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游園

短篇小說游園

發布時間: 2022-06-04 13:17:11

A. 游園驚夢的作者簡介

白先勇(1937.7.11~)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上世紀80年代其作品《謫仙記》被導演謝晉改編為電影《最後的貴族》。他是女作家三毛的啟蒙老師,上世紀60年代與張愛玲有一面之緣。將湯顯祖的《牡丹亭》精編為「四百年青春之夢,奼紫嫣紅《牡丹亭》」。
白先勇一九三七年生於廣西南寧,未滿一歲遷居桂林。父親白崇禧為國民黨名將,曾任首任國防部長,母親馬佩璋出身於廣西富商家庭。白先勇在桂林度過他的美好童年,直至湘桂大撤退,桂林陷於火海之中,白先勇童年亦隨這片火海消逝。五十多年後重訪山尾村祖居,白先勇不勝唏噓,「少小離家老大回」,故居已殘破不堪。故鄉親友依稀還是熟悉的臉孔,但生活水平仍停留在五十多年前的水平,令白更感世變更,人各有不同命運。桂林的山山水水,童年生活的細節,亦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泉源。
一九四四年,白家離開桂林遷到重慶,白不幸染上肺病,要受到隔離。四五年抗戰勝利,白家亦於四六年遷回南京。南京為歷史名城,對白先勇創作亦有深遠影響。小說《游園驚夢》便以南京秦淮河崑曲藝人為題材。在南京白先勇看到在家中出入的軍政要人,這批人後來也遷到台灣,白從中體會到歷史變化,今昔之比。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主題詩《烏衣巷》便道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喟。
有人形容白先勇「背負五千年回憶的重擔」,作品具歷史感,筆下人物的悲歡離合總與家國歷史有一定關系。白先勇曾說:「寫作是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苦轉化成文字」白先勇對筆下人物總充滿悲憫情懷,其小說結合中國古典文學與西方現代小說技巧,並滲透中國文化與西方哲學思想,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白先勇的創作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短篇小說上,分為《台北人》、《寂寞十七歲》和《紐約客》三部分,其中又以14篇《台北人》影響最著。關於這一部分,白先勇的評論知己歐陽子,對每一篇都做了分析,歸總為《王謝堂前的燕子》,她認為《台北人》的主題命意主要有三:「今昔之比」,「靈肉之爭」和「生死之謎」。

B. 《游園驚夢》讀後感

白先勇在小說《游園驚夢》中有意識地採用了敘事學方法及互文性思路。小說在外視角敘述中加入局部人物的內視角,並把兩種敘述視角相互結合、穿插,進而通過內視角的回顧性敘事,自然轉入意識流中的詩意表達。與此同時,中國文學的豐厚傳統給予作品互文性以極大便利,並營造了「人在戲中,戲在戲中」等多方面的藝術效果。由此,又構成了夢醒時分的寬闊的闡釋空間。作為短篇小說,《游園驚夢》無疑是上乘之作。不管是題目的選擇、景物的描寫、情節的構造、時間的處理、敘事的技巧,無不體現出一種典雅清幽的詩意氛圍和柔和哀婉的悲涼意蘊。最值得稱道的是在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上,融入了西方文學的意識流、時間重組等現代技巧,將人物的心理流程描繪的細膩真實,並展現出一片深邃廣袤的歷史時空。當然,應該看到,白先勇在精神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更為親近。他的思想深受傳統的儒釋道文化模式的影響,尤其是小說中流露出道家的「因果輪回」「浮生若夢」等思想,無不帶有悲觀消極的意味。因此,《游園驚夢》僅僅停留在「悲涼」這個層面上,而未能上升至更高的悲劇美學,這正是作家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錢夫人,當年浸潤在秦淮風月里的「藍田玉」,在歲月的動亂里光艷不再,到頭來卻只是一句淡淡的「(台北)變得我都快不認識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樓大廈」。只是,對於錢夫人來說,台灣的衣料粗糙、光澤扎眼,尤其是絲綢,又哪能比得上大陸貨的細致和柔熟,即便是那鴻翔綢緞庄的新貨色,也比不上從南京帶到台灣的壓箱底的墨綠杭綢。在熟稔於心的花團錦簇和吹拉彈唱里,時空的陌生也難以抵擋物是人非、事過境遷帶來的暗流涌動。在竇夫人的宴席上所經歷的一切,對於錢夫人而言,就像是福克納筆下那帶有秋天味道的鍾聲。時光的喧響在靜謐而熱烈的懷想里遠去,那些炫目得近乎刺眼的光華也漸漸消退,只留下不變的戲文和多變的人心在咿咿呀呀的胡琴聲和悠長細膩的唱腔里繼續糾纏,讓人分不清生命和故事原本應該涇渭分明的脈絡和軌跡;只能獨自繼續在游園里驚夢,在驚夢後看那奼紫嫣紅繽紛成了滿地落英,才發現現實生活早已在一次次的懷想中淪為了一片荒草叢生的廢墟,欣欣向榮、聲色交錯的,反而是以為早已釋懷的過去。生命,就這樣淪落成了被命運操縱的戲子,妝容被時間沖刷成了記憶的底色,唱的卻還是懷舊的戲,這其中的身不由己和自得其樂,又有誰能分得清呢?

感懷於心也罷,念舊於物也罷,沿著那些錦簇繁復的大時代背後的通幽曲徑一路走過去,還有多少個「錢夫人」在個人與時代的夾縫里默然懷想、寂然生存,那是一種已經頹敗的光鮮,也是一種不願意清醒的艱難掙扎。
然而,曾經得月台的風光,天辣椒蔣碧月暗藏心機的風情萬種,親妹妹和情人鄭參謀的私情,家國身世的變遷,時代動亂與命運的顛沛流離,旁觀者欣賞的無非是他們眼裡有起有伏的精彩劇情,而錢夫人們,不曾感慨,卻是用盡一生,活在一場幽深的懷想里。旁人感嘆那些舊時光陰的質地華麗,卻不知,命運扇面綻放的桃花,原本就是在歲月里跌跌撞撞出來的血。

C. 有沒有虐得你久久不能恢復的短篇小說

之前看過一篇關於將軍與公主的古風短篇小說,很虐。

《游園驚夢》原本是湯顯祖《牡丹亭》里著名的一折,千百年來為人傳唱,講述了一個悲情柔婉的愛情故事。而白先勇的《游園驚夢》同樣寫了一場“夢”,一場興衰榮辱,家國天下的夢。故事的女主人公錢夫人從當年的梨園魁首成為如今的沒落將軍遺孀,在昔日不如她如今風光無限的姐妹的觥籌交錯中,在“游園驚夢”的戲文中,回憶起當年的一幕幕,唱戲、孽緣、親妹妹月月紅、丈夫錢將軍,還有大陸的一切風光。看著眼前台灣的新起高樓,往日的青春與繁華終究是煙消雲散了。這篇短小說很有現實意味,讓人不禁跟著主人公一起感嘆美好與繁華的時光易逝,青春短暫如朝露;人生無常,興衰榮辱必定要一一經歷。這份真實的難以逃脫的現實感是最虐我的地方。

D. 求短篇小說「The Garden Party」的內容總結(小說的作者:Katherine Mansfield)

小說主要內容是個富人家開游園會,下人家死人了,富人對此事件的態度。
小說想要表現的是不同階級人的隔閡。
詳細:
勞拉是個善良的女孩,她們家要辦一個Party,一開始勞拉裝作她媽媽的樣子指揮工人,後來發現他們都很好相處。然後她們家的一個貧困鄰居家死人了,她不想辦下去了,然而她的媽媽姐姐都覺得她很好笑。但是當勞拉有了一定漂亮的帽子之後,她也馬上高興起來了,忘了這件事。後來她們一家良心發現,就給死人的那家送去飯菜,然而那也是剩下的。
這個故事說明她們之間的隔閡是不會消除的,憐憫之心也並不是真心的,上下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小說中文名:《園會》
網路有詳細介紹:http://ke..com/view/1694846.htm

E. 精品短篇小說

契魔者

本文女扮男裝,女主強大,非正常人。原名:輕言莫夜。
「擋在我眼前的人,只有一個下場。」黑眸抬起,冰冷,陰森。手中的黑劍泛著血色的光芒,清冷的聲音盪漾在眾人的耳邊:「死。」
斷魂劍起,人頭落。
一座華麗的學院內,天台的屋頂上站著一個一襲黑袍的黑發黑眸俊美少年,左邊站著一個綠發碧眼的男人,右邊站著一個紅發可愛的小奶娃。軟軟的黑發上頂著一個可愛的小黑兔懶懶的趴著,微風吹過,襲起了黑袍少年的秀發。
——他,就是傳說中的學院第一天才。
——他,就是傳說中的『夜幕』。
傳聞,夜幕、孤寂的行者,強者的代表。
與魔王契約,與魔獸同行,與魔娃相伴。
這個少年,就是契魔者。
傳說:「被『夜幕』盯上的人,只有兩個下場,1:死;2:生不如死。
好看 沒玩結 魔法的

左岸純情,右岸媚色

從瀟灑的少年到帥氣的男人,我陪他成長了十年,對他來說,難道真的太久了?
生命如沙漏,夜以繼日地一點點流逝,而對某些事物的執著,也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消失。
記得從前,我最喜歡白色,喜歡白色的雲朵,白色的雪,白色的珍珠,白色的玫瑰,還有白色的婚紗。
維東曾問我為什麼,我答:「白色代表純凈、神聖、青春和坦誠,我喜歡它明亮得一塵不染的感覺,你呢?」
維東就揉著我的頭發笑,「小丫頭,白色太單調了。」後來,他的目光落在我白色的連衣裙上,又玩笑般地問了一句:「你有潔癖?」
我為他用了「單調」兩個字形容白色而郁悶了一個晚上。
當時,他戴著耳機,懶洋洋地躺在綠茵茵的大草坪上,隨口哼唱著什麼。
我安靜地歪在他身旁,抱了本《台灣當代小說二十年》翻看,為了那篇《游園驚夢》感慨不已。
那時可真年輕啊,有那麼奢侈的時間和心情。
某一年,我們經常在相輝堂前這樣度過。。。。還可以 這是開頭 呵呵

涼生

如果是她的錯,她可以改正;如果是命運的捉摸,她無力糾正。 ————小記家,她回家了么?身子還是那樣涼,又或許更涼了。可她不再感覺冷,也感覺不到疼,感覺不到血液流出,只是感到了陽光暖暖的照射,很舒服。就像曾經他柔和的目光,就像曾經她甜甜的微笑,就像曾經他溫暖的手掌,還有她一直不能擁有的親情。那種始終無法抓住的溫暖,而今毫不吝惜的洋洋灑灑的布滿全身。包裹著自己。一滴晶瑩的眼淚自眼角不自覺的滑落,蒸發在無盡的溫暖中。嘴角掛上了滿足的微笑。
她看到他們了。看到了琛午後陽光下溫柔的微笑。看到了晨光中楊陽攤開的雙手。看到了父親陽光下掛淚的笑靨。看到了母親手術台上堅定的表情。看到了奶奶白雪中充斥著驕傲的訓斥的嘴唇。看到了鴻,昏暗的燈光下溫柔的目光。她笑了。溫柔的笑了。原來一切都是那樣美好。那樣美好。應該是女尊文


虐殤——絕戀散荼靡

第一章:領養

劃破天空的一道晃眼的白光,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雷響,驚得坐在後排的小女孩更加依偎進了一位少婦的懷里。她伸出纖細白嫩的手揉了揉睡眼惺忪的雙眸,晶亮的雙眸還沒有找到焦距,她瑟縮了一下,輕聲問道:「媽媽我們還沒到嗎?」
今天是她的生日,她生於10年前的4月4日,人們都說那不是個好日子,但是幼小的她卻覺得每年的這天就是她的天堂。因為在這一天,她會收到很漂亮的禮物,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和爸爸媽媽一家人一起去游樂園玩,一起度過生日。平日里,那個小家裡,就只有她和媽媽二個人,爸爸一年難得回來幾次。但是只要是她的生日,爸爸就一定會回家,所以她很喜歡這個4月4日。雖然爸爸難得回家,但是媽媽將家裡打理的非常溫馨,她還是覺得很幸福。更何況去年爸爸送了她一隻迷你的棕色小貴賓,那寶寶好可愛,今日要不是游樂園內不能攜帶寵物,她說什麼也不會把寶寶獨自留在家裡。
「明桀,要不今晚隨便找個旅館休息一下,明早再趕回去吧。」美麗的少婦看著窗外那傾盆大雨,臉上滿是擔憂。
「不要,我不要!」還未等坐在前排操控著方向盤的男子回話,小女孩就任性地叫道:「我不管!爸爸我們一定要回家去。不然寶寶會怕的!」
「琪琪乖,你看這雨下這么大,天又黑,聽媽媽的話,明天我們再趕回去。」少婦摟著懷中的小娃,柔聲勸道。
「我不管,我不管,我就是回去!」琪琪絲毫不肯妥協,甚至在她媽媽懷里掙紮起來。

青之翼


普通,平凡,這些字眼對一般的青春少女來說應該是很討厭的詞彙吧,雖然大多數人都跟周圍的人沒有什麼區別,總是憧憬著自己的不同,或者是特別的美麗,或者是愛情的想望。
我呢,從小時候開始就沒有這種想法,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和普通人一樣。
我與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有是有的,其實,也真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點點,小到只有鉛筆的筆尖那麼大。聽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是嗎?只不過,這鉛筆尖大小的不同在我的心臟上面,那塊跳動的血泵的裡面有鉛筆尖大小的一個洞。具體在哪裡我也不知道,因為第一次有人解釋給我聽的時候,我忍不住捂住耳朵尖叫,我不想知道那個才鉛筆尖那麼大的洞讓我只能活20年,從那以後,「心臟」和「心臟病」成了我的禁語。
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這個女主倒霉 因心臟病穿的

穿越之冷清公子

前世孤兒,今生棄兒,這樣的他會有什麼樣的性格,又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清淡冷漠如他,又有誰能得到他的心呢?是深沉睿智的他?是溫柔細致的他?是魅惑邪氣的他?還是那個神秘人…… 這個是女扮男裝仙俠奇緣之花千骨瑤池初見,他是高高在上的長留上仙,而她偷偷混入,變作小蟲趴在樹上,卻被風吹落於他的酒盞之中。「不小心掉下來了嗎?」他的笑淡然而又慈悲,那是她此生唯一一次見到,卻是對著一條小蟲。一年之約,拼盡全力,只為了有一天,能叫他一聲"師父"。「師父,你為什麼收我為徒?」他不語,只是將宮鈴贈予她,輕撫她的頭。那漫天緋色中白得塵埃不染的身影,每日站在絕情殿的露風石上,俯瞰天下蒼生。她發誓說,再也不會讓他寂寞了。可是絕情殿上的朝夕相伴,默然相守,終於還是走到了盡頭。為了救他,她犯下彌天大錯。然而……「錯了就是錯了。」他淡漠依舊。八十一根消魂釘,還有高高舉起的斷念劍。劍斷念,人斷情......師父,你知道被最愛的人剖心噬骨有多痛嗎?你知道悲傷至極,卻依然抱住幸福的回憶不願遺忘,日日夜夜思念一個人的感覺有多苦嗎?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不相信幸福,可是我相信你。所以,微笑著不放棄,哪怕,愛比死更冷。師徒戀 不是穿越 修仙 這個特火 都拍成電影了 我看的都心疼那個花千古 望採納

F.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讀後感

白先勇的《游園驚夢》是一篇讓人讀出來有種悲涼在裡面的小說。像《孤戀花》一樣,白先勇在描寫女人時,依然讓你看不出這是出自一個男人的手筆。他是那些的諳熟女人,就像他本身就是一個女人一樣。《孤戀戀》里的"女司令",那樣的深知世間的一切,活的是那樣的清醒且理智。

白先勇的短篇小說,總是像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總是會一下子涌來好多人,他們往往不需要刻意地表白自己,也不需要更多的筆墨交待。只是在一投手一投足之間,就已經將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一切都交待清楚了。這或許要歸於白先勇的意識流寫法。也只有這樣的寫法,才能在讓所有的故事講述的有條有理,看似凌亂的人物,卻有不凌亂的故事情節。

其實驚醒的何止是夢,其實還有別的部分,蘇醒的也許不僅僅是生命,其實還有現實。這一次她又來游園了,當她穿著在舊時的旗袍,原以為自己還是那時的錢夫人,還以為自己還是那時候的風光。可是她的夢還是驚醒了。
這便是人生吧!當從夢中驚醒時,這才發現自己其實是一無所有的。原來所有的,無非是夢一樣。其實當竇夫人問她對台北有什麼印象時,她只能喃喃地道,這里變的我都快不認識了--起了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小說總是在寫之前要找到切割點的,就是像洋蔥那樣,能夠一刀下去,看到每一個層面的紋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以練成的。也不是一刀下去就能夠找准地方的。其實寫小說真的不容易,其實寫什麼東西都不容易。文字有時候就像一座華麗的宮殿,而每一個寫字的人,都需要將自己腦海里最美麗的東西用文字將其搭建起來,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能夠為其美而吸引,那時候才處劃功得圓滿。

可是這又談何容易?畢竟這是腦海里最美好的東西,是抽象的東西,像借用文字建造,那還是需要學習與磨練的

G. 沈從文短篇小說品讀`!!急!在線

沈從文(1902-1988),湖南省鳳凰縣(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煥。祖父曾任貴州提督,嫡祖母為苗族。父親年輕時就入伍從軍,辛亥革命時參與當地的武裝起義,後因謀刺袁世凱事泄而亡命關外,母親是世家之女,從小就認字讀書,對沈從文影響最深。湘西偏僻的地域特點和他身上獨有的苗、漢、土家三個民族的血統,對他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沈從文6歲入私塾,15歲從鳳凰縣第一小學畢業,這是他的最後學歷。1917年8月,即按照當地的風習進入地方土著部隊,在沅水流域駐留,先後當過士兵、班長、司書、文書、書記等,在部隊活動的沅水流域各縣,見識了"湘軍"的強悍和殺人如麻的殘忍,也見識了地處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歲),在接觸新文學後,出於內心的憧憬,獨自闖盪北京,升學失敗後,住在"酉西會館"(半年後遷入銀閘胡同一公寓"窄而霉齋")自學,並開始文學創作。這時期,主要用"沈從文"、"休芸芸"等筆名在《晨報副刊》、《現代評論》、《小說月報》和《新月》等刊物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郁達夫那篇著名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從文的求助信後給他的回信。 1926年(24歲)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鴨子》(包括散文、小說、戲劇和詩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蜜柑》,在文壇上開始嶄露頭角。1928年1月,到上海,8月應胡適之邀,以小說畢業的資歷擔任上海"中國公學"的講師,講授寫作。這一年,他還出版了小說戲劇集《入伍》、長篇小說《阿麗絲中國游記》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記》,短篇小說集《好管閑事的人》、《不死日記》,以及《老實人》、《雨後及其他》等。 1929年1月,開始與胡也頻、丁玲夫婦一起創辦文學雜志《紅黑》和《人間》,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夏,任武漢大學國文系講師。1931年1月,胡也頻被捕入獄,2月7日與柔石、殷夫、李偉森、馮鏗(並稱"左聯五烈士")被槍殺於上海龍華。4月,沈從文冒險護送丁玲及孩子回家鄉湖南常德。這年秋天,應楊振聲之邀赴山東,進入青島大學任教。 1932年秋天,又應楊振聲之邀到北京,進入教育部的"中小學教材編選委員會"。在這期間,沈從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呆官日記》、《舊夢》、《一個女演員的生活》,中篇小說《神巫之愛》、《一個天才的通信》、《泥塗》,短篇小說集《男子須知》、《十四夜間及其他》、《沈從文甲集》、《沈從文子集》、《石子船》、《龍朱》、《虎雛》、《都市一婦人》,長篇傳記《記胡也頻》,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 1933年5月,丁玲被捕後失蹤,引起文壇矚目。兩個月後,當人們快要忘記丁玲時,沈從文發表了《記丁玲女士》一文。同年9月,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同年10月,沈從文發表《文學者的態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爭"。這一年他還出版有中篇小說《一個母親》,短篇小說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並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 1934年是沈從文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年。這年1月,他返回湘西看望病中的母親後,寫出了他的小說代表作《邊城》,並寫出了他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記》(1936)和《湘西》(1939)中的許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游園集》、《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傳《從文自傳》,還執編了天津《大公報》的文藝副刊,成為了北方"京派"作家群體的組織者。 在隨後的兩年裡,沈從文對自己的創作做了初步的總結,出版了一系列小說選集,如《從文小說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沈從文選集》、《沈從文小說集》、《新與舊》等。 相關知識:1933年前後,左翼文學的創作面貌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胡也頻、丁玲、蔣光赤等"初期左翼作家"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或被殺、被捕、病逝等)相繼退出了文壇,張天翼、沙汀、艾蕪等"左翼新秀"開始崛起,茅盾的小說創作也進入了爆發期,陸續創作和發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說《子夜》、《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與茅盾等許多作家一樣,沈從文的生活也在1937年抗戰爆發後發生急劇的動盪。1937年8月,隨清華、北大、南開等大學南下,經天津、煙台、濟南、南京、武漢、長沙,又回到湘西,再經沅陵、貴州到昆明,先後任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副教授、聯大北京大學教授,直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回到北京,繼續任北大教授,並參加編輯了《大公報》、《益世報》、《平明日報》等四種報刊的文學副刊。在這期間,仍然創作出版有長篇小說《一個婦人的日記》、《長河》,短篇小說集《主婦集》、《紳士的太太》、《如蕤》(與《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燈集》、《黑鳳集》,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西》、《昆明冬景》,以及雜文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由於沈從文在文壇上多次發表文章引起論爭,從抗戰開始,他與左翼作家的關系繼續惡化,在左翼作家發動的對"與抗戰無關論"、"戰國策派"、"反對作家從政論"、"自由主義文學"等一系列論爭中,他幾乎每次都被列為反叛對象,他在這時期創作的小說也屢遭批判,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動文藝》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氣斷言,他"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的,於是,在1949年7月召開的"第一次文代會"期間,他與京派的理論家朱光潛、淪陷區女作家張愛玲、國統區著名作家無名氏(卜寧)等都排除在外,而且,還被趕下了北大的講台,經於導致精神錯亂,從此,離開文壇。 1949年秋,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學研究班學習,的改行進入歷史博物館工作。196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提議下,參與了《中國歷史圖譜》的編寫,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專著《另古代服飾研究》,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寧"五七幹校"看菜園子,1971的獲准回京,1978年"文革"結束後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80年曾赴美講學。1988年逝世於北京。
關於沈從文的小說創作 沈從文是懷著一個神聖的"文學理想"從邊城來到京城的,依照這個理想,他竭力維護文學的純粹性和嚴肅性,堅決反對文學的黨派性和商業性。在小說創作中,對都市中的現代文明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精心建造了一個美好的湘西世界,在小說的抒情詩手法和田園詩風格方面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沈從文的小說大體上可以分為"都市"和"湘西"兩大題材。都市題材是他以"鄉下人"的身份對現實的直面,重點是道德批判,而湘西題材則是他在成為了都市人之後對過去的緬懷,重點是理想歌頌,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與暖"兩種截然不同的色調。同樣是表現都市生活,沈從文小說與左翼小說和新感覺派小說既在"揭露性"表現出共同的特點,但也顯示出很大的區別。沈從文較多地看到了現代文明背後的道德淪喪和人的自私貪婪,偏重於知識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以茅盾為代表的左翼小說則偏重社會分析和階級批判;新感覺派小說則偏重於感覺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 沈從文小說中大量的性愛描寫,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對都市和湘西的不同態度。沈從文雖然從20歲進京後就一直生活在大都市裡,而且還進入了都市的上流社會,是受人尊重的知識分子,但他發現,都市裡的高等人都患有"閹寺病",想愛而不敢愛,甚至連說都不敢說。因而他寧可並始終把自己看作是"鄉下人",不願與都市的上層人士為伍,總是以鄉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裡的人生。在他看來,都市的"智者"用由"文明"製造的種種繩索捆綁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輪迴圈中,而鄉下人卻總是能返樸歸真,求得人性的諧和。 在他小說的性愛描寫中,也就總是用譏諷的口吻去調侃城市裡的各色人等,特別是上層社會的"高等人"兩性關系的虛假性,《八駿圖》寫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態,而《紳士的太太》則主要寫紳士和淑女們的醜行。在《邊城》等作品中,卻完全是一種贊美,翠翠對性愛的要求越是大膽,他認為就越純真而美麗。這里,除了懷鄉和懷舊的因素外,主要還在於理性的作用。沈從文是把性愛當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識的符號來看待的,探討不同的人的性愛觀念,正是觀察不同的生命形態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制約下人性的不同表現形式。也正如蘇雪林女士所說,沈從文的創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邁龍鍾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沈從文論》,《蘇雪林選集》,第456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這些描寫都市人生的小說,對於沈從文的意義,正在於通過"城鄉的對照",喚起了作者對湘西人生的美好回憶和嚮往。 沈從文的湘西題材,生動地表現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風、民俗。 《柏子》(作於1928年5月,發表於1937年8月的《小說月報》)是沈從文小說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講述的是一個名叫柏子的水手與辰河岸邊一個做娼婦的女人之間男歡女愛的故事。柏子常常花兩個月的時間在辰河的船上辛勞,然後來跟相好的婦人團聚一次,將賺的錢及買的東西交給她。而相好的婦人也總是掐算著時日,有情有意地等著柏子的歸來,形同夫婦。在這里,作者不是要描寫一個勞動者的性格,也不是要粉飾愚昧的人生,而是通過對人性的富於詩意的發現,表現人的生存狀態、自然慾望和生命活力。 《蕭蕭》是沈從文最為寫實的作品之一。小說從蕭蕭12歲嫁給3歲的小丈夫開始,以較多筆墨描寫了蕭蕭的勤勞、純朴以及作為一個少女所有的天真、幼稚、單純的情狀,故事慢慢走向高潮,到蕭蕭被花狗用山歌唱開心竅,並懷有身孕,情節出現急劇轉折,充滿詩意的浪漫變成生死攸關的人生現實。作品的自由結構和風俗描寫、愛情歌謠,使小說融入散文和詩的因素。而在他的《龍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作品,更是從民間故事、苗族傳說和佛經故事中汲取營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地方文化特色。 《邊城》(連載於《國聞周報》1934年1月至4月。同年10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單行本)是沈從文小說最有代表的作品。"湘西世界"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而《邊城》則是沈從文供奉著理想的"希臘小廟"。在這座小廟里,不僅有他嚮往的代表著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和理想生活,而且,還有他追求的代表著自然天性的理想文體。在這些人物身上,閃耀著一種神性的光輝,體現著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現代文明侵蝕和扭曲的庄嚴、健康、美麗和虔誠。翠翠在與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二老(二兒子)儺送的短暫接觸中,就任由自己萌生出愛意,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聽到了團總想要與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親家的話之後,絲毫沒有將這個消息與自己的婚事聯系在一起。在她天真純潔的心靈里,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門當戶對"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愛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關系的最為高尚也最富有詩意的愛。因此,可以說,翠翠是沈從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愛神和美神。同樣高尚的是團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並沒有自相殘殺,當天保得知翠翠愛上了自己的弟弟後,便主動退出了競爭。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理想生活並不僅僅是一個浪漫溫馨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愛情悲劇。 但作者對這一悲劇似乎並不悲傷,在作者的人生觀(生死觀)中,這一切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的常態,當地民風如此,芸芸眾生也應如此。在這個原始而純朴的世界裡,沒有邪惡、貪婪,甚至連人類最常見的嫉妒也沒有,有的只是和善、誠實、俠義和熱情。儺送為了愛情,放棄了陪嫁的碾房,而選擇了渡船;天保尊重翠翠的選擇,為了成全弟弟,選擇了離開;儺送在得知哥哥不幸的消息後,不勝悲哀的重負,也離家而去,連翠翠身邊惟一的一個親人祖父(實際上是外祖父)也棄船仙逝,只留下一個孤零零的翠翠。但天保和儺送的父親順順不但沒有責怪翠翠,反而要來接她回家,就連當年追求翠翠母親的老馬兵,也來照應翠翠。這就是生活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是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生形式的極致,是"神性"的表現。這種"神性",就是"愛"與"美"的結合。在作者看來,神、愛、美,三者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 為了表現這種"人性的極致",作者不能不從一開始就製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意境:"由四川達湖南,靠東有一條官路……"《邊城》共21節,每一節都是一首圓潤的散文詩,都具有抒情的風格:緩緩的情節、細膩的心理、清麗的語言。在《邊城》等描寫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該敘事就敘事,該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意境成為小說的主體,現實與夢幻,人生和自然,就這樣隨著簡單的故事發展而水乳交融地摻和在一起。也許,沈從文正是在這不經意間創造出了自己的理想文體:詩化抒情小說。構成"湘西世界"的題材、人性描寫、人生形式想像等基本元素,"湘西世界"與現代都市文明病的對照。 我們知道,沈從文的主要文學貢獻是用小說和散文建造起了他獨特的"湘西世界",因此,通過與他的都市題材創作相對照等多種形式來了解他的"湘西世界",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最重要內容。 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在題材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生動地表現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從更大范圍上講則是"楚地")的民風、民俗。我們在前面已經說到,沈從文的小說大體上可以分為"湘西"和"都市"兩大題材,而他的湘西題材創作也可分為"現實"和"懷舊"兩種情況。 關於他的湘西現實題材的創作,我們在專科階段曾作過專門介紹:"受魯迅起始的、以鄉村回憶為題材的'鄉土文學'的影響,不僅描寫地方風情,也觸及某些發人深思的社會問題。《蕭蕭》寫女主人公十二歲被嫁到婆家,小丈夫還不到三歲。後來她被子工人花狗的歌唱開了心竅,做了婦人還懷了孕。於是按老規矩,她或是被沉潭,或是被發賣。只是由於偶然的原因,她生下了男孩而被婆家留下了。這里描寫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然而,作者還進而描寫蕭蕭後來還是跟她的小丈夫圓房,那時兒子已十歲,十二歲時又忙著給他娶個大六歲的媳婦。這才是更可悲的,受害者對自身的悲劇經歷,並無半點醒悟,照著世代相傳的老譜,她又親自給下一代安排悲劇。相反,《丈夫》寫的是舊傳統美德的消泯和解體,這當然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為了求生,農民再也顧不得舊傳統了。一些婦女出去'做生意',也就是賣淫掙錢。這是得到丈夫允許的。由於生存方式的變換,她們失去了農婦的質朴和羞澀。不但肉體被蹂躪,精神也被銹蝕。連麻木的丈夫也難以忍受,他終於帶著妻子回去了。還有《牛》,寫農民所受苛捐雜稅的痛苦。" 而在他的懷舊型的作品中,時間的概念和社會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在《邊城》中,人們的社會地位雖然也有高低之分,但並不存在對立的階級沖突,作品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龍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中,作者更是從民間故事、苗族傳說和佛經故事中汲取營養,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 沈從文在"湘西世界"和都市題材中的性描寫,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對性愛內容的不同態度上。我們知道,沈從文等京派作家雖然生活在大都市裡,而且還進入了都市的上流社會,是受人尊重的知識分子,但他們卻始終把自己看作是"鄉下人",不願與都市的上層人士為伍,總是以鄉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裡的人生。因此,沈從文總是用譏諷的口吻去調侃城市裡的各色人等,特別是上層社會的"高等人"兩性關系的虛假性,《八駿圖》寫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態,而《紳士的太太》則主要寫紳士和淑女們的醜行。 但在《邊城》等作品中,他卻完全採取一種贊美的態度,她們對性愛的要求越是大膽,他越是認為她們純真而美麗。究其原因,除了有懷鄉和懷舊的因素外,主要還在於理性的作用。因為在沈從文是把性愛當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識的符號來看待的,探討不同的人的性愛觀念,正是觀察不同的生命形態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文化制約下人性的不同表現形式。但沈從文憑什麼一定就認為,在現代文明制約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態的,而在原始生態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或許我們還可以問: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麼美好,他當時為什麼一定要跑到醜陋的大都市裡來呢?答案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後,特別是在發現了大都市裡的高等人都患有"閹寺病"之後,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麼美好?閹,即"閹人"、"閹黨"。所謂"閹寺",就是宦官。想愛而不敢愛,甚至連說都不敢說,因此,沈從文們可以驕傲地稱自己是鄉下人,也寧可稱自己是鄉下人。 於是,在他的描寫中,面對性愛的或隱或顯的涌動,鄉下人總是能返樸歸真,求得人性的諧和;而都市的"智者"卻用由"文明"製造的種種繩索捆綁住自己,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輪迴圈中。也正如蘇雪林女士所說,沈從文的創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邁龍鍾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既可以說:"這些描寫都市人生的小說,實際上對於沈從文並沒有完全獨立的意義,它總是作為整個'鄉村敘述體'即'湘西世界'的一個陪襯物或一種批判性的觀照而存在的。"也可以說,這些描寫都市人生的小說,對於沈從文的意義,正在於它喚起了沈從文對湘西人生的美好回憶和嚮往。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可以說,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帶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帶有很大的想像成份。在教材中,我們專門介紹了《邊城》的寫作緣由,甚至談到了翠翠的形象原型,這在沈從文的散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據的。應該說,沈從文的許多小說都是有現實依據的,但地處湘、黔、川三省交界的湘西,正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少、邊、窮"地區,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寫的那樣如同世外桃園般的美麗?當然不是。這只是文學的創造,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們在教材中這樣說,在這個世界(即"湘西世界")里,沈從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現代文明浸潤扭曲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的極致,便是對"神性"的贊美。而這種"神性",就是"愛"與"美"的結合。也就是說,神、愛、美,三者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從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愛神和美神。為了表現這種"人性的極致",作者不能不從一開始就製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意境,作品開頭的那句:"由四川達湖南,靠東有一條官路……",就猶如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邊城》與沈從文的文學理想。 "湘西世界"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而《邊城》則是沈從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因此,我們可以說,沈從文不僅把《邊城》看成是一座供奉著人生理想的"希臘小廟",而且,在這座小廟里還供奉著他的文學理想。在這座小廟里,不僅有他崇拜的代表著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也不僅有他嚮往的代表著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而且,還有他追求的代表著自然天性的理想文體。在這些理想人物身上,閃耀著一種神性的光輝,體現著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未被現代文明侵蝕和扭曲的庄嚴、健康、美麗和虔誠。 翠翠在與僅有的男性的接觸中萌生出愛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愛上了當地掌水碼頭團總的二兒子(二老)儺送,並沒有覺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聽到了團總想要與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親家的話之後,絲毫沒有將這個消息與自己的婚事聯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純潔的心靈,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門當戶對"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愛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關系的最為高尚也最富有詩意的愛。同樣高尚的是團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都愛上翠翠,但他們並沒有自相殘殺,當天保知道翠翠愛上了自己的弟弟後,便主動退出了競爭。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理想生活並不僅僅是一個浪漫溫馨的愛情故事,而是一個愛情悲劇,但作者對這一切似乎並不悲傷。 也許,這正是作者的人生觀(生死觀)。天保的出走遭遇了不幸,儺送不勝悲哀的重負,也離家而去,連翠翠身邊的惟一的一個親人外祖父也棄船仙逝,只留下一個孤零零的翠翠。這一切生、老、病、死,在作者看來,都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常態,當地民風如此,芸芸眾生也應如此。而生活如此,表現生活的小說又什麼必要非得按人為形成的規矩去寫作呢?於是,在《邊城》等描寫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該敘事就敘事,該抒情就抒情,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意境成為小說的主體,現實與夢幻,人生和自然,就這樣隨著簡單的故事發展而水乳交融地摻和在一起。這就是沈從文創造的理想文體:詩化抒情小說。

H. 是不是有本小說叫《游園驚夢》它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啊

這本書是作家白先勇寫的。
白先勇 (1937,7,11~)
當代作家。廣西桂林人。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

錢夫人,藝名藍田玉,便是本作品的主角。她是清唱出身,最擅長唱崑曲。有一次錢鵬志大將軍在南京得月台聽到她唱《游園驚夢》,動了心,便把她娶回去做填房夫人。當時錢將軍已經六十靠邊,她才冒二十歲,錢將軍把她當女兒一般疼愛,讓她享盡榮華富貴,但兩人歲數的懸殊,使她痴戀上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可是不久,在她替故友請三十歲生日酒的宴會里,錢夫人知道了自己的親妹妹月月紅,把鄭彥青搶奪了去,錢夫人因此而心碎。

I. 游園不值 簡短故事

一早醒來,南宋大詩人葉紹翁心裡無奈的想:今天要干什麼呢?忽然,他想起了今天要到一位朋友的私人花園去游覽啊!於是他打心眼裡高興,換上衣服,愉快的走了.

到了半路上,他不僅有一點掃興,因為太不值得這一遊了,連要訪的人都沒有遇到,他心裡十分不快.

啊!終於到了,他心裡又高興了起來,馬上就要到花園了!走到了花園的柴門口,他輕輕的敲了幾下門,還沒人來開門,他壓住心裡的一點火氣:會不會人家正來開門啊!可他又等了半天還是沒人開門,他的失望掃興全涌了上來,他又盡可能安慰自己:之所以主人沒來開門,可能是因為主人怕我木低鞋下的橫糧踩壞他青青的蒼台吧!

這時,他漫不經心一抬頭,啊!一枝紅杏悄悄的爬了出來,他又立刻開心起來!

熱點內容
網游小說主角的刀叫末日 發布:2025-10-20 08:36:28 瀏覽:618
菠蘿包輕小說簽約規則 發布:2025-10-20 08:36:27 瀏覽:143
官渡之戰經典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20 08:33:28 瀏覽:650
以武為尊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8:28:15 瀏覽:799
莫泊桑短篇小說每章主要內容 發布:2025-10-20 08:12:35 瀏覽:468
漢武帝小說全集免費閱讀下載 發布:2025-10-20 08:06:42 瀏覽:500
尋秦記小說原著結局很慘啊 發布:2025-10-20 08:04:11 瀏覽:985
主角有一個珠子空間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2:04 瀏覽:834
愛情短篇小說心碎 發布:2025-10-20 07:50:34 瀏覽:584
類似國家游戲的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0:23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