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

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7-01 21:19:43

『壹』 蒲松齡的故事短的

1、蒲松齡落第不落志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後屢次應試皆落第.蒲松齡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

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願。從此,他不得不在鄉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准備應試。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並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來激勵自己,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為了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蘆席,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

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歷經20年,他終於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方式。

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並「寓賞罰於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2、蒲松齡回應宰相的「請吃半魯」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

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

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

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

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裡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

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

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

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

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裡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3、燈下讀詩

蒲松齡不但學慣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這兩句,十分欣賞。他的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圖景:

山巒披著月光,就像布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這兩句寫得多麼逼真,多麼優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

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於是,他又翻閱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後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

還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就這樣,他廣泛閱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

4、三次第一名

十九歲那年,蒲松齡參加了一次考試。這次考試很重要,決定他是否能成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為在這以前的縣、府兩次考試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時候,科舉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在起股到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共八股。

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寫的主要是四書五經上的東西,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所以,這種考試制度,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

蒲松齡參加的這次考試,主考官是著名詩人施閏章。他不喜歡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題目同一般糊塗的考官不大一樣,有些文學色彩。

那天,天剛剛亮,考生們排著隊進入考場。考場有士兵把守,嚴密地監視著考生,這氣氛真是令人緊張。蒲松齡從容進入考場,領了試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號坐好。

這時候,考場的院門已經上了鎖,一陣敲擊木板的聲音響起,場內一片肅靜,只有差役舉著題目牌在過道上走來走去。作文的題目是《早起》。

蒲松齡看了題目以後,不禁有些猶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寫,只能把文章寫得死板枯燥,就對不起這道好題了。經過一番斟酌,他決定按自己的心意,寫出一篇好文章。

他想到,大官兒們早早起來,去朝廷爭權奪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來,跑到富貴人家,奉承拍馬。想到這兒,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筆寫起來。一篇諷刺社會丑惡現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試成績如何呢?蒲松齡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為施閏章非常贊賞他的文章。施閏章寫下了這樣的批語:好像在空中聞到了奇異的芬芳。

把當時人追逐富貴的丑態集中在「早起」這兩個字上面。讀了這樣輕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著胳膊隨意遊玩的樂趣。

後來,施閏章見到了蒲松齡,非常喜歡這個有才華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學生。蒲松齡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5、擺茶攤

蒲松齡回到家鄉以後,為了謀生,到本鄉的有錢人家當了一名教書先生。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從此竟一連教了四十年書。但是,他最大的樂趣,還是寫故事。

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經常在村外的路口旁邊,擺個茶水攤,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過往的行人:「歇歇腳吧,喝口水,抽袋煙。」「謝謝啦。您這茶水多少錢一碗?」客人問。

「水隨便喝,煙隨便抽,不要錢。」「噢?有這么好的事?」「不過,您要是有什麼新鮮的故事,就請講給我聽聽。」蒲松齡誠懇地說。客人奇怪地問:「您這么愛聽故事嗎?喜歡聽什麼樣的呢?」

「講什麼都行。」蒲松齡爽快地說,「當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歡迎。我最愛聽奇聞。宋朝的蘇東坡,不就喜歡聽別人講鬼的故事嗎?我跟他一樣。」

客人們見他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來。他們中間有出外幹活的漢子,有做買賣的商人,還有雲游四方的文人,見多識廣,講的故事五花八門。

不管什麼故事,蒲松齡聽得都十分認真,回到家裡,還把聽到的記下來,等有了時間,再編成完整的故事。

『貳』 蒲松齡寫過哪部著名小說

蒲松齡寫過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
(蒲松齡著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作品名稱
《聊齋志異》
外文名稱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作品別名
《鬼狐傳》、《聊齋》
創作年代
清朝
文學體裁
小說
作 者
蒲松齡
總篇數
491(張友鶴本)或494(朱其鎧本)
類 別
浪漫主義文言短篇小說集
經典篇章
畫皮、聶小倩、嬰寧、促織等
俗 名
鬼狐傳
創作背景
蒲松齡一生貧困潦倒,但這樣的經歷恰好對他創作《聊齋志異》這樣的文學巨著十分有利。他個人科場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卻由此而對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體驗,從而促使他把滿腔孤憤傾注在自己的創作中,將揭露和抨擊科舉弊端作為《聊齋》的重要內容,並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應試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生活對他的創作也極為有利:一方面東家畢際有的石隱園里有林泉之勝可以陶冶性情,豐富的藏書可供他研習學問,豐富知識;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和恰當的機會搜集民間傳說,整理加工聊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為創作《聊齋志異》作了一定準備。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風俗民情開闊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各階層人物,特別是官僚縉紳和下層歌妓,為他在《聊齋》中塑造各種官僚豪紳和眾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礎。
此外,蒲松齡從小就喜愛民間文學,喜好搜集民間奇聞異事。他不僅從民間文學中汲取藝術營養,而且直接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這是他採用充滿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來反映現實的重要原因。

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如《嬰寧》、《蓮香》、《香玉》都在沒有戀愛自由的當時寫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愛的故事。 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顧封建禮教的約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願,大膽地追求心愛的人,並都獲得了幸福的結局。 如《香玉》中的黃生在勞山下清宮中愛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臨穴哭吊,終於感動花神使香玉復生宮中。 《蓮香》中的女鬼李氏熱愛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當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後,卻「憤不歸墓,隨風漾泊」,終於游至張家,借屍還魂,和桑生結成了美滿姻緣。 在《小謝》中,作者更寫出男女雙方經過一段自由接觸逐步發展了愛情的故事。 女鬼秋容、小謝和陶生開始只是師友相處。 後來陶生因事入獄,秋容、小謝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搶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 他們在與黑暗勢力的斗爭中彼此互助,發展了愛情,才結為夫婦。 這在男女被絕對禁止社交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封建婚姻的決定權操在父母之手。 可是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們自由地相愛,自由地結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些充滿幻想的故事,無疑是現實愛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華,真切地表達了廣大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憧憬和渴望。
描寫愛情主題的另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對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種種阻礙,表現了他們的反抗斗爭。 《鴉頭》、《細侯》、《連城》、《宦娘》都是這方面的優秀作品。
《鴉頭》中的狐女鴉頭是一個敢於反抗家長淫威的女性形象。 《細侯》則揭露了富商大賈對青年幸福的破壞和妓女細侯的激烈反抗行動。 《連城》寫喬生和連城爭取自由婚姻的斗爭,尤為曲折動人。 史孝廉征詩擇婿,喬生的詩得到女兒連城的喜愛,史卻以喬生家貧而不許婚。 喬生深感連城知己。 後連城病死,喬生前往臨吊,一慟而絕。 他在陰間找到連城,並在好友顧生的幫助下,被准許還魂,二人相攜回到里門:
連城曰:「重生後,懼有反復。請索妾骸骨來,妾以君家生,當無悔也。」生然之。 偕歸生家。 女惕惕若不能步,生佇待之。 女曰:「妾至此,四肢搖搖,似無所主。志恐不遂,尚宜審謀,不然,生後何能自由?」相將入側廂中。 嘿定少時,連城笑曰:「君憎妾耶?」生驚問其故。 赧然曰:「恐事不諧,重負君矣。請先以鬼報也。」生喜,極盡歡戀。 因徘徊不敢遽生,寄廂中者三日。
這一情節充分暴露了封建社會的沉重壓力,也突出表現了二人爭取自由婚姻的堅決斗爭。 這篇作品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它提出了一種新的愛情觀點,即知己之愛。 它比之向來「郎才女貌」的愛情,有更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聊齋志異》的另一重要主題,是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敗。 作者飽含感情地揭露了科舉制度埋沒人才的罪惡。 《葉生》中的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卻屢試不中,郁悶而死。 最後只能讓自己的鬼魂幫助一個邑令之子考中舉人,「借福澤為文章吐氣,使天下人知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 作者指出科舉埋沒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樂正師曠、司庫和嶠」(《於去惡》)之流,不是眼瞎,便是愛錢。 《素秋》、《神女》、《阿寶》等篇都暗示了科舉考試的賄賂公行;《司文郎》、《於去惡》等篇則有力地抨擊了考官的有目無珠。 《司文郎》的諷刺尤為辛辣尖刻。 作品寫一個能從燒成灰的文章中嗅出其好壞的瞎和尚,在嗅過王生的文章後說:「君初法大家,雖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適受之以脾。」再嗅餘杭生的文章,則咳逆數聲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強受之以鬲;再焚,則作惡矣。」可是榜發之後,餘杭生高中,而王落第。 和尚聞訊嘆道:「仆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於去惡》進一步揭出了這些考官鼻目雙盲的底:「得志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再司簿書十餘年,即文學士,胸中尚有字耶?」庸俗利祿之徒以八股文為敲門磚,在獵取功名、掌握文柄之後,再大量錄取凡庸之士。 正是在這種惡性循環里,「陋劣幸進而英雄失志」就成為一種必然現象了。
作者對科舉制度的抨擊,雖然只限於揭露其弊端,還沒有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反動本質是為統治階級選拔忠實的奴才,從而象後來的吳敬梓那樣,根本否定這一制度。 但他對那些只以功名利祿為念而醉心科舉的人物,是有所認識和批判的。 如《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在考試之後的醉卧中,夢見自己中了進士,殿試為翰林,便「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於是大呼長班,長班稍稍來遲,他便驟起撲打,結果摔倒在地。 作者用這個醉夢的境界有力地嘲笑了這類士子。 《續黃粱》中的曾孝廉在高捷南宮之後,聽見術士說他有宰相之分,便興高采烈地說:「某為宰相時,推張年丈作南撫,家中表為參、游,我家老蒼頭亦得小千把,於願足矣。」後來在夢中作了宰相,卻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權奸。 作者最後也用地獄懲罰了他,並說:「聞作宰相而忻然於中者,必非喜其鞠躬盡瘁可知矣。」
相反,作者對那些不肯向科舉制度低頭、不屑「易面目圖榮耀」的士子,則給予熱情的贊揚。 《賈奉雉》中的賈奉雉「才名冠一時,而試輒不售」。 後來他「戲於落卷中集其羽冗泛濫不可告人之句,連綴成文」,「竟中經魁」。 可是當他回頭來看這些文章時,卻「一讀一汗」,自覺無顏見人,終於「遁為丘山」而去。
賈奉雉的入山,說明作者對科舉制度的絕望,卻還找不到當時士子離開科舉之後的出路。 這在《羅剎海市》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羅剎國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而形貌又是以丑為美。 十四歲便有文名而又面目姣好的馬驥在這里被看作「怪物」。 與羅剎國相反,在作者所幻想的「海市」里,馬驥被視為「賢才」、「文學士」,得到龍君的賞識,拜駙馬都尉,名噪四海。 作者於篇末悲嘆道:「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彼陵陽痴子將抱連城玉向何處哭也?嗚呼!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正說明這幻想的破滅。
《聊齋志異》的再一重要主題,是揭露現實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壓迫。 這類作品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價值。[2]
《促織》是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壓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 由於皇帝愛鬥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寵,胥吏的借端勒索,遂至「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成名一家便是這無數受害家庭中的一個。 成名因為買不起應征的蟋蟀,受盡官府的杖責,奄奄待斃。 後來歷盡艱辛,捕得一頭,卻不幸又被兒子不小心弄死:
兒懼,啼告母。 母聞之,麵包灰死,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覆算耳!」兒涕而出。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屍於井。 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
這就是「天子偶用一物」造成的悲劇。 後來成名的兒子復活,魂靈化為一隻輕捷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被毀滅的命運。 這只蟋蟀獻入宮中後,得到皇帝歡心,撫臣受名馬衣緞之賜,縣宰也以「卓異」上聞。 這不僅進一步揭露了封建壓榨的殘酷,也充分說明了那些官僚是怎樣飛黃騰達的。
另一篇作品《席方平》則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無天日,人民在這里含冤莫伸。 作品寫誠朴的席廉得罪富豪羊某,為羊死後買通冥間的獄吏旁掠而死。 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狀,可是從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賄賂,不僅冤屈莫伸,反遭種種毒刑。 作品雖寫幽冥,顯然是影射人世。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封建社會的各級官府沒有任何是非曲直,錢就是理。 正如灌口二郎判詞所說:「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如果說《促織》表明了封建統治機構——各級官府是為皇帝掠奪人民服務的工具,那麼《席方平》便表明了它同樣也是為地主豪紳欺壓人民服務的工具。
此外,《聊齋志異》還在不少作品裡揭露了貪官蠹役、土豪劣紳種種壓迫人民的暴行。 《潞令》中的潞令「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不過百天,便杖殺58人。 《梅女》中的典史為了三百錢的賄賂,便誣人為奸,逼出人命。 《夢狼》寫世上的貪官都是「牙齒讒讒」的老虎,蠹役都是吃人血肉的狼,在他們大吃大嚼下,出現了「白骨如山」的慘像。 土豪劣紳也和貪官蠹役一樣橫行霸道。 他們的牛踐踏了別人的地,還要串通官府把別人關進監牢(《成仙》);因為爭奪一個妓女,便隨便打死人(《向杲》)。 他們看上別人的東西,可以「舉付健仆,策馬竟去」(《石清虛》);看中了別人的妻子,就公然闖入人家搶劫(《紅玉》)。 作者通過這一幅幅畫面真實地揭露出了封建社會「強梁世界」的本相。
《聊齋志異》不僅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而且熱情地歌頌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席方平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他為了伸冤,從城隍到冥王,層層上告,不肯罷休;受到械梏、笞打、火床、鋸解種種毒刑,仍不屈服;兩次被押送還陽,又都逃回去,直到冤屈昭雪為止。 席方平這種「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頑強斗爭精神,表現了對壓迫者的刻骨仇恨。 也反映了我國人民傳統的高貴品質。 《向杲》中向杲的化虎報仇也表現了同樣的精神。 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塑造了許多反抗的女性形象,如梅女、俠女、商三官等。 商三官的形象尤為突出。 她為了給父親報仇,竟女扮男裝學做優伶,終於在仇人誕辰,登場作戲,手刃了仇人。
揭露統治階級人物靈魂的丑惡,歌頌人民道德情操的高尚,也是《聊齋志異》重要主題之一。 《考弊司》、《公孫夏》都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虛偽面目。 考弊司司主虛肚鬼王實際正以割髀肉勒索賄賂,堂下卻立著「禮義廉恥」的碑碣。 某貴官以五千緡賣出一個官缺,卻勉勵買者做官要「清廉謹慎」。 《竇氏》則揭露了統治階級人物的卑鄙殘忍。 地主南三復誘騙了農女竇氏,生下孩子後卻不承認,竇父大怒,棄兒撲女。
女夜亡,視棄兒猶活,遂抱以奔南。 款關而告閽者曰:「但得主人一言,我可不死。彼即不念我,寧不念兒耶?」閽人具以達南,南戒勿納。 女倚戶悲啼,五更始不復聞。 質明視之,女抱兒坐僵矣。
這種滅絕人性的殘酷行為,正表現了地主階級的本性。
歌頌人民高尚道德品質的作品更多。 如《嬌娜》寫真誠的友誼,《崔猛》寫打抱不平,《宦娘》寫成人之美,都和統治階級人物道德的墮落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中許多形象都優美動人。
除了上述重要主題外,《聊齋志異》還有一些有意義的篇章。 如《顏氏》寫孤女顏氏女扮男裝,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而官至御史,大大超過了丈夫的才能,表現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畫皮》、《黑獸》等則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寓言。 《畫皮》教人要透過外貌看到本質;《黑獸》說明面對強暴決不可延頸受死,對封建社會被宰割的人民有一定啟發意義。 《賈兒》塑造了一個有膽量、有智謀、勇於同惡事物斗爭的兒童形象,可作為兒童文學作品讀。 《偷桃》、《口技》描寫了當時卓越的民間技藝,表現了我國人民高度的藝術創造才能。

『叄』 蒲松齡 狼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3)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擴展閱讀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原文譯文

一個屠戶傍晚回來,擔子里的肉已經賣完了,只剩下骨頭。屠戶半路上遇到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

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屠戶再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心前面後面受到狼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現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裡面,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蹲坐在那裡的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連砍了幾刀把狼殺死。他剛剛想離開,轉身看柴草堆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挖洞,想要從柴草堆中打洞來從後面攻擊屠戶。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掉了狼的後腿,這只狼也被殺死了。他才領悟到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引敵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間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肆』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蒲松齡)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TgKBsKq5UkIjZJ9cQ0wi5A

提取碼:VWVY

書名:聊齋志異詳注新評

豆瓣評分:9.2

作者:[清] 蒲松齡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譯者:趙伯陶

出版年:2016-4-1

頁數:3082

內容簡介

《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是一位充滿現實關懷的文學家,他的小說,構思奇特,情節曲折,人物生動,既包蘊了深厚的文化傳統,又與當時的社會民情密切聯系,文筆簡練,情韻悠長,並且富有雋永的鄉土氣息。該書以其傑出的藝術成就把我國的文言小說推向了高峰。

本書注評者研究《聊齋志異》多年,對作家遣詞之用心體察入微,注釋部分,小到字詞訓詁、人名、地名,大到社會制度、歷史背景,都做了准確、詳盡的注釋;評點文字,則眼界開闊,注重探明其本事、源流、事理,參照中外有關文獻,闡發文本深層隱含的微言大義,很好地揭示了小說的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以撰著狐、鬼為主要題材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聞名於世。另有詩文集,今人合編為《蒲松齡集》。

趙伯陶,1948年8月生,北京市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研究》編輯部編審。校點古籍《船山詩草》、《古夫於亭雜錄》(中華書局),注釋評選《明文選》、《王士禛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袁宏道集》(鳳凰出版社)、《七史選舉志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等。編著《中國文學編年史?明末清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伍』 幫幫忙,蒲松齡的短篇鬼故事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盤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著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旋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貼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遠游。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葯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齡這樣出身的士人,進身之途唯在科舉。科場的失敗使他悲憤萬分:「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顧影自悲,可憐骯臟骨銷磨如此!……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大江東去〕《寄王如水》)蒲松齡未能攀緣科舉出仕,一生都在農村過著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著熱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跡不踐公門」的傲視權貴的一面。在艱難時世中,他逐漸認識到像他這樣出身的人難有出頭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與韓刺史樾依書》)。他把滿腔憤氣寄託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中。此書創作從他年輕時就開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齋自志》,可知那時這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已初具規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書,「集腑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自志》)這部小說集熔鑄著蒲松齡一生的心血。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這些俚曲用了山東淄川地區的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們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志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葯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葯書》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其內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痴》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三、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聊齋志異》中還有相當多狐鬼精靈與人的戀愛故事,頗具浪漫情調。在這些故事裡,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勞山道士》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原王生,有天一早出門,在路上遇到一位女郎,見她抱著大包袱獨自趕路,走得很吃力。王生忙走上前,發現原來是個十五六歲的漂亮女孩,不禁動了情。便問道:「你為什麼這么早就一個人孤孤單單地趕路?」女孩回答說:「過路的人不能替我解憂愁,何必多問。」王生接著說:「你到底有什麼憂愁?如果需要我幫助,我決不會推辭。」女孩神色憂傷地說:「父母貪錢,把我賣給一個大戶人家。那家的大老婆嫉妒我,早晚不是打就是罵,我已無法再忍受下去,打算逃到遠處去。」問她究竟想去哪裡,女孩說:「逃難的人,哪有確定的地方。」王生便說:「我家離這里不遠,請到我家去吧。」女孩很高興地答應了。於是,王生替她拿著包袱,帶著她一同回家。 到了王生家,那女孩見室內無人,便問:「你為什麼沒有家眷?」王生說:「這里是書房。」女孩說:「這是個好地方。要是你可憐我讓我活下去,請你一定為我保守秘密,千萬不要對外人講。」王生答應了她的要求,並與她同居。王生把她藏在密室里,過了好幾天別人都未發覺。有一天,王生悄悄地把這件事對妻子說了,妻子陳氏懷疑她是大戶人家的婢妾,勸王生打發她走。王生不同意。 有一次,王生在趕集的途中遇見一位道士。那道士打量王生時顯出驚愕的神態。他問王生:「你最近遇到了什麼?」王生回答說:「什麼也沒遇到。」道士說:「你身上有邪氣縈繞,怎麼還說沒遇到什麼?」王生竭力為自己辯解,道士見他不說真話就走開了,嘴裡卻說:「真叫人不可理解。世上還真有死到臨頭卻不醒悟的人!」聽了道士這番不平常的話,王生對所遇到的那個女孩產生了懷疑,但轉而一想,她明明是個美人,怎麼會是妖怪?很可能是道士想借口除妖,混口飯吃吧。沒過多久,王生就回到自家書院門前,但門緊關著根本進不去。這時,王生頓起疑心,便翻牆進去,見房門也緊關著,就悄悄地走到窗邊往裡看,只見一個臉色翠綠、長牙如鋸的惡鬼,正在把一張人皮往床上鋪,然後拿彩筆在人皮上畫,畫完之後便將筆扔掉,舉起人皮,像抖衣服那樣抖了抖,隨即披在身上,裝扮成一個美女。目睹這些情景,王生的魂都嚇掉了,他像動物那樣從地上爬起來,急忙追尋道士,但道士已不知去向。王生仍窮追不舍,最後終於在野外找到了。王生跪在地上向道士求救。道士說:「我幫你趕走它就是了。這個東西也很可憐,一直沒能找到替身,所以我也不忍心傷害它的性命。」於是,道士就給王生一柄拂塵,讓王生把它掛在卧室的門上。臨分手時,兩人約好在青帝廟會面。王生回到家以後,不敢到書房去,就睡在卧室里,把道士給的拂塵掛在門口。一更時分,聽到門外窸窣作響,他嚇得連頭都不敢抬,只好讓妻子陳氏去看看動靜。這時,那個惡鬼正在門外,它望著拂塵不敢進屋,站在那裡咬牙切齒,呆了半天才走開。過了一會兒它又來了,並且一個勁地咒罵道士:「死道士嚇唬我,難道到口的食物還要吐出來不成?」只見那惡鬼扯下拂塵撕得稀巴爛,然後破門而入,直奔王生的睡床,撕裂王生的胸腹,掏出他的心就逃走了。王生的妻子大聲哭號,丫頭舉著蠟燭進來一看,王生已斷了氣,胸腔里盡是瘀血。陳氏嚇得哭不出聲來。第二天一早,陳氏叫弟弟二郎跑去告訴道士。道士聽說後非常生氣地說:「我本來可憐你,誰知你這個小鬼竟敢如此猖狂!」他馬上跟著二郎來到王家。那個女孩已不見了,道士抬頭四處張望,說:「幸虧它還沒有走遠。」他問二郎:「南院是誰的家?」二郎說:「是我家。」道士說:「鬼正在你家。」二郎驚異地說不會在他家,道士又問:「有沒有你不認識的一個人到你家去過?」二郎說:「我一大早就去青帝廟了,不知道家裡是不是來過什麼人,我這就回去問一問。」他去後不久回來說:「真有人在我家。今早一個老太婆跑到我家,說是想給我家當傭人,我妻子沒答應她,她現在還沒離開呢。」道士說,她就是惡鬼。 於是,道士與二郎一起到了南院。道士站在院子中央,手持木劍,大聲呵斥:「鬼妖,賠我拂塵!」那老太婆在屋裡驚慌萬分,無計可施,便沖出門想逃。道士追上前用劍刺去,頃刻間,老太婆倒在地上,人皮脫落,老太婆變成了惡鬼,在地上像豬一樣嚎叫。道士用木劍砍下鬼的頭,那惡鬼便化為一股濃煙,盤在地上成一小堆。道士取出一個葫蘆,拔掉塞子後放在煙中,那葫蘆像吸氣一樣馬上把煙都吸進去了。然後,道士塞住葫蘆口把它裝進袋裡。在場的人看那張人皮,發現眉目手腳,無不齊備。道土像卷畫軸那樣捲起人皮,把它也裝進袋,正打算離去時,陳氏跪拜在門口,哭請道士施法救活丈夫王生。道士推辭說自己不行,陳氏更加悲慟,跪在地上不肯起身。道士想了一想,說:「我的法術很淺,真的不能起死回生。我給你介紹一個人,或許他能使死人復生。你去求求他肯定會有效果。」陳氏問那人是誰,道士說:「街市上有個經常睡在糞土中的瘋子,你不妨叩頭哀求他救人。如果他百般侮辱你,你可千萬不要惱火。」二郎也曾聽說過這個人,於是,他謝別道士,與嫂子陳氏一同到街市找那個瘋人。 在街市上,他們看見那個乞丐正在路上瘋瘋顛顛地唱歌,流出的鼻涕有幾尺長,渾身骯臟不堪,叫人避而遠之。陳氏跪著叩頭到他面前,他卻笑著說:「美人愛我嗎?」陳氏把丈夫被惡鬼殺死的事告訴了他,並請他救活丈夫。那乞丐又大笑著說:「每個男人都可以做你的丈夫,為什麼要去救活他?」陳氏再三哀求,乞丐說:「真怪呀!人死了求我救活他,難道我是閻王爺嗎?」說完,他竟憤怒地用木杖打陳氏,陳氏忍痛讓他打。街市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幾乎築成一道人牆。那乞丐忽然吐出一口濃痰,送到陳氏嘴邊說:「吞下去!」陳氏當時面紅耳赤,覺得很為難,但想起道士說過的那些話,只得強忍著吞下去了。陳氏覺得那口痰像團棉花那麼硬,在咽道里發出格格聲響,最後停結在胸膛里。只聽那乞丐又笑著說:「美人愛我啊!」說完就走了,連頭也不回。陳氏和二郎跟在他後面,他走到廟里後,便不見蹤影了。陳氏他們在廟前廟後四處查找,沒有找到任何蹤影,只得又慚又恨地返回家。陳氏真是百感交集,她既悲悼丈夫死得慘,又後悔吞下乞丐的痰使自己蒙受羞辱。她哭得死去活來,也想一死了之,正想給亡夫擦血裝屍,家人又都遠遠地站著不敢過來相助。陳氏只好一個人抱屍收腸,她邊料理邊哭號。由於哭久了嗓音已完全嘶啞,她忽然想吐,感覺胸腹中有塊東西直往上沖,不等她回過頭,那塊東西已落入丈夫的胸腔里。她驚奇地發現,原來是顆人心,它已在丈夫的胸腔中突突地跳動著,而且散發出蒸蒸熱氣。陳氏覺得十分奇怪,趕忙用手把丈夫的胸腔合攏,並用力往胸中間擠合。她稍一松勁,熱氣就從傷縫中往外冒。於是,她連忙撕了塊絲帛把傷口包紮起來。她用手觸摸丈夫的屍體,發覺已有體溫。她忙又蓋上被子。到半夜一看,丈夫已在微弱地呼吸。天亮時,丈夫竟然復活了。她聽見王生說:「我恍恍惚惚像做了個夢,只是一直覺得肚子痛得厲害。」陳氏看看丈夫的傷口,發現已只留下個銅錢大小的痂癤,不久,竟完全痊癒了。 找不到短
的了

『陸』 《狼》蒲松齡原文

原文:

作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譯文: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

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

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

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6)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擴展閱讀:

《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

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對待婦女,蒲松齡是很尊重的。《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美麗、善良、聰慧、俠義、多才、能幹,不亞於須眉男子。《紅樓夢》更進一步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見了女兒很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這顯然是對男尊女卑社會的有力打擊。總之,蒲松齡和曹雪芹都要求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解放婦女,蒲松齡比曹雪芹更多地保留著封建倫理觀念,曹雪芹在蒲松齡思想的基礎上,使《紅樓夢》更多地閃爍著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則繼承了《聊齋志異》對科舉制度的批判精神,並有了新的發展。其他白話小說如李汝珍的《鏡花緣》晚清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在婦女、揭露社會現實等問題上,都受到了《聊齋志異》的影響。

『柒』 蒲松齡的主要作品

蒲松齡的作品主要有《農桑經》、《聊齋志異》。

1、《農桑經》

《農桑經》是清·蒲松齡編著的一部子部著作。《農桑經》約成書於康熙十四年(公元1705),是其中的代表作。《農桑經》分為《農經》和《蠶經》部分。《農經》採用月令體裁編寫,到九月而止。據作者說是在韓氏《農訓》的基礎上增刪而成。

2、《聊齋志異》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7)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擴展閱讀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捌』 蒲松齡有哪些作品

蒲松齡的作品主要有《農桑經》、《聊齋志異》。

1、《農桑經》

《農桑經》是清·蒲松齡編著的一部子部著作。《農桑經》約成書於康熙十四年(公元1705),是其中的代表作。《農桑經》分為《農經》和《蠶經》部分。《農經》採用月令體裁編寫,到九月而止。據作者說是在韓氏《農訓》的基礎上增刪而成。

2、《聊齋志異》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8)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擴展閱讀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玖』 蒲松齡的《狼》的原文和譯文。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狼》原文如下: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白話文釋義:一個屠戶在晚上回家,擔子里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屠戶在路上遇到了兩只狼,緊隨著他走了很遠。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他。屠戶又把骨頭投給它,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腳步,但是之前得到骨頭的狼又跟上了。骨頭已經沒有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屠戶的處境很危急,擔心前後受到狼的攻擊。屠戶看見田野中有個麥場,場主在裡面堆柴,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奔向麥場,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著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其中一隻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屠戶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頭,又劈砍幾刀殺死了狼。屠戶正想要走,轉身看柴草堆後面,一隻狼在其中打洞,意圖想要鑽洞進入柴草堆來攻擊屠戶的後面。狼的身體已經鑽進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殺死了這只狼。屠戶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人。狼也是狡猾的動物,但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9)蒲松齡短篇小說丫閱讀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中第二則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20課《狼》和部編義務教育課本七年級上冊第18課《狼》。

故事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寫兩狼追趕屠戶,屠戶時而遷就退讓,繼而被迫抵抗自衛。這一段又分為三層,從「一屠晚歸」至「綴行甚遠」,簡潔地敘述了屠戶遇狼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一個賣肉晚歸的屠戶,在「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卻又行人斷絕,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兩只惡狼給盯住了。草草幾筆就勾畫出危急的處境,緊張的氣氛,為後面描述屠戶的斗爭策略作了鋪墊。

面對意想不到的惡狼,屠夫首先是「懼」。於是採取遷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認為,只要滿足狼的貪欲,就可脫險。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也似乎如他所料,使兩狼「綴行甚遠」的情況暫時有了改變,文筆十分曲折。

可是照樣投骨的結果,只不過讓後狼暫時停腳,而「前狼又至」;直到骨頭投盡了,也沒有填飽餓狼的飢腸,而「並驅如故」,因此屠戶處境更加危險。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貪婪本性,證明了屠戶退讓遷就策略的失敗。這是第二層。

「屠大窘」說明在危急的關頭,他產生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明白自己已面臨生死抉擇,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殺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讓是無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殺狼。屠戶已在事實面前吸取了教訓,開始考慮如何改變「前後受敵」的不利條件。他機敏地環顧麥場且速「奔倚」在積薪之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利用麥場的有利地形,改變了途中兩狼並驅的局面,避免了前後受敵的處境。

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從「少時」至「又數刀斃之」。作者在描寫兩狼對屠戶「眈眈相向」之後,又變換筆法,寫一隻狼竟然自己走開,另一隻狼裝作馴良的家狗形態蹲著,然後閉著眼睛打盹,樣子十分悠閑。這是狼在屠戶持刀的情況下耍弄的新花招。

文中故意不作說明,而是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狼的狡詐形象,讓人們仔細品味,加深對狼的本性的認識。這時的屠戶雖然不能猜透它們誘敵包抄然後夾擊的花招,但對於狼的兇狠狡詐有了清醒的認識,所以不受這種假象欺騙,不是釋刀自喜,而是趁機「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結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閑假象,屠戶的暴起動作,相映成趣。

第二層屠戶殺了眼前的狼而准備趕路,又警惕地轉視積薪後,發現了另一隻正在鑽洞的狼。作者借屠戶的銳利的眼睛,點出狼「隧入以攻其後」的企圖,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種弄巧成拙的丑態,次「亦斃之」作了痛快的結束。

第三段,是作者詼諧風趣的議論。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詐,而嘲笑其頃刻而斃的結局,也間接贊揚了屠戶的勇敢機智,餘味無窮。

『拾』 蒲松齡的作品有哪些

蒲松齡工詩文,善作俚曲。曾用20多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又有《聊齋文集》、《詩集》和為農民編寫的通俗讀物等多種。

熱點內容
好看都市小說高分榜 發布:2025-09-13 01:52:56 瀏覽:130
萬煎穿心小說結局 發布:2025-09-13 01:46:22 瀏覽:271
一男n女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3 01:45:38 瀏覽:195
古代言情穿越小說女強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3 01:40:42 瀏覽:763
都市借種小說種 發布:2025-09-13 01:36:46 瀏覽:961
薄輕羽小說 發布:2025-09-13 01:36:43 瀏覽:364
類似放棄愛你的都市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3 01:34:37 瀏覽:582
總裁爹地寵上天在線小說 發布:2025-09-13 01:25:23 瀏覽:854
新總裁的貼身保鏢小說丹 發布:2025-09-13 01:23:55 瀏覽:365
小說超維術士免費下載 發布:2025-09-13 01:20:59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