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倒敘
A. 微型小說與短篇小說除了在字數上的區別之外還有什麼明顯的差別
1、主題不同
微型小說:又叫小小說,源於歐美,字數在幾十個字到1000多字之間,以速寫的方式描繪生活和刻畫人物,象一幅剪影或一個特寫鏡頭,形式短小,文筆洗練。
短篇小說:人物集中,情節單一,篇幅短小。其內容含量通常在2w字以內,少的只有數千字。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的某個富於情趣和意義的片段,描寫一、二個人物來反映社會現實。
2、特點不同
小小說是應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而產生的,體現了精巧的藝術特點,往往蘊涵著較深的哲理意味和較強的戲劇性。短篇小說主要是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多、也復雜得多的社會現象的。
(1)短篇小說倒敘擴展閱讀
微型小說特點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遠。人物少,情節簡單。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勝多,以微觀反映宏觀。現實感強,迅速輕便,充滿生活氣息,但要寫出藝術境界的「遠」,使人聯想無窮。
(二)博採眾長,不拘一格。廣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藝術體裁的長處,可以稱為「模糊小說」。
(三)取材精確,鏡頭小說。微型小說寫的是面上的一點,這個點是運動展開的,可以稱作影視中的「鏡頭」。一般短篇小說中的倒敘和補敘,在微型小說中要成為瞬間鏡頭的描寫和串連,以免冗長敘述和說明。
B. 倒敘和插敘的意思
1、什麼是倒敘:
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
比如,在《永不忘記》一文中採用把情節的結局放在開頭敘述,然後再敘述情節的發生、發展的敘述方法。這是最典型的倒敘的方法。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到「她語帶感情,幾致哽咽」)寫潘老師和王翔的父親、妹妹到車站送王翔上大學,王翔送給潘老師一幅自畫像。無限的深情都凝結在一幅畫著一個賣冰糕的孩子,寫著「永不忘記,謝謝老師」的鉛筆畫上。畫有什麼含義?永不忘記什麼呢?這種先敘事情結局的手法既曲沂、引入入勝地點了題;又製造出懸念,引起讀者急切的關注。這里又借人物對話交代畫上的孩子就是王翔,他是個難得的孩子,他能上大學全靠潘老師的幫助。自然地引起倒敘。
2、 倒敘的類型:
倒敘的類型大致有以下三種:一是把結局提前,如《永不忘記》;二是像《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那樣把中間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如《一件珍貴的襯衫》。
3.倒敘的作用及應該注意的問題:
採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例如,在《不速之客》中,文章通篇圍繞「不速之客」採用倒敘的方法行文。重點突出第二部分,詳細敘述不速之客所講的故事,集中表現了中國石油工人創業的艱難和階級友愛的深情;全文渾然一體,無懈可擊。
採用倒敘應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或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或為了結構變化的需要或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千萬不可為倒敘而倒敘。運用倒敘,非有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不可。當倒敘的部分敘述完畢回到順敘時要交待清楚。否則,會使文章頭緒不清,脈絡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
4.什麼是插敘?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開展情節或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的敘述方法。如《同志的信任》為表現文章的中心——魯迅先生是「最可信的同志」的需要,先寫魯迅先生接到方誌敏的密信、文稿及看信的經過,再插寫方誌敏被捕及獄中書寫文稿和密信以及託付魯迅先生,然後再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魯迅先生如何珍藏密信、文稿和把它們轉交給黨中央的情況。
4、插敘的類型:
插敘是敘述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作者在敘述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發展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線索,既不依時間順序而插入有關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插敘結束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
從內容上看,插敘有下列常見的形式:
(1)追敘。追敘是追憶過去,追憶往事,以幫助讀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對情節進行追溯性的敘述。如魯迅的《故鄉》中, 「我」和「母親」談到閏土時,插入少年閏土和「我」的友誼片斷,藉以表現因過多艱辛、痛苦和精神摧殘,一種壁壘森嚴的等級觀念已注入了閏土的頭腦,默認了那條橫亘在自己童年夥伴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不僅使閏土的形象更鮮明,也深化了主題。
(2)補敘。補敘是對情況和事件作某些補充,一般並不發生於原來的情節,僅僅是補充原來敘述的不足,豐富敘述的內容。
(3)逆敘。逆敘是指插入的一段敘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遠,由今及古。
5.插敘的方法:
(1)作者直接插進來進行敘述、介紹、說明,或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所見所聞所感和親身經歷來進行插敘。
(2)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語言(像對話、獨白等)來進行插敘。
(3)通過人物的回憶、思念、想像等心理活動來進行插敘。
6.插敘的作用及插敘應該注意的問題:
恰當地運用插敘的方法,可以補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內容豐富充實,結構曲折有致。
插敘應從實際出發,不能單純追求形式上的變化而亂用插敘,弄巧成拙。插敘的內容,只是和原來的敘述相關但不能相連,相連就成了倒敘。插敘更不是敘述的中心,只是為中心服務的一個片斷。而且前後銜接要自然,要界線分明,插敘完了,要回到原來的敘述線索上來,不要脫離原來的敘述線索而發展成另一條線索,更不能節外生枝,成為文章的游離部分。也不要把它寫成倒敘的分敘。
C. 請教一下短篇小說寫法
取材很重要,只要取材對了,可以說短篇小說就成功了一半。我的取材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沒有文章的地方作文章。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獨立的領域。寫短篇小說在現實中,只寫一點點東西。這一點點東西,稱之為短篇小說種子。世間萬物都有種子,一切都有。這個種子是世間萬物生存不息傳宗接代的東西,有了種子的傳遞世界才延續下去。和物質世界對應,我覺得短篇小說也有種子。有的把它稱為一個眼睛,有的把它叫做支撐點,有的把它叫內核,有的把它叫黃金點。可能有七八種說法,但我喜歡種子這個詞,一說就給人以飽滿、圓潤、美好的感覺。有可能生長成一篇短篇小說的根本因素。這是我給種子下的定義。 我們從事創作會經常看一些短篇小說,看一些小說當然都是非常不錯的,枝葉飽滿。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非常臟污的東西,這些東西就缺少了短篇小說的因素。拿一個自然界的種子來比,我們在自然界里尋找種子是比較容易的。我們種黃瓜地,留種的瓜是要留個標簽,表示這是不能摘的,這就比較容易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我們有時苦苦追求,卻難以找到。在沒有進入創作以前,這是難度很大的。我們舉一個例子,沈從文的《丈夫》。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短篇。大概情節是寫過去的一種生活,說他的妻子在農閑時到船上去做一些接客的生意,她不把這種事看成多麼丑惡,到了此時,丈夫去看他的妻子,就帶著一種慾望、想念,肯定要親近一番,結果到了船上以後,他卻在眼皮底下一次次被人奪走了妻子。丈夫就在前倉,前後聽到兩個當兵的、水保等和妻子交易,情緒弄得很低沉,妻子給他錢也不要,一個人傷心地捂著臉嗚嗚地哭起來,第二天和妻子回鄉下去了。這個小說的種子,我覺得就在最後嗚嗚地一哭。整個小說的過程就是這個種子生發的,一切過程都在向這個哭走。很感人。當然,還有社會分析、情感因素等都很豐富,這里不講,講的就是最後一切都是向這一哭而來。種子有時在開頭,有的可能在結尾,有的可能在中間。而這個小說的種子在中間。種子埋進去了,有一個發芽的過程。後面是開花結果的過程。前面培育,後面生發。因為有了種子,小說就立起來了,情緒也將飽滿。我們聽到短篇小說的很多做法和說法,我們聽到有人說短篇小說是生命之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還是應該求,只有求,不斷地求,才有可能遇到它。否則就往往就會失去這種遇的機會。因為我在報社工作,經常去礦上走,有很多人給我談一些希奇古怪的事,我要說的,事情再多再古怪,如果沒有短篇小說的種子,一切都是瞎搭。我有時跑一些地方,跑好多天,但沒有短篇小說的種子和潛質,就沒有寫的必要。這個短篇小說的種子可能是一個題目、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等,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有一個東西,一個故事,可能在我們腦子里存在若干年,覺得可能會寫成一個短篇小說,遲遲不能動手寫,可能就是沒有找到種子所在。可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了種子在哪裡,就會感覺一下開朗,時候就到了。小說主要不是講道理,是理感的。但小說是理性的結果,需要一種思想,表達思想之美,而不是道理本身。寫的是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一篇小說道理講得再深刻,感情不飽滿也不能感染人。最後建築的是情感世界,是審美層面。其實說到這兒,已經把另一層意思說出來了。短篇小說的種子就在生活中,在心裡,就這兩個地方。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說現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素材,激發了靈感。比方說創作需要想像,這需要生活的基礎,而不是平空的。現實生活就是我們小說創作的想像所憑籍的大地和空氣。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土地,所以說要注重現實生活。說到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小說來自現實生活,但又與現實生活不對應。這個種子還需要從心裡來進行尋找,要把現實生活中的種子拿來放到心裡去發酵、去升華,最後打上自己的烙印。從現實生活中來的東西,我覺得又要與現實生活拉開一點距離。現實生活在創作中往往有一種糾纏,攔在我們面前,說我是很刺激的,很有賣點的,趕快寫我吧,寫我不會吃虧的,甚至象一個*女糾纏一個嫖客一樣,這樣寫出的東西,可能是易碎的,不經看的。有人說,現在的現實生活太豐富了,作家都只要拿過來就成小說了。不管現實生活怎麼樣,照搬過來都不符合小說藝術上的要求。因為它沒有進入藝術的層面,沒有心靈化和藝術的處理。這種處理除了心靈化處理還要進行深究。有一種說法,因為對現實看不明白,才寫小說。乍一看,這很新鮮,後來想想,這種說法可能是有種作家玩的一種幽默。我們有時可能一個小說沒有想透,把它寫出來,評論家看出來。如果沒想透,繼續寫,寫很多是根本不可能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何可能呢?所以我們對一個作品還是要深究,要思考。在短篇小說的種子說里,引用王安憶的一句話:有的小說看起來象預言……短篇小說是理性的果實……它只是一條思路。是模糊的,不是很明白的;是思路,不是預言。這個前面講的應該是叫尋找短篇小說的種子,應該在現實和心裡尋找。進入了內心世界,才會發現空間很大。只有進入心靈世界,我們的創作才能左右逢源。我們找到短篇小說的種子了,不等於就能寫成一個很好的短篇小說。這需要一個很艱苦的過程,象種一顆玉米,需要耕地、下種、施肥、打草、澆水……有一個環節不到,就收獲不到果實。下面講短篇小說的生長。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種子,對於創作的人來說,每一顆種子都非常珍貴,讓它長成大的果實,這才對得起讀者和自己。我們聽到短篇小說的做法很多,比較多的一種做法是說短篇小說要用減法來寫,這是指精煉而言。好多人物、好多細節,把小說撐得滿滿的,沒有一點空間,這才產生了要忍痛割愛的減法說。短篇小說應該是用一種生長法來寫。就是說,從生活中、記憶中,只取那麼一點點種子全力培養,使之生長壯大。或說只是一個細胞,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生長、組合,最後長成。打個比方,比如短篇小說是一朵六瓣的花,裁去一瓣,就不完整了。還聽到一種說法,寫短篇小說主要看控制能力、平衡能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我們比較一下,我們拿長篇中篇與短篇作比,故事長、細節多,我們從中挖一塊,變成短篇行不行呢?根本不行!完全不一樣。好象羊皮披不到兔子身上一樣。這是短篇小說文體的獨特性。強調了文體的獨特性,也強調了短篇小說寫作技法上的要求。有一個高的要求,有的人可以寫長篇,叫他寫短篇,卻很難。這裡面有情感和手法上的鍛煉原因。我們說了,短篇小說是用生長法寫的,它到底生長在哪裡呢?講到這里,談談小說與心靈的關系。如果任何作家寫的東西沒有打了心靈化的烙印,出來的就是一個標准件。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們指的當然是真誠的心。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世上,當我們有了生命意識的時候,就有了心靈意識。所謂生命意識就是一種死亡意識。當人在這種意識漸漸強烈的時候,多數人往往表現為想抓住一些物質的東西,覺得抓住東西越多就抓住了全世界。這樣的意識是錯的,從曹雪芹的好了歌里就可以看出來。我們應該抓住什麼,就是應該抓住心。文學抓住心,就是通過抓住心來抓住我們的世界。我們中國的歷史上,誰抓住了心呢?曹雪芹。古今帝王將相有多少,卻有幾個如曹雪芹一樣讓我們記住。只有他不會消失,隨著時間消失,歷史磨礪,越來越顯現出它的瑰寶價值。抓住心,當然是真誠的心。一個作家是不是真誠的,一個作品就能看出來,一個作家寫久了,他文字裡面帶著這個作家的氣息,帶著他的呼吸,帶著他的氣質。莫言說文字是一個作家身上的分泌物。我覺得每一個作品就象一個作家生出來的孩子一樣,寫完了捨不得拉出去,象嫁閨女一樣要挑一個好婆家,希望別人會善待你的孩子,否則就會心疼。這需要我們非常精心地,多投入一些心!我說這個進入心靈世界,一個是上心,一個是入心。上心。平時我們會產生一些錯覺,覺得這個世界很重要,這也離不開自己,那也離不開自己,這是不對的。真正離不開自己的是自己的小說,如果不寫這個小說就不會出世。只有上心,在人的一輩子中只有上心去做好一件事,這一生都值得。入心。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很豐富花哨,往往覺得沒什麼可寫,要寫下去,只有深入內心,象捕捉瑩火一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一些新聞性、社會性、事件性的東西,是與小說有很大距離的。小說完全不能受新聞的干擾,新聞的語言完全不能帶到小說里來。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寫出新聞性的小說來,一定要讓新聞事實在自己的心裡發發酵,然後才寫成小說。那麼說,小說生長於心,除了腦子想像,整個身心都應該投入這個創作。視野要非常開闊,才能不受局限,不使一條道走得局限。一個人如果體力不行,衰老了,他寫東西都會很費勁。汪曾祺的晚年,寫的一些東西就不敢恭維了,寫得實,不靈動,沒有飛翔感。人到一定歲數,如果體力不支,小說根本寫不出來。就象一個樹有一個掛果期,一旦過了這個掛果期,也許會結一些果子,卻不會大。再打個比方,就象一個女人有一個生育期一樣。小說是生長的,在我們還具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多寫一些。小說又不搞計劃生育,就多寫點,免得體力不支想寫寫不動時,會十分懊悔。小說要生長,還要細,細到連花團上的絨毛都細……如果連細都不用,就用微妙來說……寫東西都是在細上下功夫,細致入微的。作家無論何人,心理上都有相通的東西。如張煒說,有些優秀的男性作家就有一些女性化的東西。故事的情節像枝幹,而細節則像滿樹繁花。我們中國的小說特別講究一種韻味。比較魯迅和沈從文的小說,魯迅是思想之美,而沈從文是韻味之美。我們寫每一篇小說都要知難而進。沒有任何一篇小說是輕而易舉的,要不怕難。我們寫小說的,不一定要看很多文學的書,在於會不會讀書。別的書我們也要讀一些,社會的、攝影的、美術的等等。好多小說是通過邏輯情節來推動它的展開,它不是經驗性情節。地域文化對一個小說家的滋養非常重要。一是母親,一是自然,一是童年的生活,是成就一個作家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小說的主要生產力是想像力,一個作家缺乏想像力就不成其為作家。有想像才能有藝術創造的空間。精練——是提高短篇小說質量的所在精練,用在短篇小說創作上,就是講究「布白」的精當,就是以最經濟的文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內容,讓人意味無窮。寫好短小說,要有一種高超的「用語簡短而涵義深遠」(高爾基)的本領。能有一句話說明白,決不用兩句話,能用一個字的,決不多留一個字。小說創作不妨學學清人鄭板橋的畫竹句:「冗繁削盡留清瘦。」只有「削盡」「冗繁」,才能將表現神韻的「清瘦」留下來。魯迅說:「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功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古今中外的一切佳作,莫不經歷一番「削」「刪」功夫的。宋代歐陽修將《醉翁亭記》初稿開一段的幾十個字,最後削刪為「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是說明精練的重要,並不是要各位在小說創作上皆五個字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時間的流速產生一種緊迫感,加之當前藝術形式多樣化,看小說的群體相對不如以前了,因此,短篇小說,短而精,就更顯其審美價值。短而精,關鍵在於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高度的的簡潔筆墨。魯迅的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一看一學的。如《立論》,是以白描手法,寥寥數語,就把幾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真是一詞見性格,一語傳神情。這里既有情節,又有人物,每一個人的性格都鮮明,清晰,更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哲理。可見,沒有高度生動、形象、准確、簡潔的筆墨,是寫不出如此短小精悍、雋永深刻的短小說來的。對於我們進行小說創作者來說,鬆散容易緊湊難,洋洋灑灑幾千幾萬字容易,而在盡可能短的篇幅內表現出同樣容量的短文,則就不那麼容易了。即使做不到「一詞見性格,一語傳神情」,至少也不要連篇累牘地說廢話,不著邊際地亂發揮。契可夫曾不無自豪地說:「我能長話短說」。長話短說,是小說質量的表現,是作者才氣的表現。可惜的是,現在有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習慣於或喜於短話長說,拉長作品的篇幅,平淡無味。這既影響了小說的提煉,也影響著作者自身思想和藝術的錘煉。高爾基說過:「學習寫作,應該從短篇小說入手」,西歐和我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不屑於寫短小作品,一開始就拉長篇,其結果往往是「製造了大堆語言垃圾」。因此,對寫短而精的小說來說,有利於我們學會對素材、語言、結構等提練。阿托爾斯泰說「小小說,這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
D. 很久以前看過 花火 雜志上的一短篇小說,說的是 一個戲子與一個胖的色盲女之間的故事,小說是倒敘,開
嗯,文章名就是《第三十八年夏至》最後的最後,那年夏天始終沒有再來,一個只能看到黑白的全色盲小女孩,一個喜愛梨園戲的小戲子,他們彷彿都被遺忘在那段小時光里,各自背離,不會再會
E. 急需好的倒敘開頭若干個
例一:記一次到公共醫院探病的經過和感受
「咇…咇…」教傷車的聲音隨風掠過耳畔.我家住在醫院附近,聽到這聲音原是平常事,
(1) 不過卻因此引起我昨天到公立醫院的回憶.
(2) 此刻,昨天到公立醫院的回憶,又像
(a) 夜幕上的星星一樣,在記憶的熒幕上閃現出來.
(b) 畫似一幅一幅浮現在眼前.
(c) 奔騰的波濤,霎時間涌滿了我的胸膛.
例二:記一次與朋友發生爭執的經歷
整理房間時,看到放在書桌上那張微微泛黃的相片.其實它每一天也陪伴著我讀書,做功課,看到它原是意料得到的,
(1) 不過這刻卻因此引起那次與x爭執的回憶.
(2) 此刻,前年與x爭執的回憶,又像
(a) 夜幕上的星星一樣,在記憶的熒幕上閃現出來.
(b) 畫似一幅一幅浮現在眼前.
(c) 奔騰的波濤,霎時間涌滿了我的胸膛.
1寫事作文開頭在我腦海中有許多的事,不少已被流水般的時光沖得模糊了,可有一件事卻使我怎麼也忘不掉.
2,在我的記憶中,有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那就是我第一次做酸辣魚.
3,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一件事使我終生難忘.
4,在我記憶的長河中,有高興的事,有傷心的事,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要算那次發生在公交車上的事.
5,我經歷過許多事情,但最令我難忘的是體育課學習後滾翻的一件事在我讀三年級時,發生了一件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讓我難已忘懷.
6, 去年暑假,我曾經做了一件錯事,這件事使我至今難忘,一想起來心裡就難過.作文範例一件難忘的事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一件事使我終生難忘.經歷過那件事,我似乎長大了許多...
肖韜華
所謂倒敘法就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寫,然後再按順序法寫。這是我們寫作時常喜歡運用的技巧之一。的確,用倒敘手法開頭,有它的妙處:由於把故事的高潮或結局放在開篇,很容易使讀者由「果」思「因」,腦海里藏著一個懸念,欲罷而不能,激發起閱讀興趣;同時,由於故事的結局已經放在開頭,對寫作者來說,以下就是專心寫好過程,揭開這個懸念了,所以不容易跑題。
它有四種情況。
一是大倒敘。即是把事件的結局提前,造成懸念,再按時間的順序敘述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例如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祝福》這樣寫道:
「不早不遲,偏偏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我先是詫異,接著是很不安,似乎這話於我有關系。試望門外,誰也沒有。好容易待到晚飯前他們的短工來沖茶,我才得到了打聽消息的機會。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地說。
「祥林嫂?怎麼啦?」我又趕緊問。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也大約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麼時候死的?」
「什麼時候?——昨天夜裡,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麼死的?」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地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作者先寫祥林嫂慘死的結局,然後再敘述她的半生事跡。這就形成了懸念,激發讀者進一步閱讀的興趣。
二是小倒敘。即是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緊張的片斷寫在前面,這樣一下筆就震動和吸引讀者,然後按時間順序敘述事件的起因、發展與結局。例如《中國青年報》記者撰寫的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採用的就是這種倒敘法:
陡然,辦公桌上的電話,響起了十分急促的鈴聲,戴近視眼鏡的業務員老胡,一把抓起聽筒:
「喂,哪裡?」
「長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陸縣,我們這里有六十一個名工發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羥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聽筒里的聲音響亮而焦灼。
「我們立刻准備葯品!」很怕對方聽不清楚,老胡幾乎喊了起來,「我們馬上設法把葯品發到太原!」
「不幸!太原距平陸尚有一千餘里,而且要翻山越嶺,交通極為不便,請設法空運……空運!!」
從時間先後順序來看,這個「長途」發生在民工中毒、緊急搶救、四處找葯等事件之後,作者把它提到前面來寫,是為了造成懸念,使文章引人入勝,跌宕多姿,引起讀者強烈的興趣。
三是追憶倒敘。即是先寫眼前的事物,由此引起回憶,再追敘往事,形成倒敘。例如《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這樣寫道:
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件襯衫,凝聚著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群眾的階級深情。每當我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那件往事。
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從眼前的白色的確良襯衫寫起,設下懸念,起到引出故事,引出人物的作用。第二部分先寫事情的起因:作者騎著自行車誤入快車線,導致交通事故;然後寫事情的發展:周總理的出現與關懷;再寫事情的結果:作者得到周總理贈送的一件襯衫。最後部分又回到眼前珍藏的那件襯衫。這一部分在珍貴的襯衫上回環往復,既加強了文章的抒情性,讀後令人為之感動,又強調了往事的深刻含義,使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四是對比倒敘。即是先寫當前的情況,再回憶過去的事情,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這樣開頭的:
聲樂家蘇林教授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個二十歲的女生陳伊玲,初試成績十分優異,聲樂、視唱、練耳和樂理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音域寬廣,令人贊嘆。而復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蘇林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但這樣年輕而又有才華的學生卻還是第一個,這樣的事情也還是第一次碰到。
這篇文章歌頌了陳伊玲的思想品質,按一般寫法,它可以從陳伊玲初試時的成績優異寫起,然後寫她「協助里弄幹部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睡,影響了嗓子」,因而復試時成績很不理想。可這樣寫平鋪直敘,遠遠沒有課文這樣開頭有吸引力。課文之所以緊緊吸引讀者,又恰恰是運用了對比倒敘、巧設懸念的緣故。一個初試成績那麼出色、令人贊嘆不已的考生,僅僅相隔這么一個星期,為什麼復試卻使人大失所望?讀者急於解開這個疑團,自然要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直到最後弄明原委,疑竇頓消,深深地品嘗了審美愉悅,而品學兼優的一代新人陳伊玲的形象也同時深深地紮根於腦海了。
綜上所述,倒敘結構的特點是,以往事為中心,但卻以現在為開端,最後又回到當前,把過去的事情經過放在目下的時間里加以敘述。這樣寫,能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可讀性和抒情性,能更好地突出主題,並能使文章前後銜接自然,文氣貫通,首尾呼應,結構緊湊,給人以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運用倒敘法開頭,有一點至關重要,那就是:要學會首尾照應,還要適當安排好過渡。因為結果已經寫在開頭,所以文章結尾處就不要再簡單重復了,正確的辦法應是恰當地呼應一下,給人一種首尾照應的完整感。同時,最好在第一自然段與倒數第二自然段之間,最後一自然段與倒數第二自然段之間,寫上恰當的過渡句或過渡段,使上下文語意連貫、流暢。沒有恰當的照應和過渡,倒敘法就無法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F. 如何以「我就是傳說中霸道總裁的女兒」為開頭寫個短篇小說
如果主角的人物設定是霸道總裁的女兒,那麼整篇小說的內容都可以圍繞這一角色展開。故事三要素之一——人物已經有了,小說後續可以通過事件來描述這一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進而升華主題,突出作者最初的寫作理念。
人物需要成長空間。既然設定是霸道總裁的女兒,這個角色的起點自然比一般角色要高一點,至少有足夠的經濟條件,生活中不愁吃喝。那麼,在沒有經濟壓力的前提下,主角要想獲得獨特的人格魅力,就要讓她在某一領域中越走越高。有成長空間的角色會更吸引人,能在自己的領域中逐漸獲得成功的霸道總裁女兒也會擺脫掉人們對她的固有印象,成為一個獨立於霸道總裁爸爸的角色。
雖然霸道總裁女兒這種角色設定一抓一大把,但是只要能在小說中給她賦予獨特的靈魂,她就是一個能夠引領讀者打開全新世界的鑰匙,是小說成功的關鍵。
G.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是如何分類的各類有哪些主要作品
1、反映普法戰爭的:在這類題材的作品裡,莫泊桑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法國軍隊的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者的愛國精神如《羊脂球》、《米隆老爹》、《兩個朋友》等。
2、描寫資產階級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如《項鏈》、《戴家樓》,表現世人貪圖錢財而不注重親情的《我的叔叔於勒》,描寫小市民吝嗇的《雨傘》等。
3、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以及優秀品質的,如《西蒙的爸爸》、《一個女長工的故事》等。
表現形式:
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段,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
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還有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
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與事件保持了時空的距離,有時描述者則又是事件的參與者,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則又身份不明。
在莫泊桑的短篇里,描述方法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無疑是他以前的短篇小說作家所未具備的。他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為後來的短篇小說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H. 短篇言情小說,倒敘,悲,怎麼寫
採用倒敘的方法,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產生懸念,更能引人入勝,同時也可以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中,作者李星華在第一自然段中先寫了父親李大釗的死對自己的感觸很深,再寫了父親死的過程。這種敘述方法叫做倒敘。
採用倒敘應從內容和形式的需要出發;或為了表達主題的需要,或為了結構變化的需要或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起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千萬不可為倒敘而倒敘。運用倒敘,非有過渡句或過渡段銜接不可。當倒敘的部分敘述完畢回到順敘時要交待清楚。否則,會使文章頭緒不清,脈絡不明,影響內容的表達。
,隨便寫唄,我寫的大綱都弄丟了,也不補了,順著寫,有個大概方向就行,
寫啥倒敘啊,要網路小說就不要暴露結局,根據你自己想要的結局,搞個懸念給人,越懸越好
I. 高分急求倒敘的例子,還有開放式結尾的小說(著名的最好、短篇),好的給100分!!!
無凌幻界極之外傳第IX季
共有七種結局,倒敘(不過,就怕你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