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余華同樣精彩的短篇小說
❶ 讀過最精彩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余華的《古典愛情》,這是一篇「聊齋式」的短篇,文采斐然,牽動人心。是他唯一一篇以古代背景創作的小說,講的是一個趕考的書生和一個大家小姐的愛情故事。模式盡管很古,但「余式黑暗」絕不落入俗套,絕不會讓你猜到結局。
❷ 求幾本像余華的《活著》之類的小說
首推 在細雨中呼喊 也是余華寫的 個人感覺文筆比較細膩 像是音樂的節奏 寫出了童年的焦慮無助和希望
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人生》是中篇,算是比較短的,寫得真好……唉,生活啊……
海岩的 死於青春
希望你能喜歡哦
❸ 有沒有類似余華《活著》那樣的書
《第七天》《熱愛生命》。
《活著》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94年6月30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
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大少爺徐福貴(葛優飾)嗜賭成性,妻子家珍(鞏俐飾)屢勸無效,一氣之下帶著女兒鳳霞回了娘家。但當天晚上,福貴賭博居然輸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產,父親被他氣死。
❹ 請介紹幾本好書,一部能像余華《兄弟》一樣的小說的書
王小波的書不錯的,我沒看過余華的《兄弟》,但是看過他其他的書,覺得跟他跟王小波的寫作風格有點相似的,也許你愛看。
這是網址:http://www.tianyabook.com/wangxiaobo/
還有汪曾祺的書,大一的時候看他的散文,《跑警報》,至今印象深刻,哈哈。他的短篇小說也很好看。
這是網址:http://www.my285.com/ddmj/wzq/
我還喜歡看張恨水的:
《金粉世家》,多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所以愛看,但是我一個老師說《啼笑因緣》才有意思,我看了覺得不過爾爾,也許是看的人不同,心境也不同吧。
個人比較討厭跟政治有關的,所以專門看寫女人的,以下是一些關於女人的小說;
林語堂:京華煙雲(看了原著你絕對不會想看電視劇,改的一塌糊塗)
鏡花緣 (講神仙什麼的,古代白話文,裡面雖然說教蠻多,但是對我這種喜歡看女人的小說的人來講,不算什麼~)
還有沈從文的一些短篇,語言很簡單朴實《邊城》看的我快哭掉……
還有錢鍾書的,他的《圍城》有深厚的功底才能笑的出來,因為有些東西凡人根本看不出笑點在哪裡。
你說不要名著,我以上所列舉的有些也許是,有些還是古代的(比如《鏡花緣》),但是書如果能流傳下來不被淘汰的才是好書,不是嗎~
以上是我喜歡的書啦,跟你分享一下^_^
❺ 誰能推薦幾篇經典的小說比如余華的《活著》。要一些經典的,謝謝!
我喜歡余華的,比如<<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賣血記》,《十八歲出門遠行》
阿來的《塵埃落定》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巴金的《家》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
《狼圖騰》
外國的莫泊桑《一生》
❻ 可否請大家把余華、蘇童、莫言、王朔推薦的各10篇...
余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里,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余華:溫暖的旅程 《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暗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經這樣描述一位母親凝視死去女兒時的感受:「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類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找到。《鄉村醫生》中的醫生檢查到患者身上潰爛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紅色的花朵。 這是我最初體驗到的閱讀,生在死之後出現,花朵生長在潰爛的傷口上。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摘自《溫暖的旅程》,余華文。) 蘇童:枕邊的輝煌 《威克菲爾德》(霍桑)、《萬卡》(契訶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爾》(辛格)、《紀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納)、《阿拉比》(喬伊斯)、《第三者》(博爾赫斯)、(鴻鸞禧)(張愛玲)、《聖誕節憶舊》(卡波特)、《馬轡頭》(卡佛)。 談及短篇小說,古今中外都有大師在此領域留下不朽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童話作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孩子們上床入睡而寫作,而短篇小說就像針對成年人的夜間故事,最好是在燈下讀,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讀一篇,玩味三五分鍾,或者被感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悵悵然的,如有骨鯁在喉,如果讀出來這樣的味道,說明這短暫的閱讀時間都沒有浪費,培養這樣的習慣使一天的生活始於平庸而終止於輝煌,多麼好! 當然前提是有那麼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邊。 張愛玲是這個選集里唯一的一位漢語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她是在國產短篇小說創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選《鴻鸞禧》,是因為這篇作品極具中國文學的腔調,簡約的白話,處處精妙挑剔,一個比喻,都像李白吟詩一般煞費苦心。就像此篇中兩個待字閨中的小姑子二喬和四美,她們為哥嫂的婚禮精心挑選行頭,但張愛玲說,雖然各人都認為在婚禮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對於二喬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張愛玲小說最厲害的就是這樣那樣聰明機智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 (摘自《枕邊的輝煌》,蘇童文。) 莫言:鎖孔里的房間 《燈塔看守人》(顯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爾塔薩爾)、《死者》(喬伊斯)、《普魯斯軍官》(勞倫斯)、《巨翅老人》(馬爾克斯)、《公道》(福克納)、《白凈草原》(屠格涅夫)、《鄉村醫生》(卡夫卡)、《桑孩兒》(水上勉)、《鑄劍》(魯迅) 我想一個好的短篇小說,應該是一個作家成熟後的產物。閱讀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可以感受到這個作家的獨特性。就像通過一個細小的鎖孔可以看到整個的房間,就像提取一個綿羊身體上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綿羊。我想一個作家的成熟,應該是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所謂的風格,應該是一個作傢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於他人的敘述腔調。這個獨特的腔調,並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那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 第一次從家兄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魯迅的《鑄劍》時,我還是一個比較純潔的少年。讀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到渾身發冷,心裡滿是驚悚。那猶如一塊冷鐵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間尺、下巴上撅著一撮花白鬍子的國王,還有那個蒸氣繚繞灼熱逼人的金鼎、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那三顆在金鼎的沸水裡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頭,都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我在橋梁工地上給鐵匠師傅拉風箱當學徒時,看到鋼鐵在爐火中由紅變白、由白變青,就聯想到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後來我到公社屠宰組里當小伙計,看到湯鍋里翻滾著的豬頭,就聯想到了那三顆追逐啄咬的人頭。一旦進入了這種聯想,我就感到現實生活離我很遠,我在我想像出的黑衣人的歌唱聲中忘乎所以,我經常不由自主地大聲歌唱: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前面是魯迅的原文;後邊是我的創造——嗚哩哇啦嘻哩嗎呼。長大之後,重讀過多少次《鑄劍》已經記不清了,但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漸漸地我將黑衣人與魯迅混為一體,而我從小就將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間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間尺,因為我是個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間尺那樣因為黑衣人的一言之諾就將自己的腦袋砍下來。…… (摘自《鎖孔里的房間》,莫言文。) 王朔:他們曾使我空虛 《鶯鶯傳》(元稹)、《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馮夢龍)、《驛站長》(普希金)、《獻給愛絲美的故事》(塞林格)、《憂國》(三島由紀夫)、《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頸之交》(歐·亨利)、《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博爾赫斯)、《採薇》(魯迅)、《他們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唯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摩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順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 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的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 這里選的十個短篇小說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識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無非是殤情和調侃兩類,《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絲美的故事》《憂國》可算殤情,《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刎頸之交》《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採薇》《他們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調侃,卡佛略微正經一點,博爾赫斯玩的比較深。 (摘自《他們曾使我空虛》,王朔文。)
❼ 推薦點小說吧~類似余華或巴金的別太深度的
《滅亡》》、《新生》、《砂丁》、《萌芽》霧》、《雨》、《電
❽ 有沒有類似 余華 ,活著。這樣的小說呢,同個時代,或者更為好看的小說。
平凡的世界
余華其他作品也都很好 本人很喜歡《在細雨中呼喊》
王小波的作品 黃金時代等
❾ 大家來說說哪些小說像余華的《活著》一樣好看。
中國文壇我最喜歡「三餘」(余華、余傑、余秋雨---筆者特此說明:排名不分先後),原因各有不同:余華小說有如江河緯地,直擊現實生活,文筆朴實無華,卻極具批判的力度與深度,人物刻畫入木三分,讀來每每令人拍案叫絕,當下中國小說界無人可與其比肩。余秋雨的散文則有如日月經天,文筆極為精美,且華而有實,點評歷史眼光別具,讀來總覺愛不釋手,令人感慨,贊嘆,感人之處甚至催人淚下,當下中國散文界無人能出其右。余傑的政論文章直言不諱,回腸盪氣,擲地有聲,無所畏懼,切中要害,足顯其大丈夫的人格氣派,他執筆寫成的支持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聲明,足以讓他雄視百代。
❿ 有沒有好看的很悲劇性的小說,推薦幾本好么!類似余華的《活著》那種
曹雪芹的《紅樓夢》,余華的另一本《許三觀賣血記》也不錯,有點傷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外國的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還有一個 別人寫的《嘉莉妹妹》都不錯,其實把《紅樓夢》研究透了,就很悲傷了。希望我的答案能令你滿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