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是短篇小說嗎
Ⅰ 茅盾文集 春蠶簡介
《春蠶》是茅盾的小說作品,《春蠶》主要講述了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
寫的是清明節後所發生的事情——老通寶在這一個月時間里,經過「大緊張,大決心,大奮斗,同時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獲得了蠶繭大豐收,可是賣繭所得卻還「不夠償還買青葉所借的債」,結果氣得生了病。
茅盾用老通寶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反應了農民在黑暗社會里被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苦苦掙扎的景象。
(1)春蠶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春蠶》的創作靈感,來自報上的一則"浙東今年春蠶豐收,蠶農相繼破產"的消息。
作品以江南水鄉為背景,以養蠶為主線,描寫蠶農老通寶一家緊張、艱辛的勞作,贏得了春蠶的空前豐收,卻反而負債、賣地,落得個"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的結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
作品不但有真實的現實描寫,也通過老通寶對自己過去的回憶,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
作品最大的收獲,是塑造了老通寶的形象。從老通寶勤勞質朴的性格中,可以看到勞動者的靈魂;從他固執地反對變化,反對洋鬼子、洋貨、洋水車乃至連換一換洋蠶種也要堅決反對的態度中,也可以看到小生產者由於超穩定性經濟所造成的落後狹隘觀念。
Ⅱ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
《春蠶》、《秋收》、《殘冬》,總稱為茅盾的農村三部曲 洪深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 洪深在三十年代創作了頗負盛名的左翼劇作《農村三部曲》。其中獨幕劇《五奎橋》作於一九三○年,三幕劇《香稻米》作於一九三一年,四幕劇《青龍潭》作於一九三二年。洪深說:"《五奎橋》所寫的,是鄉村中殘留的封建勢力。《香稻米》所寫的,是農村經濟破產。第三部,本想寫《紅績被》--那是前兩部曲的必然發展。「這第三部沒有寫成,另寫了一出《青龍潭》,所寫的,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結果」。 《農村三部曲》以作者熟悉的江南農村為背景,展示了二三十年代農民的苦難遭遇,和他們從苦難中逐步覺醒,向封建勢力、帝國主義勢力進行自發斗爭的歷史畫卷。
Ⅲ 《春蠶》的作者是
茅盾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他寫出了短篇小說集《春蠶》。《春蠶》是他的《農村三部曲》之一。
Ⅳ 茅盾的《春蠶》賞析
《春蠶》是茅盾寫於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通過描寫老通寶一家人的悲劇命運,來展現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故事講述了老通寶一家人,盼望著有一個好收成,能夠償還債務,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些。但可笑的是雖然老通寶得到了所盼望的豐收,因為蠶廠的接連倒閉,他的繭子賣不出去,最終不但沒有償還上債務,反而增添了新的債務。
老通寶認為單靠努力的勞動就能讓家人翻身,然而他只是別人剝削、敲詐的對象。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又沒有掌握生產資料,他又怎麼能翻身呢?其實即使蠶廠不倒閉,老通寶也翻不了身,因為蠶繭的充足,資本家也會壓低蠶繭的價錢,得不到老通寶先前預想到的收入。所以老通寶想通過勞動翻身的主意,完全是想錯了。
茅盾用老通寶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全貌,反應了農民在黑暗社會里被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苦苦掙扎的景象。
《春蠶》藝術構思的重點放在為奪取春蠶豐收而進行的蠶事活動上,豐收成災的結局則寫的簡勁利落。在描寫蠶事活動時,作者還插進了嘈雜微妙的人事糾葛。作品半穿插的這種矛盾糾葛,並不影響蠶事豐收及成災的結局。但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許多方面的計劃,增強了作品的生活氣魄。在描寫蠶事活動中,緊張的撙戰和不安的心性是貫穿全篇的基調。但也穿插些富有鄉性風味的輕松的場面。
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奪取豐收的艱辛和豐收成災的結局形成強些對比,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術效果。
(4)春蠶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春蠶》,最初發表於1932年11月《現代》第2卷第1期,後收入1933年5月開明書店版《春蠶》。小說以「一·二八」戰事後江南農村為背景,寫老通寶一家蠶花豐收成災的故事。
繼《春蠶》後,作者又寫了《秋收》、《殘冬》,這三部作品被人合稱為「農村三部曲」。作者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Ⅳ 《春蠶》主要講了什麼
現代短篇小說《春蠶》是茅盾的代表作品,是他《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中成就最突出的一部,寫於1932年9月。
1929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轉嫁經濟危機加緊了對我國進行經濟侵略,同時,中國的封建地主、高利貸者和商業資產階級也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從而造成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崩潰和農民破產。小說以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老通寶一家蠶花豐收,但生活卻反而更加貧困的事實,展示了當時「豐收成災」的時代悲劇,從而指出了農民只有推翻反動政權,消滅剝削,才能把自己從貧困中拯救出來的深刻主題。
小說的主人公老通寶,是舊中國老一輩農民的典型形象,他辛勤儉朴、迷信、保守。他的悲慘命運,使人同情,而他的迷信落後,又令人嘆惋和深思。作者正是通過塑造老通寶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農村急劇破產,農民陷入貧困境地的社會根源,表明在舊中國農民不可能通過辛勤勞動擺脫貧困,而以阿多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充滿了朝氣,敢作敢為。他們不迷信、不保守、見識多,他們不相信單純靠勞動就能解決農民的翻身大事,意識到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正常,並對這一社會產生疑問,體現了年輕一代農民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顯示了他們身上潛在的革命力量。
作品善於抓住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通過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豐滿。小說在情節上,起伏交替,生動曲折,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氛和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是當時描寫「豐收成災」作品中的優秀作品。
Ⅵ 巴金的《春蠶》是散文嗎﹖
是的,巴金先生的散文《春蠶》塑造了一位勤勞的慈母形象
Ⅶ 農村三部曲,都是什麼
農村三部曲,有兩種說法:
第一是指洪深創作的《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三個劇本的合稱;
第二是指茅盾創作的三部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的合稱;
Ⅷ 茅盾他的代表作有什麼!
茅盾的中短篇小說代表作是:《林家鋪子和《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茅盾曾說過,「《林家鋪子》是我描寫鄉村生活的第一次嘗
試」(《春蠶·跋》)。
這個短篇原題為《倒閉》,於1932年6月18日寫完,送交《申報月刊》。當時,《申報月刊》剛創辦,編輯認為創刊號上就刊登《倒閉》,未免有點不吉利,所以商定改為《林家鋪子》。朱自清說,茅盾作《林家鋪子》,「寫一個小鎮上一家洋廣貨店的故事,層層剖剝,不漏一點兒,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嚴密的分析』,私意認為這是他最佳之作」。
《春蠶》也是1932年寫成的,最初發表在《現代》月刊1932年11月第二卷第一期。接著,又寫了《秋收》《殘冬》,構成了故事情節有連續性的三個短篇,被稱作「農村三部曲」。其後,矛盾將《春蠶》《秋收》《小巫》《林家鋪子》《喜劇》等八個短篇,編成短篇小說集。定名《春蠶》,1933年5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但到第二年初,就和《子夜》一同被國民黨查禁了。」檢查老爺「
指責《秋收》「描寫搶米風潮」、《喜劇》中「有不滿國民黨革命的「言論」等,責令刪改。因此,再版時,抽掉了三篇。
這兩部小說曾先後被拍成電影。魯迅先生當年曾把《春蠶》的放映,看作是國產電影從「聳身一跳,上了高牆,舉手一揚,擲出飛劍」中掙扎出來的一個進步的標志。建國後,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又為《林家鋪子》配上漫畫。這些都使這兩部文學傑作更加形象化。
現在大家公認這兩部小說是以浙江烏鎮為背景寫作的。這次,我們在烏鎮收集或拍攝了一些有關小說的照片,並配上電影劇照、漫畫、版畫等,以便於讀者更形象地理解小說的內容。
現在的烏鎮經過保護開發,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典雅、秀麗風貌,與上個世紀30年代的破敗相大不相同了。它已成為江南水鄉的旅遊勝地。我們這次為小說配圖,也承桐鄉市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桐鄉市茅盾故居和桐鄉市絲綢博物館提供資料,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Ⅸ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Ⅹ <春蠶>是誰的作品
茅盾著。茅盾(1896-1981),文學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在1932年前後,茅盾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他寫出了長篇巨著《子夜》和短篇小說集《春蠶》。《春蠶》是他的《農村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我國30年代反映農村生活的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小說通過蠶農老通寶一家蠶繭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實事,無可辯駁的說明了「豐收成災」所滲透的時代痛苦,對當時黑暗的中國進行了鞭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