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過的短篇小說
Ⅰ 初高中語文讀到過一短篇小說
《欽差大臣》、《高老頭》、《簡·愛》、《包法利夫人》、《平凡的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棋王》、《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巴黎聖母院》、《葉甫蓋尼、《屈原》、《物種起源》、《青春之歌》大衛·科波菲爾 是該讀的名著毋庸置疑、《唐詩三百首》、《圍城》、《莊子》、《約翰·克里斯朵夫》、《戰爭與和平》、《黑駿馬》。 高中一年級 《課外誦讀基礎文庫、《詩經》、《復活》、《詩歌(高中卷)》、《傲慢與偏見》、《神曲》、《歐也妮·葛朗台》、《中國當代名家雜文精品》、《史記選》、《上尉的女兒》、《農民問題的報告》 高中語文 選讀書目 《青年近衛軍》、《莎士比亞戲劇》、《理想國》、《茶館》,不代表更多的。這個書目只是一種推薦、《日出》.散文(高中卷)》、《子夜》.奧涅金》、《悲慘世界》、《短篇小說(高中卷)》、《奧德賽》、《綠化樹》、《哈姆雷特》、《論語》、《紅與黑》、《復活》、《西線無戰事》、《魯迅作品集》、《紅樓夢》、《古文觀止》 高中三年級 《西廂記》、《靜靜的頓河》、《詩經選注》 高中二年級 《子夜》、《美的歷程》、《母親》、《聊齋志異》、《彷徨》、《白鹿原》、《死魂靈》、《吶喊》
Ⅱ 小學三至六年級 語文課文作家作品(作家姓名、作家國籍、作家代表作)!急呀!!!
1937年,老舍的代表作《我這一輩子 》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
話劇《龍須溝 》《 女店員》
《茶館 》,兒童劇《寶船》等,均為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劇作。
現有《駱駝祥子 》行世。
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老舍的小說代表作是__駱駝祥子______話劇代表作是_茶館___-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筆名有「舍予」、「老舍」。
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小說月報》17卷第7號上連載時,署名為「舒慶春」。但自第8號起連載上的署名改為「老舍」,直一小說全部載完。
一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層市民生活,善於運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行文幽默風趣,用語機智俏皮。
不幸的是,老舍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忍受屈辱於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盡,中國文學界的巨星隕落了。
茅盾
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里,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里,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里,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余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斗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底,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准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斗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 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 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吁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子夜》出版於1933年,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部長篇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並,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茅盾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的創作,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蝕》描繪了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動態。《林家鋪子》以林老闆經營的小店鋪的興衰沉浮為中心,多方面地描寫了林老闆與整個社會的聯系,闡釋了林家小店鋪的破產是整個工商業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蠶》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農民真正的出路,需在豐收之外去尋找。如同《子夜》一樣、《林家鋪子》和《春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會剖析小說。它們長期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學習的範文。《林家鋪子》和《子夜》還被拍成電影,在中國廣大城鄉引起強烈反響 。
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我們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70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它的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80年代現代派的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的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小說的意義正在這里。
茅盾先生的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
《蝕》三部曲
《腐蝕》
《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
《創造》
《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
《色盲》
《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煙雲》
《有志者》
《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
《賣豆腐的哨子》
《人造絲》
《全運會印象》
《車中一瞥》
《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
《大地山河》
關於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生前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設立的,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Ⅲ 魯迅寫的短篇小說有幾篇
《一件小事》
《鴨的喜劇》
《端午節》
《故鄉》
《孔乙己》
《葯》
《兔和貓》
《社戲》
《風波》
《頭發的故事》
《明天》
《白光》都是其中的短篇~~~
《狂人日記》、《阿Q正傳》是中篇
Ⅳ 急求人教版初中、高中現行語文教材中所有小說篇目的名稱!
初中只有九年級才有三個單元的小說分別是
九上
9、故鄉(魯迅)
10、孤獨之旅(曹文軒)
11、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12、心聲(黃蓓佳)
17、智取生辰綱(施耐庵)
18、楊修之死(羅冠中)
19、范進中舉(吳敬梓)
20、香菱學詩(曹雪芹)
九下
5、孔乙己(魯迅)
6、蒲柳人家(劉紹棠)
7、變色龍(契訶夫)
8、熱愛生命(傑克·倫敦)
高中的從高二開始有
第三冊第一單元
1
林黛玉進賈府.
2
祝福
3
*十八歲出門遠行
4
*老人與海
第五冊第一單元
1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2
裝在套子里的人
3
*邊城
4
*哦,香雪
所有的
就這么多了
Ⅳ 小學語文中葉聖陶的課文
1、《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也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作者葉聖陶。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
2、《荷花》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 ,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陸洋。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
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3、《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圖——月兒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著藍藍的夜空和閃閃的星星。
展現了孩子想飛上月亮遨遊太空的美好願望。本文想像奇特,插圖生動形象,能引起孩子對夜空無限的遐想,和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全詩韻律和諧,語言通俗易懂,充滿了兒童情趣,易於激發兒童朗讀的興趣,驅遣他們的想像。
入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
4、《記金華的雙龍洞》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
表達了作者葉聖陶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綉河山的熱愛。
本文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收錄為課文。這篇游記不作為課文的時候叫《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5、《藕與蒓菜》
《藕與蒓菜》就現代作家葉聖陶於1923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將自己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寄託在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藕與蒓菜」上,借對故鄉「藕與蒓菜」的懷念,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熱愛之情。
縱觀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順著他的思路,聽他把一些藕和蒓菜的瑣事娓娓道來,細細品味,那平實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韻味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藕與蒓菜》後被收入滬教版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八課。
Ⅵ 我們語文課老師讓我們帶一本最喜歡的小說,完全沒方向 請推薦幾部!半小時在線等!!!
小王子
《小王子》是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寫成的著名法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Ⅶ 葉聖陶的作品學語文作品
作品列表
《春宴瑣譚》第一部白話小說 1918 稻草人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與朱自清合著)1946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童話選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 《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與夏丏尊合著)1999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1997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一個少年的筆記》(包括《詩的材料》《三棵老銀杏》《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八年級上冊(鄂教版)課本第十八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第3課(人教版)課文)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蘇教版 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21課,有刪改;語文出版社初一年級第17課,有刪改。)
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種子》 《玫瑰和金魚》 《月亮姑娘的親事》 《含羞草》 《快樂的人》 《芳兒的夢》
任職報紙、雜志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Ⅷ 高中人教版語文課文里的小說都有哪些
必修五本教材,共兩個小說教學單元:必修三第一單元:《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必修五第一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
Ⅸ 葉聖陶有哪些作品被選入人教版的語文書中
1、《荷花》
《荷花》,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衛東。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
2、《藕與蒓菜》
《藕與蒓菜》,現代作家葉聖陶於1923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將自己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寄託在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藕與蒓菜」上,借對故鄉「藕與蒓菜」的懷念,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熱愛之情。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
3、《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也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作者葉聖陶。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牆的。
4、《記金華的雙龍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記敘了作者葉聖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
本文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收錄為課文。
5、《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著名作家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第13課。
Ⅹ 葉聖陶有哪些長篇小說、短篇小說
葉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
《春宴瑣譚》葉聖陶的第一部白話小說1914
《雪朝》(與朱自清等人合蓍)(詩)1922
《隔膜》(小說集)(1922)
《稻草人》(小說,早年童話集)1923
《火災》(小說集)1923
《線下》(短篇小說)1925
《倪煥之》(長篇小說)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話)1931
《文心》(教育)1934(與夏丏尊合著)
《未厭居習作》(散文)1935
《聖陶短篇小說集》(短篇小說集)1936
《葉紹鈞選集》(文選)1936
《略讀指導舉隅》(教育)1946,(與朱自清合著)
《兒童文學研究》1947
《精讀指導舉隅.》(教育)1948
《寫作雜談》(教育)1951
《荷花》(現已收入三年級下冊(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書課文)
《葉聖陶童話選》(童話)1956
《葉聖陶出版文集》(文選)1958
《抗爭》(短篇小說)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篋存集》(詩)1960
《潘先生在難中》(短篇小說)1964
《葉聖陶散文》(散文)1983
《我與四川》(散文和詩)1984
《文章講話》(與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話七十二講》(教育)1999,(與夏丏尊合著)
《藕與蒓菜》(短篇小說)1997(現已收入七年級語文第一冊課本第八課)、
《爬山虎的腳》(現已收入語文四年級上冊(人教版)課本第六課)
《記金華的雙龍洞》(現已收入六年級下冊(蘇教版)課文;和四年級下冊(人教版)課文)
《蘇州園林》(現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第十三課及蘇教版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第二十一課,有刪改)
葉聖陶曾在以下報紙、雜志作過編輯、主筆或主編:
《禮拜六》 《上海時事新報》《上海民國日報》 《文學周報》 《公理日報》 《國文月刊》 《蘇州評論》 《婦女雜志》 《小說月報》 《中學生》 《開明少年》 《中國作家》 《人民教育》 《中國語文》 《詩》 《光明》 《國文雜志》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兒童文學》 《多收了三五斗》
葉聖陶童話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種子》《玫瑰和金魚》《月亮姑娘的親事》《含羞草》《快樂的人》《芳兒的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