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短篇小說有六大特點是什麼
1. 老舍的寫作風格
老舍的寫作風格是朴實、 幽默, 以小見大集通俗性與文學性於一身,平易而不粗俗,精製考究而不雕琢,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具的個性色彩。
老舍作品的語言風格表現在四個方面:
1、以俗白而清淺最為突出
2、用詞簡潔、准確,選詞富有個性化
3、情景交融,富有節奏感
4、語言有聲有色,色彩鮮艷,富有感染力。
(1)老舍短篇小說有六大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
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2. 老舍小說的創作特色有哪些
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了解:
一、縱觀老舍的長、中、短篇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繼承了魯迅的關於「國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還顯出了自己新的開拓與新的特色。《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長篇中,相當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如被金錢銹損了靈魂的老張、渾渾噩噩的趙子曰、抱殘守缺的馬則仁。《二馬》中把中國國民性的解剖放進了世界民族之林這個大手術室中,具有宏闊的視野,也從獨特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嶄新的透視。顯示了老舍開闊的文化意識。《貓城記》中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傳統文化母體身上的毒瘤,其剖析達到了相當深入的地步。《離婚》中直面現實,把小市民的庸俗無聊與官府的衙門的黑暗腐敗連結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批判意識已經達到自覺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義。《駱駝祥子》《月牙兒》對底層貧苦市民的熱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視,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個側面,深入到了抨擊社會制度的層次。《四世同堂》表達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戰爭的烈火中清算歷史遺傳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滿懷著對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層市民社會為中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與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典型的古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的小說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鮮明強烈的「京味兒」。1、寫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風俗,北京的景觀和地理風貌。2、「京味兒」表現在語言上,老舍小說的語言在北京口語基礎上的提煉,簡短生動,但一般不同於北京的方言土語。
四、幽默的格調。幽默格調多樣,具有幾重性。既有溫厚的同情,又有峻厲的諷刺。對下層貧民與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罵的筆墨後面,不無辛酸、苦澀。對市儈、漢奸他的筆端噴出了無情的怒火。早期的兩部長篇有點鋪排「為幽默而幽默」。《二馬》則有所控制,是透出了靈氣的幽默;《離婚》標志著他幽默風格的成熟。獲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
以上供參考。
3. 老舍短篇小說的特色
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4. 老舍的作品特點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個藝術特色:
一、語言幽默。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三、題旨鮮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四、語言通俗。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合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5. 老舍的小說特色是什麼
老舍擅長描寫北京市民,特別是下層貧民的生活,具有濃郁的市井風味和北京地方色彩。他善於描寫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小說中,人物幾乎都是活動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的。他擅用北京口語。文字簡朴明快,敘述談話,句式很短,生活味濃。
老舍善於塑造描寫人物,能抓往人物的特徵,勾劃出人物的面貌、神態,擅長心理描寫,往往藉助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具體感受。作品結構單純,線索清晰,諷刺幽默、輕松俏皮、別具一格。早期作品為笑而笑,則有油滑之弊。
6. 老舍有什麼特點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可以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
(6)老舍短篇小說有六大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
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學思想的基調是強調文學的自由表達,同時認為文學對社會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遠期的。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7. 老舍小說有什麼特點(簡潔一點,100字左右)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緻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8. 老舍先生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
其所寫小說的有如下四大特點:
1、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
2、通常會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
3、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同時也追求幽默,擅用潛台詞;
4、表達自由和形式美好。
9. 老舍的文章特點
1、創作題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2、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3、文學思想
老舍的文學思想成分復雜,現代文學史中無產階級文學和資產階級文學的斗爭里,他的派別色彩不明顯,雖然他對左派的革命領導文學的藝術指導方式及其他藝術和思想上的主張頗有微詞。同時老舍也未曾加入蘇汶和梁實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認為文學至死都是自由的。
(9)老舍短篇小說有六大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老舍的主要影響:
1、文藝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2、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3、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舍
10. 老舍的作品都有哪些特點
老舍的作品特點:1、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2、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
人物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革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