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人短篇小說
⑴ 燈塔看守人分析小說環境描寫中的燈塔的內涵
作為象徵:在浩瀚、喧囂和熱鬧的大海中孤獨聳立的渺小燈塔,是守夜老人遺世獨立的寫照。
⑵ 神秘監獄關著十萬人,卻只有一人看守,是什麼小說
《聖獄》
《聖獄》是作家「空神」的小說,該小說於2011年6月1日首發,講述的是普通人的楚峰,偶然之間得到了一個可以升級的聖獄,歷經無數年的努力,他的聖獄成了關押聖人的囚牢!
主要人物:
楚峰:聖獄在夢之世界時候稱為是掌控石化成的,實際周宇聯合各大虛無境界高手為了消除魔念而創造的。本為一普通的凡人,在幫助他的兄弟唐明時,得到了聖獄,從此開始了他的巔峰之路。實力:掌控者。心境:真我境界。
鳳冰凝:鳳族之人。與楚峰在大學相識。與楚峰相愛,但由於她強大的血脈力量,以及時間異能,其身體無法負荷,只有幾年的壽命。最後楚峰用聖獄將其治好,楚峰第一個妻子。
(2)看守人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聖獄》語言描述平易雋永:語言構思上並無極力鋪陳辭藻,採用華麗文采進行敘述,而是用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進行渲染,達到哲理與內涵的有機統一,情感 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 情感與內容的共鳴,以平易見真知,以樸素刻情感內涵,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平實的語言,哲理蘊含的內容,達到一種巧妙的散文升華,其語言功底不可不謂之深厚。
《聖獄》結構編排獨具匠心:主要採用了雙線式結構,明暗交織,情景交融,展現作者內心,命運的跌宕起伏與作者感悟,寓情於美,自然流暢。作者多變的藝術風格和高超駕馭文字能力躍然紙上。
⑶ 《燈塔看守人》的作者是誰
作者簡介 · · · · · ·
亨利克·顯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蘭十九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高等學校語文系學習,後因不滿沙俄政府對學校的鉗制,憤然離校。1872年起起任《波蘭報》記者。在嗣後十年裡,發表了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燈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新聞》雜志的特約撰稿人,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政論《旅美書簡》、《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顯克微支轉向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1882—1886年,根據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抗異族侵略的史料,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發表描繪古羅馬基督教徒悲慘生活情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1900年完成的長篇名著《十字軍騎士》,取材於十五世紀波蘭、立陶宛人民聯合抗擊日耳曼十字軍騎士團的斗爭事跡,以格隆瓦爾德大戰為背景,熱情贊揚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敵愾、共同打敗入侵者的斗爭精神。這部小說雖受到宗教觀念和人性論的影響,但它卻是生動地再現了波蘭人民的光輝歷史,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表達了當時波蘭人民的共同願望,不失為波蘭文學史上的一部傑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表彰他「作為一個歷史小說家的顯著功績」,給顯克微支頒發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二十世紀後,顯克微支的思想逐漸衰退,出現保守傾向。後期致力於寫作最後一部小說《軍團》,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⑷ 契科夫短篇小說《第六病室》填空
我把整片文都發給你,自己找吧,加油!!
⑸ 可否請大家把余華、蘇童、莫言、王朔推薦的各10篇...
余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里,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余華:溫暖的旅程 《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暗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經這樣描述一位母親凝視死去女兒時的感受:「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類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找到。《鄉村醫生》中的醫生檢查到患者身上潰爛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紅色的花朵。 這是我最初體驗到的閱讀,生在死之後出現,花朵生長在潰爛的傷口上。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摘自《溫暖的旅程》,余華文。) 蘇童:枕邊的輝煌 《威克菲爾德》(霍桑)、《萬卡》(契訶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爾》(辛格)、《紀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納)、《阿拉比》(喬伊斯)、《第三者》(博爾赫斯)、(鴻鸞禧)(張愛玲)、《聖誕節憶舊》(卡波特)、《馬轡頭》(卡佛)。 談及短篇小說,古今中外都有大師在此領域留下不朽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童話作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孩子們上床入睡而寫作,而短篇小說就像針對成年人的夜間故事,最好是在燈下讀,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讀一篇,玩味三五分鍾,或者被感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悵悵然的,如有骨鯁在喉,如果讀出來這樣的味道,說明這短暫的閱讀時間都沒有浪費,培養這樣的習慣使一天的生活始於平庸而終止於輝煌,多麼好! 當然前提是有那麼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邊。 張愛玲是這個選集里唯一的一位漢語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她是在國產短篇小說創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選《鴻鸞禧》,是因為這篇作品極具中國文學的腔調,簡約的白話,處處精妙挑剔,一個比喻,都像李白吟詩一般煞費苦心。就像此篇中兩個待字閨中的小姑子二喬和四美,她們為哥嫂的婚禮精心挑選行頭,但張愛玲說,雖然各人都認為在婚禮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對於二喬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張愛玲小說最厲害的就是這樣那樣聰明機智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 (摘自《枕邊的輝煌》,蘇童文。) 莫言:鎖孔里的房間 《燈塔看守人》(顯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爾塔薩爾)、《死者》(喬伊斯)、《普魯斯軍官》(勞倫斯)、《巨翅老人》(馬爾克斯)、《公道》(福克納)、《白凈草原》(屠格涅夫)、《鄉村醫生》(卡夫卡)、《桑孩兒》(水上勉)、《鑄劍》(魯迅) 我想一個好的短篇小說,應該是一個作家成熟後的產物。閱讀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可以感受到這個作家的獨特性。就像通過一個細小的鎖孔可以看到整個的房間,就像提取一個綿羊身體上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綿羊。我想一個作家的成熟,應該是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所謂的風格,應該是一個作傢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於他人的敘述腔調。這個獨特的腔調,並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那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 第一次從家兄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魯迅的《鑄劍》時,我還是一個比較純潔的少年。讀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到渾身發冷,心裡滿是驚悚。那猶如一塊冷鐵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間尺、下巴上撅著一撮花白鬍子的國王,還有那個蒸氣繚繞灼熱逼人的金鼎、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那三顆在金鼎的沸水裡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頭,都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我在橋梁工地上給鐵匠師傅拉風箱當學徒時,看到鋼鐵在爐火中由紅變白、由白變青,就聯想到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後來我到公社屠宰組里當小伙計,看到湯鍋里翻滾著的豬頭,就聯想到了那三顆追逐啄咬的人頭。一旦進入了這種聯想,我就感到現實生活離我很遠,我在我想像出的黑衣人的歌唱聲中忘乎所以,我經常不由自主地大聲歌唱: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前面是魯迅的原文;後邊是我的創造——嗚哩哇啦嘻哩嗎呼。長大之後,重讀過多少次《鑄劍》已經記不清了,但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漸漸地我將黑衣人與魯迅混為一體,而我從小就將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間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間尺,因為我是個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間尺那樣因為黑衣人的一言之諾就將自己的腦袋砍下來。…… (摘自《鎖孔里的房間》,莫言文。) 王朔:他們曾使我空虛 《鶯鶯傳》(元稹)、《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馮夢龍)、《驛站長》(普希金)、《獻給愛絲美的故事》(塞林格)、《憂國》(三島由紀夫)、《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頸之交》(歐·亨利)、《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博爾赫斯)、《採薇》(魯迅)、《他們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唯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摩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順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 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的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 這里選的十個短篇小說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識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無非是殤情和調侃兩類,《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絲美的故事》《憂國》可算殤情,《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刎頸之交》《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採薇》《他們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調侃,卡佛略微正經一點,博爾赫斯玩的比較深。 (摘自《他們曾使我空虛》,王朔文。)
⑹ 《你往何處去》主要講了什麼
《你往何處去》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鏈接:https://pan..com/s/1i-JUbmWnIuB7j7lVfbTtaw
提取碼:d4kr
該小說是在《波蘭報》上發表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鳴驚人。1876-1879年,赴美采訪。回國後發表通訊集《旅美書簡》和《為了麵包》、《燈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說,揭露美國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波蘭移民的悲慘處境,體現了作家進步的民主主義思想。
⑺ 顯克維奇的作品有哪些都描述了什麼
顯克維奇在大學期間已開始寫作。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筆名在《波蘭報》上發表了許多有關華沙生活的諷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徒勞無益》,反映波蘭大學生的苦悶和彷徨。隨後又出版了《沃爾齊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這部作品是在波蘭封建社會崩潰、資本主義勢力迅速壯大的時期開始寫作的,歌頌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實干精神,表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樂觀態度。
1876年,顯克維奇作為《波蘭報》的記者赴美國訪問。《旅美書簡》作為一本通訊集肯定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躍進步,又揭露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以及對人民的壓迫和種族歧視。
1877~1880年,顯克維奇寫了不少中、短篇小說,體現了作者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帶有悲憤格調的作品如反映農村生活的《炭筆素描》、《音樂迷揚科》和《天使》,描寫外國統治者壓迫波蘭人民的《家庭教師的回憶》和《勝利者巴爾泰克》,表明波蘭僑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的《為了麵包》和《燈塔看守人》,描繪美國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殘殺的《酋長》和《奧爾索》。
19世紀80年代,波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沙俄和普魯士在它們佔領的波蘭地區內推行同化政策,波蘭人民深受苦難。顯克維奇渴望找到一條能使全國人民團結對敵同時又能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減輕人民痛苦的道路,他開始創作歷史小說。
1883~1888年,他寫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與劍》取材於1648年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暴動。當時烏克蘭是波蘭貴族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赫梅爾尼茨基暴動的結果,第聶伯河以東的土地被沙皇俄國佔領了。顯克維奇站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反對外國干涉的立場上,揭露赫梅爾尼茨基為了私利,打著民族起義旗號,勾結外國侵略者分裂波蘭的活動。但他沒有把赫梅爾尼茨基領導的暴動和烏克蘭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武裝起義區分開來,因而在譴責哥薩克暴動的同時,歪曲和醜化農民起義。第2部《洪流》寫波蘭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蘭的斗爭。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躪國土、屠殺人民和大貴族的叛國投敵,歌頌了中小地主和廣大人民齊心協力與敵人作斗爭,以及他們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描寫波蘭反抗土耳其—韃靼人入侵的斗爭,但作者卻著重描寫伏沃迪約夫斯基的個人愛情故事,在思想和藝術上都不及前兩部。3部曲、特別是《火與劍》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以後,顯克維奇又發表了兩部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即《毫無規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對於貴族階級往昔的「尊榮」的留戀,對它的沒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顯克維奇發表了《你往何處去》。這部小說通過一個羅馬青年貴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愛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祿對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於這部小說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金。
19世紀末葉,民族壓迫加劇,顯克維奇發表不少政論和演說,揭露普魯士佔領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1900)。這部小說則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描寫了波蘭和立陶宛反對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斗爭,是波蘭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顯克維奇移居瑞士的韋維,並組織了「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當選為主席。他的最後一部小說《軍團》寫19世紀初東布羅夫斯基領導的波蘭軍團的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斗爭,但未寫完,他便於1916年11月15日逝世。
⑻ 燈塔看守人主要內容
波蘭人史卡汶斯基很早離開故鄉,他一生參加過多場戰爭,老了應聘做燈塔的看守人。他在孤島上開始了寧靜而簡單的生活,時常思念起故鄉來。一天,他收到了一本來自波蘭的詩集,美麗的詩篇使他心潮澎湃,哽咽不已。他一遍遍讀著詩集,直到睡去,直到夢里回到童年故鄉的懷抱……第二天,這位波蘭老人因為失職而被解僱,只好再一次踏上漂泊的旅程。貼身攜帶的是那本永遠割捨不下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