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歐享利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

歐享利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

發布時間: 2022-07-01 18:22:05

『壹』 《最後一片藤葉》的結尾有什麼特點

一是藤葉落了,復西死了;一是藤葉未落,復西和貝爾門都活著。前一種結尾傷感色彩濃,但不能為主題服務,甚至連貝爾門這個人物都顯得多餘。

後一種大團圓結尾雖然熱鬧,但不能深刻揭示那個社會埋沒人才的罪孽,不能引人向文章外的空間思考、探索。

這也就失去了這篇文章的價值,因此這種結尾才既符合小說的主題,又符合情節發展的邏輯。「歐·亨利式結尾」在這篇傷感文章的末尾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卻寓意深刻的感嘆號,令讀者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最後一片葉子》的主題思想:人性的真、善、美。

在《最後一片長春藤葉》文本中,身處艱難困苦環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壓下,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友愛,做出難能可貴的犧牲。作品描寫一個窮女畫家瓊西得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她把生存的希望寄託於窗外一棵常春藤樹的最後一片葉子——「只剩下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為了幫助瓊西戰勝病魔,打消她因長春藤葉的凋落而想死的「胡思亂想」,老畫家貝爾曼,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了一輩子的貧困潦倒、落魄失意的小人物,為了挽救瓊西的生命。

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爬到磚牆高處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長春藤葉,給了瓊西「生」的意志,新的生命。而貝爾曼老人卻因著涼而染上嚴重的染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創作了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

小說末尾,作家感嘆「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曼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已經不是普通的葉子了,它更像是一面鏡子,從中映照出貝爾曼老人的善良靈魂,及其偉大的精神光芒。

『貳』 歐亨利 最後的常春藤葉讀後感

生命因支點而美麗——也談《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主人公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著名小說家歐·亨利的名篇,在這篇小說中,作者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青年畫家瓊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和朋友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但瓊珊對戰勝病魔缺乏信心,固執地認為,當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脫落時,她就會死去。於是,這片常春藤葉,就成了瓊珊的生命之葉,希望之舟,精神支點。出乎讀者的想像,雖歷經深秋的大風大雨,這片常春藤葉,卻始終驕傲地挺立枝頭。於是,瓊珊在它的激勵下度過了難關,而幫助瓊珊創造這一生命奇跡的老畫家貝爾曼卻感染了肺炎死去。蘇教版教參把這篇作品的主人公鎖定為貝爾曼,對此,筆者頗感不妥,其理由如下: 一、從主題看 反復閱讀文本,我們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作者極力謳歌的,是人在生命的艱難時刻,要有堅定的活下去的信念。生命需要信念支撐,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柱,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確立生命的支點,作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戰勝病魔,告別死亡。每個人都會遇到生與死的考驗,關鍵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有沒有勇氣去戰勝它,能不能找到支撐生命的美麗支點。 文本給我們展示的瓊珊,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姑娘,盡管出身卑微,生活對她並不青睞,但她熱愛自己從事的繪畫事業,滿懷信心地渴望有一天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即使在身染重病、危在旦夕的時刻,她也沒有完全喪失生的希望,希望藉助常春藤 葉延續自己的青春,盡管只是機械地數著阿拉伯數字,但其對生命的依戀和熱愛,確實讓人感嘆不己。生命之樹常青,常春藤葉不落,瓊珊的生命就不會終結,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的願望就能實現。可以這樣說,在瓊珊生命最艱難的時刻,是最後這片常春藤葉給瓊珊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曾有先賢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對瓊珊來說,則是——給我一片常春藤葉,我就能堅強地活下去。我認為,這就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作品的主題。 當然,作品在謳歌常春藤葉給瓊珊以生命的激勵的時候,賦予了更廣闊的背景:朋友們無價的友誼,無私的付出、關愛,醫生精心的治療、意味深長的提醒,蘇艾精心的調養、熱情的鼓勵。更有老畫家貝爾曼的英勇付出,所有這些,都是瓊珊得以重生的不可或缺的源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歐·亨利大力謳歌的,是瓊珊戰勝病魔重新獲得生命的勇氣和力量。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尋求生命的支點,用美麗的支點把生命演繹得絢麗多姿,這才是值得稱頌的人生,這也是讀者閱讀作品得出的主題。因此我認為小說的主人公是瓊珊。 二、從線索情節看 閱讀作品,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出最後的那片常春藤葉,是全文的線索。這片珍貴的樹葉,放在深秋時節,放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對瓊珊來說,得之則生,失之則死,生命系於一片希望之葉。而作品的情節,是以瓊珊為中心展開。作品以瓊珊生病、病重、病危,窗外的常春藤葉成了她生命的支點,瓊珊*最後的常春藤葉贏得了生命為明線,始終把瓊珊放在中心主導地位。瓊珊始終是矛盾的焦點,人物的核心,讀者時刻關注瓊珊與死神的搏鬥,與命運的抗爭。當然,作品巧妙地構思了雙線,以貝爾曼是一個不太成功的畫家,他在風雨 之夜畫常春藤葉而生病,又因病重住進醫院,最後死去為暗線。讓死的壯烈襯托生的輝煌,把禮贊生命、熱愛生命,生命因支點而美麗的主題演繹得淋漓盡致。 《最後的常春藤葉》賞析首先,是精簡文字。在故事的開頭,相當的篇幅在介紹華盛頓廣場一側的「藝術區」。看似閑筆的描寫實際定義了整個故事的方向,並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當的交代。對比現在網路上的絕大多數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差別。換言之,作者們應該試圖嘗試一些不同以往的寫作手法。不要再一上來就交代一個突兀的故事背景;每個人物上場,都單獨介紹一下他們的長相和出身等等。這樣類似說明書的寫法,很難達成結構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構造出故事的整體感覺。短篇創作,尤其講究氣氛的烘托和感覺的傳遞。因此,一旦文字描述散了,基本上整個故事也就沒法看了。 其次,是敘述的簡練。《最後的常春藤葉》中,人物本身的描寫非常少。除了對老畫家有一小段外觀描述外,兩個女主人公的長相、穿著幾乎沒有涉及。這在現在作者的實踐中,並非沒有類似的情況。但出發點,恐怕截然不同。《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簡練,並不影響兩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對於兩個生命與一個孤獨的朋友來說,長相與穿著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將這種忽略視為一種定式,則可能適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節的推進呈現明顯的單一線索,環環相扣,沒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線。即便是故事最後,老畫家死於肺炎。歐·亨利也沒有故作神秘,而是讓兩個生者直接面對這個事實,然後故事戛然而止。換言之,所謂敘述的簡練,無非是不要節外生枝。以我個人的經理,作者始終牢記自己想要表達的真正主題,然後反復推敲、刪節故事中的文字,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是很難。 最後,話不能說盡。回到最開始的話題,歐·亨利最著名的寫作特點,就是峰迴路轉的結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認為在那個沖擊性的結尾之後,歐·亨利根本沒有試圖刻意地去改變主人公的命運。正如禽獸所說,那兩個女畫家的命運,無可避免地會重復老畫家的宿命。如果不是過於樂觀主義的讀者,都無法否認這一點。但是,作者並沒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權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運。甚至沒有讓「公主」瞟見哪怕一點點「王子」的身影。反過來,在如此明顯的宿命之下,作者也一樣沒有直白地放任主人公徹底頹唐、或者憤世嫉俗起來,成為「逆天的代表」。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說,很冷靜地讓整個場景和狀態,永久地停留在了那個剎那。在沒有任何解釋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實際上,所有關於這部作品的思考和感受,在我看來,都來源於這種不把話說盡的作品處理手段。 很多情況下,現在的作者都非常願意自己跳出來說道理,甚至將自己的觀點直接通過人物之口說出來。至於為了營造氣氛或者達成某種作者需要的目的,隨意擺布人物的命運和行為,就更是司空見慣。在短篇的創作中,這種現象的直接表現就是人物和情節的變化突兀和生硬的說教。換言之,作者創作的時候需要足夠的沖動和寫作慾望,但如果關不住自己的筆,急於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那就還不如不寫故事,改寫評論的好。 意境: 能夠在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中,教給人們一些大道理,而且聽上去很合理,即所謂的平凡中見偉大

『叄』 最後的常春藤葉主角是誰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瓊西、蘇艾、貝爾曼。

貝爾曼是位落魄潦倒的痛苦藝術家,這個年紀六十開外的老人,「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

為謀生他不得不去畫商業畫、廣告畫或充當模特兒,真正的藝術追求無法得以實現,因此鬱郁不得志。他整天形象邋遢,喝著過量的廉價的杜松子酒,借酒澆愁。他自己的房間里也始終掛著一幅空白的畫布,二十五年了,這畫布在靜靜地等候一幅真正意義上的傑作。

(3)歐享利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擴展閱讀: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創作來源

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社會生活方面的發展變化,對本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南北戰爭以前的文學,由於受資本主義民主、博愛、自由等理想的鼓舞,作家們大多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文學創作。

而在年南北之戰後,由於生活理想的破滅,作家們大多轉以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時代社會生活,歐·亨利就是這些理想破滅的作家中的一個。

1900年到1920年期間,是美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期。歐·亨利的大部分素材來自其在紐約所接觸的各層人士及所見所聞。他在作品中生動刻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世態人情,留下了那個時代美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遷的深刻烙印。

他的整個創作,都在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和同情下層社會人民悲慘命運,但歌頌人性美,是歐·亨利文學創作的主流,表現了作家對人性理想的執著追求。

特別是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個性鮮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他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這樣的作品基調契合了當時美國社會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的景象,反映了普通民眾雖際遇叵測卻不乏信心和希望。

歐亨利最多的小說題材是有關美國城市生活的篇目,而其中最負盛名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紐約的大街小巷,這類題材的小說與西部題材小說相比,大多灰暗、陰郁,充滿城市生活的無奈與辛酸。

歐·亨利對於美國下層的社會生活是非常熟悉的,一生的艱難坎坷,使他深切地感受了底層社會的痛苦與不幸,也看透了美國豺狼社會的罪惡本質。

歐亨利是個人道主義者,在此類城市題材的作品中,除了對普通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之外,也描寫了城市中的上流社會,特別是揭露社會上那些利慾熏心、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坑蒙拐騙的「上流人物」的丑惡行徑,

騙子、強盜及資產者的道貌岸然,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的現象,展現社會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常。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歐·亨利,一生困頓,只有最後10年才在紐約定居,平時他所接觸的也多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所以,這些小人物也就成為他小說的主體部分,其作品中充滿了各色各樣的小人物形象工人、女店員、商人、小業主、公司或其他機構的小職員、窮藝術家,小官吏、街頭流浪漢等。但正是這千千萬萬個小人物,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基礎。

例如,《最後一片葉子》中崇高的老畫家貝爾曼。歐·亨利懷著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幽默的筆觸,描寫他們生活的不幸,在社會下層平民的悲劇人生中發掘真善美,捕捉不幸人們靈魂上的亮點,讓人性之花在夾縫中綻放。

《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的場景是紐約市的格林尼治藝術家聚居區。百年來,那裡已然從身處窘境的文人聚居區發展為舉世聞名的藝術中心和旅遊勝地。因此,從歐·亨利的創作時代即可獲得主人公的生存狀況,他們是那許許多多不成名藝術家的代表,他們夢想著改變現狀。

『肆』 最後的常春藤葉的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貧窮的畫家蘇和復西的鄰居貝爾門是一個畫了一輩子畫卻還沒名氣的畫家。不久,復西得了嚴重的肺炎,而且病情越來越重。她把生命的希望寄託在窗外最後一片藤葉上,以為藤葉落下之時,就是她生命結束之時。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盡管屋外的風颳得那樣厲害,而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但它仍然長在高高的藤枝上。

奇跡出現了,復西沒有死。原來是一直默默無聞的老畫家貝爾門,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了畫上最後一片藤葉,身體本來就差的貝爾門著了涼,染上了肺炎。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傑作。

(4)歐享利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一生歷盡艱辛坎坷。

1862年9月11日,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生家庭之中,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去世。後來歐·亨利先後寄宿在祖母和姑媽家,在她們的監護下長大並接受教育。由於生活所迫,15歲時到他叔叔的葯店當學徒,五年後積勞成疾。

為了改善身體狀況,也為了再尋找新的工作,他遠離家鄉,到西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工作,兩年的牧場生活,使他接觸到一種粗獷豪放、清新自然、坦盪真純與東部都市不一樣的生活,也感受到了在開發西部過程中的各種人性和社會矛盾。

1884年以後,迫於生計,他不斷變換工作,曾做過會計員、新聞記者、土地辦事員、銀行出納員,然而,就在歐·亨利任銀行出納員期間,厄運降臨,由於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他被指控盜用了公款,為避免審訊,他憤然出走避難,到中南美洲流浪了幾年。

1897年,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他冒險回到家裡,後又得到聽候傳訊,被判五年監禁。由於歐·亨利具有葯劑師執照,他在監獄中被分配到醫務室工作,工作之餘就寫些短篇小說,寄往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麥克呂爾》雜志發表,掙點稿酬貼補女兒的生活費用。

當時他用筆名歐·亨利,「歐亨利」本是監獄中一本法國葯典作者的名字。三年後,由於波特在獄中的良好表現提前獲釋。

出獄後的歐·亨利,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在歐·亨利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經濟上的窮困潦倒加上自己酗酒,使得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的歐·亨利,過著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生活,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對種種人生及社會矛盾都有切身體會,這些都為他的短篇小說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伍』 歐亨利最後的常春藤葉的點評

首先,是精簡文字。在故事的開頭,相當的篇幅在介紹華盛頓廣場一側的「藝術區」。看似閑筆的描寫實際定義了整個故事的方向,並為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出身背景,作出了最恰當的交代。對比現在網路上的絕大多數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差別。換言之,作者們應該試圖嘗試一些不同以往的寫作手法。不要再一上來就交代一個突兀的故事背景;每個人物上場,都單獨介紹一下他們的長相和出身等等。這樣類似說明書的寫法,很難達成結構上的一致性。更不可能很快地構造出故事的整體感覺。短篇創作,尤其講究氣氛的烘托和感覺的傳遞。因此,一旦文字描述散了,基本上整個故事也就沒法看了。 其次,是敘述的簡練。《最後的常春藤葉》中,人物本身的描寫非常少。除了對老畫家有一小段外觀描述外,兩個女主人公的長相、穿著幾乎沒有涉及。這在現在作者的實踐中,並非沒有類似的情況。但出發點,恐怕截然不同。《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簡練,並不影響兩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相對於兩個生命與一個孤獨的朋友來說,長相與穿著都可以完全忽略。但如果將這種忽略視為一種定式,則可能適得其反。再比如故事中情節的推進呈現明顯的單一線索,環環相扣,沒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線。即便是故事最後,老畫家死於肺炎。歐·亨利也沒有故作神秘,而是讓兩個生者直接面對這個事實,然後故事戛然而止。換言之,所謂敘述的簡練,無非是不要節外生枝。以我個人的經理,作者始終牢記自己想要表達的真正主題,然後反復推敲、刪節故事中的文字,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是很難。 最後,話不能說盡。回到最開始的話題,歐·亨利最著名的寫作特點,就是峰迴路轉的結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卻認為在那個沖擊性的結尾之後,歐·亨利根本沒有試圖刻意地去改變主人公的命運。正如禽獸所說,那兩個女畫家的命運,無可避免地會重復老畫家的宿命。如果不是過於樂觀主義的讀者,都無法否認這一點。但是,作者並沒有利用自己「天神」的權力,直接去左右人物的命運。甚至沒有讓「公主」瞟見哪怕一點點「王子」的身影。反過來,在如此明顯的宿命之下,作者也一樣沒有直白地放任主人公徹底頹唐、或者憤世嫉俗起來,成為「逆天的代表」。作者只是很平淡,或者說,很冷靜地讓整個場景和狀態,永久地停留在了那個剎那。在沒有任何解釋或者延伸。剩下的,就全部交給讀者自己去想像。實際上,所有關於這部作品的思考和感受,在我看來,都來源於這種不把話說盡的作品處理手段。 很多情況下,現在的作者都非常願意自己跳出來說道理,甚至將自己的觀點直接通過人物之口說出來。至於為了營造氣氛或者達成某種作者需要的目的,隨意擺布人物的命運和行為,就更是司空見慣。在短篇的創作中,這種現象的直接表現就是人物和情節的變化突兀和生硬的說教。換言之,作者創作的時候需要足夠的沖動和寫作慾望,但如果關不住自己的筆,急於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那就還不如不寫故事,改寫評論的好。 意境: 能夠在講述小人物的故事中,教給人們一些大道理,而且聽上去很合理,即所謂的平凡中見偉大。

『陸』 《最後的常春藤葉》作者是誰

歐亨利(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一生寫了300多篇短篇小說,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他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下層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淚微笑」的風格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
希望能幫助到你

『柒』 歐亨利最後的常春藤葉 語言特色分析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作家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制畢生傑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特別是老藝術家貝爾曼捨己救人的品德。綜觀全文,可以看出這篇小說極具思想性,它既沒有驚天動地扣人心弦的情節,也沒有更多的華麗的辭藻。但它以崇高的思想作為整篇小說的支柱,含義深邃。

『捌』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作者是誰

歐亨利~我最喜歡看他的文章了~~~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葯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宏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名 句:「這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歐·亨利短篇小說選》)1862年9月11日,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歐·亨利(O.Henry)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有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1862年他出身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父親是醫生。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他所受教育不多,15歲便開始在葯房當學徒,20歲時由於健康原因去得克薩斯州的一個牧場當了兩年牧牛人,積累了對西部生活的親身經驗。1884年以後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此後,他在得克薩斯做過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奧斯汀銀行當出納員。他還辦過一份名為《滾石》的幽默周刊,並在休斯敦一家日報上發表幽默小說和趣聞逸事。1887年,亨利結婚並生了一個女兒。 正當他的生活頗為安定之時,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他命運的事情。1896年,奧斯汀銀行指控他在任職期間盜用資金。他為了躲避受審,逃往宏都拉斯。1897年,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葯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葯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在《麥克呂爾》雜志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 正當他的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健康狀況卻開始惡化,於1910年病逝。
歐·亨利在大概十年的時間內創作了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其唯一一部長篇,作者通過四五條並行的線索,試圖描繪出一幅廣闊的畫面,在寫法上有它的別致之處。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小說章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夠緊密,各有獨立的內容]、《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他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如《愛的犧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帶傢具出租的房間》(The Furnished Room)、《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後的常春藤葉》(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被喻為[含淚的微笑]。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歐·亨利還以擅長結尾聞名遐邇,美國文學界稱之為「歐·亨利式的結尾」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有一種被稱為「含淚的微笑」的獨特藝術風格。歐·亨利把小說的靈魂全都凝聚在結尾部分,讓讀者在前的似乎是平淡無奇的而又是詼諧風趣的娓娓動聽的描述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作者精心設置的迷宮,直到最後,忽如電光一閃,才照亮了先前隱藏著的一切,彷彿在和讀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給讀者最後一個驚喜。在歐·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說家也已經這樣嘗試過這種出乎意料的結局。但是歐·亨利對此運用得更為經常,更為自然,也更為純熟老到。
描寫小人物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引人矚目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歐·亨利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深諳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過統治階層制定的法律對窮人是如何無情。因此,他把無限的同情都放在窮人一邊。在他的筆下,窮人有著純潔美好的心靈,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摯深沉的愛情。但是他們卻命運多坎,弱小可憐,孤立無援,食不果腹,身無居所,苟延殘喘,往往被社會無情地吞噬。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與繁華鼎盛的社會景象相映照,顯得格外刺目,其中隱含了作者的憤憤不平。
歐·亨利給美國的短篇小說帶來新氣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並具有世界影響。美國自1918年起「歐·亨利紀念獎」,以獎勵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說,由此可見其聲望之卓著。
在紐約,由於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雙收。他不僅揮霍無度,而且好賭,好酒貪杯。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制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1907年,歐·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兩天後,即6月5日,與世長辭,死於肝硬化,年僅48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玖』 歐亨利的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

(1)因為她本來把自己的生命寄託在常春藤葉上,覺得常春藤葉落光的時候,她的生命也結束了。等到貝爾曼先生在最後一片藤葉掉落的時候在牆上畫了一幅傑作——最後的常春藤葉。那片葉子總是不落下,瓊珊慢慢地開始反思,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麼的錯誤,重新燃起生的希望。總之,最後的常春藤葉給瓊珊帶去了生的希望,從而挽救了她的生命。(2) 冬天一定會到,樹上的葉也一定會落盡——藤葉也不例外。不要以為這是樹木斗不過天,它是無能的,也是無奈的。因為這恰恰體現了樹木的一種智慧,為了明年春天的萌發,它實在沒有必要死守著最後一片葉子,苦苦地掙扎,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力量。 因為,葉子落盡並未表示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徹底地成為泡影;反之,這是一種大智的等待,重新萌生的希望——在它落盡最後一片葉子時,新的希望,也就在葉子落下的葉柄處悄悄地孕育了,萌生了。然後是靜靜地、靜靜地等待。此時的靜靜也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旦春天到來,它就以不可阻擋之勢爆發出來了。(3)因為這片葉子給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拾』 《最後的一葉》 歐;亨利 的內容

是《最後的常春藤葉》嗎?如果是的話,那個故事是說一棟樓里住著兩位學美術的女孩,樓下還有一位老畫工。傷寒流行時其中一個女孩病倒並失去了求生意志,每天只數著窗外的常春藤葉過日子,認為當葉子全部掉光那刻就是自己生命終結之時。一天,另一個女孩閑談時把這情況告訴了老畫工,當夜風雨交加,生病的女孩認為自己的命運已經註定,在第二天早晨堅持要看看葉子掉光了沒有,可卻意外發現還剩最後一片葉子掛在頂端。幾天之後,發現葉子仍然沒掉下的女孩終於決定要重新振作,好好活下去。當她病癒之後,獲悉了老畫工的死訊,並終於知道,那最後的一片葉子是老畫工冒著風雨畫上去的。
P.S人物名字記不住了,如果是這個故事的話就將就看吧~

熱點內容
好看都市小說高分榜 發布:2025-09-13 01:52:56 瀏覽:130
萬煎穿心小說結局 發布:2025-09-13 01:46:22 瀏覽:271
一男n女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3 01:45:38 瀏覽:195
古代言情穿越小說女強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3 01:40:42 瀏覽:763
都市借種小說種 發布:2025-09-13 01:36:46 瀏覽:961
薄輕羽小說 發布:2025-09-13 01:36:43 瀏覽:364
類似放棄愛你的都市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3 01:34:37 瀏覽:582
總裁爹地寵上天在線小說 發布:2025-09-13 01:25:23 瀏覽:854
新總裁的貼身保鏢小說丹 發布:2025-09-13 01:23:55 瀏覽:365
小說超維術士免費下載 發布:2025-09-13 01:20:59 瀏覽: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