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短篇小說
1. 王蒙寫的小說有哪些
有《暗殺—3322》《季節四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狂歡的季節》)、《青狐》《尷尬風流》,中篇小說《布禮》《蝴蝶》《雜色》《相見時難》《名醫梁有志傳奇》《在伊犁》系列小說,小說集有《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王蒙評點紅樓夢》《東施效顰化語詞》《王蒙話說紅樓夢》《王蒙講稿》《王蒙新世紀講稿》,《王蒙散文》、《自選集《琴弦與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傳《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2. 如何評價王蒙的《堅硬的稀粥》
《堅硬的稀粥》可視為在東西文化碰撞和改革浪潮沖擊之下,世態民心真實情狀的微型景觀。它是王蒙對民族整體進行全景式的考察和哲思後一種抽象還原的縮小藝術處理,其整體象徵的意味非常明顯。一眼就能看出,王蓑並不是在那裡不厭其煩地單純嘮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頓飯的事。他暗示給人的東西比這要多得多。「新風日勁,新潮日猛」,各種觀念在矛盾中撞擊,「在茲四面反懇含悲厭舊,八方湧起杯夢維新之際」,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和模式化受到威脅和挑戰。
從《堅硬的稀粥》看王蒙的政治小說
作家要關注現實,描寫人間百態和世間疾苦,嬉笑怒罵中或多或少都會和政治有一定的聯系。王蒙也是一位關注現實的作家,他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當代的許多政治事丨件掛鉤,而且他出身少共,擔任過文化部長等公職,與政治的聯系就顯得更加密切,感悟更加深刻了。
王蒙的小說很多都帶有政治色彩,每出一部新作都帶有當時強烈的時代特徵。他於1955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後以《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引起社會關注,並以此成名。
王蒙的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曾獲第四屆1989—1990短篇小說百花獎,可見這篇小說在當時的影響程度。《堅硬的稀粥》寫於1989年,當時正值中國改革發展的初期,這部小說無疑給當時的社會給予了一定的影響,雖然小說是虛構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至少說是對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陳舊的文化制度,保守的思想始終是要被前進的社會所拋棄的,小說以一家人的生活為背景,緊緊圍繞著吃飯的問題展開,較為細致地刻畫了一家人思想的變化歷程。
小說敘述了一個四室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丨件,這一家庭內部的變化不正是當時中國改革的縮影嗎?一個的國家不正類似於一個大家庭嗎?膳食的改革牽動家庭中的各種勢力,爺爺是權威的當政者;兒子是新新力量,象徵著中國社會的新一代的青年們;徐姐是勤勞的底層勞動者,舊體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識分子派,爸爸的中層階級,還有諸如我和妻子代表著不同層次的社會人物。小說最後讓膳食改革之後的一家人明白了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者沒有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論來教化讀者,而是將一個高度嚴肅的政治問題作了一個比方,淺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長里短的小事。讀者聯想開來,是不難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的。看完這篇小說,讀者對黨的政策方針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但在小說中王蒙也並非簡單的「翻譯」黨政方針,他也有自己的思考,並用筆表達出來。何謂改革,就是對原有的體制或者原有的方式進行調整,改變、革命、創新。改革中會看到新事物的誕生,比如小說中,一家人迎來了收錄機,雖然只是暫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每個人。改革也會讓人們燃起心中壓抑許久的熱火,點燃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與嚮往,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象小說中對於改善膳食的慾望,從一開始只有爺爺提出,到之後的眾人響應,再是搞得如火如荼,這就好比星星之火剎那間燎原了整個山野。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兩方面,當你在享受或者在欣賞它的同時,你也在品嘗著它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這就象你在贊美玫瑰的艷麗時,不要忘了那同時也是一朵帶刺的凶器。因此,當一家人正投身於膳食改革的熱潮中,每個人都在盡著自己的能力去把改革的火苗越燒越旺之時,卻忽視了它可能會引起一場或許難以撲滅的大火。徐姐的獨自掌權被推翻說明了權利集中制所帶來的深刻後果。兒子完全西盤式化的改革同樣得到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一家人不同程度上的生病住院。兒子雖然仍舊堅持他的觀點,一副「堅持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說去吧」的姿態,但毫無疑問,他的思想存在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他現在的觀念或許在之後的人生旅途中得到改變,順應時代的潮流,不過至少目前來說,他是不明白「外國的月亮之所以比中國圓」的真正原因。
小說在進行到兒子的改革時,其實已經漸漸走向了故事的高潮,接著是大傢伙的分餐制,以及由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喻示著又一次的改革落幕,故事的高潮也趨於停止,然後以大約勻減速的速度向著終點走去。堂妹夫所提出的民丨主選舉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一次激起了大家的慾望,但是事實很明顯,他的結局和兒子是殊途同歸的,的確他對於改革抱有著象大多數人那樣美好的願望,但是他的觀念同樣犯了不切實際的問題,對於家庭背景的不了解,對於家庭成員的一知半解,他的所謂民丨主選舉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場走秀性質的鬧劇,它的出現只是告訴人們世界上存在著一種體制叫做「民丨主」,世界上有一種表決叫「選舉」,這或許就是堂妹夫帶給那一家子的最大財富。
之後的廚藝評比,則是證明了膳食改革歸根到底要和膳食沾上邊,換言之,誰的廚藝好,誰就有資格去改革。然而,隨著徐姐的悄然離去,叔叔嬸嬸的搬入新房,堂妹夫的出國留學,這一家的人員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膳食改革變得簡單了,或者說人們在經歷了一番激丨情火熱的喧鬧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大傢伙都不同程度上認識到膳食的改革最終還是以吃得滿意為主。這一條改革經驗具有這個大家庭的特色,無疑也打上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烙印。
在《堅硬的稀粥》里,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王蒙對政治的話題的熱情,但是這種熱情卻又與他早前的另一部作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有所不同。《堅硬的稀粥》發表的時代已經褪去了許多的輿論禁忌,作家的創作環境比發表《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時要寬松得多。小說的特色應是忠實與生活,沒有把人物簡單化,臉譜化。作者一方面寫出了劉世吾這樣一個墮落的領導,同時也寫了他內心的痛苦,搏鬥以及短暫的良心發現。面對林震這樣的生活中新人。他有善良的願望與卑劣的慾念想交織的復雜心理狀態。在王蒙筆下劉世吾即不是「死官僚」式的反面人物,林震、趙慧又也不是高大的共產主義戰士,而都是各自存在不同缺陷的活生生的人。這對於當時盛行的公式化,文學創作的臉譜化、概念化傾向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沖擊。也正是如此,王蒙的這篇小說才在當時的文壇脫穎而出成為焦點。相比較而言,《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比《堅硬的稀粥》擁有更多的批判力度,《堅硬的稀粥》里有一種平和的敘述和啟迪,並不要有對某些不正常現象的揭露。但這兩種主題的作品它們同屬於對政治現象的藝術的描述,都是作者關注政治生活的體驗。
對王蒙的漸漸消退的批判意識,有評論家說這是「王蒙式的忠恕之道」,把王蒙的政治小說看成是為主流意識服務。對於中國的文人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危險的評判,一種是站在當權者的高度批評某些思想偏離或者反動的文人;一種是站在文人的角度批評某些不夠「揭露」現實或者為當權者說了話的作家。王蒙嘗到過第一種評判的滋味,但在當下,他又遇到了類似後一種批評的境遇。王蒙曾說:「社會上有很多「消費型作家」,寫作就是為了賺稿費,而新生代們甚至討厭成為「良知」。只能說,我們期望作家是社會的良知,而他是不是「良知」要經過長期的考驗,有的作家只是「作良知狀」。至於我個人,我是一個積極投入社會生活、入世很深的人,但創作時是個虛無縹緲、精神遨遊的人,我覺得我是真的作家。」他對自己有這樣的認識,而且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他比當下一般作家的具有多得多的社會良知。有人說王蒙是懷有儒家的忠貞意識的,已經不敢再有任何的對現實的批判,可能在這些人的眼中只有不斷的批判現實的黑暗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批判現實,抨擊時弊確實能夠體現一個作家的價值,但也不是只要批判了黑暗面的寫作者就是真正的有良知的作家。作家可以對壞的東西進行批判,但對好的東西也可以進行表揚,對無關對錯的甚至不了解的也可以不發言論。王蒙有關政治的小說是他對客觀社會現實作了認真思考後寫出來的,並不是一味的迎奉主流意識。
3. 王蒙的作品
作品名小說
長篇小說
《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戀愛的季節》、《狂歡的季節》、《失態的季節》、《青狐》、《王蒙說》、《躊躇的季節》、《這邊風景(上下)》等
中短篇小說集
《小豆兒》、《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名醫梁有志傳奇》、《冬雨》、《說客盈門》、《相見時難》
《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
《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記》、《風箏飄帶》、《蝴蝶》、《相見集》
《雪球集》、《布禮》、《我又夢見了你》、《紙海勾沉至尹薇薇》、《堅硬的稀粥》、《高原的風》《無言的樹》、《冬天的話題》、《臨街的窗》、《眼睛》、《夜雨》、《來勁》、《庭院深深》、《奇葩奇葩處處哀》等
散文《德美兩國紀行》、《桔黃色的夢》、《蘇聯祭》、《我的喝酒》、《印度紀行》等
4. 當代作家王蒙寫過哪些書
當代作家王蒙寫過的書有:《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桔黃色的夢》、《冬天的話題》、《深的湖》、《失態的季節》、《戀愛的季節》、《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等。

3、《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
1956年,王蒙發表了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通過一位青年幹部對機關官僚作風不滿的故事,批評了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
在當時幾乎沒有文學作品敢於批評黨的幹部的政治形勢下,這篇小說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據說毛澤東都親自看過這篇小說,還對王蒙這個小青年的勇氣給予了贊揚。但隨後這篇小說卻給王蒙帶來了厄運,徹底改變了王蒙的命運。王蒙因這篇小說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北京郊區勞動改造。
5. 《春之聲》的作者是誰呀
《春之聲》的作者是王蒙。
《春之聲》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創作的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1980年第五期。這是一篇有別於傳統的情節結構模式,採用心理結構方式創作的小說。
《春之聲》沒有貫穿全篇的故事情節,主要藉助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心境、聯想和下意識的活動,創造出某種典型意境,反映出社會生活和人的心靈奧秘,向人們傳遞著春天的信息。

創作背景:
1980年春節,王蒙從西安坐了兩個多小時的悶罐子車到三原看望讀軍校的兒子。在這段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令他決定創作《春之聲》。為了最大限度利用這個素材,盡可能地挖出事件的意義,使在有限的時空里的事能讓人感到更廣闊、更長遠、更紛繁的生活,而且要在某種程度上再現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質。
6. 《活動變人形》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活動變人形》(王蒙)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EGr2SaAEOOYSe6RjHw8ZyQ
書名:活動變人形
作者:王蒙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5
頁數:338
內容簡介:
《活動變人形》作者王蒙,他的小說一般以智慧和瀟灑見長,很少耗費了王蒙自己的血肉,即使那些以自己為模特的小說,王蒙也大都以過來人的通達自嘲了之。自嘲是王蒙的解剖刀,自嘲又同時是王蒙的盔甲。王蒙常常用自嘲來消解好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已經成了王蒙式的招牌菜了。但《活動變人形》可稱為嘔心瀝血,這是王蒙第一次以家庭作為背景來寫作小說,而且又是與自己的身世相關的背景,這部曾被譽為審父之作的小說其實具有經典作品的多種要素,比如小說中那種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對峙,不僅父輩沒有能夠解決好,在我們今天更為明顯和突出。
作者簡介:
王蒙(1934~) 當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於北平。上中學時參加中共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事青年 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錯劃為右派。 1958年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范學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調北京市作協工作。 後任《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文化部長、國際筆會中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職。

7. 王蒙小說《青春萬歲》主要內容是什麼
《青春萬歲》是王蒙早期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贊美了她們不斷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鬥志,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同時也探討了當時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作品主要描寫了鄭波、楊薔雲等一些學生黨員對一些生活困難、思想落後的女學生——如天主教會「仁慈堂」中長大的孤兒呼瑪麗、出身資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蘇寧、一心想當科學家,對集體和他人缺乏熱情的李春等人的熱心幫助,使她們最終都能融入到學校這一大家庭中來,共同進步,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學生們之間的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和很高的思想覺悟。同時作品中也穿插描寫了鄭波和楊薔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提高學習成績,以及鄭波與田林、楊薔雲與張世群之間的不成熟的、朦朧的愛情故事。

8.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王蒙作品獲獎目錄
--------------------------------------------------------------------------------
最寶貴的 1978年 短篇小說 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悠悠寸草心 1979年 短篇小說 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青春萬歲 1979年 長篇小說 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
1986年獲人民文學出版社獎蝴蝶 1980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一屆(1979—
—1980)中篇小說獎
春之聲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風箏飄帶 1980年 短篇小說 獲1980年《北京文學》短篇小說獎
相見時難 1982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葡萄的精靈 1983年 短篇小說 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
獎
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 1983年文藝評論 獲首屆《上海文
學》文藝評論獎
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映與呼喚 1984年 文學評論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
章一等獎
訪蘇心潮 1984年 報告文學 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名醫梁有志傳奇 1986年 中篇小說 獲全國傳奇文學獎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
優秀小說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日本創價學會和平文化獎
「為表彰王蒙的文學創作」 1987年 獲義大利蒙德羅國際文學特別獎
蘇州賦 1988年 散文 獲《人民日報》燕舞杯獎「誣告有益」論 1988年
雜文 獲《人民日報》風華懷獎
堅硬的稀粥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小說月報》百花
獎
紙海勾沉——尹薇薇 1989年 短篇小說 獲第四屆1989—1990《十月》
文學獎
濟南 1992年 短篇小說 獲《上海文學》短篇小說獎
9. 王蒙創作的春之聲體裁是
《春之聲》是王蒙創作的短篇小說,1980年首發於《人民文學》第五期。
小說描寫了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迴家探親途中擠在悶罐子車廂里的種種見聞、感受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聯想。作家設置了特定的環境,以巧妙的藝術構思,通過人物的盡情聯想,閃電式的變化,展現出一幅十分廣闊的生活圖景,謳歌了中國經過撥亂反正之後社會生活中所出現了令人振奮的歷史性轉機。
內容簡介
從德國訪學歸來的熱物理學家岳之峰迴家過年探親,搭乘的是一輛悶罐子車。出國訪問的現代化生活體驗與故鄉落後生活的巨大反差在他的腦海中激起了思緒萬千的波瀾。隨著列車啟動的聲音和月光投射到車廂,岳之峰開始了一路的聯想。他想到了童年,想到了故鄉,與年邁的雙親;列車運行聲音使他想到冰雹、打鐵、歌曲、風鈴與美國的抽象派音樂等;車廂里的旱煙味和汗味讓岳子峰產生了各種氣味的聯想,南瓜的香味、火車站前各種小吃的味道;而悶罐子車的擁擠使岳子峰想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群與生活場景:人流如織的王府井、街上幾乎看不到人的漢堡、到處是黑壓壓的人頭的火車站,甚至想到了解放前去南京請願的學生隊伍。車廂里人們議論的自由市場、百貨公司、香港電子石英錶、豫劇片《卷席筒》、三接頭皮鞋、包產到組、差額選舉等等都讓岳子峰浮想聯翩。
創作背景
1980年春節,王蒙從西安坐了兩個多小時的悶罐子車到三原看望讀軍校的兒子。在這段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令他決定創作《春之聲》。為了最大限度利用這個素材,盡可能地挖出事件的意義,使在有限的時空里的事能讓人感到更廣闊、更長遠、更紛繁的生活,而且要在某種程度上再現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質,一方面,王蒙改動了小說主人公和錄音機主人的身份及其他一些情況,比如王蒙在火車上遇到的用錄音機學外語的是一位男性,創作小說時改成了抱小孩的婦女,以強調人們為實現「四化」而搶時間學習的干勁;另一方面,王蒙從國外現代派包括意識流小說中獲得啟發,通過主人公的聯想把筆觸伸向過去和現在、外國和中國、城市和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