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簡介
① 汪曾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生於1922年,江蘇高郵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大淖記事》等。短篇小說《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後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②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的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復仇》、《老魯》、《落魄》、《受戒》、《歲寒三友》、《七里茶坊》、《羊舍一夕》、《看水》、《騎兵列傳》等16篇短篇小說。
③ 汪曾祺的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3)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簡介擴展閱讀:
1950年,北京市文聯成立。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4]
1954年,汪曾祺創作出京劇劇本《范進中舉》,後獲北京市戲劇調演一等獎。秋,調離北京市文聯,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任《民間文學》編輯。
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後,他因這篇短文受到批評,但並未劃定為右派。
1958年夏,被補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
1960年,汪曾祺被摘掉右派帽子,結束勞動,暫留農科所協助工作。
1961年春,農科所讓汪曾祺到設在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畫一套馬鈴薯圖譜,可惜畫稿毀於「文革」中。
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年底,汪曾祺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
1963年,《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這是汪曾祺的第二個作品集。
④ 汪曾祺的資料
純粹文人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同別人不一樣之處,在於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於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標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美學價值。他長於江南,定居於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著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游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於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於復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擬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板,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徵。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著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並不只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於世道人心有補,於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別於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藉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編輯本段]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朴,不事雕琢,緣於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編輯本段]汪曾祺作品
短篇小說《受戒》 《大淖記事》 《雞鴨名家》 《異秉》 小說集《邂逅集》 《晚飯花集》 《茱萸集》 散文集《逝水》 《蒲橋集》 《孤蒲深處》 《人間草木》 《旅食小品》 《矮紙集》 《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1993年)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1998年)
[編輯本段]汪曾祺與美食
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明末張岱、清袁枚;今人陸文夫。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無所不能。有幾個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數篇文章中提到:「台灣陳怡真到北京來,我給她做了幾個菜,有一道是燒小蘿卜。我做的燒小蘿卜確實好吃,因為是用干貝燒的。」這道菜主料不罕見――蘿卜而已。蘿卜是蘿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蘿卜難得。「北京的小水蘿卜一年裡只有幾天最好。早幾天。蘿卜沒長好,少水分,發艮,且有辣味,不甜;過了這幾天,又長過了,糠。」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也吃過汪先生的佳餚:干絲 「吃得非常開心,最後來湯汁都端起來喝了。」
茄子還是那個茄子,蘿卜也還是那個蘿卜,但進了大觀園的茄子與到了汪先生家的蘿卜,就不是那個茄子、蘿卜了。
⑤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范進中舉》。
(5)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簡介擴展閱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傍晚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
父親: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藝。
生母:姓楊,在汪曾祺三歲的時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個繼母:姓張,後也死於肺病;
第二個繼母:姓任,伴隨汪曾祺的父親度過漫長而艱苦的滄桑歲月,汪曾祺對她很尊重。
長子:汪朗
兒子:汪朗,汪明,汪朝
⑥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與散文有什麼特點如何從專業的角度評價他的作品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與散文融自我於其中的特點,可以客觀從專業的角度評價他的作品。
4.汪曾祺在家鄉高郵的背景下創作了[當地系列]小說,充滿了和諧和新鮮的美,到處都充滿了對健康和美麗人性的描述。他以優雅而輕松的筆觸,敏感而細致地探索了平民生活中的人性之美和人類情感之美,反映了平凡中的生活哲學。在沈從文先生的影響下,汪曾祺的創作自由而鬆散,更多地描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強烈的生活氛圍和地方情感吸引力。
⑦ 請問汪曾祺先生的小說作品都是短篇么有沒有他所有短篇小說的列表
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劇:《范進中舉》
文集:《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說卷》《散文卷》《文論卷》《戲曲劇本卷》1993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說卷》《散文卷》《戲劇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共五卷,《說戲》《五味》《談師友》《文與畫》《人間草木》,山東畫報出版社)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說選》,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飯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寂寞和溫暖》,1987年9月,台灣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選集》,1987年10月,灕江出版社。
《晚翠文談》,1988年3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灣聯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蒲橋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飯後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國文學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廣東旅遊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隨筆選集》,1993年6月,沈陽出版社。
《菰蒲深處》,1993年6月,浙江文藝出版社。
《榆樹村雜記》,1993年9月,中國華僑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冊),1993年9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塔上隨筆》,1993年11月,群眾出版社。
《老學閑抄》,1993年11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異秉——汪曾祺人生小說選》,1994年9月,甘肅文藝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矮紙集》,1996年3月,長江文藝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國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選集》,199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獨坐小品》,1996年11月,寧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屬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國當代才子書•汪曾祺》,1997年,長江文藝出版社。
⑧ 汪曾祺的作品有那些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晚飯花集》《逝水》《異秉》《晚翠文談》《雞鴨名家》等。
1、《受戒》
《受戒》 是一部由劉睿理執導,李昊宇、丹紅、張樟主演的愛情片,改編自汪曾祺同名代表作《受戒》。該片講述了南方小鎮中,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愛情。
2、《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以故鄉高郵為背景創作的鄉土系列小說代表作之一,展示出一個似水若雲、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
大淖邊上,挑夫的女兒巧雲和小錫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卻不想巧雲被玷污,接著小錫匠被打得垂死。因為這件事,鄉鄰之中發生一系列與世俗特異的行為,顯示出寬容和祝福,仗義和關愛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對世俗的無視,還是人性的贊美?這一切是寓言,還是一場烏托邦幻夢?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3、《逝水》
《逝水》不同於其他名人作者的散文集,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文如其名,逝水!平淡似水,暖暖地浸入讀者的心靈深處。他的文風優美而淡雅,用詞講究,小小「熟悉」和「熟習」的使用,便「泄露」了汪老先生深厚的寫作功底。
4、《雞鴨名家》
《雞鴨名家》是現代作家汪曾祺早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寫了余老五和陸長庚兩個風俗人物,表現了作者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欣賞,以及對普通人的關心與尊重之情。
5、《異秉》
《異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創作而在新時期又重新修改發表的短篇小說。作者以簡潔恬靜的筆調描繪 了蘇中小鎮高郵的風土人情,世事雲煙。
⑨ 汪曾祺的簡介(100字以內)謝謝!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⑩ 汪曾祺的所有作品
1、短篇小說
《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2、小說集
《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3、散文集
《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10)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簡介擴展閱讀:
汪曾祺的文學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