《或人的悲哀》則更為明顯,亞俠在愛情與人生的大海中沉浮,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可是找不到出路,只有焦慮、悲愁和失敗。這些人肩負著時代的沉重包袱,熱情地尋求理想人生,卻落得個矛盾而彷徨的空洞結局。

婦女問題也是問題小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們往往通過對被壓在社會底層的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不幸遭遇的描寫,提出了尖銳的婦女解放問題。葉紹鈞的《這也是一個人?》(《一生》)寫一個沒有姓氏的農家婦女,十五歲嫁到夫家是去充當能抵半頭牛的幫工,丈夫死後又當作一條牛一樣被賣掉,為丈夫換得殮葬費,實際上她連做人的起碼資格和尊嚴都沒有。許地山《綴網勞蛛》的主人公尚潔被丈夫誤會而離棄,過著凄苦孤獨的生活。她把人生看成為不斷在「綴網」的「勞蛛」,所有的網,或完或缺,只能聽其自然。《商人婦》則寫一個被丈夫典賣的婦女的悲慘人生,作者對受盡欺凌、歷盡慘境的婦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冰心《最後的安息》中的童養媳翠兒被蠻橫無理的婆婆虐待而死,鞭撻了愚昧的封建思想對婦女的迫害。

⑷ 請問有什麼文學小說是五四時代的

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蕭紅《呼蘭河傳》
沈從文《邊城》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傾城》《金鎖記》等
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張恨水《啼笑因緣》《金粉世家》
白先勇《孽子》、《永遠的尹雪艷》

⑸ 魯迅的三部小說集都是什麼

分別是《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

1、《彷徨》

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該小說集在深廣的歷史圖景中,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

2、《吶喊》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3、《故事新編》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裡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

(5)五四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魯迅的影響力

魯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學運動伊始時期便向封建舊文化宣戰,不斷與壓迫民眾的舊思想舊文化斗爭。「女師大學潮」發生後與迫害學生的軍閥進行論爭,魯迅不畏強暴執筆對戰,顯示出一個正直文人的氣概。爾後國民黨統治之下又大膽披露其黑暗統治。

三十年代又與共產黨內左傾的錯誤文藝路線進行斗爭,其後與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合作成立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魯迅作為左聯的盟主領導左聯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

⑹ 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分別是什麼

魯迅的小說集分別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第三部都是改編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之類的,名氣不大!代表作應該是前兩部,即《吶喊》,《彷徨》。
其中《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 《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所以,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並且魯迅與郭沫若兩人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
謝謝,望採納

⑺ 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什麼

郁達夫的《沉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而《狂人日記》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

《沉淪》作為郁達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沉淪精神體現了作為五四青年後的一代知識分子,對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的深深的憂慮及以大膽暴露的方式表達對殘酷現實的控訴。

可以說,在《沉淪》主人公身上體現的沉淪精神,不只是一個個體青年的表現,而是在當時國內危機重重之下的整個民族所表現的一種精神狀態。得出這一看法,是通過對文本中郁達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說 :我的消沉,也是對國家,對社會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淪精神看做是對當時整個民族精神狀態的一種描寫是有合理意義的。

(7)五四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對於主人公身上的沉淪精神的含義,我們可以多角度分析 :

1、從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淪》中 20 歲上下的主人公無疑正處於人格塑定階段, 主人公在中國傳統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書齋里度過了十幾年春秋,這決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礎,儒家傳統文化的修齊治平觀念與倫理道德的約束, 使其個體意識有弱化傾向,

這使他不敢在自己愛慕的異性面前公開自己情感的社會習慣心理和採用用放情山水來迴避消解性本能的傳統意義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們民族一直以來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讓我們對打開國門後突如其來的變化應接不暇,我們一方面用自己幾千年來的正統文化看似執著的抵擋著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誘惑,但另一方面身體及心理的本能卻想去接受、去學習,這種種沖突,

在我們從近代以來對待外國來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這也是我們民族所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所表現的出的,曾經不斷地反抗,在失敗後變為了無奈的掙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過程中,郁達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體意識的覺醒以及產生了對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沉淪》引起人們對覺醒了的自我的關注,而對其賴以存在的生命本體予以重新審視的同時,主人公在試圖塑造與完善自己人格過程所深受的痛苦與悲劇性結局,也促使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在肯定與張揚自我意識的努力中產生一種巨大的生命意識的危機感。

當面對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和錯綜復雜的政治動亂時,青年知識分子一時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進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淪入消沉,思想上處於苦悶、感傷、憂郁、頹廢之中。事實上,這是當時的社會通病,是知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緒。

這種苦悶,是一種時代的苦悶,這種頹廢同時也列印著深沉的時代烙印。最後作者的對主人公的描寫中,表達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雙重悲哀與失望。通過對比主人公與郁達夫本人,我們會發現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⑻ 名著閱讀

提取碼:vx7r

閱讀名著有三點好處:

1.閱讀名著既可以豐富情感,又可以拓展思維;

2.閱讀名著既可以循跡歷史,又可以暢想未來;

3.閱讀名著既可以提高修養,又可以彌補不足;

⑼ 老舍的月牙兒屬於五四時期的作品嗎

老舍的中短篇小說《月牙兒》,講述了一對母女在舊社會為生存所迫淪為暗娼的故事。在老舍過於盛名的其它作品面前,《月牙兒》顯得寂寂無聞。然而這部老舍的早期作品,卻顛覆他留給讀者固有的寫作印象,用詩一般的抒情筆調,表現出動盪的大環境之下,一段糅雜著血與淚的女性生存史。小說以月牙兒的意向貫穿全篇,人的信念就像被黑雲一點點吞噬光輝的月牙,在黑暗的社會中苦苦掙扎,最終遮蔽住心中黯淡的希望,徹底成為陰影的一部分。

小說最讓我震憾的一段話是「我們娘兒倆就像兩個沒人管的狗,為我們的嘴,我們得受著一切的苦處,好像我們身上沒有別的,只有一張嘴。為這張嘴,我們得把其餘一切的東西都賣了。」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麼《月牙兒》的悲劇基調厚重到足以令人悲愴,在飢餓面前,自尊自愛的女兒出賣了身體,也是在這一刻,她理解了母親,消解了曾經對母親的恨。進退兩難中的風塵墮落,是時代變革下被忽視的女性悲歌。

⑽ 五四時期在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方面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五四之後出現的現代散文則不同於古代散文,它一開始就意識到散文不但應屬於文學的范圍,而且應作為文學的一個獨立部門而存在。在這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劉半農和傅斯年兩人。1917年,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率先提出文學散文的概念:「所謂散文,亦文學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1918年,傅斯年在《怎樣寫白話文》中,開始將散文與小說、詩歌和戲劇並列,特別是將散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部門來看待。盡管劉半農和傅斯年兩人的文體意識還是體驗性和零碎的,他們對於「文學性散文」的內涵和特徵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但他們對於「文學散文」的鍾愛,促使他們嘗試著從傳統文章即「雜文學」中將散文剝離出來,這可視為現代散文文體覺醒的先聲。

標志著現代散文的文體自覺,准確說應該是從周作人開始。1921年,周作人提出了著名的「美文」概念。他一方面從明代小品那裡尋找到現代散文的源頭;一方面又以開闊的視野,從外國散文那裡發見了可資現代散文借鏡的創作資源。他說:「外國文學里有一種所謂論文,其中大約可以分作兩類:一批評的,是學術性的。二論述的,是文藝性的,又稱作美文,這里邊又可以引出敘事與抒情。但也很多兩者夾雜的。這種美文似乎在英語國民里最發達」。[⑤] 周作人的「美文」說不但使散文從「雜文學」的混沌狀態中解放了出來,而且確定了現代散文的多種體式與基本特徵,同時還為現代散文的文體發展提供了民族性的依據和世界性的參照。後來,在《自己的園地·自序》中,他又提出了「抒情的論文」概念,將議論性的雜感也視為「美文」創作之一種。從上述的文章,可以看出周作人建構現代散文文體的思路:即將敘事、抒情和議論視為現代散文的三大要素,這與後來寫作課程中通用的敘述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的三分法大體上是一致的。

在現代散文的「文類文體」建設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朱自清。盡管朱自清不把散文當「純藝術品」看待,認為散文在藝術性方面比小說和詩歌要低。不過他將現代散文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還是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文體家的遠見卓識。在《什麼是散文》和《關於散文的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八題》中,他指出,「散文的意思不止一個」。「廣義的散文,對韻文而言。狹義的散文,似乎指帶有文藝性的散文而言,那麼小說、小品、雜文都是的。最狹義的散文是文藝的一部門,跟詩歌、小說、戲劇、文學批評並列著,小品和雜文都包括在這一意義的雜文里」。

熱點內容
許三弟最新小說 發布:2025-09-14 06:33:54 瀏覽:381
女主重生當作家的小說 發布:2025-09-14 06:33:54 瀏覽:36
短篇小說排行榜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4 06:33:51 瀏覽:633
女主穿越直播逃生游戲小說 發布:2025-09-14 06:06:42 瀏覽:861
總裁小說孽人的 發布:2025-09-14 05:55:25 瀏覽:229
感人的男主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4 05:54:41 瀏覽:928
收女明星的都市系統小說下載 發布:2025-09-14 05:54:34 瀏覽:355
宗師都市行小說 發布:2025-09-14 05:29:39 瀏覽:691
今夕念何夕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4 05:28:45 瀏覽:869
短篇小說大師推薦 發布:2025-09-14 05:25:51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