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曾鞏短篇小說代表作

曾鞏短篇小說代表作

發布時間: 2022-06-30 16:29:50

1. 韓愈,柳宗元,蘇轍,曾鞏 他們都有什麼代表作(文章或文集,古文)

韓愈
《南山詩》《陸渾火山》《馬說》
柳宗元
山水游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
蘇轍
有《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曾鞏
曾鞏《墨池記》
《戰國策目錄序》《贈黎安二生序》
應該就是
這些吧

2. 請問,南豐先生曾鞏的代表作是﹖

《唐論》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宋史》本傳說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煉,結構十分嚴謹。《戰國策目錄序》論辯入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掃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五古《追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計雖賣強壯,勢不旭弱」的慘狀,發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並》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致。他的詠物詩多數富有新意,如《詠柳》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曾鞏的詩作,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又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為人們所注意。後人有曾鞏能文不能詩之說,其實不是不公正的。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
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故能「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說他的文章「一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狀》,見《元豐類稿》卷末)。

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他取得過怎樣的文學成就

眾所周知,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在這八位名家裡,一提韓愈,至少知道《師說》,一提柳宗元,至少知道《捕蛇者說》,王安石有《泊船瓜洲》,歐陽修有《醉翁亭記》,三蘇更不必說了,這七位都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散文大家,令當代大多數人陌生的,也是最容易被遺忘的,應該要數曾鞏了,很多人很難想起他的一首詩或者一個典故,那麼他是為了湊數嗎?顯然不是。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曾鞏能與其他七位散文家齊名,並流芳百世而不衰。



據說曾鞏過世後,"蘇門四學士"之一陳師道寫詩《妾薄命》,自注"為曾南豐作"以悼之:足以見得曾鞏的個人魅力。

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古來妾薄命,事主不盡年。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

一言以蔽之,曾鞏的文章既有儒學純正的理,又有非常合乎規范的章法,這既是其獨特之處,又是優秀之處。因此他在唐宋八大家裡絕不是湊數,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文豪,是一名真正的文學家。




4. 曾鞏的文章有哪些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白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並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製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宋史》本傳說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400餘首傳世。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迫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里灼」,「計雖賣強壯,勢不旭弱」的慘狀,發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並》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致。他的詠物詩多數富有新意,如《詠柳》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曾鞏的詩作,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又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為人們所注意。 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藉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20000多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故能「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說他的文章「一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狀》,見《元豐類稿》卷末)。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宋元學案》雲:「陳無己(師道)好學苦志.以文謁曾子固,子固為點去百十字,文約而義意加備,無己大服。」 曾鞏的文章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南宋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劉大槐、姚鼐和錢魯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 曾鞏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續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於世。另外,他還著有《衛道錄》、《大學稽中傳》、《禮經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後,《續稿》、《外集》散佚不傳,今僅存《元豐類稿》 50卷。又世傳《隆平集》30卷舊題曾鞏撰,前人考訂系出於偽托。

[生平政事]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西)。自稱"家世為儒「①曾祖歷官水部員外郎,祖父為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宋史》稱曾鞏年幼"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成誦「②。"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③。但據他自稱幼時從先生受書,"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到十六七歲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始知愛好,並努力學習④。到二十歲後,"歐陽修見其文奇之「⑤大約就在這時,他曾給歐陽修寫信,並"獻雜文時務策兩編「。信里他一面稱贊歐陽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為人志節:"鞏自成童,聞執事之名,及長,得執事之文章,口誦而心記之,觀其根極理要,撥正邪僻,掎挈當世,張皇大中,其深淳溫厚,與孟子韓吏部之書為相唱和,無半言片詞舛駁於其間,真六經之羽翼,道義之師祖也。……又聞執事之行事,不顧流俗之態,卓然以體道扶教為己務。……信所謂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韓退之沒,觀聖人之道者,固在執事之門矣。"曾鞏當時少不更事,而能有這樣的看法,很不簡單,所言者雖有所未盡,但大體符合實際。又說:"鞏性樸陋,無所能似,家世為儒,故不業他。自幼迨長,努力文字間,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與俗人合也,於公卿之門未嘗有姓名,亦無達者之車回顧其疏賤。抱道而無所與論,心常憤憤悱悱,恨不得發也。今者乃敢因簡墨布腹心於執事,苟得望執事之門而入,則聖人之堂奧室家,鞏自知亦可以少分萬一於其間也。"這段話是表述自己的為人的。與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確不凡近。歐陽修對於這樣的人物自是重視的。因此,曾鞏上書之後,曾經得到歐陽修接見。據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講,歐陽修見到他之後,曾對他說:"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而且當曾鞏向歐陽修告別之時,歐陽修還寫了《送曾鞏秀才序》,其文雲:"廣文曾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群進於有司,有司斂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此序作於慶歷二年(1042),這時曾鞏雖見棄於有司,卻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

在這期間,曾鞏也結識了王安石,還曾向歐陽修推薦。他在《再與歐陽舍人書》中說:"鞏頃嘗以王安石之文進左右而以書論之,其略曰: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願知於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話,可見曾鞏對王安石曾經非常器重。在這封信里,他不僅推薦王安石,還曾提到王回、王向,一並向歐陽修推薦。

後來,在《與王介甫第一書》里曾鞏又說:"鞏至金陵,自宣化渡江來滁上,見歐陽先生,住且二十日,……歐公悉見足下之文,愛嘆誦寫,不勝其勤。間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書來言:此人文字可驚,世所無有。……歐公甚欲一見足下。能作一來計否?"由此看來,在這期間曾鞏同歐陽修已有相當親密的交往。

曾鞏是在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時考中進士的。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這樣的前輩,結交了王安石這樣的朋友,而且已經同當代其他幾個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不過,曾鞏所寫的這些書信,不同於尋常的"干謁「,不是請求薦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書》中說:"今也過閣下之門,又當閣下釋袞冕而歸,非干名蹈利者所趨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並書雜文一編,以為進拜之資。蒙賜之一覽焉,則其願得矣。"這封信大概就寫於慶歷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離職之後。曾鞏於此時寫信並投獻文章,正好說明他的為人和政治態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絕不趨炎附勢。

曾鞏既中進士,便被調任為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又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 在這期間,曾鞏對於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對於歷代圖書聚散以及學術源流多所論述,寫過一些敘錄,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還有《梁書》、《陳書》、《南齊書》等,也都寫有「敘錄」。

曾鞏雖推崇歐陽修,但他的學術觀點和歐陽修亦有所不同。例如,他在《筠州學記》中說:"周衰,先王之跡熄。至漢,六藝出於秦火之餘,士學於百家之後,言道德者矜高遠而遺世用,語政理者務卑近而非師古。刑名兵家之術,則狃於暴詐,惟知經者為善矣,又爭為章句訓詁之學,以其私見妄(一本下有"臆"字),穿鑿為說,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學者靡然溺於所習。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揚雄氏而已。"他對揚雄如此稱贊,這看法與韓愈比較相近,與歐陽修則頗相反。

此外,曾鞏還有《答王深甫論揚雄書》,對於揚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劇秦美新》,都有所辯解,並引王安石的看法,以為"雄之仕合於孔子無不可之義「,而且認為"世傳其投閣者妄"雲雲。曾鞏對揚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揚雄的政治態度和學術成就,對曾鞏都有影響。

曾鞏離開館閣,又作了十幾年的地方官吏。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其後又知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徙襄州、洪州,知福州。史稱曾鞏在這幾州都有政績,主要在"荒政"和"平盜"兩個方面,而後者並非真是政績。

曾鞏移徙洪州時,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節推》詩,詩雲:"憶昔江西別子時,我初折腰五斗粟。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飛光如轉燭。"他這時似乎已有倦於轉徙的感嘆。此後便多次表示為了養親而不願遠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鞏有《辭直龍圖閣知福州狀》。到福州後又有《福州上執政書》,書中說:"轉走五郡,蓋十年矣,未嘗敢有半言片辭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義。此鞏之所以自處,竊計已在聽察之日久矣。今輒以其區區之腹心,敢布於下執事者,誠以鞏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師,而鞏守閩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遠處也,於著令:有一人仕於此二郡者,同居之親當遠仕者,皆得不行。……"據此,他請求"或暫還之闕下,或處以閑曹,或引之近畿,屬以一郡,使得諧其就養之心,慰其高年之母。「此書之外,曾鞏還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也是請求朝廷照顧養親的。大概正是因為他一再申請,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當他離職上路以後,又有詔改知明州。為此,曾鞏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希望朝廷允許他"暫至京師迎侍母赴任「。但未能如願,所以後來移知亳州,又繼續申請。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狀》中說:"臣昨任福州,已系遠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見在京師,人子之誼,晨昏之戀,固難苟止。二者於臣之分,實為迫切。……只乞對移陳蔡一郡,許臣暫至京師,迎侍老母赴任。……今臣幸蒙恩詔移守亳州,如臣所請。況亳州去京不遠,欲乞許臣暫至京師,迎侍老母赴任。「元豐三年(1080),曾鞏又徙知滄州,有《滄州乞朝見狀》,說:"竊念臣遠離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聖文武,當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須臾之間進望清光,竊不自揆,願奉德音,犬馬之情,固非一日之積。今將至京師,他望聖慈,許臣朝見。"於是神宗召見了曾鞏。召見之後,他曾請求登對,有《乞登對狀》,說自己被召見時,"不敢率然以對「,可是"退而伏念「,還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當天心「。此後曾鞏便被留在京師,"勾當三班院「。

元豐四年(1081),有詔書說:"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於是便"以為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史稱"近世修國史,必眾選文學之士,以大臣監總,未有以五朝大典獨付一人者「,於是曾鞏入朝辭謝說:"此大事,非臣所敢當。"並有《申中書乞不看詳會要狀》,表示謙讓。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這時曾鞏又有《辭中書舍人狀》,述說自己"齒發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選賢能。還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但這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一帶),終年65歲。著作有《元豐類稿》等。

綜觀曾鞏一生,歷任州郡官吏十幾年,在京師作官的時間不多。從他的一些政論文章看,如《唐論》、《書魏鄭公傳後》、《熙寧轉對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等,並沒有突出的政治見解。其主要觀點是泛稱三代之制,稱贊後周和唐初的貞觀之治,而對於宋代的政治卻沒有多少條陳和建議,與范、歐諸公不同。他在《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中對於宋朝的現狀還是相當稱贊的。他說:
蓋遠莫懿於三代,近莫盛於漢唐,然或四三年,或一二世,而天下之變不可勝道也。豈有若今五世六聖、百有二十餘年,自通邑大都,至於荒陬海聚,無變容動色之慮萌於其心,無援桴擊柝之戒接於耳目。臣故曰:生民以來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又說:
今陛下履祖宗之基,廣太平之祚,而世世治安,三代所不及,則宋興以來,全盛之時,實在今日。 由此可見,曾鞏對於當時的政治不僅沒有任何不滿,而且推崇備至,當然也就不曾提出改革的意見。

在這以前,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當時曾鞏出守越州,其後轉徙六郡,在外十二年。對於熙寧新法,也沒有發表過具體意見。只是在《過介甫歸偶成》詩中說過:"心交謂無嫌,忠告期有補,直道詎非難,盡言竟多迕。知者尚復然,悠悠誰可語。"觀此,則兩人過去言談之間,可能有過意見分歧。還有,其《與介甫第二書》也說:"比辱書,以謂時時小有案舉,而謗議已紛然矣。足下無怪其如此也。"又說:"謗怒之來,誠有以召之,故曰:足下無怪其如此也。雖然,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由此看來,在政治上二人是有分歧的。

總的看來,曾鞏一生,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這話可能有些根據。

文學成就

曾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在當代和後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他的成就雖然不及韓、柳、歐、蘇,但有相當的影響。
曾鞏為文主張是接近歐陽修的。先道而後文,但比歐陽修更側重於道。在《答李沿書》里他說:辱示書及所為文,……足下自稱有憫時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愛且畏者也。末曰其發憤而為詞章,則自謂淺俗而不明,不若其始思之銳也。乃欲以是質乎予。夫足下之書始所雲者,欲至乎道也;而所質者,則辭也。無乃務其淺、忘其深,當急者反徐之歟?夫道之大歸非他,欲其得諸心,充諸身,擴而被之天下國家而已,非汲汲乎辭也。其所以不已乎辭者,非得已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此其所以為孟子也。

此外,在《與王向書》、《回傅權書》中也有類似的見解。先道德而後辭章,這是曾鞏的一貫主張。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曾鞏的文章同韓、柳、歐、蘇各家相比,便顯得質朴少文。韓、歐諸公雖也說過先道後文一類的話,但他們畢竟還是重視文采,曾鞏則不很講求文采。
當然,曾鞏雖然不講文采,而文章卻寫得自然淳樸,自成一家。這是曾鞏文章的特色。這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余委備,委婉曲折,與歐陽修近似。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朴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有如韓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例如《贈黎安二生序》一開始說:蘇軾"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予「。然後說,讀了他們的文章,認為:"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再說下去,便說到黎生將行,求曾鞏贈言,以"解惑於里人「。於是曾鞏乃大發議論如下:予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之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於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然則若予之於生將何言哉?謂予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遂書以贈二生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像這樣的筆墨雖然不及韓愈的贈序那樣縱橫變化,故作姿態;卻也寫得曲折盡意,很有波瀾。而且語出自然,無造作之跡,這一點又近似歐陽修。再有,曾鞏的文章又是善於記敘的,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例如《越州趙公救災記》,寫知越州的趙公"前民之未飢,為書問屬縣"雲: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還有,曾鞏為文,一般說來,是長於記敘、不多寫景的,例如《醒心亭記》、《游山記》等,幾乎不寫景物。但有的文章也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即是一例:其路在閩者,陸出則厄於兩山之間,山相屬,無間斷,累數驛乃一得平地。小為縣,大為州,然其四顧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緣絙,或垂崖如一發,或側徑鉤出於不測之溪。土皆石芒峭發,擇然後可投步。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其溪行,則水皆自高瀉下,石錯出其間,如林立,如士騎滿野,千里上下,不見首尾。水行其隙間,或衡縮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狀若蚓結,若蟲鏤,其旋若輪,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豪分,輒破漏。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勢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陸之險如此。這段文字是寫道山亭所在之地的山川之險的,形容刻畫,可謂精工。同柳宗元山水諸記相比,自有特色。 由此看來,曾鞏為文雖少景物描寫,卻並非不能,而是不為。偶一為之,也能臻於極妙之境。
此外,曾鞏還有一些論及學術、藝術的文章,例如《戰國策目錄序》、《宜黃縣學記》、《墨池記》等,縱論古今,更多學者氣息。

《宋史》本傳論及曾鞏的文章:"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這一評語,比較切合曾鞏文章的實際。"紆徐簡奧「,概括了主要特點。

曾鞏生前與身後,都不曾以詩見稱。但他一生作詩也並不少。而且有些詩中還抒發了不見於文的思想和情感。在文章里,曾鞏不像歐陽修那樣指陳時弊,而在詩中卻有所涉及。例如《胡使》詩雲:南粟鱗鱗多送北,北兵林林長備胡。胡使一來大梁下,塞頭彎弓士如無。折沖素恃將與相,大策合副艱難須。還來里閭索窮骨,斗食尺衣皆北輸。中原相觀雙失色,胡騎日肥妖氣粗。九州四海盡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這樣的言語,在曾鞏的論政之文中不曾有過。"斗食尺衣皆北輸「,"胡騎日肥妖氣粗「,這是對北宋朝廷刮民髓齎盜糧的苟安政策的生動概括。剝奪百姓的衣食,養肥入侵的軍馬。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鞏循循儒者,於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
曾鞏還有《追租》一詩,其中有句雲:"赤日萬里灼「,"禾黍死磽確「。"飢羸乞分寸,斯須死笞縛「。"公卿飽天祿「,"每肆誅求虐「。這是說天旱民飢,而官方不恤。曾鞏在這里頗有為民請命之意。最後說:"試起望遺村,霾風振墟落「,面對民間疾苦,曾鞏是無能為力的。
曾鞏一生,歷任地方官職,鞠躬盡瘁,似乎沒有什麼抱怨。幾次上書,皆以侍親為言。但在詩中,有時也微露不滿。例如《東軒小飲呈坐中》雲:二年委質系官次,一日偷眼看青山。念隨薄祿閑垂首,似見故人羞滿顏。及門幸得二三友,把酒能共頃刻間。海魚腥咸聊復進,野果酸澀誰能刪。談劇清風生塵柄,氣酣落日解帶鐶。瑰材壯志皆可喜,自笑我拙何由攀。高情坐使鄙吝去,病體頓覺神明還。簡書皇皇奔走地,管庫碌碌塵埃間。功名難合若捕影,日月遽易如循環。不如飲酒不知厭,欲罷更起相牽扳。

又如《人情》詩雲 人情當面蔽山丘,誰可論心向白頭!天祿閣非真學士,玉麟符是假諸侯。詩書落落成孤論,耕釣依依憶舊游。早晚抽簪江海去,笑將風月上扁舟。

在這樣一些詩里,曾鞏流露了更真切的情感。曾鞏不是詩人,但在詩里卻更體現了他的"全人「。總的看來,曾鞏一生,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曾鞏詩全集]

【冬望】
霜余荊吳倚天山,鐵色萬刃光�開。麻姑最秀插東極,一峰挺立高嵬嵬。我生智出豪俊下,遠跡久此安蒿萊。譬如驊騮踏天路,六轡豈議收駑駘。巔崖初冬未冰雪,蘚花入履思莫裁。長松夾樹蓋十里,蒼顏毅氣不可回。浮雲柳絮誰汝礙,欲往自尼誠愚哉。南窗聖賢有遺文,滿簡字字傾琪瑰。旁搜遠探得戶牖,入見奧作何雄魁。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養源源來。千年大說沒荒冗,義路寸土誰能培。嗟予計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頹。嘗聞古者禹稱智,過門不暇慈其孩。況今�人冒壯任,力蹶豈更余纖埃。龍潭瀑布入胸臆,嘆息但謝宗與雷。著書豈即遽有補,天下自古無能才。
【一鶚】
北風萬里開蓬蒿,山水洶洶鳴波濤。嘗聞一鶚今始見,眼駛骨緊精神豪。天昏雪密飛轉疾,暮略東海朝臨洮。社中神狐倏閃內,腦尾分磔垂弓�。巧兔獰雞失草木,勇鷙一下崩其毛。窟穴呦呦哭九子,帳前活送雙青猱。啁啾燕雀誰爾數,駭散亦自亡其曹。勢疑空山竭九澤,殺氣已應太白高。歸來�嵬載俎豆,快飲百瓮行春醪。酒酣始聞壯士嘆,丈夫試用何時遭。
【宿尊勝院】
朝寒陟山�且,宵雨集僧堂。蔽衣蓋苦短,客卧夢不長。鳴風木間起,枯槁吹欲僵。向來雪雲端,葉下百刃隍。起攀蒼崖望,正受萬慮戕。歲運忽當爾,我顏安得芳。傳聞羨門仙,飛身憩蒼蒼。誰能乞其靈,相與超八方。
【苦雨】
霧圍南山郁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須添數莖。
【里社】
郊天社地君所重,翦秸�匏微得供。秦皇漢帝陋古初,桀�殊壇傾力奉。年年屬車九重出,羽衛千人萬人從。黃金日搜盡崖窟,飛檣走�華夷動。馬蹄路南村有社,里老邀神迎且送。荒林破屋風雨入,野鼠山狐狼藉共。何言茅箸古瓦甌,稻飯豚蹄人得用。

5. 曾鞏,韓愈,歐陽修,柳宗元他們的代表作有哪些

「漢劉爭王修三書」,說的是:漢朝的劉邦和項羽爭奪江山的時候曾經寫(修)過三封信(書)。
記住這句話,可以永遠把「唐宋八大家」的名字牢牢記在自己的腦中:
漢--韓愈
劉--柳宗元
爭--曾鞏
王--王安石
修--歐陽修
三書(蘇)--蘇洵、蘇軾、蘇轍

接下來,你詳細了解一下他們的具體情況就可以了。

「唐宋八大家」是對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韓 愈——以尊儒反佛為主的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有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雜說》、《獲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蘇 洵——《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等
蘇 軾——那詞就很多了,《水調歌頭》,《浣溪紗》,《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賦》,《後赤壁賦》、《平王論》、《留侯論》、《石鍾山記》等。
蘇 轍——《六國論》,《欒城集》84卷,《欒城應詔集》12卷。
曾 鞏——《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
歐陽修——《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

6.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蘇轍、蘇軾、曾鞏,他們的代表作有什麼

這些代表作比較符合八大家的共同追求:
韓愈《原毀》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歐陽修《與尹師魯書》
蘇洵《心術》
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蘇轍《武昌九曲亭記》
蘇軾《留侯論》
曾鞏《越州趙公救災記》

7. 著名的詩人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1.《詩經》:又名「詩三百」,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被列為「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關雎》《蒹葭》《氓》《碩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成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古傳誦。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靖節,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傑出的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飲酒》等。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一。主要作品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最有名。是「初唐四傑」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人,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主要作品為《過故人庄》《春曉》《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唐朝詩人兼畫家。與孟浩然同為盛唐田園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為《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主要詩作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行路難》《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等,結為《李太白集》。其詩屬浪漫豪放派,是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高峰。韓愈稱贊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聖」,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江南逢李龜年》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其詩為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史」。

.岑參:唐朝邊塞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韓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謚號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郡望昌黎,又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要作品為《馬說》《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結為《昌黎先生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與白居易合稱「劉白」。主要作品有《陋室銘》《烏衣巷》《秋詞》《竹枝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有《錢塘湖春行》《觀刈麥》《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他是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詩派的代表,相傳其詩老嫗可懂。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捕蛇者說》《三戒》(包括《黔之驢》)、「永州八記」(包括《小石潭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

杜牧:字牧之,別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主要作品有《江南春絕句》《清明》《泊秦淮》《秋夕》《赤壁》《阿房宮賦》等。尤擅七律七絕。

李商隱:字義山,晚唐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夜雨寄北》《樂游原》《錦瑟》《無題》等。《無題》組詩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其中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

.李煜:五代時南唐國主,世稱李後主。主要作品有《虞美人》《相見歡》等。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等。兼工詩詞散文,屬豪放派。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日》《泊船瓜州》《登飛來峰》《傷仲永》《游褒禪山記》等。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赤壁賦》《石鍾山記》等。其詩文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書法自創「蘇體」。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詞人。主要作品有《如夢令》《武陵春》《聲聲慢》等,結為《漱玉詞》。她是宋代婉約詞派中成就最高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詞人。主要作品有《書憤》《示兒》《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卜運算元·詠梅》等,結為《劍南詩稿》。他是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萬余首)。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與蘇軾並稱「蘇辛」。主要作品為《稼軒長短句》,名篇有《西江月》《破陣子》《清平樂·村居》等。其詞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愛國詩人。主要作品有《正氣歌》《過零丁洋》《〈指南錄〉後序》等。

關漢卿:號已齋叟,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一(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所作雜劇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馬致遠: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主要作品為《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智取生辰綱》即選於此。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主要作品為《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楊修之死》即出於此。

.吳承恩:明代小說家。主要作品為《西遊記》,是著名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說,是古典文學中最輝煌的神話作品。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家。主要作品《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以談鬼說狐的方式反映現實。《山市》《狼》即出於此。

吳敬梓:清代小說家。主要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范進中舉》即選於此。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清代著名小說家。其代表作《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血淚智慧結晶,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其詩集《已亥雜詩》共有詩作315首。

8. 蘇洵、蘇轍、曾鞏有哪些作品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省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論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佑集>二十卷,<易傳>三卷,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他」的政論文古樸簡勁,博辯宏偉,縱厲雄奇,言辭鋒利,對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用人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全面的論述,具有縱橫雄辯之風。代表作有《衡論》、《辨奸論》、《管仲論》、《權書》.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潁濱遺老。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為中國古典文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文勢汪洋,筆力雄健,說理清晰有力。其詩境界開闊,多步蘇軾後塵。著有《欒城集》950卷、《欒城後集》924卷、《欒城三集》10卷、《應詔集》912卷、《詩集傳》、《春秋集解》、《孟子解》、《論語拾遺》、《古史》、《龍川略志》、《道德經解》等.

曾鞏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後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於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於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朴,立論精闢,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於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餘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9. 王安石 曾鞏 韓遇 柳宗元 蘇轍 蘇洵的一個代表作品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宗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朋黨論》《秋聲賦》等等,有《歐陽文忠公集》.
王安石:字介甫,世稱王荊公,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其中較著名的文章有《讀盂嘗君傳》《游褒禪山記》《答司馬諫議書》,著名詩詞有《桂枝香?金陵懷古》.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勇佑集》,代表作品《管仲論》等.蘇轍,字子由,著有《欒城集》;曾鞏(字於固),著有《文豐類稿》.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代表作品為散文《岳陽樓記》,詩詞《蘇幕遮》("碧雲天")《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等.
宋人話本:著名話本有《大宋宣和遺事》(內有水滸故事)《三國志平話》(後演進為《三國演義》).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朴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10. 韓愈曾鞏的作品的風格和特點

韓愈:中小地主階層出身,反對當時的藩鎮與宦官,思想以儒學為主而傾向於唯心主義,但堅決反對佛教,其文論主張文道合一、文質並重、學習秦漢作品而要有獨創性,擅長以論文和傳記文,尤其是碑誌、序跋、哀祭等文體,藝術風格雄大磅礴,代表作:《送董邵南序》、《師說》、《雜說》、《劉子厚墓誌銘》、《張中丞傳後續》、《送李願歸盤谷序》等。
曾鞏:北宋散文家,其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較少的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辯難,不露鋒芒。代表作《唐論》,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他的記敘性散文《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體,深刻有力,通情達理。《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刻,語言簡練凝練,結構十分嚴謹。曾鞏也擅長寫詩,代表作有五古《追租》,絕句《西樓》、《城南》。

熱點內容
重生娛樂圈小說男主耿美 發布:2025-09-12 19:17:11 瀏覽:998
總裁在上小說百度閱讀 發布:2025-09-12 19:17:10 瀏覽:745
我在都市製作變形金剛小說 發布:2025-09-12 19:12:37 瀏覽:362
有哪些好看的古代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2 19:12:36 瀏覽:931
總裁強寵小蠻妻免費小說 發布:2025-09-12 19:12:35 瀏覽:316
都市小說女主多有邏輯的 發布:2025-09-12 19:03:50 瀏覽:930
推翻皇室都市小說 發布:2025-09-12 19:03:17 瀏覽:148
嚴錚翎戰寒爵小說免費閱讀最新 發布:2025-09-12 18:57:53 瀏覽:256
都市最強穿越火影系統小說 發布:2025-09-12 18:43:56 瀏覽:681
農門錦綉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9-12 18:21:46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