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短篇小說集的書評
⑴ 詹姆斯·喬伊斯的生平
詹姆斯·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 ,詩人 。1882 年2月2日生於都伯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於瑞士蘇黎世 。先後就讀於都柏林大學克朗格斯伍德學院、貝爾沃迪爾學院和大學學院,很早就顯露出音樂、宗教哲學及語言文學方面的才能,並開始詩歌、散文習作。他諳熟歐洲大陸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響尤深,並漸漸表現出對人類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對家庭篤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環境中的習俗、傳統的叛逆。1902年大學畢業後,曾與當時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有所接觸,不久即成為其對立面。同年,迫於經濟壓力及為擺脫家庭宗教和自身狹隘環境的束縛,自行流亡到歐洲大陸,先後在法國、瑞士、義大利過著流離的生活,廣泛地吸取歐洲大陸和世界文化的精華。1905年以後,攜妻子兒女在義大利的里亞斯特定居,帶病堅持文學創作詹姆斯•喬伊斯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全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生平與作品
1882年2月2日,喬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愛爾蘭的都柏林。他的父親對民族主義有堅定的信念,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喬伊斯出生的時候,愛爾蘭這個風光綺麗的島國是英國的殖民地,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親偏愛這個才華橫溢的長子,「不論這一家人有沒有足夠的東西吃,也給他錢去買外國書籍。」他從小就在教會學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學習成績出眾,並初步表現出非凡的文學才能。1898年喬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學專攻哲學和語言,1902年6月,喬伊斯畢業於都柏林大學學院,獲得了現代語學士學位。10月2日,他登記到聖西希莉亞醫學院修課。可是,在這里只念到11月初就因為經濟困難而放棄了學業。1904年,他偕女友諾拉私奔歐洲大陸,從此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長及一生的流亡生涯,中間僅僅點綴著短期的回鄉探親,1911年後便再也不曾踏上愛爾蘭的土地。他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的里雅斯特、羅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語和為報刊撰稿糊口,又飽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幾乎完全失明;但他對文學矢志不渝,勤奮寫作,終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淪陷,12月他帶著家眷疏散到法國南部。1940年12月17日,喬伊斯夫婦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兒露西亞留在法國的一家醫院,狼狽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蘇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喬伊斯因腹部痙攣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終年59歲。
喬伊斯的文學生涯始於他1904年開始創作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在寫給出版商理查茲的一封信中,他明確地表述了這本書的創作原則:「我的宗旨是要為我國的道德和精神史寫下自己的一章。」這實際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學追求的目標。在喬伊斯眼中,處於大英帝國和天主教會雙重壓迫和鉗制下的愛爾蘭是一個不可救葯的國家,而都柏林則是它「癱瘓的中心」,在這個城市裡每時每地都上演著麻木、苦悶、淪落的一幕幕活劇。
詹姆斯•喬依斯於1904年1月7日,在他母親逝世之後4個月起在都柏林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畫像》,1914年完稿於義大利的里雅斯特,歷時10年。長篇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主要描寫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如何試圖擺脫妨礙他的發展的各種影響——家庭束縛、宗教傳統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去追求藝術與美的真諦。喬伊斯通過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故事,實際上提出了藝術家與社會、與生活的關系問題,並且饒有趣味地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斯蒂芬•迪達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圖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無形中報復了反叛的青年藝術家。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記錄,即主人公廣告經紀人利奧波德•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動。喬伊斯在本書中將象徵主義與自然主義鑄於一爐,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把布盧姆一天18小時在都柏林的游盪比作希臘史詩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現代史詩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個人物為主,除代表庸人主義的布盧姆外,還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慾主義的莫莉以及代表虛無主義的青年斯蒂芬•迪達勒斯。小說通過這三個人一天的生活,把他們的全部歷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長篇小說《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闆的潛意識和夢幻為線索,是一部用夢幻的語言寫成的夢幻的作品。喬伊斯借用義大利18世紀思想家維柯關於世界在四種不同社會形態中循環的觀點,在此框架中展開龐雜的內容。書中暗喻《聖經》、莎士比亞、古代宗教、近代歷史、都柏林地方誌等,大量借用外國詞語甚至自造詞彙,通過誇張的聯想,喻示愛爾蘭乃至全人類的歷史、全宇宙的運動。�
除上述三部作品,喬伊斯還著有詩集《室內樂集》和劇本《流亡者》。�
在喬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義思想是貫徹始終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剛屆而立之年的喬伊斯就在致妻子諾拉的信中寫道:「我是也許終於在這個不幸的民族的靈魂中鑄造了一顆良心的這一代作家之一。」1936年,喬伊斯邊讀著英國版《尤利西斯》的校樣邊對弗里斯•莫勒說:他為了這一天,「已鬥了二十年」。 喬伊斯從1914年著手寫《尤利西斯》,但直到1918年美國的《小評論》才開始連載。最早的單行本是1922年在法國由莎士比亞書屋出版的。德(1927)、法(1929)、日(1932年出四分冊,1935年出第五分冊)譯本相繼問世後,美國版(蘭登書屋,1934)也出版。然而對喬伊斯來說,最重要的是《尤利西斯》在英國本土的出版。也難怪他對丹麥詩人、小說家湯姆•克里斯滕森說:「現在,英國和我之間展開的戰爭結束了,而我是勝利者。」他指的是,盡管《尤利西斯》里對1901年去世的維多利亞女王及太子(當時〔1904〕在位的國王愛德華七世)均有不少貶詞,英國最終不得不承認這本書,讓它一字不刪地出版。
喬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深深感動著愛爾蘭人民。而愛爾蘭人是這么崇拜喬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寫主人公利奧波德•布盧姆一天全部活動的六月十六日定為「布盧姆日」,該節日後來成為了僅次於國慶日(三月十七日聖巴特里克節)的大節日。
喬伊斯進入中國文學界的視野
「意識流」這一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於20世紀初提出來的,隨後便被借用到了文學領域。喬伊斯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就是意識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20世紀中國文學曾受到西方意識流理論和創作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了中國的意識流文學。「意識流」這一概念進入中國語境經由兩條路線:一條由西方先「流」到日本,再由日本「流」到中國;另一條則由西方直接「流」到中國。在時間上,前者稍早於後者。因此,我們在考察意識流進入中國之前,首先應當檢查意識流是如何進入日本文化語境的。最早把喬伊斯介紹到日本的是當時活躍在日本和歐美的著名詩人野口米次郎(1875-1947)。他於1918年3月,在著名雜志《學燈》發表了介紹喬伊斯《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的文章《一個畫家的肖像》。他稱贊「這部小說是用英語寫成的近代名作」。 另外,較早留下了關於喬伊斯記載的是芥川龍之介。他刊登在《三S》(《サンエス》1920年3月號)雜志上的文章《〈我鬼窟日錄〉摘抄》談到他曾購買丸善書店發行的《年輕藝術家的肖像》。並在1920年9月發表於《人間》雜志的《〈雜筆〉中的「孩子」》中這樣談到喬伊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無論如何看都是對兒童感受的直接述寫。或者也許可以說是具有那種只要有一點感受就寫下來的心情吧。但是無論怎樣珍品就是珍品,像他這樣寫文章的找不到第二個。我想,讀一讀是有好處的。(8月20日)」
正因為如此,他後來還親自翻譯了《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的一部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交往密切,日本文壇對西方意識流文學的關注和譯介很快就被中國知識界注意到了。不過,日本人最初對意識流的介紹和把握並不準確。1933年由高明翻譯的早稻田教授吉江喬松撰寫的《西洋文學概論》便將普魯斯特與喬伊斯歸為超現實主義流派。朱雲影在《現代》(第3卷第1期)上寫了一則《日本通信》:「『新心理派』以伊藤整等為代表,雖然出了幾種同人雜志,理論宣傳得頗熱鬧,但是作品簡直沒有,倒是翻譯的朱易士(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非常暢銷,正宗白鳥曾推森歐外翻譯的《即興詩人》為明治時代的最大傑作,那麼這里也不妨認為《尤利西斯》為新心理派的傑作了。 」
喬伊斯及其《尤利西斯》就這樣經由日本來到了中國。
高明撰寫的《一九三三年的歐美文壇》中有這樣一段:「朱伊士在『Transition』雜志上連載了『Work in Progress』。在嘗試著英語革命的點上,被人注目著。有時候把字連在一起,有時候利用句子所有的聯想:看他的意思像是在表現上開一新境地。他也許是說,『新的感覺需要新的字眼』吧?在那裡同時附著新字辭解;因為在那文章里,不加解釋,是沒有理解的可能的。」文中「Work in Progress」指的是喬伊斯的最後一部小說《為芬尼根守靈》,該書1927年起在雜志上連載,1939年出版。在文章末尾作者註明道,本文「系根據1934年日本中央公論年報寫成」。這又一次證明喬伊斯是輾轉日本來到中國的。
中國文學界與喬伊斯作品
在《尤利西斯》出版的當年,在劍橋留學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就讀到了這部作品,並在他的《康橋西野暮色》前言中稱贊它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他以詩人特有的激情奔放的語言歌頌該書最後沒有標點的一章:"那真是純粹的'prose',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里石壇一樣光澄……一大股清麗浩瀚的文章排傲面前,像一大匹白羅披泄,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跡,真大手筆!"
1922 年,茅盾先生在《小說月報》第13 卷11 號上撰短文介紹詹姆斯•喬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新近喬安司(James Joyce) 的「Ulysses」單行本問世,又顯示了兩方面的不一致。喬安司是一個准「大主義」的美國新作家。「Ulysses」先在《小評論》上分期登過: 那時就有些「流俗的」讀者寫信到這自號「不求同於流俗之嗜好」的《小評論》編輯部責問,並且也有謾罵的話。然而同時有一部分的青年卻熱心地贊美這書。英國的青年對於喬安司亦有好感: 這大概是威爾士贊「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亦喬氏著作,略早於Ulysses)的結果。可是大批評家培那(Arnold Bennett) 新近做了一篇論文, 對於Ulysses 很不滿意了。他請出傳統的「小說規律」來,指責Ulysses 裡面的散漫的斷句的寫法為不合體裁了。雖然他也說:「此書最好的幾節文字是不朽,」但貶多於褒,終不能說他是贊許這部」。
30年代現代主義在中國掀起第二次高潮,大背景下零散的喬伊斯介紹文字略見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出現兩篇不長的專論,喬氏的短篇「Counterpart」也首次完整地翻譯過來。兩篇專論立足點全然不同,因此所描述的喬氏亦判然有別。第一篇評述是費鑒照撰寫的《愛爾蘭作家喬歐斯》。⑧此文不曾預設喬是進步的或者頹廢的,持論比較客觀。費文介紹了《杜白林人》和《畫像》,重點放在《游離散思》(即Ulysses) 上。費文嘗試解讀喬,少數地方略見切入,但總體不成功(篇幅短是一個原因) ,圍著喬伊斯轉一圈而已。此文認為《尤》「是一部包羅近代世界的一切———政治,宗教,實際,人道主義等等的作品」,有很多優點,但認為不能說該書是一種「新的」,而且有明顯的缺點: 一是「重局部而忽略整個的諧和」,二是「注重人的肉體方面,而忽略精神方面」。雖然以今天的角度看,費所說的缺點屬於誤讀,但費是讀過原著來嘗試批評的。費文的缺點是下功夫不夠,將喬當作一般作家來閱讀,說到底是缺乏真正的興趣。
另一篇專論是周立波1935 年5 月6 日在《申報•自由談》上揭載的《詹姆斯喬易斯》。文章前半部分比較客觀地介紹了喬氏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喬的生活道路,其創作的流變與發展;主要的評述基本符合事實,但認為《畫像》「沒有獨創的地方」。文章的後半部分問題卻很大。周看喬伊斯的出發點,與蘇聯出版的《英國文學史綱》里的觀點完全一致,連所用的基本貶詞(如「頹廢」) 也完全相同。從中可以看出他受蘇聯文學批評的影響。蘇聯在1935年首譯《尤》,只選譯第一至第十節,刊蘇聯《世界文學》雜志,因此可以認為,立波寫此文跟蘇聯選譯《尤》有關,其資料來源來自蘇聯,並沒有立波自己的意見,立波本人也未讀過原著,lv 因此連誤讀亦無從說起,誤讀的源頭在蘇聯。周立波與早期茅盾、徐志摩、費鑒照、趙景深、趙家璧、楊昌溪等人的評述或譯述有很大不同,從影響源方面看,後者的基本觀點是西方的,前者則是蘇聯的,前者武斷主觀,後者的批評充滿遲疑和困惑,批評對象把握不住,語焉不詳之處甚多;前者則是清楚明白的持否定態度。周立波此文的觀點在40 年代後半、以及50 —60 年代逐步演成壓倒一切的主調。
傅東華譯的《復本》(即Counterpart) 當為喬氏小說的首次漢譯。譯文前有譯者以否定的筆調寫的約四五百言的簡介,譯文本身有傅一貫的流暢,內容大致查看下來亦無甚大不妥。在那一期的《文學》(2 卷3 期) 上還刊出中年喬伊斯的相片一幀和漫畫一幅。
中國另一次對喬氏作品的翻譯,是一份影響似乎不太大、只出了10 期的文學刊物《西洋文學》。這份創刊於1940 年的刊物為喬伊斯作品在中國再次試探性登陸做出過重要貢獻。該刊在1941年推出「喬易斯特輯」,內有喬易斯像、喬的詩選、短篇《一件慘事》和《友律色斯》(Ulysses) 插話三節,還有翻譯的愛德蒙•威爾遜( Ed2mund Wilson) 的《喬易斯論》。該刊還在「書評欄」里發了署名興華的書論,介紹1939 年才問世的《斐尼根的醒來》。據該刊主要編輯之一張芝聯介紹,該雜志內容「百分之九十都是譯文」,從它推出的托爾斯泰特輯、葉芝特輯和喬伊斯特輯來看,從它發表譯作的譯者隊伍來看,這個短命的雜志其實在當時算得上一份高品位譯文雜志,它與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徐志摩等主編的《新月》一樣,同具一份學人的高雅格調,惜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在翻譯文學史上以及現代文學期刊史上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1949 年後至1978 年30 年間,連上面這種「雜碎」似的介紹幾乎都見不到了,即便是偶爾提到,喬伊斯也像是一具散發著惡臭的腐屍。
1950年11月,朱光潛先生在路易•哈拉普的《藝術的社會起源》譯後補記里也表達了同樣的態度。朱先生雖沒有直接評論本書,但否定了哈拉普視《尤利西斯》是運用傳統的一個最好說明,而且是幾個世紀文學發展最高峰的觀點。1964年袁可嘉在《文學研究集刊》第一期上發表的《英美意識流小說述評》,對《尤利西斯》也持批判態度。
1978 年創刊的《外國文藝》享有一份光榮,即該刊在1980 年第4 期上發了3 篇喬伊斯短篇小說,即《死者》(王智量[ 智量]譯) 、《阿拉比》和《小人物》(宗白譯) 。3 個短篇選目出手不凡,其中前2篇是世界文學的短篇精品。這大概是新時期發表的對喬氏作品最早的譯介。
該書初版半個世紀之後的1979年,錢鍾書先生在所著的《管錐編》(第一冊的394頁)中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的詞句(喬伊斯將yes和no 改造為nes,yo)解釋了《史記》中的話。1981年,袁可嘉等人選編的《外國現代作品選》第二冊關於意識流的部分收入了《尤利西斯》第二章的中譯,並附有袁本人的短評,對於該書的文學價值和地位重新給予了肯定。
資深翻譯家黃雨石先生默默工作,他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已由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年出版。這是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喬氏作品單行本,亦是大陸譯介喬伊斯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1984 年10 月,孫梁譯的《都柏林人》7 個短篇加上宗白等人人的其他8篇譯作,,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以《都柏林人》之名出版。
80 年代最早的《尤》選譯,是金 譯的第二章,收入袁可嘉等主編的《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二冊(上) ;5 年後《世界文學》揭載金譯《尤》的第二、六、十章和第十八章片斷; 越年,百花出版社推出《尤》的選譯本,並且增加了第十五章的片斷譯文。這些是中國第二次《尤》的選譯,是在研讀的基礎上選譯的,量與質均較高。
九十年代中葉,意識流開山之作、長篇巨著《尤利西斯》有了兩部全譯本:蕭乾、文潔若合譯的由南京譯林出版社於一九九四年出版;金盽所譯的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至1996年)。
圖書網: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10819/book_49925306.html
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127453
http://www.llxb.cn/books/151/1517464.html
http://i.mop.com/yaxinchen/blog/2005/09/14/471920.html
⑵ 怎麼評論詹姆斯·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阿拉比>啊
這不是我寫的,是格非寫的,比較權威了……當然,第一個問題不能完全回答
——————————
如果讓我從世界范圍內挑選10篇最好的短篇小說,我想我一定會選《阿拉比》。
記得有一年在廣州,我和蘇童在賓館里聊天,說起彼此珍視的短篇小說,我們不約而同第一個想到的,竟然就是《阿拉比》。我認為蘇童喜歡《阿拉比》是有道理的,因為他自己的寫作中,曾有一時期寫出了不少可愛的鄉村少年形象,我覺得那些形象是真實而令人難忘的,和喬伊斯一樣,它復活了我們自己對於少年生活的許多記憶,或者說記憶、情感和想像的片斷,而且我也覺得,蘇童的文筆與寫《阿拉比》的喬伊斯也有幾分相似,有點漫不經心,大大咧咧,但卻充滿了詩意。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有一位學生在聽過我的課後,回去讀了《阿拉比》,但有一個問
題始終在折磨她:喬伊斯為什麼在《阿拉比》的開頭要寫「教士」,這個「教士」與整個故事一點關系也沒有。而且,作者多次寫到街上的房屋,寫到各種各樣的氣味,寫到燈火、雨、玻璃窗和花壇,在我的這個學生看來,作者沒有必要這么嘮嘮叨叨,完全可以更簡潔一點。她的另一個問題是,她一點也沒覺得這篇小說有什麼了不起,或者說有什麼感人的地方。我記得那天她說了很多意見,但總的來說,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作者的文筆為何那樣瑣碎(為何東拉西扯),他那樣做是否有必要。第二,這篇小說有何意義,我們閱讀這樣的故事究竟能獲得怎樣的愉悅或教益?
為了回答她的第二個問題,我記得我給她講了一個小故事,我知道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男孩老愛往金沙江路的百貨商店跑,常常買回來一些牙刷、牙膏和香皂,他並不缺少這些用品,可他總是不斷地購買這些無用的東西,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獲知了他的一個小小的秘密,他喜歡那個櫃台的女售貨員。
說「喜歡」也許不確切,說「愛情」又有點過分,他是只滿足看她一眼,最好,能夠與她說上一兩句話。當他和我成了好朋友之後,我常常看見他吃著飯,兩眼就發直,嘴裡還不住地喃喃自語:「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和她說上一兩句話。」後來,知道他秘密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同學們遇見他,往往第一句話就問:「怎麼樣,金沙江路的百貨商店去過了嗎?」他也並不怎麼生氣,往往紅了臉,不聲不響地走開了。當然他最終也沒有和她說上話,直到畢業,他還是想著這個售貨員。
在我看來,這個小男孩就是喬伊斯筆下的那個「我」,女售貨員就是曼根的姐姐,而這個真實的故事就是《阿拉比》。我常常想,假如我的這個朋友猶猶豫豫地來到櫃台餞,從牛仔褲里掏出一張皺皺巴巴的紙幣,心懷鬼胎地對那個漂亮的女售貨員說:買一塊肥皂,而售貨員說,「你要買什麼牌子的肥皂?」,只消這一句話,我的朋友就得救了,他會不會象《阿拉比》中的那個少年一樣,淚水奪眶而出?
現在我試著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喬伊斯在這篇小說中也使用了他自己稱之為「卑瑣」的文體,東拉西扯,漫不經心,我覺得他這樣處理語言,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必須的。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愛情」故事尚未發生,小說中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少年人憂郁而狂亂的想像或幻想。小男孩為什麼喜歡曼根的姐姐?因為他想跟她說話,喜歡她走起路來左右搖晃的辮子,喜歡她站在欄桿前被月光照亮的身影,她的棕色有碎花的裙子,身體的曲線,擱在欄桿上的手以及裙子的鑲邊。當他看不見她的時候,她的名字就是秘密的快樂的中心;他捧著聖餐杯,在做禱告或唱贊美詩的時候,她的名字也會脫口而出,繼而熱淚盈。小男孩為什麼要去阿拉比市場?是因為她第一次跟她說話時,無意中提到了這個詞,Araby,這個詞從此具有了魔力,它的音節在靜謐中隱隱回響。
喬伊斯在敘事中的漫不經心,恰好迎合了小男孩內心的憂郁和空,他「愛上」了曼根的姐姐,並沒有十分具體的理由,這種愛之所以產生,是與少年的游戲,街道的目光,雨,這些物象和環境分不開的。作者為什麼要寫到死去的教士?因為教士居住過的後客廳註定了要與曼根的姐姐的形象聯系在一起,是記憶和想像的策源地,是
觀察戀人的理想場所。簡潔而瑣碎,這是喬伊斯的敘事的特點,在本篇中,卻是恰到好處,少年的青春沖突就是那麼簡單、美妙、漫無邊際,充滿了憂傷。
⑶ 關於詹姆斯 喬伊斯的問題
一八八二年 三月二日生於都柏林南郊拉斯馬因茲一個信天主教的家庭中。
其父約翰·喬伊斯(1849一1931)是稅務專員,與妻子米莉·簡(1859一1903)共生有四男六女,喬伊斯為長子。
一八八六年(4歲)英首相葛萊斯頓的《自治法案》未獲通過。
一八八八年(6歲)九月一日入基德爾縣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學,校長是天主教耶穌會會長康米神父。喬伊斯是學生中年齡最小的。
一八九0年(8歲)愛爾蘭民族主義領袖巴涅爾失去自治聯盟主席職。
一八九一年(9歲)因父親失業,喬伊斯於六月間退學。同年十月, 巴涅爾去世,喬伊斯出於對巴涅爾的同情,寫了一首諷刺詩《希利,你也這樣!》。希利是愛爾蘭自治運動和土地改革運動中的領袖,本與巴涅爾關系密切,但在關鍵時刻卻與巴涅爾決裂。
一八九三年(11歲)經康米神父介紹,喬伊斯於四月六日入了貝爾維迪爾公學三年級。這座學校也是耶穌會所創辦的,他一度想當神父。十九世紀以來,在都柏林形成了以葉芝、格雷戈里夫人及辛格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他直接間接受影響。通過友人,他也受到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然而給予他更強烈影響的是,十九世紀末出現在歐洲文學中的自由思想。中學畢業前,他就對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
一八九七年(15歲)獲全愛爾蘭最佳作文獎。
一八九八年(16歲)九月入皇家大學都柏林學院,專攻哲學和語言。在校期間博覽群書,為了讀他最欽佩的作家易卜生的原著,學了丹表文和挪威文。
一九00年(18歲)一月二十日,在學院的文學及歷史協會發表講演,題目是《戲劇與人生》。四月一日,英國文學雜志《半月評論》發表他的關於易卜生作品《當我們死而復醒時》(1899)的評論:《易卜生的新戲劇》。此文獲得年過七旬的易卜生的稱許,使喬伊斯深受鼓舞,從而堅定了他走上文學道路的決心。
一九0一年(19歲)十月,寫《喧囂的時代》一文,批評愛爾蘭文藝劇院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自費出版。
一九0二年(20歲)夏天,結識葉芝和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十月獲學士學位,入聖塞西莉亞醫學院,因交不起學費而綴學。十二月初赴巴黎,下旬回都柏林。
一九0三年(21歲)一月十七日再度離開都柏林,二十三日抵巴黎, 靠寫書評和教英語糊口。四月十日,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回國。八月十三日,母親去世。在都柏林結交奧利弗·戈加蒂。
一九0四年(22歲)開始寫自傳體小說《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 二月二日決定把它改寫為長篇小說。三月至六月底,在多基一座私立的克里夫頓學校代課。六月十日,散步途中結識諾拉·巴那克爾,一見鍾情。十六日(布盧姆日)傍晚,兩人首次幽會。這個期間寫了後來收入《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發表在當地報刊上。用斯蒂芬·迪達勒斯的筆名,在八月十三日的《愛爾蘭家園報》上發表短篇《姐妹》。九月九日,與戈加蒂一道住進沙灣的圓形炮塔。同住的還有戈加蒂的友人薩纓爾·特連奇(牛津大學學生)。十九日,因不喜歡戈加蒂,遂離開炮塔,回到父親的家。十月上旬偕諾拉赴大陸,聯系好在瑞士教英語的職務。途經巴黎,十一日抵蘇黎世。然而教職落了空,十一月初改赴波拉的貝里斯語言學校任教。波拉在的里雅斯特(當時屬於奧地利)以南一百五十英里外。
一九0五年(23歲)三月,轉到的里雅斯特的貝里斯語言學校任教。 七月,因教職有了空缺,把胞弟斯坦尼斯勞斯叫了來。同月,長子喬治亞出生。十二月三日,將《都柏林人》原稿十二篇(後補加三篇)寄給出版家理查茲。
一九0六年(24歲)七月底赴羅馬,在銀行任通訊員。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斯勞斯的信中談到短篇小說《尤利西斯》的設想。 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個猶太人。但他當時並未把這個短篇寫出。四月以來,就改寫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的問題與理查茲魚雁往還。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絕出版的信。
一九0七年(25歲)三月五日辭去銀行的工作,七月回的里雅斯特,仍在原校任教。五月,早年寫的抒情詩集《室內音樂》出版。 七月,長女露西亞·安娜出生。他辭去教職,個別教授英語。
一九0八年(26歲)三月,將辛格的《騎馬下海人》(1904年上演的悲劇)譯成義大利文。五月底,患虹膜炎。
一九0九年(27歲)為了交涉《都柏林人》出版事宜,七月回到都柏林,住在父親家,並與蒙塞爾出版社簽訂《都柏林人》出版合同。九月里回到的里雅斯特。十月又返回都柏林,在四個企業家贊助下,十二月間開設沃爾特電影院。
一九一0年(28歲)一月二日,在妹妹艾琳的陪伴下,回到的里雅斯特。七月,把鬧虧損的沃爾特電影院出讓給人。
一九一一年(29歲)二月九日,蒙塞爾出版社來信,要求將涉及愛德華七世的記述一概刪除。大約在這個時候,他把《斯蒂芬英雄》的原稿丟進火爐,幸而妹妹艾琳在場,給搶了出來。
一九一二年(30歲)七月最後一次回愛爾蘭。與蒙塞爾出版社的談判破裂。九月十一日活字版被拆掉。當夜,喬伊斯攜全家人離開都柏林。在回到的里雅斯特的路上,他針對出版家羅伯茨寫了一首諷刺詩《火口噴出來的瓦斯》。
一九一三年(31歲)在列沃帖拉高等商業學校(的里雅斯特大學的前身)教書的同時,繼續個別教授英語。十二月十五日,經葉芝介紹,艾琳拉·龐德來信叫他寄作品去。
一九一四年(32歲)經龐德的介紹,自二月二日起,至次年九月號為止,在《唯我主義者》雜志上分二十五次連載《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一月二十九日,理查茲同意出版《都柏林人》,該書於六月十五日問世。當月,開始寫《尤利西斯》第三章。
一九一五年(33歲)六月下旬移居蘇黎世。繼續個別教授英語。經龐德、葉芝等人奔走,獲得皇家文學基金的津貼。
一九一六年(34歲)經《唯我主義者》主編哈麗特·維沃爾鼎力協助,《都柏林人》以及《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在美國出版。
一九一七年(35歲)二月,青光眼復發。二月十二日,《寫照》的英國版由倫敦的唯我主義者出版社出版。八月十八日,右眼動手術。
一九一八年(36歲)經龐德介紹,在美國《小評論》雜志三月號上開始連載《尤利西斯》。五月,劇本《流亡者》的英國版《格蘭特·理查茲》和美國版(休布修)同時問世。與友人克勞德·賽克斯共同創立英國演員劇團,夏季到洛桑、日內瓦等城市巡迴演出王爾德的《名叫歐納斯特的重要性》,並於九月間在蘇黎世公演蕭伯納的《華倫夫人的職業》以及另外一些英國戲劇。
一九一九年(37歲)自五月起,哈麗特·維沃爾開始在經濟上資助喬伊斯,一直延續到他去世後辦理喪事為止。八月七日,《流亡者》在慕尼黑上演。十月中旬返回的里雅斯特,又到列沃帖拉高等商業學校教書。
一九二0年(38歲)在龐德的勸說下,決定移居巴黎,七月八日抵巴黎。 十一日結識莎士比亞書屋的西爾薇亞·畢奇。八月十五日,詩人T·S·艾略特等二人來訪。十二月二十日完成《尤利西斯》第十五章。
一九二一年(39歲)《小評論》雜志因連載《尤利西斯》,在紐約被控告刊載猥褻作品被判有罪。四月十日,與西爾薇亞·畢奇簽訂《尤利西斯》出版合同,徵集一千部的預約。預約者有葉芝、龐德、紀德、海明威等。五月間在友人家與馬塞爾·普魯斯特晤面。十月二十九日,《尤利西斯》的原稿完成。
一九二二年(40歲)在生日(2月2日)那天收到《尤利西斯》的樣本。八月攜妻赴倫敦,初次見到哈麗特·維沃爾。因目疾惡化,急忙回巴黎。開始構思《芬尼根守靈夜》。
一九二三年(41歲)三月十日,著手寫《芬尼根守靈夜》。
一九二四年(42歲)三月,《藝術家年輕時的寫照》的法譯本出版,改名《迪達勒斯》。《尤利西斯》法譯的一部分刊載在《交流》雜志上。四月,《大西洋兩岸評論》刊載《芬尼根守靈夜》開頭部分。當年,維吉尼亞·吳爾夫出版小冊子《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對喬伊斯的作品表示支持。哈佛·葛曼所著《詹姆斯·喬伊斯最初的四十年》出版。
一九二五年(43歲)二月十九日,紐約的涅瓦弗德劇場上演《流亡者》。在《克萊帖里昂》七月號上發表《芬尼根守靈夜》第五章。
一九二六年(44歲)二月十四、十五日,倫敦的攝政劇場上演《流亡者》。
一九二七年(45歲)抒情詩集《一分錢一首的詩》由莎士比亞書屋出版。《尤利西斯》的德譯本問世。
一九二九年(47歲)二月,《尤利西斯》法譯本出版。四月二十五日,兒子喬治亞作為男低音歌手首次登台演唱。女兒露西亞神經出現異常症狀。
一九三0年(48歲)《尤利西斯》德譯本出版第三版。十二月下旬, 受喬伊斯本人之託,哈佛·葛曼著手寫其傳記。斯圖爾特·吉爾伯特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由費伯與費伯出版社出版,他強調了此作的古典主義性格與象徵性。(此書的修訂本出版於1952年。)
一九三一年(49歲)四月,攜妻女赴倫敦。七月四日是父親約翰的生日, 喬伊斯選定這一天在倫敦與諾拉正式結婚。自從一九0四年不顧父親的反對與諾拉私奔,已過了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其父親在都柏林逝世。
一九三二年(50歲)二月十五日,孫兒斯蒂芬·詹姆斯·喬伊斯出生。《尤利西斯》日譯本由岩波書店出版。喬伊斯本人認為屬盜印,但按日本版權法,外國作品只享有版權十年。
一九三三年(51歲)十二月六日,紐約的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並非猥褻作品。
一九三四年(52歲)一月,為了確保版權,紐約的蘭登書屋搶先出版一百部《尤利西斯》。弗蘭克·勃真所著《詹姆斯·喬伊斯與〈尤利西斯〉的創造》由倫敦格雷森與格雷森出版社出版(修訂本於一九六七年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五年(53歲)七月,女兒露西亞的神經病發作,致使喬伊斯做了一星期惡夢,不斷地為幻覺困擾。
一九三六年(54歲)七月,將露西亞以前寫的《喬叟入門》作為她的生日(6月26日)禮物出版。十二月,《詩集》出版。
一九三七年(55歲)十月,《年輕內向的斯特列拉》在倫敦出版。
一九三八年(56歲)十一月十三日,《芬尼根守靈夜》完成。喬伊斯動員友人們做校對,年底校完。
一九三九年(57歲)五月四日,《芬尼根守靈夜》在倫敦和紐約同時出版。
一九四0年(58歲)十二月十七日,遷居到蘇黎世。哈佛·葛曼的《詹姆斯·喬伊斯》出版。
一九四一年(59歲)一月十日,因腹部痙攣住院,查明系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十三日凌晨去世。十五日葬於蘇黎世的弗林貼隆墳地。《倫敦泰晤士報》刊載了一篇對喬伊斯缺乏理解的悼文。T·S·艾略特立即寫文章表示抗議,並在《地平線》雜志三月號上發表《告魚書》一文,進一步反擊。維吉尼亞·吳爾夫接到訃告,感慨系之。(她於同年3月28日也自殺身死。)這一年,哈利·萊文撰寫了《詹姆斯·喬伊斯》一書,肯定了喬伊斯在歐洲文壇的地位。
他開創了意識流小說創作的先河,在西歐反猶排猶之際,作者偏偏以布盧姆這樣一個匈裔猶太人為《尤利西斯》的主人公,
並把他塑造得既富於同情心,又可敬可親,這本身也是他對他那個時代的挑戰。
⑷ 如何理解《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於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層人民生活的橫斷面,一個片刻一群人,十五個故事匯集起來,宛若一幅印象主義的繪畫,筆觸簡練,錯落成篇,浮現出蒼涼世態,遙遠、清冷,然而精緻。
這15篇故事,以寫實和諷刺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二十世紀初期都柏林中下階層的生活,癱瘓和死亡貫穿全書。在同樣的底色上,《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集中描繪了一個憂郁敏感、在濃郁的宗教氛圍中成長起來、具有藝術家氣質的青年形象。通過青年之口,喬伊斯表達了自己對宗教、藝術和人生的觀點。後來,這個青年繼續成長,走進了意識流宏篇《尤利西斯》之中。因此,閱讀此書,將有助於閱讀《尤利西斯》。
⑸ 詹姆斯·喬伊斯作品特點
《伊芙琳》與詹姆斯·喬伊斯的創作特色
【摘要】:《伊芙琳》是喬伊斯的代表作,其創作內容和創作方法上的傳統與創新成分貫穿於喬伊斯的整個寫作生涯,體現了他將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 伊芙琳 詹姆斯·喬伊斯 現實主義 都柏林 象徵主義 創作風格 尤利西斯 弗蘭克 傳統與創新 相結合
【分類號】:I561.074
【正文快照】:
詹姆斯·喬伊斯是英國現代主義的傑出代表,意識流小說大師。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以其獨特的手法和嶄新的風格為他贏得了蜚聲歐美文壇的盛譽,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另闢蹊徑,特別是《尤利西斯》離經叛道的藝術形式是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其作品進行評價和研究的中心和
⑹ 喬伊斯主要創作是什麼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愛爾蘭作家、詩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識流"思想對世界文壇影響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顛沛流離,輾轉於歐洲各地,靠教授英語和寫作糊口,晚年飽受眼疾之痛,幾近失明。其作品結構復雜,用語奇特,極富獨創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描寫下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顯示社會環境對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毀滅。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自畫像》(1916)以大量內心獨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圍世界。代表作長篇小說《尤利西斯》(1922)表現現代社會中人的孤獨與悲觀。後期作品長篇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1939)借用夢境表達對人類的存在和命運的終極思考,語言極為晦澀難懂。喬伊斯出生於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賈。1887年,喬伊斯的父親約翰·喬伊斯開始擔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員一職,於是喬伊斯的家庭搬遷由拉斯加區搬遷至布雷區。喬伊斯於1888年進入「伍德小學」就讀。這是位於基爾戴爾郡的一所寄宿學校。然而四年之後,因為他的父親已經無力再負擔學費,他卻不得不離開這所學校。輟學之後,喬伊斯曾經接受過短暫的家庭教育,並就讀位於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會學校。1893年,喬伊斯轉入貝爾維德中學。盡管喬伊斯一直就讀於基督教會學校,在16歲那年他卻和天主教決裂。然而,基督教哲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的思想卻對作家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⑺ 講講你喜歡的文學作品
喬伊斯的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寫的主要是中下層階級的生活,無恥的流浪漢,生活卑微的小職員,沒有結婚的老女僕......他們沒有光輝的事跡,沒有高尚的精神,他們庸庸碌碌,麻痹癱瘓。作者對他們的看法是揶揄諷刺的,但與此同時,喬伊斯的筆觸卻是克制的、優雅的、藝術感的。以文學性的筆調描述最普通的人的生活,文字上有美感,思想上有深度。
⑻ 喬伊斯短篇小說集怎麼樣
上學的時候學了《阿拉比》,頭一次發現意識流的小說也可以這么好看。 阿拉比的意象運用太精彩了。。昏黃的色調,死胡同,枯萎的蘋果樹。。還有曼根的姐姐,被光環......
⑼ 說一說你覺得最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最值得推薦的莫過於,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
一、喬伊斯的「意識流」
1、現如今對於每一位像樣的作家,「意識流」都是一項必備的技巧。然而在喬伊斯們開創它的年代,連嗜好文學和酒精的愛爾蘭本地人都無法理解他們,《都柏林人》9年都沒找到一家出版社願意出版;
2、好不容易出版了第一年只賣出去5本。但幸好這沒有損害喬伊斯的信念,反倒讓他的才華有增無減。他有充足的耐心等待不朽,又能在不朽面前保持理智。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關注信懿V,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育兒干貨。
⑽ 尋喬伊斯代表作品與簡介
喬伊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包括塞繆爾·貝克特、托馬斯·品欽、威廉·博羅斯在內的諸多年輕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喬伊斯的影響力甚至超出了文學的范疇。在《芬尼根的蘇醒》一書中,喬伊斯自創了「誇克」(Quark)一詞,這個詞後來被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吸納,被用來命名一種基本粒子。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曾經專門就《尤利西斯》的語言風格寫過一本專著,而美國哲學家唐納德·戴維森則就《芬尼根的蘇醒》寫出哲學著作。在如今的都柏林,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魯姆日」(布魯姆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爾蘭文學家。近些年來,對「布魯姆日」的慶祝也逐漸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范圍,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其他城市。
翻譯過《尤利西斯》的中國作家蕭乾曾在《瑞士之行》中表示:「這里躺著世界文學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學識向極峰探險,也可以說是浪費了一份稟賦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樣,本世紀恐難下斷語。」
喬伊斯主要作品
室內音樂 (詩集,1907)
都柏林人 (短篇小說集,1914)
流亡 (劇本,1915)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小說,1916)
尤利西斯 (小說,1922)
芬尼根的蘇醒 (小說,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