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如何寫書評
『壹』 怎麼寫書評
書評應該怎麼寫
——談止庵新著《拾稗者》
大多數時候樂趣是與所下的功夫成正比的
專談翻譯作品的集子,《拾稗者》是止庵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罔兩編》。「罔兩」即「影子的影子」,止庵說道,「談論對象,均為翻譯作品,較之原著,頂多算是影子;所談純系一己之見,則是又一重影子也。」這種意見照搬到《拾稗者》上亦未嘗不可。如此說來,給《拾稗者》作評論,豈不是「影子的影子的影子」嗎?《莊子》說影子「無特操」,即俗語所謂「沒准譜」,止庵說影子的影子更難免此譏,我這幾句話之說與不說兩可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書評該怎麼寫,止庵自己已經表達過意見。在《向隅編》之《我的書評觀》中,他認為寫書評須有三點,多讀書,要有感受,會寫文章。不妨一一坐實來看。從《拾稗者》涉及的篇目看,止庵入眼的大多是經典之作,大家都很容易找來讀的,雖然各人讀同樣的書興許就能讀出深淺差別來,不過第一條似乎就落了空。但一本書要讀得好,並不只是讀一本書的事情,止庵說過,「如果把這個議論的范圍擴大到該書作者,至少要讀點他別種作品才行,否則說話依據不足」。止庵是盡量去讀一位作家的別種作品的,「最近偶然找到十五年前關於迦爾洵小說的一份筆記,當時我很勤奮,每讀一篇便寫一則,他的全部作品一共只有十七篇,我的筆記都寫到了」(《瘋狂及其他》),「最近把家存的所有蒲寧小說的譯本找出來重讀了一遍」(《談溫柔》),「他的中短篇小說翻譯過來將近有三十篇,我都讀過,其中如《紅笑》、《七個絞刑犯的故事》等還讀過不止一遍」(《寫小說的詩人》),……也只有在多讀的基礎上,作出「瘋狂」、「溫柔」與「詩人」等論斷才會使人信服,畢竟這種論斷是針對作家而言而非具體作品。
止庵還說過,「若要做出評論,那麼還得再多讀些書,橫向上應包括其他作家的同類之作,縱向上凡對此書有影響者皆應涉獵」。米蘭·昆德拉的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乃是借用狄德羅的小說《定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里的人物、情節而來,若是沒有讀過狄德羅的小說,固然仍然可以對昆德拉的劇本發表議論,但難以產生「昆德拉另闢蹊徑,乃與前輩作別」的心得。所謂「有影響者皆應涉獵」即此也。至於橫向上「其他作家的同類之作」一語,再舉一例以說明:止庵認為迦爾洵「僅僅是上述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過渡者,或者說是某種新的文學信息的一個不太完整的傳遞者而已」,正是在將迦爾洵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蒲寧、庫普林和安德列耶夫等人作了比較後得出的結論。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列舉這些名字,是想註解一下止庵所說「橫向閱讀」的范圍。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讀書雖然終究只是閑事,但既然去讀書,總是想從中得到某些樂趣,消遣性的閱讀或許稍為輕松,可大多數時候樂趣是與所下的功夫成正比的。
飽滿而豐富的感受,是書評的真實使命
再談感受。止庵書話寫得好,最難為人所及的地方恐怕還在這個感受上。他寫道,「你且想像崇山峻嶺之上有座雕像,平日我們只是遙望而已;終於長途跋涉至於跟前,發現那雕像原來正在寫作。這就好比是尤瑟納爾」(《缺席者的使命》),「讀《沒有個性的人》時始終有這樣的印象:我躺在一間可能屬於自己的茅屋中,忽然看見一座無比巨大的城堡正自天際飄忽而過」(《穆齊爾與我》),「卡夫卡,我想也許他是這世界人散燈滅最後那個鎖門的人」(《卡夫卡與我》)。這些感受有人不以為然,某幾處的具體論述我也不能贊同,但不可否認這都是飽滿而豐富的感受,它給予我們的啟發恐怕要比那些「正確的廢話」多些,說到底這才是書評的真實使命所在,假如說書評確實有使命的話。
最後說說「會寫文章」這四個字。以往也曾經跟朋友談到過止庵的文字,都覺得固然是好,但失於綿密細致,太講求把話說得完滿,顯出小心翼翼的相來。止庵說過他是私淑廢名的,但我覺得他與廢名那股子潑喇喇的野氣離得有點遠。說句妄自揣度的話,這可能與止庵太會寫文章有關。有時我想,文章固然有道,但不宜探求過深,求之愈深,興許就失之愈遠了,不求道反倒有了道的意思。讀書是讀得越細越好,寫文章就不一定了,近兩年止庵出了幾本書,多用力在「罔兩之事」上,《如面談》那幾篇「懷人之什」中所含的欲言未言、言之不盡之意實在是違之久矣。
上面只是我作為止庵的讀者的遺憾而已,在止庵就未必是個事兒。因為「讀書才是正事,文章寫成固為一得,寫不成亦談不上損失也」,他早有這個意見在這里。而且話說回來,像止庵這樣認真讀書寫文章又讀得好寫得好的人,如今又有幾個。
《拾稗者》分為兩部分,「從作家到小說」與「從小說到電影」,後一部分論及的電影我均未寓目,不敢亂說話,不過止庵也說「著眼點仍在小說方面」,像我一樣沒看過電影的讀者亦可照前面來讀。此書系「自選集」,部分篇目與其他集子重復,最早的兩篇收進過1997年度的《如面談》。
http://www.eastmirror.com/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507
『貳』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書評
我找到的是在《羊脂球》里的評價,比較長我就摘抄一小段了:
作為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從內容到形式都有重大突破。他的短篇小說大致有如下幾個題材:1 普法戰爭2 小資產階級3 農村生活4 怪誕故事5 關於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這些在本書收集的短篇小說中都有反映。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把短篇小說的創作提高到梅里美還沒有達到的高度。
首先,在謀篇布局上,莫泊桑不愧為大師。有的小說截取生活的一個橫斷面,有時寫人物相當長的一段生活,有時在幾小時內進行,有時從側面去烘托,一般用白描手法,但經常進行心理探索和心靈的挖掘。既有平鋪直敘,也有倒敘回憶。他的寫法集十九世紀短篇小說的大成。一般而言,他喜歡這樣的結構:先以簡練的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勾畫出背景,然後是人物出場,作家准確有力地勾勒出他們的外貌;接著正文開始,故事簡單而平凡,意料不到的事態使情節急轉直下,向悲劇發展,而敘述仍保持冷靜,客觀。《兩個朋友》很能體現莫泊桑這種現實主義藝術的主要特點。開首隻有三句話,沒有羅列材料的描寫,幾句簡潔的說明,便勾畫出背景。隨後人物出場,三言兩語描畫出他們的身影和愛好,讓讀者領會到在他們揶揄加親密的語氣中的激動和憤慨。不料他們在釣魚時碰到了德國兵,被當作間諜槍斃了。他們釣到的鱸魚成了德國人的盤中餐。作者無一字評點,可是通過對這兩個普通法國人和平生活受到侵擾,而且慘遭殺害的經過,對侵略者的控訴力透紙背,而這種譴責是盡在不言中的。
表面看來,似乎是莫泊桑隨手拈來,取材不費思索,其實他對題材的選擇非常嚴格。例如,寫普法戰爭的小說很多,《羊脂球》能鶴立雞群就在於作者對生活的提煉別具隻眼。莫泊桑選取了一個處於社會最底層,受人歧視的妓女作為正面人物來描繪,已是與眾不同;他將這個妓女同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資產階級人物作對比,後者為了自身利益,不但連普通的愛國心都沒有,甚至在人格和禮儀上也相形見絀,這樣描寫更是別出心裁。從這一精選的場景中莫泊桑確實提供了比現實更全面,更鮮明,更使人信服的東西。其他寫普法戰爭的短篇,有的頌揚人物的沉著英勇,有的寫人物的機智果斷,有的寫敵人的殘暴,有的寫敵人的愚蠢,選取的角度頗多變化。
實在抱歉,沒能打全,這是從《譯林》出版社的書上找的,各個版本可能不一樣。
『叄』 小王子書評100字左右兩邊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肆』 老舍的<月牙兒>的書評
老舍的短篇小說《月牙兒》記敘了一對舊社會的母女為生活所迫淪為暗娼的悲劇故事。作者有著極其悲切的抒情基調,是一篇成功的散文詩型的小說。
文中的主人公沒有名字,因她常與「月牙兒」為伴。故稱其為月牙兒。「月牙兒」也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象徵,是文章的抒情線索。透過主人公那自言自語的「敘述」,我們埋藏於心中的同情、憐惜之感不由升起:這是一個悲慘的女性,一個悲慘的家,在那個充滿血和淚的社會。文章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筆者試淺析如下:
取材新穎、獨特。「月牙兒」迫於生計,不得不做暗娼;在麻木、無奈的生活窘況中,她還不忘母親的生存,甚至於在獄中,她還時時惦念她的母親。這是一個極其普通、尋常的百姓形象,有中國女人特有的隱忍、負重,有過微弱的抗爭,有過少女單純情意,有著面對無奈現實的頹廢、消沉,更有永不泯滅的「善」意。這和許多名作中的妓女形象是不相徑庭的:她不同於中國古時候那些才藝雙絕的妓女形象;沒有琵琶女嫁作商人婦的善終;也沒有杜十娘的憤而投江之勇;她不同於莫泊桑《羊脂球》中的羊脂球能不顧性命地捍衛最後一道防線,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無奈與獨有的抗爭;她不同於《子夜》中游戲風塵、自作聰明的陳白露;她也不同於《娜娜》里娜娜滿足於現狀,又放盪其生活,主動腐化不滿的現實社會。 「月牙兒」近似於一個沒有個性,隨意生活的逼迫,無怨無訴,奉行「這一切都是命」、「羞恥又不是我造出來的」的女性,但同時,她又是一個極其典型的形象,生活中處處可見其性格。掩卷嘆息,讓人久久不能相忘。
形式出奇制勝:作者從一個男人的角度來自述一個暗娼的人生簡歷。用第一人稱的表述方式,在看似平和嫻靜的敘述中,主人公矛盾、奇異的內心體驗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因而其心理刻畫細膩、真實、生動。尤其是作者將人物性格的變異,情感的漣渏、認識的突變,命運的巨變等於無聲中自然演繹。彷彿一切都是自然的,無可選擇的,正確而合理的,但反過來一想,一切變化其實都是殘酷的,都是泯滅人性的,社會的罪惡是如此之深!
結局耐人尋味。故事的結局往往是作者人性的反映,我們常常喜歡說,善良的作家創作的喜劇故事多些,多情的作家總是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我要說,冷靜而理性的作家總是尊重現實、尊重客觀規律的自然演變,尊重人物因其外因與內因的作用而合理「成長」命運。
故事的結局,月牙兒沒有因性病而貧困潦倒,不是因年老色衰而舉步維艱,作者善意地把她放進了監獄,名為步入囹圄,實為暗娼生活的解脫,況且生活還無憂無慮。但「月牙兒」就是「月牙兒」,此時此景況,她還在想,母親的日子該如何呢?作者更為犀利的一筆是新官兒既然發誓要幹些政績,立志將暗娼掃盡,多英武豪邁正義之策!然而有營業執照的妓女都還可以照舊營業!維護市場秩序的決心可見,但體恤百姓,關乎人性的良知何在?所以,筆者認為,作者的結尾看似平淡,看似平和,其實犀利至極,他沒有魯迅所創設的祥林嫂在祥和聲中離去的濃濃的悲劇氣氛,但卻依然讓讀者在內心深處久久感慨,不能釋懷。
表述詩意含蓄。作者善於創作舊體詩,也寫了大量的新體詩。本文,是作者嘗試的散文詩的韻味創作小說的典範。文章含蓄、雅緻。沒有激越的論辯、吶喊,沒有憤怒的直叱,字里行間,冷靜極了。月牙兒從一個不諳塵事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單純而熱烈的少女,最後被迫從妓,這一切都在作者平靜的詞句中演繹。「裝了一身新的行頭,上了市」。這含蓄的表達,更能傾露作者對月牙兒的同情、憐惜。含蓄中蘊藉明朗,含蓄里同樣難掩沉痛和悲憤。
「月」是美好、純潔的象徵,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墨客,詠之嘆之。老舍卻取月缺之時,「月牙」之形,喚「月牙兒」之名,疼愛,希望之義溢於言表;喚「女」為「兒」,更顯其父母(亦即作者)的期望之深。然而,愈見美好的東西,卻偏逢那世道,命運多舛。月牙兒的冰清玉潔和柔美正如她的心地純潔善良,自愛自重;月牙兒懸浮在空中無依無靠,正如她的孤苦伶仃可憐無助;月牙兒微弱的光時時被黑暗吞沒,正如她無力掙脫黑暗社會帶給她的惡運。作者以美好的、詩意的意象遭逢摧殘,從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更能從內心深處打動讀者,揭批罪惡。
另外,文章語言平白如話,極少刻意的形容之詞,修飾之語。在平白如話的表述里,描述了月牙兒不寧靜、不幸福的凄涼身世。顯然,作者在平淡中寫悲怨,在寧靜中寫悲憤,以詩意的意象托出人間罪惡之事,這與以動寫靜,以盛寫衰,以樂寫悲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有其獨見之處。
『伍』 為下面幾部名著寫「一句話書評」,力求有獨特見解。
希臘神話——古希臘文明的瑰寶
伊索寓言——一部經典的寓言故事集
荷馬史詩——橫亘千古的文學瑰寶
俄狄浦斯王——古希臘悲劇的典範
聖 經——基督教的經典著作
源氏物語——日本古典文學的瑰寶
神曲——中世紀的偉大詩作
十日談——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
列那狐的故事——法國偉大的民間長篇故事詩
巨人傳——一部荒誕不經的幽默小說
威尼斯商人——為貪婪的吝嗇者畫像
哈姆雷特——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堂·吉訶德——一部反騎士小說的騎士小說
偽君子——偽善者真實面目的揭露
失樂園——天使與惡魔的較量
魯濱遜漂流記——一個永不言敗的漂流者
格列佛游記——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
湯姆·瓊斯——一位棄兒的成長史
少年維特之煩惱——震撼了一代青年心靈的著作
懺悔錄——「懺悔」與「控訴」
陰謀與愛情——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雪萊詩選——理想、自由的歌頌與贊美
傲慢與偏見——一部優秀的社會風俗小說
唐 璜——反映和批判社會現實的諷刺詩
格林童話——童話城堡上的一面旗幟
葉甫蓋尼·奧涅金——深刻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巴黎聖母院——一個展示美、丑、善、惡的大舞台
紅與黑——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愛情小說
歐也妮·葛朗台——一個守財奴形象的成功刻畫
高老頭——資本主義罪惡的深刻揭露
安徒生童話集——一部具有永恆的魅力的童話集
欽差大臣——一幕官僚和騙子上演的諷刺喜劇
霧都孤兒——一位孤兒艱辛的奮斗歷程
三個火槍手——火槍手的傳奇故事
基督山伯爵——一個曲折離奇的復仇故事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一部優秀的長篇諷刺詩
簡·愛——現代女性小說的經典
呼嘯山莊——慾望、恩仇與愛的交響曲
茶花女——一位高貴.善良的巴黎名妓的悲劇
紅 字——心靈的羅曼史
大衛·科波菲爾——從遺腹子到大作家的傳奇
湯姆叔叔的小屋——黑奴的血淚史
白 鯨——驚心動魄的海上搏鬥
草葉集——充滿了民主精神的詩歌佳作
包法利夫人——一部完美的長篇小說
父與子——兩代人文化沖突的反映
悲慘世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戰爭與和平——一部氣勢磅礴的文學巨著
愛麗絲漫遊奇境一篇伴隨孩子成長的經典童話
小婦人——四姐妹的成長經歷
泰戈爾詩選——一位偉大的東方詩人的吟唱
海底兩萬里——一次海底的神奇歷險
八十天環游地球——科學幻想小說的優秀之作
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俄國社會生活的史詩性巨著
湯姆·索亞歷險記——一本充滿生活情趣的兒童小說
玩偶之家——社會問題劇的代表作
昆蟲記——獻給昆蟲的頌歌
海 蒂——純真美麗的童心世界的展示
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現實主義中短篇佳作
金銀島——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
木偶奇遇記——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童話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幽默風趣的少年小說
愛的教育——感人的愛的故事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一部享譽世界的偵探小說
契訶夫小說集——幽默詼諧的諷刺小說佳作
德伯家的苔絲——一位純朴女性的人生悲劇
牛 虻——一部深深影響了諸多青年的著作
綠野仙蹤——一部引人人勝的神奇童話
時代廣場的蟋蟀——一部讓人久久回味的童話
嘉莉妹妹——美麗幻夢的破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位身殘志堅的女性的自傳
名人傳——英雄的傳記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含淚的微笑」的佳作
約翰·克利斯朵夫——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
我是貓——一隻貓眼中的人世
熱愛生命——生命的贊歌
母 親——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充滿神奇與幻想的童話歷險
秘密花園——讓生命變得美好的「神奇花園」
童 年——苦難童年的訴說
追憶逝水年華——意識流小說的先驅
變形記——人性異化的揭露和控訴
綠山牆的安妮——一部優美的成長小說
好兵帥克歷險記——一位聰明又傻氣的「好兵」傳記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場「美國夢」的破滅
靜靜的頓河——一部優秀的史詩性的作品
喧嘩與騷動——意識流小說的經典之作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曲壯麗的人生奮斗之歌
飄——亂世中佳人和英雄的愛情故事
雪 國——悲涼虛無的人生歌唱
小王子——一個孤獨的靈魂對愛的呼喚
麥田裡的守望者——影響了幾代美國青年的經典
老人與海——悲壯的英雄之歌
夏洛的網——一部震撼心靈的童話
日瓦戈醫生——世界第一政治禁書
苦兒流浪記——一個棄兒苦難的成長歷程
第二十二條軍規——黑色幽默的經典之作
百年孤獨——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荊棘鳥——凄婉的生命歌唱
窗邊的小豆豆——找尋陽光燦爛的童年
山海經——怪譎神秘的遠古傳說
左 傳——編年史書的典範之作
論 語——儒家學派的奠基之作
孟 子——儒家經典著作
庄 子——富有哲理的道家散文名著
楚 辭——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發端之作
韓非子——先秦法家的代表作
戰國策——戰國時期古中國的歷史紀實
史 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古詩十九首——五言詩的成熟之作
曹子建集——建安之傑的詩文佳作
搜神記——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代表作
陶淵明集——平淡自然的田園詩極品
世說新語——魏晉南北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樂府詩集——熠熠生輝的樂府詩作
文 選——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顏氏家訓——一部影響深遠的古代家訓
王維集——韻味無窮的山水詩精品
李太白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杜工部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
白氏長慶詩集——新樂府運動的典範之作
昌黎先生集——唐代古文運動的風標
河東先生集——唐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作
李義山詩集——含蓄、唯美的古典朦朧詩
資治通鑒——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蘇軾詩集東坡樂府一才華橫溢的豪放派詩詞絕唱
漱玉詞——婉約派之首、女詞人之宗
稼軒詞——氣魄雄大的豪放派詞作
劍南詩稿——愛國主義的偉大詩篇
竇娥冤——中國古典悲劇的代表作
西廂記——才子佳人愛情戲劇的典範
三國演義——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
水滸傳——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
西遊記——神魔小說的代表作
牡丹亭——以情反理的浪漫主義劇作
封神演義——家喻戶曉的神魔小說
三言二拍——體現市民意識的白話小說
聊齋志異——花妖鬼魅的奇幻世界
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
紅樓夢——中國古典小說的登峰造極之作
儒林外史——古典諷刺小說的典範
古文觀止——古代散文的精華薈萃
曾國藩家書——中國家庭真實生動的生活寶鑒
說岳全傳——精忠報國的英雄悲歌
東周列國志——春秋戰國的宏偉畫卷
鏡花緣——講述奇人奇事的奇書
老殘游記——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官場現形記——封建末世官僚的百丑圖
沉 淪——弱國子民的心路歷程
女 神——中國新詩的里程碑
阿Q正傳——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思
雨天的書——平和沖淡、舒徐自如的散文佳作
稻草人——美麗而憂傷的童話世界
寄小讀者——母愛、童心、自然美的贊歌
朱自清散文——至真至誠的散文佳作
志摩的詩——來自性靈深處的歌唱
朝花夕拾——童年往事的回憶
家——呼喚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幟
金粉世家——豪門一夢
大林與小林——一部充滿童趣的童話
子 夜——反映民族資本主義命運的巨著
雷 雨——中國話劇史上不朽的傑作
邊 城——美麗憂傷的湘西風情畫
故事新編——亦古亦今、意蘊深厚的小說佳作
駱駝祥子——人的墮落和毀滅
上海屋檐下——小人物們的悲歡離合
京華煙雲——「近現代」版的《紅樓夢》
呼蘭河傳——一曲凄婉的歌謠
小二黑結婚——雅俗共賞的新通俗作品
金鎖記——黃金枷鎖下的人性扭曲
荷花澱——清新質朴的白洋淀贊歌
圍 城——剖析知識分子靈魂的諷刺小說
緣緣堂隨筆——充滿童趣和哲理的散文佳作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土改斗爭的逼真描繪
雅舍小品——以雅化俗;中淡幽默
蝦球傳——流浪兒的苦難歷程
誰是最可愛的人——獻給志願軍戰士的贊歌
林海雪原——林海雪原中解放軍的剿匪傳奇
茶館——時代的一面鏡子
李自成——一代英雄的傳奇故事
青春之歌——知識青年青春與熱情的抒寫
紅旗譜——民主革命時期中國農民斗爭的壯麗史詩
創業史——一部講述農民創業的優秀著作
紅 岩——永放光芒的紅岩精神
毛澤東詩詞——中國革命的壯美史詩
傅雷家書——德育、智育並重的教子箴言
金庸武俠小說全集——武俠小說的經典之作
閃閃的紅星——革命小戰士的成長歷程
艾青詩選——大地母親的贊歌
舒婷的詩——女性詩人朦朧多姿的吟唱
受戒——自然純朴的民俗民風描寫
活動變人形——中西文化的融合與沖撞
平凡的世界——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巨著
活 著——苦難下的生存
長恨歌——海上繁華夢
『陸』 短片小說集的讀後感要怎麼寫
什麼是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柒』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的書評
記得以前上初中的時候,語文指定讀本就有歐亨利的小說,當時也只是隨便讀讀,覺得他寫的內容很有趣,耐人尋味。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歐亨利短篇小說集,收獲頗多。
歐亨利塑造的人物有很多,這里包括了百萬富翁,農場主,將軍,律師,法官等等,在他的筆下,我們彷彿看到了美國不同階級和不同社會地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歐亨利尤其寫的多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描寫了他們的生活百態。因此他的小說才能被評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網路全書」。
從歐亨利的小說里,我覺得寫作最重要的是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在我看來,歐亨利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小人物和流浪漢的同情,充分表現在他的許多短篇小說里。我最喜歡的就是《麥琪的禮物》,讀來特別的溫馨。雖然最後夫妻間的禮物並沒有給對方帶來的什麼重要的作用,但彼此的心理是特別溫暖的。我覺得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往往就缺少這些東西,被金錢取代的一些東西,是怎麼也不會真正的打動人內心的。
《最後的常春藤落葉》也是個非常感人的短篇,在這里,歐亨利描寫了這些小人物的悲慘生活和他們彼此間的友愛和同情。一個疾病交加的年親女畫家,最後被一個貧窮的老畫家救活了,但這個老畫家也為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覺得歐亨利是一位獨具風格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滿了幽默風趣和詼諧機智。他的語言生動精煉,也留給讀者想像的餘地,那人尋味。他有寥寥幾筆就能刻畫出一個人物,以一個情節也能同時寫出幾個人物,或者一個人物性格的幾個方面,真讓人佩服。
「寫真實和細節」————歐亨利
『捌』 紅樓夢的短小書評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清代乾隆年間曹雪芹所寫的長篇小說。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後四十回一般認為系高鶚所續。小說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以榮、寧二府為代表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滅亡的命運。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朧的理想。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像《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也沒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從而對封建社會作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但由於歷史條件局限,書中也存在著一定的虛無主義的「色空」觀念。在藝術成就方面,作者純熟地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在廣泛深入地了解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以精雕細琢的工夫,描繪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四百餘人,其中著力刻畫的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晴雯、襲人、尤二姐等人物,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和高度的典型意義。這些人物血肉飽滿,各有特色。有的人物雖寥寥數筆,也給人以深刻印象。作品結構宏偉嚴整,情節波瀾起伏、千頭萬緒,卻組織得周密有致、跌宕多姿。作品語言優美生動、洗煉新穎,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人物對話,或長或短,或文或野,無不惜合人物的身份與口吻。《紅樓夢》對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公認是世界文學第一流的作品。對它的研究,早已在國內外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稱為「紅學」。
『玖』 怎樣給小說評論
簡單地說,評論小說的人物、情節結構、修辭、主題、環境。
小說鑒賞方法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學習和鑒賞小說,首先要學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徵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當然要先明確小說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說(中國)發展階段等相關常識。
小說是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生活環境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具體描寫,用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個基本特徵,一是通過人物的外貌、對話、行動和心理等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通過對社會生活的細致描寫,表現復雜的矛盾沖突,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在情節的發展中展現人物性格的變化;三是描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以表現人物和事件產生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用來烘託人物,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作者總是通過他筆下的人物形象,來描繪所處的時代,寄寓他所領悟的生活真理。而讀者也只有通過人物形象的認識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
小說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是由於它塑造了具體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藝術形象是指既具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的某些本質、具有某種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們常說的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如我們剛學過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守財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藝術形象。
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不會是單一的。既可正面描寫,又可側面烘托;既可進行語言、行動等直接描寫,也可通過環境描寫、細節描寫等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為是統一的,什麼樣的性格決定了有什麼樣的行為。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該注意人物的行動描寫。如「葛朗台與年齡不符的撲金器的行動」等,只有守財奴的他才做得出來。
語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徵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語言習慣。我們從人物語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如葛朗台句句話不離金錢、佔有、交易,守財奴的個性特徵展示無遺。
心理活動是人物本性的再現,外貌描寫也可以反映人物內心,揭示人物性格,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小說是時、空的藝術,這里的空間主要指的是環境。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並驅使其行動的特定場所。既包括自然環境又包括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即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即時代特徵、社會風貌等。環境決定並影響人物的性格,同時,人物性格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如別里科夫對全城的轄制。二者相互統一。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時令、氣候、地理風貌等。它常常是為製造氣氛、襯託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現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當作是社會環境的暗示。發《祝福》中年關祝福的景象,《母親》中車站氛圍的描寫等。
需要注意的是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最後尚需提到的是環境所展示的世態風情不僅僅只為塑造人物服務,還有它自身的、獨立的審美價值。
從解讀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說的審美特徵和表現手段決定了讀者在鑒賞小說作品時要遵循獨特的鑒賞規律和鑒賞方法。作為敘事性文學文體,小說世界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物形象、一個一個的情節事件、一個一個的環境景物有機有序地組合而成。作為藉助語言作塑造形象的媒體的文學文體,小說的這些系列形象是在鑒賞者的腦海里通過想像間接生成的。小說作家用一個一個的詞語、一句一句的有序化、個性化的語言來描述小說形象。小說讀者將通過讀懂這一個一個的詞語、理解這一句一句的語言,在自己腦海里再現小說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進行小說鑒賞的第一個前提是鑒賞者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他起碼能認識2000以上的漢字,能根據詞意和句意,通過形象思維在自己的大腦里復現小說描述的系列形象,並把小說系列形象聯接為一個完整的有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是一種在語言素養和語言能力綜合作用下的對小說故事的總體直覺感受。中西小說發展的歷史證明,小說"寓教於樂"的審美功能常常是通過可讀性很強、藝術感染力較大的故事來實現。具備了小說鑒賞能力的讀者在進入小說鑒賞過程的第一環節,就是通過總體地閱讀小說的文字語言,迅速把握這篇小說的故事的基本輪廓和情節的基本類型。
小說的故事情節實際上是由小說人物的性格、言行生發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組合。有什麼樣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小說就會生發什麼樣的事情和情節。小說鑒賞者在了解了故事輪廓和故事類型的基礎上就要進一步把握小說人物、理解小說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在小說故事中顯現的小說人物均有各種各樣的類型。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鮮明地表現出某一個性格側面的特徵,小說作家寫進故事中的事情經過了嚴格的選擇和提煉,這些材料能生動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個性。相當多的短篇小說、微型小說都是採用這樣的方法寫人的。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裡表現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復雜人物性格現象。有的小說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個復雜的性格系統。一般的中長篇小說塑造的小說人物常常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
在小說故事中描述的小說人物命運也有各種各樣的遭遇。有的小說人物從順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災難。有的小說人物從逆境走入順境,概括著生活中的美最終要戰勝丑。有的小說人物象張至璋的《路》中寫到的獅仔那樣,在短暫的故事時空里發生"靈魂搏鬥",他從決定殺人到決定不殺人,生命意識在短短20多分鍾里產生了相反的劇變。有的小說人物象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中的珊珊一樣,15年來由清純的美變為粗俗的丑,在一個漫長的生命歷程中人物的外貌與性格出現了"質的漸變"。
無論是人物性格特徵還是人物的歷史命運,小說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對生活的審美理解和審美評價。小說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觀上對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確立的作品主題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變的人物命運來含蓄地傳達。因此,符合規律的小說鑒賞是在鑒賞故事的同時欣賞小說人物形象。
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
小說鑒賞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總體閱讀後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局部解剖"了。當小說讀者開始對小說作品進行第二輪閱讀時,他的審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區分小說的情節單元上。在對每一個情節單元進行細致品味和分析時,他的藝術感受力可以著重放在每個情節單元的寫人細節上。從小說創作方面講,作家生動、鮮活地刻劃一個小說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現手段就是要選擇和提煉一批高質量的寫人細節。小說人物產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沒有掌握和提煉出若干個生動而典型的寫人細節。人們一說起小說史上那些膾炙人口的小說典型人物時,往往就能想起若干個體現他的性格特徵的細節。小說文體感的產生、小說與其它文學文體的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小說細節的敘述與描寫上,所以小說鑒賞在進入到"局部解剖"時,就應該欣賞作品精採的寫人細節,體味寫人細節的高質量與生動性,並為作家提煉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的細節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藝術表達方法來再現細節而拍案稱奇。
如何欣賞小說的寫人細節呢?小說讀者可以根據這個寫人細節的動作內容和外在形態迅速了解這個細節體現人物的"行為內容"。但小說讀者鑒賞細節絕不能停留在這膚淺的第一層面上。高質量的寫人細節一般會在人物的"行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徵。同樣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作法。小說讀者要從這一個寫人細節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為方式",並由此把握人物獨特的性格特徵。
從小說創作的角度說,把一系列的細節聯接起來就構成了一條有機的情節鏈,小說情節的實質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種細節連貫有序的藝術組合。小說情節有客觀的內容因素,也有主觀的形式因素。說它是客觀的,是因為小說情節的各個細節的內容來源於現實生活;說它又具有主觀的形式因素,是因為小說作家並不按照現實生活的原有形態來排列組合,它根據小說作家的創作意圖和審美理想加以重新結構。小說情節的藝術時空相對於生活本來的時空來說已做了新的重建與改造。小說情節與現實生活的這種既聯系又區別的特點深刻地影響了小說作家對情節的構造和小說讀者對情節的鑒賞。
因為小說情節來源於現實生活,它要求小說作家設計的情節要真實,這種真實像亞里斯多德所說,它是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概括生活中許多同類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這個事件雖未發生,但其本質和規律決定了它可能會發生。如果小說情節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雖然發生過,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體現生活中的全局和整體的真實狀況,讀者就會覺得這種情節不真實;如果小說情節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它超越現實生活太遠,不能激發讀者聯想自己的生活,那讀者也會覺得這種情節是虛假的。
因為小說情節還來源於作家的主觀創造,小說情節時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態來超越現實生活,形成對讀者強烈的審美刺激。小說情節中的巧合、誤會、懸念、對比、重復……等情節技法的出現,都是為了把讀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態來表現,實現小說情節"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審美境界。
如何鑒賞小說情節?如何鑒賞小說情節"既真實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節境界呢?首先看小說情節事件的典型性。小說情節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內容,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本質內容和人性深層的心理內容,以這種相關性與概括性來激發小說讀者的審美注意和審美聯想。其次看小說情節組合形式的機智性。要特別留意體味小說作家在組合小說事件和小說細節時有哪些機智的構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態和策略。
要形成對小說情節鑒賞的敏感性和准確性,可以在大量的鑒賞小說情節現象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一些小說情節理論,在腦海里建立一些情節模型。小說情節因小說種類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模型。故事小說、人物小說、心理小說……有自己特殊的敘述模型;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偵破小說……也有自己富有個性的結構模型;微型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更有自己穩定的文體模型。
譬如我們分別鑒賞微型小說、短篇小說、長篇小說的情節時,就可以從它們最富有文體特徵的情節模型入手進行拆解和組合。微型小說體微式短,它比較講究在情節的尾部製造意外結局來給讀者一種閱讀震驚。為產生這種情節效果,小說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種把誤會和懸念疊加使用的"釋懸曲轉"模型。短篇小說的藝術時空比微型小說要闊大,但短篇小說又沒有長篇小說那種全方位反映生活縱斷面的優勢,短篇小說的構思常常要通過重建新的藝術時空來機智地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於是短篇小說的"時空交錯模型"便應運而生。聶華苓的《珊珊,你在哪兒?》寫男主人公李鑫想去會見15年沒見面的初戀女友,作品只寫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車上的一個事件的片斷,但在這個"橫斷面"的敘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靈為線索,不斷切入一些李鑫對15年前生活的記憶,待形成了"現實—往事—現實—往事—現實……"的時空交錯模型後,作家突然讓公交車上那個粗俗作做、令人生厭的婦女與十幾年來讓李鑫魂牽夢繞的清純女孩珊珊重疊。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結局令我們感受到了生活對人無情的重塑,體驗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滅。用新形態的、陌生化的藝術時空,機智地表達小說作家的立意和審美情趣,這是"時空交錯"等短篇小說情節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長篇小說有以《唐·吉訶德》為代表的"單線式情節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為樣板的"雙線式情節模型";有以劉心武的《鍾鼓樓》為試驗文本的"橘瓣式情節模型"……長篇小說要真實、全面地並富有藝術感染力地反映縱斷面生活,它的情節模型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體式的縱斷面生活。為實現這個藝術目標,傳統的長篇小說和當代的長篇小說都在探討一個有藝術生命力的長篇情節模型——綜合立體與線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寫了108 將的故事,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曲折、動人以至是驚險的傳奇。作品用若干回寫足、寫透一個人,在這幾個回書中,橫斷的、縱斷的、現實的、歷史的生活全面鋪開,形成了以這個人物為核心的獨立故事。每個人物獨立的故事就像一顆完整的珠子。然後這許多珠子用一條藝術線索將它們連接組合。全篇的敘述按線性鋪開,但每一顆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體的。這就是綜合立體與線性的"串珠模型"。這種長篇情節模型因其特殊的藝術優勢和藝術功能直到今天還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如果我們從這些情節模型來鑒賞小說,就會發現中外小說藝術發展過程中帶規律性的現象,會對不同題材、不同類別的小說作品有更敏銳的鑒賞意識,有效地提高對小說文體的鑒賞水平。
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
小說鑒賞在進行到第二環節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內容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時,還是要啟動一項這樣的解讀、分析工作:透過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形象的具體材料(細節、情節)、領悟和體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中寄寓的主題,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後的藝術底蘊。文學的主題是文學作者在創作題材中提煉出來的對生活的理性認識,是從作品描寫的具體內容中概括出來的思想意義。小說的主題則是小說作家在描寫、敘述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時顯示出的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小說作家組合細節和情節是有意的、機智的,他把哪些細節有序地組合為情節鏈,他將哪些沒有時空聯系的事情連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創作意圖和在作品中表達的主題的制約。小說作家這種有意的、機智的組合,使得細節與細節、事件與事件之間建立了一種因果關系。小說讀者在把握有著因果關系的細節和事件時,看出了小說作家對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認識。我們在鑒賞沈宏的獲獎小說《走出沙漠》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贊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沒有出場。作品實際上寫了一明一暗兩件事,表面是敘述主人公"我"與迷路的三個考察隊員堅決不動用最後一壺水,一直堅持到黃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綠洲。另一件是沒有正面敘述的事,通過"我"兩次的插敘讀者才知道,考察隊迷路時,最先倒下的是年紀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臨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沒有的真相告訴了"我",他要"我"把這壺沙當作水的假相一直堅持到最後才告訴大家。這明寫的和暗含的兩件事一經組合連接起來,讀者就發現了兩件事的因果關系—— 肇教授臨死前把沙當作水的計謀,使整個考察隊得救了。這一細節也用人物的犧牲作代價有力地刻劃了肇教授先人後己的博大心胸和機智沉著的性格特徵。這個有因果關系的故事實際上也概括了人類生活一個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沒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戰勝絕望。從這樣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讀出這樣的主題才算是真正的小說鑒賞。
小說的主題隱含在小說的因果情節和人物描寫里,這種對生活事件和人物命運的理性認識和小說作家的主觀思想意圖有直接聯系,作家的思想認識和創作時的主觀意圖深刻地影響著小說主題的形成。但是,小說的主題又不直接等同於作家的創作意圖。這兩者有著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復雜關系。有時,小說主題藝術地傳達了作家的主觀意圖,就使得這兩者基本相同。有時,小說主題並沒有藝術地或者說是完全傳達作家的主觀意圖,就可以說,是"小說主題小於主觀意圖"。有時,小說作品因寫活了人物,寫透了事件,小說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發展,他們有了自己的藝術生命,顯露了一些連作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內涵底蘊,那麼可以說這是"小說主題大於主觀意圖"。小說主題與作家的創作意圖之間的既聯系又有區別的關系證明,小說主題包含著"形象客觀"和"作家主觀"兩種成分;小說作家在表達主觀意圖時有參差不齊的藝術水平,這使得小說讀者在鑒賞小說主題時會出現種種復雜的情形。
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不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比較豐富、多義時,小說讀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說主題,達不到高層次的鑒賞境界。有時甚至出現不能正確理解小說主題,導致完全錯誤的解讀。當小說讀者的鑒賞能力比較強,而優秀的小說作品的主題內涵比較豐富、多義時,可能會出現小說主題鑒賞的超越和提升。小說讀者不但領會了小說作家在小說人物形象和情節故事裡寄寓的主觀意圖,而且還發現和感受出了小說作家沒有意識到、小說形象獲得了藝術生命時滋生的客觀內涵,小說人物、情節包孕的主客觀思想都被小說讀者領會和把握。在這種情況下,高明的、懂得小說鑒賞規律的作家會充分理解和高度評價小說讀者這種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新發現、新領悟。
鑒賞小說主題的高級境界是把握"小說母題"。某一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同一主題,就形成文藝學中提及的"小說母題"。這是對小說主題進行類型化分析和鑒賞的結果。發現和品鑒某一小說作家或某一時代的小說創作共同出現的"小說母題",並進一步將歸納到的"小說母題"與國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說進行比較鑒賞、比較分析,就會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來欣賞小說主題了。
當我們完成了對一部小說作品的"總體閱讀"和"局部解剖"兩個環節的鑒賞後,還需要從頭至尾對小說作品再做一次"總體閱讀"。這一次總體閱讀,可以進一步鞏固已確立的人物形象,印證自己對作品的主題感受和認識,對細節和情節作深化理解,在這些鑒賞閱讀中,小說鑒賞的深化是要進一步體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藝術技巧。這種對小說的藝術性體察很可能在第一次總體閱讀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時就有感覺、有認識了,但是,作為對小說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的鑒賞,需要在印證解讀了小說的思想內容的同時,鞏固和強化對小說作品藝術性的體驗和認識。所以,小說鑒賞的第三個環節 —— 第二次總體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體味和欣賞優秀小說的藝術技巧。小說的藝術技巧指的是小說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構建情節模型、提煉敘述語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復熟練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種技能。藝術技巧是為表達小說內容(人物、情節、環境)服務的。小說的藝術技巧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我們在這里著重討論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的幾個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與側面襯托的寫人技巧。在小說里塑造人物有兩個最基本的技巧 ——讓人物出場和不讓人物出場。小說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說作家就要集中藝術力量去寫活人物。但是小說的篇幅永遠是有限的,而刻劃小說人物性格的材料卻是無限的。要在小說創作中藝術地解決這一對矛盾,小說作家的技巧就在於:第一、他首先確定作品要表現的人物特徵(個性、行為、語言、思想等),然後選擇和提煉若干個材料(細節)去反復展示人物的這一個特徵。這些材料可以是時空不同但內涵相同的"同質異形"的細節。一個人物特徵用兩個以上同質異形的材料去反復表現,便構成了敘述延宕(或叫敘述重復)的藝術效果。
有時作家要正面表現的人物不讓他出場,小說騰出的篇幅主要用於寫與他有關聯的次要人物或有關聯的物品細節,寫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為影響下產生的心靈震盪和命運轉折,寫在物品細節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響和效果。這就是側寫和虛寫的寫人技巧。於德北的獲獎作品《杭州路十號》主要寫一個待業青年"我"因無所事事而開了一個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絕望寫下來寄給一個想像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號袁小雪。 誰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號袁小雪鼓勵他勇敢地面對生活、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命運的信。並且,他每一個月都會收到類似的信和書。待他思想發生了轉變去找袁小雪時,才知道,"袁小雪"原來是著名的病殘心理學專家駱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兩個多月了,他在去世前還留下了一疊信囑老伴每個月都給那個待業青年寄一封。駱教授作為一個作品要著力刻劃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點燃別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沒有出場。作品正面描寫的是駱教授的人品、胸懷對一個待業青年的影響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運、性格的轉變動力來自未出場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這裡面蘊含的審美信息足以激活讀者的藝術想像。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人物側寫技巧。
多重突轉與反跌對比的情節技巧。在小說情節的有序組合和進行線性敘述時,小說作家為了實現小說情節的傳奇性,他總想讓小說讀者猜不到他下一個情節內容和故事的結局,因此有意製造小說的兩個情節之間發生相反突變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說作家的青睞。小說作家在使用這種情節模型和技法時,他不僅是讓小說情節作一次突轉,而是讓情節連續突轉幾次,使小說情節方向在突轉了180度後,又突轉180度,有時甚至是突轉幾次。陳建功的獲獎小說《飄逝的花頭巾》男主人公"我"本來對生活感到無聊和絕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勵和示範下,他的生活發生了轉變,開始向上和發奮;等到"我"考上了大學,去尋找"我"一年來一直夢牽魂繞著的沈萍時,情節卻再次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轉——沈萍自己卻走進了"我"千方百計要擺脫的墮落生活。情節再次突轉,深刻地啟迪著他們性格突變里包蘊的哲理。
敘述對比本來也是小說設計情節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說作家卻把它熟練地用成一種反跌對比的技巧。小說作家在小說中不是設置一重對比的情節,而是設置兩重以上的對比,讓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發生交織錯落的變化。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的閱讀震驚就來自於這兩重的反跌對比。主人公故意違規想讓警察把他關進監獄以便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但他連續幾次違規都未獲得成功,待他最後聽見教堂鍾聲和歌聲心理產生了懺悔、准備重新做人時,警察卻把他抓進了監獄。想進監獄而屢不成功,而不想進監獄准備重新做人時,卻把他抓進監獄——這就是情節的反跌對比。設置雙重以上的對比技巧,使情節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擴增,情節的可讀性與傳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強化。
從鑽進去到跳出來
文藝鑒賞的特徵與規律告訴我們,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產生審美情感交流,鑒賞主體設身處地地想像自己在鑒賞客體中的情形,將自己的感情投射於鑒賞客體,並結合著自己的經歷、知識、修養去想像鑒賞客體,與作者共同完成文藝作品的創造,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藝鑒賞。
小說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使小說讀者首先對小說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產生"可信賴的真實感"。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他覺得小說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發生過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如果小說讀者在閱讀中覺得小說作品既無生活真實也無藝術真實,裡面全是虛假的、歪曲的生活,那麼可以斷定,這種鑒賞主體與鑒賞客體之間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賴與交流的關系,那麼小說鑒賞活動就不可能啟動。
當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的"真實性認可"產生以後,小說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會對小說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閱讀的審美注意,他將留意小說故事如何發展,設身處地地想像小說人物的各種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與小說人物同悲同喜,為人物命運感喟概嘆。他可能會在小說人物的性格、命運里發現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會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為人物尋找解釋和預測,並為小說人物的命運印證了自己的解釋和預測而產生由衷的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這種閱讀愉悅和審美快感的產生又反轉來使小說讀者對小說作品進行反復地玩味,反復地體驗,反復的欣賞。如果小說讀者在鑒賞過程中沒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說鑒賞只能停留在理解詞義和語句的階段,讀者積極的想像活動無法激活,小說鑒賞活動就不算真正開始。
在小說鑒賞活動中,鑒賞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難以和鑒賞對象產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鳴,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沒有節制和任意泛濫的地步,這樣的小說鑒賞就會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鑒賞客體中,投入感情以至與鑒賞對象產生共鳴,同時又能清醒地從鑒賞情感中跳出來對鑒賞的過程和結果作理性分析。這才是完整的符合鑒賞規律的小說鑒賞。
"跳出來"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說讀者在對小說作品作了"真實性認可"後進行"總體閱讀",接下來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這個完整的富有藝術生命的小說世界是作家虛構的,是作家對客觀生活作了主觀改造的結果,需要小說讀者脫離共鳴的情境冷靜地分析下列內容:小說作家塑造了一個什麼類型、什麼特徵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性格、人物命運概括了一個什麼樣的哲理和生活底蘊?他在現實生活和小說歷史中有沒有典型意義?小說作家採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劃這個人物?這種手段和技巧有無新意?和傳統的手段和技巧聯系及區別在哪裡?同樣的內容還可以追問情節和細節、故事與環境。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將出現真正的小說鑒賞,在冷靜的分析和比較中,讀者便可以准確地把握小說作品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格。
『拾』 如何寫出好的網路小說簡短書評
重點還是看大概的內容講的什麼,才好做一個簡短的書評。還要你知識面廣,看的書多,越能夠比較得出來,哪裡的問題和哪裡出彩的地方。
我是在湯圓創作里寫的小說,我有時候看見也有人在寫書評,可以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