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敬愛短篇小說
1. 韓中文學比較包括哪些比較內容呢
恰如會議的主題中不斷強調的,「韓中比較」視野是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重點,這種類型的發言也最受矚目,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韓國外國語大學顯然已經開創性地把「韓中比較」視野作為他們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了,並有意識地滲透進自己的學生培養之中,中國國內的現代文學研究界值得借鑒這一新的學術研究視野。其中裴桃任博士的《姜恩喬與舒婷的抒情詩之比較》,圍繞「虛無」和「朦朧」兩種詩歌審美特徵,分析了兩者抒情詩歌的創作背景及作家意識在「時代」與「女性」兩方面的異同;柳京仙碩士的《李光洙〈無情〉與〈狂人日記〉的近代性研究》以兩個不同文化語境中的類似的文本為對象,考察和比較了它們蘊含的不同的近代文學意識;韓知延碩士的《文學創作中的歷史還原與再現——以申采浩和郭沫若的歷史小說為中心》通過對兩位代表性作家的歷史小說的文本細讀,總結和概括了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深入揭示了特殊時代不同語境中的歷史意識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金鎮正碩士《東方女人的成長道路——沈從文〈邊城〉與全光鏞〈黑山島〉比較》一文從成長小說的層面分析比較了兩部作品女性主人公的成長經歷,考察了東方女性的成長特徵;金昌鎬的《論殖民地文學語境下的韓中農民文學——以〈綠色的谷〉和〈故鄉〉中心》以中韓兩位作家代表性的農民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尋找兩地文學在表現鄉村方面殊途同歸的地方,進而指出殖民地語境下農民題材文學發展的歷史脈絡;王樂《透過〈生死場〉和〈人間問題〉看蕭紅和姜敬愛》一文以平行研究為方法,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梳理和分析了兩位作家,深刻揭示了歷史動盪之中女性命運的悲凄與女性敘事的堅韌。
另外,李炫政博士的《在滿洲國的中韓文壇建設》一文以滿洲國時期中文文壇和朝鮮語文壇的兩位代表性作家對滿洲的認識為視角,獨辟蹊徑地把握住了特定歷史時期作家主體的民族主義與親日情緒交錯的精神困境。而吳敏《舒群韓人形象小說初探》與李翰琳《無名氏的韓人題材小說〈北極風情畫〉的浪漫性小考》兩篇文章則共同關注中國現代作家的韓人形象塑造的問題,前者揭示了異族間民族國家命運的共鳴,後者深入解析了無名氏的浪漫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