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短篇小說麵包滬江
Ⅰ 德國 版畫家珂勒惠支的《麵包》那小孩子是什麼表情
飢餓的表情,因為沒有麵包,拉著母親的衣服在啼哭。無奈的母親是一個背影,讓人看了很心寒啊。
Ⅱ 佩德羅·巴拉莫的作者簡介
胡安·魯爾福(1918-1986)出身於墨西哥農村。他幼年喪父,在體弱多病的母親的照拂下步入毫無色彩的童年。不久母親去世,魯爾福被孤兒院收留。於是,他不僅沒有肥皂泡似的兒時,也註定不會有瀟灑浪漫的青春。因為,當別人在父母膝下承歡的時候,他卻在修女的呵斥下用汗水和眼淚澆灌生活;當別人在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時候,他卻在簡陋的文化夜校里強迫自己睜開疲憊的眼睛。但這些並沒有妨礙他向幾乎同樣貧窮的文學張開雙臂。未屆弱冠,他一邊報考公務員,一邊開始了人生道路上既崇高又艱辛的跋涉:文學創作。
他創作過不少回憶童年生活的短篇小說,還構思過一部題為《苦孩子》的長篇。未果。這時,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另一種貧窮:沒有足夠的文化和文學修養。於是,他開始廣泛涉獵一切到手的文學作品,同時不惜血本,與另外兩個「窮孩子」胡安·何塞·阿雷奧拉和安東尼奧·阿拉托雷等創辦了文學刊物《麵包》(多好的「畫餅充飢」法!)。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便是由自己的刊物《麵包》刊發的。此後他創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說,並於1953年以《平原烈火》為題結集出版。
屠孟超(1935— ) 南京大學西班牙語教授,曾留學墨西哥。翻譯出版了《熙德之歌》、《塞萊斯蒂娜》、《盧卡諾爾伯爵》、《人生如夢》、《庭長夫人》、《貝比塔·希梅內斯》、《蘆葦和泥淖》、《堂吉訶德》等西班牙、拉美文學名著二十餘部,計五百多萬字。
Ⅲ 都德的《柏林之圍》原文
我們一邊與某醫生沿著愛麗舍田園大道往回走,一邊向被炮彈打得千瘡百孔的牆壁、被機槍掃射得坑窪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圍的歷史。當我們快到明星廣場的時候,醫生停了下來,指著那些環繞著凱旋門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中的一幢,對我說:您看見那個陽台上關著的四扇窗子嗎?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個可怕的充滿了風暴和災難的八月,我被找去診治一個突然中風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個拿破崙帝國時代的軍人,在榮譽和愛國觀念上是個老頑固,戰爭一開始,他就搬到愛麗舍來,住在一套有陽台的房間里。您猜是為什麼?原來是為了參觀我們的軍隊凱旋而歸的儀式……這個可憐的老人!維桑堡〔維桑堡〕法國東北部城市,普法戰爭中,1870年8月7日,法軍一個師被普魯士軍隊殲滅於此。慘敗的消息傳到他家時,他正離開飯桌。他在這張宣告失利的戰報下方,一讀到拿破崙的名字,就像遭到雷擊似地倒在地上。
我到那裡的時候,這位老軍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間的地毯上,滿臉通紅,表情遲鈍,就像剛剛當頭挨了一悶棍。他如果站起來,一定很高大;現在躺著,還顯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齒長得很美,有一頭鬈曲的白發,八十高齡看上去只有六十歲……他的孫女跪在他身邊,淚流滿面。她長得很像他,瞧他們在一起,可以說就像同一個模子鑄出來的兩枚希臘古幣,只不過一枚很古老,帶著泥土,邊緣已經磨損,另一枚光彩奪目,潔凈明亮,完全保持著新鑄出來的那種色澤與光潔。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動。
(3)德國短篇小說麵包滬江擴展閱讀:
《柏林之圍》,短篇小說名篇,都德著。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形象。
其構思新穎,通過一個病重的老軍人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與主人公想像中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對照起來,表現了人物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悲劇色彩。從藝術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該小說堪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林中的愛國主義名篇。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個短篇名作。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敘述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期間,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
Ⅳ 短篇小說《麵包》有什麼內涵
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以小小一片「麵包」為切入點來揭示世界大戰後的悲慘的社會現狀和溫馨的人際關系,構思非常精妙。 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餘地傳達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大難之後倖存的一對老夫妻微妙、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 丈夫只不過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麵包,但他卻得「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避免妻子指責嗎?不。他不也同時為了維護妻子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尊嚴嗎?——妻子不能讓相愛幾十年的丈夫吃飽肚子。同時,他不也在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體面嗎?——丈夫無力讓妻子供應足夠的麵包。 小說中當然有脈脈的溫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無私的奉獻。但是,通過一片麵包,作者痛斥罪惡的戰爭對小人物的無情摧殘。
Ⅳ 歐亨利 短篇小說
1、《麥琪的禮物》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
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
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2、《警察與贊美詩》
《警察與贊美詩》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該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因為寒冬想去監獄熬過,所以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霸王餐,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然而這些都沒有讓他如願進監獄;
最後,當他在教堂里被贊美詩所感動,想要從新開始,改邪歸正的時候,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獄。該小說展示了當時美國下層人民無以為生的悲慘命運。
「警察」和「贊美詩」在標題中雖然是形式上對等排列,但作為支配人類生存選擇的兩股力量是不對等的。在警察與贊美詩的二元對立中,以「警察」為代表的國家政權永遠支配著和控制著以「贊美詩為代表的精神力量。
3、《最後一片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該作品描寫一位老畫家為患肺炎而奄奄一息的窮學生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故事。
瓊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嚴重的肺炎,並且其病情越來越重。作為畫家的她,將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
於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作為她的朋友蘇很傷心,便將瓊西的想法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個老畫家是個脾氣火爆,愛取笑人的酒鬼,終日與酒為伴。
畫了近四十年的畫,一事無成,每天都說要創作出一篇驚世之作,卻始終只是空談。但是他對這兩位年青的畫家卻是照顧有佳。他聽到了此事後,便罵了一通,但仍無計可施。
然而令人驚奇的事發生了:盡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
瓊西看到最後一片葉子仍然掛在樹上,葉子經過凜冽的寒風依然可以存留下來, 自己為什麼不能?於是又重拾生的信念,頑強地活了下來。
可是故事並不是到此就結束了,真相才剛剛打開:原來是年過六旬的貝爾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因著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完成了令人震撼的傑作。
4、《二十年後》
《二十年後》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一對在紐約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和吉米·威爾斯,他們在鮑勃即將啟程去西部冒險的時候,約定20年後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再次見面。
20年來,他們誰也不曾忘記過這個約定。鮑勃從西部不遠萬里來赴約,支撐他的是只要對方還記得這次約定,那無論做什麼都是值得的。對於鮑勃來說,吉米永遠都是最忠實、最令他信任的朋友。
然而,20年後再見面時,等待他們的不是重逢的喜悅,命運卻把他們分別放在了法律天平的兩端,鮑勃是警方正在通緝的要犯,而吉米卻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鮑勃」的警察。
對於吉米來說,究竟是繼續保持對摯友的忠誠,還是履行自己作為警察的職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該小說通過這兩個青年20年後重逢之際所發生的意外變化,反映了美國19世紀後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遷。
5、《紅毛酋長的贖金》
《紅毛酋長的贖金》,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文章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
「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
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
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Ⅵ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女巫的麵包》梗概300字
《女巫的麵包》(多情女的麵包),小有財富的麵包店老闆瑪莎小姐,愛上了常來買陳麵包的「落魄藝術家」,歐亨利狡猾地用平實、幽默、輕松的細節描寫,巧妙地把讀者慢慢帶入一個美麗愛情故事的期盼中。然而戛然而止的愛情失落,讓讀者沉浸在對瑪莎小姐一腔熱情當了驢肝肺的惋惜之中。平實中略帶幽默的場景,翔實的心理細節描寫,讀者一步步被作者引入其邏輯思維之中,最後在結尾處作者卻突然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戲劇性的結局大逆轉既在讀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讓人拍案稱奇,這就是歐亨利的獨特文學魅力。
Ⅶ 《女巫的麵包》概括故事情節
一個麵包店女主人喜歡上了經常在她這里買陳麵包的藝術家,麵包店女主人因為愛他,以為他一邊做畫一邊吃著乾乾的陳麵包而同情,在一天的陳麵包里加了兩大勺奶油.後來才知道,藝術家買陳麵包是為了檫去畫錯的鉛筆印,女主人好心加入的奶油使其作品成了一張廢紙.
Ⅷ 外國短篇小說《麵包》的主題
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以小小一片「麵包」為切入點來揭示世界大戰後的悲慘的社會現狀和溫馨的人際關系,構思非常精妙。
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餘地傳達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大難之後倖存的一對老夫妻微妙、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
丈夫只不過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麵包,但他卻得「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避免妻子指責嗎?不。他不也同時為了維護妻子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尊嚴嗎?——妻子不能讓相愛幾十年的丈夫吃飽肚子。同時,他不也在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體面嗎?——丈夫無力讓妻子供應足夠的麵包。
小說中當然有脈脈的溫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無私的奉獻。但是,通過一片麵包,作者痛斥罪惡的戰爭對小人物的無情摧殘。
Ⅸ 一個關於麵包的故事.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幫幫忙啊
瑪莎·米查姆小姐是街角上那家小麵包店的老闆娘。瑪莎小姐今年四十歲了,她有兩千元的銀行存款,兩枚假牙和一顆多情的心。結過婚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瑪莎小姐一比,她們的條件可差得遠啦。有一個顧客每星期來兩三次,瑪莎小姐逐漸對他產生了好感。他是個中年人,戴眼鏡,棕色的鬍子修剪得整整齊齊的。他說英語時帶很重的德國口音。他的衣服 有的地方磨破了,經過織補,有的地方皺得不成樣子。但他的外表仍舊很整飭,禮貌又十分周全。這個顧客老是買兩個陳麵包。新鮮麵包是五分錢一個,陳麵包五分錢卻可以買兩 個。除了陳麵包以外,他從來沒有買過別的東西。 有一次,瑪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塊紅褐色的污跡。她立刻斷定這位顧客是藝術家,並且非常窮困。毫無疑問,他準是住閣樓的人物,他在那裡畫畫,啃啃陳麵包,獃想著瑪莎小姐麵包店裡各式各樣好吃的東西。瑪莎小姐坐下來吃肉排、麵包卷、果醬和喝紅茶的時候,常常會好端端地嘆起氣來,希望那個斯文的藝術家能夠分享她的美味的飯菜,不必待在閣樓里啃硬麵包。瑪莎小姐的心,我早就告訴過你們了,是多情的。為了證實她對這個顧客的職業猜測是是否正確,她把以前拍買來的一幅繪畫從房間里搬到外面,擱在櫃台後面的架子上。那是一幅威尼斯風景。一座壯麗的大理石宮殿(畫上這樣標明)矗立在畫面的前景——或者不如說,前面的水景上。此外, 還有幾條小平底船(船上有位太太把手伸到水面,帶出了一道浪跡),有雲彩、蒼
穹和許多明暗烘托的筆觸。藝術家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的。 兩天後,那個顧客來了。「兩個陳麵包,勞駕。」「夫人,你這幅畫不壞。」她用紙把麵包包起來的時候,顧客說道。
「是嗎?」瑪莎小姐說,她看到自己的計謀得逞了,便大為高興。「我最愛好
藝術和——」(不,這么早就說「藝術家」是不妥的)「和繪畫。」她改口說,「
你認為這幅畫不壞嗎? 」
「宮殿,」顧客說,「畫得不太好。透視法用得不真實。再見,夫人。」
他拿起麵包,欠了欠身,匆匆走了。
是啊,他準是一個藝術家。瑪莎小姐把畫搬回房間里。
他眼鏡後面的目光是多麼溫柔和善啊!他的前額有多麼寬闊!一眼就可以判斷
透視法——卻靠陳麵包過活!不過天才在成名之前,往往要經過一番奮斗。
假如天才有兩千元銀行存款、一家麵包店和一顆多情的心作為後盾,藝術和透
視法將能達到多麼輝煌的成就啊——但這只是白日夢罷了,瑪莎小姐。
最近一個時期,他來的時候往往隔著貨櫃聊一會兒。他似乎渴望著同瑪莎小姐
的愉快的談話。
他一直買陳麵包。從沒有買過蛋糕、餡餅,或是她店裡的可口的甜茶點。
他覺得他彷彿瘦了一點,精神也有點頹唐。她很想在他買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
一些好吃的東西,只是鼓不起勇氣來。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藝術家高傲的心理。
瑪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時候,也穿起那件藍點子的綢背心來了。她在後房熬了一
種神秘的榲(wen)桲(bo)子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許多人用這種汁水美容。
一天,那個顧客又象平時那樣來了,把五分鎳幣往櫃台上一擱,買他的陳麵包。
瑪莎小姐去拿麵包的當兒,外面響起一陣嘈雜的喇叭聲和警鍾聲,一輛救火車隆隆
駛過。
顧客跑到門口去張望,遇到這種情況,誰都會這樣做的。瑪莎小姐突然靈機一
動,抓住了這個機會。櫃台後面最低的一格架子里放著一磅新鮮黃油,送牛奶的人
拿來還不到十分鍾。瑪莎小姐用切麵包的刀子把兩個陳麵包都拉了一條深深的口子,
各塞進一大片黃油,再把麵包按緊。
顧客再進來時,她已經把麵包用紙包好了。
他們分外愉快地扯了幾句。顧客走了,瑪莎小姐情不自禁地微笑起來,可是心
頭不免有點著慌。
她是不是太大膽了呢?他會不高興嗎?絕對不會的。食物並不代表語言。黃油
並不象徵有失閨秀身份的冒失行為。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這件事上打轉。她揣摩著他發現這場小騙局時的情景。
他會放下畫筆和調色板。畫架上支著他正在畫的圖畫,那幅畫的透視法一定是
無可指摘的。
他會拿起乾麵包和清水當午飯。他會切開一個麵包——啊!
想到這里,瑪莎小姐的臉上泛起了紅暈。他吃麵包的時候,會不會想到那隻把
黃油塞在裡面的手呢?他會不會——前門的鈴鐺惱人地響了。有人鬧鬧嚷嚷地走進
來。
瑪莎小姐趕到店堂里去。那兒有兩個男人。一個是叼著煙斗的年輕人——她以
前從沒見過,另一個就是她的藝術家。
他的臉漲得通紅,帽子推到後腦勺上,頭發揉得亂蓬蓬的。他捏緊拳頭,狠狠
地朝瑪莎小姐搖晃。竟然向瑪莎小姐搖晃。
「Dummkopf!(笨蛋!)」他拉開嗓子嚷道;接著又喊了一聲「Tausendonfer!(
千雷轟頂的!)」或者類似的德國話。年輕的那個竭力想把他拖開。
「我不走,」他怒氣沖沖地說,「我非跟她講個明白不可。」他擂鼓似地敲著
瑪莎小姐的櫃台。
「你把我給毀啦。」他嚷道,他的藍眼睛幾乎要在鏡片後面閃出火來,「我對
你說吧。你是個惹厭的老貓!」
瑪莎小姐虛弱無力地倚在貨架上,一手按著那件藍點子的綢背心。年輕人抓住同伴
的衣領。
「走吧,」他說,「你也罵夠啦。」他把那個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門外,自己又
回來了。
「夫人,我認識應當把這場吵鬧的原因告訴你,」他說,「那個姓布盧姆伯格。
他是建築圖樣設計師。我和他在一個事務所里工作。
「他在繪制一份新市政廳的平面圖,辛辛苦苦地幹了三個月。准備參加有獎競賽。
他昨天剛上完墨。你明白,制圖員總是先用鉛筆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後,就用陳面
包屑擦去鉛筆印。陳麵包比擦字橡皮好得多。
「布盧姆伯格一向在你這里買麵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裡面的黃
油可不——嗯,布盧姆伯格的圖樣成了廢紙。只能裁開來包三明治啦。」
瑪莎小姐走進後房。她脫下藍點子的綢背心,換上那件穿舊了的棕色嗶嘰衣服。
接著,她把榲桲子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