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祛魅短篇小說

祛魅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6-01 06:10:14

❶ 郭敬明的爵跡現在寫完了嗎

截止2020年12月寫完了。

小說設定在虛構的奧汀大陸,講述了福澤鎮上生性單純的平民少年麒零,無意中被選為七度王爵銀塵的使徒,從此捲入水源亞斯藍帝國內權力與慾望爭奪的故事。

隨著白銀祭司身份的揭曉,小說不僅展現作為信仰的神聖統治體系的動搖和消解,更賦予了銀塵等小說人物「覺醒」、「反抗」的使命,其命運也因此有了更具悲劇感的渲染。

(1)祛魅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爵跡》作為一部奇幻文學作品,同時也是時代流行文化的表徵,暗示著當代青年群體的精神狀態與訴求。作者在第一章中著力描繪了兩個場景:一是原本平靜卻因一群魂術師的自相殘殺和魂獸蒼雪之牙的到來而變得血腥恐怖的福澤村,二是位於帝都的巨大建築深處的「十字迴廊」,以及亞斯蘭帝國的三個白銀祭司。

隨著故事推進,作者藉由銀塵等人對麒零的「啟蒙」介紹了白銀祭司統治下的魂術世界,然而當讀者誤以為這不過是一個王爵間的爭斗與使徒們的成長故事時,一個精緻、孱弱卻又具有可怕殺傷力的蒼白少年出現於深淵迴廊,這個蒼白少年證實自己就是白銀祭司。

緊接著,作者通過鬼山縫魂的恐懼和銀塵的感受側面渲染了白銀祭司死去場景的恐怖,並在《臨界·爵跡Ⅱ》最後,通過特蕾婭之口為讀者揭開了白銀祭司的秘密——他們並不是所謂的「天神」,而是從另一世界被流放過來的罪大惡極的囚徒。

肉身遭到剝奪的白銀祭司,他們被流放的僅是靈魂,每一塊水晶是他們的牢房,但他們用不知道什麼方法,製造了一個看上去和人類一模一樣甚至更加完滿的軀殼,來盛放他們骯臟至極、邪惡至極的靈魂。至此,白銀祭司被徹底「祛魅」,而小說正是在這樣一個不斷切換場景和敘述視角的過程中帶領讀者探秘這個世界。

❷ 朝鮮民族培養下一代獨立的故事

 2008年,朝鮮族女作家金仁順的第一部長篇力作《春香》問世,這是她在自己久負盛名的《水邊的阿狄麗雅》等一系列現實題材創作之後,轉向本民族歷史文化敘事的重要標志。
    《春香》脫胎於朝鮮文學經典名著《春香傳》,其故事框架和主要人物關系都與原典有明顯的繼承關系。但是,《春香》不是《春香傳》的復寫。從1999年李氏朝鮮南原府系列短篇小說創作開始,金仁順就在尋求對《春香傳》原型人物形象的突破。最終,她以顛覆經典的勇氣和創作實力完成了《春香》,將重塑的現代春香形象呈現於朝鮮民族的歷史長河中。
    一、叛逆傳統的現代意識
    《春香傳》中令人稱頌的春香是大膽反叛封建統治者的淫逸暴虐,誓死捍衛愛情的無畏者形象。同為賦有叛逆性格的主人公,金仁順筆下的春香則對女人生命價值的歸宿進行了超出傳統文化意識的全新闡釋。
    春香的形象塑造離不開作者濃墨重抹的香夫人。作為春香的母親,香夫人為女兒創設了一個幾近與世隔絕的成長空間。為使春香能學習知識,香夫人特意為她請來專門的老師,並找來兩個書童陪伴她讀書。她希望通過良好的教育、優裕的生活為女兒的未來鋪設一條不同於自己的道路,即被功成名就的如意郎君看中,明媒正娶,實現民間社會女人的美好歸宿。嫁個好男人似乎是女人「亘古不變」的追求,也是傳統社會女人唯一的出路,對於藝伎這種具有特殊身份的女人來說,更是平常又合乎情理的願望。為使女兒不跟自己一樣靠色相與肉體維持生存,香夫人策劃民間藝人編創和傳播李夢龍與春香彼此忠貞的愛情故事,使所有人信以為真,以達到迫使李夢龍娶春香的目的;為了阻止卞學道霸佔春香的邪惡念頭,她與其一同喝了春香煉制的葯,以自己的生命保全了春香的貞操。
    但是,春香義無反顧地違背了母親的意願,也違背了世代相傳的女人的生存哲學。她沒有走出香榭嫁予李夢龍,像民間期待的那樣樹立一個神聖的愛情典範。她選擇了不受婚姻束縛、與母親相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見,春香的叛逆不再是與統治階級的針鋒相對,而是做了傳統文化觀念的叛逆者。她有統治階層的血統,但生活於香榭的事實讓她更清楚地知道,香榭里的人們只有依靠那些達官貴人的「供給」,才能過得衣食無憂。反之,正是上流社會的昏庸無度才使香榭里這群平庸百姓居有定所,才有她自由快樂的生活。
    富裕的經濟條件、良好的教育、無所拘束的生活方式是春香能夠超越傳統、形成現代意識的物質基礎。她的現代意識表現為,無視封建等級制的存在,不為自己與母親所隸屬的階層而感到沮喪或自卑。同時,她在與平民的接觸中又培養出難得的平民意識,形成了香榭中主僕之間平等、和諧、互助的關系。她毅然留在香榭,一方面是要繼續自己原本自由的生活,沉迷於研製中葯;另一方面是承接母親的使命與責任,實現自己讓香榭里的所有人永遠過著富足生活的理想。所以,香夫人越是處心積慮地促成她與李夢龍喜結連理的結局,春香具有個性化的叛逆性格越是凸顯出來。雖然她選擇了未來與香夫人相同的生活方式,但她思想中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主體意識已經超越了她所處的封建時代,具有了現代人的精神因素。
    二、顛覆傳統的道德倫理經驗
    《春香傳》所反映的是朝鮮王朝(也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時期的社會生活。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國家,15世紀初年被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後臣服於清朝。因而,在朝鮮國的文化中,朝漢民族文化融合、互通的特徵十分明顯。多版本的《春香傳》很多在作品名稱上直接冠以「烈女」、「守節」,由此而知,春香所處的生活環境與中國儒家思想對於女性的道德規范完全相符。西方文化曾以貞潔與否將女性形象分為「惡魔」與「天使」兩類,在東亞信奉佛教和儒教的國度里,貞潔更是衡量女人價值的重要標准。為此,《春香傳》中守衛自己貞潔的春香與退籍藝伎、母親月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們可以分別指代為道德馴服者與叛逆者兩種倫理觀念相反的人。遺憾的是,封建道德的馴服者恰恰是人們爭相傳誦的春香。這正是金仁順塑造現代春香形象、顛覆傳統的道德倫理經驗的突破點。
    春香的叛逆性格源於現代意識與傳統生活形態之間的矛盾。因而,金仁順將反擊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著力點放在執著堅守忠貞不二、從一而終的落後思想上。春香成長於香榭這個違反佛、儒道德倫理的特殊環境中,盡管香夫人一直向她隱瞞自己的「職業」,但知道真相後,春香卻不認為母親以美色換取的巨大財富是恥辱的。從政治地位上看,香夫人所處的藝伎階層實為官妓,是供上層社會消費的消遣品,為道德社會所不齒,可是,朝鮮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又使她們成為上流社會不可或缺的群體。她們衣食無憂、綾羅綢緞、紙醉金迷,在公眾視野里是唯物質化的軀殼。金仁順則賦予了她們豐富的精神內涵。且不說金夫人,就春香來講,她在與李夢龍的交往過程中就體現出了強烈的主體意識。
    金仁順筆下春香與李夢龍的邂逅相遇不是在《春香傳》中的廣寒樓,而是在具有現代意味的公園里。風吹落了遮擋春香容顏的帽子,她的美貌驚呆了李夢龍。雖然他們如傳說中那樣一見鍾情,但對於春香來講,婚姻並不是她所認為的終身的夢想與事業,所以,當李夢龍尾隨而至香榭,她不拒絕與李夢龍香榭里的私會,卻又大可不必因為李夢龍上流社會的身份便與其私定終身。她的這種行為無疑是對道德常理的悖逆。
    愛情始終是金仁順創作的主題,古典題材也不例外。從她創作中體現出來的愛情觀念是,愛情是存在的,但反映在男女兩性關繫上則是復雜而冷酷的。所以,她筆下的人物曾大膽地宣言:「在丟失了愛情的歲月中,我們不做一個男人家裡的女人,而是成為許多男人夢里的女人。」可以說,這不獨為香夫人這類女人的理想,更是春香所認識到的女人生存的至理寶典,是她拒絕李夢龍的一個重要原因。美麗永遠是女人做男人的夢中人的資本,所以,香夫人的美貌名聲之大可與南原府比肩,致使包括京城的官吏都慕名而至。而春香不僅與母親一樣有外表的美麗,還有內在的現代精神氣質。與母親相比,她少了雕琢的脂粉氣,多了不為世俗污濁所染的自然、清麗與純朴。
    春香以反諷的方式拒絕愛情更是意味深長。當香夫人為了幫助春香打動李夢龍的心,編造的二人海誓山盟的故事傳到京城李夢龍的耳朵里之後,原本懷疑女人的愛情的李夢龍也深為民間傳唱的他們的愛情故事所打動,竟然渴望著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延續下去。然而,當他回到南原府為春香背誦她寫給自己的情詩時,春香坦然地說:「真有趣,我連聽都沒聽過。」由此,春香徹底顛覆了《春香傳》中春香為愛情赴湯蹈火的經典形象,一語擊破了民間社會所製造的神聖的愛情謊言。面對春香的坦誠,李夢龍只能無奈地承認,「我也知道這不是你寫的詩……但現在,我倒希望這是你寫的詩了。」
    李夢龍所「希望」的愛情是人類共同期待的充滿蠱惑的、神秘的動力,卻因春香的一句話遭遇了徹底的「祛魅」。基於對「愛情不可靠」的認識,金仁順在古典時期朝鮮族女子地位低微的現實中,果斷地為春香拒絕了貴族施於民間女子的愛情「神話」,以現代的春香形象建立了以女性為主體的新的兩性關系。《春香》解構了《春香傳》中誇張的愛情故事和「大團圓」的結局,拆解了女人要依靠男人去拯救的舊有模式,女人成為自我的救贖者。由此,東方「灰姑娘」的「傳奇」敘事終於轉化為女性不依賴男性而獨立存在的浪漫主義情愫。
    三、為朝鮮族女性搭建一個美麗的「香榭」
    香榭,是原南原府使李翰林不惜聚斂大量錢財為香夫人建造的雍容華貴的生活場所,是孕育春香現代意識的地方。香榭的名字極富女性色彩,它的「最高統治者」自然是女人。香夫人以自己的美色經營著香榭的奢華,主宰著這個女人幸福生活的家園。
    金仁順之所以想像出《春香傳》中所沒有的這個烏托邦場景,飽含著她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作為一名從小生活在吉林省朝鮮族聚居區的朝鮮族作家,少女時期的金仁順並不認同自己的民族。「少數民族」的身份讓她不能接受自己「與眾不同」的處境。當別人總是要給她加上「一個高麗」的補充語時,外表柔弱的她極為反感,不惜為此與人大打出手。正是出於自己從小遭受到的特殊「關心」和「少數派」身份帶來的壓抑,隨著學識的增長和理性思考能力的提高,金仁順開始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自覺思考,她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自己民族中兩性地位極不平等的現實。
    在現實題材中幾乎找不到金仁順「少數民族」身份的痕跡,但在本民族的古典敘事中,朝鮮族女人不公平的生存現實成為她創作的重心。因而,她必須從顛覆朝鮮族的文學經典《春香傳》開始。她在談到自己的長篇小說《春香》時說:「這部小說裡面,男人全是女人的配角。正好跟古代朝鮮,女人無條件地成為男人的陪襯形成反差。」其中,她不僅要讓地位低微的朝鮮族女人擔任「歷史」的主角,塑造出叛逆傳統道德秩序的香夫人和春香,還要為女性群體和底層人物搭建屬於自己的樂園。
    「香榭的名聲也許為外界所不齒,但這是一個能夠讓人盡情呼吸、自由生活的地方。」春香從小正是在這樣的香榭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她學習知識,無拘無束地在外公的葯房裡玩耍,閱讀外公撰寫的全部葯書,憑著自己的興趣研製一種可以讓人喝了之後失去記憶的奇異的葯,因此形成了特立獨行的個性,萌發了現代意識。以香夫人為代表的「香榭女人們」,雖然以自己的身體換取生存的保障,但是,一旦身體的禁忌被打破,道德的藩籬被摧毀,她們就贏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與香夫人不同的是,春香經營香榭的手段和資本不僅是她的美貌,還有她的智慧。她研製的葯可以幫助整個香榭擺脫統治者的淫威,使她們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這註定了春香接管後的香榭將更加繁榮。
    基於對朝鮮民族習慣的深刻認識,金仁順更加不相信「男人是女人的救世主」這個謊言。為此,金仁順為她本民族的女性們創造的香榭,既是她們生存的家園,又是她們的精神花園,原本地位低微的朝鮮族女性在其中享受著自由的呼吸和做主人的歡愉。當李夢龍寧願相信女人的愛情是可靠的時候,可惜的是,春香已經不屑於追求愛情,她的熱情在於研製她的草葯……由此,集美麗、智慧、獨立於一身的富有現代女性氣息的春香,拒絕了世俗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期盼,掐斷了本民族家庭生活中女人附庸於男人的精神鏈條。這樣的選擇,不僅是春香拯救了自我的命運,也為朝鮮族女性顛覆自我卑微的地位提供了浪漫化的想像空間。
    金仁順說:「古典題材的小說,我偏愛的是它寫法上的不拘一格,故事可以脫離日常,違反規則,這類小說又跟我的民族身份息息相關,寫作的時候有種釋放的快感。寫作這類題材的作品,對我而言,相當於『放假』或者『回家』。」長篇小說《春香》中所呈現的輕松自如的寫作狀態,讓人明顯地感到,作者以現代朝鮮民族意識再造本民族的文學敘事時,擺脫了現實題材所謂「真實性」的束縛。在向讀者展現李氏朝鮮的歷史空間時,她雖然仍以「化骨綿掌」去探悉本民族的文化肌理,原來冷靜受制的敘述卻變得像朝鮮族的鞦韆一樣,在高高的天空中輕盈地、自在地飛揚著。
延伸閱讀:上一版3|4下一版
延伸閱讀:3上一篇|

❸ 祛魅教化豪華版是黃油嗎

不是。
祛魅教化下載游戲是國內玩家自製的短篇RPG。游戲總時長約12個小說左右。游戲的構思應該來自英雄傳說,各方面的設定都略有相似,野外的地圖如迷宮一般,但是有些死路會有寶箱在等著你。
這個游戲更注重隊友的配合和體現不同敵人使用戰術上差別。如果小瞧了路邊小怪或者想要一招鮮通關,可是會吃苦頭的哈。攻擊性魔法威力是經過削弱的,因為我不想讓夥伴們辛苦更新的刀劍等武器裝備變成擺設,但是在對付群體敵人時,群攻魔法的威力還是要遠勝於只能攻擊單人的普通攻擊的。

❹ 社會學中的除魅是什麼意思

人類在對客觀世界的研究中,逐漸排除精神體作用的一個漫長過程。

通過一個又一個領域的「除魅」,自然逐漸被視為純粹的客觀的物質集合。客觀世界是無生命的,沒有歡樂、憤怒和悲傷,不再與價值和意義等精神現象有關,也不再受人類思想和情感的支配。

在古人看來,客觀世界必須是「活的」,因為它像人類一樣不斷地運動和變化。春去秋來、風霜雨雪、日升月落,在古人眼裡都是由某些精神體支配的原故。因此,在這些現象背後,必然存在著意志、善惡、價值和目的等因素。

它們與人類行為密切相關。天賜和神恩的觀念傳遍了古代世界。所以,古人的自然觀是附魅的。

(4)祛魅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除魅的表現:

在近代科學逐漸「除魅」的過程里,作家們也減輕了作品中奇跡或巫術的分量。例如,斯威夫特那部充滿奇跡的《格列佛游記》,僅有「格拉布答布卓布」一處,將這種「招魂術」描述為「巫術」。

不管其它的情節有多奇怪,它們都是自然的和物質的。盡管斯威夫特對科學持有異議,但創作卻明顯受到「除魅」的影響,有意地迴避神跡和魔法。

❺ 求男主(很專情的)只為追求女主的熱血暖文小說!且最後成功了!什麼類型的都可以!男主只有一個老婆的,

瓊瑤小說往往將真愛視為人間的終極價值,這樣的價值觀很容易影響正直、熱血、追求自由戀愛的青年讀者,亦符合人們對理想人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現實功利社會的種種不滿。拍攝《幾度夕陽紅》的導演李翰祥曾表示:「瓊瑤小說具有很強的電影性,甚至把小說分分鏡就成了劇本。」或許,正是這些因素吸引了電影公司,而當時國語片正在經歷取代台語片的漸進過程。中影公司開始購買瓊瑤小說的版權,投拍「六個夢」系列電影。1964年,李行首次將瓊瑤小說搬上銀幕,拍成《婉君表妹》及《啞女情深》,開拓了國語片的廣闊空間,也開啟了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序幕。

《婉君表妹》改自瓊瑤的小說《追尋》,這是首部瓊瑤電影,全片有著舊上海電影的遺風,畫面精緻、節奏緩慢。尤其是每次女主角獨處時,背景皆為青山綠水、亭台樓榭,美不勝收。唐寶雲飾演的婉君凄楚溫婉,符合傳統價值的女性典範形象,這正好與當時的時代氣氛相合,也與其個人的本色相同,令觀眾為之傾倒。

改編自短篇《啞妻》的《啞女情深》無論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倍受認可。扮演方依依的王莫愁,憑藉此片獲得第13屆亞洲影展「角色最難表演的女演員獎」。男主角柯俊雄玉樹臨風、英俊多情,成為第一代瓊瑤先生。而電影配樂由幽怨的二胡貫穿始終,營造出的那種如泣如訴的幽怨情調成為60年代瓊瑤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主旋律。

開創瓊瑤電影先河的導演李行曾執導過《小城故事》、《原鄉人》、《汪洋中的一條船》等膾炙人口的影片。其一生創作偏向保守,堅持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擁護傳統道德與家庭倫理。而瓊瑤作品大多是表現愛情和傳統倫理道德的沖突,李行在講述瓊瑤式的愛情故事時,表現的其實是傳統中華文化的道德觀、倫理觀,這是不同於後期「愛情至上」的瓊瑤電影。

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曾經這樣評價他們早期和李行的合作:「《六個夢》是電影夢的開始,一切從一個小女孩開始,她的名字叫婉君。」對瓊瑤而言,小說中塑造的人物活生生出現在銀幕上,的確是一種奇妙的體驗,但是把「小媳婦」的身份改為「表妹」,卻讓瓊瑤感到遺憾。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1968年,瓊瑤和扶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聯合創立了「火鳥」公司,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拍電影。從此,瓊瑤從編劇到作詞一手包辦,將自己的作品改編為電影,成為在形式和內容上最高的主控者,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瓊瑤時代蓄勢待發。

70年代:燃燒吧,火鳥!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動作片在台灣大受歡迎,一度使得瓊瑤電影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所幸此刻,台灣官方為保護本土片開始加大對動作片的管制力度。瓊瑤電影觸底反彈似的開始了真正的「黃金歲月」。

李行趁勢開始推出第二波商業言情片。《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無不是上乘佳作,同時也引發了瓊瑤電影的「造星」運動,推出了足以吸引大眾眼球的新一代銀幕情侶,先是鄧光榮和甄珍,然後是「二林二秦」。此時,以瓊瑤片為首的言情片成為可以與香港武俠片分庭抗禮的本土電影。

當然,提起70年代的瓊瑤片,人們至今銘記著一個美麗的名字——林青霞。林青霞應該是導演宋存壽一生最大的發現。在宋導提攜下,稚嫩的林青霞獲得了在《窗外》中出演純潔女生江雁容的機會。當時的青霞面容消瘦、氣質動人,與角色出奇吻合,表演青澀卻真摯感人。後來,《窗外》因涉及敏感師生戀題材遭到雪藏,卻無法掩蓋林青霞的迷人風采。從此,林青霞成為瓊瑤愛將,從1974年至1982年主演了《女朋友》、《一顆紅豆》、《彩霞滿天》等十多部影片。80年代林青霞成熟轉型,往返港台之間拍片,出演多部經典華語電影,而她在瓊瑤電影里的形象仍是眾多影迷最初的夢想。

除了林青霞,星光熠熠的70年代還推出了甄珍、林鳳嬌、秦漢、秦祥林、胡因夢、張艾嘉、簫芳芳等在華語影壇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明星。銀幕上,他們愛得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現實生活中,他們之間的感情亦紛紛擾擾,同樣受到人們關注,可謂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除了「明星雲集」,70年代的瓊瑤作品還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就是此時作者在進行創作時,不再是單純寫作的狀態,而是預計到改編電影的可能,有的甚至是專為分場劇本設想而寫。通常是小說尚未出版,電影就已經開拍了,小說封面上的主人公畫像,就已是以電影中的主角為模特。如《女朋友》(1975)雖然同樣也是瓊瑤電影,但它卻由瓊瑤先提供故事拍成電影,然後再寫成小說出版。除了為適應電影拍攝,圍繞演員特色創作小說之外,導演在拍片時往往也把刻畫人物個性放在首位。

在電影《一簾幽夢》(古裝版,瓊瑤版)中,灰姑娘紫菱並非因美貌和善良贏得愛情,而是因為其個性贏得了這場勝利。導演白景瑞不僅成功地將女主角的內心韌力刻畫得精到准確,還善於精心設計優美的詩意鏡頭,呈現出迷人的異域風情。這部70年代初在台灣引起巨大轟動的影片,直到現在仍影響深遠。白景瑞這一時期拍攝的瓊瑤片,沿襲了李行的重情風格,但較於後者,他更注重鏡頭的把握和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使得瓊瑤片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憑借個人魅力凝聚影片感染力。在白景瑞看來,寫實並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樣可拍出充滿人情味的「新健康寫實主義傳統」。

70年代的瓊瑤電影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和宣傳推廣模式,在台灣乃至整個東南亞以及內地都掀起風潮,影響力巨大。盡管後期瓊瑤片因其在創作上的「重復性」問題開始為人詬病,但不得不承認,正是六、七十年代的「瓊瑤浪潮」開始並發展了台灣電影取材於言情小說的傳統,此後,玄小佛等同期言情作家的作品也被紛紛改編為電影,但就成功和影響力來說,都難以超越瓊瑤電影。

80年代:聚散兩依依

人們喜歡把80年代看作是瓊瑤電影日漸式微的時期。的確,進入80年代,由於受到其他類型,特別是香港電影的沖擊,台灣電影因為局限性體裁很難適應觀眾變化的口味。而瓊瑤片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葯的情節設置,使其在本地很難再有市場。但值得一提的好片卻不應該被忽略。

侯氏突破 劉氏堅守

很多人不知道,如今在國際影壇地位很高,被無數影迷膜拜的侯孝賢正是拍瓊瑤類型電影起家。盡管《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在故事情節上有著濃厚瓊瑤片的味道,但形式上,侯孝賢極力沖破瓊瑤故事大多發生在豪華別墅客廳、咖啡廳和歌舞廳里,被稱為「三廳電影」的模式,一頭扎到古老的農村和偏遠的山區去拍攝,將故事背景從繁華的都市移植到幽靜的鄉野。有人說,侯氏電影是在顛覆傳統的瓊瑤式台灣電影,告別如「空中樓閣」般的山盟海誓,開始關注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但實際上,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在早期瓊瑤電影豐富積累下的一種繼承和發展。總之,侯孝賢在講述「瓊瑤式愛情」時的鏡頭語言,為觀眾的理解深度和欣賞品味開辟了一條全新路徑。

如果說,侯孝賢對於瓊瑤電影的闡釋算是異類,那劉立立恐怕就是最能體會「瓊瑤心思」的導演。被稱作「瓊瑤劇教母」的劉立立拍攝了大量瓊瑤片,同樣也是瓊瑤作品轉向電視劇市場後的「御用」導演。

1981年,劉立立拍攝了被影迷奉為經典的《聚散兩依依》。片中呂秀齡與鍾鎮濤的合作成為銀幕佳話。當19歲的呂秀齡一襲黑衣漫步在街頭,楚楚可憐的嬌艷模樣出現在銀幕上時,人們被她詮釋出的古典氣質深深震撼。後來,在《燃燒吧,火鳥》中,呂秀齡飾演的盲女角色甚至搶盡林青霞的風頭,成為影迷心中最完美的瓊瑤女郎。

夢回大陸

從1965年的《婉君表妹》到1983年的《昨夜之燈》,根據瓊瑤小說改編而成的劇情片總數高達50部,風靡影壇近20年。同是80年代,比起在台灣的逐漸式微,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在大陸則剛剛拉開序幕。

1985年,大陸幾家出版社悄悄推出瓊瑤作品。那是個「男孩子讀金庸,女孩子讀瓊瑤」的時代。對於習慣上綱上線的「革命文學」的大陸青年來說,這樣大膽歌頌「愛情第一」的作品無疑是令人著迷的。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深入,內地「瓊瑤迷」開始有機會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改編而成的電影,「二林二秦」成了時下年輕人心儀的模仿對象。

大陸導演史蜀君於1986年初邂逅瓊瑤小說。據她講,看了《月朦朧,鳥朦朧》後,「感覺非常新鮮,把政治背景、社會矛盾都濾掉了,純粹就是愛情。」恐怕這亦是當時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於是,她決定把《月朦朧,鳥朦朧》拍成電視劇。這部劇由閔西電視製作中心在1986年攝制完成,經中央台播出後,受到觀眾的喜愛,一些地方電視台更反復重播。本劇應該是內地首部自行改編、拍攝並播出的瓊瑤作品。隨後,史蜀君又將《庭院深深》拍成電影,以深厚的導演功力增強了影片的文學色彩,賣座之餘也受到好評。

可以說,史蜀君對瓊瑤作品的改編實際上是在探索如何把言情片拍成文藝片。當然,她也認為:瓊瑤小說確實有重復性,隨著商業時代和娛樂時代的到來,不再適應社會需求,並會逐漸喪失原本就並不清晰的藝術氣息。

「後瓊瑤電影」時代:幾度夕陽紅

所謂「後瓊瑤電影」時代,換個積極的說法應該是「瓊瑤作品轉戰電視劇市場」的時代。一方面,瓊瑤在台灣本土不斷翻拍電影經典。首部電視劇就是由劉雪華、秦漢這對經典組合出演的《幾度夕陽紅》,並由此塑造了以劉雪華為首的新一代瓊瑤女郎。此後拍攝的《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煙雨蒙蒙》、《海鷗飛處彩雲飛》使「劉、秦組合」成為繼「二林二秦」後的又一經典組合;另一方面,90年代初期,隨著台灣當局對影視作品赴大陸拍攝的解禁,瓊瑤故事的主要傳播渠道成為和湖南電視台合作,在市場化風格下完成的電視劇。如六個夢系列(《婉君》、《啞妻》、《三朵花》等)、梅花三弄系列(《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兩個永恆系列(《新月格格》、《煙鎖重樓》)都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捧出了很多「眼淚派」、「吼叫派」的明星。

其實,在藝術性上對瓊瑤電視劇進行品評完全是多餘的,畢竟,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小說,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而興起的通俗文化產物。我們一般認知的都是現代性的理性層次,體現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就是韋伯強調的「祛魅」,嚴肅文學多半就是體現這個層次。而現代性在非理性上的表現,就是所謂慾望的發泄,如果說嚴肅文學體現了現代性的理性層次的話,那麼通俗文學則體現了現代性的非理性層次,即人的消遣娛樂需要,具體體現就是通俗文學,如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的流行。瓊瑤劇在大陸的興起,正是改革開放後,市場化的契機使得瓊瑤作品繼電影的風靡之後開始的另一個高峰。

與電影不同,電視劇的敘事風格是瑣碎的、背景式的,人們需要的只是 「熱熱鬧鬧地上演著什麼」,至於具體講什麼,有什麼深刻的意義,在這樣冗長的流水帳式的記述中是很難做到的。

不管怎麼說,瓊瑤劇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占據著熒屏。1998年的《還珠格格》可以說將這部「人間喜劇」推到了高峰。此後,瓊瑤加緊了和湖南電視台的合作,市場化的模式運作愈加成熟。如重拍經典劇《一簾幽夢》時,採用選秀模式選角(「尋找紫菱」),並為迎合年輕人的品位,在改寫劇本時也加入了很多 「新鮮元素」,如綠萍發現楚濂和紫菱的感情糾葛就是通過MSN,但這樣的「與時俱進」並不能改變瓊瑤劇已經「過時」的現狀。

幸運的是,優秀的作品可以抵禦時間的無情。即使在美劇、日韓劇大行其道的今天,瓊瑤劇仍然是塊金字招牌。畢竟關於天長地久的愛情故事永遠不會讓人厭煩,而瓊瑤作品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實際上也給很多內地製作人以深遠影響和啟示。如海岩,他的先播映熱門連續劇,再出版對應小說的模式,就是模擬瓊瑤作品的運作方法。

如何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恐怕是瓊瑤阿姨的一個秘密。如果說她的作品只是內容重復,對白肉麻,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看,去記住,卯足了力氣去評價呢?文字、影像、歌曲,瓊瑤走過時代,留下余暉萬丈。

結語:

羅大佑在《愛的箴言》里不無煩惱地唱道:「你曾經對我說會永遠地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可永遠是什麼?」相愛的時候相信永遠,可「永遠」這樣的東西又抽象得令人迷惑。

所幸,我們曾擁有過一個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瓊瑤讓我們見到了什麼是「永遠」。

❻ 祛魅教化是h嗎

祛魅教化是國內玩家自製的短篇RPG。

❼ 《鹽》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鹽》(孫頻)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ZRoiBEO0sTxDMwkOdmofA

提取碼:1234

書名:鹽

作者:孫頻

豆瓣評分:7.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7-8

頁數:367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作者孫頻近十年來作者生涯中最傑出的6個中篇作品,這些作品側重於寫底層人物面對磨難與困境的掙扎,還有新舊一代關於故土的矛盾以及夢想的破碎等等。更從無數個跌宕起伏的命運回聲中,帶給我們一片震撼的精神與生存景觀。

書中多篇文章曾在發表的《收獲》、《花城》等雜志引起轟動,而這次完完全全在未曾刪減的情況下呈現給讀者。

《乩身》里兩個殘缺的人,最後都用自己的方式跳出了自己的地獄,獲得一種新生。雖然他們最後都死了,但他們都以為,他們所選擇的是極好的。

《東山宴》里的采采和阿德那缺愛的采采渴望著幻想中的被撫摸,那失去母親的阿德把頭鑽進土中只為了和死去的母親團聚。我邊寫邊流淚,溫暖著自己,也虐待著自己,作家的命運,至死方休。

《我看過草葉葳蕤》里的李天星是一個時代轉變中的零餘人,懷揣著藝術的夢想,卻一再被現實踐踏和捉弄。直到有一天,所有的女人對他來說都變成了草葉腐敗的氣味,所有的女人對他來說都變成了一種符號,而唯有那已經年老的被他嫌棄的女人還站在縣城的汽車站等著他的歸來。他怎麼能不選擇歸去,不選擇和她一起去觀看那百貨大樓的消逝?

《因父之名》里那沒有了父親的女兒,是經歷了怎樣一種磨難才會把強奸自己的老頭兒認作父親,認作*的親人,把這感情認作真正的愛情,因為在她即將崩潰的時候,他告訴她,他會保護她的,他不會把她遭遇的不幸告訴任何人的。所以從那一刻起,他成了她真正意義上的父親和整個世界,成了他的奴隸、他圈養的寵物、他的工具。而她還要在最後為了他而逼死自己真正的父親。

《無相》中的女大學生,為了每個月的一點生活費而忍受老教授提出的被撫摸的要求,盡管她理解他的孤獨,理解他對年輕身體的渴望,但還是要在最後選擇見死不救。因為她覺得他無恥,正如她自己一樣,同樣的無恥。

《祛魅》里方山中學女老師李林燕的身上有多少女人的影子?年輕時不合時宜的心高氣傲,幻想著遠處的愛情和男人,而鄙棄眼前最踏實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承認不能再繼續騙自己,卻發現自己已經與現實的環境脫離,自己已經是一個遙遠的邊緣人,於是只能選擇更無奈的路,做詩人的情婦,嫁給自己的男學生。直到有一天這一切也無法保全,她必須做更殘酷的選擇。

孫頻從熟悉的城鄉、家庭出發,用充滿悲憫的人文筆觸,誠實地寫出了人的困境、苦難。她筆下的這些人就像大地的鹽一樣,也許只是附著在土地上最邊緣、最無人問津的一群人,始終承受著現實的無奈,但他們為改變生活、為維持尊嚴、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值得每一個人尊敬或是同情。

作者簡介:

孫頻

女,1983年生,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在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2008年開始小說創作,目前已在各類文學雜志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餘萬字。有小說集《疼》、《同體》、《三人成宴》、《不速之客》等。現為江蘇作協專業作家。

❽ たそがれ清兵衛怎麼樣

短篇小說「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算是文字最佳境界——藤澤周平做到了。 這部由8個短篇小說輯成的《黃昏清兵衛》帶有日本傳統的枯寒沖淡之氣,但場景描寫則足有現代電影的分鏡畫面感,精悍、利落,字字珠璣。 說起武俠小說,書中這幫生活在江戶時代的中下級武士可能會讓人大出所料。隨著幕府的衰敗,武士們走入窘境,終日為柴米油鹽而愁。此種境地之下,風度、鐵骨、豪情俱往矣─無論是照顧病榻之妻的井口清兵衛,還 是溜須拍馬的川波甚內,甚至臟兮兮的被人稱為叫花子的助八,這些小人物與中國讀者熟悉的大俠相差甚遠。然而,但當他們被命運逼到絕處之時,內心深處的豪氣仍如劍光難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藤澤周平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故事,與其說是武士道的殉道傳奇,不如說是對武士道的「祛魅」,廟堂或市井,讓我們動容的永遠是普遍而英偉的人性。 《時尚先生ESQUIRE》2010 8月刊,轉載請註明出處

❾ 卡夫卡的小說能推薦一本嗎

如果你要短篇小說的話,去看他的《變形記》《飢餓的藝術家》好了,很有名的。長篇小說有《審判》《城堡》,下有簡介。
長篇小說: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審判》是卡夫卡形成自己風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審判》的創作與卡夫卡訂婚-解除婚約--又訂婚的經歷重合。小說講的是銀行高級職員約瑟夫.K在三十歲生日那天突然被一群神秘的黑衣人宣布有罪,但是他又是自由的,於是他開始了艱難的上訴之路,但是毫無結果,在三十一歲生日那天被秘密處決。 首先我們關注小說的開頭。K在三十歲生日那天早晨醒來時突然被宣布有罪。生日意味著什麼?生日意味著我們出生了,但是出生並不是我們的意志,我們是被動的,我們被出生(be born),我們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考慮到卡夫卡對世界的悲觀態度,那麼我們可以說出生是一種拋棄。但丁在《神曲》的開頭說,他在人生的中途,30歲時步入歧路,前有狼,後有獅,在詩人維吉爾的引導下游歷了地獄、煉獄,在女友的引導下游歷了天堂。因此30歲是個很有意思的分界,中國的孔聖也說三十而立。三十歲似乎是一個人智性覺醒的時期。如果說三十歲之前的人是做為一個自在的人而存在的話,三十歲以後的人做為一個自為的人而存在。在這個「新生」的早晨,K被宣布「有罪」。在被宣布有罪之後,由於早餐被黑衣人享用了,K只好找點東西當早餐,他先是找到了一隻蘋果,然後又喝了點酒。請注意在文本中卡夫卡對蘋果的形容:「漂亮的」,這是在小說開頭灰暗的文本中間唯一一個溫暖的詞。蘋果而不是其他的水果讓人想起《聖經》中的相關描述,蘋果是知識之樹上的果子,人類之祖因受到蛇的誘惑吃了這個果子後被宣布有罪而趕出了伊甸園。因此,蘋果代表理性的覺醒,是人對自己無辜的一種自覺。吃完蘋果後K又喝了點酒,這不禁讓人想起尼采,K不但是康德以後--信仰的上帝被殺死以後,而且是尼采之後--道德的上帝被殺死以後的人,是自知自己的無辜而要求上訴的人。本來在上帝的法庭上沒有上訴的可能,末日審判是絕對的終審判決,古人的罪是自覺的罪,是道德墮落意義上對上帝所犯的罪。現代人的罪感發生了變化,現代人所感到的是生成的無辜,是某種自然意義上的欠缺,是面對生命的偶然時的終究意難平。正是這種關於罪的感覺的顛轉,造成K上訴的前提。整部小說因此很象<蘇格拉底的申辯>,是在上帝面前對生存感覺發生變化的人類所做的辯護,或者說在上帝的法庭上辯白人生成的無辜。但是小說整個陰沉的格調顯示了這種在神義論面前為人義論辯護的艱難。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說的倒數第二章是K與教士的對話,然後,在最後一章,K在31歲生日那天被秘密處決。與生一樣,遠離上帝,現代人的死也變成了一種」橫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鬼者,歸也。死亡是一種回歸,對有永生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一種判決,或者入地獄,或者進天堂。但是對於祛魅後的現代人來說,死亡沒有意義,死亡是諸種偶然性中的一種,死亡不再是一種判決,死亡下面是無盡的虛無,死亡是對人生無意義的最深佐證.
小說的最後,K仍然想著是否有改判的可能,秘密處死是不是必然的命運,黑夜裡對面樓里的燈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進K的胸膛,並轉動了兩下,燈光逐漸模糊.
《城堡》
《城堡》是卡夫卡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沒有完成。小說寫的是主人公K為了進入城堡而努力的故事。一個冬夜,K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城堡所屬的一個村莊,投宿在一個鄉村客店裡。按照規定沒有城堡的許可誰都不能在村子裡過夜。K自稱是土地測量員給城堡工作,由於沒有任何證據又遭到嚴厲的盤查。客棧用電話向城堡查詢這件事情以後得到肯定的答復,K才被允許留下來過夜。其實,城堡根本沒有聘請K來工作,卻承認了他並給他派了兩個助手,只是始終不允許他進入城堡。盡管城堡就在近在咫尺的小山上,卻是永遠可遇不可求的,他永遠也走不到那裡。為了能進去,他有意勾引了城堡辦公廳主任的情人佛利達,之後發生的一切,佛利達的猜忌,給K送信的巴納巴斯家的不幸,與克拉姆秘書在貴賓室幾經波折的會面,佛利達處於猜忌和妒忌的私奔同居,一系列這些事情我都覺得很莫名,簡直沒有前因後果,小說寫到這個時候就停止了。
閱讀卡夫卡是一種奇特的體驗,從來沒有哪個作家像卡夫卡那樣讓我深覺其故事情節極其荒謬卻又不得不為其書的真實感而贊嘆,《城堡》這部長篇小說讀完之後亦是如此。
小說中出現了許多極其離奇而荒誕的事情。城堡並沒有聘請土地測量員卻肯定了K;K根本沒有進行工作卻得到獎賞;K大約出門一兩個小時就會天黑;給承包打電話全部電話鈴一起響,每次通話都是以嗡嗡聲或玩笑聲結尾;K去見克拉姆的秘書埃朗格卻走錯了房間在比格爾的床上睡了一覺;K的兩個助手總是形影不離, 寸步不離開K,甚至在K同佛利達纏綿溫存時也逃脫不了他們……K與那個諱莫如深的城堡,與弗麗達,與兩個助手,甚至與巴納巴斯之間都有著聯系於城堡的曖昧關系。當然,我們很難斷定弗里達與K的愛情是否是發自真心的還是出於某種實現自我利益,在卡夫卡的小說中,我總是很難看到所謂愛情的美麗,K一方面通過弗里達達到自己進入城堡的目的,更重要的在於通過爭奪弗拉姆所謂的情人,獲得游離於城堡之外的現實認同,然而當這樣的目的變得渺茫……布洛德回憶說卡夫卡這本書的結尾應該是:K會因心力衰竭而死去,正在此時他才被允許留在村莊里居住。
卡夫卡作品的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以貌似很荒誕,實則真實可信,他敘述的事情叫讀者不可思議,而作品中的人物和敘事者卻一點也不反常。他用象徵,誇張的手法創造了一個我們在生活的世界,通過這個揭示了當代各種反常現象。
同他其他「奇怪」小說一樣《城堡》可以使人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城堡是什麼的象徵?或許是當代政府的集權制統治的象徵國家同志機器的象徵,或許是某種精神上的解放的象徵,又或許是卡夫卡他父親的象徵。K尋求進入城堡之路,想得到得到靈魂的拯救,卡夫卡通過描寫這個或者可以說是想得到父親的肯定和理解,想得到他從沒體驗過的溫暖的懷抱。K的努力是徒勞的,最後等到他要離開人世了才得到「恩典」是在諷刺官僚制度,強調神的恩典是不可能由人強行得到,感嘆自己永遠得不到父親的「拯救」一直活在他的陰影里。
K的努力是為了尋求某種真理人們所追求的真理,無論是什麼,都是在追求那些存在的東西,但這個荒誕無情的世界給我們設置了種種或大或小的障礙,無論你怎麼追求,怎麼努力,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感覺生活中的點滴都是徒勞的結果,很失落,很失敗,事與願違,可望而不可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人生體驗,僅僅從某一個角度看他的作品和我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都還遠遠不夠。

僅作參考,喜歡就給分吧,謝謝。

❿ 中國現當代文學填空

「語絲體」雜文的特點是 在不意中顯了一種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

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是郁達夫的《沉淪 》。

一是商業文化的多元需求使然;
二是對極左路線話語權威的規避與消解;
三是散文自身的文體特質具有承載這一使命的美學功能.

熱點內容
短篇虐身小說 發布:2025-08-16 22:14:39 瀏覽:892
短篇小說70頁故事 發布:2025-08-16 21:58:46 瀏覽:593
重生穿越軍婚搞笑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16 21:58:35 瀏覽:1
毛姆短篇小說閱讀理解 發布:2025-08-16 21:51:52 瀏覽:415
基督山伯爵小說結局 發布:2025-08-16 21:46:57 瀏覽:944
宋朝官場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16 21:42:43 瀏覽:230
好的言情小說推薦1001無標題 發布:2025-08-16 21:21:59 瀏覽:413
重生香江小說200萬字 發布:2025-08-16 21:21:13 瀏覽:280
電視劇暴風眼原著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8-16 21:13:50 瀏覽:727
免費有聲小說盛世嫡妃 發布:2025-08-16 20:59:24 瀏覽:881