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宗璞成名作為短篇小說紅豆
A. 作家宗璞的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等。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宗璞的作品特點: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
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
宗璞對創作情有獨鍾,她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干這一行!」
B. 宗璞《紅豆》簡介
《紅豆》講述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男女主人公江玫和齊虹的愛情與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抉擇。 因其情節,《紅豆》一度被人當作是愛情小說,但當人們感受到江玫站在在人生十字路口要作抉擇的矛盾與掙扎時,就是要決定一個知識分子的未來命運時,她是要救國還是要個人的愛情,在那樣的情況下,個人的感情是渺小的,而江玫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就是《紅豆》要表達的時代意義,最後被認為是一篇「革命歷史小說」。《紅豆》面世以來,由於當時讀者對《紅豆》理解的視角和主題的切入點不同,以及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等因素,造成了讀者的解讀產生了分歧,並且有許多糾纏不清的政治問題,在1958年「反右」的大風波中,難免受到嚴厲的批判。令人遺憾的是,生活在當時環境下的作家沒有重視《紅豆》發表後所引起的讀者的注意和知識分子的共鳴與欣賞,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紅豆》。具體的說,《人民文學》10月號上刊登了孫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學〉七月號上的幾株毒草》和《這是什麼樣的革新——本刊編輯部整理》兩篇文章,無疑將《紅豆》一棍子打進了死胡同。孫在文中明確指出「小說《紅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黨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憶她過去的那個極端仇視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愴惶逃往美國的貴族大學生的時候,是多麼惋惜,悵惘和悲痛。」讓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學社召開了題為「《紅豆》問題在哪裡?」的座談會更把《紅豆》往死里送。幾乎全部與會者都義無返顧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紅豆》是一個宣揚小資產階級戀愛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徹底的壞作品。
C. 宗璞 紅豆的主要內容
內容簡介:
1956年,作為新來的幹部,江玫回到了闊別六年的大學母校。總務處為她安排的宿舍恰是她上學時住過的房間。
房間內一切如舊,她在耶穌像後找到了自己當年放的小盒子,裡面是鑲著兩粒紅豆的銀絲指環。她拿起這兩粒依然鮮亮的紅豆,往事像一層煙霧一樣從心上升起,淚水遮住了她眼睛。
1948年,江玫上大學二年級,她的生活中闖進了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同屋、物理系大四學生蕭素,另一個是蕭素的同班同學齊虹。
蕭素以漸進引導的方式,啟蒙了江玫的革命思想,鼓勵她加入歌詠團唱《黃河大合唱》,在新詩社讀艾青和田間的詩,帶她閱讀革命書籍,邀請她在詩歌朗誦會中扮演《火把》中的唐尼,讓她參加牆報抄寫、遊行救護等工作。
有著一張清秀的象牙白色面孔的齊虹,以他在音樂和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贏得了江玫的愛情。二人愛得如痴如醉。
北京解放前夕,蕭素突然被捕,齊虹的反應讓江玫清楚地意識到兩人間的鴻溝無法跨越。與此同時,江母告訴了江玫她父親死亡的真相。原來,十五年前,江父也是因思想罪被抓走,不明不白地再沒有回來。
父親的屈死和母親的眼淚,切身的家庭悲劇,讓江玫更清楚自己的人生選擇。最後,在國仇家恨的交錯下,她堅定地拒絕與齊虹一起去美國,以「我不後悔」為兩人的愛情畫下了句點。
(3)A宗璞成名作為短篇小說紅豆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范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
《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
參考資料:
網路--紅豆
D. 宗璞的生平資料
1、個人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2、主要作品
《鐵簫人語》《A.K.C》《尋月集》《紅豆》《宗璞散文小說選》《丁香結》《南渡記》《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正在創作的有《野葫蘆引》。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鐵簫人語》,《紫藤蘿瀑布》一文被選到初中課本。《晚秋》一文被選到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中。《這是你的戰爭》一文被選到2011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中。《銹損了的鐵鈴鐺》一文被選到2011年四川高考語文試卷中。
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鐵簫人語》,其作品大多反映中華知識分子的生活。文章《花的話》現已編入小學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三課。
E. 我想問一下宗璞的《紅豆》創作背景,越詳細越好
創作背景:作家宗璞從大學開始創作小說,1950年後以她感到文學的范圍越來越窄,只能寫工農,而且有模式。她認為與其寫一些公式化的東西,不如不寫。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後,她覺得可以依個人意願寫東西了,於是,結合平素的所見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識分子和校園生活為題材,創作小說來表現知識分子在時代巨變的十字路口的內心搏鬥。在當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說《紅豆》。
《紅豆》送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後,編輯們無異議通過這篇小說 ,將其作為「雙百」方針的創作體現,發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學》「革新特大號」上。
(5)A宗璞成名作為短篇小說紅豆擴展閱讀:
《紅豆》簡介
《紅豆》是宗璞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學》雜志。小說以倒敘的筆法,講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學生江玫與戀人齊虹由於生活態度和政治立場的分歧而導致的愛情悲劇,從而展現了在時代巨變面前,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艱辛而曲折的心靈歷程。全篇充滿溫馨浪漫的情調和濃郁含蓄的人情味,整體上呈現出一種唯美的風格。
F. 宗璞的成名作是什麼
1、宗璞的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散文集是《丁香結》。
2、人物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
3、主要作品
代表作:《鐵簫人語》《A.K.C》《尋月集》《紅豆》《宗璞散文小說選》《丁香結》《南渡記》《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 《知音》等。正在創作的有《野葫蘆引》。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鐵簫人語》,《紫藤蘿瀑布》一文被選到初中課本。《晚秋》一文被選到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中。《這是你的戰爭》一文被選到2011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中。《銹損了的鐵鈴鐺》一文被選到2011年四川高考語文試卷中。
精選集:《風廬散記》。
G. 「《丁香結》的作者是宗璞,她的代表作還有巜紫藤蘿瀑布》巜紅豆》等。」
這句話說得對。
宗璞,是筆名。原名馮鍾璞,中國當代女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
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
《紫藤蘿瀑布》是宗璞寫的一篇散文。
H. 宗璞成名作為短篇小說《 》
短篇小說《紅豆》。
I. 宗璞《紅豆》的寫作背景
50年代的作家基本無法掙脫政治意識的束縛,無法跳出「愛情+革命」的枷鎖,而宗璞的《紅豆》卻能夠真正從愛情本身出發,真實地描寫青年知識分子的真實情感生活,寫出了豐富性和復雜性,反撥了傳統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模式,體現了作家對愛情、對人性的一種關懷。
讀宗璞的《紅豆》,滿眼的蘭芷,宗璞在小說語言的運用中描摹真切、語言簡約,純凈沉鬱,以質朴無華的文字傳達愛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實而感人,字里行間充滿雅韻逸致,文化氣氛濃郁。
可以說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藝術之中,又為中國傳統文化所「化」過的知識性女作家。宗璞原名馮鍾璞,祖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抗戰勝利次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又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正是有著這樣特殊是文化氣息,使她在後來的創作中流露出一種真實的創作風格。
她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1953年畢業後,大部分時間在《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世事紛爭,歲月留下了一些難以忘卻的記憶。當江玫不期然而面對那兩顆色澤依舊「十分勻凈而且鮮亮」的紅豆時,一段不尋常的往事如潮般湧上心頭。宗璞的《紅豆》是運用倒敘的方式描寫全國解放前夕女大學生江玫與銀行家少爺齊虹之間的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戀愛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艱辛而曲折的心靈歷程。小說通過一個愛情悲劇,表達了一個在時代巨變面前如何選擇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題。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內涵與藝術激情,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它在短小的篇幅內可貴地表達了知識分子自己的敘事視角,雖然浮光掠影,卻隱晦地表現出知識分子在大痛苦與大歡樂交織在一起的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人生選擇和內心矛盾,突現出作者在當時特殊年代對青年的愛情觀和心理活動的人性關懷。
然而,《紅豆》面世以來,由於當時讀者對《紅豆》理解的視角和主題的切入點不同,以及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等因素,造成了讀者的解讀產生了分歧,並且有許多糾纏不清的政治問題,在1958年「反右」的大風波中,難免受到嚴厲的批判。令人遺憾的是,生活在當時環境下的作家沒有重視《紅豆》發表後所引起的讀者的注意和知識分子的共鳴與欣賞,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紅豆》。具體的說,《人民文學》10月號上刊登了孫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學〉七月號上的幾株毒草》和《這是什麼樣的革新——本刊編輯部整理》兩篇文章,無疑將《紅豆》一棍子打進了死胡同。孫在文中明確指出「小說《紅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黨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憶她過去的那個極端仇視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愴惶逃往美國的貴族大學生的時候,是多麼惋惜,悵惘和悲痛。」讓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學社召開了題為「《紅豆》問題在哪裡?」的座談會更把《紅豆》往死里送。幾乎全部與會者都義無返顧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紅豆》是一個宣揚小資產階級戀愛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徹底的壞作品。
其實,為什麼會出現當時這種惡劣的批判情況,應該是當時的作家在「雙百」方針提出來的一個歷史性的錯誤理解。結合當時作家的革命心理,我們不難發現,主要是當時的作家將「文藝為社會服務」錯誤理解為「文藝為政治服務」,然後片面地強調政治的重要性,演繹著「文藝為社會——社會為政治」的怪圈。謝冕先生曾說:「中國特有的社會憂患總是抑制文學的純美傾向和它的多種價值,總是驅使它向著貼近中國現實以求有助於改變中國生存處境的社會功利方向。」整體上說,當時文藝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頌無產階級英雄的紛紛涌現,而不是為探索人性奧秘、表達真情實感,挖掘並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愛情、親情等元素。所以出現了這種政治意識形態深刻影響創作主體的荒誕現象,並在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濫成災。有些文章尖銳地指出:「這篇小說特別突出的陳舊戀情的痛苦回憶,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值得黨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懷念?」這些指責完全歪曲了文本誤讀了作家,是毫無道理的惡意攻擊,在今天看來是極為荒謬可笑的。事實上,當時許多作家仍然沒有跳出「愛情+革命」的枷鎖,而宗璞卻能夠正視現實,正視具體的人生,寫出了江玫、齊虹這樣生活在充滿了復雜矛盾是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動。
小說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主人公江玫與齊虹從相識,相戀到最後決裂分手的全過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傷……這一系列豐富的心理活動,在愛情和革命兩條線索的交錯發展下,小說真實而令人信服地記錄下江玫性格與心靈的清晰脈絡。撥開紛擾的愛情霧靄,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熱誠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與追求,也是祖國沖破黎明前的黑暗那個生機勃勃、孕滿希望的年代裡一代人擁有的共同的真誠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識分子從迷惘到覺醒、軟弱到堅強的思想感情發展邏輯。不但揭示了「愛情為革命服務」的主題,而且顯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豐富和復雜性。
其實作家宗璞在真實地將這對戀人戀愛中的歡樂、痛苦、纏綿描寫得細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時,就是要激起當時在愛情上的種種正確觀念的產生。讓這種對愛情如泣如訴的抒寫能夠在那個以歌頌為主的「文學獨白」的年代綻放光彩,讓更多的人特別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內心活動,以及人的價值觀念等因素,讓中國的文藝界多生產一些具有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說《紅豆》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它不僅講述一個愛情故事,而且表達了一種愛情觀念。所以小說中齊虹與江玫的三次沖突中表現出來的「兇殘」本質,可以理解為青年人對愛情的痴迷、深情。
可以肯定,宗璞的《紅豆》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愛情小說,它通過江玫與齊虹的一場戀愛表明了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愛情觀念。同時,作品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深刻刻畫也正表明了《紅豆》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性關懷和人文精神的痕跡,這是一種文藝界真實美的啟明星。
J. 宗璞簡介50字(簡歷)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中共黨員,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宗璞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任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主席團委員,第六、七屆名譽委員。 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10)A宗璞成名作為短篇小說紅豆擴展閱讀: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
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和《紫藤蘿瀑布》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散文,真是受益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