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父與子
A. 巴金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巴金短篇小說有: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五卷《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
B. 父與子的作者是誰
屠格涅夫,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獵人日記》、《父與子》、《羅亭》等。
他出生於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母親獨斷專橫,從小就目睹他家農奴的非人待遇,對農奴制產生厭惡。15歲時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以後又赴德國,攻讀哲學等課程。在歐洲,他受到盧梭等啟蒙思想的影響,與巴枯寧等人時有來往。在這個期間形成他的西歐派觀點。回到俄國後,在1842年底結識別林斯基,成為至交,他的反農奴制的態度更為堅決。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嘗試寫詩。1843年他發表敘事詩《巴拉莎》,獲得別林斯基的贊許。同年他認識了法國女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此後終生眷戀她,甚至為她而僑居國外。特寫集《獵人筆記》(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獲得作家的聲譽。同期他還寫了一些劇本,以《村居一月》最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問世,羅亭成為「多餘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貴族之家》給他帶來第一流作家的聲望。以後他把目光轉向觀察新的社會典型,創作出刻畫「新人」形象的兩部長篇《前夜》(1860)和《父與子》(1862),其中《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發表長篇小說《煙》,通過男主人公在愛情生活上慘遭打擊的體驗,曲折地表達了作家在這個時期對社會政治運動所產生的悲觀情緒。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此外,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幾乎貫串在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戀》、《春潮》等。《散文詩集》(1878~1882)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屠格涅夫被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美,結構簡潔嚴密,擅長自然風景描寫,常用隱蔽手法描寫人物心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
漫畫家埃·奧·卜勞恩(E.O.Plauen)原名埃里西·奧塞爾(Erich Ohser),1903年3月18日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阿爾多夫附近的翁特蓋滕格林村,少年時代學過鉗工,後來在萊比錫繪畫藝術學院學習,曾給《橫斷面》、《新萊比錫報》、《前進》、《詼諧報》作過畫,還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納(Erich Kaestner)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在納粹掌權後,卜勞恩的政治漫畫被禁止發表。1944年3月他和摯友埃里西·克瑙夫被鄰居告發,指控犯「反國家言論罪」而遭逮捕。4月6日,在納粹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判處他死刑的前夕,卜勞恩自殺於關押他的牢房。在遺書中,他承擔了全部指控,想以此為朋友開脫,給妻子馬麗加爾德的訣別信中他寫道:「……我為德國而畫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
望採納
C. 《父與子》是誰的作品
屠格涅夫,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獵人日記》、《父與子》、《羅亭》等。
他出生於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母親獨斷專橫,從小就目睹他家農奴的非人待遇,對農奴制產生厭惡。15歲時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以後又赴德國,攻讀哲學等課程。在歐洲,他受到盧梭等啟蒙思想的影響,與巴枯寧等人時有來往。在這個期間形成他的西歐派觀點。回到俄國後,在1842年底結識別林斯基,成為至交,他的反農奴制的態度更為堅決。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嘗試寫詩。1843年他發表敘事詩《巴拉莎》,獲得別林斯基的贊許。同年他認識了法國女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此後終生眷戀她,甚至為她而僑居國外。特寫集《獵人筆記》(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獲得作家的聲譽。同期他還寫了一些劇本,以《村居一月》最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問世,羅亭成為「多餘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貴族之家》給他帶來第一流作家的聲望。以後他把目光轉向觀察新的社會典型,創作出刻畫「新人」形象的兩部長篇《前夜》(1860)和《父與子》(1862),其中《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發表長篇小說《煙》,通過男主人公在愛情生活上慘遭打擊的體驗,曲折地表達了作家在這個時期對社會政治運動所產生的悲觀情緒。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此外,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幾乎貫串在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戀》、《春潮》等。《散文詩集》(1878~1882)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屠格涅夫被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美,結構簡潔嚴密,擅長自然風景描寫,常用隱蔽手法描寫人物心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
D. 屠格涅夫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是父與子還是獵人筆記
《獵人筆記》是他的短篇小說,也是成名作,是揭露農奴主和農奴現實生活的。《父與子》是反映兩代人矛盾沖突的長篇小說。他原本就是現實主義小說家,這兩部都是他的作品,著眼點不同。
E. 美國作家馬克漢林的《地震中的父與子》原文是什麼
地震中的父與子
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30萬人在不到四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沖向他七歲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一層樓的左後角,便疾步走到那裡。
就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並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便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請你離開。」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於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你現在怎麼樣?有幾個孩子活著?」
「我們這里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房頂塌下來架成個大三角形,我們沒被砸著。」
父親大聲向四周呼喊:「這里有14個小孩,都活著!快來人!」
過路的人趕緊跑過來幫忙。
50分鍾後,一個安全的出口開辟出來了。
父親聲音顫抖地說:「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F. 《父與子》的作者是哪個國家的誰
《父與子》是俄國小說家伊凡·屠格涅夫的小說代表作,發表於1862年。
書名的俄文名稱Отцы и дети(Ottsy i Deti)的意思是「父與孩子」,但基於諧音關系,作品的英文名稱一般都譯作Fathers and Sons,即父與子。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
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志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
風格
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和抒情;他的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刻畫生動尤其是女性藝術形象,描寫的大自然充滿詩情畫意。
(6)短篇小說父與子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屠格涅夫是第一個現實主義精神充分、現實主義手法純熟的俄國小說家。從整個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史看,他以自己反映了「生動活潑的真實」的小說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由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的「過渡」時期。他的出現,標志著俄國現實主義文學進入了新的成熟的階段。
屠格涅夫忠於自己的天性和創作個性,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有效地利用了俄國和西歐的浪漫主義的積極成果,錘煉和創立了他自己的獨特的現實主義小說,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寶庫,有力地推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屠格涅夫是第一個擁有全歐乃至全世界影響的俄國小說家。他以自己的創作和豐富的藝術經驗,擴大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為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的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屠格涅夫的創作反映了俄國從封建農奴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這一過渡時期的社會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典型,成為俄國解放運動藝術編年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簡潔、樸素、細膩、清新、抒情味濃的藝術風格,對俄國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列寧稱他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
他與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們稱為俄國文學的三巨頭。
屠格涅夫也為俄羅斯語言規范化作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屠格涅夫是非常聰明的人,具有非凡的詩的才能。(俄國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評)
屠格涅夫是俄羅斯語言的巨匠。(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評) 未來的文學史專家談及俄羅斯語言發展時,一定會說,這種語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訶夫創造的。(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評)
屠格涅夫是「卓越的俄羅斯作家」。(列寧評)
G. 父與子第57頁的作文
在屠格涅夫筆下著上了時代的色彩。巴扎羅 父與子
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當然,在對待年輕人的態度上,父輩中的人們態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較溫和,希望理解子輩,想跟上時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爾則固執己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沖突在廣義上表現為巴威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由此,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羅夫是精神上的強者。他充滿自信,生氣勃勃,具有銳利的批判眼光。他和阿爾卡狄家的僕人們和睦相處,並不妨礙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後迷信。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鋒芒集中表現在他與巴威爾的論戰上。兩人初次相見,就在感覺上互不相容,進而展露出思想觀點上的針鋒相對。巴扎羅夫以他特有的簡潔、粗魯的話語對巴威爾以強有力的反擊。頗有咄咄逼人之勢。他決不屈從權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評判標准,體現了年青一代獨立思考的處世態度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當然,也帶有年輕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偏頗和極端。但他還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優勢壓倒了對手。巴扎羅夫吻費涅奇卡,在巴威爾看來,是嚴重地侵犯了貴族的權利,也是他們之間對立觀點的繼續發展。決鬥暴露了巴威爾的偏狹、虛弱和做作,顯示了巴扎羅夫的豁達、鎮定和自信,雙方精神力量的強弱在此得到進一步的揭示。 巴扎羅夫是行動的巨人,他抨擊貴族的泛泛空談,自己首先從小事做起。他具有實踐能力,注重自然科學研究。他的行動有價值取捨標准:「凡是我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我們就依據它行動。」他的行動目標很明確——為未來打掃地盤。他敢於行動的勇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他曾惱怒自己也產生那樣浪漫的情感,但在愛情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卻決不迴避躲閃。 父與子
屠格涅夫寫出了在否定愛情的巴扎羅夫內心,愛情是如何萌芽、發展的,寫得真實可信。但是作家讓巴扎羅夫在愛情受挫後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爾在戀愛上的覆轍,那句對巴威爾的尖刻評價「雄性生物」猶如一記耳光反打在巴扎羅夫自己的臉上。這並不是說,不能寫他的失戀痛苦,英雄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但屠格涅夫卻讓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這不能不是對巴扎羅夫的曲解。那個在貴族庄園所向披靡的勇士竟無力使自己最終擺脫消極悲觀的情緒,人物性格的整體性因此受到損害。作家把巴扎羅夫臨終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這幕寫得極為動人,然而他的銳氣,他的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堅強意志也在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盡。 這種違反人物性格發展邏輯的矛盾變化,與作家的思想傾向不無聯系。屠格涅夫對巴扎羅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識分子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嚮往,他欽佩他們的個人品質和犧牲精神,但並不贊成他們的社會政治主張。這位溫和的自由主義貴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他認為他們的觀點必然導致他們成為悲劇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羅夫的失戀、悲觀乃至最後死亡。巴扎羅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對民主主義者的矛盾態度。 阿爾卡狄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有特殊的意義。就年齡來說,他屬於子輩,也曾追隨過巴扎羅夫;但就思想意識來說,他是父輩的子弟,因此巴扎羅夫稱他為「溫柔的自由主義少爺」。在剛剛到來的新觀念和遲遲不肯退去的舊觀念相互爭斗的時候,青年人憑借他們的敏感、勇氣和朝氣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傾心於新觀念,然而子輩並不是先進思想的當然代表者,進化論的觀念在社會思想斗爭中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性,更何況其中也不乏有獵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所表現的不全是生理、心理意義上兩代人的代溝,更滲透著不同社會陣營之間政治思想的分歧,從而揭示出當時俄國民主主義對貴族自由主義的勝利。 《父與子》的中心人物是平民知識分子巴扎洛夫。巴扎洛夫是平民知識分子的典型,是「新人」的形象,他性格的突出特徵是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這表現在:1、他激烈地否定現存制度。巴扎洛夫的否定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這里首先是歷史進步的需要,其次才是革命者的版面認識和過激情緒。作家對巴扎洛夫的這種精神特質雖不欣賞,但卻作了真實的描述。2、蔑視貴族階級。這是平民覺醒的一個重要特徵。巴扎洛夫確信真理在自己手中,確信自己是時代英雄,有權蔑視貴族階級。他對於巴威爾的憤怒挑戰始終從容對待,而且常常擺出一付不屑一顧的態度。在論辯中,在決斗里,他老師崇高的勝利者。最後巴威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光榮已成往事。3、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巴扎洛夫已經不同於巴西斯托夫,他不再是優秀貴族分子的追隨者,他已經意識到,平民優於貴族。這是平民勢力興起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同時,屠格涅夫也表現了巴扎洛夫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使他和人民隔膜起來的情形。一個農民評論巴扎洛夫說:「當然啦,他是一位少爺,他能懂得什麼呢?」這樣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它揭示了巴扎洛夫高於普通農民和脫離人民的一面,在當時的平民知識分子中,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現象。這正是後來的民粹主義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與子》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與子》完成於1860年8月至1861年8月,經多次修改後,於1862年在《俄羅斯導報》上。
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詩人和劇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生於俄國奧廖爾省奧廖爾一個舊式富裕家庭,父親是一個騎兵團團長,十六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屠格涅夫的媽媽脾氣很不好,經常打罵自己的孩子。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屠格涅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習一年,隨後轉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經典著作,俄國文學和哲學。1838年前往柏林大學學習黑格爾哲學。在歐洲屠格涅夫見到了更加現代化的社會制度,被視為「歐化」的知識分子,主張俄國學習西方,廢除包括農奴制在內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李根(中文譯名)共同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年~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 (為懷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師父里根(中文譯名))(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一個「多餘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斗,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H. 誰告訴我《父與子》的內容簡介,越短越好
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感動。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
本書收錄了65個父子之間的感人故事,和卜勞恩的「父與子」漫畫192幅。書的雙數頁是漫畫,單數頁是故事,漫畫和故事是不同的作者,內容並不相關。
這些故事有的讓我們愴然淚下,有的令人會心一笑;有的讓人深思,有的讓人欣喜.....不一樣的父親,不同的詮釋愛的方式,都讓我們深深感動,它讓我們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父愛的偉大!
「父與子」漫畫幽默、溫馨,流露出純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倫之樂,感人至深。這些漫畫的故事來自於漫畫家的真實生活感受,是卜勞恩與其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
I. 《父與子》的作者是誰
屠格涅夫簡介
屠格涅夫,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小說《獵人日記》、《父與子》、《羅亭》等。
他出生於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母親獨斷專橫,從小就目睹他家農奴的非人待遇,對農奴制產生厭惡。15歲時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以後又赴德國,攻讀哲學等課程。在歐洲,他受到盧梭等啟蒙思想的影響,與巴枯寧等人時有來往。在這個期間形成他的西歐派觀點。回到俄國後,在1842年底結識別林斯基,成為至交,他的反農奴制的態度更為堅決。早在大學時代他就曾嘗試寫詩。1843年他發表敘事詩《巴拉莎》,獲得別林斯基的贊許。同年他認識了法國女歌唱家維亞爾多夫人,此後終生眷戀她,甚至為她而僑居國外。特寫集《獵人筆記》(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獲得作家的聲譽。同期他還寫了一些劇本,以《村居一月》最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問世,羅亭成為「多餘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貴族之家》給他帶來第一流作家的聲望。以後他把目光轉向觀察新的社會典型,創作出刻畫「新人」形象的兩部長篇《前夜》(1860)和《父與子》(1862),其中《父與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發表長篇小說《煙》,通過男主人公在愛情生活上慘遭打擊的體驗,曲折地表達了作家在這個時期對社會政治運動所產生的悲觀情緒。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處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此外,中、短篇小說的創作幾乎貫串在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戀》、《春潮》等。《散文詩集》(1878~1882)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屠格涅夫被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美,結構簡潔嚴密,擅長自然風景描寫,常用隱蔽手法描寫人物心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